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2012年招生工作情况汇报
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及2012年招生工作情况汇报
淮北市教育局(2012年8月24日)
一、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等职业学校15所,按隶属关系划分,教育部门办8所,行业企业办3所,民办4所;按办学类型划分,普通中专5所,职业中专(高中)9所,技工学校1所。初步形成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政府、行业、企业、民办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全市中职学校开设专业主要有:计算机、机电、煤矿采掘、电工电子、数控技术、服装、旅游、食品加工、汽修、现代农业、服装设计、医护、艺术、学前教育等。其中机电、电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农业实习实训基地已跻身全省重点建设行列。淮北商贸中专学校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被列入国家重点实训基地。“十一五”期间,淮北工业学校等多所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 “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截至2011年底,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1465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6人、教坛之星21人;专任教师936余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6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级技能证书持有率达到90%以上;中职学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96%以上,就业稳定率达95%以上。
二、推进中职教育改革举措和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共承担了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等6项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和由6所学校参加的14个省市级(省、市各7个)专业改革试点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8月14日,省教育厅公布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结果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我省参赛名单,我市喜获大丰收,选送的项目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5名获奖教师获全国参赛资格,淮北市教育局荣获最佳组织奖。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淮北市喜创佳绩,共获得一等奖9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6个。其中高职组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中职组一等奖5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创淮北市参加国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在同期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淮北市参展作品荣获一等奖1个,获历史性突破,集中展现了淮北市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一)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统筹,明确责任和工作任务分工。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成立了淮北市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项目的日常管理,协调指导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实行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类推进。
为加强指导、规范管理,成立了职教研究室,组成由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定期组织专家对试点项目进行调研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改革措施。积极推介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有效运作,把试点任务落到实处。2011年7月,市教育局印发了《2011年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要点》,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列为重点内容,并在全市职成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对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召开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推进会议,印发《淮北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职成„2011‟8号),并聘请专家对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进行了解读。制定了各项试点项目的推进措施和时间表,对相关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分解。
三是用好政策,为改革试点提供保障。在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力
量积极参与的合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格局;落实好中职助学和免学费两项教育惠民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提供良好政策环境。2011年我市成立了由市长担任主任,分管财政、人事、教育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发改委、经委、教育、科技、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国土、人社、建委、规划、交通、农委、商务、文广新、卫生、体育、开发区、工商、地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三区一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淮北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总体规划、领导、指导和组织协调。成立了淮北市职业教育局,作为职业教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打破部门、行业、学校之间的类型界限,对全市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统筹管理,改变职业教育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的现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出台了《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技能教育资助工作实施意见》。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凡就读淮北市所属全日制职业院校的淮北籍学生,且没有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者,市政府将给予每年1000元连续三年的资助,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学生资助的“全覆盖”。此项政策已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项目。今后淮北市将继续扩大职业技能教育资助的范围,凡在淮北就读的全日制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享受到职业技能教育资助。
(二)创新性做法
我市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鼓励试点地区和学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密切联系实际,推进改革创新,加强试点工作研究的实证性、操作性、创新性,坚持“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性做法:
一是着力推进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规范化建设。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指导思想和“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原则,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皖北地区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按照《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要求,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推进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课堂对接车间、师资对接师
傅、校长对接厂长,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目前围绕淮北市的六大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我们正在高起点谋划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规划,着力打造与六大主导产业对接的职业教育专业,重点建设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轻工与贸易、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含食品工业)、新型材料等七大类专业集群,打造独具淮北特色的专业品牌。
二是充分发挥骨干学校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这是我们有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障。根据“校际联动,分点实施;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原则,我们将6项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和7个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改革创新试点专业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其中由淮北工业学校依托淮北市机电职教集团的优势承担《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办学模式改革以及“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试点专业改革任务;由淮北市二职高依托淮北市现代服务职教集团的优势,承担“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两个试点专业改革任务;由濉溪县职教中心依托淮北市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优势承担《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个办学模式改革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2个试点专业改革任务;由淮北市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发挥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承担《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办学模式改革任务;由淮北师范学校承担《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模式改革和“学前教育”试点专业改革任务;由淮北卫校依托行业、系统办学优势承担《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办学模式改革和“护理”试点专业改革任务。上述由6所学校及其三大区域性职教集团所承担的改革试点任务几乎涵盖了淮北市主要支柱产业,涉及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具有较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改革试点与学校建设整体推进,同步进行,较好地实现了我市办学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错位发展、合作发展、特色发展。
三是强力推动职教园区建设。按照“政府统筹、整体规划、集约用地、统分结合、专业整合、资源共享、分校建设”的原则,规划建设市职教园区。职教园区占地约2297亩,投资概算为概算总投资约19.8
亿元,建成后可容纳学生约8万人。整个园区由淮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占地573亩、建设规模约23.659万平方米)、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占地730亩、建设规模约37.5万平方米)、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占地570亩)和商业配套开发区(423亩、建设规模约30.05万平方米)组成。建成后的淮北市职业教育园区将成为苏鲁豫皖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计划2013年秋季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是构建现代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市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市职业教育局——县区教育局——学校(培训机构)管理体系。建立以县区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城市重点职业学校为主阵地,农村成人教育、城市社区职业教育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创新职教成教融通机制。建立涵盖全日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的大职教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职业培训融通,将职业学校纳入终身教育网络体系。
