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2012年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最后定稿1)
在2012年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电化教育馆馆长 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
陈德平
(2012年2月22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2年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与交流2011年全省电教系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成绩及经验,表彰一批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部署2012年全省电教系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工作。等会,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同志和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同志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为不断加快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2011年主要工作成绩及经验
2011年,省电教馆、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全省电教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目标和教育厅的中心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了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促进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和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对全省电教系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管理、研究与指导,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应用导向,不断提升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建设效益
加快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切实加强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2011年全省电教系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一年来,我们以优化平台、资源开发、推广应用为主线,让省资源网走进了全省广大中小学校,省资源网建设效益日益显现。2月21日,湖南日报以《教育信息化的又一里程碑》为题,以专版的形式报道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与应用情况。
一是资源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为不断完善省资源网的运行环境,资源平台全年完成软件平台四次迁移,两次优化,新开发了在线备课、数字课堂、网络大赛、资源研发等模块,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平台的各项性能,访问速度不断提升,用户使用更方便、更快捷。去年11月,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通过专家评估验收,正式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开通。目前,网站实名注册教师达46.3万人,全省教师注册率达95%,张家界、邵阳、湘西自治州、株洲教师注册率达100%,怀化、永州、郴州注册率达95%以上,省资源网已逐步成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的重要平台。
二是资源开发体系进一步完善。编制了资源建设目录,制定了资源开发标准,从解决学科重点、难点入手,提高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年来,组织专家研制了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5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开发标准;建立了集中采购、立项开发、网络海选的资源开发机制;组织湘西、常德、衡阳、道县等地开发了湘少版小学英语五六年级教学资源;通过政府招标,集中采购了高中地理等11个学科急需的教学资源;组织开展了第一届湖南省中小学优质资源网络征集活动,引导与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上传资源,逐步形成教师上传、专家评审的网络海选机制。2011年,全省中小学教师累计上传资源70万条。邵阳、张家界、株洲、湘西自治州、常德、长沙、郴州、娄底、衡阳、岳阳均完成了资源上传任务,其中邵阳市隆回县教师上传资源总量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建立了由近2000名资深教研员、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专家库,推行资源评审网络化管理,专家申报、审批授权、资源评审等环节均在网上进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资源质量。
三是省资源网应用进一步普及。为加快省资源网在全省中小学校及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组织开展了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进校园活动。活动覆盖了14个市州、122个县、近1万所学校,培训骨干教师1万余人,并通过骨干教师培训教师达30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全省中小学教师人人知晓会用、人人参与建设,促进了教师学习、工作、教学方式的转变,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湘西自治州、邵阳、株洲、益阳等10个市州培训活动开展扎实,效果很好。娄底为加强省资源网的推广应用,下发《娄底市应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进行继续教育并登记学分的实施办法》,利用省资源网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登记学分,丰富了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也是推广应用省资源网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一大举措。目前,省资源网已成为全省中小学教师获取优质资源、互动交流、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二)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建设稳步推进。实验县市区建设,是我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2011年,按照教育厅的部署,我馆采取网络征集意见和集中讨论等形式,重新修订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评审细则,认真组织开展了实验县市区申报及评审工作,对新申报的北湖、临武、岳阳楼、石峰等县区进行了检查评审,四个县区均因工作扎实、成效显著,通过了教育厅的评估验收。去年12月26日,教育厅专门在隆回县组织召开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现场会,会议考察并全面推介了隆回县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建设工作和成功经验,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建设工作进行了进一步部署和动员。
二是第六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成效明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建设,是我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突破口。2011年,按照教育厅的要求,我们采取委托市州复查与省馆抽查的方式,对2006年创建的第六批102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省教育厅抽查的53所实验校全部通过复查验收,有42所被评为优秀。总体来看,各实验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完善,软件资源不断丰富,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大幅提高,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趋于常态化,应用研究成效明显,有效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了办学水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坚持培训研究,努力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2011年5月,省教育厅印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部署会,举办了8期省级主讲教师培训班,培养了400余名主讲教师,完成了覆盖全省中小学14个学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任务,为我省全面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打下了基础。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积极推进。
二是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全省365个省级立项课题、30个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完成了结题鉴定,并召开全省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十一五”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展示和推广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全省共收到参评成果1398件,其中怀化、常德、湘西、长沙、衡阳等地区报送成果数量较多。2011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十二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印发了《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和《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确立了“十二五”时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466项课题被确立为“十二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其中有12项重点资助课题、52项一般资助课题。郴州、长沙、湘西、常德、衡阳等地区课题申报数量多、质量高。目前,各立项课题正陆续开题,课题研究工作正按计划进入实施阶段。
三是专项培训及各类竞赛活动广泛开展。组织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郴州、岳阳参训愿望强烈,积极申请培训指标,配合我馆先后在湘阴、岳阳、汝城、宜章、安仁、资兴等县市组织举办了6期培训班,完成了国家级主讲教师5名、省级主讲教师245名的培训任务,并通过他们对504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举办了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培训,参训教师近千人,为全省中小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能手;举办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共收到作品2千余件,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进步的平台;举办了第五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得到了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尤其是邵阳、湘西、衡阳、湘潭等地区参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三优联评”活动已成为全省各市州中小学教师展示、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应用成果、共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方法、模式的一项重要活动。
(四)坚持活动抓手,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组织全省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第十二届湖南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有近9000所中小学校、近20万名中小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制作各类电脑作品近10万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竞赛,荣获4个一等奖、21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其中,高中作品3件获一等奖,11件获二等奖,这14名高中学生获得高考保送或加分资格,创历年来最好成绩,人数排名居全国第三位,省教育厅被授予最佳组织奖,邵阳、衡阳、郴州、永州、株洲、岳阳、益阳、湘西等市州精心组织、专人负责、赛前有计划、赛后有总结、参赛作品多,获奖人数多。另外,还与现代教育报合作,共同举办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有32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初赛和复赛,15幅优秀作品入选全国总决赛。这一系列的竞赛活动,促进了全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也培养与选拔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五)坚持精益求精,努力完成学考和电子学籍相关工作 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管理,省电教馆协助实施。2011年,全省共有32万多名学生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我馆承担了考试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包括报名、考务管理、考场编排、试卷扫描与评卷、成绩统计发布、成绩查询等工作。由于组织严密,工作到位,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还完成了全省105万多名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完成了36万多名高中毕业生的规范审核及发证管理工作。这些新业务的开展,拓展了电教事业的新领域,为电教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六)坚持宣传引导,积极营造电教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教育信息技术》刊物影响日益扩大。借助杂志平台为广大中小学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提供服务与指导,及时宣传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信息技术》杂志已经成为了基层教师了解教育信息化政策、理论的重要窗口,成为了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发表信息化教研成果的重要园地,成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渠道。各市州也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总结与宣传本地区、学校的电教工作经验及做法。尤以郴州、益阳、湘潭、长沙、常德、衡阳等市州突出。
