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代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在幼儿园各类活动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为中班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为此,我们确定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重点探索:第一: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班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有利于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第二:选择和设计有利于中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活动内容,并将多种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我们假设:将多种现代教育媒体适当地运用到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研究阶段
(一)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1月—— 2010年3月):课题申报,文献研究,安排和布置实验的分工和具体内容。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 2010年11月):在我园中班年级组全面展开实验。
3、结题阶段(2010年12月):解释结果,检验假设,撰写实验报告。
三、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四、研究过程
我们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创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为目标,从更新教师的观念入手,使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中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多媒体设计、运用,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注重了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观念的更新。
(一)以实践语言能力为重点,全面发展。
如今,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创造性已成为其中的核心因素。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个性倾向,是以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为基础的。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和创 1
造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内容的组织和目标的设定时,结合《纲要》中提出的“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以求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落实这一核心目标。
例如,在活动《心情预报》中,教师一边演示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一边讲述故事的发生,课件中生动的动物形象为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提供了帮助,教师还利用巧妙的提问让幼儿一同参与故事情节的想象和创编,让幼儿大胆想象“狮子为什么心情是雨天?”,从而使幼儿将自己的心情也与天气联系起来,并让每个幼儿将自己目前的心情以“是什么天气”的方式画下来后,与同伴互相进行“心情预报”,使幼儿逐步形成对自己情绪情感的关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真正地“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二)在教育内容的组织上体现整合性。
只有通过经验的积累,才会使儿童产生深刻的变化,我们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中加强了教学内容之间、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新获经验的有机联系,以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以增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活动《有用的水》中,通过讲述故事让幼儿提高了环保的意识后,教师播放了几幅被污染的水、浪费水的画面,让幼儿指出人们不正确的做法,然后想出一些改进的办法,使幼儿将原有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得以发挥,接着让幼儿通过想象并运用绘画的手段对污染的画面进行改造,从而使幼儿在语言表达、科学知识、绘画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都得到了提高。
(三)充分体现幼儿自主学习。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重视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给予幼儿探索发现的机会,给予幼儿自我表达、自由创作及体验活动的乐趣和成功感的机会。例如在语言活动《家》中,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幼儿欣赏诗歌,接着再让幼儿进行创编,幼儿先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优美的画面进行想象和发挥,然后进一步地自由创编诗歌,并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记录下来,使幼儿从中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与成功。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故事环境中,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将一个故事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方法,置幼儿于活动的主体地位,精心地设计、制作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当故事的课件播放到关键处,教师便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会想什么办法来解决呢?”等问题让幼儿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中期成果及分析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班幼儿语言能力,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幼儿、教师、媒体三者互动,并力求使每个幼儿始终处于探索发现的主动活动过程中为目标。信息技术在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幼儿语言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成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幼儿是在交流和表达中发展语言的,语言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交流、乐于表达相当重要。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由具有感性的立体信息显示的动态情境,能直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二)有助于幼儿进行语言与思维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方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巧妙的编辑和组合,设置思考点,引导幼儿思维,从而在幼儿语言与思维的整合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有助于教师语言活动的展开。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活动设计中多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利用飘然而来的情景及背景音乐,给幼儿强烈的感官冲击,立刻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更能激发幼儿探求新知的欲望。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有进行反复显示画面、同时提供视、听刺激,将视、听形象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这对于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的幼儿来说,将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不曾经验的事物,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点击鼠标来播放图象、动画、音乐等,还可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对活动的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六、实验下阶段展望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也积累了许多的教学素材和教育教学经验。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教师——媒体三者的互动,以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为主导,运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氛围。
