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龙岗中学莫晓昌
(课题研究)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情境创设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充分利用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这种资源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境,能够充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生的学习之中,它为中学生创造了在线式,多对多的交互个别化的辅助平台,这种平台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成为可能。这种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和环节。
[关键词]:创新 实践 能力培养
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1篇二: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高军孝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平常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掀起,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更需要养成主动探究知识技能的习惯,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高情商合作能力、高效能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这正是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呼唤。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常识和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更有效地完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实效,这是提高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也是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困境。
就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大环境的要求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使得在教学上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硬件设备不足,而且陈旧,正常教学难以进行;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时严重不足,每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并且容易受到学校安排的影响,甚至取消。
3、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农村家庭不一定具备信息技术实践条件。既就是有机会实践,他们也只知道上网游戏、聊天。
4、学生自觉性太差,并且层次不齐。入校后,有些同学对计算机操作很熟练,但有些同学没任何基础,甚至连正常开关机都不知道。教学难易程度无法把握。
这些条件的限制,我感受到,如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提出“农村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与学,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2、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努力探究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5、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论文、案例、交流材料),建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库、电子教案集、优秀课件集、优秀作品集。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各类教学手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参与者和辅导者,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整理,加深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上的认识。寻找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数据收集来分析问题。
3、观察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知晓率、动手实践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电子作品的能力,组织观察、测试、评定,重视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注重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4、行动研究: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5、自然实施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反思联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启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内课外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能力。
3、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分层次提高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在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应该开发有度,整合教学资源。
六、研究对象
孟村中学高一级全体学生。
七、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可行性研究及申报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制定课题组活动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工作安排。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
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等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和阶段性工作小结。对普遍性问题、针对性问题、代表性问题开展个体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积累材料(2015年2月—2013年4月)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验,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
第四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4月—2015年6月)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类整理。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等。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八、预期成果
1、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良好校园氛围,实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在课堂上广泛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信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家长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2、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优秀课例及课题阶段总结,最后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3、收集成果资料,建成课题研究成果资源库。
九、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刚要(试行)》教基
【2000】35号,2000.11
2、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4第8期。
4、曲桂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9期篇三: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16,省级,辽宁省鞍山市超然精品教育网站主办,《超然精品教育网》2005年12月发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已成为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一切领域的基础。教育技术也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给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谁就可以处于通览全局、控制大局的主动地位。可以毫无忌讳地断言,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标志,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培养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的新型师资队伍,是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一)课题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义意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建构主义更能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更适合于指导教师培训学习。
2、创新学习的理论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它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培训工作需要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二)实验假设
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现代教育能力水平,有利于建立一支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对贫困山区中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因变量: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
干扰变量:学校条件、教师素质和其它方面的差异等干扰变量可忽略不计。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当前,信息技术(ict)整合于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而教师培训是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瓶颈问题。由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产生的教育内容、方式、学校内涵、教师作用等方面的变化,必然给各国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看来,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技术素养恰恰是教师比较薄弱的。如何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有机地、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素养的内涵也随着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也是在此教育观念下衍生出来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这既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又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而且主张使用现代教育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建构认知环境,使他们通过探索和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改变过去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而且对其教育技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四、课题的设计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和江泽民主席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为指针,以“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素质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依据,使全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研能力。(一)研究目标
我们在确定培训目标上着重把握“一个原则、两个层面、四个能力”。
一个原则,就是相关性原则。所谓的相关性是指在确定目标时要有的放矢,要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与之相关联的教师所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质必须包括信息观念、信息理论和信息能力等。
两个层面:一是普及层面。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目的在于适应当前信息教育普及的需要。这种需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提高层面。提高层面的要求是发展性的培训,目的在于前瞻未来,培养信息教育的学科带头人。这种需要是带有鼓励、导向性,即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未来教育。
四个能力:即在建立的信息意识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处理、加工信息和开发cai软件的编著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设计能力。
探索教师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规律,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探讨在现行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管理机制的条件下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二)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下,建立起培训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下,通过“认知一体验一应用—反馈一评价”的良性循环,形成的“理论