二是电教工作宣传渠道不断拓宽。去年,我们创办了《湖南电教信息》内部交流刊物,重点关注全省电教工作动态,宣传重大电教活动,推介典型经验,加强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目前,已编印4期,刊登各类电教信息50篇,较全面地记录了全省电教工作的重大活动。郴州、湘西自治州等地区投稿踊跃,及时报送地区电教工作信息。另外,注重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充分利用中央电教馆的《信息交流》简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湖南教育网等宣传载体,加大对我省电教工作的宣传,积极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同志们,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省电教系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要的一年;是全省电教工作者不断迎接挑战、开拓创新的一年,也是积极进取、不断收获喜悦的一年,全省电教系统为我省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为教育信息化做贡献的过程中,电教系统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能力,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主要参与单位、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共享的主导单位、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推动远程学习模式的执行单位;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应用示范的组织管理单位;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实施单位。刚才,大会表彰了2011年度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表彰了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专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也为新创建的4个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区颁发了铜牌。在此,我代表省电教馆、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向获得表彰的单位及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关心与支持我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中央电教馆领导、省教育厅领导、各市州、各县市区的教育局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斗在第一线的全省电教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
2012年,省电教馆和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教育厅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做好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中小学校试点组织工作、深入开展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区和实验校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应用示范研究,发挥全省电教系统协作的整体功能和优势,重点突破,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做出新贡献。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扎实做好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和《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立足于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服务于教育的改革创新,力争用5年的时间,建成覆盖全省中小学、多种方式接入、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系统,网络运营及安全体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按照不同的类别学校标准,加快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大幅度提高我省中小学校生机比;实施“班班通”工程,使所有初中建成卫星接收或宽带接入的多媒体教室,所有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二是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应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组织与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评比活动,不断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积极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引导与指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网络校际协作学习,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建立覆盖全省所有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切实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广泛普及。
(二)创新机制,努力实现我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体制改革确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制定我省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标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评价与审查制度;全省电教系统共同引领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启动各市州参与的同盟资源建设模式;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探索市场资源开发和应用新模式;引导和鼓励一线教师开发资源,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局面。
二是创新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机制。以我省各级电教系统技术骨干为基础,建设我省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教育技术服务网络平台,为全省中小学提供及时、便捷、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可扩展性的技术保障与服务,为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可选择的数字化校园和多媒体终端设备解决方案,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三是创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机制。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应用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省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突出应用为核心,全面评价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学校信息化保障体系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各市、县和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真抓实干,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是深入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2012年,我们要夯实省级研发基地,探索我省资源开发新路子、培养省级资源开发人才,充分发挥省资源中心的引领作用;编制小学语文等11学科共计5000课时的开发目录和标准;组织一线骨干教师开发初中数学等8个学科的资源;对初中化学学科做网络定向征集试点,即在网络上公布开发标准,征集根据开发标准制作的资源,个人和单位均可参加,选出同一内容的资源最优者入库;组织好网络资源大赛,引导中小学教师上传资源,通过评审选出优秀资源供全省教师共享,力争教师上传资源100万条,入库优质资源10万条;购买高中英语等非人教版
1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遴选方案,把培训基地建在中小学校,让教师培训教师,让培训走进中小学课堂,帮助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切实为师生减负,努力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第二,认真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级培训者培训;第三,研究实施面授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训、混合式培训的培训模式和方法;第四,做好远程培训平台和各学段、各学科网络课程及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第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规范资源使用,确保培训质量;第六,组织好考试与认证工作。
四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行动。2012年要出台《湖南省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分类制定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信息化设施建设与应用标准,规范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率。要协助基教处做好全省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和合格学校建设多媒体设备专项的标准制定、招标采购工作,确保项目专款专用。
同志们,2012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全省电教系统一定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意识,要主动担当重任,全力迎接挑战,发挥系统协作优势,认真把握工作重点,积极为推进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努力为加快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贡献力量,以更加突出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第二篇: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十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这一任务要求,要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办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解决我省义务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要靠改革。根据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是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调整,各级政府要按照这一要求,认真做好工作。省政府负责全省基础教育的管理指导。各市州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基础教育的管理和建设。各县(市)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职责,抓好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管理、教*队伍建设、教*工资的统一发放和教学指导等工作。在强调“以县为主”的同时,要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积极性,明确和落实乡、村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省有关部门和各市州要统筹规划,搞好组织协调。大家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决定》和我省《意见》的精神上来,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确保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二)切实解决基础教育投入问题,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当前,基础教育投入的关键是要明确投入主体、投入方式和投入渠道,落实好朱基总理提出的“一保二控三监管”的措施,即切实保证教*工资发放、控制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加强对教*工资发放和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管和检查。