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的预测

时间:2019-05-13 09:3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问题的预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问题的预测》。

第一篇:大问题的预测

大问题的预测

1、阐述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和采取的政策。

【答案要点】

(1)中国资产阶级两部分的区分:一部分是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2)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阶级特点:一方面,它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排挤,具有反帝反封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它又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勇气,在斗争中往往表现为软弱和妥协。毛泽东说,“这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这一阶级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能领导革命到胜利。

(3)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也可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并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以克服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及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性。

(4)在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上,既要反对“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错误,又要反对“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左倾错误。

2、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以及何以出现这些新面貌。

【答案要点】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进行了北洋战争。

中国革命之所以呈现了这些新面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有政治远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只有它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真正领导者。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根本地改变了革命的面貌,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新调度,农民革命的大发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

3、分析当前综合国力竞争的特点以及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如何提高综合国力的问题。

【答案要点】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有趣觉有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世界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以开发高技术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和世界高技术产品市场,提高和加强自己的实力地位。(2)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的科学发展观。二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切实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三是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四是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使我国实现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4、什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精神的表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

(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3)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5、分析当前这场中东动荡局势的特点及其原因。中国应对中东局势的态度。

【答案要点】

(1)当前这场中东巨变,具有突发性、传导性、寻觅性、持续性、内生性、草根性、革命性特点。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首先,这些国家普遍比较贫穷,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比较高。其次,这些国家的政治普遍缺乏民主,统治者独裁,政府腐败。在经过长期与政治自由和民主无缘之后,民众普遍希望政治上的改革。其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波助澜,输出西方价值观,推行西方民主,支持中东国家民主改革。其四,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3)其一,注重经济体制改革,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其二,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体制建设和反腐败力度。其

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

四、积极主张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6、分析欧美债务危机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以及中国政府的对策。

【答案要点】

(1)欧美债务危机是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延续,是“风险性危机“,市场对欧美债务上升是有预期的。欧美主权债务风险增大,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给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巨大亚力。欧债危机发酵造成的不确定性极大地打击了市场信心,也会进一步传到实体经济当中。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质是,西方大国按照本国的经济社会特征,运用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其再国家经济体系中的规则,以维持其再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和主导地位。违背了贸易原则,无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3)中国政府的举措

国内举措:第一,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产业升级。第二,加强宏观调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第三,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实现。

对外态度:第一,国际社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第二。耍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加快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第三,各国政府要真正承担起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第四,主要发达经济体要采取负责任、起作用的财政、货币政策,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第五,维护全球投资者信心。

7、分析诸葛亮联吴抗曹体现的哲学原理,指出他为刘备所规划的先取荆州、再图益州,最后中兴汉室的战略规划的合理性。【答案要点】

(1)诸葛亮主张联孙抗曹的战略蕴涵着主、次矛盾的原理。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矛盾有主次之分。由于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故而解决矛盾时必须把解决主要矛盾作为中心任务。鉴于曹魏是最强大的集团,同时它要消灭刘氏,故而与曹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与孙权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力主联孙抗曹。然而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的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解决的不好,不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2)诸葛亮所说的“三步走”蕴涵着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哲理,同时也蕴涵着总的量变中渗透着部分质变的原理。这里体现的部分质变,是阶段性部分质变。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过程,过程通常是由若干个阶段构成的。过程的结果是根本质变,过程中由一个阶段转入下一个阶段则是部分质变。质变不是独立发生的,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8、分析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问题。

【答案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继承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又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的反映。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先进文化是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凝聚力。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紧密相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做到:第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先进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毛泽东思想和和中特理论体系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第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第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引导和改造落后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灵魂、以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9、.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汽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请分析造成上述差别的原因及对人们的启发。【答案要点】

(1)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认识了事物的现象,而科学家则没有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经过深入思考,透过现象认识了本质,也使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对象。(2)启发之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在观察事物的现象的时候,要自觉地运用以往形成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方法,展开深入的理性思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实现创新。同时也反映了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有些机遇表面上看是偶然的,但只有平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作了充分的准备,才会真正把握住机遇,使偶然转化为必然。(3)启发之二:“比别人多想一步”。第一,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实际、细心观察,搞好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反映客观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要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辩证思维的加工,运用理智、逻辑和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形成创新性思维。

10、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做和平发展道路?

