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慢班的道德问题
快慢分班的道德问题
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
刘智宏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高德胜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以因材施教为借口,在新生入学时将他们编入快班和慢班(或重点班与普通班)。现在《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分快慢班,但各学校“智慧无穷”,发明了诸如“特长班”、“实验班”、“火箭班”、“雷锋班”等等掩入耳目的名称,对国家的法律规定阳奉阴违。更有甚者,班级编号有时候也可以作为快班、慢班的“代号”,比如“(1)班”在一些学校可能就是快班的代号。有的学校为了更隐蔽,往往不将重点班放在一个年级的班首,而是放在班尾或中间,比如“(5)班”、“(8)班”。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往往为快班配备最好的老师、最优越的教学设施,用与慢班不一样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备考。对慢班,虽然明着不说放弃,但在很多学校里,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只要不出事就行。
如果说一些教师的“口头禅”是一种非制度的、日常性的语言倭化的话,学校分快班慢班的做法就是一种制度化的倭化。个人用言语的方式贬低他人,将他人视为另类是语言倭化。通过制度安排等方式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并区别对待,就是一种制度化的倭化。个人用语言倭化他人,反映的是个人的品德问题;一个机构用制度倭化他人,反映的则是这个机构、制度本身的德性问题。
一、快慢分班的标准合理吗?
万变不离其宗,学校在快慢分班的过程中所依据的都是考试成绩。将“集资生”、“高价生”单独编班实际上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这些学生之所以要集资、要出高价上学,只是因为他们考试成绩不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分班,“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表面上看比以家长的身份、钱财为标准分班来得公平、道德,但究其根源,仍然是存在着道德上的问题,仍然有“缺德”的嫌疑。
纸笔测试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惟一依据。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主要智能起码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类,[1]智力测验通常可以相对地测量出人的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人的其他智能通常是很难用纸笔测验的方式测量出来的。在教育中存在着“测试主义”偏见,即只重视可以测量出来的能力而忽略不能测量出来的能力。因为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是相对容易测量的,所以受到了无以复加的重视,而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不易测量的能力则被冷落。回过头来看我们学校的考试,我们的试卷还不是加德纳所批评的智力测验,虽然可以考出学生的部分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但主要还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解题能力的检验。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分数,不用说其它智能,就连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的基本状况都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怎么能作为区分学生发展水平高低的惟一依据呢?以一个并不可靠的、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考试分数作为将学生分入快班或慢班的标准,注定要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这不是缺德的做法又是什么呢?
即使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准确测试学生发展水平的标准,我们在分快慢班的时候同样会面对道德上的指责。人的发展有个体差异,有人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如果一个学生因为“开窍”稍晚而被打入另册(慢班),并由此扼杀了其发展希望和美好前景,我们的学校是不是应该感到内疚?很多学校的快慢分班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留有动态调整的通道,但执行起来往往是非常困难的。慢班的一个学生“上”到快班,那就意味着快班要有一个学生“下”到慢班,“上”去可以,“下”来就难了。即使能够真正做到“有上有下”,那对“下来者”该是多大的伤害?在小学,孩子们的发展多数尚未定型,粗暴地对其进行归类分等,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二、快慢分班的目的单纯吗?
很多学校都将“因材施教”作为分班的目的。其基本逻辑是,学生有认知差异,每个班都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在混合编班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以中等生为依据,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进”。快班慢班的区分,有利于分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使优等生“吃饱”、“吃好”,差生“吃得进”、“消化得了”。
果真如此吗?
先放下区分优、中、差的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合乎道德不说。为什么没有升学考试压力的小学就少见有分快班、慢班的做法呢?为什么快班慢班的做法多发生在有升学考试压力的初中和高中?为什么在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的地区快班慢班的做法比较盛行?这些现象已经透露出分快班慢班的目的并不是如学校所说。分班之后,快班受到充分甚至过度的重视,而慢班则往往受到有意无意的怠慢、忽视甚至遗忘,成为牺牲品,这更说明分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因材施教。
分班依据的是考试总成绩。一个学生的总成绩很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其各科都好。反过来,一个学生总成绩不算好,但也并不意味着其某些科目不好。对总成绩好而某科不好的学生来说,将其分入快班,对那门成绩不好的科目来说,无法因材施教;对某些科目好,而总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将其分入慢班,显然也无法对其学得好的科目进行因材施教。
说白了,因材施教可能仅仅是借口,分快班慢班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升学考试。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个有快慢班做法的学校,其校长和老师都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要分快慢班,就是将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集中在快班进行考试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些学生的考试潜能,以更多地考上名校,为学校挣得名声、名望。至于那些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对不起,为了不影响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只能隔离开来,编入慢班,安全送他们毕业即可。
我们知道,有些学校的慢班往往是“集资班”、“交钱班”。学校为了赚钱,招收了大量交钱的学生,但又担心这些学生影响“正取生”的学习,所以将他们集中起来。不可否认,这样做有保护“正取生”的目的,但学校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学生呢?对学生发展负责,只是一个理由,另外的理由恐怕是想通过“正取生”在升学考试上的优异表现为学校挣得更多的名声和名望,以吸引更多的“集资生”和“高价生”吧!