各级政府要继续依法做到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省级财政切实执行“按上年省级财力安排的支出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规定,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省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和设立教育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各市、县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不断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每年财政超收部分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并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发展需要。当前,要重点解决好确保教*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按照《意见》的要求,农村中小学教*工资的管理、发放全部上收到县,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编制和中央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专项安排、统筹发放教*工资,通过银行直接拨入教*在银行开设的个人账户中。为促进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各地教育、财政部门可以与有关银行研究一些具体有效的操作办法,以更好调动学校和教*的积极性。对财力不足、发放教*工资确有困难的县(市),省和市州政府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补助等办法,帮助解决教*工资发放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能保证教*工资发放,挪用挤占教*工资的县(市),省里要扣回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并追究当地主要领导的责任。(三)突出重点,全面抓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的提高国民基础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实现*的跨越式发展,核心问题是要解决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障碍。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各级政府要切实抓好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要从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时期以及认知规律出发,着眼于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继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由学校人“变为社会人”的生存发展能力。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要不断改革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质量测评体系,从根本上克服单纯的“应试教育”倾向。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建设一批素质教育的示范校,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予以推广。要加快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聘任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任用新机制。要不断优化教*队伍,加强中小学教*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教*素质。注意吸收具有教*资格的其他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育教学人才。(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办学投资体制的改革。要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教育投资体制。坚持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薄弱校建设进程,普遍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在加强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其办学行为的基础上,保证民办学校合法享有公办学校的同等权利和义务。要积极探索公办学校国有民办的办学改革试验途径和方式,允许薄弱校、国有企业所属校和政府新建的学校,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按民办学校运行机制进行改革试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适应市场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努力促进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政府办学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相互配合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新体制,推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五)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改革,抓好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根本途径。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初中教育与农村和农民的需要相脱节,使农民感到孩子“不上学没有出路,学完了又没有用途”。要改革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调整课程设置,将各种先进的专项农村实用技术列入教学计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家庭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进行选修,以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和学以致用。在保证少数部分优秀学生能正常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初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普遍选修实用技术的基础上,采取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专业技术培训,使其在毕业时能够具有一技之长,初步掌握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还可以在自愿的原则下,聘请一些农业科技专家,开办一些毕业后的专业技术培训班或临时性的市场、科技、信息培训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服务。要积极推广一些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改革经验,不断拓宽农村初中功能,使农村初中教育从单纯的升学目标转移到全面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转移到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成人教育打好基础的教育改革方向上来,切实把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扶持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省政府确定建立省级义务教育扶贫助学专项资金,从2004年至2005年每年拨专款2000万元,资助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无力负担杂费、书本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市州、县(市、区)都要落实并完善中小学助学金制度,建立相应扶困助学金,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扶困助学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开展多种活动扶困助学。要加强协调,规范程序,形成制度,从机制上保证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确保农村适龄孩子都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努力创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处于“重中之重”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组织实施好。
一是要突出政治职责,强化领导。抓好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政治职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赖于基础教育;迎接科技人才竞争的挑战,依赖于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思想道德素质,依赖于基础教育。各级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摆在重要工作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抓基础教育工作列入领导干部工作责任范围,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领导同志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了解掌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突出矛盾,并认真加以解决,真正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二是要突出工作职责,注重落实。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是一个部门的事,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整体推进。各级政府要积极搞好组织和协调,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建立基础教育工作责任制,形成政府集中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承担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推进的任务,要积极与财政、计划、人事、民政、物价等部门加强协调沟通,主动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要不断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扩大教育投入规模,确保教育经费管理规范有序。计划部门要切实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放在优先地位加以安排,在关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上加大支持力度。信息产业部门要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帮助教育部门搞好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运用,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团结协作,努力形成各级政府和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落实,共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要突出社会职责,营造氛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牵涉社会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做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学校的努力,而且需要社会的关心、家庭的合作。要积极动员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发展基础教育,提倡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大力兴办基础教育,对发展基础教育贡献突出的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要积极宣传并进行表彰,形成崇尚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风尚。各新闻舆论单位,要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各级宣传出版、文化艺术部门要配合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净化各种文化娱乐场所,整顿文化艺术市场,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让广大青少年在积极、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健康成长。各级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与社区管理部门沟通,坚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使其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茁壮成长。
四是要突出法律职责,依法治教。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增强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治教意识,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健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保障*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事故责任追究制,确保*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重点防范危及*生安全的危房倒塌、食物中毒、交通、溺水等事故。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保障学校、教*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依法治教,坚持依法治校。切实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做好对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检查。坚持对贫困、落后地区“两基”年检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保障作用,促进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形成。要切实从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为依法治教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保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健康推进。
