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偏远农村幼儿园存在问题讨论
就偏远农村幼儿教育存在问题的讨论
步入21世纪,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放弃了好多好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当初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人们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得一时发展,当我们回过头时才发觉原来做错了。现在,社会中又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家长们以牺牲自己孩子的未来为前提,来实现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应该听过留守儿童这个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简单,是为了增加收入,可是这种方法真的好吗?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当前,在偏远农村,家里多数为老人和留守儿童,老人教育观念不强,对孙子又过于溺爱,导致农村的幼儿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保障留守儿童入园,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自2015年以后,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相继办起了幼儿园。一大批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小学附属幼儿班或学前班得以举办。然而,这些幼儿园(班)一般都建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难以惠及偏远农村地区。那么,该如何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幼儿园存在问题呢,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如何解决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解决偏远农村幼儿园存在哪些?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办园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2、教学设施诸如课桌凳、电器、影像设备和室内外玩具设施设备都要求我们自己解决,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经费运行的压力。
3、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师资问题是我们自行解决,我们确实感到无能为力。
4、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5、教育观念错位、幼儿园小学化现普遍存在。农村幼儿园办学理念与幼儿家长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在农村幼儿家长的心目中,“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6、留守儿童太多,数量太大,给幼儿教育造成问题相当严重。
二、面对上述问题,个人有几点建议
1、农村公办幼儿园规划建设要与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政府要加强新建幼儿园规划用地的协调,保证新建幼儿园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加大乡镇公办幼儿园建成后的管理力度,促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政府通过公办幼儿园建设,为群众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设施、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真正让建成的幼儿园发挥作用。
3、乡镇政府要明确专人分管,落实责任,中心小学要抽出专职人员从事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将幼儿教育当作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来抓。
4、加强农村公办幼儿园园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幼教事业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队伍,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5、加强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处于统一战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我想,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满足人民幼儿教育的需求。
第二篇:关于偏远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关于偏远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问题
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心中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见解,包括心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系统化的理论,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者特定地域的人们法律认识的现实水平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意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法治过程的难度,而现代法治的标志不仅要求了解和学习法律,更重要的是民众对既定法律的一致遵行,即普遍的守法才是法治的最终标志。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也是复杂多变,很多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农村的村民,头脑中的法律意识却显得极为薄弱。出于这种地域上的原因,很多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封建迷信观念在脑中根深蒂固,所以对法律的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
关键字:法律意识 ;地理环境 ;农村法治
一、地理环境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法律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而这些关系构成了“法的精神”。①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虽有些夸大了自然环境对法律和政治生活的作用,错误地以自然规律来代替社会规律,但在现实中,地理环境确实是一个法律和政治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对法律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偏远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农村,依然有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浅。这些地区的普遍特征在于:地理偏远、资源稀缺、经济落后、教育匮乏,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实施法律监督,进行科学治理的难度偏大。
地理位置的荒僻,文化教育的落后,不仅使得很多村民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即使是一些稍微了解法律法规的人,也会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依旧选择做出有违法律的事情来,部分村庄甚至从事集体性的犯罪活动。例如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的“涉毒村”、“诈骗村”、“造假村”等现象,就是法律意识缺失的
有力证明。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农村村民法律意识的深浅,存在着实质性的影响。有不少农民认为,只要自己没有干违法犯罪的事情,法律就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法律其实涉及着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当面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要么选择以暴制暴,要么自认倒霉,而很少有人通过法律渠道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偏远农村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
2.1不重视甚至不相信法律,习惯于自己用拳头和棍棒来私下解决问题。
在一些环境恶劣,生活竞争比较激烈的地区,村民的性格也显得较为强硬,尤其在遇到冲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求助法律,而是喜欢自行了结,甚至私自动用武力。有的人干脆认为,引入了法律的干涉,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更会使自己丢面子,所以习惯于动用关系网,私下里把问题搞定。
在遇到问题时,借助关系网“私了”,是我国历来已久的一个传统习惯,法律的作用有时反倒是被放置在了第二位甚至末位。笔者曾在绍兴丘陵山区的一处村口见到一起车祸,当伤者受伤流血躺地上时,肇事者首先的反应却不是报警和叫救护者送医,而是直接返回村内找人,寻来有关系的熟人为自己开脱责任,并试图同伤者谈判私下解决事故。此时这名村民,显然是不希望法律来介入和干涉的。
2.2依赖于法律的工具作用,却不愿自觉遵循和学习法律。
村民们在遭遇困境时,会希望法律能够帮忙直接解决他们面临的所有问题,但在平时,却不能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也不会去自主学习并遵守法
律。
