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7:0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第一篇:《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俞文珺幼教工作室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自主、创造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元素。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它为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同时,现代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不断变革的社会,每个人都时时面临选择和压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性素质,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机遇,实现人生的价值。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能使幼儿成为一个有主见、有主意、有办法、能独立做事和不断向自己挑战的人。

德过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儿童通过自我的活动实现内部的发展;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是独立的进行学习,得让儿童自发地和主动地进行探索,最好是儿童自己找到和发明他自己的答案。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幼儿阶段儿童的活动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并且其坚持性和自制力也明显得到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调查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和方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都是鼓励幼儿通过活动和操作自主性去发现、改造、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的教育》一文中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自主的活动。近年来,幼儿园教学目标也正经历着从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巨大变革。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对幼儿自主创新学习也作了研究尝试,在幼儿具有此潜能和引导幼儿创新学习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幼儿自主性的体现方面表现还不突出。如此众多的理论都号召: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自主的寻找和探索活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这些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研究的基础。

普陀区教研室在区域幼儿园指导工作中,发现我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忽视幼儿自主性培养的问题,为了贯彻、实施二期课改的精神,帮助我区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工作室与区学前教研全体教研员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分析、审视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培的现状、意义,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的困惑,更好的将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思考行为。

二、概念界定

1、“幼儿园课程”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自主性”《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的定义“是自己做主,” 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独立性和主动性,既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

3、“幼儿自主性”指幼儿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探索、实践、研究,在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同时,探索培养幼儿自主性的目标、、方法、和策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在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幼儿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若干因素

2、研究生活活动实施中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目标、方法和策略。

4、研究运动实施中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目标、方法和策略。

5、研究游戏活动实施中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目标、方法和策略。

6、研究学习活动实施中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目标、方法和策略。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影响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若干因素和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因素。

2.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幼儿自主性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这不仅提高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案例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收集、设计如何有效培养幼儿自主性具体案例,并对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完善,形成具有实效的培养幼儿自主性的有效方法。

4.经验总结法。加强反思、归纳、总结,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培养幼儿自主性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五、研究过程:

研究时间:2008年1月——2009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08、1——2008、5

1、成立课题组:以普陀区学前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与俞文珺幼教工作室8名学员为课题组成员,普陀区市、区示范园、一级幼儿园、二级幼儿园、民办幼儿园16教师共同参与。

分成游戏、运动、生活、学习四个研究小组:每组有教研员、工作室学员、20幼儿园中的部 分教师组成,共同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罗列现象,查找相关的理论依据,完成课题方案。

3、设计研究总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课题组成员按照总课题要求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请区教研室、科研室和市科研专家黄娟娟老师对方案进行具体指导,提出修改意见,使其研究方案更合理、科学。

4、收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等因素。

(二)调查分析阶段 2008、6——2008、8

1、对全体课题组成员、普陀区市、区示范园、一级幼儿园、二级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共20所幼儿园教师,对不同班级、不同教龄216名教师开展调查,并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调查报告。

(三)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转变教育行为的行动研究 第一阶段(2008、9——2009、2)

(1)子课题组及实践组根据总课题的要求,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详细制定阶段性行动实施计划,并具体实施。

(2)各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开展研讨活动

 组内每位教师开放活动,观摩活动的课题组成员对其活动中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行为进行现场观察记录;并拍摄活动录像。

 活动后每位老师谈自己课题的实施情况、自己培养幼儿自主性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活动要解决培养幼儿自主性过程中的什么问题;然后将教育活动录像播放一遍,加深印象,有助于反思。

 课题组成员就活动中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的情况、对孩子水平的把握、目标的确定、活动的设计等进行研讨,即肯定其中优点,又要指出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 观摩活动后的课题组成员就活动中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行为撰写案例,为转变教师行为积累素材。

 开放活动的老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并对活动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并在教育行为上及时跟进。

(3)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市区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的教育活动,并进行访谈,了解名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的经验。

(4)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即有四个小组的研讨活动,又有对共性问题进行大组交流、研讨。阶段成果:初步拟定3-6岁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目标;培养3-6岁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方法。(5)总结培养幼儿自主性的经验,并进行典型案例的评选、剖析,为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提供先进的经验和一定的依据。第二阶段2009、3——2009、8

1、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调整行动研究不合理的方面,对其中合理的方面继续实施。

