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
不能让人满意的工资导致幼儿园老师流动性大。有多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从小班到大班,换了多个老师。“有时候我根本不认识他的新老师。”一个大班孩子的家长说。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流动性大分析
开学到部分民办幼儿园视导发现一个现象,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流动性大,目前,幼儿园的教职工年轻教师居多,在幼儿园部分干了2年左右的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跳槽到别的幼儿园或者改行干别的工作。幼师毕业生,幼儿园需要培养1-2年,才能完全胜任幼师的工作,基本上也就只能用1年,第三年,都走了。也有的幼师才干了半年,就撒手走人了。
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1、教师之所以流动,主要是因为工资待遇跟不上。随着物价的上涨,她们的工资很难维系她们的生活。
2、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一天八个小时都是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感觉幼儿教师就像保姆
3、幼儿园教师养老保险没有保障,不能解坚决她们的后顾之忧,民办幼儿园要想留住教师,必须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坚决养老保险问题,要重视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做到管理要人性化,同时,设立内部培训的平台,要让老师在幼儿园不断提升自己,给她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另外,还要关心幼儿园教师,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满足幼师的需求,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为幼儿园做贡献。在私立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流动非常频繁。据调查,能在同一私立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一年以上的幼儿教师,仅占10%左右,其余也就是呆一个学期也就离开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可以给幼儿园增添新的活力,但教师的频繁流动,给幼儿园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
近日,正当南宁市一家民办幼儿园的几名老师因被辞退而烦恼时,南宁市另一家民办幼儿园的几名老师却悄悄离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南宁市民办幼儿园老师流动性过大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现象:
老师频繁流动 各方都受影响
9月24日,在南宁市明秀幼儿园门口,10名老师拿着《南宁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书》和《南宁市西乡塘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书》找幼儿园领导讨说法。这10名老师曾在南宁市明秀幼儿园工作,有的在该幼儿园工作了10年以上。今年1月底,明秀幼儿园以合同到期或老师不符合幼儿园教师资格为由,将5名老师辞退,另3名老师被幼儿园口头辞退,另外两名老师因不满幼儿园提供的新劳动合同条款,也离开了幼儿园。
与明秀幼儿园的几名老师相比,南宁市儒佳仪幼儿园几名老师离开幼儿园却显得有些突然。9月5日上午,儒佳仪幼儿园的几名老师忽然离职(本报9月7日第4版曾作报道),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中引起了不少争议。儒佳仪幼儿园负责人程老师说,幼儿园的老师忽然离职后,他们不得不聘请新的老师来给孩子上课,一些家长还提出了退学的要求。鉴于忽然离职的几名老师与幼儿园之间还有合同在身,幼儿园目前已准备对擅自离职的老师提起诉讼。
孩子家长方女士说,幼儿园经常换老师,让人觉得幼儿园不讲信用,她有时都怀疑幼儿园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怀疑幼儿园这样做是不是在骗钱。
一家幼儿园的负责人认为,民办幼儿园信用出现问题时,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些连锁反应。一些市民会认为民办幼儿园信用都不高,而不愿意将孩子送到民办幼儿园里。这样,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就越来越困难。学生少了,幼儿园就采取减少老师、降低伙食标准等方式来减少成本,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结果人们对民办幼儿园的印象就越来越差,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民办幼儿园老师流动性过大,除了给幼儿园带来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市民邓女士的孩子正在一民办幼儿园上学。今年9月初,给孩子上课的老师离开了幼儿园,幼儿园只能给孩子找来新老师。她说:“没换老师前,孩子放学回家后会主动说今天都学了些什么内容,现在换老师后,孩子回家什么都不说。就算是问孩子学了什么,他只是说不知道。真是很为孩子着急!”
幼儿园老师流动性过大,对老师本身也有不利影响。被幼儿园解职的老师会被人认为是执教水平低,而突然离职的老师更是被孩子家长认为是“缺乏责任心,没有职业道德”。这些影响都对他们的再次就业有负面的影响。
探因:
待遇难以保障 加剧教员流动
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有流动性很正常,但目前民办幼儿园老师流动性过大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民办幼儿园老师流动性过大,对幼儿园、孩子、老师本身都有不利影响。那为何还会出如此之大的流动呢?