【答案要点】

(1)第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第二,走和平发展道,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第三,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2)加强合作是中国发展的鲜明特征。第一,实现共赢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不以牺牲别的国家利益为代价,而是坚持容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实现互利共赢为目的。第二,中国的发展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立场都不会变。这是由我们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决定的。(3)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是与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思想和方针一脉相承的,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意义。第一,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这些论述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第二,它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11、龚全珍老人的动人事迹说明了什么?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见到出席会议的年逾90的龚全珍老人,习近平饱含深情地说,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答案要点】

(1)龚全珍老人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显示了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道德楷模在老人身上的完美统一,她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跟随丈夫回到了江西莲花县老家,扎根山区当“农民”,此后一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山乡,投身教育,爱心奉献。她的行动成为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标杆和楷模。

(2)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必须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3)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把良好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要把道德建设融入改革发展各方面,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12、如何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

【答案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生的人民政权,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期。前30年(1949-1978)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30年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当前社会上出现一些错误观点,全面看高后30年而贬低甚至否定前30年,也有人用前30年好的一面来否定后30年。习近平的讲话,要求人们正确对待这两个30年。

(1)前30年虽有重大挫折,但仍取得了重大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有目共睹。仅用三年时间,就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仅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引导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重大成绩。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外交事业成就显著,以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为标志,国际上的地位空前提高。这一切就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所以,贬低甚至全盘否定前30年的历史,是极其错误的观点。

(2)后30年改革开放成绩举世瞩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使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新诗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功。成功完善了前30年发展中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综合国力快速上升、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都取得重大成就。这些都为我们国家实现今后的发展目标,奠定了雄厚基础。因此,否定后30年的改革开放,也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新中国的两个30年是探索、铺垫与继承、发展的关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两个30年互为因果,缺一不可,都值得称颂,引为自豪。

1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点有哪一些?

【答案要点】

关于改革的前提——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深化认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关于改革的核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到政府不直接开车,而是当好市场的路灯和信号灯。

关于改革的任务——强化权力监督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治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关于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于改革的根本目的——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关于改革的思路——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

关于改革的步骤——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条件成熟的改革要尽快推出,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关于改革的要求——注意改革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关于改革的路径——“摸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为什么强调“顶层设计”还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水深”难以摸到“石头”,需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为改革“造船”、“建桥”,实现“划着船过河”“跨着桥过河”。但改革允许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顶层设计没有这个实践的结合,它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顶层设计结合于摸着石头过河,就有了实践的基础。

关于改革的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第二篇:大问题感想

《大问题》读后感

蒋映雪

12320014

护理1班 读了《大问题》感触颇深,以前总以为哲学就是关于二者皆可的问题无休无止的讨论,或者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的思考。但是发现当我们持中庸之道,放弃思考,实际上也错失了自我提升的机会。所以,没事的时候,想想人生,宇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主要谈谈自己关于上帝,信仰的思考。

上帝究竟是什么?

以前和同学们探讨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是必然还是偶然?发现这刚好就是哲学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问题。有很多同学都认为是必然的。以我的见解来说,决定论的观点就是那些事件早就存在于特定的个空间维度,而我们只是以我们人这个物理体,以时间去完成它。如果我们的笑与哭也是早被决定好的,那只因为我们的空间维度不一样,所以产生的感觉也不一样,因为空间维度的独一性,决定了每个人的唯一性。虽然他们都说自己不相信上帝的存在,那那些早就设定好的维度,程序,也就是第一推动者又是谁呢,于是我们走向了上帝。所以别轻易说自己信神还是不信,首先要想清楚你的上帝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有人认为上帝是渡者,帮我们渡过一切苦难,而我认为上帝其实是一种诉求的满足,最高的满足。贫苦的人信仰上帝,是对安稳的诉求;富贵的人信仰上帝,是对赎罪的诉求;科学家信仰上帝,是对真理的诉求,当知识到尽头的时候,他们只能寻求上帝。如果,有人说宇宙是怎么来的——上帝创造的,马上会有无神论者问那上帝是从哪来的,这些人的诉求是対起源的诉求,上帝的存在满足不了他们对最深最深的源头的探知,所以他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于是,他们创建各种宇宙起源的理论,用来满足自己对源的诉求,尽管这是没有尽头的,不可知的,但不可知是否就意味着不存在?。而对于那些相信上帝的人来说,这根本是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一步一步去探,他们要的是存在的现状,而非过程,上帝能解释他们的存在,并能让这种存在合理或更好,就够了。

你的上帝vs他的上帝;宗教的产生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的上帝都不一样。(这里所说的上帝并不是特指基督教的)差异性的存在,必定意味着求同或者是征服,至此,宗教产生了。有相同诉求的人信仰一个上帝,西方世界选择耶稣,东方世界拥有释迦牟尼,伊斯兰教信奉。