学习—技能操作—研究实践”于一体的互动模式。(三)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是如何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即是一项实践性的应用研究。其任务在于:面向21世纪,从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出发,结合学校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确定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探讨提高教师素质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构建一个掌握信息技术的新型师资培养模式。(四)研究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五)研究步骤
整个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基础发展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为全面开展实验作好准备工作,根据研究的需要,确定以专家、教育行政领导、教师三方面人员组成研究队伍,确定在研究中所遵循的在目标制定上,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当前教师现状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确定上,注意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对象上,注意骨干重点培养与全员普及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方式上,注意在岗学习与短期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原则的四个原则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专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三大内容。积累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深化发展阶段(2003年9月一2004年8月):主要任务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实验目的,从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全面实施方案,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同时要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确立实施“科研兴校”的策略,以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校日常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只有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学日常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因此,树立竞争意识,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教师晋升、待遇结合起来,有利于激活广大教师的竞争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竞争能力;将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树立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树立成果意识,把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创新成果意识结合起来,有利于振奋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撰写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软件,设计评测手段,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分析总结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主要任务是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高质量的优秀课例,优秀论文、教学设计、经验总结、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过程报告、设计评测手段、编辑《研究成果汇编》等。
五、课题的研究基础(一)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并刊登在由徐崇文、姚仲明、魏耀发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5月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一书中的1459页。1999年10月,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
讨会上,实验报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在会上发言。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将实验报告的摘要编入大会论文集中的136页。《中国电化教育》将实验报告刊登在2000年第4期上。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年3月,被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课题组和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评为一等奖。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心,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资助金项目《初中英语听、读、说、写整体教学模式》。该课题于2000年7月结题,通过专家组鉴定。2000年9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第二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平昌县“九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还有九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科研课题在运行之中。(二)发表论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万字),本文主要介绍四川省平昌中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的探索与实践。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二等奖。
《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实践与探索》(原文共6300字),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2年11期。2000年8月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的全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年10月14日被四川省电化教育馆评为三等奖。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原文共5010字),发表于《学校思想教育文稿》2002年2期。编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第二卷)中。2002年8月被中国教育报刊培训中心和人民日报社评为一等奖。
《构建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原文共l万字),发表于《今日巴中》2001年11期。2002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编入中国财经出版的“走进新世纪--《中国世纪坛》下卷(世纪论坛)篇”里。2001年4月27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首届管理创新暨获奖论文颁奖大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2001年10月1日被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国际优秀论文。2002年6月10日被中国科技研究中心评为二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原文共2000字),发表于《四川电教》2001年2期。2001年9月1日被四川省教育厅人事处、师范教育处、四川省教育报刊社评为二等奖。
《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原文共3200字),“加强中师学生电教技能训
练培养小学合格电教师资”这篇文章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坚持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总结出了平昌师范十七年来为了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做法。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各类电教媒体的使用操作方法,而且能够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最优的方式选择运用媒体进行教学,真正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与作用。第二部分为建立中师电教技能训练体系,培养小学合格电教育人才,从理论上深刻阐述开设好《电化教育基础》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原文已发表于《中小学电教》1998年第6期。1999年1月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优秀电教论文一等奖。1999年3月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优秀电教成果奖。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构建农村师范艺术教育体系培养贫困山区小学艺术师资》(原文共1.1万字),1999年12月1日被平昌县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4月1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一等奖。2000年7月1日被四川省教科所评为二等奖。
《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原文共5300字),本文从明确办学思想健全科研机制、充实装备设施加强软件建设、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狠抓教学常规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省平昌中学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创建重点中学办学特色的情况。分别发表于陕西《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1期和《中小学电教》2001年7期。2000年9月18日被巴中地区教委评为二等奖。
《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原文共1.5万字),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2001年1月10日经全国中小学电教征文评选委员会专家评审荣获一等奖。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原文共1万字),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4期。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于1999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该论文作为发言材料在会上宣读,同时被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评为优秀论文,论文内容摘要被载入会议论文集中。2001年8月11日由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泰国华教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华文师范学院、中国湖南省教育学会、香港《当代教育》杂志社、加拿大西门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2001年10月10日中国管理科学院四川分院在重庆举办的“十五期间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同时荣获一等奖。2001年10月24日四川省科技经济研究院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教育发展学术研讨暨2000年度全国优秀教育学术成果颁奖会”上交流并获三等奖。2001年12月7日在泰国华文民校协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山东省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被《中小学电教》2001年12期中的《构建农村师范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整体水平》一文引用。
《中师生学习指导》(原文共16.3万字),《中师生学习指导》一书,共五章。第一章学习原则,讲述了学习规律、学习过程和学习原则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学习能力,讲述了开发认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创造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章学习方法,讲述了预习、听课、阅读、作业、复习、笔记、应试、检索、见习和实习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第四章学习技巧,讲述了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学习策略,讲述了合理确立目标、精心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利用时间、优化学习环境和用脑的艺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发布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XX年1月——XX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XX年9月——XX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XX年7月——XX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XX年11月——XX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经费自筹为主,其余费用由学校承担1部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组