为深入贯彻全省社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日前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将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坚持服务“三农”,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整合、利用和拓展一切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和农民技术教育网络,大力发展面向全民的各类教育与培训,不断增强全民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为淮北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五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改变职业院校各自封闭、专业设置趋同的办学模式。合并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二职高和淮北艺校,成立淮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集约化发展。将淮北卫生学校并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两校专业资源,做大做精高护专业,努力打通高职、中职学习渠道,合并后将实行专业设置、师资调整、设施配置、教学管理、招生就业、考核考评“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集约化办学的优势,努力做大、做实、做优淮北职业教育。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淮北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根据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写大纲》所提出得培育豫东皖北“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战略构想和安徽省皖北地区教育振兴计划,正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力争把淮北打造成豫东皖北职业教育基地。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创新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原有办学格局的调整,涉及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随着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和困难将日益显现,有的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的老问题,有的是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是部门和行业协会支持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缺少制度保障,现行政府部门职能划分中,对经信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组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不够明确,议事协调机制不健全,行业协会也认为没有义务指导、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应有的作用。
二是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等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现有政策效应对企业引导和推动力度不大,企业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
三是校企一体化办学大格局尚未形成,校企合作领域比较狭窄,不少还停留在用工层面上,校企合作的丰富内涵和真正活力未能充分发挥,难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受到传统观念、用人制度、舆论环境和职业院校自身基础薄弱、办学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家长也不支持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现象,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办好职业院校的关键所在。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预期实效。
三、中职招生进展情况
(一)招生完成情况
2012年,省教育厅下达给我市的中职招生计划14600人,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计划2500人,总计17100人。受生源骤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往年同期相比,我市的招生形势比较严峻。截至8月22日,全市总计招生7734人,其中,春招1146人,秋招6588人(含非全日制学历教育2584人),完成省教育厅下招生任务的45.23%,招生缺口
较大,开学在即,完成省厅下达招生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二)招生举措
为确保顺利完成2012年中职招生任务,淮北市教育局科学统筹全市中职学校招生工作,强化各级责任,切实加强中职招生工作领导,做了大量工作。
1、切实加强领导,实施全市初中毕业生全员升学工程。把统筹职普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作为全年度教育工作重点工作。为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领导,确保完成年度中职招生工作任务,3月15日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切实规范招生行为,努力拓展招生空间,明确立体式招生宣传工作方案。5月9日召开全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会议,明确中职招生工作任务,强化中职招生责任意识,切实加强职业教育招生工作。
为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市教育局相继出台《关于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秩序的若干意见》、《关于切实做好初中毕业生全员升学工程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把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列入对县区教育工作年度考核内容,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升学率尤其是要把47%以上初中毕业生分流到各中职学校作为考核各初中校的重要评估指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设立50万元招生专项奖励经费,加强对不法招生行为的监管,严肃招生纪律,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招生和办学行为。
2、加强宣传,营造中职招生的良好氛围。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中职招生宣传:一是在淮北市115所初中学校设立职业教育展示橱窗,宣传国家、省市发展职业教育的优厚政策,展示我市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和办学特色,不断营造有利于中职扩大招生规模的良好环境。二是深入开展全市“职业教育进课堂活动”。从全市职业学校抽调54位骨干教师组成18个宣讲组历时两个月,奔赴全市辖区内88所初中学校,通过播放专题宣传片、宣讲员现场解答、发放招生宣传彩页等方式,为初三学生理性选择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释疑解惑、树立信心,营造了淮北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良好氛围。三是编印发放全市中职学校2012年招生宣传指南10000份,免费发放给全市初中毕业生,较好地实现了职教宣传任务。四是广泛运用多种媒体宣传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优惠政策、工作成就等,吸纳更多有志青年接受职业教育。
3、创新招生办法,完善激励机制。一是淮北市人民政府新增资助职业技能教育项目,出台资助政策,自2011年秋季学期起,资助具有该市正式户籍并就读淮北市职业院校取得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元,资助期3年。项目实施有力地吸引了初、高中毕业生就读。二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招生措施,广泛开展人缘招生、地缘招生和亲缘招生,动员应往届初中毕业生、高考落榜生、返乡农民工就读,动员企业员工开展弹性学制招生。三是全面实施初中毕业生全员升学工程,积极推进初中阶段控辍保学、辖区内初中毕业生报考分流指导等多项保障措施。
4、扎实推进创建工作,推动淮北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2008-2012年分类创建计划》和《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2008-2012年国家级示范、国家级重点和省级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意见》工作安排,积极实施淮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战略,职教园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为2013年建成使用奠定良好基础。
5、扎实推进计划等6项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以改革创新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6、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开展职教招生工作调研和阶段督导。坚持做好中职招生日报制、旬报制,切实加强招生工作信息动态管理。
(三)问题分析 一是生源减少,全市参加中考初中毕业生除去普高15200人招生计划后,剩余不足9000人,再加之全国普现“用工荒”,很多学生未参加中考人数即中途由父母亲戚直接带到外地打工。
二是社会和群众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重普教、轻职教,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民办普通高中、外地普通高中上学。
三是学生报考专业与社会用人需求有一定差距,我市家政服务、旅游、食品工程、现代农业、物流等专业社会需求很大,毕业生供不应求,选择就读的学生却很少,难以形成特色骨干专业,不利于职业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是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改革职业教育上的主导作用,把职业教育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不断增强职教的吸引力。
二是强化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实行中职招生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将招生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和初中校长的综合考核,纳入对相关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统筹把职校招生任务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位老师,建立目标分解工作考核制度,从而不断强化招生工作的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和大局意识。
三是拓宽招生渠道,建立全方位招生网络。各初中学校认真核实班级学生人数,逐个排查招生对象,正确引导毕业生合理地报考高中阶段学校。全面动员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高考落榜生、返乡农民工报读中职学校,大力开展弹性学制招生,确保今年我市中职招生任务既定目标的完成。
四是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强化奖惩措施。市教育局将加强双向考核管理,把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和各初中学校提供生源数量情况,作为对县(区)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各初中学校的综合考评力度,推进落实政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责任,积极努力实现初中毕业生全员升学、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县、乡、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支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技术转移培训,把培训与弹性学制结合起来,拓展招生渠道。
切实做好中职招生工作,是关系我市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服务淮北城市转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命的大事。我们将根据教育厅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挑战意识、作为意识,积极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抓住8月底至9月初这段招生的黄金期,进一步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确保完成今年中职招生任务。