顺着“集资生”、“高价生”这条“藤”,我们可以摸到追求升学率背后的利益这只“瓜”。很多学校将自己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一古脑推给教育行政部门,认为是教育行政部门以成绩排名管理、评价、考核学校的制度造成的结果。应该承认,在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上,教育行政部门是有责任的,但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他们也是不对的。行政部门的评价固然是一个驱动因素,而学校本身对利益的追求也是一个驱动因素。
三、损不足以补有余?
我们对很多为难大众、剥夺弱势群体的做法和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可以说,在任何时代,“损不足以补有余”在道德上都是一种恶。但社会的强势群体剥夺弱势群体是一种“自然反应”,不然无从表现其强势。这就需要代表大众利益的政府及其机构进行干预,在约束强势群体的同时,特别扶助弱势群体,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进而实现社会的平衡。
这个道理,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人会不明白,但一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为什么就是另一番景象呢?从教育伦理学的要求出发,如果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落后了,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使他们尽快地赶上来。救助“弱者”是一个基本的社会伦理原则,也是一项基本的教育伦理要求。快慢分班的做法则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遵循的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的原则。我们的学校原来不是这样的,在升学之风刮得没有这么激烈的年代里,老师最关心、费力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现在倒好,学校和老师专心为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锦上添花”,干脆将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编入慢班,这不明摆着放弃他们,更别说“雪中送炭”了!
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侵害自己利益的事情。甚至学校,与强大的经济、政治机构相比,也是弱不禁风的,同样会受到挤压和侵犯。学校和教师作为弱势一方,其权益的保护要靠政府。同样,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也是弱势一方,其权益的保护要靠学校和老师。而快慢分班的做法,使这些弱势者受保护的期望完全落空,因为快慢分班的做法已经告诉这些学生,他们已经被学校和老师放弃了。
社会上弱势群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损不足以补有余”的事情屡屡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缺乏权利意识,政府的不作为等等。但我们不要忘了,这里面也有学校教育的偏差。学校在快慢分班时遵循的就是“损不足以补有余”的逻辑,长期在这种逻辑下生活的学生,耳濡目染,无论是快班学生,还是慢班学生,慢慢都可能将这种逻辑位移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上,成为一种定见,养成心理习惯。现在社会上的人不都是从学校出来的吗?现在的学生将来也会走向社会!
四、打入另册的伤害有多大?
如前所述,以并不合理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将一部分学生分入慢班,也就意味着这些学生被打入另册,被贴上了“笨蛋”、差生的标签。这种标签对学生心理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一位在慢班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优秀代表’向慢班同学演讲时深有感触地说:“在座的同学大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有人问你,‘你是高一几班的?’你总是觉得难以启齿,恨不能挖个地洞钻进去。我们都为此感到难过、羞愧、自责过,但是,现实是无法逃避的。”[2]分入慢班,就如过去时代在脸上刻上了标记的“犯人”,或者说是被贴上标签的“次品”,对心灵尚未成熟的学生的伤害有多大?难过、羞愧、没脸见人等等词汇已经不足以描述。
但更残酷的是,这种伤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时时刻刻,持续不断的,直到走出校门,甚至走出校门仍不是终点。“现实是无法逃避的’,因为同学总是在提醒你:“啊,你怎么到了‘(1)班’?!”言下之意,那可是慢班。“你在几班?”“我在(8)班!”言下之意,我是重点班的。老师也动不动在提醒这些学生,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你们班真难教!”(没有重点班好教)有一次我在一所中学听课,任课教师课上得很好,但她不自信,不知道我们这些所谓专家是如何看的,刚下课就当着学生的面向我们解释:这个班的学生不配合,要是在实验班上就好了。学生都听到了老师的话,有几个表情怪怪的,有几个学生甚至翻起了白眼。有快慢班的地方,这样的暗示与提醒总在发生。分入慢班,等于是在这些学生心里割了一刀,总是在暗示和提醒,等于是不断往伤口上撒盐,不让伤口愈合。这样的教育,道德吗?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尊重、赞美和支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自我的价值感需要他人赞许的眼神托举,否则就会产生一种“腐蚀性的意识”:我们在他人眼里没有价值。其实,“如果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3]孩子们的自我评价并不稳固,就如一个气球,需要重要他人不断地用鼓励和关爱来“充气”,而忽视、遗忘等等就如放气的针,很快会使孩子们的自我评价“瘪”下来。人是交往的、社会的、与他人共存的,得不到他人的承认,就是对自我的否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人都是在“为承认而奋斗”。分入慢班,就要被怠慢,这是无法逃避的另一个现实。分入慢班,摆明了要在升学考试的征途中抛弃你,这是最大的“怠慢”;教室是一样的,课本是一样的,但老师却是不一样的,这是“怠慢”;即使老师是一样的,但老师在教学中的用心程度是不一样的,老师对待同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同样是“怠慢”;教学设备是一样的,生活条件是一样的,但受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优先权是不一样的,这更是“怠慢”!„„在人生的早期,孩子们就体验到不被承认、不被尊重,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是多大、多深的伤害!