总结过去的同时,展望下阶段工作,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需要进行和完善:
1、如何适应、满足幼儿活动的个别差异:
虽然处于同一年龄阶段,中班幼儿的幼儿语言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然而我们在设计制作课件、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的实验中组织课题组成员重点深入学习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借鉴,重点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支持性语言环境的创设,使教师在能够满足幼儿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每个幼儿的语言能力。
2、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
注重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但我们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此来说明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幼儿语言能力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来说明我们在这一实验中所作的努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我们认识世界、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与人的交往都要凭借语言进行。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对幼儿的语言教育要越早越好。如果忽略了对幼儿语言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就必然会给孩子造成终身难以弥补的损失。为了提高幼儿语言教育的实效,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我摸索出如下教学方法。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为幼儿学习语言树立榜样。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老师是最直接、最有权威的模仿对象。所以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发音准确规范、简洁明了、生动有趣,也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切忌生硬粗俗,要让优美的语言渗透在幼儿幼小的心灵。在与幼儿的语言交往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启迪幼儿进行思维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幼儿语言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课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只要坚持不懈,为幼儿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叶圣陶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幼儿语言的发展关键在于思考。
1、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氛围。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到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做到“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不受生活经验、思维特点、成人标准的限制。有的幼儿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出现少词多字的现象,甚至用方言来表达。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外,还极力鼓励他们使用语言解决问题。
(2)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个别孩子的问题回答与自己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使幼儿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活动不能继续。教学要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交流的目的。
(3)减轻孩子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谁最聪明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减轻发展的压力。
2、鼓励幼儿想说、敢说、会说。
(1)让孩子想说。依据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激励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想说的欲望。如,在上语言课时,我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发一张小卡片,奖励一朵小红花,并摸摸他的头或拥抱一下等给予肯定。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
(2)让孩子敢说。其实有些孩子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感,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课间播报”、“自由交谈”等活动,使幼儿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同时培养了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孩子会说。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孩子会说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贴切些。怎样去引导呢?比如:在带幼儿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树木、花的变化,幼儿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很多树变了样,如杏树叶变红了、柳树叶变黄了等,同时又发现了它们像什么?如“石榴树的叶子黄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柳树的树叶落下来像小船”;有的“树叶落下来像蝴蝶在跳舞”;“松树的树叶很绿,看上去像一顶尖尖的帽子”;这样幼儿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东西及时地说出来,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总之,要利用日常活动的有益资源,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学习和发展语言。
语言教育渗透各科教学
1、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主心骨,不论是课堂游戏还是户外游戏都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要求幼儿不仅要动起来,而且要进行交流,了解游戏环节及游戏的目的所在,达到游戏的结果,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分配角色是关键,教师在分配角色时要反复强调角色名称,然后请每个幼儿说说自己在该游戏中担任什么角色,任务是什么?如在唱歌比赛中扮小白兔的幼儿的任务是当裁判员等。