第二篇:关于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关于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单位的公示
根据《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精神和《教育部办公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申报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0]34号)要求,经各省市组织评审申报,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复核,现将2010中央财政拟立项支持的285个“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11月12日起至11月18日止。公示期内,如对评审和复核结果有不同意见,请向教育部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应署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否则恕不受理。我们将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为反映人保密。
反映情况的书面意见务请于11月19日之前通过邮递、传真或电子邮件(扫描件)送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邮政编码:100816;联系电话:010-66096234;传真:010-66020434;Chin@moe.edu.cn
附件: 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拟予以支持的建设项目单位名单.xls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2010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拟予以支持的建设项目单位名单
序号 地区 项目学校名称 学校类别 学校属性 1 北京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2 北京金隅科技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3 北京市商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5 北京商贸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6 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天津 天津市机电高级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8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10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术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12 河北 承德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14 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15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17 河北省秦皇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18 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19 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21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22 鹿泉市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23 邢台市农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24 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河北省邯郸市职业教育中心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26 山西 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27 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华北机电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30 太原铁路机械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31 山西省运城市财经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32 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33 山西省雁北煤炭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内蒙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赤峰农牧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37 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38 辽宁 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39 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0 辽宁金杯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41 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2 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3 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4 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45 吉林 吉林航空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6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7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8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49 敦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50 吉林省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51 黑龙江 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52 鸡西矿业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齐齐哈尔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54 哈尔滨轻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55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57 上海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58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59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61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62 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63 江苏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64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65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67 常州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68 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0 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71 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2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3 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4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5 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6 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7 江苏省仪征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8 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79 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80 浙江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81 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82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83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85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86 浙江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87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88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安徽 安徽省宁国市职业高级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90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安徽省濉溪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安徽省桐城望溪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93 安徽省马鞍山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安徽芜湖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95 安徽建设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96 铜陵市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98 安徽省行知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福建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100 福建理工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101 福建建材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102 福建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福建省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104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龙岩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江西 江西省医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江西现代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赣州农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萍乡市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山东 