被关注、被重视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个人如果在某一方面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到关注和重视,那他就会在其他方面找回被重视、被关注的感觉。做老师的有时候就是弄不明白,一些“差生”老师不招惹他,也交代同学不理他,就当没他这个人,但他为什么老会弄出一些状况?孰不知,他之所以要弄出一些状况,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避免被忽视、被剥夺的境遇。曾与一位被老师称为坏孩子的小学生聊天,我问他为什么老在课堂上捣乱,他脱口而出:“没人理我多郁闷啊!”这位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理解,既然按常规的方式已经无法得到重视,那只有用捣乱、对抗等方式来引起注意了。有些学生正是通过对抗别人都不敢对抗的老师赢得同学的敬佩和尊重的。很多老师责怪慢班纪律差,事情层出不穷,其实其内在的心理机制也是一样的:通过弄出点事情,引起学校和老师的注意。但往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慢班纪律差,老师尽量躲着;为了吸引注意,我就更闹乱子;你闹乱子,老师更厌恶„„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有些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迷失自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娇宠没有危险吗?
一位研究者对某中学快班状况的描述颇为传神:
强化班在四楼,教室的位置高高在上,学生的心理也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学校办强化班的目的是针对各种竞赛,强化班的升学定位是名牌大学。强化班的女生大约在5名左右,强化班严格按照成绩来流动。跟不上,就到普通班去,强化班里差成绩拿到普通班里也是好成绩。因此,他们有明显的优越感,在学生中感觉像贵族,自称“一览众山小”,也有“高处不胜寒”,别的同学觉得他们高不可攀。强化班所配的老师也是最棒的。学生说,在强化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但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个性也不时要让位。[4]
这些在学校里备受重视的学生,普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被忽视的学生不同,他们自我评价的“气球”被吹得饱饱的。正因为是饱饱的,却容易爆裂。很多被学校和老师宠着的学生慢慢会形成一种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心理。一旦情况不如自己所愿,脆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了,“气球”就要爆炸。长时间生活在竞争、比较的环境中,这些学生的优越感往往是建立在比别人强的比较之中的,一旦这种比较发生了逆转,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很多在中学优越惯了的尖子生,到大学之后发现高手如林,自己不过是普通的一员,因而失落,无法接受,就精神抑郁,甚至轻生自杀。这充分说明这些被娇宠坏了学生的内心是多么不堪一击。
有些分入快班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娇宠下,以为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应围着他转,都应该为他让路。一位17岁的高中女生因为外婆看电视干扰了自己紧张的期末考试复习,一锤将外婆打死,然后继续复习到深夜。[5]这是一位尖子生,学习用功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在她眼里,再也没有比自己的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了,全世界都应该为她的学习服务,包括别人的生命。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我们不能因为事情极端而否定其中包含的并不极端的心理倾向。在娇宠的环境下成长,容易形成唯我独尊、自我中心型的自私倾向,这样的人即使上了名牌大学,其对社会、国家、家庭是福是祸还不一定!
如前所述,被忽视的人有身份焦虑,但被优待的人也有身份焦虑。前者是不被重视的焦虑,后者是担忧失去重视的焦虑。快班的生活是被宠的,但这种被宠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考试成绩为前提的。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万千宠爱就会烟消云散。一位总考第一的学生有这样的内心独白:“哪个晓得我为这‘第一’所付出的代价?我怕考试,但这也正是我的骄傲与自豪,当考试铃声打响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复杂,有兴奋有紧张。我总有一种恐惧感,我怕“第一”不再属于我,哪怕是不被人重视的一次小测验,我也不允许自己失败,”[6]在学校里分入快班,被老师和学校宠爱,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要想留住这份宠爱,你就得时刻处在紧张的备战状态,你就得“关闭”一切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
快班慢班的做法激发极端的竞争。现在的学校教育,竞争已经极端化。甚至超过了动物之间的竞争。因为同类动物之间的竞争,一般以分出胜负为目标,不以伤害对方的生命为目标,“同类相食”的现象极为罕见。而如今人类的竞争与动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定要打垮、消灭对方,战争是这种竞争的典型样态。如今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海时每刻都在激发这种战争式的竞争。听说去年某高中高考成绩公布之后,要开 600分以上学生的庆功会,一位考了580分的学生当夜自杀,而第二天的庆功会却照常开,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这是何等的冷漠、麻木和势利啊!
如今我们国家贫富悬殊拉大,社会上夸富、炫富的现象层出不穷。富裕的人为什么不能安静地享受自己的财富,非要在社会大众、在普通老百姓面前炫耀呢?一个人富了,如果别人不知道,其获得的满足感要小得多;如果一个人富了,知道的人又多,那他获得的满足感将是双倍的。所以很多暴富的人禁不住冲动向别人炫耀他的寓足,以在别人羡慕的眼神中找到精神满足。同样,快班学生的优越感也是建立在与慢班学生的对比中的,如果不让慢班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优越,那满足感就会打折。所以很多快班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自己的优越感和对慢班学生的不屑。而这些态度在强化慢班学生自卑的同时,也激发了慢班学生的反感和对抗,进而毒化了校园生活的人际和谐。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译者:沈致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10.
[2][4]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7.
[3]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译者:陈广兴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5]袁洪江.《学习的革命》批判[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杜,1999:82-33.
[6]赵健伟.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217.
