第一篇:东江纵队干部培训工作初探
东江纵队干部培训工作初探
【摘 要】以“坪山事件”为界点,东江纵队的干部培训工作可分为以公开合法的武装作掩护举办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自主开办干部培训班两个时期。纵队的干部培训针对性强,培训班教员富有经验、各尽其能、分工传教等优点很好地弥补了队员受训时间不足的缺点。多年抗战的实践表明,纵队的干部培训工作为华南抗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干部培训工作;东江纵队;中共广东省委;华南抗战
因为队员来源的复杂,恶劣的战争环境与纵队开辟根据地的压力,干部中错误思想和作风的出现,在整个抗战时期,东江纵队均对广大干部进行了时间或长或短的培训。东纵的干部培训工作主要以开办培训班为主。学界鲜有研究东纵的干部培训工作,涉及东纵干部培训工作的史料也较为零散。①本文主要是把涉及东纵干部培训工作的零散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以求归纳总结东纵干部培训工作的特点及效果,展现东纵干部培训工作的历史面貌。
一、纵队开办干部培训班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阋墙御侮。中共广东地区党组织逐渐恢复活动,但仍然相当薄弱。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共广东省委希望借此次国共合作的机会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和武装。特别是发展和恢复武装力量,这不仅利于抗战御侮,而且还能增强自身实力,对日后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也能形成一定的威慑力量。
因此,中共广东省委要求广东的党组织要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党,一切以建立群众性的党组织为工作中心。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各地区党组织要积极参加国民党号召、领导的团体及运动,潜入群众组织中去,以便配合建立和扩大党组织的工作。
在武装工作方面,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各地党以建立自卫团为中心任务,在华南地区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②国民党虽然允许中共可以公开活动,但是范围、领域和层次极其有限,对中共发展组织和武装更是处处警惕和限制。为避免刺激国民党,破坏再次形成的国共合作,广东地区党组织决定以公开合法的武装作掩护举办军事干部训练班,培训干部和发展组织。因此,在抗战初期至“坪山事件”发生前(1940年3月),③部队的各种训练班普遍打着国民党的旗帜,培训中共的骨干。主要有以下培训班:1938年,东莞中心县委以“民众抗日自卫团统帅委员会”名义,在东莞举办“自卫团军事训练班”和“国民军事干训班”,由党组织动员党员和部分抗日青年参加,培养军事骨干。①1938年7月,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争取了淡水国民党驻军的支持,以军训名义,动员了党员和进步青年150多人,参加为期两个多月的惠阳沿海武装干部训练班。②1939年,东江特委和博罗县委先后在黄麻坡、黄田牌举办了青年干部训练班、党员训练班及自卫队训练班等,训练游击队的青年、党员和干部。③1939年秋,在坪山,东江军委以新编大队(国民党军给游击队的番号)名义,由李振亚和 邬强主持开办两期军事干部训练班。
“坪山事件”后,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与中共领导曾生、王作尧部的合作彻底破裂。因此,为继续保家卫国、抗击日本侵略者,部队开始自主开办干部培训班。主要有:1941年7月,部队在大岭山根据地创办了“中山书院”,对从香港、外地来的青年以及本地中学生进行文化、政治、军事等教育。“中山书院”办了一期,又因国民党军队围攻根据地而停办。1942年2月,总队政治部举办“华南队”培训班,培养中、小队政治干部。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宝安等地,该班也被迫中缀。1944年7月,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部队在大鹏城开办了东江干校。学校招收了两期学员,第一期学员有纵队排、连级干部200多人,培训时间为3个月。第二期学员为部队里面的班长、排长,学习时间为半年。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大军压境,东江干校就此结束。④1944年8月,在大鹏城开办了青年干部训练班,共举办了7期,每期100到200人,先后由黄文俞、张江明负责。学员来源:一是原中共粤北省委辖下待审查恢复党组织的学员;二是原派去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工作的部分地下党员;三是各地方选送的党员及进步分子。⑤日军投降后,青年干部训练班也随之停办。
根据上述列举的东纵干部培训班,对比“坪山事件”前后东纵的干部培训工作,不难发现,“坪山事件”前,东纵开办的干部培训班规模不大。“坪山事件”后,部队自主开办的干部培训班规模逐渐扩大且稳定性逐步增强。究其原因,一是抗战环境和形势的客观变化。二是国共关系张力变化的使然。
二、干部培训工作的特点
受战时环境的影响,受训干部训练时间较短、流动性强。从上面列举的东纵开办的培训班来看,无论是“坪山事件”前“白皮红心”的干部培训班,还是事件后纵队自主开办的培训班,其持续时间都相当得短暂。1942年初,在宝安白石龙开办的干部训练队,据曾生回忆:“因情况紧急,不容许长时间的集中,所以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就分配工作。而且随来随训,来一批训一批,流水作业,到了四月份,基本分配完毕,训练队结束。”⑥东江纵队军政干部学校第二期培训班,训练时间暂定3个月,成绩合格者调任排级干部。⑦1944年8月在大鹏城开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据战士黄安思记述道:“青干班的学习时间是出乎意料的短,只有3个星期到1个月,有时因为工作的需要,许多学员还没结业便要派出去工作。”⑧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发现受战时环境的影响,干部受训时间,最短为一周,最长为半年。训练的地点也频繁更换,学员更多的是在实战中进行锻炼。①