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山东省淄博市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山东省宁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临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博兴县职业中专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莱州市高级职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莒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诸城市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嘉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定陶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平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枣庄市薛城区职业中专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河南平顶山市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灵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新安县职业高级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洛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新县职业高级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南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焦作卫生医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开封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河南省南阳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开封市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长垣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鹤壁市理工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濮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河南省驻马店农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河南省新密市职教中心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湖北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郧阳科技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湖北省创业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孝感市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罗田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湖北黄冈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武汉市东西湖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湖南 长沙市财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湖南省郴州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永州市工商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株洲市中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岳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中南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衡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广东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广州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普宁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河源市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广东省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广西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南宁市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资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广西银行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海南 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学校 239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海南省海口旅游职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 重庆工商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市旅游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四川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职业高中 民办学校
四川省成都财贸职业高级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内江铁路机械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专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成都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四川省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成都铁路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泸州市树风职业高级中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四川省乐山市第一职业中学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四川省水电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贵州 贵州省建设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盘县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贵州省经济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云南 曲靖市麒麟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西藏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 西藏山南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陕西 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西安西电高级技术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西北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陕西银行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〇一二基地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陕西省理工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陕西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甘肃平凉信息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甘肃省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甘肃省张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甘肃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青海 青海省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宁夏 银川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固原市农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中卫市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新疆 新疆化学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新疆电力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新疆钢铁高级技工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新疆水利水电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昌吉回族自治州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卫生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兵团 兵团工贸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大连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大连电子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大连市交通口岸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大连机车车辆厂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青岛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胶南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青岛市高级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宁波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宁波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公办学校
厦门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福建化工学校 普通中专 公办学校
深圳 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高中 公办学校
第三篇: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汇报
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汇报
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陈 军 一、三大要求促创建
1.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产业发展实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温家宝)‚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人。这就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结构矛盾‛,使我们看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与人民生活小康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性。其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社会力量这三方面。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问题,为他们的生存现状、发展命 运而忧,这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民性的根本体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而充分地就业和终身学习需要,是发展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三性‛,决定了在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是典型的需求推动型的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办学。
2.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未形成,专业体系与产业和职业岗位不对接,学校办学规范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学的职教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未建立,质量、结构、规模、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展方式、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较为传统。
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通过对这些示范校在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示范,以此带动全国其他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重要举措,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注重扩大规模到全面提高质量这一阶段性转折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区域经济发展新要求 学校地处四川省达州市达县。
达州市是川、陕、渝、鄂经济发展的结合部,素有“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之称。
达州市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旅游靓市的发展路径。
达县提出了“融入三大经济圈,建设和谐新达县”的战略定位。即成渝经济圈、关中经济圈、大武汉经济圈。
达县着力打造化工园区和杨柳配套工业园区,建成中国西部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因此,把我校建成全国1000所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将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审视条件高规划 1.把握国家有关政策