第二篇:浅谈分快慢班教学的利弊
浅谈分快慢班教学的利弊
分快慢班教学的目的毋庸置疑是好的,但就这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而言利弊相生。一方面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易出成果;另一方面快慢班的划分使教育资源公平化的呼声尤为刺耳。
快慢班教学的存在,有它有利的方面:
一、对于学生:因“班”施教能解决部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
快慢班是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分班,将一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分成快班配以优秀的教师,以求因“班”施教。学生们体会到的竞争氛围更浓,学习积极性更高,更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义务教育,学生不经过选拔,良莠不齐。分班前,许多不爱学习的学生上课总是捣乱,老师没法管,课都上不好。一些想学习的学生没办法安心学习;不爱学习的学生又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硬着头皮像“听天书”一样听课,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睡觉。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无法接受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教育。分班,给许多学生一个警示,迫使他们努力学习。分班后,在快班,老师不仅加大作业量,课堂容量也增大,复习资料也多,而且通常只讲难题,不像以前那样面面俱到地讲所有题目,但是课堂纪律却很好,没有一个人捣乱。快班之所以快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难度上,给快班学生授课,可以把知识拓展得更深、更广。这样,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所学所练也是适合学生的拔高题,分数提高很快。慢班相对轻松,作业少,老师所讲所练,多为基础题。基础分抓牢了,成绩自然也不差。
二、对于学校:有利于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抓升学率。
对于教学条件一般的学校来讲,集中优势,尽量把有限的优秀师资、成绩优异的学生、现有的较先进的设备聚集在一起,进行资源整合,以达到最佳的升学效果,是可取的方法。因为升学率始终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标杆,集中优秀学生和最好的师资力量进行“攻坚”,无疑是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三、对于老师:可以促使部分教师加强自身素质。
由于学生的整体质量更高,学习上进心更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更为轻松,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时也更为大胆。对于没有选上教快班的教师,他们会认真反思自己,暗下功夫,苦练本领,争取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登上快班的讲台,从而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一种竞争意识。这种良性竞争的结果,使一部分懒散、疏于教学研究的教师会及时醒悟,不断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将在一段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对于学校而言,易出名生、名师;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更易在职称评定方面有所突破。凡是都有两面性,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从慢班学生心理反应来说,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阻碍了智力的发展。学生刚入学或升入新的年级,原本雄心勃勃,立志发奋学习,弥补以往的不足,却因一次分数而被列入慢班,自尊心遭受到严重打击,当初的凌云壮志扫之殆尽,把进慢班当作极耻大辱而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客观地正视自己,从而消沉、气馁、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成绩一落千丈,最后辍学。
2、不利于班级正常管理。慢班学生心理受到伤害,常常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们怀疑学校的领导、老师歧视他们,怀疑快班的学生看不起他们,因此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产生怨恨情绪,并采取种种方式发泄:打架斗殴、破坏公物、顶撞老师等等,很难教育说服。他们的心理不稳定,经不起消极言行的诱惑,我行我素,将校纪班规抛之脑后,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3、加速学生流失,使他们带着伤痛过早地步入社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小学学生流失多出自于慢班,由于失去信心而厌学,若有人辍学或鼓动,就会马上有同伴响应。然而,当他们走出学校,又会因没有知识而感到空虚,只好瞎摸乱撞,沾染上一些社会不良习气,从而走向犯罪道路,既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又新增加了一批文盲,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二、从快班学生心理状况来说,也不容乐观:
1、快班学生易产生骄傲自满思想,认为自己了不起,比别人强,故而裹足不前,不利于学生健全心理的发展。这些在学校里备受重视的学生,普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们自我评价的“气球”被吹得饱饱的,很多被学校和老师宠着的学生慢慢会形成一种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心理。一旦情况不如自己所愿,脆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了,“气球”就要爆炸。长时间生活在竞争、比较的环境中,这些学生的优越感往往是建立在比别人强的比较之中的,一旦这种比较发生了逆转,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
2、快班学生偏重学习,肩负着为学校“创优”的担子,背负着家长的殷切希望,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原本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出的却是高分低能者,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三、缺乏对比,不利于学生的日后发展。
由于分班后,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从学习成绩还是日常表现,差别都不是很大。对快班学生而言,感觉自己再好也与别人差距不大,即使是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没有那种远远高于别人之上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在学习上难有兴奋点,所以多数学生的成绩长进不大,特别拔尖的学生难以涌现,那种在强烈兴奋状态下才能激发出的才情很难显现,这不利于优生的成长,更是抑制了优生的创造力。