记者调查发现,幼儿园给予老师的工资待遇、保险福利等保障是左右老师流动的主要因素。
梁老师从1997年8月起就在明秀幼儿园工作。2004年,在工作了7年后她才与幼儿园签订了第一份劳动合同。1995年4月,冼老师开始在明秀幼儿园里工作,自从2004年与幼儿园签订《劳动合同》后,幼儿园才给冼老师买了部分保险,而医疗保险则全部由老师自己承担。今年1月,梁老师不满幼儿园的待遇,便不再与幼儿园再续签劳动合同,离开了幼儿园。
2006年,周老师到南宁一家民办幼儿园工作,她的基本工资是490元。按照她与幼儿园的约定,工作每满一年,下一年的工资就涨20元。2007年,周老师被幼儿园辞退,当时她的工资也只有510元。她说:“如果按照这样的条款,就算我在幼儿园工作30年,每个月也不到1100元。”
曾在南宁市一家民办幼儿园工作多年的杨老师说,目前南宁市还有一些民办幼儿园老师的工资,在扣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后,也没有达到南宁市2007年11月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580元。
支招:
各方依法行事 部门加强监管
面对民办幼儿园老师流动性过大带来的种种问题,南宁市一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说,目前因为《劳动合同法》刚实施不久,很多老师与幼儿园会因为工资待遇等发生纠纷。
南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名工作人员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办企业比较多,他们不可能一一去调查民办企业是否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员工签订合同。只能是靠员工投拆,接到投诉后他们再去调查立案,进行处理。所以员工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如果发现自己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合同内容有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时,应该马上向主管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一些幼儿园负责人和老师则表示,在执行新的法规上,民办幼儿园还需要有个过渡期,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管理,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幼儿园执行情况的检查,而对于幼儿园教师资格、教师水平也应该有相应的规范,以保障老师、幼儿园的权益。
南宁市金浦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说,减少教师流动性,可以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这对孩子和幼儿园都有好处。如何留住老师,需要靠民办幼儿园加强内部管理。
据了解,这家幼儿园两年来没有老师离开,随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该园长介绍说,园方在老师上岗之前会进行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的培训,主要向老师说明幼儿园的制度、要求以及工资支付方式,并在合同上写清楚。如果遇到临时特殊情况需要老师加班时,园方还会先向老师说明是否有加班费等。
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要减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主要靠幼儿园的管理方与老师共同努力。幼儿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给予教师相应的待遇,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建设,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加强人性化管理,以事业留人、以情感留人;幼儿园老师则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适应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需求,并加强责任心,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提高职业道德。
记者调查:民办幼儿园为何留不住老师 2010年08月31日 11:27中国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
有评论0条
滨海新区网8月30日讯 孩子上幼儿园几个月,教师却一再更换,家长对此忧虑重重。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民办幼儿园老师流动性过大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家长担忧:
教师一换再换孩子受影响
家住塘沽的曾先生是一位3岁宝宝的家长,今年初,他把孩子送进了开发区的一家私立幼儿园。曾先生说,今年5月份,给孩子上了几个月课的老师离职了,几天后幼儿园给孩子找来了新老师,可是就是这样一次普通的老师更换,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孩子对前一个老师的依赖性很重,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主动说今天老师又教了什么内容,老师又跟他说了什么话。自从换了老师后,孩子回家什么都不说了,就算问他,他也说得吞吞吐吐的。”
近日,曾先生听其他家长介绍,9月份孩子的班上又要换老师,这一下曾先生又着了急,“留不住老师的地方肯定不会有良好的校风和师德,幼儿园经常换老师,真让家长们怀疑幼儿园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 记者调查:
待遇低、压力大,难留好老师 据曾先生介绍,前任老师的离开是因为学校给的工资太低。在采访中,记者联系到了从这家幼儿园离职的老师小琴(化名)。
据小琴介绍,她去年毕业就来到了开发区这家幼儿园试用,最初她带的班级本来定额是30个孩子,后来一点点又被插进了十几个孩子,“班上40多个孩子,教起来非常吃力,每天早上7点多钟就要到校,下午六七点钟还不一定能走,每天还要蹦蹦跳跳的,实在是辛苦。” 然而,最让小琴不能接受的还是幼儿园的工资和福利,“当初面试的时候,说是工资1200元至1500元,每天按工作时间还会给加班费,可是工作了以后发现却不一样了。”小琴说,干了这么久,不仅工资一点没有涨,就连国家规定的一些福利待遇都没有。
据小琴介绍,在新区一些私立幼儿园中,像她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大家都在频繁地跳槽。相关部门:
要创造良好环境保障教师待遇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围,许多民营幼儿园教师虽然有教师之名,却没有正式的教师编制,在待遇上和公办教师相差十分悬殊,因此造成不少民营幼儿园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待遇和教师素质有一定恶性循环的趋势。“要减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主要靠管理部门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塘沽教育部门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幼儿园应该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给予教师相应的待遇,给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教育及劳动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保障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和教师应有的待遇。(记者 于浩洋)。但是,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缺乏职业认同感、获得的报酬也相对较低,而且在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态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幼儿教育质量的隐性下降,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尤其在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动更为频繁,直接影响到了私立幼儿园的办园质量。1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动频繁原因分析1.1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大部分幼儿教师感到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不但要为幼儿传授知识,还要照顾幼儿的安全,承受着幼儿家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幼(本文共计:《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第09期
作者:马丽芳;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收藏本文
分享
幼儿园老师工资低流动大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03-05 21:09来源: 广州日报 网友评论(0)
大洋网讯(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 通讯员海宣)如何缓解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园贵”是当下广州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开幕的海珠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海珠区政协教育组委员建议提高民办幼儿园的财政资助比例,以及提高公办幼儿园在编师资指标,切实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据悉,目前海珠区共有幼儿园183所,约八成都是民办幼儿园。政协委员调研数据显示,民办园面临办园规模较小,办园经费匮乏,教师收入低流动性大的困境。小规模民办园(约占15%),收费低廉,解决了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园问题。但因规模相对较小,个体财力有限,难以改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更谈不上发展和壮大。