为适应战斗的需要以及结合学员的特点,培训班对学员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和培训方式。各种训练班,除了进行简单的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普及基本的军事理论和政治常识,还会针对地形战术以及队员特点进行训练。针对攻坚和伏击战术的演练,东江干校授课方法主要是在沙盘上展示部队的战斗例子,学员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教练员进行讲解。据王作尧回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学员很有兴趣,提高比较快。”②战斗结束后,各大队总结报告,并加以评析,印发给各支队和干校队员,学员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又如,据周伯明记述:“我们有的战士对自己的武器能否命中敌人,心中无数,不是艺高人胆大,而是恰恰其反。”③为此,部队射击训练使用了简单而实用的瞄准检查器,对于提高命中率有很大的效用。在大鹏城开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个别青年好高骛远,生活随意,自由散漫,难以适应严峻的战时环境和军队生活。针对这种情况,部队也相应调整了训练方式。黄安思记述道:“军事上要由宽到紧,而且又采纳一点学校的民主习惯。例如,队长、班长等由他们选举,许多管理办法只提出原则,让他们选举,让他们讨论怎么做。事实上,他们自己所设想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到那时才拿出部队的老规矩来,使他们容易接受......”④1939年1月,中共龙川县委在老隆师范创办了龙川青年自我教育班(自教班)。该班结合青年学员特点,针对性地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有:
一、演讲。
二、讲授。
三、集体讨论。
四、分小组讨论。
五、个别谈话。
六、读书。
七、写笔记或日记。
八、出壁报和画报。
九、唱歌、开文艺晚会。
十、游击战术的演习。不拘一格、大胆求变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使自教班的学员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增强了政治认同感。⑤纵队结合战斗的实际情况及学员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学员的军事技能和政治素质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培训班教员富有经验、各尽其能、分工传教。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非常重视东江地区的武装力量,先后派出历经战争锻炼的干部来指导纵队干部培训工作。如李振亚、梁鸿均、邬强、周伯明、陈炎等,他们或是经历长征的锻炼,或是经历大革命的洗刷,或是救亡宣传工作的骨干。在培训班中,各教员分工传教,有条不紊地进行指导工作。如1939年初,在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中,由周伯明、郑晋普等同志对队员进行军政训练,提高指挥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向心力。由谢鹤筹、陈铭炎等同志抓党的建设,健全和加强各级党的组织,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⑥又如东江干校,校长为王作尧,政治委员为李东明,林鹗任教育长,饶卫华任秘书长。设军事队和政治队,军事教员由徐荣光、赖详、韦伟等担任,由洪韵、关秀负责政治课。⑦部队开展的干部培训班井然有序,课程设置得当,施教者各尽其长,权责明确,更易于学员接受。
虽然受战时环境的影响,纵队的干部培训时间较短,但是纵队的干部培训针对性强,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培训班教员富有经验、各尽其能、分工传教等优点很好地弥补了队员受训时间不足的缺点。
三、干部培训工作的效果
培训班为部队输送了大量的军政干部。培训班犹如一个大熔炉,锻炼一批批优秀的骨干。随着队员英勇抗敌的感人事迹被广泛地报道和传播,东纵保家卫国的形象在民众中日益加深,群众对部队性质的了解更加深入,对部队的拥护与日倍增。在党组织的动员下,沦陷区、国统区及根据地的青年学生纷纷参加部队。广大青年学生在部队中实现了抗战救国的愿望,在培训班中掌握了本领。在粤北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动员了大批进步青年和学生到游击区参加青年干部培训班,结业后分配到“海燕”、“星火”、“铁流”、“云雀”等政工、文艺宣传队。他们到战区进行文艺表演,活跃部队生活,鼓舞士兵士气,增强部队抗战信心。同时,政工队又深入群众,挨家逐户,宣传党的主张,进行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政策的宣传。又如1942年在白石龙开办的干部训练队,曾生回忆道:“他们大多是分配到各大队任文化教员或者政治战士,一部分分配到民运队、医务所、报刊、税站和交通站等单位。这些同志大多原来是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很多是共产党员。他们有文化,有专业知识,抗战意志坚定,工作热情高昂,分配工作后,大多数很快就成为各单位的骨干。”①又如,东江干校第一批学员,据王作尧回忆:“我们留下一部分学员作第二期训练班的骨干,其余全部分到部队中去。他们出去以后,许多人很快就提升为中队的主要军政干部,个别还提升为大队干部。”②1944年7月,林平在《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报告东纵已举办了四期连排级干训班》中总结道:“自1942年来,纵队已办过连排级军政干部训练班四期,已毕业人数约180人,现开始开办第四期,约100人,共计280人。部队中排级以上干部、各种政权部门的干部共约600人,受过军政训练的比例为45%,其中抗大毕业者约10人,受过国民党军校训练者约10人。”③从上述材料可以发现,东纵的干部培训工作不仅训练出一大批军事技术全面和素质硬、政治觉悟高的干部,还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政工人员、医务、交通、民运工作者。这又说明了纵队的干部工作日益有序和规模化。
部队的干部培训工作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新编大队经过军事干部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干部,相继取得了马峦头、沙井石、鸡心石战斗的胜利。国民党第四战区游击指挥所也传令嘉奖,赞誉新编大队最能执行命令,最能打击敌人,最能得到准确的情报,最能在军纪上起模范作用。”④1940年3月,部队在东移过程中,国民党军队趁部队煮饭时候,进行偷袭。曾生感慨道:“虽损失几十人,另有几十人失去联络。但是,大家的斗争很高涨。经过游击队训练班训练的干部,在这次斗争中成了部队的骨干。”⑤1943年,部队对“珠江队”(东江纵队的下属大队)的干部进行整训。政治委员卢伟良同志亲自讲课,讲述了红军的光荣传统和顽强作风,振奋了队员的斗志。经过政治教育、军事训练,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5月,夜袭福永伪军,一举歼敌一个中队,缴获轻机枪6挺,步枪10支,这在当时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胜利。⑥在干部培训班上,教员让学员追忆红军光荣传统,强化党性教育,激励受训学员的斗志。受训过的干部深受感染,在战斗中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人,对战斗的胜利不无关系。