我个人对宗教持消极看法。在宗教人士眼里,他们的神是至高的,至善的,不容诋毁的。但是那些以上帝的名义,以真拉的名义发动的战争,耶路撒冷的血流成河也是善的吗?不同宗教的互相谩骂,优越感,只让我感到宗教力量的可怕。宗教实质上是利益的,宗教成员在作为独立的个体时,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但他们组织起来,就与信仰无关了,反而跟利益挂钩。若不是虚荣心,美国的那位导演,又有什么立场去嘲笑那么多穆斯林的信仰;若是宽容,哪来宗教之争;若是纯粹,何必建立组织,设法去征服占领。这让我想到书中的“上帝一定是善 的吗”的问题,由于我的上帝是诉求的满足,善恶就靠诉求来判断。

看过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我感受到了宗教力量的可怕。塔利班在带给阿富汗希望后,又亲手把人们推向绝望。他们利用真拉的名义,让人们做祷告,禁止出行,娱乐,把信仰变为强制甚至是强权。但是如此的暴利,为何还是会有人追随,幻想他们能带来阿富汗的明天,那就是宗教的力量与可怕,当人们没有他路可选的时候,宗教是救命草,只能死死不放。

但是,文中的莱拉,玛丽雅姆却把信仰诠释的那么感动。阿富汗的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我们都知道,她们很少有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出门必须戴面纱,她们的美貌只能给自己的丈夫欣赏,若是让别的男人看了,那便是不贞。正如灿烂千阳里娜娜对玛丽亚母所说的—女人所学的只有忍耐。而在关键时刻,她们还是选择了反抗,这种反抗是在真拉的指引下,勇敢的前进。在困苦甚至我们看来是绝望的环境中,仍然并不放弃希望,仍然看得见真拉的千个太阳般的光芒,这便是信仰的神圣所在。所以,我认为,宗教并不等于信仰,宗教是组织的,甚至是有预谋的,而信仰是内在的,本质的,纯粹的。

快乐

《大问题》提到好的生活和快乐的问题,文中提到人人渴望快乐,但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他。有人说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的快乐,这因该是我们很多人在忙碌,伤心,劳累的时候自我的安慰或鼓励。我上高三时,天天有很多卷子做,不能看电视,连假期也只能在家复习,那时,总是幻想毕业以后欢乐自由的场景来使自己坚持下去。但是真真毕业以后,在疯了一个星期以后,我竟然开始怀恋以前忙碌的日子,暑假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快乐。但如果让我再次回到高三,一切又会循环,即靠畅想来坚持。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的感觉,那就是当你达到你所设置的那个快乐的点时,他已经不那么快乐了。书中说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或者是狭隘意义上的快乐,是娱乐,享乐,没有焦躁等等,说即使有人认为责任,荣誉,工作本身也是快乐,也只能说明他们为了快乐而行动。但我觉得这根本不成立,人类这个物种,注定不会休息。我们的祖先在还是动物的时候,本可以和其他动物一样,原始的活着,但他们逐渐站立起来,慢慢学会用火,最终形成了智慧的人类。这足以说明我们的最深沉的里面蕴藏着原始的行动的渴望。快乐有时是需要对比的,假使本无贫穷,富有会让人那么兴奋吗?那快乐是一种过程吗,肯定不是,没有哪个高三的孩子会说卷子堆积如山的日子是快乐的。我认为快乐其实是同步。有时,你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街上,也会很快乐,因为那你此时的需求就只是安静,同步了,就快乐了;有人,上亿身家,却不快乐,反而觉得原先白手起家的生活更快乐,那是因为当他真真有钱的时候,亲情,友情或其他东西才是他想要的,现实与需求没有同步。

小结

我思故我存,多一点哲学方式的思考,多生活的一点体味,建立我们自己的哲学。

第三篇:大问题论文

“大问题”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王晓媚

2014年5月22日,我在深圳体育錧参加了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落实十大核心概念,展望未来数学课堂”国际教学研讨峰会,听了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讲座和精彩的课例——方程的意义,让我受益非浅,感触较多。

对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我们教师们通常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提问的技巧性上,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为了“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课堂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即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教”与“学”不太和谐,甚至严重脱离。学生是学习的工具,是盛装知识的容器的角色始终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种“痼疾”。