我校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职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有关中职教育发展文件精神,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全力争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审视自身硬软件条件
(1)学校概况
我校始创于1963年,是四川省最早开办的两所职业学校之一,2005年被评为全国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先后获全国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中国西部名校、社会满意学校、省文明单位、省校风示范学校等300多项殊荣。
学校占地近300亩,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00万余元;图书馆藏书18万余册,在校教师298人,在校生5000余人。
学校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及汽车维修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花祺服装厂、金 万达酒店实训基地、广告实训及制作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和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2)办学特色
我校实行‚五结合一联合‛办学模式(长短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中初结合和联合办学)、‚六合一‛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技能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校企无缝对接技能训练模式、‚模块化‛实训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类导学法、‚六环节‛教学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构建职教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以学生评教为核心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形成职教学分制学生质量评价办法)。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已是省级骨干专业,计算机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会计专业是市重点专业;学校出版了《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计算机基础》、《电子电器维修》、《应用文写作》、《职海泛舟》、《职海撷英》等30余种校本教材。
通过‚三定五促‛(定方向、定措施、定规格,以定促学、以研促学、以赛促学、以考促学、以聘促学)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成果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并以之指导教育教学。近三年,科研成果两项获国家优秀奖,两项分获省政府二、三等奖,四项分获市政府一、二等奖;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20多篇,参编出版教材16本,编写校本教材、教参25本。
(4)培养和服务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4898人,就业率98%。学生参加省中职技能大赛30余人获一、二等奖,参加全国征文、美术作品大赛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
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本着‚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服务理念,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科 技下乡、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劳务品牌、干部继续教育等培训和对口援助贫困村社活动。近三年,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年均万余人次,共培训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等42226人次(按标准折合)。学员结业率、办证率、满意率100%,就业率98%,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对口高考连续18年荣获达州市第一名。
3.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
下面我通过三方面来汇报:一是建设目标与思路;二是建设内容与效果;三是经费投入与保障。
(1)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我校站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高度,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积极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堂车间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制学校学生评价体系,优化校企共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着力建设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形成软硬件配套、办学特色鲜明、名副其实的国家示范职业学校、西部品牌学校,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努力服务达州跨越式发展和达县化工园区、杨柳配套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2)建设思路
我校拟从创新体制模式,改革管理制度和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三个方面来实现建设目标。
①在创新办学体制模式方面
我校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学校主体,组建达县职教集团,构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模式,形成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达到争取各方支持、改善发展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②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我校拟通过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革职工薪酬制度,改革绩效考核办法,改革教学运行制度和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等举措,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达到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职校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③在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面
我校拟通过重点建设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三个重点专业,带动电工电子专业群、制造技术专业群、计算机专业群三大专业群发展,并重点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以创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促国示,以国示促进学校持续科学发展。
(2)建设内容与效果
我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为例,来说明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内容与效果。
需求论证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技术应用行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电子技术应用人才的旺盛需求,达州、达县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达州化工园区与杨柳配套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急需大量电子技术应用人才。
建设目标
我校拟编写五项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指导书、建立校外电子实习基地8-10家、培养1-2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培养3-4名骨干教师,培养高素质电子专门人才。
建设思路
我校拟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优化电子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 要目标来设置课程和安排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方参与的学校和学生多元评价机制,继续推行和完善职教学分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展校办企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强化职高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经济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内容
我校将认真推行工学结合,搞好订单培训,推行项目教学,实行多元评价,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培训科研,做好顶岗实习,达到建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目标。
资金预算
学校计划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投入300万元,其中,课程体系建设50万元,教学模式研究2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50万元,实训基地建设150万元,校企合作30万元。
保障措施
我校将加强项目管理和领导,坚持政府主导,争取行业企业支持,以及完善项目建设过程管理规章制度,从多方面来保障电子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圆满成功,达到国家领先水平。
(3)经费投入与保障
1)经费投入
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建设预计共投入1985万元,其中,机电技术应用计划投入1005万元,占总数的51%;电子技术应用计划投入300万元,占总数的15%;计算机应用计划投入300万元,占总投入的15%;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计划投入380万元,占总投入的19%。
学校创建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所需1985万元资金的来源,一是中央财政投入1000万元,二是争取地方财政配套800万元,三是学校自筹及行业企业投入185万元。
2)保障措施
除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三年内创建1000所 示范学校的政策保障和上述创建所需资金保障外,学校还将成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综合管理小组、建设工作办公室、建设监控小组、分项目工作小组、项目专家指导小组等,做好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工作例会制度、项目经费使用预算制度、项目工作汇报制度、项目工作同步指导培训制度、项目建设集体研讨制度、项目工作全程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奖励制度等,做好制度保障,确保创建成功。
三、提高质量强示范
1.走质量──-内涵──特色道路
强化‚4个主动‛(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主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主动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意识,以‚5个对接‛(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为着力点,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建立健全基本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走内涵发展、特色吸引之路,早日把学校建成麟州煤都优质特色名校。
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力度,以‚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为原则,开发实用实效校本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着力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扎实推进‚一凭多证‛(毕业文凭、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书、外语合格证,普通话等级证等)活动,真正找到与经济结构转型、行业企业需求一致的结合点,培养众多市场认可、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一批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创业型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名师和领军人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三要是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按照实验型、实训型、生产型、服务型一体化的要求科学规划,争取政府加大投入,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