纵队的培训工作端正了干部的错误思想和作风。1940年,在《关于广东的工作报告》中,张文彬对部队的干部培训工作颇感满意,“现惠阳队,人数500多,成分工人与华侨子弟最多,战斗经验不是很多,曾有少爷兵之称。曾出现有个班长经当局训练后即逃走,有大队副经战区干训团训练后悲观动摇,曾有干部在作战中动摇害怕等等情况。但近来经训练整理,已有相当进步和巩固。”①针对干部中出现安图享乐、陋习浮现的现象,部队在东江抗日根据地地区举办了干部整风班。1944年11月,东江纵队司令部总结《东江纵队一年半(1943至1944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后,指出:“因为干部缺乏与干部能力不强而办了多期训练班,科、队级以上干部,共训练120人。这一时期中,曾发生了一种娇气、新军阀主义作风,干部出现自满自足、麻木不仁、对士兵打骂、官僚主义等恶劣倾向。经过整风和拥爱运动,一般已开始注意克服。”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到,干部经过训练教育,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增强了抗战的信心。
四、结语
东江纵队干部培训班在短时间内培养了一批军政干部,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但是干部培训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随着战争的深入,战局的扩大,人员的消耗,其短暂性和流动性的弱点,也导致了干部青黄不接等现象的出现。正如1945年7月,林平在区党委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干部少、思想不纯、思想关节未打通、闹意见、不团结。如何走人民路线、群众路线,如何团结干部,如何帮助干部熟悉业务、掌握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干部不但少而且差,反而自高自大、自满自足、英雄主义,而且老干部不求进步,新干部自满,以自己的专长夸大自满,看不见自己的短处、自以为是,不重视别人专长…我们的干部大多数是‘后生哥’,年轻但没有社会地位与社会经验。干部热情,但幼稚。因此,对干部的培养与改造,是需要我们大大努力去做。”③林平的讲话,目的是激励纵队更好地成长与成熟。多年抗战的实践表明,东江纵队的干部培训工作为华南抗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二篇:思想汇报.东江纵队doc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XX系XXX书记带着我们各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及各有志愿成为党员的同学们于3月27日在教学楼506对东江纵队的历史展开了学习,对东江精神进一步了解。经过这次的学习,我的心油然涌起了对革命老前辈的一股崇高的敬意,在心中筑起了一座不畏外侮、奋勇直前的精神丰碑。
东江纵队是一支驰骋在东莞和华南抗日战场上的英雄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时期,东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敌伪夹击的艰苦环境下,始终坚持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开辟粤北山区,挺进韩江平原,英勇打击敌人,成为了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我们广东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面旗帜。在争取祖国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东江纵队的2500多名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出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铸造了永垂青史的东纵精神。东江战士们的勇敢跟为人民服务的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一张张展示东江战士们英勇抗敌的图片 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历史画面,凝固了辉煌的抗战历史,熔铸着历史的脉动,讴歌了东江纵队的丰功伟绩,颂扬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抵抗侵略的英雄事迹,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示的图片中很多是个战士的笑脸,当我看到这些图的时候,我的心里在想,这些展示内心是阔达的,阔达到可以忘记战争时的痛与苦。但是后来想想,其实他们的心胸也是“狭隘”的,“狭隘”得只能装下人民的苦难,一心只是想着人民的安危,“狭隘”得已经装不下自己个人的痛苦及疲惫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颇为凝重,我即为我国有这样的英勇战士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也为我国人民曾经受到的苦难倍感心痛。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党员,我深愧不如这些英勇的战士。虽然,如今盛世太平,但是我们仍要不忘国耻,谨记“落后就要挨打”。当今中国人民,尤其是肩负起振兴祖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缅怀先烈,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14年04月03日
第三篇:东江纵队导游词
东江纵队导游词