四、伤害了部分教师的个人尊严。
作为快班的任课教师,学校和家长、社会给予他们极大的希望值,会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难有喘息的机会,生怕一个小闪失对不起人,这种压力可以给人带来动力,但有时也会严重影响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工作严重超负荷。领导的期望值越高,教师的压力就越大,还要承受其他教师的冷言热讽。精神上、工作上承受双重压力,苦不堪言。但是容易见到成效,容易受到肯定、尊重与奖励。而慢班的教师即使加倍努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不但劳而无功,还常常落个“无能之辈”的骂名,从而导致一些带慢班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对教学的激情,在评职称时也会受影响。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学校分快慢班,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利于稳定教学秩序,不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分快慢班不但难以落实因材施教,还会导致慢班的学生厌学难教,慢班的老师厌教。
第三篇:对初中学生分快慢班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学生分快慢班教学的思考
在提倡素质教育以来,至少也喊了十年的口号,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落了一波又起,改来改去,还是离不开学科成绩至上这根魔棒。家长看孩子,成绩好了便得到娇宠。老师对孩子,成绩好的多得到关爱。上级看学校的标准,考上一二类人数多的便是名校。成绩、考分,引起了多少学校领导的冥思苦想,为升学率苦苦思考。为了好生源,出钱买高分,变相抢学生。为了升学率,来了一怪招,将学生分成两个层次,称之为重点班和平行班。不准分重点班,教育法规早就要求。为了掩盖事实,就来一个理由,分层次叫教学。虽然是分班,实质是将人分等级。这个内涵,学生、家长、教师都意识得到。这种现象,从乡村到城镇,普遍存在。这不利于素质教育,更不利于道德培养,甚至是促使学生不好的行为规范滋长。在此,谈谈“对初中学生分快慢班教学”的见解。
一、现实初中学校层次教学分班情况及弊端
从小学进入初中,这是孩子人生进程中的一次大飞跃,既是知识生涯的发展,也是生理机能的跨越。作为培养孩子灵魂的主阵地—学校,不正确处理好分班这个问题,便是对孩子灵魂的扼杀。大部分的学校都这样,按照六年级考分来给学生分班,甚至有些学校还不相信六年级考试的真实性,学校重新组织一次考试分班,前几十名列为快班,其余统统列为平行班。重点班级及人数占的比例很少。这当然对今后抓教学成绩及升学人数有极大的好处。但是,这种做法,就只是用成绩来决定人才。暂且说这是对的,那么一两次考试就决定一个人的终
身吗?快慢班一分下来,进入快班的学生沾沾自喜,耀武扬威。进入平行班的学生垂头丧气,扫兴而归。两种思想,两种情绪,两种氛围,在简单的一次考试中形成。落入平行班的学生,自以为不如人,部分学生本来道德行为就不好,再加上环境和情绪影响,以烂为烂,混到初中毕业的思想产生。加之在班上影响极坏,部分想学习的学生,不久也便进入了懒惰、以混得混的行列。进入快班的部分学生,就认为自己了不起,因为成绩很好嘛,受到老师宠爱,所以做事不顾后果,同样坏事干尽。进入快班的便是奴隶主,进入慢板的成了奴隶。比喻虽不妥,但也相似。从教育资源来说,好资源要尽量让快板享受,从教室、住宿、桌凳、多媒体、考试等方面都如此,造成平行班级难管理,有些班级到初三学生寥寥无几。三年的时间,平行班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大部分是、遗憾、怨气、不良行为习惯。这些过错很大一部分都是学校分快慢班造成的。
快慢班一分,紧接的问题就是聘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暂且撇开人情关系不说,就谈谈目前学校的普片做法。大部分学校都是安排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当快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这种做法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团结。从教师利益说,上快班的教师好处大大的有,升学将有望,辅导奖有望,评优、评模与成绩挂钩有望,职称评聘有望。上慢班的教师大部分干瞪眼,长期一来,情绪怠慢,思想压抑,不上进,得过且过。上点年纪的教师唉声叹气,“年老不中用,老牛拉破车混一天算一天。”原本追求上进,积极进取的教师,在某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变得消极起来,认为自己不被重视,在学校领导眼里可有可无。而
上重点班的教师则是锦上添花,晋级、奖金、评聘都优先,甚至部分教师也会骄傲起来。两种班级的上课教师也产生了等级层次,在平时的交谈中看得出,他们的认为是:在学校的眼里,只有重点的教师才是人。这样就使两种班级教师自然而然产生隔阂,谈话中有冲闯、讽刺、打击,活动中有分歧,娱乐中有分离,教师很难团结在一起,这对学校的发展及其不利。
从大部分学校的整体情况看,好像一个学校的发展就靠那么几个重点班,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在上面,周末补课、晚自习辅导、周考月考等等。其它班级就是为了完成义务教育而已。我想这种追求仅仅是为了那几个上重点中学的学生,祖国的未来和发展,仅仅这小部分学生就能承担吗?这种做法,埋没了平行班的好多人才呀,也许有好一部分学生比重点班的还重点呢。同样的人享受不同的教育资源,这不公平呀。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针对初中学生分快慢班的问题作了肤浅的不成熟的分析,现对此问题谈点见解。回顾历程,我深深地认识到:不分快慢班、实行公平教育是正确的;学生有差异,分层教学又是必需的。但这个“层”如何分?分层就要分快慢班吗?不!我认为分快慢班不等于分层教学,而不分快慢班有利于分层教学。
分快慢班应该变传统模式,将“快少慢多”变为“快多慢少”。让进入重点班的学生比例占多。因为进入重点的学生有自信,有了自信就有决心,有决心就会努力,就能及时改变不良习惯。在班级氛围的熏
陶下,较差的学生也会变得好起来。
第四篇:道德问题
时事素材1:
今年中秋节,在浙江杭州,一对特殊的“母女”——“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坠楼女孩妞妞约好,从医院回到家里,共度这个团圆的日子。
时间回到7月2日,2岁女童妞妞从自家居住的10楼突然坠落,千钧一发之际,还处在哺乳期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伸出手接妞妞,两人一起倒在地上。孩子得救了,吴菊萍的手臂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吴菊萍的英勇事迹经网络传播后,无数网民为之动容。一位网友说:“在这种危急状态下能激发出如此救人壮举,只有身为人母才能瞬间爆发这样巨大的力量。”网民也因此称这位英雄母亲为“最美妈妈”。
真挚的美德是道德的集中体现。“最美妈妈”的故事能够传遍大江南北,被人们广为传诵与赞誉,恰恰印证了道德的伟大力量。
时事素材2:近来中国的媒体在讨论一个在世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即“摔倒老人,要不要扶?”对数千年之前的孟子而言,“幼童要掉到井里,要不要拉一把?”这是一个不用提的问题,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动作,出自人类的恻隐之心或者本能,根本不用作任何理性的思考。因此,幼童落井要拉一把,老人摔倒要扶一把,都是不需要人类费理性来思考的问题,恻隐之心和本能的驱动足矣!科学家更发现,类似的恻隐之心和本能,甚至存在于动物群体之中。很多动物群体对环境都已经发展出群体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本能,互助互救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本能。