这学期,我们名师工作访提出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所谓“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以求能够最大程度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一般是学生的学习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为点。“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大问题”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于全面落实“四基”,能够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线形逻辑结构,生成一种多线交融,分层并进的新的教学结构,具有思维的自由度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大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抓本质。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有“意义之水”在流淌。第二,外延大。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第三,问域宽。它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第四,少而精。它一般是学生学习的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第五,挑战性强。它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它可供迁移,可供生长,一般以问题开始,但不一定以问题结束;它能够催坐出大量的新问题,它就像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结出累累硕果;它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

第四篇:大问题

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

(2012-10-15 11:37:18)转载▼ 标签: 分类: 大问题教学

黄爱华 智慧课堂 杂谈

“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

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小学 林 炜 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 谭春兰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之一是“导”:在“大问题”的教学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指导学生渐入佳境,甚至误导学生掉入陷阱?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当好一名重要的导演,把教学导向透彻、自主、高效,把终极目标导向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还真是一门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黄爱华老师提出的若干个“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吧!

【大问题的“导”需要引发问题】

能引出学生问题的问题,就是好问题。“大问题”始终要让有问题的孩子保持有问题。

——黄爱华

小时候看伊索寓言,就听说过“会下金蛋的母鸡”的故事。有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后来发现在数学界上,有个鼎鼎大名的数学定理—费马大定理,被希尔伯特称为是“会下金蛋的鸡”,因为这个定理引申出了无数重要的数学猜想与验证,将近代高等数学推向一个高峰。带着“金蛋”的梦想,我们走近黄爱华老师„„ 在不同的会场上听黄老师上“认识百分数”一课,他都会问:“这节课,你想学习关于百分数的哪些知识?”以问导问,孩子们都自己提出了“为什么喜欢用?”、“意义是什么?”、“特殊在哪里?”这三个典型的“大问题”。课堂中黄老师顺势引导孩子们一一解决这三个问题,从而将百分数的意义、区别于分数的特殊处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重难点问题都深入渗透了进去。当学生把些问题都解决了,他们对百分数就有了完整的认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中提到“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而what、why、where,正是学生学习每一个新概念时都应该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问这三个问题是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元认知水平的高低正是决定解题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黄老师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自发的提出“大问题”,将“老师给的大问题”延伸至“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大问题”。这便是“大问题”教学的魅力所在:源于问题,忠于问题,终于问题。以问题为主线,以提出问题为终极目标,正是“大问题”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特色,是“大问题”教学的标签。所以,在“大问题”教学中,我们要的不是只会回答问题的工具,而是学会做一只下金蛋的母鸡。为教之道在于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

【大问题的“导”需要关注差异】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导”要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

——黄爱华

自黄老师提出“大问题”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在理论上潜心研究“大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勇于实践“大问题”的教学改革。带着黄老师的“金规则”,我们编制了许多导学材料来导学“大问题”,也精心设计了许多课例。但是在一次交流研讨会上,我们虽然感觉近段的课堂更简洁高效了,但是似乎千篇一律的导学问题,只适合于某一部分的学生。这时,我们再品读“金规则”,目光聚焦在了“建立在新旧知识的不同联结点”的“不同”二字上——难道所有的学生都会有相同的联结点吗?我们的“大问题”是不是需要有层次性的差异?

带着这个思考,我们又设计了一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是由如下几个大问题贯穿始终的:

(1)你能否利用已学的知识来猜一猜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分数和除法是什么关系?(3)4除以2你能否写成分数形式?

(4)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这4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最具开放性,给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和难度系数都位居四个之首,是一个最大的“大问题”。把这个大问题放于首位,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来,尽可能将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风格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但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教师处理时适当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这4个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你已经回答的很好了,后面的问题你就不用做了;如果你回答第一个问题有困难,你就看看第二个问题……” 这样的处理,实际上是从知识上寻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四个联结点,拆分开来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给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何时何处选择联结点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习能力强、有挑战意识的学生他只需思考第一个问题,学习能力弱、依赖心较重的学生,他就可以选择接受帮助。教师安排的联结点是客观的、生硬的,而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要素选择的联结点则是主动的、适合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们更好地领会了这条“金规则”的内涵。同时,也在思考“大问题”教学中应该如何实现差异性的导?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不妨可以试一试由难到易,分层搭梯的导学策略。把探究空间最大、对学生而言挑战最高的任务摆在第一,这满足了班级中部分学优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大展拳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能;对中等或中上程度的孩子也是一种刺激,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于此同时,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部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盲点、难点,一步一步由难到易设计层次性问题,给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搭好脚手架,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提倡提“大问题”,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挑战。但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来说难度和联结点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孩子,在“大问题”教学中有时也需要差异性的导,以期促进学生的差异化成长。

【大问题的“导”需要回头看看】

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大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黄爱华