2、各子课题研究组中的工作室每个成员推出一个活动供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进行阶段成果的展示、交流、研讨。拟定培养3-6岁幼儿自主性的原则、途径。

3、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积累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行为变化的有效经验,总结典型案例。(四)总结阶段 2009、9——2009、12 此阶段主要是对研究后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行为进行分类、整理,总结教师培养幼儿自主性行为变化的有效经验,筛选典型案例。汇总教师实践成果,并向全区教师推广。1.完成研究总报告和子课题报告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都能在思想上树立“以幼儿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教师还是忽视了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没有看到幼儿自身具备的能动性、自主性。于是普陀区学前教研室全体教研员与俞文珺幼教工作室8名学员成立课题组,并邀请普陀区市、区示范园、一级幼儿园、二级幼儿园、民办幼儿园16教师共同参与,分成四个研究小组:每组有教研员、工作室学员、20幼儿园中的部分教师组成,共同开展研究。

四、研究结果

(一)撰写了《在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幼儿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若干因素》的调查报告,为了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依据。

1、我们要求教师以案例的形式,从生活、运动、游戏、学习,课程的四大板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教师们都有着自己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幼儿自主性的经验。教师们一般都采用创设自主性环境和鼓励幼儿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对幼儿进行有效自主性培养。

2、影响幼儿自主性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幼儿 教师

1、幼儿个体经验水平

1、教师的理念

家长

1、家长的支持与重

视。

2、家庭环境和家庭2、幼儿的兴趣

2、制定的活动目标 成员结构 3、幼儿的能力好发

3、家长的教养态度展水平

3、活动组织形式(包办代替和忽视)4、幼儿间的互动。

4、教师介入的时机、4、没有提供充足的

环境

1、环境创设的安全性

2、时间空间充分

3、材料的多样化、丰富性、挑战性

技巧、程度

5、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情况

5、师生互动的情况

6、教师的指令包办

7、教师不适宜的干预

练习机会

家庭和幼儿园的要求不一致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在研究中注重幼儿、教师、活动、环境四因素有效整合,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从目标的制定、活动的实施,都必须以幼儿为主体。能够使教师在关注自身教育行为同时更好的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水平,把握好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能够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原有教育行为上寻找突破点,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使每个幼儿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对幼儿自主性培养的理论水平有了新的认识。

为了提高本次研究的水平,我们力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研究有新意、有层次。我们在普陀区教育学院黄英如老师的帮助下,普陀区教研情报资料中心编辑了《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专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同时课题组成员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理论水平,有效的将理论联系实际、有效的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研究更有科学性。

(三)梳理幼儿自主性培养的目标。

1、生活: ①小班:

 会看图示整理玩具。 会用手帕、纸巾。

 会自己独立的喝水、进餐。 遇到困难会请老师帮忙。②中班:

 愿意主动尝试、探索各种自我服务的方法。

 根据天气情况及自身的运动量及身体变化,主动喝水、穿脱衣服或擦汗。 愿意做值日生,并主动的为他让人、班级服务。 有礼貌、主动和周围热闹打招呼。 午睡时有良好的进餐习惯。 关心植物角,主动换水、浇水。 在家中能擦浴简单的劳动。

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危险的事情不能做。③大班

 能独立地进餐、穿脱衣服,安静地入睡并自己整理床铺。 愿意做值日生,能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责任心。 在活动中能遵守各项规则,能与同伴一起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 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能主动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安慰。 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知道一些避免危险和意外伤害的方法。 身体不舒服时会主动告诉老师。 能主动的自由饮水。

2、运动 ①小班:

 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运动。 有自己的玩法。

 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运动, 运动中在成人提醒下会脱衣、擦汗。②中班:

 愿意大胆尝试各种运动内容,乐意接受新的挑战。 能一物多玩,主动探索新的玩法。 遇到困难,能想办法克服困难。

 遇到自己不会的项目,愿意继续联系,尝试掌握要领。③大班:

 具有一定的游戏经验,能自发组织开展活动。

 能学习别人的方法,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与行为,获得更好的锻炼。 能大胆尝试新奇、富有野趣的活动,获得身体活动的经验。

 自由选择运动器材,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合探索各种玩的方法,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能自主选择同伴、场地合作游戏。 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集体意识。 会自我调节活动量。

 活动中勇敢、自信,能自我保护。

3、游戏 ①小班:

 喜欢扮演各种角色  喜欢模仿成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 发生问题、遇到问题会告诉老师。②中班

 愿意扮演角色,并能好同伴交往分配角色。 有角色意识,并乐意与同伴交往,有合作意识。

 根据教师,自发的模仿生活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动作联系。 能将自己的游戏经验与同伴分享。 能遵守游戏中的规则。③大班:

 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角色,并布置游戏环境。 能与同伴协商、合作,愉快地进行游戏。 能根据需要制定游戏规则,并自觉遵守。

 能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游戏体验,清楚流畅地进行表达。 能仔细倾听别人的交流,初步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遇到困难能利用各种资源,想办法解决。

4、学习①小班:

 会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操作。 能听懂老师的问题后会举手发言。 在个别化学习中遇到困难会求助。②中班:

 在成人帮助性,能按要求收集与活动有关的材料。 乐意将收集的材料,并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

 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与学习材料发生互动。 对热点话题感兴趣,会从电视、报纸、周围人等途径收集信息。 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经验。③大班:

 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会主动提问、探究。 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 能大胆地、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敢说、敢想。 能根据学习内容专心地活动,寻找新发现。

 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会把老师课堂中遗留的一些问题在余后的时间里寻求答案和寻找发现。

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四)形成了培养幼儿自主性的方法。

1、生活:

①教师精心设计环境——给孩子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 ②教师用心创设氛围—— 给孩子从容的自主探索时间 ③利用偶像展开生活教育 ④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生活教育。

2、运动:

①创设环境,满足需要。

 创设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器材。 提供具有层次性的体育活动器具。②尊重主体,重视差异

 依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伙伴。 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运动器械、材料。 自主选择区域参加锻炼,自发地进行活动。③经常鼓励,体验成功

3、游戏:

① 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② 捕捉有价值的内容,抛出问题。③ 情境再现 ④ 结伴式讨论

4、学习: ① 表扬鼓励法 ② 操作体验法 ③ 环境创设法 ④情境法

(五)、积累大量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实践——反思——案例——行动的案例行动研究法,使教师边实践边积累,这些案例为教师总结方法和策略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也为在全区推广积累了材料。有部分课题组成员的案例已在普陀教育上陆续刊登。五:研究成果

1、探索了工作室与区学前教研室共同解决区域问题的教研模式。

2、有学员们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有三位学员的子课题在区内立项。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有明显转变。在幼儿园和片块教研、区内有关活动中予以展示。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预期的成果

(一)存在的问题

1、本课题研究采取的是总课题领起子课题的方法,尽管每个子课题都与总课题有关,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总课题负责人还要与子课题组成员密切联系,保证总课题与子课题的有机联系。

2、研究人员更多的是注重实践的积累、经验的提升,所以本课题非常注重实践性,下阶段要注重培养幼儿自主性策略的提升。

(二)可预期的成果

1、可以出一本专辑,向全区推广,作为区学前教研室的培训材料。包括教案、教学实录的积累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的撰写。

2、向全区进行展示。

3、和教研室商议,录制一盘反映成果的光盘。

第二篇: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除了主要以教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为主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没有精神负担的分散活动,设置活动区就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需求。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结合我们小班年级组的“创设温馨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一课题,我班选择了“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一子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作为幼儿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分别从设置目标、投放材料、创设环境、指导与评价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自主性的发展。

三、探索与实践

(一)、围绕幼儿主体性作用的发展设置目标

设计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教师能根据预定要求来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因此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设计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亲亲我家”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帮助幼儿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是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的活动,一到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显得又忙碌、又快乐。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自己决定与伙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区域习惯,我们设计了“今天你进区域了吗?”这一板块,每个幼儿要持卡进区,把卡放在相应的区域标志里,这样后来进区的幼儿如果发现本区域中有5个小朋友时请选择别的区域,因为教师规定每个区域中的幼儿不超过5人,这样不但可以规范幼儿的良好进区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练习一一对应。教师也可以以同伴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进区活动中去,作个“有指导性的合作者”。针对不同孩子的能力和特点有意识地吸引幼儿自主的到适合他的区域进行活动。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由于教师设置的各个活动区以及为各个活动区提供的活动材料可以被看作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实际对象,被看作是幼儿教育内容的物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活动区材料看作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幼儿的主动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1、区域名称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在以往的活动区设置中,我们往往以文字冠名。比如,在区域中写上“娃娃家”“建筑区”等等。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目了然了,可对于不识字的孩子们来说表示什么呢?尤其在小班,和一个只有3岁的孩子来讲“益智区”、“操作区”简直太难以理解了。孩子们常常会乱指一气,名字和区域根本对不上号。正如《纲要细则》中指出,作为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3至6岁阶段,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段,形象或表象影于是在这次布置活动区标志时,我们有意识地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等特点,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贴在玩具柜上:如聪明的小猴代表“益智区”、乖巧的小猫咪代表“音乐区”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各活动区的任务和性能,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在分区活动中也不会再出现找错了活动区的现象。这样的布置,突出小班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区域的划分。我们要时刻记得,环境是和孩子互动的。要让环境成为无声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理解环境所要表达的意思。