为什么中国社会要讨论这样一个本来根本不用讨论,或者不是问题的问题?原因极其简单,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中国社会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于人类理性了。这些年来,很多案件的发生,例如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不管其背后的故事如何,都似乎和人类的本能反应相对立。媒体上充斥着很多匪夷所思的标题,例如“十九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老人摔破头围观群众无人扶,家属表示理解”、“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嘲讽训斥”、“解放军士兵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等等。
时事素材3: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新兴传播方式盛行的今天,如何运用青少年青睐的方式传播高尚的思想道德,是各地宣传文化部门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华诵”全国中小学经典朗读夏令营的举办,“美德少年”的评选表彰,都有力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许许多多的未成年人从小就养成“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的优良品质。
广东省搭建网络互动平台,以南方网为主要支持网站,链接各地级市区域网站,围绕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组织网络大讨论、网络大讲堂、网上评先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关注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他们依托手机开辟学习的平台,每天早晨为移动用户免费发送名言警句、经典广东、开心一刻,利用手机电视、彩铃、新闻早报等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现代公民教育。
北京市在2004年就开始征集新童谣,当年即征集了19436首,编辑出版了《新童谣》小学生精选本,在新学年开学之际赠送给小学和幼儿园。2005年,北京市挑选一批优秀童谣,请作曲家谱曲,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在全市推广。在新童谣中,还有一些被制作成MTV,每天在电视中播放,效果显著。
河北农业大学作为百年老校,始终把“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当作工作的目标。他们将继承太行山精神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用图书、影视、讲坛等形式,让太行山精神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时事素材4:
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座谈会发言摘编:
做雷锋传人是我毕生信念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管理员郭明义
从小到大,雷锋一直是我的榜样,做雷锋传人是我毕生的信念!
我认为,做雷锋传人,就要立足本职、奉献岗位,在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中收获幸福。在鞍钢,当汽车司机,我创造了单车年产最高纪录;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我所在的支部是红旗团支部。调任矿山公路管理员后,我每天提前2个小时到现场,双休日、节假日从不休息。16年来,累计加班15000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有人说我是“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但是我没有感觉到苦,而是越干越起劲,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非常快乐。
我认为,做雷锋传人,就要无私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谐中收获幸福。这些年,我积极投入希望工程、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等活动。工作29年,共捐款12万多元,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学生;无偿献血28次,捐献血小板49次;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采集活动,2300多名矿工响应;发起成立了全国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不仅自己参加,妻子、妹妹、妹夫也加入。群众有了困难,党员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一定要站出来,一定要管!帮别人分担忧愁、减轻痛苦,让病人及时得到救治,让贫困家庭一解燃眉之急,让失学儿童露出幸福微笑,这都是我能够做到的,我为什么不做呢?我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呢?
我认为,做雷锋传人,就要榜样示范、弘扬正气,在发扬光大雷锋精神、引导更多的人以助人利人为乐中收获幸福。在我带动下,全国各地志愿者纷纷加入以我名义组建的爱心团队,已成立100多个分队,志愿者5万多人。今年3月,我开通了微博,借助这个平台传递积极的道德观和幸福观。6月12日,我在网上发出在世界献血者日无偿献血的倡议,短短2天就有2600多万网友看到了这份倡议书。当天,3000多名志愿者献血60多万毫升。这让我更加坚信:道德力量无穷,天下好人多。
时事素材5: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王振耀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做慈善被人误会的情况非常普遍。“有个企业家捐了10亿元出去,马上变成一场道德争论,人们会怀疑他是不是要逃税。社会这样的反应是非常古怪的。”
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网易掌门人丁磊个人为灾区捐了1000万元。为此,他曾犹豫了一天,令他担心的是,万一人家问起,如果真心想做好事,为何不用化名?捐1000万元是为了出风头还是斗气?为什么捐给外国,而不捐给受灾的中国人?以后国内遭遇灾情,你会捐多少„„丁磊的疑虑,真切地勾勒出中国慈善捐赠的社会环境,事实上,丁磊在捐完款后也确实受到了网友这样的质疑和抨击。
陈光标在捐款时也备受争议,导演冯小刚大发脾气,笔者认为虽然尖锐,但很有道理:“陈光标做慈善有点高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甚至还被一些媒体讨伐。行善的人接二连三被肆意攻击,被审查被逼着晒发票,捐了钱却像是干了伤天害理的事,真是比窦娥还冤。有篇评论问得好,是不是做慈善必须是道德品行的完人?该骂的是高调的慈善还是低调的不慈善?这是大是大非不容混淆。”“这不是陈光标一个人的问题,现在是你不捐钱不慈善什么事也没有,一捐钱做慈善就挨骂遭质疑。原来文艺界一说捐款一呼百应,现在谁也不抻头,都怕捐了钱还挨骂。捐少了说你抠门,捐多了说你显摆作秀。什么他妈的鸟风气?”