2、音美教学。幼儿语言的发展应渗透在音美教学活动之中。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用语言描述出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意境及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如:听《春天来了》这首歌,幼儿就会说:“我感到天气变暖了,柳树发芽了,田野变绿了,山里的野花开了,蜜蜂蝴蝶飞来飞去。”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并说说绘画中自己采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看上去像什么?比如:螺旋线像什么?幼儿就会七嘴八舌地说像妈妈的头发,像攀登架,像螺丝,等等。这样能充分发挥幼儿思维想象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发展语言能力。
3、愉快轻松学语言。孩子学语言还可以在有主题的游戏中,加强小孩交往的语言训练,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使幼儿“能说”;围绕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会说”。以每个幼儿兴趣为载体,诱发各个幼儿“想说”。把幼儿的语言教学巧妙地融入幼儿园的各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活动中,让幼儿在没烦恼、没压力、没负担的氛围中习得语言。除此之外,还可以把幼儿学语言的语言环境开放到课堂以外,培训家长并与家长配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让家长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多姿多彩的社区中去结伴玩耍,去散步,去旅游。让小孩多看,多听,多说。父母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扩大视野、增加经验,培养和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会看,会说,会想。开放的口语训练,对启发幼儿说话的兴趣会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帮助和巩固理解的范围,要打破这个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兴高采烈”一词,可以这样设计训练:
第一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步:按要求填写。
(1)在课文中,人们是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时表现“兴高采烈”。(如喜事临门、立功受奖、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
再如教学《丑小鸭》中“羡慕”一词时,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丑小鸭看见什么羡慕,平时你看见什么“羡慕”,最后用“羡慕”造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这个词可以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使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正确迅速地运用到语言表达上。
三、强化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模仿是转化中的台阶,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的第一句话“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重点是孔雀骄傲,而不是美丽。而理解“可是”一词是关键,为了使学生理解“可是”有表示转折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1、小明很爱学习,可是;
2、,可是。
如教学《丑小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动词”,“来到、看见、知道”,为了使学生以后运用这种句式,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小红来到——,看见——,知道夏天来了。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很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我选用删比法让学生把“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和书上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很快明白了书上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设计了两次迁移训练:
1、仿照范例把句子写具体。(1)田野里景色真美啊,美得。
(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
因此可以看到,迁移训练,具有及时、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易于学生掌握运用。
四、把握训练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转化,就必须把握一切训练时机。学生反复进行运用语言的针对性训练,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自身知识结构中,发展学生语言。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在教学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一自然段,“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我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有„„还有„„”说话。有同学说“我家电器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家花园里的花真多,有„„有„„还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句式。
再如教学“天昏地暗”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1)“天昏地暗”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天昏地暗”具体指什么?(3)除了旧北京刮大风时,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天昏地暗”?学生有的说:“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丽日,一会儿是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大雨下起来。”有的说:“有一次我病了,刚一迈步,就感到两眼发黑,天昏地暗。”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运用练习的机会很多,如: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要求学生用上某几个关键词语;回答问题,可要求学生用上某组关联词;描绘图意,可要求运用总分结构方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教艺似浩瀚大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不懈努力,达到完全拥有、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境地。
第四篇:主题活动背景下运用绘本阅读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
主题活动背景下运用绘本阅读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实
践研究
摘 要: 绘本,是一种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它给幼儿发展带来的深远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我们以优秀绘本为载体,结合主题活动家园共育,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师的绘本教学能力和素养,一方面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阅读,提高亲子阅读的质量和效度,形成教育合力,让孩子真正在“悦读”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主题活动背景 绘本阅读 幼儿语言能力