第三篇: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教育工作者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死记,目前的教学应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先进教学思想为指导,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积极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目前这种形式已成为教学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了上课必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已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并且正逐步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他们当中大部分学生合作能力很差,缺乏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没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学习,也不知道合作学习能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不知道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经验,能增加学习的效率。
在西方,18世纪初,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咯斯特在英格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他们的观念于19世纪初传到美国,深受欢迎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合作学习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克以后,著名教育家杜威(Dewey,J)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并将之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与美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课堂情境中合作学习的开发与研究。他们从小组教学,能力分组教学等教学实践中得到启示,从社会心理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初步形成了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策略。到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趋成熟,其影响也逐步扩大,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等),合作学习开始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
在国内,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在浙江、山东等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发展和本土化,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交往与合作研究”、江苏的“合作教学初探”等全国有影响的一些重大课题。但真正的推广,乃是在新课程标准之后,国家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许多教育工作者极力评价国外优秀的合作学习策略和案例,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治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良方法和策略而被推崇和盛行,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尝试着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经验论文不断出现在各类课程改革的刊物之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优良教学策略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推崇。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国内外学者探究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的现状,本课题在借鉴他人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突出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合作的能力,本课题编制一些符合我校学生的导学案,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的倡导下,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合作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小组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组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传统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主见,是有发展,有尊严的人,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本着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合作中主动性学习,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获取更多的知识。
合作学习最好的体现形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学生的学习主体、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分组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把几个学生组合,而是结合学习成绩,学生的组织能力,个性差别等方面编在一个小组里,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方面互补,互相交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他们在同一个程度上公平竞争,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快乐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使学生之间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又称共同学习。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课堂环境。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生本的课堂中,例如数学新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他们通过先完成预习性作业、学生之间组内的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解决不少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最后小组之间的成果展示完成数学新知的教学。
“生本课堂”背景下的合作行为: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动力,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素质的发展,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互相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重视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合作学习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使传统的课堂中的教师中心转向了学生中心,信息交流方式从单一的师生传递模式转向了多维互动,教学氛围从专制型转向了民主型。在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这种教学更适合社会对合作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合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茶的今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合作学习能力更深入地应用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吸取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继续努力实践与探索,不断充实与自我发展,在合作能力学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和途径(2)中学生合作学习的应用模式及评价方式,(3)中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参与心理研究(4)中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和方式研究。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合作探究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预设学习目标与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傾听习惯”“分析思维”“表达能力”“互助情感”;熟练掌握合作规则;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合作中学会讨论;在合作中学会组织;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本校七到九年级的学生
五 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①行动研究法——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观课、思课、评课总结出优化操作活动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断完善和提高。
②经验总结法――根据制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和验证,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研究成果。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谈话、交流、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教师组织探究活动的困惑和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期望进行分析、比较,为有效开展研究提供真实材料。④文献研究法——查阅、研究、分析有关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以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
⑤个案研究法: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⑥案例研究法:是研究者以科学的态度,从掌握的文献资料中摄取信息、材料,帮助了解事实真相,并发现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方法。六 课题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15年4月30日——15年10月30日)
①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对小组成员任务职责进行分工(成员有宋卫华、程四伟、李杏梅、王朋、李晓兰、陈彦彦。)②选题、收集文献资料
③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计划,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第二阶段:(15年11月——16年4月30日)调查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班级进行问答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报告中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方案。对研究结果做好记录。
第三阶段:(16年5月——16年5月30日)研究实施阶段:
①收集整理各类研究资料、认真分析总结、作出初步结论做好调查报告。②明确目标,明确课题研究主要参与者的研究方向,细化任务,具体人员分工: ③积极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改进不足,在反思中教学、在教学中反思。④动用身边的所有教育资源增强访谈的目的性、研讨的针对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总结。
⑤收集优秀案例、课例,写出教学心得,交流各自研究成果,共同提高。第四阶段:结题阶段:
1整理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突出重点预测难点、收集各种研究的相关资料 2完成《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课题论文。
3搜集整理各种文献实验资料筛选优秀课堂案例,写出总结报告。
4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比,做出课题研究结论。
七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1)研究报告
(2)“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总结,论文 2.实践类成果
(1)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
(2)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课题组的教师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八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宋卫华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和实施工作。
程四伟 李杏梅 : 整理国内外教研动态资源,整理归类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
王朋 李晓兰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陈彦彦: 负责研究经费,督促工作进展,定期召开研究交流研讨会。
九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课题负责人宋卫华,39岁,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有丰富的教科研经验,所撰写的论文《浅谈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曾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刊登发表;多次获得县级课改优质课;曾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曾多次在教学交流会上做经验交流,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钻研业务、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班级学生学习优异、能力较强,多次比赛中有较高的成绩。该教师属于研究型、创新型教师。