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罗浮山名胜区。罗浮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所以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罗浮山山势雄伟挺拔,风光清静幽秀,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是著名的避暑胜地。罗浮山又有神仙洞府美誉,道教称它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罗浮山不但山水绮丽,风光优美,而且神话、传奇、古迹繁多。山上寺观遍立,座落在主景区朱明洞景区内的冲虚古观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东晋葛洪创建,是我国有影响的道教重点宫观之一。传说杭州的黄龙观,香港的黄大仙等道观以它为祖庭。冲虚古观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东江纵队司令部驻地,这给罗浮山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历史上道士僧人如云,文人墨客纷至,留下许多珍贵的佳作和题刻。20年代初,孙中山率军东征归来即偕宋庆玲、廖仲恺、何香凝等结伴游览罗浮山。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及贺龙等七大元帅也曾在罗浮山游览度假。
二、东江纵队简介
东江纵队纪念馆是在2003年12月1日暨东纵成立6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的,它座落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朱明洞景区内。三面环山,前面是秀丽的白莲湖,右侧不远处为东纵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四面环境优雅,景色宜人。“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名,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
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馆内设4个展示厅及工作服务区,4个厅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以及二条长60多米、宽3米的参观走廊。
纪念馆前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2284M2)。在广场的右侧,安放一组人物雕像,主题是:东江纵队将士,前赴后继,永远向前。在广场的左侧,竖立一支旗杆,方便参观者举行升旗仪式。
东江纵队纪念馆是一座历史丰碑,它记载了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宏伟历程,它焕发出的凛然正气,将永远激励人们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序幕厅(223M2)的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喷绘图,它以东江为背景,磅礴的气势展示了东江纵队的精神风貌。序厅两侧墙上,镶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和《东江纵队之歌》,表达了当年全民族抗战的坚强意志。序厅里面的两侧墙上,用红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领导人的题词,这些题词对东江纵队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列厅(525M2)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事迹。陈列的文物有70多件,主要是东纵战士生活用具,以及缴获敌人的武器。重要文物有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和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当年出示的布告等。在展厅的另一侧,镶有6幅反映东江纵队重要革命事件的油画。
英烈厅(120M2)的设置,是为了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和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英烈厅刻写5000多位烈士的英名。厅内还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个英雄集体的光辉事迹。
映视厅(76M2)主要播放十五集电视连续剧《东江纵队》和历史纪录片《芦沟桥事变》,让观众更形象地了解东江纵队的战斗史迹和“七•七”事变。
在参观走廊,还设置了《日军侵略华罪证》展览,通过展览,警示国人,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㈠抗日战争爆发,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 抗日烽火漫燃全国
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制造了“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抵抗战争的开始。东江沦陷 组队御敌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共4万余人分三路在大亚湾等地登陆。15日侵占惠州,16日直取博罗,21日占领广州。仅十天时间,广州周边各县和东江下游大片国土相继沦陷。广东五分之一的人口,沦于日军铁蹄之下,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江敌后惠阳、东莞、增城、爆安各县的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奋起抗击入侵的敌人。
193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惠、东、宝地区等地组织人民抗日武装。一支是“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长,周伯鸣任政委;一支是“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王作尧人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这两支队伍是东江纵队的前身,当时惯称“曾、王两部”。他们以勇战强敌的姿态出现在东江敌后战场上,担负起抗日的重任。
㈢东江纵队成立 夺取抗日游击战争胜利