四是切实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快专业转型,工学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
五是大力推进创业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中职学校学生不能创业、不需要创业的思维定势,不断深化创业教育。大胆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品质的培养;重视创业实践活动,逐步建立学生在校创业基地、创业园,积极开展无成本、低成本、小风险的在校创业实践,积极争取企业捐赠学生创业资金,资助学生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培育和树立学生创业典型,推广学生创业经验。
六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对外合作办学模式,构建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实用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适应国际环境的能力;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并通过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思路,以国际化推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我校整体办学水平。
2.起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我校响亮提出‚铸国重品牌,强示范辐射,做领跑先锋‛口号,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牵头组织市区内10余所中职校组成职教集团。今后我校将进一步推进职教集团化建设进程,在搞好职教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集预测分析、统筹规划、资源开发、教育教学、科研课改、信息交流、就业推介、创业培训等于一体的服务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集团由粗放式向集约 化迈进。同时,借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我校教育教学步入规模化、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效益化的发展轨道,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大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真正凸显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骨干带头、典型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3.提高针对性──贡献率──吸引力
围绕中等职业教育‚2个目的‛(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争取政府加大对职教投入和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专业,或争取企业投入参与建设专业,更多地吸引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来参与办学,并在招生、课程安排、教学、企业文化、实习、毕业考试等一系列关键过程中,结合用人单位实际进行无缝对接培养,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的‚5个对接‛。从而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就业贡献率、经济贡献率,大幅提升社会吸引力。努力将我校建成达州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行业企业的培训中心‛和‚行业企业的技术咨询、研发中心‛;把我校办成一所面向市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在地方有吸引力,在区域有知名度,在省内名列前茅的中等职业学校。
4.实现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
中等职业教育已进入优化发展的新阶段,面临很多需要攻坚的难题,仅仅依靠一些人的知识和经验已经远远不够,而要跳开‚习惯性思维‛的约束,扩大视野,依靠‚外脑‛站在新角度来考察问题、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将在学校管理规范化,专业建设规范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一平台一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和教学平台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管理决策信息化、教育教学信息化 和科研服务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并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研究院所等多个领域聘请专家,建立由各类专家组成的专家信息库,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听取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管理者的真知灼见,努力寻求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使中职教育实现现代化。
第四篇: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下面,我就X市今年以来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X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加快建设XX领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教育强市”战略目标,聚力实施“X”战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劲头猛、动力足、速度快的良好势头,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X所,在校生X万人。其中,幼儿园X所,在园幼儿X万人;小学X所,在校生X万人;初中X所,在校生X万人;高中X所,在校生X万人;特教学校X所,在校生X人,另参加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X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X所,在校生X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机构)X所,在校生X万人;省属高校X所,市属高校X所,在校生X万人。全市现有教职工X万人,其中专任教师X万人。目前,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X%,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X%;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X%。X年,全市提前三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覆盖。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委及县(市、区)委分别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秘书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组建市委教育工委,大力推动县(市、区)教育工委建设,中小学党建管理体制加快理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时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令畅通。今年以来,工委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
次,机关干部集中政治学习9次。开展X市直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深入推进基层党组和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正风肃纪净化教育生态。坚持将纪律挺在前面,深入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在全市范围开展X案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坚持以案明纪,充分吸取X案的深刻教训;坚持严格规范,印发《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关于印发X市X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市教育局关于全市X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规范中小学办学招生行为;坚持常抓不懈,开展清廉建设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意识形态工作抓牢抓实。举办全市教育系统教育舆情及突发事件应对培训班,提高教育干部应对能力,争取工作主动。注重官方“两微一端”建设,官微官博在全省最有影响力政务媒体排行榜上长期居前。
(二)聚焦短板抓建设,教育民生显著改善。
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扎实推进。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X所,截至X月底,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已开工X所,已完工X所,累计完成投资X万元。印发《X市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分类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全市新增市级一类幼儿园X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程全面推开。计划投入资金X亿元,加快推进市实验中学改扩建、X等重大教育项目建设,增加城区优质学位供给。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今年秋季开学前两类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专题督导调研组到我市调研“全面改薄”工作,对我市“全面改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高中教育普及攻坚工程有序实施。加快推进X新校区建设、X改扩建项目,X新校区即将完成全部建设。特殊教育扩容工程稳步推进。加快实施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计划,积极推进X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及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教育脱贫攻坚工程扎实落实。以“村村过、户户清、项项核”方式,清单化落实“教育有保障”大排查,确保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截至X月底,全市资助家庭困难学生X万人次,发放资助X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X万人次,资金X万元。XX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荣获“全省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称号,成为我省仅有的两家全国获奖的县级资助中心之一。
(三)立德树人提质量,全面发展成果显著。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展中小学及中职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评选工作,X中X同学和X学校的X同学分别荣获“最美中学生”“最美中职生”称号。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协同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工匠大师、改革先锋等“六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从X年高考目前已揭晓的数据看,全省文理科前X名考生,我市共X人,仅次合肥;清北录取有望突破X人大关;全市一本达线率、本科达线率同步大幅提高。体艺劳教育亮点纷呈。举办X年全国第X届爱眼日宣传活动暨建设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启动仪式,全面推进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举办X市第二届中小学创客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德能并进筑基石,队伍建设活力迸发。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市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全市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铸师魂、守师德、立师表”专题教育活动,深化师德师风综合整治,通报X起违反师德师风典型案例。开展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最美教师、优秀援疆援藏教师等各类宣传典型评选活动,颍泉区体育教师X被全国校足办表彰为“校园足球感动人物”,全国仅有X人获此殊荣。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全市新任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招聘教师X人,定向培训乡村教师X人,特岗教师X人,目前各项招聘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健全教师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健全市、县、校三级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实施“大比武”活动,全市X个学科、学段开展了学科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搭建教育教学展示竞赛交流平台。