更严重的是教师的流动过大。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制约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目前民办幼儿园存在着“保教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非正常流动量大”等现象。主要原因是民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普遍不高,难以吸引素质优良的师资人才,造成保教质量下降,难以发展。
为此,政协委员建议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总数两个手段,解决目前幼儿园办园困难的局面。经测算,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指标,至少要投入一亿元。其中除广州市财政投入约 5000万元外,区财政也需投入约5000万元。
而公办幼儿园,也面临师资不足的局面。现有编制是在原来11所公立幼儿园且只有11个园区时核定的。而现在公立幼儿园已有20个园区,规模扩大近一倍。因此,师资编制增加也刻不容缓。幼师不愿意留在幼儿园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幼师尤其是目前主要的民办幼儿园工资普遍偏低,多数幼师工资低于两千,“幼师的玩笑话是工资没保姆高”;但是工作压力及强度并不少,“现在都只有一个宝贝,稍一不小心就会惹来投诉”。由于工作性价比不高,幼儿园留不住人,一旦有更好工作机会,幼师就跳槽,尤其是近年兴起的早教机构,它们为有经验的幼师开出的工资已近三千元。
其次,多数幼师都是年轻小姑娘,大专或中专毕业后从事工作三四年就面临结婚生子人生大事,而且多数幼师非本地人,一旦回老家成立家庭,多数都不会再回来广州工作。
专家:频换老师对幼儿成长不利
广州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周燕认为幼儿园是幼儿在家庭外的第一个集体环境,频换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肯定不利,孩子年龄越少影响越大,最好是从入园带到毕业。
周燕表示孩子由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集体环境,他逐渐将对父母亲人的情感依恋转移至老师,孩子有了一个新的依恋对象,从而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老师如走马灯一样换,对孩子的心理肯定有负面影响”。但是周燕直言这个问题并不是幼儿园能彻底解决的。
公办民办幼师
月收入差四千
今年初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介绍,其此前对广州市12个区、县级市的幼儿教师现状进行了普查,并对6个新老城区200多所不同类型幼儿园的6857名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报告显示,幼师月薪901~2000元的占了六成。其中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月均收入差距达4000元。
调查结果凸显广州幼师队伍有五大问题:如民办园教师多,有编制的教师少;中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没有职称的多,高职称的少;持教师资格证的比例低;整体待遇偏低,流失现象严重等。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霞介绍,幼师队伍中过半是中等学历,本科学历仅占11%,还有3%的人没有达到中等学历,“而全国幼师队伍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过半”。更多职场热点 尽在人才频道
民办幼儿园15名幼师6人辞职 压力大或成流动性大主因 2013-05-10 09:45 来源:红网 T|T字号:打印
红网长沙5月1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覃剑)短短几日,一家民办幼儿园15名老师里有6人突然离职。原来的熟面孔没了,孩子不适应;大量的师资没了,家长也着了急。这几天,位于长沙香樟东路附近的博雅幼稚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家长猜测老师离职跟待遇、工作强度有关。离职的老师却称辞职系个人原因,但也提到“行业压力较大”。
学生家长:老师离职,担心影响孩子
5月9日早上,正在上班的高女士收到一个孩子家长的信息,称博雅幼稚园内多名老师离职了,其中包括她小孩的班主任。高女士有些着急,“孩子本来就胆小,好不容易跟这位班主任熟悉了,上课时也不哭了,老师却突然就走了。”
联系了多位学生家长后,高女士得知,该幼稚园在一周内有多名老师辞职。她与一位老师通电话时,对方称幼儿园会换新园长,园内的情况很乱。对于这一说法,另一名家长刘女士深信不疑。“确实不对劲。”刘女士说,她的小孩一直乘园车上学,但最近她发现园车上只有一个司机,负责接送的老师不见了。
家长们介绍,该幼儿园承诺的是每班“二教一保”的教学配置,总共5个班,15个老师。多名老师离职,家长们担心会影响到课程。“没有老师,学生就只能‘打流’了。”有家长怀疑,这些老师的离职跟待遇、工作强度有关。
离职老师:职业病严重,没五险一金
这些老师为何突然离职?5月9日,几名家长在QQ群内提出了疑问,先后有6名老师在群里承认自己辞职,而对于原因,均表示不方便说。
幼儿园办公室的刘老师也在群内发消息表示,该园5个班,共15名老师。
随后,记者联系到了离职老师中的4位,都说离职系个人原因,与幼儿园本身无关。其中有3位表示辞职是为了做“考编”准备。一位离职老师姓彭,在长沙做了两年幼师,换过两所幼儿园。她说:“我们这一行,这种流动性算是比较普遍的。”
这几位老师还表示,一般的私立幼儿园都没给幼师缴纳五险一金,工资也一般,较大的工作强度让老师们的嗓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其中一位熊老师称其声带已经出现了问题,出现了慢性咽炎。她说:“职业病都比较严重,又没有医疗保险,得不偿失。”这些离职的老师大都有“考编”的想法,称5月份会有相关的考试。
园方:正和老师协商,不影响孩子上课
5月9日上午11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香樟东路附近的博雅幼稚园,幼稚园大门紧闭,孩子们正在上课。
在门口,记者见到了一位长发女子,该女子自称姓唐,是该幼儿园的园长。问及该园是否有换园长时,她笑了笑道:“我一直是这里的园长,现在也是,并没有更换。”
提及多名老师辞职的事情,她否认“多名”的说法,“就一两个,没家长说的那么多。”该女子称,她在长沙新办了一家幼儿园,就将该园请了一批人进行管理。“管理的方式不太一样,可能年轻老师有点不适应,就闹了点情绪,不上班。”
该女子称,这只是园方与离职老师之间的问题,幼儿园还在有条不紊的运行,孩子也还在正常上课。而对于离职的老师,园方也在进行多方协商。“不管怎么样,孩子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
[吐槽]幼师入编制难,流动性大
离职老师提到行业压力大,现实到底如何?5月9日下午3点多,记者采访了在长沙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的李老师。“2000年前,长沙培养幼师的学校比较少,当时的幼师很抢手,我们都是那时候出来的。”李老师回忆道:“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发达,民办幼儿园兴起,培养幼师的学校增加,这方面人才也多了。”
李老师说,相对其他很多专业,幼师专业毕业生找工作不是特别难,只是要想有编制很难。目前,长沙民办幼儿园比例较大,里面的老师均没有编制,公办幼儿园也有较大部分老师没有编制,而行业流动性最大的也就是这部分没有编制的老师。现在考编也比较难,竞争压力较大,常常上百人报名仅录几人。
她认为,这部分没有编制的幼师之所以流动性太大,主要原因有四点: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社会地位不理想、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封闭。
按照李老师所说,一个刚入行的本科毕业生,每月的工资一般不可能超过2000元;相对于中小学老师,幼师的工作时间更长,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开,都要陪伴着孩子;而幼师行业入行门槛本身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幼师也没那么尊敬,幼师本身也缺少职业荣誉感;除此之外,幼师每天对着的是孩子,偶尔接触家长,交友圈太小,也容易厌倦。
关于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已经是全国私立幼儿园普遍现象
一、现象的原因:
1、幼教工作者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一个幼教工作者所付出的劳动,其实比中学教师,甚至大学教授还要多。她们劳心、劳体、更劳神,但她们的收入相对其他教师确是微乎其微。
2、幼教工作者的重要性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一个人的一生成就有多大。很大部分决定与幼儿教育。在国外,社会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中国其实也一样,一样重视幼儿教育,但大多数都是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投资,但确忽略了一个大的幼教环境。幼教工作者是幼教环境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忽略了幼教工作者的重要性。其他什么都不用谈。
3、幼教工作者工作压力大;
白天要全身心照顾儿童,晚上要抽时间备课,园所压力,家长压力,自身生活压力都让幼教工作者疲于奔命。
总之,由于幼教工作者付出与收入不平衡,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工作压力大。她们在园所受一点点的委屈,一点点的不公、一点点的挫折,就会想到跳槽。
二、分析:
因为幼儿园的教师流动频繁,园所也不愿意过多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可能很快就辞职到别的园所去了。园所更多的愿意以奖金的形式留住教师。这样。整个幼教体系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国内幼教质量也越来越差。
三、解决办法/P>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幼教环境,没有一个让园所走向良性循环的幼教系统。那么,我们就搭建为幼儿园搭建一个可以让幼儿园走向良性循环的幼教体系。呼吁全社会重视幼教。给孩子一个科学的、专业的、健康的、快乐的成长空间。
这,正是我们蓝猫人现在努力的方向。“心能美育”系统。将为您解决幼教环境问题。
蓝猫儿童文化心理研究中心 韩强
第二篇:商业银行流动性
央行回应货币市场六大热点问题
■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央行已提供流动性支持■市场传言商业银行违约系谣言
2013年06月26日 08:16:3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权威访谈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张旭东 王宇)受多重因素影响,近期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出现大幅上扬现象,社会各界对货币市场运行情况高度关注。
当前市场流动性怎样?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调控市场流动性?针对市场关心的问题,新华社记者25日采访了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
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这位负责人称,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前5个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较快。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
他说,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央行已提供流动性支持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的消除,预计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
下一阶段,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货币条件。
央行表示,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重大突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央行。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
五大原因导致近期市场波动
这位负责人介绍,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影响了近期市场流动性。
原因之一:贷款增长较快。由于6月商业银行面临半年末考核和信息披露,“冲时点”较为明显,最近贷款增长较快,且贷款结构中票据增加较多,对自身流动性产生压力。
原因之二: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5月底和上周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财政存款增加也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原因之三: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由于端午节假日之前现金需求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原因之四:外汇市场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外汇贷款较多的商业银行需要购汇,占用了人民币流动性;同时,银行购汇较多增加了外汇市场需求,外汇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也减少了央行购汇注入流动性的因素。
原因之五:补缴法定准备金。按照规定,每月5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由于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冲高,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使得金融机构因补缴法定准备金又冻结了一部分流动性。6月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增加比较多,比较急,预期6月末存款“冲时点”现象还会出现,这势必进一步加大机构补缴准备金的资金压力。
“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造成了近期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上升和波动。”这位负责人说。
市场传言商业银行违约系谣言
除了上述叠加因素外,这位负责人也直言,近期市场也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一些市场谣言也加剧了市场恐慌。
据了解,上周伴随货币市场利率的攀升,市场谣言四起,如某银行与某银行之间出现同业存款违约、某国有银行违约等虚假传言,这也不排除与近期一些境外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市场操作行为有关。
由于近期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未能高度重视,对流动性状况的预估不足,流动性管理措施不到位,加剧了流动性和利率的波动幅度。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加大。总的看,这是暂时现象,一些时点性因素会逐步消除,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是适度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出现支付问题。
适中流动性利于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
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中的流动性水平,这有助于抑制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扩张较快的势头,为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商业银行要做好三项工作
央行强调,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判,正确估计流动性形势,沉着冷静应对流动性波动,避免非理性行为,保持日常流动性合理水平。
二是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按宏观审慎要求,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加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防范。同时,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严肃交易纪律,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报价行要严格按照报价准则理性报价,并切实履行报价成交义务。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和货币市场成员要自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真实报价和交易,严禁虚假报价误导市场。对发生此类问题的机构将予以严肃处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1]
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因客户挤兑而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并迫使大批商业银行清盘,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方法[1]
(一)财务比率指标法
又叫流动性指标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预测方法。
1、资产流动性指标
(1)现金状况指标(Cash position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2)流动性证券指标(Liquid securities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3)净联邦头寸比率(Net federal posi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4)能力比率(Capacity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5)担保证券比率(Pledged securities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2、负债流动性指标
(1)游资比率(hot money ration),又称为热钱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2)短期投资对敏感性负债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3)经纪人存款比率(Deposit brokeage index)。(与流动性负相关)
(4)核心存款比率(Core deposit ra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5)存款结构比率(Deposit composition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二)市场信号指标
1、公众的信心
2、股票价格
3、商业银行发行债务工具的风险溢价
4、资产售出时的损失
5、履行对客户的承诺