时事素材6: 迄今为止,杭州钱塘江上已经建成了9座大桥,一座比一座建得漂亮,但论质量,谁也不敢打包票,后建的桥一定比它们的老大哥———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钱江大桥牢固。这些天,随着钱江三桥发生引桥坍塌事故后,网友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钱江大桥身上,发现大桥建成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网友发帖问: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24年,就是不倒,连大修都没修过,这是神马道理?„„论设计能力、施工技术、材料质量,茅以升他们建钱江大桥时根本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至于投资,钱江大桥耗资160万美元(未炸毁之前的建桥资金),而钱江三桥投资高达6个亿,两者更没有可比性,但建造质量何以差距如此之大呢?答案已经由一网友给出了:过去的人实在,按部就班,科学施工,不搞献礼工程,不搞大跃进,不沽名钓誉,不偷工减料,所建工程焉得不牢固?
此话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中间还隐含着另一层更深刻的含义,恰如网友所说的那样:我觉得道德才是第一生产力,道德是社会运行的“万有引力”,它看似不存在,实际上无处不在!它对社会的作用力总和任何其他力量不可相比!诚哉斯言!
钱江大桥之所以能在风雨中屹立74年,就因为建桥者们用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大桥奠定了精神基础和灵魂底色。桥身不倒,首先是桥魂犹在。„„茅以升1975年赠送给浙江省档案馆的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档案,已于2000年被列入全国首批48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一。
各界观点:
——周英峰:领导干部更应成为“道德模范”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今天,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群体,掌握着人民赋予的权力,代表着党和政府形象。因而,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我们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杨善洲等一大批官德高尚的领导干部楷模。但不容讳言的是,当前修养缺失、道德沦落的问题在领导干部中也时有所闻,一些影响广大干部形象的恶劣行为,甚至败坏了社会风气。
从近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大都是从道德滑坡开始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当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这个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迫切。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核心是加强其自身修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守规矩扛得住诱惑,分清良莠谨慎交友,切实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切实管住自己的手、腿、嘴。特别是无人监督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千万不能降低做官做人的标准,否则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官德”的养成,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反腐体制机制,通过制度约束权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切实让公共权力“公开透明”;此外,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标准,完善官德考评体系,让讲官德的干部得到褒奖,让失官德的干部得到追究。
——李泓冰:道德和法律,究竟谁撞了谁 彭宇案判决书使用了“从常理分析”、“更符合实际的做法”、“与情理相悖”之类的措辞,来判断彭宇之责;而许云鹤案则在证据不足的情形下,用了“必然”、“定然”等主观判断,来做过错推定。„„法官眼中的“常理”是,如果不是你撞的老人,自然不用扶,更不用送去就医。可悲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的感受,确乎如此——活雷锋,毕竟不是社会的常态。而同样的事情,倘若发生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国家,路遇病患或需要帮助的人,几乎总有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或许,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后顾之忧,不会有“不是你撞的你就不必扶”的“常理”——就像新加坡的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
那么,法律和道德,究竟是谁把谁给撞了?这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难以定夺。事实上,社会秩序本来就遵循着一个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法律制度的发展过程。
不过,现行法律虽无法超拔于社会习俗存在,但法律对于引导甚至重塑社会文明、道德规范,并不一定存在冲突。比如,倘若法官能坚持不受舆论干扰,坚持“谁主张,谁举证”以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等司法原则,而不是轻率地推出一个证据模糊、是非含混的判决,那么,恐怕给社会道德走向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轻得多。
如果更进一步,在社会道德摇摇欲坠的时候,请法律出手援救呢?曾经从戴安娜车祸纠纷中获悉,英国设有“见死不救罪”:如果“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就会面临法律惩罚。为了匡扶社会道德与正义,立法能否助一臂之力?如果见义勇为有奖,而见死不救可能涉嫌犯罪,那么,被摔倒的社会道德或能有被扶起的可能。
依靠法律拯救道德,确实不得已。法律只是扶助道德之一途,在经济急剧增长、城市不断扩张中,曾经倚仗熟人社会道德压力来规制行为的文化传统,正岌岌可危,在情感约束越来越少的“陌生人”社会里重建道德规范,我们还任重道远„„
权威论述:
温家宝总理四论道德
第一次:温家宝第2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强调诚信和道德是社会应解决的紧迫问题 „„
是的。我在金融危机开始的时候就讲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企业见利忘义,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讲,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道德问题十分重要。我以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
什么是道德?其实最重要的:第一是爱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每个企业家或者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知道热爱群众、热爱国家。第二,要有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情是道德的基础,这在儒家哲学里头很明确地讲过。孟子说过,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把恻隐之心作为人之端。我们的企业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见利忘义,把自己挣的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甚至生命上,那是可悲的,也是法律不允许的。
一个三鹿奶粉,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网民们大概不知道。我们普查了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达到3000万,国家花了20亿。同时,给受到奶粉影响的儿童上了保险,为期20年。这个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地方,是我们整个民族应该汲取的。现在如果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我们一定严惩不贷。这是从维护民族大义出发,绝不能手软。