课题组成员程四伟,40岁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多次获得县级课改优质课,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曾多次在教学交流会上做经验交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教学一线教师,都是县市级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都有足够的经验,他们积极学习研讨有关课题方面的理论,查阅资料,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思想意识新,业务素质过硬,有较高的科研工作热情,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学校四年来发展迅速,有专用经费用于教师的业务培训,有集体备课。有老带新的教学活动,这些都为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足的力量保证。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别调研了学校的各个年级的学生,完成了对课题可行性的论证与分析。我们还对校内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调研,这些对课题的实施都是非常有利的。十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情境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教学方法》 江苏教育 《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 教育科学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教育科学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教育科学 《学与教的心里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基础知识优化设计》 杨三成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经xx县教研室所批准的县级立项课题,经过xx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无论从教师的角色转变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的步伐还迈得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摆脱束缚和禁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的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减弱。有的教师还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迫使教师和学生陷入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探索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很有实在意义的一件事,但这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说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校学情的需要。希望通过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实现学生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和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及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索并研究如何培养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
因此,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力求探索出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式,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研究对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借鉴国内外与自主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应试学习状态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育状态下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指在主体学习理论支持下,以规范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巩固落实等方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了解新的学习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自
2019年
3月开始启动,规划到
2016年7月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9年
3月-2019
年7月)规划设计阶段。
选择研究方向,由张宏组建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上级部门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9年
月-2020
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
现对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通过理论学习让教师们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师生双方的意义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然后通过研讨、交流会、谈心会等方式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
具体工作如下:1、对实验老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老师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与水平。2、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学法指导。比如
围绕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开展课前预习,如何巩固所学内容,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如何复习等等,这一切是我们所有任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三阶段:(2020
年
月-2016
年
月)结题阶段
研究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送交县教研室,申请鉴定。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教务处和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理想课堂”活动,促进老师们围绕各自的教学实践展开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授课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措施,进行落实,从而寻找到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全体教师要围绕教学工作,把课堂改革作为研究资源,发现常态教学环境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结合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课堂叙事、课堂实录等教育随笔,呈现研究成果。然后各教研组以此为基础制订教研组课题实施计划,负责具体管理本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过程。每学期两次(期中、期末)填写小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并于期末时提交阶段性课题总结,最后由各负责人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
4、对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题研究人员要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课题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课题研究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
七、成立课题实施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
第五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冠山联校前社学校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课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经平定县教研室所批准的县级立项课题,经过冠山联校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无论从教师的角色转变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我们的步伐还迈得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摆脱束缚和禁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的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减弱。有的教师还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迫使教师和学生陷入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探索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很有实在意义的一件事,但这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说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校学情的需要。希望通过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实现学生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和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及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索并研究如何培养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因此,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力求探索出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式,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研究对象:1——6年级学生
三、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借鉴国内外与自主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应试学习状态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育状态下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所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指在主体学习理论支持下,以规范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活动以及课后巩固落实等方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了解新的学习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上述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自 2013年 3月开始启动,规划到 2016年7月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3年 3月-2013 年7月)规划设计阶段。
选择研究方向,由张宏组建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上级部门审批、立项。
第二阶段:(2013年 9 月-2015 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
现对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总结:通过理论学习让教师们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师生双方的意义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然后通过研讨、交流会、谈心会等方式使全体教师达成共识。
具体工作如下:
1、对实验老师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老师们投入课题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2、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工作和具体的学法指导。比如 围绕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开展课前预习,如何巩固所学内容,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制订自主学习计划,如
何复习等等,这一切是我们所有任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三阶段:(2015 年 9 月-2016 年 7 月)结题阶段
研究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送交县教研室,申请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教务处和教科室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理想课堂”活动,促进老师们围绕各自的教学实践展开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授课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措施,进行落实,从而寻找到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全体教师要围绕教学工作,把课堂改革作为研究资源,发现常态教学环境下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结合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课堂叙事、课堂实录等教育随笔,呈现研究成果。然后各教研组以此为基础制订教研组课题实施计划,负责具体管理本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过程。每学期两次(期中、期末)填写小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并于期末时提交阶段性课题总结,最后由各负责人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
4、对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题研究人员要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课题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
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课题研究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
七、成立课题实施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 王秀英
副组长: 张宏王瑞萍
成员 :晋素萍李庆华李月华
杜光琴赵佳佳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