第三篇: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省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具有了良好基础。“两基”于1998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第8个实现“两基”的省份。到XX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8.4%;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9.3%;学前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教*继续教育全面展开,教*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义务教育投入逐步增加,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应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涌现出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省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基础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农村初中辍学率呈上升趋势,普通高中教育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突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拖欠教*工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用经费匮乏,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任务十分艰巨;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教*队伍调整优化不够,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两基”成果难以巩固,而且可能引发基础教育出现滑坡。
尽管基础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强调搞好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基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将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省具有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传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使我们有条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根据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我省实际出发,省政府确定,“十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与我省人口变化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满足社会成员基本学习要求,布局合理,教育设施和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切实落实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形成符合省情,有利于基础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支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教育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到XX年,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提高到99%;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以上。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60%,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或接近健康儿童、少年的水平;幼儿教育有较快发展,城镇幼儿园(学前班)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双语”教学科研和实践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开放式、能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民族教育体系。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继续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二是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突出创新,强化“发展是硬道理”的意识,以大教育、大产业、大市场的视角来研究解决基础教育问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全面推进改革。三是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致富农民的问题,促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要正确把握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摆到突出位置,坚持基础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提升我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二、深化改革,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加快基础教育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路子。(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尽管近些年来我们对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基础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当中。特别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认识中,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比较肤浅、片面、简单,有的甚至把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严重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至误认为“上午搞正规教育、下午搞素质教育”或“课内搞正规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体现。实施素质教育,最终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践证明,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也在课程上。为此,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把课堂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使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受益者。一是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为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 阶段性教育目标,克服成人化、简单化的倾向,努力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各学科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与各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片面地理解为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中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但它不是素质教育也不是德育的主渠道。而且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也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全面进行创新,紧随时代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德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事。二是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为目标,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当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其功能主要是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社会需求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课程唯有反映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生活,有助于其提高生存能力,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我们要在积极实施国家新课程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系统开发我省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要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学习成为在教*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教学改革中,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队伍。要在加强*范性院校建设,保证合格新*资来源,加强教*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队伍建设。近3年来,我省在中小学进行了以“四定”、“四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人员超编问题,迈出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重点解决中小学核编、减编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7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在核编过程中,要合理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精减压缩非教学人员,建立机构精简、职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依法全面实施教*资格制度,严把教*入口关,拓宽教*来源渠道,注意吸收具有教*资格的非*范性院校毕业生从教。针对一些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教*数量不足特别是相关学科教*短缺的实际,从XX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城市和县镇新补充*资到农村中小学锻炼、支教的办法,有关部门要抓好落实。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新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教*职称评聘分离的办法,重点抓好教*聘任制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校,推行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和管理,确保教职工聘任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和学校在改革过程中的稳定。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方式,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薄弱校首先是校长薄弱,要把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作为教*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职能发生了变化。现在是职务校长,多数实行的是任命制;而今后对教育实行市场行为管理,校长将是受聘于市场的职业,拥有职业能力,成为“职业化校长”,实行的是聘任制。这就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吉发〔1999〕17号)有关规定,由教育行政部门聘任校长,尽快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聘任制和任期制,积极实行职级制。对于现有在岗的校长,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注重其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对校长进行教育经营理念的培训,促进校长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实现职业能力和职务能力的合理的嫁接,通过体制过渡,逐步转向职业化的新的校长管理体制。(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普九”还处于较低标准,许多地方举债“普九”。