第二次: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
第三次:温家宝第3次与网民在线交流称房产商应流道德血液
„„
我们现在懂得了要把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控制住,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第一,必须增加有效供给。
第二,还是要下决心毫不动摇地抑制投资和投机性住房需求。
第三,要管好市场。政府管好市场主要是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防止捂盘惜售,圈地不用。
在这里我也想说一点对房地产商的话,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我知道处理房价问题要分清政府应该管的事和市场应该管的事情。对于政府应该管的事情,我们毫不含糊;对于市场应该管的事情,我们也要密切加以关注,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合理作用。同时,抑制那些不合理的房价。
„„
第四次:温家宝第5次与参事座谈 讲道德良心
第三,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除了生产更多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外,还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这是今天我特别想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同时,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从而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第五篇:初三慢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计划
胡勇
我们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自然就形成了差别和好班。如果把我们学校比成一颗大树,好班的学生就是树上的红花,考上高中的就是树上的果实,我们差班就是树上的绿叶。正是有我们绿叶的作用才有树上的鲜花和果实。因此我们要端正思想,改变观念。当好班的班主任光荣,当差班的班主任照样光荣。第二、要对差班的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差班的学生和好班的学生一样都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十个手指有长短我们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因此,我们要善待他们。
我接手的15级1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学校成绩差。期末考试在学校前30名者没有一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并对前途感到渺茫。
2.纪律涣散。升国旗、两操、集会等活动拖沓。上课纪律糟糕,有时候让老师无法正常上课。
3.严重违纪事件不断。其中丁俊杰、杨青等人因刑事案件被公安机关逮捕并判刑。
4.心里问题多,行为习惯差,由此引发的相关事件常常发生。如早恋、抑郁、情绪失控、对未来悲观失望而逃学上网、打游戏、破坏公物等等。5.缺乏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发展目标。班级几乎得不到四项评比流动红旗和文明班级称号。
6.差生抱成一团,不讲实话、相互包庇。共同对抗老师和班主任,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针对这些情况我通过调查研究,计划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班级管理。
1、调整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班主任的心态对差班的改造尤其重要,并且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做好接受差班带来的一切考验的思想准备。由于差班的学生普遍缺乏关爱和情感沟通,一旦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有所进步,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回报也是异常丰厚的。
2、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一般说来,差班的学生大多都是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守纪律,打架闹事,惹事生非,针对这几种情况,我坚持做到找全班每一位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对他们存在的问题,不光听别人的反映,主要是问他们本人为什么要那样做,摸清他们的真实想法。通过了解,大多都是因为学习上的和其它原因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不同程度的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有的甚至对个别老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心灵上有硬伤,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发现闪光点,人人有希望,个个有优点,多表扬,多说服,让每一位同学都多看别人的长处,找自己的短处,不以己长,击人之短,找己短学人之长,搞好心理定位,扬起理想的风帆。
3、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学生。实行操行评分,每周一评并公布操行得分。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班级中的表现状况。同时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加分。让那些因犯错误而扣分的同学有机会加分。培养他们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4、平等待人。班主任要以理服人,做好问题学生的引导和转化工作。在教育中要注意尽量化解矛盾而不激化矛盾,消除教师和学生的对立情绪。大凡差班都有那么几个问题较突出学生,对这样的学生不能老抓住他们的问题不放,而是在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平等对待他们,做到有缺点就批评,有困难就帮助,有成绩就表扬,即使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有问题也一样批评,不搞以好遮丑,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环境。
5、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动快乐。心理相容共识是基础,心理互换是条件,心理平衡是保证。一个班级,要成为一个团结合作集体,就必须让每一位学生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计划开展一系列的体育娱乐活动。这样课余时间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娱乐项目,各取所需,各有所乐。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了班风根本好转。
6、在公物管理方面实行责任人制度。每一样物品都有专人负责。如桌椅,床铺由使用人负责。公共设施如门窗、电子白板等由集体负责。谁损坏谁赔偿。查不到谁损坏的由集体赔偿。做到样样有人管,人人有责任。
7、积极培养班干部,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让班主任从繁琐的班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做到奖惩分明。培养学生正确的班级荣誉感。将流动红旗、文娱表演、体育比赛、知识竞赛、团队活动、公益活动等与个人奖惩挂钩。做到劳有所得,功有所赏。
总之,作为差班班主任,我相信只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勇于面对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具备通观全局的分析综合能力,权衡利弊的决断能力,永不满足的创新能力,知人善用的组织能力,就能做好差班的管理工作。并在差班的管理工作中寻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