2、环境的独特而富有情趣性。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如,小班幼儿的劳动热情很高,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劳动,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体力弱,知识经验少,不可能真的像成人那样地劳动,所以,我们就为幼儿设立了 “小小种植园”、“生活自理角”等,让他们在这新奇的环境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去实践或再现。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因人而异地提供开放性的活动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夏天结合“下雨的日子”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来探索、表现。首先在科学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容器作为盛水容器,幼儿在进行装水和倒水的操作,教师在几个容器底部钻孔,幼儿观察水

从孔里漏出的现象,还提供了不同材料,如冰淇淋盒、木头、勺子、泡沫纸等,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积累初步的经验。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豆类制成”的“听雨盒”供幼儿表现。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路线曲折复杂,难度较大的走“迷宫”,而能力稍差的幼儿就选择稍微容易些,难度相对小些的“迷宫”;还有就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如娱乐角中的休闲钓鱼,美工角中的蔬菜水果切面印画,观察角中的自制饮料等等。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四)适时地帮助与指导,促进幼儿独立性与创造性

强调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但特殊情况下教师需有特定的指导,如,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的行为,求助,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进行制止或指导。

3、引发幼儿内在的游戏动机。游戏过程依赖的是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以及游戏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并非外在于活动的其它东西,如教师的奖赏。幼儿的主动性是内在的游戏动机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区角游戏内容、材料投放时,应从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例如:我发现我班有不少幼儿到认知区玩“摸箱”游戏,我就投放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来感知软硬、厚薄和几何形体,并投放一些纸片,让幼儿通过动手折、剪图形来感知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棱形、圆形等)。通过开展这些幼儿喜欢的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又如:在科学区投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皮球等,让幼儿自由摆弄,发现圆形物体会滚动,从而知道了为什么汽车轮子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通过设置容易让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活动能力的区域内容来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动机。

4、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反思与总结

区域活动由于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教师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自主性

区域活动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为幼儿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

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的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

1目标的制定

设计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我爱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2环境的创设

2.1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

幼儿对富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幼儿的活动

3.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在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会变的颜色”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懂得不同颜色的融合会变出一种新的颜色的知识;“玩乒乓球”活动中,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探索中发现利用一张纸使乒乓球稳定的方法。

3.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交往合作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以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4教师的指导

4.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用木筷夹弹子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教师可以这样说:“唉,这弹子这么圆,筷子也这么圆,真是太难夹了,如果筷子不是那么圆就好了!”这样的语言能启发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筷子。

4.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科学探索区,个别幼儿拿着镜子把玩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我们到阳光下去玩吧!”这时幼儿通过自己“照来照去”这样的实际操作,对于镜子能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就会感到好奇,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指导,如:“放到水里去试一试呢?”等,幼儿玩镜子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4.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第三篇: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如今我们一直都在说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且这也成为我们当今的话题之一。下面我就来说说小班孩子在户外运动中,我是如何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的。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叫做自主性?其实自主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按词义解释就是不依赖于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自己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行动,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体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而幼儿户外运动中的自主性是指幼儿在适宜并足够大的空间场地上,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并伴随着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能自主运用各种活动材料以此来促进自身各种身体机能健康发展的行为。

其次就来说说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来培养小班孩子的自主性。

一、着重从环境创设入手,提高幼儿自主参与运动的兴趣

良好的环境创设应体现开放、自由,这样才能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兴趣,才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1.提供丰富并能体现一物多玩的玩具材料