“千金难买回头看”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在路上行走时时常回头看看,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的课堂上,“回头看”就是问题解决后的反思,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考察。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还是以黄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为例,学生提出了三个“大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意义”,“意义”这个词对他来说是抽象的;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解决“特殊在哪里?”这个问题,因为他不知道特殊应该怎么样来找。通过老师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最后三个问题都顺利解决了。一般到这里课就结束了,但是黄老师还有后招--深入进小组你会发现,一开始很多小组的学生本子上只研究了一个问题,即使全班交流后三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学生也没有意识到要把本组没有研究的那些问题补充完整,要完整地把这些内容思考一遍。意识到这一点,黄老师强力引导大家一起“回头看”,他说:“现在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研究成果,你们小组能不能根据这样的成果,挑选你们认为最合适的,把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补充完整?”这样一个回顾,让学生完整地思考了一遍,这时他们对百分数的认识才是完满的。

“大问题”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回头看”: 学生抄完数据和运算符号,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核对一下抄写是否正确”,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严谨、负责的优良品质;学生解完一道题,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一定这样吗?”、“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做完这一步才算真正解完了一道题。长时间这样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创新能力就能潜滋暗长;学生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提醒他们“千金难买回头看”,让学生把自己探究“大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不仅仅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完善,也让学生有机会吸收同伴的优点从新角度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认知框架;一节课行将结束,提醒学生“千金难买回头看”——“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往往就在其中达成和提升。

【大问题的“导”需要主动探索】

“大问题”的教学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而不是操作工。“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黄爱华

你知道鹰是怎么学会飞翔?

在很久很久以前,鹰妈妈每天都亲自捉虫子回来给小鹰吃,小鹰就在家里舒服地等待着。有一天,鹰妈妈生病了,小鹰哭闹着说肚子饿了没东西吃。这时,老鹰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于是把自己的小鹰带到高高的山崖顶上,要教它飞翔。老鹰不顾小鹰的哭闹,用自己的双爪抓起自己的孩子,飞上了高高的天空。飞到了高空,母亲把爪子松开,小鹰就落了下来,看到孩子快到地面了,老鹰再一次抓起来,再放下去。几个反复之后,那小鹰它不用功啊,还在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这时老鹰才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行的,于是决定让小鹰快坠落到谷底的时候,自己扭头就飞走。这时小鹰害怕了,用尽全身力气自己用力飞起来。它成功了,如妈妈期望的那样„„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像鹰妈妈一样,事事都为学生准备得那么周全?其实有没有想过,这样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像“机器”一样的操作工,而永远剥夺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和创造精神? 记得我们曾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指示学生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再指示看一看是否是平角;接着,又令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算一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节课学生有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次是撕一撕,拼一拼;一次是量一量。显然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作答有了改善--教师认识到了动手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实践”看似人人动手,实则缺少主动性、探索性,充其量是让学生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这种指令式的操作和“满堂灌”、“满堂问”一样,依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依然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过是一颗没有生命的棋子,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任人摆布、操纵和安排。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定好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这样的动手和“光绪当朝,太后垂帘”有什么区别吗?

动手实践缺少了自主探究,也就缺少了灵魂。要使动手实践成为自主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关键是实施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经过对教师给出的数学材料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得出数学知识的结论。如前面的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好各种三角形,量角器、剪刀,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独立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再小组内讨论方法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设计教学,老师的指令没有了,而是为学生创设了“猜想—验证”的活动机会。就像小鹰学飞翔一样,在真枪实战中,学生的灵感会如泉源源不断地喷发;亲自的探索使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更积极的参与。在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时候,学生为主体的乐曲铿然奏响。

【大问题的“导”需要深度对话】

“大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开放。走向教学开放,最关键的是师生互动关系的重建。

——黄爱华

记得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小男孩:“如果你和很多叔叔阿姨在飞机上,这时候,飞机颠簸得厉害,好像快要出事了,而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办? ”小男孩想了想,然后回答:“我会马上撑起降落伞跳下去!”观众们顿时发出阵阵笑声。此时,小男孩的脸涨得通红,眼睛里似乎有泪珠在打转。主持人马上示意观众安静下来,再次把话筒递到小男孩的嘴边,小男孩认真地说:“我不是想逃走,我是想跳下去拿更多的降落伞,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从这个故事中,教师不妨想一想,自己真正地做到“用心倾听”了吗?真的给孩子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了吗?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作为教学主体的孩子呢?是否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是否探下身子深度地与孩子对话?我想,这就是重建师生关系的关键部分。事实证明,深度对话可以帮助我们透彻了解孩子的想法,建立信任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这让我想起黄老师跟我们说起的一件事情:有一次黄老师在某学校听了一节《圆柱的表面积》的课,上课的老师在让学生课前先尝试制作一个圆柱后,课上与学生是这样对话的: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圆柱的? 生:我准备了纸、圆规和剪刀„„ 师:你直接说出步骤。