6、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情况
7、资信评级
商业银行流动性预测[1]
1、资金来源与运用法
基本步骤为:
(1)存贷款趋势预测。
(2)存贷款季节性因素预测。
(3)存贷款周期性因素预测。
(4)存贷款预测值为趋势性存贷款、季节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之和:
存(贷)款预测值=趋势预测+季节性因素+周期性因素
(5)流动性需求预测=贷款变化的预测值+法定准备金变化值-存款变化的预测值
2、资金结构法
该方法根据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的高低,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同时根据银企关系,确定新增合理贷款数额,这两项合计构成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
在这种方法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游资负债。
(2)易变负债。
(3)稳定资金。
根据上述三类负债的稳定性程度,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例如,对游资负债提取95%的流动性准备,对易变负债持有30%的流动性准备,对于稳定资金持有不超过15%的流动性准备。这些比例的确定大多根据经验掌握,并非千篇一律。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则负债流动性准备公式如下:
负债流动性准备=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
在贷款方面,根据目前盛行的保持客户关系原则,商业银行应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贷款需求,以建立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估计最大可能的新增贷款额,并保持100%的流动性准备。商业银行的总流动性需求公式如下:
流动性总需求=负债流动性需求+贷款流动性需求=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100%×预计新增贷款
3、概率分析法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可借助数学中概率论有关方法来分析其流动性状况,这种方法便称为概率分析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原则[2]
银行管理人员对流动性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后,就面临着如何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决策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一方面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针对特定时点上的流动性需求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决策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取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是依靠收缩资产规模和出售资产,而是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这称为进取型原则。按照进取型原则进行决策时,关键是看借人资金的成本是否小于运用其所获得的收益。采用进取型原则有利于银行业务扩张,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主动负债筹集资金受许多因素影响,在市场资金供给紧张时,筹资成本增加,或者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保守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采取主动负债的方法,而是靠自身资产转换、出售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这称为保守型原则。运用这种原则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银行的资金调整、转换不受或少受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不确定的资金需求增加时,可以较可靠地通过内部资金调整来补足流动性,安全可靠且风险较小。但是,运用这种管理原则,银行付出的成本代价较高。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银行在资金市场上融资难度往往较大,故多采用这种原则进行流动性管理。
(三)成本最低原则
流动性缺口的满足应以筹资成本最低为原则。流动性缺口的满足,不论是以主动负债方式还是以自身资产转换方式,都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成本最小化是最优方案选择的基础,银行可以在对未来流动性需求以及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利率走势预测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筹资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述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款会相应增加,而贷款则会因为未来成本的下降而转为在未来进行,此时贷款需求减少,这时银行一般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而当居民和企业预期利率上升时,为了减少未来融资成本,现时企业的贷款需求会突然放大;而居民的储蓄意愿会向后推迟,造成银行的预期资金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银行流动性供给不足,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3、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开始加速发展,投资需求旺盛,房地产、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呈现出过度投资的迹象,除少部分资金外,绝大部分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大规模集中于几个行业的发展,中间孕育着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行业进行周期性调整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银行的呆坏账必然大量增加,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从而资产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此外,在经济高涨时期,央行将会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规模下降,银行筹集资金的成本上升,主动性负债的能力受到削弱,从而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对策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① 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
②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
③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2.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①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
②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力争使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占比逐年增加,保证债券投资每年以3%~5%的比例递增。
③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要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由于资产结构固态化严重,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着力盘活存量,压缩不良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④ 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方便、迅捷的融资渠道,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3.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
①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
②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
③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①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
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
③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第三篇:大问题感想
《大问题》读后感
蒋映雪
12320014
护理1班 读了《大问题》感触颇深,以前总以为哲学就是关于二者皆可的问题无休无止的讨论,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的思考。但是发现当我们持中庸之道,放弃思考,实际上也错失了自我提升的机会。所以,没事的时候,想想人生,宇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主要谈谈自己关于上帝,信仰的思考。
上帝究竟是什么?
