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教育叙事
教学工作总结
孜孜求索
拳拳执教
太湖县弥陀初中 潘建迪
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与思想修养与之融合,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近七年,在一次次探索中,在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思索里,在一回回和学生磨合之下,我勤奋学习,认真育人,与学生们一起成长,付出的辛勤,收获了希望。回首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总有一些难以抹去的记忆,时刻在给我教益,促我反思、催我奋进!
一、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而和谐的课堂在于教师营造学生学习探究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探究,从而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和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打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成为我近年来的不懈追求。
首先体验感知,在生活中收获智慧。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发展相关。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联系化学与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已非常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雪后的街道上撒一些盐为什么?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化学,体会化学。
还有,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从而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因而,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启迪智慧,在实践中探求真知。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用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实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一次在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最后到PH<7。第五位学生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第六位学生说: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NaCl还是NaOH„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知,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教学,那样的收获才实实在在。
再次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容易提出一些意象不到的问题。我们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敢于直面问题,才能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记得曾经看到一位学生向一位老师问一个问题:氢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氧气能不能在氢气中燃烧。这个问题一下把老师难住了:天天讲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没有见到氧气在氢气中燃烧呀,所以老师就以此为理由回答,氧气不可以在氢气中燃烧。这个问题也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教了这么多年的化学,还一直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思维开阔,教学中要多探究那些未知的因素,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教学相长,也才能应对学生的求知欲。
二、强化管理,收获教育硕果。
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我不断努力,近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和教育教学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当然取得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但以后教育教学的征途还很漫长,还需要我加倍努力,奉献自己所有一切,全身心投入到教改之中去,争做一名新时代优秀化学老师。
总之,这几年的坚守,我付出了艰辛,收获了甘甜,就这样快乐着而工作着。
第二篇:初四化学教学教育叙事
化学教学教育叙事
2008至2009学年又结束了,回顾一年来我热爱的“讲台”历程,喜事多多,感触多多。值得回味和反思的很多,只是过多的惰性让我失去了好多的成果积累。现就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处理过程简单叙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教学的成功关键之一。
今天,我偶想起上学期的一节化学实验课:在介绍完制取氧气的原料和方法后,有位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而教材上是以分解双氧水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为此,有几位学生与我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的方法应该好,原因是该方法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或双氧水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二者比较起来,当然是用水作为原料的方法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问题的关键。于是我提出思考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按照教学要求,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氧气,既要制取,还要研究氧气的性质,时间来的及吗?因为电解水的方法需要的时间长呀。当时,课堂马上静了下来,此时,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同学们,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得氧气呢?这样的问题式提问,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学会快速制取氧气的方法。此时,我马上开始做双氧水和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对比实验,顺便引入双氧水制取氧气中为什么使用二氧化锰的原因,催化剂概念的初步理解也就很容易导入了。这一问题的处理不仅引导了学生学会探究化学问题,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这一小问题的教学处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我对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问题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很是关注。从一年的教学来看,我的学生确实很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教学中疑问。
第三篇: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旬阳金洞中学李志强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为主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逻辑性。一次我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制氧气的药品材料,学生全部主张用水来电解来制取氧气,他们当时不理解水咋能制出氧气,而教材上则是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为此我让学生间进行了一场辩论,谁说的有道理就按谁的方法做。学生首先举例:电解水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用燃料加热,浪费大而且操作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否定学生的想法,势必得不到最大的收获,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如果按学生的要求做,这样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但是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问:“一堂45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接着开导,电解水制取氧气,方法肯定是可行的,是很理想,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45分钟的时间能否制得我们所需的大量氧气?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学生最终同意了我的建议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
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教学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平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思路。
第四篇: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泰戈尔。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四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可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面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比我还高的孩子们,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终于实现儿时梦想了,可是我能胜任吗?
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待等老师讲授新内容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80后,可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现在要背道而驰?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必须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待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因为我明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清澈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了肯定后,良好的情绪会给你带来下一次成功得到肯定的可能。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令孩子们更加的自信和可爱,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做出回应。就像魏书生所说的: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应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呵护孩子们的梦想,给他们希望。刚接手某年级时,就听其他老师说了她的情况。她,一个不注重外形,学习一塌糊涂的孩子。当大家说她没救了,放弃吧的时候,我却暗下决心,用我的爱去拯救她。知道这些情况后,我就利用课间经常与她谈心、交流,使得她慢慢地能够接受我,愿意与我交流一些事情。在每节的语文课上,我总是抽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每当她回答正确时,我总是对她竖起大拇指表扬她,不断地给她信心。课后我抽空辅导她,鼓励她背定义和方程式,哪怕一个一个给我背。久而久之,她开始喜欢上化学课,而且每节化学课上总能看到她积极举手发言,每次的课堂作业她总是很及时地给我批改,每篇课文她总是很认真积极地背给我听。渐渐地,她的脸上现出了孩子应有的笑意。她看见我不再游移躲闪,而是大方又快乐。之后,她的学习进步很快,从以前的不及格到期中考试的及格,老师表扬她,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课间同学们都在议论说她进步真的很快。从那以后,她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强了,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虽然在对她的辅导过程中我也出现了不少烦恼,但当我每次看到她进步时,都感到无比欣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对待好学生要恩威并施要做到及时批评,适时鼓励。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可能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但他是运动
会上的冠军,是劳动中的能手,是他主动送生病的同学回家,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呢?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的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同样不容忽视的。
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已作为我的座右铭。为了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也为了我心中的那份爱,不断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有爱才有理解,有爱才有和谐,有爱才有希望!让爱永驻我们心中,呵护孩子们的梦想吧!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教学叙事
九年级化学教学叙事
严桂英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上学期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前后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得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已有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同时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生活化的考核题。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