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之时,教师也有意识地将绘本教学融入主题活动中。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教师层面:其一,教师在绘本内容的选择上存在随意性,内容的确定较少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的方式过于单一。其二,教师在绘本教学中与主题教育不相融,在不适宜的主题中开展绘本教学,不仅没有体现绘本的价值,而且会破坏绘本的魅力。其三,教师在语言教学目标确定、活动组织方面有弱化趋势,很多教师对幼儿阶段语言发展能力的认识不够,注重生成,而忽略对某些现有教学题材的应用。
幼儿层面:小班年龄段有部分幼儿不愿意表达,倾听不够专注;中班幼儿语言表达有了一定发展,在语句理解上个别差异大,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有待加强;大班幼儿在倾听、理解能力上有很大发展,但在口头表达上有时会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上不太通畅;家庭亲子阅读的情况对幼儿语言发展有很大影响。
由此,我们进行了主题活动背景下通过绘本阅读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深入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
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我们开展了绘本阅读的园本培训,深入绘本解读,加深对绘本的理解和认识。主要针对“什么是绘本阅读?什么是主题活动背景下的绘本阅读?绘本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幼儿语言能力有哪些?怎么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等问题展开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比如学习理论《绘本阅读的魅力》、《绘本阅读的使用策略》等文章,开展“我推荐的绘本”活动向课题组成员介绍经典绘本。学习各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主题活动中哪些绘本可以渗入主题展开讨论。
二、走进读本,感受悦读
1.走进绘本,创造良好的绘本阅读环境。
创造良好的绘本阅读环境,开展“走进绘本”活动。我们把幼儿图书专用室设置在一楼,让过往的家长和孩子都能感受幼儿园的书香气息。专用室中不仅设置了“推荐书目”,而且按内容进行了分类,为了让孩子提升保护书的意识,设置了“书吧医院”,让孩子们自主修缮。在这个专用室,平时班级里孩子可以根据安排进去看书,喜欢阅读的家长也可以在接送孩子的时候进去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班级里各班设置了绘本阅读区,老师们有意识地将阅读区设置在光线充足的走廊,各班专门开辟了“好书专栏”,定期向家长、孩子推荐经典书目,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阅读。
2.研究绘本,更好地优化绘本教学。
(1)互动式解读。为了提高老师、家长对绘本的解读能力,我们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在班级里,幼儿每周读一本书,并在漂流本上记录家长和幼儿读后的感受及对绘本的解读。通过漂流形式,让读者们共同分享读书心得,从而加深对读本的理解。教师层面,除了漂流,我们利用课题活动共读一本书,说说自己对读本的理解,以及教学中可以渗入哪些内容。通过以上互动式解读,为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活动中捕捉了许多灵感,也为家长在亲子阅读中提供了经验分享。
(2)课例研究。为了优化教师的绘本教学设计,课题组定期进行研究课活动,针对活动中的语言目标定位、能力培养、环节设计等进行讨论。如大班《我的幸运一天》活动中,老师与幼儿互动的形式可以多样,避免单一、一问一答的形式。本身绘本的阅读就有一些语言活动的影子,在提问时,请幼儿学一学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对话,以使幼儿在理解故事情节和语言表达情感表达方面有明显提高。在研究课《狼大叔的红焖鸡》中,我们及时捕捉故事文本中优美的词语,如:各种各样、兴高采烈、蹑手蹑脚等,幼儿通过联系上下文看图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又能用很形象的动作表演出来。
(3)资源协助,阅读共享。我们利用网络平台主动积极搜集各种和绘本相关的信息资料,下载电子书,寻求资源协助,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充实绘本近千本,其中有单本的也有整班人手的读本,大大丰富了绘本阅读内容。
三、家园互动,共享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因此,我们在进行亲子阅读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家长在亲子阅读的困惑,针对问题展开活动。首先,注重通过各种活动从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帮助家长形成对分享阅读的正确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还邀请班级中亲子阅读做得较成功的家长进行经验分享。其次,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通过老师的绘本教学展示,帮助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活动中幼儿的讲述和提问,激发了家长对亲子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使其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活动中。
我们对主题活动背景下绘本阅读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已有了一定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阅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活动区创设中,各班级为幼儿设置了一个安静、温馨、有情趣、相对宽阔和开放的图书区,选择了适合中班幼儿、种类繁多的图书,使幼儿愿意到这里看书,渐渐地喜欢阅读。
2.提高了家长与幼儿亲子阅读的意识和积极性。
我们建议父母带头看书,并提倡“亲子阅读”,每天有一段时间(约20分钟)与孩子静静地共读一本书。读后交谈,记录亲子阅读卡片,分享阅读感受。通过亲子阅读,孩子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习惯得到了有效巩固。
3.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
通过对各年龄段幼儿语言发展特点与绘本解读等方面的学习和课例研究,老师们在读绘本的时候有了更深理解,并能挖掘绘本中的语言元素,有针对性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第五篇:幼儿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幼儿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小课题名称:
利用《指南》丰富幼儿区角游戏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掀起了一股《指南》学习的热潮。通过对《指南》的学习让我更加肯定的知道:游戏仍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的重要体现。区域活动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能力按规则自行选择各区域的活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生动性,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自主性发展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
长期以来,我区进行了《区域活动观察与指导策略的研究》小课题的探索,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各园的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迟迟未能实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思想观念陈旧,另一个原因就是行动落实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认识到了过程的必要性,但由于经验不足,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不自觉地违背了准则。因此,我在原有小课题的基础上,开展“利用《指南》丰富幼儿区角游戏活动”这一研究方向,旨在让游戏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成为现实。
三、研究步骤与措施
重点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