东纵成立 全面发展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深圳坪山土洋村正式公开宣布成立。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尹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联名发表成立宣言和领导人就职代电,并发布第一号布告,重申东江纵队的宗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政策。1944年7月,东江抗日军政干校在大鹏城正式成立。东江纵队在成立后的半年时间里,由成立时7个大队约3000多人,发展到9个大队和一个独立中队,近5000多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民主政权 巩固发展
从1944年开始,东江纵队政治部先后在各抗日根据地召开参议会个国事会,选举协商产生了东宝、惠阳、惠东、博罗、英德、海丰等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管辖解放区面积约6万平方里,人口约450万。
激战东江 建立基地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惠安墩宣告成立,尹林平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松坚为副司令员,左洪涛为政治部主任。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后,作战部队已达12000多人,群众团体和民主政权普遍建立。为迎接野战军南下作战,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1949年10月8日,两广部队进入和平地区。9日,曾生,林平部在龙川老隆会合。两部会师后,即向指定地区推进。先后解放了河源、惠州、东莞、宝安以及番禺、顺德珠三角一带和沿海岛屿。
1950年8月,解放了万山群岛战。至此,广东全境全部解放。1952年,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整编完毕,部队番号随之取消,从而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第四篇:东江纵队观后感
东莞东江纵队观后感
(一)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在学校“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之际,在校组织部和学院的老师帮助下,我们党支部与学校和学院的老师们一起参观了广东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以此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使命感。广东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是展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的专题纪念馆,也是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有根据地说,东江纵队是一支驰骋在东莞和华南抗日战场上的英雄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时期,东江纵队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处于敌伪夹击的艰苦环境下,始终坚持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开辟粤北山区,挺进韩江平原,英勇打击敌人,成为了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我们广东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面旗帜。在争取祖国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东江纵队的2500多名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出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铸造了永垂青史的东纵精神。
在观看东江纵队纪念馆的过程中,最有印象的要数在幻影成像的电影片段这一环节了。
在这一环节,纪念馆以幻影成像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当年东江纵队驰骋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抗击敌人的战斗场面,让在场的观众深深地体会到革命老前辈的艰辛、智慧以及勇敢。敌人的凶残,多少村镇被吞噬,多少家庭被破碎,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在战争中挣扎。这时,党的好同志来了,最可爱的人来了,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住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终把敌人拒之以国门之外。
同时,除了电影片段,纪念馆中还有一些雕塑得有声有色的烈士雕塑。雕塑是很常见到的,但是每当看到关于刻画革命烈士的主题,心中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想想当年,就是这些革命先烈,不畏敌人的残酷,不畏生命的安危,排除万难,坚持抗战,始终要把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外为己任。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南粤大地,换来了祖国的和平安康。没有了先烈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现在的繁荣和富裕。
观看完东江纵队纪念馆,心情颇为凝重,心中始终惦记着那些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也为有这座纪念馆而感到满足。它的落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历史画面,凝固了辉煌的抗战历史,熔铸着历史的脉动,讴歌了东江纵队的丰功伟绩,()颂扬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抵抗侵略的英雄事迹,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落后就要挨打”.当今中国人民,尤其是肩负起振兴祖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当代大学生,必须牢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缅怀先烈,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牢记革命鲜辈的光辉业绩,学习先辈的崇高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根本宗旨,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努力开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走出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看见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心中永远铭记着革命先烈的“东纵精神”.范羽