生:我先准备纸,然后就卷成圆筒,再剪两个底面,就做出来了。师:好的。

师:侧面的长和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是这样吗?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刚拿出剪刀,老师就一把接了过来,把学生精心制作的圆柱剪开,贴在黑板上。有些学生小声说道:“真可惜。”)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这个圆柱体的高。

师:圆柱的表面积你们会算了吗? 齐答:会了。

听罢,黄老师生发出许多思考。课始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导问,黄老师还是很肯定的。尤其是当学生有了那么多自信的表达时,黄老师直觉这里一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倾听,延伸,提炼,概括,问题一定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但是,当上课老师冷冷一句“直接说出步骤时”,让黄老师觉得这么无情地打断学生的讲话,很是失望。之后这个应变能力很强的学生理所当然地省略了很多的内容,单刀直入地回答了老师想要的答案。而上课老师以为有这个答案就够了,对于学生操作经历的概括,是否有助于理解圆柱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丝毫没有关注。只是为了板书和讲解一再发出指令,牵引着学生在完全的教师主导意识下回答,甚至最后只匆匆用一句“会了”来结束新知的探索。如此“快节奏,高效率”的教学,看起来过程顺利,但是教师主导的课堂,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不得而知。这,引起了黄老师的不安和深思。他决定课下找那位学生深入聊聊关于“圆柱表面积”的问题:

黄老师:现在愿意跟我们说说圆柱的制作过程吗?

学生:老师根本没有让我把话讲完,其实为了今天的发言,我昨晚就准备了。

我认为,制作圆柱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制作规定底面和高的圆柱。我和同学们,基本都是先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做出圆柱的侧面,然后再用这个圆筒画出两个圆,作为圆柱的底面。这样制作看起来任务是完成了,但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都不太方便。如果要是让我再制作一个,我会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用宽作为高,这个长就要用两次,一次是用来求侧面积,一次用来算底面积,因为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

黄老师:你的发现,全班学生都会发现吗?

学生:我相信我们班上有不少同学并没有很好的理解。黄老师:那怎么办?

学生:老师不是在黑板上讲了吗?没理解的就背公式呗。

学生:老师,我们在课前还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全班学生做出的圆柱都是瘦瘦高高的,身材都那么好。其实很多人做圆柱时,都是用长方形的长作高,宽的长度才是底面的周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相当于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应该说: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中的一条边相当于底面周长,另一条边相当于圆柱的高。

相信这段深度的对话,不仅给黄老师,也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震撼。我们不能责怪我们的孩子竞争力差,知识面窄,缺少创新能力。若为师者总是在拒绝倾听孩子的心声,关闭了与孩子心灵相约的通道,我们的孩子能闪烁着求异的光芒吗?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充满理解与信任的关系,甚至只有一次充满期待和启发的深度对话,和静静的倾听。

古人云:“唯教之道在于导”。在“大问题”的教学中,导学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成败,因此对执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黄老师关于“大问题”教学的导学金规则,犹如一盏灯塔,给迷雾中前行的我们点燃几许亮光,支撑我们继续前进。此时此刻,这几条金规则或许还只是几粒小小的种子。但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浇灌,辛勤耕耘,相信总有一天要成长为参天大树!

第五篇:大问题方程

提炼关系 转化语言体会等价

---“方程的意义”课堂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南头部 高雅

一节课的教学,问题在精不在多!两到三个覆盖全局、直指本质、涵盖重、难点的大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搭建自学脚手架,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充分解放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充分解放自己的双手,主动操作;充分解放自己的嘴巴,勇于表述;充分解放自己的眼睛,乐于观察。

——黄爱华

课前思考 1.研读文本: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是教材中给出的关于方程的定义。能根据这个定义顺利地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流利地说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个定义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用这个定义来判断,类似x=1,x-x=0等这样既含有未知数又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到底是不是方程呢?带着这些疑惑我们从本质上来解读一下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的是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

方程的本质特征是等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过程。

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让学生接触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

方程----用等号将相互等价的两件事情联立,等号的左右两边等价;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件事情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数学建模的本质表现之一。

2.抓核心词:

方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让学生能透过现象,深刻理解方程的本质含义呢?我们抓住三个关键词:

1.等式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在以天平图创设的现实情境中,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意思。

2.等号 算术中的等号主要表明运算的具体实施过程,即经由具体运算依次得出的结果,在代数中,等号的主要意义是表示“等量关系”。

3.等价

等价是代数中的核心观念。

3.提大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尝试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并把梳理的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主要包括:

(1)什么是方程? 