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要结合幼儿兴趣、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来及时调整玩具、材料并提供给幼儿一物多玩的玩具,让幼儿自主活动,比如球、海绵棒、彩圈、轮胎等。

球既可以让孩子拍也可用脚来踢,还可以顶球,也可以投球;既可练习投掷动作又可练习抛接动作;彩圈既可玩套圈、滚圈,也可将圈放在地上跳,又可以学“小兔”跳(彩圈夹在两腿中间,两只手做小兔耳朵),还能用圈玩“开汽车”、“开火车”游戏;轮胎能滚、能走、还能跨。这些玩具都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2.给孩子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一切因素,使户外活动场地变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教科书”,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利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极具动态性的特点,注意整体布局的变化和色彩搭配,设置水池、石子路、草地、砖地、沙池、树木、土山等,使户外活动场地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硬有软,有直有曲,有阶梯,有平地,给幼儿感官上多种刺激,顺从幼儿好奇、易动的天性,给幼儿留下联想的空间,让小班孩子愿意自己去玩。

我们在划分区域时,也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设置了各种体育活动区(包括球类区、投掷区、民间游戏区、跳跃区、钻爬区)等来满足各种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更进一步落实教育目标提供条件和帮助,给予了小班孩子更多玩的空间。让他们在运动时借助材料的运用能更加的体现自主性。

3.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发展

小班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欢的快乐,建立自信心。其实教师在户外运动中起着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以玩伴的身份成为孩子们亲近和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并与他们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鼓励小班孩子活动的自主性并保持活动的活跃气氛。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经常和幼儿交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他们说话时能蹲下来,尊重他们,慢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发展的需求,并把教育目标渗透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引导他们产生自身的需要,逐步形成内部动力定型,最终内化为自觉行为。

例如我们在玩呼啦圈时,一开始时孩子们感到比较新奇,会跟着老师一起开小火车、跳圈圈、钻小鱼等,这时老师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但当老师停下来时多数孩子们觉得自己玩有一定的难度,就会停下来。这时,我们老师就拿着呼啦圈,找了一个孩子,对他说:“我和你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好吗?”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纷纷模仿起来。当老师又一次和孩子互动起来时,孩子们就会自己想出许多的玩法,此时老师就会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玩起孩子们想到的游戏。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给幼儿提供了联想空间,同时使其自主游戏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转变观念,让幼儿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现代教育新理念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1.创设童趣情境,激发幼儿自主积极性

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因此我们根据设置的区域创设相应的游戏情节,老师则以自身的语言和行为不断地去感染引导他们,让幼儿保持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平衡区,我们设计了“小猫捉鱼”的游戏情节,孩子们扮小猫,老师扮猫妈妈,拎着“小桶”,走过“小路”(平衡板、梅花桩),遇到“大风”(迷迷转),走过“小桥”(拱形桥、小高跷),来到池塘边捉鱼,并引导孩子告诉“猫妈妈”,“捉了几条鱼,是什么样的鱼?”孩子在有趣的情节中,不仅获得了平衡技能的发展,还巩固了对颜色、大小的认识。又如,投掷区“给小动物喂食”,走跑区“猫捉老鼠”,钻爬区“毛毛虫历险记”,跳跃区“小兔种萝卜”等情节的创设,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从简单的游戏中找到了活动的乐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同时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尽情投入,不知不觉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

2.放手让幼儿去玩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在户外运动中,幼儿玩什么运动材料,怎么玩,和谁一起玩,在哪儿玩,一种材料玩多长时间,我们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例如:户外运动时,有的孩子会对能在空中飘的降落伞有兴趣,于是边扔边吹;有的会对能当做自己小尾巴的流星球,充满好奇,便会装在自己的屁股后面让别的孩子来抓自己的小尾巴;而有的就会拿着呼啦圈不断地转啊转,即使还转不起来但依旧充满兴趣。这些都是孩子天性的外露,童真的一面,我从不去约束他们,而是放手让他们去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规定今天一定要玩什么,让他们尽情地想一想、玩一玩,对所有幼儿的想象、玩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玩的幸福和快乐,其实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自主玩耍。

3.鼓励幼儿玩出新花样

游戏的重复行为是小班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重复机能是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探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造性。