以前和同学们探讨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是必然还是偶然?发现这刚好就是哲学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有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必然的。以我的见解来说,决定论的观点就是那些事件早就存在于特定的个空间维度,而我们只是以我们人这个物理体,以时间去完成它。如果我们的笑与哭也是早被决定好的,那只因为我们的空间维度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感觉也不一样,因为空间维度的独一性,决定了每个人的唯一性。虽然他们都说自己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那那些早就设定好的维度,程序,也就是第一推动者又是谁呢,于是我们走向了上帝。所以别轻易说自己信神还是不信,首先要想清楚你的上帝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有人认为上帝是渡者,帮我们渡过一切苦难,而我认为上帝其实是一种诉求的满足,最高的满足。贫苦的人信仰上帝,是对安稳的诉求;富贵的人信仰上帝,是对赎罪的诉求;科学家信仰上帝,是对真理的诉求,当知识到尽头的时候,他们只能寻求上帝。如果,有人说宇宙是怎么来的——上帝创造的,马上会有无神论者问那上帝是从哪来的,这些人的诉求是対起源的诉求,上帝的存在满足不了他们对最深最深的源头的探知,所以他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创建各种宇宙起源的理论,用来满足自己对源的诉求,尽管这是没有尽头的,不可知的,但不可知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而对于那些相信上帝的人来说,这根本是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一步一步去探,他们要的是存在的现状,而非过程,上帝能解释他们的存在,并能让这种存在合理或更好,就够了。
你的上帝vs他的上帝;宗教的产生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上帝都不一样。(这里所说的上帝并不是特指基督教的)差异性的存在,必定意味着求同或者是征服,至此,宗教产生了。有相同诉求的人信仰一个上帝,西方世界选择耶稣,东方世界拥有释迦牟尼,伊斯兰教信奉。
我个人对宗教持消极看法。在宗教人士眼里,他们的神是至高的,至善的,不容诋毁的。但是那些以上帝的名义,以真拉的名义发动的战争,耶路撒冷的血流成河也是善的吗?不同宗教的互相谩骂,优越感,只让我感到宗教力量的可怕。宗教实质上是利益的,宗教成员在作为独立的个体时,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他们组织起来,就与信仰无关了,反而跟利益挂钩。若不是虚荣心,美国的那位导演,又有什么立场去嘲笑那么多穆斯林的信仰;若是宽容,哪来宗教之争;若是纯粹,何必建立组织,设法去征服占领。这让我想到书中的“上帝一定是善 的吗”的问题,由于我的上帝是诉求的满足,善恶就靠诉求来判断。
看过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我感受到了宗教力量的可怕。塔利班在带给阿富汗希望后,又亲手把人们推向绝望。他们利用真拉的名义,让人们做祷告,禁止出行,娱乐,把信仰变为强制甚至是强权。但是如此的暴利,为何还是会有人追随,幻想他们能带来阿富汗的明天,那就是宗教的力量与可怕,当人们没有他路可选的时候,宗教是救命草,只能死死不放。
但是,文中的莱拉,玛丽雅姆却把信仰诠释的那么感动。阿富汗的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我们都知道,她们很少有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出门必须戴面纱,她们的美貌只能给自己的丈夫欣赏,若是让别的男人看了,那便是不贞。正如灿烂千阳里娜娜对玛丽亚母所说的—女人所学的只有忍耐。而在关键时刻,她们还是选择了反抗,这种反抗是在真拉的指引下,勇敢的前进。在困苦甚至我们看来是绝望的环境中,仍然并不放弃希望,仍然看得见真拉的千个太阳般的光芒,这便是信仰的神圣所在。所以,我认为,宗教并不等于信仰,宗教是组织的,甚至是有预谋的,而信仰是内在的,本质的,纯粹的。
快乐
《大问题》提到好的生活和快乐的问题,文中提到人人渴望快乐,但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他。有人说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的快乐,这因该是我们很多人在忙碌,伤心,劳累的时候自我的安慰或鼓励。我上高三时,天天有很多卷子做,不能看电视,连假期也只能在家复习,那时,总是幻想毕业以后欢乐自由的场景来使自己坚持下去。但是真真毕业以后,在疯了一个星期以后,我竟然开始怀恋以前忙碌的日子,暑假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快乐。但如果让我再次回到高三,一切又会循环,即靠畅想来坚持。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当你达到你所设置的那个快乐的点时,他已经不那么快乐了。书中说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或者是狭隘意义上的快乐,是娱乐,享乐,没有焦躁等等,说即使有人认为责任,荣誉,工作本身也是快乐,也只能说明他们为了快乐而行动。但我觉得这根本不成立,人类这个物种,注定不会休息。我们的祖先在还是动物的时候,本可以和其他动物一样,原始的活着,但他们逐渐站立起来,慢慢学会用火,最终形成了智慧的人类。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最深沉的里面蕴藏着原始的行动的渴望。快乐有时是需要对比的,假使本无贫穷,富有会让人那么兴奋吗?那快乐是一种过程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高三的孩子会说卷子堆积如山的日子是快乐的。我认为快乐其实是同步。有时,你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街上,也会很快乐,因为那你此时的需求就只是安静,同步了,就快乐了;有人,上亿身家,却不快乐,反而觉得原先白手起家的生活更快乐,那是因为当他真真有钱的时候,亲情,友情或其他东西才是他想要的,现实与需求没有同步。
小结
我思故我存,多一点哲学方式的思考,多生活的一点体味,建立我们自己的哲学。
第四篇:大问题论文
“大问题”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王晓媚
2014年5月22日,我在深圳体育錧参加了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落实十大核心概念,展望未来数学课堂”国际教学研讨峰会,听了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讲座和精彩的课例——方程的意义,让我受益非浅,感触较多。
对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我们教师们通常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的技巧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课堂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即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教”与“学”不太和谐,甚至严重脱离。学生是学习的工具,是盛装知识的容器的角色始终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种“痼疾”。
这学期,我们名师工作访提出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所谓“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以求能够最大程度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一般是学生的学习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为点。“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大问题”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于全面落实“四基”,能够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线形逻辑结构,生成一种多线交融,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具有思维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大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抓本质。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有“意义之水”在流淌。第二,外延大。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第三,问域宽。它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第四,少而精。它一般是学生学习的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第五,挑战性强。它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它可供迁移,可供生长,一般以问题开始,但不一定以问题结束;它能够催坐出大量的新问题,它就像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结出累累硕果;它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
第五篇:大问题
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
(2012-10-15 11:37:18)转载▼ 标签: 分类: 大问题教学
黄爱华 智慧课堂 杂谈
“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
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小学 林 炜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 谭春兰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之一是“导”:在“大问题”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指导学生渐入佳境,甚至误导学生掉入陷阱?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当好一名重要的导演,把教学导向透彻、自主、高效,把终极目标导向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还真是一门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黄爱华老师提出的若干个“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吧!