评选X市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X人。(五)突出难点强突破,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深化教育管理方式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并公布市教育行政部门权责清单,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为基层学校减负松绑。推进挂牌督导制度向学前教育延伸,加快实现挂牌督导中小幼全覆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断深化。大力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市级职教园区,积极推进资源整合。XX县、XX区职教中心新校区已投入使用;XX县职教中心整合全县X所职业学校,新校区正在建设。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X职业技术学院、X学校、X学校等X所学校入选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在X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X学校选手X夺得金牌,实现我市该项赛事金牌零突破。XX市顺利通过成人教育示范市评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持续加强。加快建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长效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已审批发证X家,录入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的培训机构共X所,同时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全面启动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逐步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网上志愿填报和网上录取机制,录取方式更加科学,招生秩序更加规范。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分层分批开展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稳步推进“走班选课”教学管理改革,扎实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六)围绕保障抓提升,发展支撑持续强化。
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提高教育财政投入水平。截至X月底,全市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学生X万人,累计拨付资金X万元,占全年目标资金数的X%;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学生X万人;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学生X万人,累计拨付资金X万元;校舍维修改造已完成X万平方米,拨付资金X
万元。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稳步实施,智慧学校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为贫困地区X所教学点建设智慧课堂,设置主讲课堂X个,配备学生终端X台,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X版,启动“智慧教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健全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和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开展“X+X+N”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举行防震和消防演练X余次,参加师生X多万人次,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净化教育发展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标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要求,我市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前教育优质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
X年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X%,低于省平均值X个百分点;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我市为X%,低于省均值X个百分点,距离X%的目标差X个百分点,到X年,公办园幼儿占比达到X%的目标,还需要增加X万个学位。二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不够充足、分布不够均衡,“大班额”、学生课外负担重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虽然实现了基本均衡全覆盖,但是这种均衡还偏重于办学条件的均衡,城乡、区域、校际间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仍然不足,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速度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供需矛盾突出,无法完全满足于就学需要,全市大班额班级数X个,占总教学班级数的X%。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三是中职教育发展较快,生源急剧增加,学校办学条件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求。
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与标准差X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差X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差X元,生均图书差X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四是教师职工编制不足。
今年省委编办核定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数为X个,另有周转池编制总数为X个,合计可用编制X个。但与X年核定编制数X相比,编制数减少X个,加之公办幼儿园实际挤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致使我市X个县市区中小学教职工超编,严重制约当地中小学校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四、相关建议
(一)支持XX教育发展方面。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支持XX教育发展政策的落地,XX教育特别是X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由于我市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智慧学校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教育事业发展仍需省教育厅出台更多针对性扶持政策,在教育用地、学校硬件建设以及教师待遇保障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缩小地区差距。(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虽然新一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于X年下达,但编制核定的学生基数采用的是X年数据,数据表达失真存在滞后性,建议使用当年数据尽快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重新核算。二是针对教师流动性过大问题,建议省厅根据X等精神,参照教育部禁止东部高校赴中西部高校挖人才的有关做法,省厅能够出台政策支持XX地区稳定教育人才队伍,省内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教育人才。同时,在省厅统一组织的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考中比照省公务员招考政策,增加限制在职在编中小学教师参加考试的条件。三是我省是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最早的一批省份。但就目前来看,和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政策支持力度还有不足。建议省厅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吸收周边省份一些好的做法,出台细化政策完善、补充和发展我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按照《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议省教育厅加大对市县政府考核力度,督促各地建好办好一批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由于我市基础薄弱,学生基数大,中职学生数占全省近X/X,建议质量提升工程等项目资金向我市倾斜,以支持我市职业教育更好发展。第五篇:深圳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年)
深圳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
(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推动我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改革发展,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发展和高端发展,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强市,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立起结构完整、运行机制开放有序、专业集群优势明显、国际化程度较高、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明显增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2.具体目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适度扩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比例。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6.5万人,4年内为社会输送10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标准,其中3—5所达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标准。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更趋合理。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完成专业结构阶段性调整任务,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选拔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教育贯通衔接,打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上升通道,提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协调发展、从初级技能人才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完整培养链条。
师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拓宽师资队伍引进渠道,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到2015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到2015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全部获取相关或相近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其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5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规模达到20万人次左右,4年累计培训100万人次。
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创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行动计划
(一)职教基地建设计划。
1.改扩建、新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2015年,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成5000人规模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龙岗职业技术学校、华强职业技术学校建成3000人规模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深圳艺术学校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艺术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博伦职业技术学校建成以珠宝专业为主干专业的特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建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政府投资、校企合作、市区共建、企业独资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集师生教学实践、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优秀实习培训基地,到2015年,建成2—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辐射功能较强的综合性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3—5个行业性、专业性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构建市、区两级职业教育公共训练服务平台体系。