在这种基本国情、省情条件下,要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调整教育所有制结构入手,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投资体制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头戏,而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则成为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就基础教育来说,普通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义务教育则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力量办学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基础教育,尤其是要扶持发展民办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总结分析近几年来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依法加强对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其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教育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统筹规划前提下, 以城市为重点,积极探索公办学校主要是薄弱学校、国有企业办学校和政府新建学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子。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改造薄弱学校,有利于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法加强对改制校的管理,明确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划清产权归属,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平稳健康发展。三、突出重点,积极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我省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省”战略和“县域突破”战略的实施。因此,我们必须把农村作为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重点,积极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一)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省过去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体制使农民的教育负担过重,很多地方的乡级财政难以支撑,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这次国务院提出建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以县为主”,是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县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切实负起责任,统筹规划义务教育的发展,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确保教职工工资的统一发放和对教育的投入,负责中小学校长、教*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动员和组织各方面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强调以县为主的同时,要明确和落实乡、村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充分发挥乡、村在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待遇、动员适龄儿童入学等方面的作用。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划清县、乡两级政府职责,能理顺的马上理顺,暂时有困难的要采取措施争取尽快调整到位。在调整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要坚决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一保二控三监管”原则,以县为主,认真解决教*工资拖欠问题,建立教*工资保障机制。近几年来,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教*工资拖欠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有财力方面的原因,在个别地方也有重视不够的问题。我们要从理顺教*工资管理体制入手,确保教*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各地都要在XX年底前,将教*工资的管理由乡(镇)上收到县(市、区),由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编制和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及标准,通过银行将教*工资直接拨入教*在银行开设的个人帐户。各地要在确保教*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由教育、财政部门与有关银行共同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工资发放具体形式,以利于更好地调动教*工作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工资经费的监管,实行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二)深化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促进农村初中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我省初中学生多数在农村,农村初中学生多数要回乡务农。其中一些学生在学校感到升学无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逃学直至辍学,而回家后所学知识又用不上。“读书无用”,这就是农民从活生生的现实中得出的直朴而又深刻的结论,也是农村初中辍学率不断上升的本质原因。如何变农村初中“读书无用”为“读书有用”,使不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就业有技能、致富有希望,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方面,舒兰市等地对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启示我们:农村教育要姓“农”,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改革农村初中课程结构和办学模式,扩大初中功能,实施“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形成农村社区终身学习机制。实践证明,这是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农村初中辍学问题的治本之策。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要认真研究解决让农村学生学什么、会什么、回到农村做什么的问题,将以“绿色证书”教育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课作为农村初中的必修课。同时,农技课的具体内容应因地、因校制宜,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选修,增强教学弹性。在此基础上,实行多种形式的分流教育,进行某一方面的强化训练,增强针对性,让不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和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无论是农技课的选修,还是分流教育,都要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引导型转变,使农村初中办学与农民致富的需求始终保持一种主动适应的趋势,形成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在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文化课和农技课的关系。无论是文化课还是农技课,都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因此,必须坚持文化课与农技课“两条腿走路”,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践互相渗透,使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的能力。二是要处理好专职教*和兼职教*的关系。加强教*队伍建设,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对学校原有教*加大培训力度,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型”专职教*队伍。同时按有关规定采取内调、外聘、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通过多种渠道保证一定数量的农技课兼职教*和实习指导教*。三是要处理好农技课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关系。要克服“黑板上种田”的弊端,坚持课堂教学内容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统一、教学进度与农时季节相统一、劳动实践安排与教学基地管理相统一,使学生既能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动手操作,成为有市场经营头脑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在教学基地建设上,除了各级政府要帮助学校解决外,学校也要与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把基地延伸到学生家庭,使学生学习与家庭致富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三)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中小学布局、改造中小学危房,是适应学龄人口变化,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战略措施。目前,我省农村学校平均规模小学为174人,初中为605人,办学效益低的问题仍很突出。因此, 要继续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设置的原则,因地制宜调整全省城乡中小学布局,最大限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结合布局调整加快学校危房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教育厅、计委、财政厅制订了调整中小学布局和改造危房规划。从今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将全省中小学(含下伸点)从现在的12892所调减到9637所,减少25.2%,其中农村中小学(含下伸点)从现在的7912所调减到6360所,减少19.6%;利用2年时间改造完现有131.3万平方米危房,其中农村中小学危房63.4万平方米。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多种渠道落实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允许在群众自愿量力的原则下,动员农民按政策进行教育集资,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在全省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要确保教育资产不流失,撤并后空余校舍、土地等资产实行有偿转让,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新规划学校的建设。与此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认真组织开展对口支援活动。从XX年开始,用4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实施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工程、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农村学校工程、党政机关和大中型企业对口支援薄弱校工程,以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培训教*,改善教学设施设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明确具体任务和要求,将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四、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办好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要站在实践xx同志“xxxx”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落实科教兴省战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一)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树立解决好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最终要靠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思想,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中小学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办学中的困难。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中应承担的职责,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作为考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强化制约机制。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本措施是增加教育投资。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宁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依法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省有关部门将核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杂费中开支外,其余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予以安排。需要明确的是,新标准仅是维持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低保证标准,现行标准低于新标准的必须按新标准核定预算,现行预算已经超过新标准的不得降低现行标准。