区角游戏注重游戏过程,注重幼儿在直接体验中获取经验,注重人际交往的多向性;使幼儿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水平与个性特点,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态度、及其他个性品质的形成。
2、区域自由活动
尊重幼儿的自发活动,强调幼儿在行动中的学习,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和自我表现,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环境、材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创造丰富的环境,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各种新出现的能力得以充分运用和发挥。
研究措施:教师以《指南》为依据,适时参与、引导幼儿游戏。
1、如何以《指南》为依据制定周密的游戏计划,建立可行的游戏规则。
在得到家长的肯定与支持后,我们对区角活动的开展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但游戏计划的制定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计划的区角游戏只会让孩子们玩久生厌。所以,制定计划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不能偏离《指南》的要求盲目设计,应清楚地知道本班幼儿有什么特点,需要对幼儿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确定指导的方法及重点,尤其是活动区的更新等等,更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设计出更加适合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等都要考虑周到。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不管,如何使幼儿在各个区角里相安无事、和睦有序的活动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常规,以保证区角活动顺利进行。我认为活动规则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数提示规则,提升孩子相互协调能力。由于幼儿园活动区空间和操作材料所限,需对每个活动区角人数的多少有约定,因此,人数提示成为区角活动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规则。可采用插卡或挂牌形式提醒幼儿学会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
(2)、材料的取放规则,培养孩子良好的收捡习惯。在孩子们玩玩具的过程中我发现玩到最后孩子们总会将各种玩具材料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便将玩具材料分类装在篮子里,并贴上相应的标志然后再活动前告诉他们如一种玩具不玩时就应先放回去,再更换另一种玩具,这样孩子们就养成了从哪儿拿来便放回哪儿去的好习惯。
(3)、合作规则,培养孩子社会意识能力。包括协商分配角色、使用玩具材料等规则,目的是让幼儿学会安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与同伴轮流分享玩具,学会谦让、等待、宽容、接纳培养协作能力。可采用积星奖励的形式提高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积极性。
(4)、活动规则,活动的开始与结束可用音乐形式提醒幼儿,参与区角游戏应遵守的规则教师可与孩子们共同商量制定。对于在活动过程中爱惜玩具材料、注意安全等规则遵守较好的孩子可选其为某一区域小组长。小组长采取轮流形式,孩子们可轮流着管理活动区域。
2、如何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及投放操作材料,实现《指南》中的目标。
以前幼儿在园主要的学习形式则是集中教育活动,而众所周知集体教学枯燥乏味儿,孩子们自然兴趣不高,所以则被游戏取而代之,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活动则以游戏为主。但没过多久我发现孩子们已从开始的兴致勃勃,转为乱扔、乱抛玩具,这说明孩子们同
样感到乏味儿。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目标明确的的材料孩子们仍然兴趣不高?我想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
(1)、我们所设计的区角活动内容单一,孩子们玩久生厌。要怎样来克服这一现象呢?我想到了在集中教学活动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⑴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个体差异未能达成目标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区角作为一个补充。因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是最放松的,没有达成目标的压力,可以反复的尝试、操作。如我们的手工活动中,在老师的带领下剪出的东西往往是单一的,特别是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剪。我们则可在美工活动结束后,将活动材料投放于美工活动区,让孩子们在活动区反复操作。⑵将幼儿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投放于活动区。例如:学了科学领域的《沉浮》以后孩子们对沉浮这一现象依然很感兴趣,我们便将这一材料投放于科学探索区,让孩子们可以不断的尝试,反复的操作。这样一来,便解决了我们区角活动内容单一这一难题,做到了区角活动内容不断更新,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2)、活动材料过于精细,孩子们一看就会,没有挑战性。在准备活动材料时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害怕孩子们不会,而为他们准备好一切,让他们一看就会,一目了然。而这样精心准备的物品反而缺乏挑战性,孩子们持久性自然不高。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避免精加工,使幼儿在自主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发生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而这些目标自然会与《指南》中所提出的目标相关。
四、研究的成效
1、区域游戏的活动过程最突显出来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逐渐适应从指挥者的角色转换成为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多个角色。记得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区域活动过程,教师在介绍新材料的时候也做到了将教具放在篮子里,然后简洁明了、准确有序的向孩子们介绍了活动区里新添加的操作材料,然而介绍完毕后却一动不动的站在新材料旁边。最后导致没有一个孩子去看了一眼新材料,更别说动手去操作了。我想这除了和新材料本身的吸引力有关以外,和老师一动不动的站在新材料旁边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吧。老师站在新材料旁边,这就直接导致孩子们不能放开去玩。蒙台梭利说过,“不是要让儿童来适应教师,而是教师要努力地去适应儿童,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内在的节奏和认识事物的顺序。并在他们的活动中做到不要判断,而要协助;不要命令,而要提供服务、创造条件。” 教师要做一名有心的观察者和“隐形”的“导师”。
2、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己自主的学习,逐步培养了自己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操
作,看是否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教师则在保持距离在一旁观看即可,在幼儿有需要或者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教师则应以《指南》为依据,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为其解决问题。例如:孩子们在玩角色游戏医院的活动中,医院里的病人太多了,医生忙不过来而导致次序非常混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医生或者保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以免去一些安全状况的发生。
五、对今后小课题开展的思考
1、区域游戏活动和区域学习活动、区域主题活动的区别
2、注重自然资源、废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活动区的合理分配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