电子与信息学院
08电师班
东江纵队观后感
(二)参观红色足迹,感受革命力量
201*年5月5日,学院思政部组织我们100多名学生参加了东江纵队红色之旅——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历史专题纪念馆、第四批中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去学习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那里,我们重温了峥嵘的历史岁月,看到了许多战争期间用过的文物,听见了很多革命先辈的抗战故事,收获甚多。
东江纵队纪念馆是一所为了纪念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专题纪念馆,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斗在华南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八年抗战中,东江纵队积极配合全国各地抗日力量和盟军,英勇打击敌人,为抗战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江纵队的特点及其精神有:一是东纵在远离党中央、八路军,远离新四军主力时,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二是东纵在组成的人员中,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较高并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是东纵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发展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四是东纵抢救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保护了我国文化瑰宝。五是东纵抢救了一批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赢得盟军信任,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六是东纵对三年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江纵队纪念馆分为七个展厅,共展出东纵革命文物200余件,历史照片450多幅,雕塑、油画、版画等艺术作品22件,陈列主题是东江铁流,南粤锦旗,该主题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
在解说员的解说和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其中前厅的电子沙盘模拟出来的战争场景,似乎让我体会到了当时敌人的紧逼和作战的紧张氛围,真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是如何抗日、如何救国的,而不仅限于在历史课本上那寥寥概况的几句话。还有众多为东纵抗战人民而写的崇高赞词,如“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是华南人民抗战的一面光荣旗帜”“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东江人民致敬”等等都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震撼。当观看展厅里陈列的一幅幅人民英勇战斗的图片时,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烈士们的作战情景,看到一个个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其中年纪最小的仅仅十几岁,这时的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内心深处油然升起一股敬佩和伤感之情,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活动,我们对东江纵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取得百花洞战役的胜利以及粉碎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等英雄事迹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东江纵队的发展史、抗战史向我们真实地描述地了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是广东人民的子弟兵,她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篇章。?在参观纪念馆之前,我从不知道革命与历史离我们这么近,那些没有生命的历史文物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上,还有那一副副挂在墙上英勇作战的图片和一个个动人的抗战故事是历史的一种见证,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不朽的气息。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爱党、爱祖国的信念却始终没有改变!
参观广东东江纪念馆,是一次心灵的冲击,是一趟历史的洗礼,也是一场革命的教育。走出纪念馆,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前,这里的人们还受尽欺凌;如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迎春开放。现在我们的生活进入了小康社会,我们不仅要感谢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人们,还要感激曾经为人民血战的战士们。革命战士用鲜血和青春换来了这一派繁荣景象,他们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而得到的,只有安心地闭上双眼。他们留下一份新的希望,将由我们这一代传承!