这样一来,村民们就陷入了一个比较矛盾的境地,既希望法律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但自身所知的法律常识却懂的少之又少,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处于信息劣势,在争取自身权益时容易吃亏。而一旦这类情况发生,那么村民对法律的信任就会进一步降低,头脑里的法律意识也会更加薄弱,越加认为法律法规不过是几句空话,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
例如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由于不了解拆迁补偿的政策和相应法规,也缺乏有效的申诉途径,本属于村民的补偿金被部分官员克扣削减后,受损的村民依然无法知晓具体的金额,也无从维护自身权利。
2.3基层干部法治观念不足,不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大多数也是出自该地区本身,由于地域的限制,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够重视、不够全面,对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条例的研究也是一知半解,无法很好地传达给村民。法律知识的匮乏,致使村干部在面对农村中发生的较为恶劣的纠纷事件时,一时无法得出一个公平公正的有效解决方案。
也有的干部凭着手中权势,无视法律之存在,做一些以权谋私,横行乡里的勾当,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还进一步降低了村民对法律的信心,不利于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村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影响法律意识内在因素的分析
导致偏远地区农村村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有许多,但归根结底,地理环境只是一个外在的导因,由地理差异导致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文化差异,才是其内在的影响因素。
3.1生产方式
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物资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小农心理。偏远地区的农村和山地,往往生产的规模小、农民的生产技术差、劳动效率比较低,每天都是为了生存而被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所困扰,自然无心去学习法律知识。而为了在生存压力下把日子过得更好,村民个体的防范和斗争意识也会相应增强,在利益受到侵犯时,直接用暴力回击也是常见现象。
3.2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村民需要对穷山恶壤做更多的斗争和开发,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自然需要另寻出路。但若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一些村民难免会走上歧路,做出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所以,地方政府进一步加深政策扶持,加大力度精准扶贫,是十分有必要的。
3.3教育
偏远地区农村的文化教育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的欠缺,会令村民从小就缺乏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在加上地域因素导致的信息闭塞,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对法律法规宣传贯彻的难度。政府对山区和偏远农村教育财政支持的力度,同样是远远低于城市,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对法律的宣传也显得较为形式化,缺乏通过实质性的工作来普及、宣传和推动。
四、总结
农村和山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通过必要的手段克服地理障碍,加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是有序推进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必须使法律成为农民的信仰对象,成为保护其利益的根据,并最终体现在村民生活的方
方面面。
参考文献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11 ②翟存柱,从法律意识到法律信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16 , 33(11):124-127
第三篇:农村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学前教育暨乡镇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人大代表、河沟初中校长
张杰孟 我县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自2012年起列入我县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及增设附属幼儿园等200多个建设项目,县教育局按照 “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府投入成为乡镇幼儿园建设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乡镇幼儿园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发展乡镇幼儿园建设的格局。这项工程的实施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人民群众的的广泛关注。
办好农村学前教育,关系到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密切。但是目前我县人口基数大、教育规模大,资金投入有限,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还是十分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农村学前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还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1、办园数量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三义镇目前建成和在建的公办幼儿园有:三义中心幼儿园、河沟中学附属幼儿园、彭集幼儿园。各村级小学办的学前班只能接收满五周的学前儿童。但仍有不低于一千名3——4周的幼儿未能入园。2、2012年幼儿园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没有落实。我校附属幼儿园是2012改建项目,教育局按规划投资22万元对闲置教室进行维修改造,硬化了场地,修建了大门、厕所、围墙和下水道。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教育局没有给我们配套资金,教学设施诸如课桌凳、电器、影像设备和室内外玩具设施设备都要求我们自己解决,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经费运行的压力。
3、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我们学校附属幼儿园建成以后以后,教育局也没能给我们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问题是我们自行解决,我们确实感到无能为力。
4、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乡镇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中心小学对民办园的监管更显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管不了的现象。
5、教育观念错位、幼儿园小学化现普遍存在。农村幼儿园办学理念与幼儿家长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在农村幼儿家长的心目中,“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幼儿园不教孩子识字、写字、做算术,整天让孩子“玩”,就不是好幼儿园。家长要求幼儿园多写字的呼声很高,这对于几所幼儿园相互竞争的市场下,确实是一种两难选择。
6、民办园虽然弥补了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不足、填补了空白,但是因其举办者多以盈利为目的,导致许多民办园存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上的弊端,在活动场地、饮食和接送方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1)农村民办幼儿园所用的教学场地多为民房,光线差,空气流通不畅,教学设备简陋。厨房卫生条件较差,很难保证幼儿的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幼儿活动面积狭小,场地内乱摆乱放问题严重,很容易碰伤幼儿。
(2)保教人员基本素质不达标
民办幼儿园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尽量减少保育员的选聘,根本没有实现每班一名保育员的要求,同时,保育人员的学识不高,综合素质低下,很多都是初中生,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欠缺必备的幼儿教育能力。幼儿的学习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3)教学教研不规范。民办幼儿园的随意性很大,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重教轻保,有时对幼儿园的孩子布置一年级的作业,严重制约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4)有的幼儿园幼儿用书不规范,有的甚至使用盗版书。在园幼儿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5)接送车安全隐患突出,事故频发,未能得到彻底根治。
据我了解三义镇三义社区的几家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接送车严重超载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为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但这种做法存在安全隐患较为严重。2010年10月,三义镇一家民办幼儿园接送幼儿的校车发生侧翻,导致一名幼儿身亡,几名幼儿受伤。
二、几点建议