在新政策出台前,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足额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进行税费改革试点的县(市),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由当地政府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继续采取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学勤工俭学,努力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充分运用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要加快地方教育立法步伐。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各级领导及各有关方面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教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要落实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推动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落实。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保障学校、教*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将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紧密结合,不断增强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大力推进教*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教育督导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政府要重视教育督导工作,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为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当前,教育督导工作要紧密围绕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意见》的落实,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强化对下级政府的基础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以及中等及其以下学校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引导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三)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力度,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形成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生人身安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各有关部门 要密切配合,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育人环境。现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免费或低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丰富中小学生的校外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第四篇:在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的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省、成都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市。刚才,游浩副市长作了报告,总结安排了工作。会上表彰了先进,交流了经验。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乡镇和部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所有为推进我市“两基”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会上,成都市教育局雷解民副局长作了很好的指导性讲话,家荣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科教兴市”必须先兴教育。教育的至关重要性,勿用置疑。我市教育的主体是基础教育,抓好了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抓好了我市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彭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平台,使之成为我市投资环境的基础,成为我市实施“工业富市、城建活市”战略的基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认真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当前,我市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形势,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何在“两基”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再创彭州教育的辉煌;如何在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确保我市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做到逐步增长;如何解决教育发展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公平教育;如何克服不良思潮、不良现象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育人实效;如何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都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需要认真研究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今天的会上,就加快我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着重讲三点意见:一是突出五个重点,夯实基础教育;二是打好四个基础,培育教育市场;三是提供三个保障,确保教育发展。简言之,就是“突出五个重点、打好四个基础、提供三个保障”。
一、突出五个重点,夯实基础教育
要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把准脉搏,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即从内涵上讲,重点是抓好素质教育;从人员上讲,重点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从地域上讲,重点是抓好农村义务教育;从工作难度上讲,重点是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从开拓创新上讲,重点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第一个重点,积极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2000年第三次全教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去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两个《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要抓住加强德育工作、实施课程教材改革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提高质量。
第二个重点,深化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要发展,质量要提高,关键在于有一支政治素质高、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此,一是要加强干部教师队伍管理,推行教师聘任制、全员聘用制、校长任期目标制等,激发教师内在的潜力。二是要建立现代、开放、高效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法制化,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要改革分配制度,调动和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不甘平庸,脱颖而出,提高优秀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四是要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大力宣传教师精心育人、为人师表的优秀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和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既要靠机制培养和引进人,还要靠待遇留住人,更要靠事业激励人。今年,市委、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决定每两年评出30名教育系统“知名教师”,享受政府津贴,这必将对鼓励教师创先、争优,激励优秀教师成才、成名,造就一支德劭才高的名师队伍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个重点,齐心协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农村适龄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确保入学青少年享受相当质量的义务教育,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两项基本内容。由于受经费投入、所处地域、历史发展、学校内部等因素的限制或影响,我市义务教育在各乡镇发展不太平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稳定的经费来源。目前,我市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师生。市财政要同教育部门认真研究,采取措施,统筹安排,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努力做到“三个增长”。同时,要积极行动,努力争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中小学危房改造补助。乡镇政府要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乡镇长要直接负责乡镇教育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改造薄弱学校,重点是完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对此,乡镇和教育部门要从办学条件、领导干部、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薄弱学校也要奋起直追、励精图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为本乡子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三是做好控制学生流失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特别是初中生的流失,是我市基础教育工作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控制学生流失,乡镇、教育部门和学校责无旁贷,同时也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乡镇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通知》精神,切实负起责任来,把“控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体乡镇干部的责任目标,分片分村包干负责。对流失学生,学校班主任、学校领导、乡镇领导要亲自上门规劝,对仍不愿返校的,要下达“勒令返校通知书”。对确因家庭特殊困难辍学返校的贫困学生,教体局、学校、乡镇村和各级干部要为其减免和承担有关费用,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使进校的学生能“留得住,学得好”。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积极开展“助学工程”、“春蕾计划”,帮助贫困学生入学。
第四个重点,千方百计,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出口,高中万人入学率和高考万人上线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指标,前者表明普及程度,是定量;后者表明质量高低,是定性。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市民素质就难以提高。就目前情况看,我市基础教育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市民日益增长的享受高中教育需求与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和提高高中教育质量这两个关键环节,既要解决好高中新生的入学问题,又要解决好高中毕业生的升学问题。小学、初中教育都要积极为高中教育服务。农村高中要进一步挖掘高中招生潜力,城区有条件的高完中要逐步实行高、初中分离,彭州中学今年要率先走出第一步,这是确保“争创”成功,确保完成高中招生任务的“双赢”之举。要集中财力、物力,划拨专款,加强彭州中学、彭州一中和彭州职中三所高中的“争创”工作,建设一批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示范学校,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升彭州教育档次,推出彭州教育品牌。“争创”学校要自加压力,制定符合实际的“名牌战略”,狠抓管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切实发挥名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
第五个重点,开拓创新,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不改革,教育就缺乏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意识,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把民办教育事业作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引进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不同体制的学校,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形式办学并存的新格局。招商引资办学校,有利于缓解就学压力,有利于优化我市教育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市教育普及程度,有利于满足市民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市委、市政府多次号召,除了抓好工业招商、农业招商、城建招商,也要抓好教育招商、卫生招商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同志,要算大帐、算长远帐,要舍得下功夫招商引资办教育,要舍得拿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争取在招商引资办学上有一个大的突破。我市教育系统人才济济,有七千多名教职工,十余万学生,招商引资的人力资源是哪个部门都无法比拟的。在招商引资办学的同时,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引进其他项目和资金,这也是教育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二、打好四个基础,培育教育市场
