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又是一年开学季,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更好地正视自己的职业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浦阳一小教育集团邀请浙江外国语学院吴卫东教授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夏辇生在浦阳一小多媒体教室作了题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童话游戏教学》的专题讲座。一小集团和联盟全体教师共计四百余人聆听了这次精彩纷呈的讲座。
吴 教授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职业自我”这一主题,以“鸡为什么要过马路?”这个有趣的提问开始抛砖引玉,以深厚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教师专业发 展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从专业意识的形成、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身份的获得、专业意识的获得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她不仅向大家传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架构,还道出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激发了教师们对自身职业的激情,对 自我专业发展的深思。
上午三个小时的讲座,吴教授以甜美动听的嗓音、风趣睿智的语言、精彩生动的案例深深吸引了在座的每位教师。
下 午,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国著名童话家、小说家、画家,资深记者夏辇生为大家作讲座。她的儿童作品《四个太阳》入选了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她和老 师们一起探讨了中国教育的症结所在,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揭密创新思维教育,帮助大家建立起创新思维体系。夏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将自己多年来研 究儿童、研究教育的所学、所悟与老师们一起分享,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赞叹声。
讲座结束,老师们意犹未尽,两位专家分别向老师们发出了信号,期待着老师们的教育能充满智慧,都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魅力教师。
第二篇:发挥校刊作用,促进教师成长
发挥校刊作用,促进教师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 盛景瑞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校刊《窗口》自2004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出刊近百期,七年来,校刊除了记录学校发展的重要事件之外,刊载内容可分述如下:
1.宣传优秀教师事迹
在校刊上先后刊载过区级优秀教师刘海鹏、张玉娟、刘彦民的申报材料《辛勤探索,不辍耕耘》、《我是教师,我光荣,我自豪》、《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区级优秀班主任张敬贤的申报材料《师爱无价育蓓蕾,真情无声塑师魂》;优秀党员王彩虹的发言稿《誓言有声,育人无悔》;记述杜秀平攻读教育硕士的艰辛历程的文章《梦里花开》;刊载2009年区电视台录制的关于我校20余名优秀教师宣传片的文字稿本„„
2.展示教研活动成果
校、区、市三级教研活动能在《窗口》得到全面展示。
2007年3月7日北京海淀特级政治教师赵聪来平谷帮带我校8名政治教师,我以《提高教研水平的新模式》为题把帮带方法登在校刊上。2009年9月28日,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的十个学科的教学专家对我校高中三个年级进行集体视导,我把市基教院10位专家对我校26位老师的教学点评进行整理,刊登在校刊上。
2010年12月8—10日平谷教科研中心对我校高中教学进行为期三天的视导,我把16科教研员的听课检查的评价和建议整理后刊登在校刊上。
近三年来,我把较好的学校各科教研活动的PPT和word文档及图片 1
放在校刊上。另外,有多位青年教师的课后反思发表在校刊上。
3、汇集优秀教师经验
2008年9月,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表扬中、高考成绩突出的教师,我收集了18名获奖教师的教学总结分批刊登在校刊《窗口》上,随后编辑成图文并茂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平谷中学获奖教师经验谈》一书。2009年9月开学典礼后,学校又表彰了17位中、高考成绩突出的教师,我们又收集了这17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分期发表在校刊上。2010年4月,我校贾海荣老师被批准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我们汇集贾海荣的资料,编成《责任和爱心使我成长》一书。
4.分享教师参赛经历
2004年4月、2006年4月、2009年10月,北京师大附校中心组织师大附校系统的青年教师在山东莱芜十七中、良乡附中、燕化附中举行教学基本功大赛,我们编辑《窗口》“励耘杯”专刊,留下了他们努力拼搏和思考的印记,也使更多的老师分享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比赛教师的教案、说课稿、反思和指导教师、观摩教师的体会我们一并编入《“励耘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资料集锦》。
5.解读全国名校经验
2007年11月,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和副校长刘金玉来平谷在教委礼堂分别做报告《洋思中学的两次课改和我的工作体会》和《构建和谐课堂,提升育人品位》,我们记录整理后刊登在校刊《窗口》上。2009年3月,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18人前往江苏溧水、洋思、启东三所中学参观考察,我们汇集11人的参观体会登在校刊上。
2008年12月份,学校一行80余人参观了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回来后多数教师都写了参观体会,我校编印了《平谷附中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体会集锦》。2010年5月,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来我校做报告,并有数学教师刘桂喜、语文教师于娜在我校初二年级上观摩课,我把崔校长的报告和两位老师的教案整理在校刊上。
6.提供教师学习资料
2010年3月著名特级语文教师王大绩来平谷教研中心进行《高考语文阅读延伸题》讲学指导,我把王大绩老师的PPT讲课稿转换成word文档,登在《窗口》上。2010年11月北京教育学院的外语系的王媛副教授来区教研中心讲学指导,我收集、整理王老师《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探讨》和《英语教师如何说课》的讲稿,经过英语老师审定后登在《窗口》上。此外,我还从《中小学管理》、《北京教育》、《中国教育报》上选载适用的文章。
校刊《窗口》的很多内容被平谷教研中心胡红娟老师放到了“高中课程网”网上,使更多的人得以阅览。
学校一直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2004年,我校有区级骨干教师35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2008年底,有区级骨干教师57名,市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2010年,有特级教师1人。校刊《窗口》作为宣传教育的阵地,它倡导了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作为工作交流的平台,它营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作为教师学习的乐园,它提供了教师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发展,校刊一直在子规啼血,春泥护花。
第三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2004年12月19日)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院地院企合作,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两年多来,兰州分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中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按照“面向战略需求,构筑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创新,培育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五个平台”建设,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集成和综合全院有关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开展了与兰州、张掖、白银、定西、天水等地区和省交通厅及部分高校的合作,努力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为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主要工作进展