3.创建现代职业教育园区。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聚集发展、集约发展,推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从小型、分散向规模化、集群化转变。根据我市产业布局规划,建设1个与产业功能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专业同构、升级同步的现代职业教育园区。
(二)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
4.扩大师资来源渠道。制定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教师准入制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可以从非师范类院校引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聘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我市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教师培训和领军人物培养,到2015年,对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轮训一次,培养5名市一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秀校长、20名市一级教学名师和30名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把教师到企业实践纳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建立职教名师工作室制度。
6.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合理核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编制,国家级重点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核定人员编制。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兼职制度,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符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点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开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
(三)教学改革推进计划。
7.加强专业建设。市级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设专业实行评估准入制。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一批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到2015年,在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建成10个现代化标志专业、20个骨干专业。
8.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教材编写专家资源库。创新课程开发模式,选择一批与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为试点,编辑出版一批体现课改理念、具有深圳特色的教材。建设一批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专业主干课程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职业院校相互开放教育培训资源,互享实训设施,共同开发教材,互聘教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学分互认”制度。
(四)招生制度创新计划。
9.改革招生方式。制订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性招生计划,开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专场,实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前招生、联合招生、自主招生或免试注册入学。招生范围逐步由面向市内招生放宽到面向市外、省外招生,招生对象由初中应届毕业生扩大到普通高中毕业生、在职员工和其他社会人员。
10.扩大中职直升高职的招生规模。继续实行5年制“3+2”中职与高职相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市属高等职业院校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对口专业招生的规模。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11.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大扶持引导力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广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
12.实施“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主体专业教学内容经专家审核认定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职业技术学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支持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13.推动集团化办学。到2015年,建成2—3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集团。推动优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薄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兼并、重组和联合办学。
(六)国际化教育合作计划。
14.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境外高职院校开展专业链接式合作办学,推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境外职业学院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学历班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合作办学规模。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建立海外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15.加强深港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深港两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互访,推动开展深港师资交流、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开发等合作项目。鼓励香港专业机构与我市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筹建深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机构。
16.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国内企业急需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教材体系,探索与国际专业机构合作举办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七)民办教育扶持计划。
17.统筹规划民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将民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纳入全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整体规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组织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独立投资办学、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承担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8.扶持民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享受与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同等的税收减免政策。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缴纳的燃气、水、电等公用事业费用,执行公办学校缴纳标准。鼓励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业务培训。
(八)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
19.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市级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网络平台。到2015年,开发80门左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课程。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公开课活动。每年举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大赛。
20.创建数字化校园。到2015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部建成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电视台和校园通讯系统,达到数字化校园标准。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职能,统筹规划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各区政府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围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人才需求预测、培养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和论证、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产业引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职业技术教育运行机制。
(二)强化经费保障。
实施以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预算管理制度,国家级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可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设定生均基准定额,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建立完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政经费拨款方式。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监督、问责和公告制度。建立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日制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补贴机制,对职业教育集团组织的相关全市性大型项目、活动给予适当经费资助。完善经费多元投入机制,支持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吸引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捐资办学。鼓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产教结合,为社会提供服务,取得的合法收入应主要用于学校自身发展。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学费制度。在执行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对符合我市人口管理“1+5”文件规定的就读条件并在我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紧缺专业就读的学生率先实行免学费就读政策。条件成熟后,免学费政策逐步推广到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有专业。
(三)完善评价督导机制。
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和企业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建立以促进就业和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列入中小学办学效益奖励评审对象。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
(四)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宣传国家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营造重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尊重褒扬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