在一次户外运动时,有的孩子喜欢接连几天都玩海绵棒,今天也是如此,但我没有制止他们。一开始,他们都是各自玩各自的,有的将海绵棒拼成一条长方形的小路,然后在“小路”上走;有的将海绵棒放在自己的鼻子上,学着像大象一样沉重地走着,一脸十分自豪的样子,这时,我走过去说:“宝宝,你们想出了那么多的玩法啊!能不能和其他伙伴一起玩呢?”在我的启发下,于是,孩子们开始了交往,他们一起将海绵棒拼成一条长长的小河跨一跨,或拼成一条小路走一走,还有的将海绵棒当成一匹马(夹在两腿当中)快乐地骑起来,并能练习跳的技能。

但有的孩子出现了破坏的行为,于是我让其他孩子去提醒他并且要求跟他一起玩,果然没过多久大家就一起开心地玩了起来。

总之,我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设计富有情节的游戏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的运动环境氛围来培养小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让幼儿自主地活动、探索、发展、提高;尝试自己思考、自己判断、有自己的主见,这样幼儿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第四篇:幼儿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幼儿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小课题名称:

利用《指南》丰富幼儿区角游戏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掀起了一股《指南》学习的热潮。通过对《指南》的学习让我更加肯定的知道:游戏仍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的重要体现。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生动性,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长期以来,我区进行了《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的研究》小课题的探索,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各园的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迟迟未能实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思想观念陈旧,另一个原因就是行动落实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认识到了过程的必要性,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不自觉地违背了准则。因此,我在原有小课题的基础上,开展“利用《指南》丰富幼儿区角游戏活动”这一研究方向,旨在让游戏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成为现实。

三、研究步骤与措施

重点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

区角游戏注重游戏过程,注重幼儿在直接体验中获取经验,注重人际交往的多向性;使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水平与个性特点,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态度、及其他个性品质的形成。

2、区域自由活动

尊重幼儿的自发活动,强调幼儿在行动中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和自我表现,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环境、材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创造丰富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各种新出现的能力得以充分运用和发挥。

研究措施:教师以《指南》为依据,适时参与、引导幼儿游戏。

1、如何以《指南》为依据制定周密的游戏计划,建立可行的游戏规则。

在得到家长的肯定与支持后,我们对区角活动的开展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但游戏计划的制定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计划的区角游戏只会让孩子们玩久生厌。所以,制定计划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不能偏离《指南》的要求盲目设计,应清楚地知道本班幼儿有什么特点,需要对幼儿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确定指导的方法及重点,尤其是活动区的更新等等,更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设计出更加适合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等都要考虑周到。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不管,如何使幼儿在各个区角里相安无事、和睦有序的活动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常规,以保证区角活动顺利进行。我认为活动规则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数提示规则,提升孩子相互协调能力。由于幼儿园活动区空间和操作材料所限,需对每个活动区角人数的多少有约定,因此,人数提示成为区角活动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规则。可采用插卡或挂牌形式提醒幼儿学会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

(2)、材料的取放规则,培养孩子良好的收捡习惯。在孩子们玩玩具的过程中我发现玩到最后孩子们总会将各种玩具材料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便将玩具材料分类装在篮子里,并贴上相应的标志然后再活动前告诉他们如一种玩具不玩时就应先放回去,再更换另一种玩具,这样孩子们就养成了从哪儿拿来便放回哪儿去的好习惯。

(3)、合作规则,培养孩子社会意识能力。包括协商分配角色、使用玩具材料等规则,目的是让幼儿学会安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与同伴轮流分享玩具,学会谦让、等待、宽容、接纳培养协作能力。可采用积星奖励的形式提高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积极性。

(4)、活动规则,活动的开始与结束可用音乐形式提醒幼儿,参与区角游戏应遵守的规则教师可与孩子们共同商量制定。对于在活动过程中爱惜玩具材料、注意安全等规则遵守较好的孩子可选其为某一区域小组长。小组长采取轮流形式,孩子们可轮流着管理活动区域。

2、如何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及投放操作材料,实现《指南》中的目标。

以前幼儿在园主要的学习形式则是集中教育活动,而众所周知集体教学枯燥乏味儿,孩子们自然兴趣不高,所以则被游戏取而代之,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活动则以游戏为主。但没过多久我发现孩子们已从开始的兴致勃勃,转为乱扔、乱抛玩具,这说明孩子们同

样感到乏味儿。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目标明确的的材料孩子们仍然兴趣不高?我想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