兰州分院是中科院设在兰州联系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与甘肃、青海和内蒙古开展科技合作的组织协调机构。区域创新经济发展与院地合作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延伸和目标之一。多途径搭建合作平台,营造合作环境,促进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和研究所文化相融合,促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促进研究所科技、人才资源与社会优质要素相融合,促进院地合作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高技术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相融合,是我们工作的指南。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与甘肃省科技合作项目在2003形成销售收入80616万元、利税16022万元、社会效益36717万元,分别比2002增长52%、32%和109%。
1、促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有色金属行业,近代物理所开发的炭素焙烧炉沥青烟气净化装置,在兰炭集团、兰州铝业、兰州连城铝业等企业安装运行后,焦油排放浓度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金川公司与兰州化物所合作开发的“镍高硫羰基化工艺技术”,已顺利完成300吨生产规模的小试、中试,正在研制5000吨的规模化生产装置,成功后将大大提高金川公司镍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效益。在石油化工行业,兰州地质所和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合作完成了“甘肃陇东油田主要产层沉积微相与成藏规律研究”项目,根据研究成果给出的靶区,钻井110口,成功率96%。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与兰州化物所合作,年产2500吨高效柴油降凝剂工业装置项目已建成投产。在机电行业,甘肃长通电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研发资金700万元,与电工所合作研发高温超导电缆技术,已完成了列入国家“863”计划的10米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制工作,并计划于年内完成75米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为实现该项目的工业化创造技术条件。另外,在兰州市还合作实施了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兰州卷烟厂生产执行系统等项目。
2、促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支撑。由西北高原生物所培育的高原号春小麦品种,今年在兰州、白银、定西等地种植61.9万亩,与对照品种相比增产921.72万kg,增幅达5.8%~16.83%,增加农民收入1200多万元。组织有关研究所与定西市合作开展当归、黄芪GAP基地种植技术,以及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测定等科研工作,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和中药原料药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3、促进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试验示范研究”项目,致力于流域尺度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肃南试验区内干草产量提高20%,牲畜越冬死亡率降低
50%,仔畜成活率提高10%,年人均增收300多元;临泽示范区单方节水产值提高42%,绿洲边缘防护林节水约20%左右,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1亿元。
4、鼓励、支持研究所与“官、产、学、研”联合共建研发与技术平台。共建了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科技图书馆、甘肃省高性能网格计算中心、兰州市生态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等合作平台,促进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加速了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5、鼓励、支持研究所与高等院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共建了分子与原子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3个博士点,程国栋院士被聘为西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顾问、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与西北民族大学联合承担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
6、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组织承担的“兰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项目,提出了以三大区域创新理论为指导,分三个阶段推进建设,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和四个创新经济增长区,构筑五个有机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二、基本做法
1、高层对话提升合作层次。2002年9月,中科院副院长杨柏龄率领十二个分院领导和专家考察了兰州市,并与常务副市长郝鹏共同主持召开了科技合作座谈会。此后,兰州市资助170万元,组织实施了9个合作项目,目前已初见成效。两年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省政府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支持900万元。目前,产业园项目建设初具规模,已成为白银资源型城市吸纳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
2、着力建设精干、高效的院地合作团队。一方面,在全院首倡建设学习型组织,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地合作工作的新特点。努力在实践中培养思想作风过硬、谙熟区域经济与科技结合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把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作为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准则,努力靠自身和团队的工作凝聚科技人员、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挥科技副职的宣传队、播种机和催化剂作用。科技副职依托中科院科技资源,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架起了院地合作的桥梁,促进了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譬如,挂职山丹县副县长的梁效荣,促成院地共建山丹冷凉灌区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已形成年培育微型薯1000万粒以上,原种、良种4700万公斤,县内种植脱毒马铃薯5万多亩,在永昌、金昌、民乐等地辐射推广30万亩的生产能力,平均亩产达4000公斤,亩产值达800元以上,已成为该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并促进了张掖3000吨马铃薯全粉加工项目建设。挂职兰州市科技局副局长的王孝平,组织专家协助兰州市争取到国家清洁能源行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两个试点城市专项。挂职靖远县副县长的张园,牵线组建的靖远科靖绿宝冻干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蔬菜4000吨以上,生产冻干蔬菜300多吨,被认定为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挂职景泰县副县长的齐和水,组织专家完成了黄河石林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并以此争取到国家旅游国债资金1000万元。