1、农村公办幼儿园规划建设要与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镇党委政府要加强新建幼儿园规划用地的协调,保证新建幼儿园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加大乡镇公办幼儿园建成后的管理力度,促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政府通过公办幼儿园建设,为群众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设施、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真正让建成的幼儿园发挥作用。当公办幼儿园的园舍建好之后,办园经费与师资配置问题就要同步妥善解决,做到有一所幼儿园,就要有配套的办园经费运行,就要有合格的教师为幼儿服务。办学经费和师资的问题不解决,公办幼儿园就很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3、乡镇政府要明确专人分管,落实责任,中心小学要抽出专职人员从事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将幼儿教育当作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点来抓。
4、加强农村公办幼儿园园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幼教事业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队伍,确保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我的建议是从县城幼儿园选派优秀中青年幼儿教师到农村幼儿园担任园长。县委县政府要建立幼儿教师的补充机制,把幼儿教师的补充和培训纳入规划,多渠道充实幼教师资力量。加大力度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从超编的农村初中抽调部分教师经转岗培训后安排到农村幼儿园从事保教工作。
5、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的改善,加强监管,规范办园行为。(1)民办幼儿园资金有限,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2)适当控制民办园的办园规模。对于看护点要定期进行检查,对部分条件较好的可适当降低门槛,纳入学前教育体系;对于基础设施差、不能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3)加强对民办园师资的监管,把好把好幼儿教师入园关。
(4)要加强安全监管,完善房屋、设施、消防、交通、食品等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尤其是要坚强对校车的监督,防止各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
(5)加强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政府可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幼儿教师的培训。
学前教育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是国民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重视学前教育,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恳请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关心农村幼儿园建设,支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年10月10日
第四篇: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一,我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质量不高
我县现任中小学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毕业)、民师转正的和近年师范毕业生。第一类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第三类他们多为高考扩招后中考或高考上的师范院校,因而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难免有先天不足的现象;第二类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政策转正,很大一部分教学经验、敬业精神都没问题,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也落后,但有一部分人钻了政策孔子,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素质极低,现在很多人也不在教学第一线,也没能力。
虽然许多教师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2,极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低下,应该肯定,当前我县教师中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道德观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等问题,他们不安心于教学工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表现为工作自由散漫,教学中乱收费,吃拿卡要家长,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性侵犯学生等恶劣行为。
3,我县教师队伍不稳定
(1)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
我县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指教师有教育系统向非教育系统流动;一线教师向学校,学区,教育局教育行政人员流动;山区向平原,乡镇向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流动
(2)教师队伍中的“躲猫猫”现象——在编不在岗
我县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在编不在岗,工资照领的现象,既增加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我县的财政收入,在社会上影响极坏。
(3)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动”,指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4,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
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高中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
(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
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县近一段时间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
(3),地域结构:县城富余,乡镇不足
我县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城学校教师趋于饱和,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镇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主要许多学校是一人一班,需要全能老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
5,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我县广大的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自己缺失远大的理想追求,普遍认为教师工作是死工资,没有什么前途。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则是不求创新,不求上进,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不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第二、工作中动力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少,待遇低,对工作没有兴趣。第三、对待学生缺少必要的恒心和耐心,爱心。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做法简单,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有了问题,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向家长告状,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师生关系更加尖锐,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做检讨。
6,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常规抓的不紧,教科研意识普遍淡薄
由于没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常规的要求,忽略了广大学生的教学利益要求,更谈不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应该使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逐步走上“向教科研要质量”的 科学化的教改道路。
7,教师中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