近几年,我市基础教育的工作方向和思路是对的,发展势头是好的,工作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由于多年积难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必须走培育和发展教育市场的路子。我想就培育教育市场讲点意见,即打好四个基础。
第一,打好思想基础,凝聚教育市场人气。没有人气,就没有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更新,家庭重教之风不浓,社会兴学之风不盛,学校育人之风不旺,教育市场就难以形成。因此,我们要从促进彭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重视教育的认识化为重视教育的行动,把纸上的办学责任化为实在的办学实践,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办法,抓住各种机会,大力宣讲“读书创业”、“知识致富”、“科教兴市”的重要性,大力营造送子上学的家风、育人为本的校风、关心教育的乡风,以形成重教兴学的舆论环境和浓厚氛围。父母留给子女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我想不一定是金山银山、汽车洋房,而应该是使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上海市前任市长徐匡迪说过这样一句对我们教育很大、启发很深的话,他说:“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来说,最好的救助办法就是为他们培养一个大学生,那样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我希望同志们也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同时要不遗余力地把这些观念宣传到群众当中去,使之家喻户晓,入耳入脑,深入人心,共同营造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打好物质基础,扩大教育市场规模。规模出效益、规模出品牌。学校只有上了规模、上了档次,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才能在竞争中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资源效益,增强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教育市场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树立教育“战略地位、优先发展”的观念,要有“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也要保证教育投入”的远见卓识,要像有识之士超前培养子女一样超前投入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市民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壮大彭州的教育市场。
第三,打好体制基础,规范教育市场操作。我国加入WTO的协定已经把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列入其中,教育已正式敞开了国门,迎接世界竞争的挑战。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面向市场,民办中小学、股份制学校方兴未艾。但我们彭州的教育市场并不成熟,市场教育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被老百姓接受,一些人为的因素还在扰乱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采取措施,在办学体制和教育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整顿和规范教育市场,纠正个别学校的违规操作行为;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更新教育消费观念,树立经营教育产业的理念,壮大彭州教育市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市场秩序,杜绝权利、名位等非市场因素介入教育市场,消除“电话生”、“条子生”,共同为培育、发展我市教育市场提供宽松环境。
第四,打好质量基础,树立教育市场品牌。质量是办学的生命,是培育教育市场的根本。没有高质量,办学就缺乏吸引力,教育市场也难以得到发展。彭州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素有“蜀中膏腴之地,英灵秀出之乡”的美誉,曾引来杜甫、陆游、张大千等众多文人墨客畅游彭州,更哺育了清代名医唐宗海、革命先烈何秉彝等一大批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和卓越成就的彭州儿女,可以说是英才辈出。特别是彭州中学培养了曹文宣、李吉均、朱清时三位中科院院士,是彭州今天的骄傲。我们要树立经营教育市场的理念,在抓教育观念更新、师资素质提高、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以“评名教师、做名校长、创名学校”为契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教育品牌做大、做强,把教育市场做大、做强,吸引学生、留住教师、争创名校,充分发挥名牌效应。今年在这方面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彭州中学具有良好的基础,要加快改革,扩大影响,努力建成彭州的品牌、成都品牌、四川的品牌,以此为突破口,把彭州教育的品牌真正树起来,推出去。
三、提供三个保障,确保教育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办教育,没有教室不行,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良好的周边环境也不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加快教育发展,既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为民办实事,造福一方百姓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大事。办教育,地方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体现在重视教育、努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上。重点是提供三个保障。
第一,加大教育经费筹措力度,努力为基础教育提供财力保障。国务院《决定》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确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合理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新体制,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各乡镇政府要按照游浩副市长所作《报告》的要求,切实明确任务,履行职责,千方百计保证基础教育投入。国税、地税、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大职工个人教育费附加、城市教育费附加等教育经费的征收力度。职工个人教育费由市地税局委托市财政局征收,全额和差额财政拨款单位由市财政局统一从拨发的工资中直接扣除,其余事业单位职工个人教育费征收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企业职工个人教育费征收由市经贸局负责;其他教育经费也应加大征收力度,确保教育经费不流失,并全部用于教育,无论哪个部门,概不例外。各乡镇要将教育支出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税源性项目,增加财政收入,为学校发展筹措必要的正常运转经费和排危资金。今年将把教育经费征收工作作为新增责任目标,纳入目标考核,对征收不力,特别是违规操作,挪用教育经费的单位将扣减年终目标分,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市委、市政府目督办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专项督查,为基础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为基础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一是建立稳定有效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危房改造经费。二是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排危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旧的危房排除了,新的危房几年后可能再次产生,影响基础教育质量,威胁师生生命安全。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各乡镇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各乡镇、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严密监测、检查,切实担负起排查危房隐患的责任,形成制度,定期进行地毯式的检查,谁检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市和乡镇政府要按照职责,切实承担起危房改造的责任,加快危房改造。对忽视排危工作,造成房屋倒塌,引起伤亡事故的,要作为安全事故追究乡镇和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三是调整中小学布局。这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在做好群众工作、不发生新的流失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要把中小学基本建设列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新建、扩建校舍必需的土地,按有关规定进行划拨,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按政策减免规费及相关建设费用。
第三,加大校园内外整治力度,努力为基础教育提供环境保障。安全稳定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教育系统职工队伍庞大,学生人数众多,涉及千家万户,安全稳定工作非常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影响学校安全和稳定的因素不少,有的来自于社会,有的来自于校园周边,有的来自于学校内部,有的来自于家庭。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逐一排查,积极应对。一方面,公安、工商、卫生、文化、环保、市容等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联合行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乡镇、村都有维护学校治安和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责任,要建章立制,认真落实。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宣传,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内部,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要认真开展安全稳定工作检查,掌握情况,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要细化学生管理,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使之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要正确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总之,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施,把不稳定、不安全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发生之前。
同志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基础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奠基工程,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建设现代化新彭州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国务院《决定》精神和这次会议精神上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开创新世纪彭州基础教育新局面,为实施“工业富市、城建活市”战略,实现彭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1在全市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把各市县区林业局局长及从事信息化工作的同志、局机关各处室处长邀请过来,就是想听一听基层的同志对林业信息化的看法和全市信息化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的做法,一起思考谋划林业信息化到底该怎么做,具体要做些什么。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林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发展最快的就是信息化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移动通信等,由此带来了管理思维、管理方式、发展模式乃至经济业态的巨大改变。虽然我们在基础研究特别是算法上和国际一流还有差距,但在应用方面我国是做的最好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从全省层面来看,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提出要提高治理能力,一个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就是推进信息化工作。事实上,信息化带来的政府管理的改变、给市民带来的便利,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下阶段,省委省政府一定会把信息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持之以恒加以推进。