(2)为什么要学习方程? 

(3)方程就是等式吗?

方 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什么是方程? 不

等 式(2)有什么用? 40(3)就是等式吗? „„

等 式

20+30=50 3+5=8 „„

方 程

4x=200 3x=300×2 y+5=10 30+x=80 2x=100 „„

4.板书设计:

课堂回放

镜头一:建立关系,提出问题 师: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吗?

生: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作为一个学习者,你想弄明白关于方程的哪些问题?

生1:方程是什么?

生2:怎样解方程? 生3:方程有什么用?

生4:方程与方程式赛车有关系吗?

生5:方程跟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

师:这些问题都代表大家对方程的思考,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写一写。

师生共同梳理板书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①方程是什么?

②有什么用?

③方程就是等式吗?

师: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学习。

策略分析:

师生之间的对话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以问导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控并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上,生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写在黑板上,问题即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镜头二:尝试探究,展示分享

1.回顾“比轻重”,感受平衡与相等。

师:首先我要请大家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一年级。请看,这是一年级数学课本里的两幅图,能看懂吗?看懂什么了?

生:4只虾的质量等于一只蟹的质量。

师:是吗?凭什么说是等于呢?

生:因为天平保持平衡。

师:哦,天平保持平衡,我们就知道左边4只虾的质量(伸出左手)等于右边一只蟹的质量(伸出右手)。你们能用这样的手势表示天平的意思吗?

师生共同用手势和语言一起表达天平的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

策略分析: 引导学生用双手表示天平的平衡,肢体参与的活动,对建立模型,建立等价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2.交流分享,初步感悟方程。

在图中加入数据,如下图:

师:现在你还能看懂吗?

生:能!

师:把你看懂的意思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下来。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师:真厉害!3个同学的表达都各不相同,你看懂了吗?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 生1:我觉得第三种不对,别人会看不清楚,要交待一下x表示什么。

生2:x就表示一只虾的质量,4x就表示4只虾的质量。

策略分析:

“你看懂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原有的探究结果与展示的探究结果进行对照,提醒学生关注学生,关注别人的思维过程,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又恰恰对展示结果进行了合理和必要的解释,帮助学生澄清了思维。

师:现在清楚了吗?站在你的角度比较一下这三种表达方式,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跟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生1:我最喜欢第三种,因为最科学、最简洁有力。虽然第二种也比较简洁,但我感觉第三种更有方程的感觉。

生2:第1种和第3种我都喜欢,因为第三种跟我们以前学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有联系,看起来很简洁,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是3只鸡的质量等于两只鸡的质量。第一种用文字说明了什么等于什么,也很好。

生3: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因为第一种那么多文字我感觉更像语文课,数学课应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

策略分析:

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的表达也带领全班同学逐渐深入地理解知识,在喜欢与不喜欢的对比中,方程的特点和方程的简洁性呼之欲出。

师:喜欢第三种的人举手!这么喜欢它,那还不赶紧写在你原来表达方式的旁边。老师也把它写到黑板的上面来。怎么样?写起来是不是很方便简洁?

师:老师悄悄的告诉你们,你们最喜欢的这种简洁方便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方程哦。

师:喜欢方程吗?(喜欢!)有什么好处?(简洁、方便)学懂了吗?(懂了,有点懂了……)现在假如隔壁班还没有学方程,他们班有个学生走进来了,你要告诉他什么是方程?你会怎么讲?和你同桌一起准备准备。

生1:方程是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方程代表相等的关系。比如天平左边等于右边。

生2:我补充,我觉得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生3:我来举个例子说,比如:天平左边4只虾,我们就写成4x,天平右边是200,我们就写成200,天平平衡,我们就用等号连接,4x=200就是方程了。

生4:我觉得方程有点像搭桥,只有在两边质量相等的情况下,中间的桥才能平,汽车才能过去。师:对,方程就是把左右两边相等的两件事情搭座桥,用等号连起来。

教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方程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在问题后面打上√)

策略分析:

认识方程从用手势表示天平的平衡手始,再用喜欢的方式记录天平平衡,然后比较不同的记录方式,再谈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最后书写方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独立思考、比较优化的过程,而这个经历都是在“什么是方程”的大问题的导向下一路走过来的。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再驻足回品:“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学方程,你准备怎样告诉他什么是方程呢?”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形成整体印象,而学生有准备的表达对整个教学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延伸拓展的作用。

3.读写方程,对比认识方程。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方程,要读出刚才你们说的平衡相等的感觉哦,谁来试试?