(1)、我们所设计的区角活动内容单一,孩子们玩久生厌。要怎样来克服这一现象呢?我想到了在集中教学活动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⑴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个体差异未能达成目标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区角作为一个补充。因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是最放松的,没有达成目标的压力,可以反复的尝试、操作。如我们的手工活动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剪出的东西往往是单一的,特别是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剪。我们则可在美工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材料投放于美工活动区,让孩子们在活动区反复操作。⑵将幼儿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投放于活动区。例如:学了科学领域的《沉浮》以后孩子们对沉浮这一现象依然很感兴趣,我们便将这一材料投放于科学探索区,让孩子们可以不断的尝试,反复的操作。这样一来,便解决了我们区角活动内容单一这一难题,做到了区角活动内容不断更新,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2)、活动材料过于精细,孩子们一看就会,没有挑战性。在准备活动材料时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害怕孩子们不会,而为他们准备好一切,让他们一看就会,一目了然。而这样精心准备的物品反而缺乏挑战性,孩子们持久性自然不高。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避免精加工,使幼儿在自主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发生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而这些目标自然会与《指南》中所提出的目标相关。

四、研究的成效

1、区域游戏的活动过程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逐渐适应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记得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区域活动过程,教师在介绍新材料的时候也做到了将教具放在篮子里,然后简洁明了、准确有序的向孩子们介绍了活动区里新添加的操作材料,然而介绍完毕后却一动不动的站在新材料旁边。最后导致没有一个孩子去看了一眼新材料,更别说动手去操作了。我想这除了和新材料本身的吸引力有关以外,和老师一动不动的站在新材料旁边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吧。老师站在新材料旁边,这就直接导致孩子们不能放开去玩。蒙台梭利说过,“不是要让儿童来适应教师,而是教师要努力地去适应儿童,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内在的节奏和认识事物的顺序。并在他们的活动中做到不要判断,而要协助;不要命令,而要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教师要做一名有心的观察者和“隐形”的“导师”。

2、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逐步培养了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

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教师则在保持距离在一旁观看即可,在幼儿有需要或者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教师则应以《指南》为依据,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为其解决问题。例如:孩子们在玩角色游戏医院的活动中,医院里的病人太多了,医生忙不过来而导致次序非常混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医生或者保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以免去一些安全状况的发生。

五、对今后小课题开展的思考

1、区域游戏活动和区域学习活动、区域主题活动的区别

2、注重自然资源、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活动区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第五篇: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赋予了孩子们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幼儿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所以自主性区域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呢?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关键词] 幼儿 区域活动 自主性

一、制定目标

制定教育目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所以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环境的创设

1、为区域活动创设物质环境

我们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领域、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逐步设立了“娃娃家”、“宝宝看一看”、“宝宝动一动”“宝宝玩一玩”、”美工角”、“建筑区”“钓鱼岛”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我们将建筑区、宝宝看一看、娃娃家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刨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刨设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

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如何有层次性地投放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所以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

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指导。

(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

(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益智区,个走迷宫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好像往下走一点你就快到了”这时幼儿走迷宫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3、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的需要

1、空间的安全性。

小班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较弱,要减少和清除环境不安全因素是对区域环境的量基本要求。

2、空间的方便性。

提起卫生人们就会与干净、整洁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幼儿的活动环境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光。光线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视力,增设的区域宅间必须光线充足。

3、空间的动态性。

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设的空间必须方便幼儿进出。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要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见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括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继续末完成的探索„.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实现,又满足小班幼儿探索的愿望和独立的需要。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域的主人,我们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下载《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总结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总结 倾听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在下面玩东西,有的交头接耳:老师提问时,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开......

    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实践研究之中期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步步高点读机:http://www.xiexiebang.com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世纪所需的人才一定要具有自主、独立、拼搏、创造等精神。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对孩子一生的......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总结范文合集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汇报一、成功立项,切实制定实施方案2008年9月,我园申报的课题《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被立项为太仓市级课题,为了使课题保质保......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

    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

    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 牛馨月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对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各项规则规章制度有一个很好的接受能力,......

    幼儿园课题研究 中期报告(推荐5篇)

    《幼儿个案记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我园承担的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幼儿个案记录的实践与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一直稳步推进,在研究的各个阶段,全......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阳光个性实施策略及研究

    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幼儿阳光个性的形成。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