3、积极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两年来,省委召开了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座谈会,并对院地院企合作情况进行了督查,省政府与中科院续签了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为加强院地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中科院出台了《关于改革研究所评价体系的决定》,将院地合作和产业化的成效纳入了研究所评价体系。兰州分院与省政府有关部门、重点
合作地区保持经常联系与沟通,及时交流情况,研究部署工作,保证了院地合作的可持续开展。
三、体会与认识
1、院地合作必须以地方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我们组织专家对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调研不够,缺乏对重大合作项目的顶层设计。地方科技等部门征集企业技术难题的工作不够深入,征集了一批单纯向政府伸手要钱的难题。相当一些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基本上提不出科技需求。
2、院地合作必须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客观上需要着重转移成熟度高的技术和产品。但中科院研究所成熟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多数科技成果不是产品,成果转让后还需一定投入。只有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会大胆投入,培育前瞻性产品,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但目前恰恰缺乏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地方政府普遍渴望与中科院合作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但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对院地合作的引导资金十分有限,地方政府接受中科院的技术、人才和成果转移的能力普遍较弱。
3、院地合作必须以人为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地合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有一批热心院地合作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中科院是全国人民的科学院,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也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战略方面军,但我们也经常感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困惑。研究所的一部分科研人员重发表论文,轻与企业合作开展中试放大研究和产业化。同时,院地合作、区域创新尚未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院地合作在省、市科技部门的职能定位和人员编制中缺位。
4、院地合作必须诚信为本。诚信是院地院企合作的基础。合作
涉及到具体技术机密和直接商业利益,还涉及项目成功后双方经济利益分配等,如果没有诚信,不仅合作破裂,还会引起纠纷。近年来,院地合作中出现了一些讲诚信不够的现象。中科院个别科技人员在承担合作项目后,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不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有的研究所对履行合作协议态度不够积极。有的地方在合作项目申报科技奖励时,随意将与研究所共享的成果据为已有。一方面,我们应加强科研道德和诚信教育,严格履行合作承诺;另一方面,作为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重视科技与经济结合,重视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能把已签定的合作协议以及与中科院合作取得的一点成绩作为“花瓶”或摆设。
四、展望与措施
1、制定2005--2010年省院合作规划。从中科院优势和地方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拟定提出“兰州分院2005~2010年院地合作规划”。将工作重点由抓项目为主转为抓合作领域和人才培养为主,由抓院企合作为主转为抓优势学科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或企业的合作为主。
2、健全省院合作组织领导体系。按照省院合作协议的要求,省院合作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应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省院合作办公室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加强合作的措施。省院合作办公室制订工作计划,加强对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地区及企业工作的联系与协调。
3、积极推动企业与研究所技术对接。我们将与省科技厅、重点地区合作征集一批优势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或配套技术需求,积极推动企业充分应用中科院产业化信息网,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研究所和企业相互考察对接,组织实施几个重点合作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篇:发挥骨干传帮带作用____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发挥骨干传帮带作用
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张家湾中学
李建强
时光荏苒,岁月飞逝,转眼间,我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十个年头了,先后被告确认为县、市级骨干教师,在被确定为骨干教师这段的时间里,自己怀着一颗努力进取,谦虚上进的心,按照自己制定的发展计划,脚踏实地地做好每项工作,下面,我就把这段时间所取得的经验做如下总结。
一、加强师德,严于律己,发挥骨干教师的表率作用
一年来,自己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并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工作上高标准严要求,踏踏实实。严格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密切协作,任劳任怨,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坚持学习,勤于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一直以来,自己十分注重给自己全方位充电。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认真阅读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的名师课例和教学随笔。如,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和“全国有名的教师的教学集锦”,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受到了莫大启发。多次观摩国家、省、市、县级名优教师教学展示,聆听了教育专家及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及精彩讲座,感受到了名师专家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敬业创新和奉献精神,专家、名师独特的具有灵性的教学方式,让我系统了解当前课改的背景、现状、问题、困惑等,增强了紧迫感与危机感。更可以说是大开眼界,所学甚多,受益匪浅。及时撰写了相关的心得与反思,与全体任课教师一道交流探讨,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材料,通过理论研修,提升了自己的理论功底。
三、参与研修,开阔视野,在培训与研修活动中吸取营养。一方面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活动,带动部分教师走进网研。