由于公务员工资的逐步兑现而教师的还有部分未及时兑现,职称评定问题,师生纠纷,领导处理不公等问题是部分教师的不满情绪增加,特别有了网络这一平台更促进了这一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今天说,目前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3个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为解决以上问题,检查组建议应适时调整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学校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可单独核编,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推动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使贫困地区派得进、留得住教师。(崔丽程刚)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美好愿望和长远奋斗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质量搞上去,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各项建设才有了根本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甚至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认真贯彻全(省)教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国家(四川)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之际,我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行来了调研。应该说现在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观念落后,师德师风弱化。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办法不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教育提质的各项工作,在学校层面无法得到落实。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育宗旨淡化、教育能力弱化,在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不会制作课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学校的电教设备成了摆设。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和聚宝盆利用,违规推销资料、有偿补课、家教家养,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对社会现实不满,一些教师喜欢与高收入群体作待遇比较,长期发牢骚形成的消极思想影响教学工作情绪。
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受编制、财力影响,加上优秀师范生、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四、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富余,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普遍不足。
五、聘任制度失去积极的主导作用。聘任终身制,让一些聘上小高的教师(以小学为例)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写论文再与其无关,派其出去参加优质课等比赛,也是能推尽量推,工作敷衍。
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高学历率不高。名优教师少,骨干教师缺乏。
七、缺乏危机意识,还存有“铁饭碗”意识,业务上不思进取,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技能僵化、缺少爱与责任、教育目标不明确,等等。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任由其发展下去,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下面,就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思考,谈几点建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强县”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统领,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强化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保证政治思想与业务知识与时俱进。
二、标本兼治,强化师德建设。
1、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师德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师依法从教、以德施教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规章制度效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管理首先应当是师德管理。在师德管理中,要善于做到“三先”:即“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强调执行和实施上级和学校制定的各种师德具体规范要求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把握教师的各种心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一些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和制度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真正内化为一种行为约束。
2、坚持抓积极因素与抓消极因素相结合。抓积极因素中,首先要树立师德新概念。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一种甘于奉献、甘守清贫的职业精神。其次,学校校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付出人文关怀,在对待教师成长上应当像班主任热爱每一个学生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鼓励支持相对后进的教职工成长。因为唯其热爱,才能善于发现每位教职员工的某种优点或长处,才能促其扬长避短。抓消极因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还常常发生在一些对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则是“恨铁不成钢”的敬业型教师身上。在严格管理中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者言语过激,或者处理失当,引起个别学生或家长的误会、曲解和责难,有的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却会得到其他一些教师的同情。校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感到很棘手。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一要晓以利害,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维护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二要引导教师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有点“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在目前管理学生尚缺乏较好大环境的情况下,领导要为教师多承担责任,注意保护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3、坚持抓科学发展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要竭尽全力,分忧解难。长此以往,就能大大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人和万事兴”,不但利于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在碰到诸如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些教师也能顾全大局,其中也不乏情感维系的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师德建设,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原动力。
第五篇:解放思想大讨论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主要问题(共性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不主动,自觉性不高。不能自觉主动抽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利用工作空闲和业余时间学习也比较少。经常是上级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常常是需要什么学什么,急用什么学什么,碰到材料才找依据、查资料,没有系统地学习一些现代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
二是业务功底不扎实。虽然对从事工作有所了解,但也只是只知皮毛,具体办事能力还处在一个低层次界面上。掌握知识不全、不系统,导致处理问题没有全局性,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三是工作被动落实多,主动超前少。一是大多是承办领导交办事项,工作中经常是处于奉命行事,落实任务,不能超前思考、提前预测、及时准备。二是工作存在应付心理,往往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时间紧任务重会感觉疲于应付。三是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由于未能做到系统研读政策,在其精神实质的掌握上又不求甚解,思想理论素质未能得到有效提高。因而不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工作中很难有所创新,在理论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工作目的不明确。工作不知为了谁,更谈不上理想信念问题,在工作上出现干劲松懈,工作责任心、进取心下降的情况,而且不能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及时纠正主观认识上出现的偏差。安与现状,知足长乐。
三是认识上存在偏差。存在“大锅饭”意识,认为少做了对大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多做了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做得好,但求过得去,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对如何开拓性地开展工作研究不够,有时甚至流露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体会不深,总感到工作太辛苦,劳酬不等值,牢骚满腹,从而导致有推、拖、等的思想,降低了自己的工作标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