【大问题的“导”需要引发问题】
能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始终要让有问题的孩子保持有问题。
——黄爱华
小时候看伊索寓言,就听说过“会下金蛋的母鸡”的故事。有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后来发现在数学界上,有个鼎鼎大名的数学定理—费马大定理,被希尔伯特称为是“会下金蛋的鸡”,因为这个定理引申出了无数重要的数学猜想与验证,将近代高等数学推向一个高峰。带着“金蛋”的梦想,我们走近黄爱华老师„„ 在不同的会场上听黄老师上“认识百分数”一课,他都会问:“这节课,你想学习关于百分数的哪些知识?”以问导问,孩子们都自己提出了“为什么喜欢用?”、“意义是什么?”、“特殊在哪里?”这三个典型的“大问题”。课堂中黄老师顺势引导孩子们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从而将百分数的意义、区别于分数的特殊处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重难点问题都深入渗透了进去。当学生把些问题都解决了,他们对百分数就有了完整的认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中提到“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而what、why、where,正是学生学习每一个新概念时都应该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问这三个问题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元认知水平的高低正是决定解题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黄老师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自发的提出“大问题”,将“老师给的大问题”延伸至“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大问题”。这便是“大问题”教学的魅力所在:源于问题,忠于问题,终于问题。以问题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正是“大问题”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特色,是“大问题”教学的标签。所以,在“大问题”教学中,我们要的不是只会回答问题的工具,而是学会做一只下金蛋的母鸡。为教之道在于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
【大问题的“导”需要关注差异】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导”要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
——黄爱华
自黄老师提出“大问题”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在理论上潜心研究“大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勇于实践“大问题”的教学改革。带着黄老师的“金规则”,我们编制了许多导学材料来导学“大问题”,也精心设计了许多课例。但是在一次交流研讨会上,我们虽然感觉近段的课堂更简洁高效了,但是似乎千篇一律的导学问题,只适合于某一部分的学生。这时,我们再品读“金规则”,目光聚焦在了“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的“不同”二字上——难道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相同的联结点吗?我们的“大问题”是不是需要有层次性的差异?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又设计了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是由如下几个大问题贯穿始终的:
(1)你能否利用已学的知识来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分数和除法是什么关系?(3)4除以2你能否写成分数形式?
(4)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这4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最具开放性,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和难度系数都位居四个之首,是一个最大的“大问题”。把这个大问题放于首位,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尽可能将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风格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处理时适当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这4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你已经回答的很好了,后面的问题你就不用做了;如果你回答第一个问题有困难,你就看看第二个问题……” 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是从知识上寻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四个联结点,拆分开来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给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何时何处选择联结点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习能力强、有挑战意识的学生他只需思考第一个问题,学习能力弱、依赖心较重的学生,他就可以选择接受帮助。教师安排的联结点是客观的、生硬的,而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要素选择的联结点则是主动的、适合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们更好地领会了这条“金规则”的内涵。同时,也在思考“大问题”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差异性的导?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不妨可以试一试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导学策略。把探究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大展拳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孩子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于此同时,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部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盲点、难点,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脚手架,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提倡提“大问题”,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挑战。但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度和联结点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在“大问题”教学中有时也需要差异性的导,以期促进学生的差异化成长。
【大问题的“导”需要回头看看】
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大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黄爱华
“千金难买回头看”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在路上行走时时常回头看看,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的课堂上,“回头看”就是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还是以黄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为例,学生提出了三个“大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意义”,“意义”这个词对他来说是抽象的;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解决“特殊在哪里?”这个问题,因为他不知道特殊应该怎么样来找。通过老师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最后三个问题都顺利解决了。一般到这里课就结束了,但是黄老师还有后招--深入进小组你会发现,一开始很多小组的学生本子上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即使全班交流后三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要把本组没有研究的那些问题补充完整,要完整地把这些内容思考一遍。意识到这一点,黄老师强力引导大家一起“回头看”,他说:“现在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研究成果,你们小组能不能根据这样的成果,挑选你们认为最合适的,把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补充完整?”这样一个回顾,让学生完整地思考了一遍,这时他们对百分数的认识才是完满的。
“大问题”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回头看”: 学生抄完数据和运算符号,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核对一下抄写是否正确”,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严谨、负责的优良品质;学生解完一道题,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一定这样吗?”、“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做完这一步才算真正解完了一道题。长时间这样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就能潜滋暗长;学生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大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不仅仅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完善,也让学生有机会吸收同伴的优点从新角度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认知框架;一节课行将结束,提醒学生“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往往就在其中达成和提升。
【大问题的“导”需要主动探索】
“大问题”的教学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而不是操作工。“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黄爱华
你知道鹰是怎么学会飞翔?
在很久很久以前,鹰妈妈每天都亲自捉虫子回来给小鹰吃,小鹰就在家里舒服地等待着。有一天,鹰妈妈生病了,小鹰哭闹着说肚子饿了没东西吃。这时,老鹰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于是把自己的小鹰带到高高的山崖顶上,要教它飞翔。老鹰不顾小鹰的哭闹,用自己的双爪抓起自己的孩子,飞上了高高的天空。飞到了高空,母亲把爪子松开,小鹰就落了下来,看到孩子快到地面了,老鹰再一次抓起来,再放下去。几个反复之后,那小鹰它不用功啊,还在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这时老鹰才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行的,于是决定让小鹰快坠落到谷底的时候,自己扭头就飞走。这时小鹰害怕了,用尽全身力气自己用力飞起来。它成功了,如妈妈期望的那样„„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像鹰妈妈一样,事事都为学生准备得那么周全?其实有没有想过,这样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像“机器”一样的操作工,而永远剥夺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 记得我们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指示学生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再指示看一看是否是平角;接着,又令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算一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节课学生有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次是撕一撕,拼一拼;一次是量一量。显然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作答有了改善--教师认识到了动手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实践”看似人人动手,实则缺少主动性、探索性,充其量是让学生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这种指令式的操作和“满堂灌”、“满堂问”一样,依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依然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过是一颗没有生命的棋子,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任人摆布、操纵和安排。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定好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这样的动手和“光绪当朝,太后垂帘”有什么区别吗?