在平时工作十分繁重的情况下,都能抽空参加市教育学院组织的UC课堂的活动,成为一位网络研修的参与者,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把最新的教育信息输送给学校的一线教师,使学校的信息灵了很多,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进程,基本能同步带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这样使得平时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研工作少走了不少弯路,也避免了盲目性.(1)组织成立了学校教师QQ群,帮助部分教师申请了UC号,并组织教师一道定期参与相关活动。为了鼓励动援一线教师参与网研的热情,她把自己博客中撰写的不少精品,毫不隐瞒地推荐给一线教师们并请他们指教,大大激发了一些年轻教师参与网研的欲望,目前,学校骨干教师都建起了自己的博客,有的还纷纷在“新浪”“网易”申请注册了自己的“新博客”。使教师们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这就自觉不自觉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为教师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能够二次共享的“网研成果”。如:“可能性”教学优秀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例等,资源的共享,使得学校级教研课从质量上有了新飞跃,得到了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及业务部门领导们的一致好评。
(3)组织一线教师利用每周五业务学习时间及时收看从群邮箱中下载并收藏的有针对性的名专家讲座实录,并写体会。如钱志亮教授的“有效课堂哪里来”的讲座录象,老师们收看之后,反响很大,都能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差距,力志向“实效性”课堂看齐。
另一方面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在校本培训活动中,自己引领广大教师学习研讨课改理论的前沿性知识,在自己理论功底不断提升的同时,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把教师们在学习中的优秀经验在校内推广,增强了实效性。
四、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帮助广大教师共同进步。
1、深入实践,帮助承包教师再提高
经常和自己所承包的徒弟——刘老师、岑老师联系,深入其课堂听课,就课堂当中的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探讨,尤其在学校教研课活动之后,与他们进行倾心交流;经常座谈,交换教学感受和最新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使我校教师的听课、评课得到实惠,真正达到了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效果。本学期刘老师承担了一节数学公开课,岑老师的一节生物学校教研课,备课前,我帮她们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提供优秀的课例课件;备课时,我都耐心地指导她们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发挥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如何利用学科整合,如何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等等,悉心地与她们一起讨论交流整节课的每一环节的设计;在说课过程中,我就一些细节性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在试讲的过程我发现这两位教师都非常虚心好学,有着良好的素质和悟性。课后与她们交换了想法,在交流和探讨过程中二位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两节教研课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
2、身体力行,带动教师跟上时代步伐
在教学中,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把教育博客看作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把写教育博客看作自己的爱好,把教学反思及时通过教育博客进行教学研究,发挥辐射作用,通过教育博客这一重要的交流平台,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起大家的讨论,使大家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进步,紧跟课改步伐。
3、科研先导,壮大本校科研型教师队伍
几年来,自己加大了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培训与学习力度,充分利用网研开展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省级、市级、县级“十一五”规划课题,都得益于参加的网络教研活动中专家们相关理论的支撑,均收到了明显效果,在验收检查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各级课改实验课题的研究中来,认真实验,及时反思总结,将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撰写实验论文,学校的实验课题的研究,均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
总之,在这几年的骨干教师生涯中,我体会很深,收获很大,是上级有关部门给我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帮助,我将继续努力工作,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愧于骨干教师的神圣使命。
第五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本站推荐)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双基堡小学 毛建怀
学校是耕耘希望的园地,是孕育明天的摇篮,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学校要发展,必须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应抓以下几个方的工作
1.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通过开展校本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可以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2.读书学习
读书学习是教师自由成长的加油站。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滋养,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课堂灵动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与本领来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下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3.上公开课
执教公开课、参加评优课、开展听评课等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锤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提炼与升华的过程,它带给教师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各级各类的观摩课或评优课,常常承载着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的重任,往往是一节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经过公开课的历练,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掌控调动学生、如何设计和实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就会变得十分清晰而娴熟。当教师不辞辛劳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
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正仪。任何一个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有助于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5.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校本培训的突出特点就是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于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针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针对青年教师的导师指导式培训;设计并开展“教坛新秀”、“青年骨干教师”、“学校名师”、“教学能手”评选系列活动等。校本培训也是一种自组织建设,通过校本培训,可以达到学校文化的认同,价值观念的引领和发展目标的统一,让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提高同频共振;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