东江纵队观后感
(三)10月29日下午,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去参观位于大岭山的东江纵队的博物馆的活动。
阳光下的东纵纪念馆,显得宏伟无比。
我们纷纷走进纪念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与解说下,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当时东莞人民的爱国与抗日精神。离开书本,近距离的接触有关抗日战争的事物,让我们对抗日战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 迈着沉重的步伐,我们走进第一展厅。青石砌的墙上特意打了许多“枪孔”,似乎在诉说着战争的可怕。而那一张张令人倍感温暖的面孔,一个个使人悲愤不已的场面,又仿佛将我们也带到了那硝烟弥漫的阵地。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另外几个展厅。一尊尊雕像又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这些战士们,不论大小,他们的中华信念一样崇高。是他们,是他们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将身陷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解救了出来。看了这一些模型,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都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看到日本给中国的投降书,我悟到了中华儿女的铿锵豪气;望着重达百斤的军枪,我听到了革命战士热血澎湃的声音,它如黄河巨浪般响彻大地。
走出纪念馆,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前,这里的人们还受尽欺凌。如今,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迎春开放。看那鲜艳的花朵啊,赞颂着祖国的伟大。如今,我们的生活也渐渐进入小康社会。除了感谢在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人后,更要感激曾经为人民血战的战士们,革命战士用鲜血和青春换来了这一派繁荣景象。他们付出的是数不清的代价,得到的,只有安心地闭上双眼。他们留下一份新的希望,将由我们这一代传承。
在参观博物馆之前,我从不知道革命与历史离我们这么近,那些没有生命的历史文物静静地躺在陈列柜上,作为一种见证,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不朽的气息。
第五篇:参观东江纵队思想汇报
参观东江纵队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中国抗日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在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仅靠从香港运输的丁点物资和当地居民与抗日军的不懈努力,成为华南地区一支有力的武装力量。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在师范学院党组织的号召下,我院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党员一起参观了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我们在那里一起回顾了先辈们的不朽事迹。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慨万千。
1938年10月15日,日本侵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后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组建了东莞模范壮丁队。这是在广东被日军侵占以后,党所组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是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担任第一任队长的王作尧后来是东江纵队的副司令员,是东江纵队的重要领导者之一。东江纵队正式成立于1944年12月2日,在8年抗日战争中不仅抗击日军和日伪军,还要抗击国民党顽军及土匪、恶霸等。它在敌后分散的游击战争中,环境和条件极为艰苦,经历过上千次大大小小战斗,使广东成为全国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场之一,尤其是在抢救大批进步文化人的“秘密大营救”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对英、美盟军工作中也因特殊的贡献而在国际上造成一定影响。
作为一次党团日活动,我觉得这一次东江纵队纪念馆之行很有意义。在那里我们认识了那段艰难的历史,也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是认识。从而使自己对党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凝望着革命先辈的铜像,重温那辉煌的历史,那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那心中的血液在沸腾,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激情!我们参观了纪念馆,那里陈列了许多当年革命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这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辛和形势的紧迫。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为我们这些后辈们做出了好榜样。而当我看到那些日本军人的用具时,真是百感交集啊!我们的民族在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战中过着悲惨的生活。而我们的先辈以一腔爱国的热血奋力反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那是对么可贵的精神啊。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先辈们的抗日战也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党团结群众,调整作战策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制定了灵活的游击作战策略。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和战略上的指导,使东江纵队的抗战取得了巨大是成就。共产党是如此的伟大啊,我能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感到特别骄傲很自豪。
学习东江纵队的历史,我发现纵队早期领导人如曾生、王作尧等都是大学生,许多人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留学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大把,无怪乎东江纵队老战士一直以“书生扛枪”为自豪。那是的学生已经常怀忧国之心,以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之情了。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究竟能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呢?我们应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奋斗目标,做个德才兼备的人。
通过这次对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参观,我深化了对党的认识。面对如此先进的组织,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接近她呢?所以我更加要义无返顾地去接受党的教导,去接受党的考验。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应该勤奋刻苦;在生活中更应该朴素节约,关爱他人,积极参加学院里的活动,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不要让我们回首往事时却发现自己蹉跎了岁月,浪费了青春。我们应该要永不停歇的奋斗。
恳请党组织继续对我培养和指导。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