从行业层面来看,XX林业信息化工作曾经走在全国林业系统前列,也得到省内各政府部门的一致好评。我们建立了互联互通的大网络,积累了共建共享的大数据,开发了实用管用的大系统,打造了便利便民的大平台。我们早在2001年就开发了办公系统实现了网络办公、网上审批,在全省率先将网络通到了乡镇、林场和保护区等,这些成绩不容否定。但成绩属于过去,我不过多总结。现在必须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优势是否依然存在,目前离时代和社会要求到底有哪些差距?下一步,我们到底该做哪些事情?这是我这段时间思考林业十四五规划,思考明年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下面,我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是找差距和短板,二是下步该怎么做。
二、清醒认识XX林业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短板
客观分析林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我想从人的思维、基层基础、系统应用、管理效率等四个层面来查找差距和短板。
第一,从人的思维层面查找问题。我们已经处在互联网时代了,每个人都要做移民,不要做难民。做移民不做难民,就是说大家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熟悉互联网技术。但林业系统内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还没有跟进,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熟悉。很多同志还停留在传统的小农时代的林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互联网思维,导致我们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管理机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简单用手机浏览新闻,大部分人都还会用,但要熟悉各种应用系统利用各种app的话,我们的领导干部还相差甚远。思维方式的滞后又导致管理手段上不去,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能系统化的分析问题和科学决策。我们的行政审批、造林管理、决策机制等,靠人海战术是不行的,必须把思路转换过来,把技术手段和科学机制建立起来。过于依赖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手段,导致我们的决策很被动,监督上疲于应付,做不到提前介入、防范未然。比如环保督察,国家一次性给我省查找出X万多个问题,他依靠了多少人,有几万人吗?没有,靠的是信息化技术手段,这就是思维和路径的差距。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每个人去搞互联网技术开发,而是要加强互联网思维。因为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手段,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推进林业系统再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的思维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路问题,不要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要和最优方案比较,从中寻找差距和动力。
第二,从基层基础层面查找问题。基础数据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没有基础数据,后续的系统开发就无从谈起。我们已经开发了X多个系统,现在难点是基础数据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正在协调打通自然资源部门的数据库,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业务部门的数据要及时采集并更新,一定要解决数据不全、不准、不新的共性问题。目前只有资源处的林地审批和采伐审批数据可以做到及时更新,这两块工作全部在网上审批,可以说是全的、新的。其他大量的数据都没做到全面采集、及时更新,全部要靠手工导过来,有的靠手工也做不出来,总的来说,林业部门完整的业务数据库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这些基础数据是我们工作中必须要用到的,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动植物数据库、国有林场数据库、湿地保护数据库、天然林数据库、古树名木数据库等,这些都是我们林业工作独有的领域,这些数据我们还没有精准掌握。把这些数据库做精、做强、做大、做优,这就是我们今后的着力点,也是工作亮点。我们林业工作的几大主业,目前财务管理系统、资源管理、行政审批等系统的数据采集没有问题,其他数据的采集存在一定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点是互联、共享、开放、创新,我们现在开放和共享没有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上下之间的数据经常打架。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工作上的问题,包括采集方式、更新方式、统计方式,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数据共享走不动,是封闭的,这种数据的封闭又导致数据的应用不充分。大数据时代是数据为王,但数据为王不是统数据,是用数据。我们现在数据应用也不充分,我们开发了采伐运输系统,做的挺好。但到底在哪里采的,每的木材量是多少,有哪些树种,数据共享利用还不够。这些数据共享有什么用?对造林有用。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最近十年的采伐数据,下步造林怎么做就有依据了。比如防火系统,如果我们分析最近十年的卫星热点数据,XX省的火灾到底发生在哪些地方、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火情是怎么解决的,这个数据分析对我省的森林防火工作是有巨大作用的。互联网时代讲究的是精准,这就是所谓的用户分析。如果没有建设
“一张图”、“一套数”、“一个监测体系”,不能利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信息化建设就是瞎忙。
第三,从系统应用层面查找问题。我们建立了X多个系统,但到底有多少是成熟的,使用频率是怎样的,信息中心要作个统计。很多系统建好后,应用程度不高。用的较多的有公文处理系统、征占用林地审批系统、财务系统,其他系统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我们的现状是,已经开发的很多系统用不上,工作迫切需要用的系统又跟不上、开发不出来。比如,4G时代手机逐步代替计算机,而我们的很多系统包括办公系统、门户网站,都是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没有基于手机端开发手机app。如果5G时代来临,我们的差距又在哪里。再就是用户的定位和细化,我常说XX的宣传,要宣传给谁看,必须是给不吃XX的人看,才能拉动新需求。我们熟悉报纸宣传,但是微信推送呢,抖音宣传短片呢,这些花不了太多钱,但能带来惊人的效果。今后,我们所有的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都必须考虑用户需求。
第四,从管理效率层面查找问题。我们常说管理还不完善,表现是没有做到建、管、用相结合。搞系统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管理和维护跟不上。我举个例子,比如从建设防火监控系统开始,十多年我们一共建设了多少系统,到今天还有多少可以用的,又有多少人用过。我们的监测系统,是数据采集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初的基础数据。但我们没有管理好,一些监测系统建好以后,就没有下文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举个上海的例子,上海有个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的系统就能够运用各种物联感知鸟类智能智慧识别红外线成像、警报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鸟类跟踪、观察、保护区人员管控全部可以做到智能化。我们的系统能做到吗?相比我们的监测系统是单个的、碎片化的,如果管理上不来,建多少系统都没用。再者,我们现在严重缺乏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搞信息化的不懂业务工作,搞业务工作的又不懂信息化,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以,再信息化工作不能只依赖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任务是建设一个平台,决策、使用、管理都是各个业务部门的责任,今后的再信息化工作必须是全员参与,所以管理上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三、准确把握XX林业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今后林业再信息化到底怎么做、做什么?我想用五句话总结,“换思维、优规划、强基础、重应用、精管理”。这既是我们再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也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一是换思维。
换思维,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互联、共享、开放、创新。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懂网、会用网,还要有互联网思维,适应信息化趋势带来的新变化、新特征和新要求。我们不要停留在造林、砍树、审批的思维层面,不要停留在分任务、分资金、统数据、搞监督这些工作上。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完全变了,工作任务也和工作要求完全变了,因此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必须彻底改变。比如,在今后的5G时代、区块链时代,数据是扁平化、即时化、不可删除的,如果你的数据不精准,工作就没有公信力,因此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作出相应的改变。比如国家层面已经实行数据化的管理,遥感卫星影像的分辨率已经达到0.5米甚至更高精度了,如果我们依旧停留在到现场层层报数据的层面,工作就会跟不上,思维方式能够不变吗?比如我们的植物园,最大的资源是什么,大家会说是花草树木,但在大数据时代,植物园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资源那就是流量,每天200万人-300万人的流量,这个流量的价值是无形的。建立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砍树卖树的思维层面,从砍树到建景区收门票“看树”,再到5G时代,我们可以到靠流量赚钱。把XX最美的树、最美的自然风光,实时的搬到网上来,这时候数据就有价值了。我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同志们能建立互联网思维,创造性的开展管理工作,让大家重视信息化工作。抱残守缺,这个行业和个人就会被淘汰,只有学习新东西,掌握新技术,成为这个行业的权威,才能赢得尊重。二是优规划。
我们正在做XX林业再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这个规划我原则同意,但还要进一步优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这五个统一,“建成标准统一的数据汇聚体系,互联互通的共享交换体系,协同高效的业务运营体系,安全规划的支撑保障体系”这四大体系,思路都是对的。那就根据我们现有技术水平,把这个规划再做优一点,做细一点,明确到我们每个处室每个人能为信息化做点什么,推动规划更好落地落实落细。各市州林业局,也要根据今天会议要求,回去好好去研究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规划。从中央到省里,都在反复强调信息化的重要性,并将信息化作为提高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推进。所以我们的规划,必须再优化,真正做成一个系统集成的东西来,真正能够实现开放、共享、互联、互通。说实在点,就是规划不是拿来好看的,而是要拿来好用。三是强基础。
基础设施、设备这些东西肯定是基础,可以采购,也可以共享。很多年以前我就说,我要把机房搬掉,做信息化肯定不止是做机房。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远程、共享,资源配置优化,建机房这种事情交给专业公司或专业机构是不是更好。互联网时代,要转变思路,基础设施不止要采购,也要共享。完善基础数据库也可以共享,比如我们要用的摄像头,也要尝试共享现在城市天网工程、农村雪亮工程的基础设施,要学会共享数据而不是单一采购设备,或者说我们的资源也可以共享给别人,实现数据交换。真正通过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来降低成本,来强化我们的基础设施。但我们的基础业务数据,这个没办法由别人提供,必须靠我们把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更新系统乃至基础性的人才队伍进行完善和强化,基础工作必须要做好,如果基础的业务数据没有,干活的人也没有,信息化就无从谈起。四是重应用。
重应用就是把我们现有应用做优化、做精、做成好用的,再用好、用活、用出成效。什么样的系统能用?基于用户需求开发的系统最好用。我们林业部门最需要的应用是什么?前几年,我们做信息化工作,开发测土配方系统,做的很好,但用户量太小,用的太少,需求也有限,那这个系统就不是需求最迫切的。林业再信息化必须基于用户需求开发系统,必须好用且大家都能用,应用系统之间必须能够互通。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要为下一步工作打基础,钱要花在刀刃上,这才是一个系统化思维,这是基于整个林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做,就要规划建设最好用的、可行的应用系统,在再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全部重新布排。五是精管理。
管服做精不是一句空话,推进信息化工作管理一定要到位。要根据我们的管理需求,用林业信息系统来做管理,根据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来做管理,而不是根据我们传统思维来管理现在的信息化,不是由外行来管内行。我们的管理本身要跟得上信息化的要求,经费保障要到位,该用的钱要用。组织领导要到位,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呼吁大家重视信息化这个事,强化这个事,一起把这个事管好。督导考核要到位,今后的督促检查,不是说天天派人去现场看,而是基于技术手段的管理,实现在办公室也可以考核管理。同志们,信息化既是林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又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我们需要的信息化,是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需求的思维方式、决策机制、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今天与大家交流了我的想法,也请大家结合实际多做思考,在十四五期间,共同把XX林业再信息化工程做实做优做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