动手实践缺少了自主探究,也就缺少了灵魂。要使动手实践成为自主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关键是实施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经过对教师给出的数学材料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得出数学知识的结论。如前面的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好各种三角形,量角器、剪刀,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独立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再小组内讨论方法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设计教学,老师的指令没有了,而是为学生创设了“猜想—验证”的活动机会。就像小鹰学飞翔一样,在真枪实战中,学生的灵感会如泉源源不断地喷发;亲自的探索使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更积极的参与。在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时候,学生为主体的乐曲铿然奏响。
【大问题的“导”需要深度对话】
“大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开放。走向教学开放,最关键的是师生互动关系的重建。
——黄爱华
记得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如果你和很多叔叔阿姨在飞机上,这时候,飞机颠簸得厉害,好像快要出事了,而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办? ”小男孩想了想,然后回答:“我会马上撑起降落伞跳下去!”观众们顿时发出阵阵笑声。此时,小男孩的脸涨得通红,眼睛里似乎有泪珠在打转。主持人马上示意观众安静下来,再次把话筒递到小男孩的嘴边,小男孩认真地说:“我不是想逃走,我是想跳下去拿更多的降落伞,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从这个故事中,教师不妨想一想,自己真正地做到“用心倾听”了吗?真的给孩子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了吗?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作为教学主体的孩子呢?是否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是否探下身子深度地与孩子对话?我想,这就是重建师生关系的关键部分。事实证明,深度对话可以帮助我们透彻了解孩子的想法,建立信任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这让我想起黄老师跟我们说起的一件事情:有一次黄老师在某学校听了一节《圆柱的表面积》的课,上课的老师在让学生课前先尝试制作一个圆柱后,课上与学生是这样对话的: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圆柱的? 生:我准备了纸、圆规和剪刀„„ 师:你直接说出步骤。
生:我先准备纸,然后就卷成圆筒,再剪两个底面,就做出来了。师:好的。
师:侧面的长和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是这样吗?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刚拿出剪刀,老师就一把接了过来,把学生精心制作的圆柱剪开,贴在黑板上。有些学生小声说道:“真可惜。”)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这个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表面积你们会算了吗? 齐答:会了。
听罢,黄老师生发出许多思考。课始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导问,黄老师还是很肯定的。尤其是当学生有了那么多自信的表达时,黄老师直觉这里一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倾听,延伸,提炼,概括,问题一定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当上课老师冷冷一句“直接说出步骤时”,让黄老师觉得这么无情地打断学生的讲话,很是失望。之后这个应变能力很强的学生理所当然地省略了很多的内容,单刀直入地回答了老师想要的答案。而上课老师以为有这个答案就够了,对于学生操作经历的概括,是否有助于理解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丝毫没有关注。只是为了板书和讲解一再发出指令,牵引着学生在完全的教师主导意识下回答,甚至最后只匆匆用一句“会了”来结束新知的探索。如此“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看起来过程顺利,但是教师主导的课堂,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不得而知。这,引起了黄老师的不安和深思。他决定课下找那位学生深入聊聊关于“圆柱表面积”的问题:
黄老师:现在愿意跟我们说说圆柱的制作过程吗?
学生:老师根本没有让我把话讲完,其实为了今天的发言,我昨晚就准备了。
我认为,制作圆柱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制作规定底面和高的圆柱。我和同学们,基本都是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出圆柱的侧面,然后再用这个圆筒画出两个圆,作为圆柱的底面。这样制作看起来任务是完成了,但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都不太方便。如果要是让我再制作一个,我会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用宽作为高,这个长就要用两次,一次是用来求侧面积,一次用来算底面积,因为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
黄老师:你的发现,全班学生都会发现吗?
学生:我相信我们班上有不少同学并没有很好的理解。黄老师:那怎么办?
学生:老师不是在黑板上讲了吗?没理解的就背公式呗。
学生:老师,我们在课前还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全班学生做出的圆柱都是瘦瘦高高的,身材都那么好。其实很多人做圆柱时,都是用长方形的长作高,宽的长度才是底面的周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相当于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应该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中的一条边相当于底面周长,另一条边相当于圆柱的高。
相信这段深度的对话,不仅给黄老师,也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震撼。我们不能责怪我们的孩子竞争力差,知识面窄,缺少创新能力。若为师者总是在拒绝倾听孩子的心声,关闭了与孩子心灵相约的通道,我们的孩子能闪烁着求异的光芒吗?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关系,甚至只有一次充满期待和启发的深度对话,和静静的倾听。
古人云:“唯教之道在于导”。在“大问题”的教学中,导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成败,因此对执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黄老师关于“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犹如一盏灯塔,给迷雾中前行的我们点燃几许亮光,支撑我们继续前进。此时此刻,这几条金规则或许还只是几粒小小的种子。但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浇灌,辛勤耕耘,相信总有一天要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