学生带着手势读方程。

教师依次出示以下四幅图,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看图写出方程,然后齐声读出方程。

生1:老师,20+30=50根本就不是方程。

师:同意吗?为什么?

生1:因为它没有未知数。

师:可它平衡呀!

生1:它虽然平衡,但没有未知数,就像1+1=2那样。

师:哦,它只是我们学过的普通的等式。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2+3=5,100+100=200……

师:那为了区别,请一个同学把黑板上所有的方程用个大圈圈起来,谁来圈?

师:再请一个同学用个大圈把所有的等式圈起来。你们猜,他会圈哪些?对吗? 师:看看这两个大圈,你觉得方程和等式有什么联系呢?

生1:方程也是等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生2:方程是等式的一种。

生3: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生4: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教师拿出写有“方程”和“等式”的卡片

师:那这两张卡片贴在圈圈的哪个位置比较合适呢?

学生将“方程”贴在方程圈内,将“等式”贴在方程和等式交叉的位置。

师:出示不平横的天平:

这样的天平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40< x+10

师:这是方程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

生1:我说不太清楚,但我感觉它是方程。

生2:我觉得是方程,因为它含有未知数。

生3:方程不仅要含有未知数,而且还要表示平衡。这个式子根本就不平衡,所以不是方程。

生4:如果方程只是用在等式上,那范围太小了,研究它干什么?

生5:我们前面提到了,没有未知数,只有等式的,可以说是二缺一不是方程,我们现在遇到有未知数但没有等式的,也是二缺一,所以不是方程。

策略分析:

让学生带着手势读方程,体验两边质量一样重,会读了,也就会写了。进而引导学生对等式、方程、不等式进行对照、比较、辨析,不仅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明确,而且方程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4.生活拓展,深刻领悟方程。师:刚才我们通过天平认识了方程,那离开天平,是不是方程就不存在了呢?其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相等关系,不过生活中的等量关系不像天平这么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他需要你有慧眼去仔细的分析和辨认,有没有兴趣挑战一下?我给你提供2个研究素材,你和同桌一起商量商量。看看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怎么用方程表示?

交流分享生活事件中隐藏的等量关系,解释方程的意义。(略)

策略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事件在头脑中建立天平,就是帮助学生建模、化归。

镜头三:共同概括,问题延伸

师:课前提出这些问题我们都解决了吗? 生:“方程有什么用”还没解决?

师:你感觉方程有什么用?

生:表达起来很方便、很简洁。

师:方程的作用可大了,很多用算术方法解起来很难的问题,用方程解起来就轻而易举。方程究竟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以后我们来慢慢体会。

策略分析:

师生围绕本节课的“大问题”,通过写生活中的等价关系、用式子表示不平衡的天平、在黑板上圈出方程、等式等教学活动,共同参与梳理提炼出方程及其概念,并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最后提出了“方程究竟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的后续研究问题。

下载大问题的预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问题的预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问题思想

    爱华,1966 年生,本科学历,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 究发展中心多媒体教学研究部副主任、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育研究 中心副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

    大问题教学

    大问题教学,展现和完善学生的真实思维这些学术资源永久免费,你知道吗? 作者: 黄爱华 作者简介: 黄爱华,广东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廖华,深圳市福田区梅园小学. 人大复印: 《小学数学......

    关于十八大问题问答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2.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____ A______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大问题”教学心得

    2013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培训心得中兴小学 邱佳玉2013-12-16 本周五的早上,我搭乘地铁到深圳市云顶学校,参加2013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培训,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

    大问题教学心得

    长春学习心得体会 9月19 日有幸参加了在长春举办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教法,全国小学教师名师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看了专家的精彩汇报,感觉就是两个字震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

    销售九大问题(合集)

    销售九大问题⑴、你们厚泽返利太低(收费太高)了! 这确实可能存在,因为厚泽更重视给合作的中介提供全方位的竞争支持,包括评估值、银行政策、还有我们可以提供押房资金。可能我们......

    三大问题具体表现

    党的领导弱化 《问责条例》第六条规定,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党的领导弱化的,应当予以问责。党的领导弱化的表现主要有:党的理......

    大问题思想2

    生命化教育视野下“大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概要 一、核心概念界定 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模式,“生命化教育正在生成它的路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