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教育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文蓝本,探索和思考这样一种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区为主 教师队伍 建设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师为本。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蓝本,探索和思考以区为主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方法。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辖下初中学校10所,小学23所,公立幼儿园6所,专任教师1483人,该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以区教育局管理为主的模式,区教育局负责教师培训、考核、流动、职评等诸多事项,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区教育局主要起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区教育局要引导学校自主开展校本培训,并为之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区教育局要为学校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搭建平台,创造教师校际交流,名师和骨干跨校指导的机会。江北区教育局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做到:
1、强化教师培训模式
依托市培训中心,对区属教师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教师根据市培训中心开设的科目,自由选择参加培训。区教育局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到省、市、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包括选派优秀英语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接受外籍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确定各学科重点培养教师名单,设立教师学科备课小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2006年,区教育局组织以教研员为组长,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教研力量对农村初中教师以及刚参加工作的33名新教师进行全面听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科能力,江北区教育局创新形式在教师中开展“师生同考”活动,即在宁波市初中毕业生中考的同时,安排所有任初
一、初二的教师进行同样的考试。此项活动让教师感受了考试的气氛,对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提升教学的能力水平有很好的成效。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力量的培养
为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和学科比武创造有利条件,搭建有效的平台。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师资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学科比武”等项目,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宁波市第七届中小学特级教师带徒活动中,有11名年轻教师榜上有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农村地区的妙山中学,学校仅有30教师,在这次名师带徒中的就占据了两个名额。
同时,江北区教育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委以重任,积极引导骨干教师承担起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重任,参与示范课、研讨课和专题讲座等活动,为教师发展创造平台,并在经济、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江北区有大片土地位于农村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相对城区要薄弱得多。区教育局以教育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其中包括,名教师下农村定点指导,规定名教师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农村指导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开启农村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农村初中骨干教师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一年,获得称号的教师必须承担提升农村初中教学质量的重任,同时他们也将享受每人每月300元的骨干津贴。2007年初,全区五所农村初中进行了农村初中骨干教师的评选,共评选出农村初中骨干教师61名。
4、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出台相关文件,规范名教师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名教师和特级教师在全区教师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都组织名特教师到学校定点辅导和公开讲学,通过“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名师定点联系学校”等方式,充分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展开名师结对薄弱、农村学校活动,要求名教师一个月至少安排两天时间到结对学校听课、评课、讲座和上辅导示范课。建立名教师个人教学博客网站,为教师的交流、学习和提高创建平台。江北区名教师实行年度考核制,考核材料网上公示,考核合格则给予每月1000元的津贴。
二、干部队伍管理方面
在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中,区教育局主要起到统筹干部队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作用。一方面,局教育局要承担起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区教育局对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以及交流也起到决定作用。江北区教育局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到:
1、加强学校领导队伍建设和培训
利用暑假时间,加强校长党风廉政、办学思想等内容的培训,要求校长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我的办学思想”,撰写学习体会。组织校长到各省市、高校参加现代校长管理的培训,选派部分校长到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参加省骨干校长培训。选拔年轻有为的校长到杭州、上海、广州等地挂职锻炼,每学期选派两名,每次半年以上。
出台《江北区中小学中层干部任用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干部竞聘上岗机制,全区各校中层干部实施竞争上岗。开展正副校级领导公开招考、竞争上岗以及教师直选校长等形式多样的校级干部选拔机制,创新用人条件,拓宽用人范围,使一批创新、进取、务实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
2、实行灵活的中小学干部流动机制
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下属中小学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每年6月,对校长队伍进行全面考核,并展开校长聘任,校长轮岗交流工作,推动干部合理流动,促进教学资源均衡分布。2006年,全区有10个学校的11名校长在岗位上进行了任职交流,有的校长从城区学校调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有的校长由农村调往城区学校。同时,还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教师担任校长职务,进一步充实中小学校长队伍。当然,任职交流,也有3名正校级和2名副校级干部由于群众公认度低、工作绩效差等原因被降级任用为副校级和普通老师。
三、探索和思考
1、发挥区教育局的统筹引导作用
①、加强学校教师师德教育和先进考评工作
区教育局可以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对全区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集中教育,同时,区教育局也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展开先进教师的评比活动。3 比如,区教育局应积极开展浙江省春蚕奖、宁波市王宽诚育才奖、宁波市十佳师德青年楷模教师以及区级先进教师的评比工作,开展“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论坛,“感念师恩”、“书香伴我行”征文活动,“学党章,知党史,强党性”知识竞赛以及“知荣明耻树我新风”演讲比赛等,以确保全区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另外,区教育局还应帮助学校制定教师师德量化考评机制,以江北区为例,采用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形式,将师德考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的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相挂钩,实行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制。
②、搭建教师培养的良好平台
在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分校本培训和全员培训两种模式。区教育局应该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推动这两种培训的开展。在校本培训方面,区教育局应统筹和综合全区各校教师培训的经验,给学校校本培训的开展予以积极的指导,同时,区教育局要大力组织全区教研组、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力量,下学校配合校本培训的开展;在全员培训方面,区教育局可以在全区范围内分学科组织大型的培训活动,推动“名师带徒”、“良师带徒”、“名师定点联系学校”等活动的开展,同时,区教育局还应该积极联系,为学校教师到省、市以及跨区培训创造条件。
③、搭建师资力量合理流动的平台
师资力量的合理流动是充实学校教学力量增加学校活动的良好途径,区教育局应该在教师流动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区教育局要推动教师校际交流和支教工作的开展。以江北区教育局为例,该局出台了教师校际流动和支教的相关文件,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以及农村地区的学校参加教学工作,并给予经济和生活上的大力补助,原则上规定时间1~3年,由接纳学校决定,这也确保了接纳学校在学生教学工作上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区教育局应该积极推动学校干部队伍的合理流动。江北区教育局每年6月都会对全区的学校校长和校级领导进行考核,了解干部工作的实绩,制定干部流动计划,实施学校校长在各校岗位上的轮岗交流,从而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活力。
2、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①、加强奖金待遇的倾斜
对于像江北区那样既有城区学校又有农村学校的教育系统,应该对农学学校教师的奖金待遇上给予合理的补助,从而做到在待遇上留住人才。江北区对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实施每人每月200元的补助,对于在农村学校担任骨干的教师每人每月额外再给予300元的骨干津贴,同时再给农村地区教师在车贴等生活开支上也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的补助,做到农村学校教师待遇高于或者不低于城区学校,从而保证了农村师资力量的稳定性。
②、职称评定和专业发展上的倾斜
职称评定向农村地区倾斜,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可以有力地提高农村地区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江北区教育局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就实行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教师职称评定的程序上采用笔试、上课、终评委评定三个环节,笔试实行淘汰制,并且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设置不同的合格分,终评委最终的评定也是设置了农村组、城区组两张表格,适当地倾向农村教师,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积极性,推进师资力量均衡分布。
第二篇:以学为主感受
观看“以学为主”课例感受
2016年12月5日,通过网络学习了观看了“以学为主”课例后,感受颇深。变被动于主动,这样把学习者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能使其逐步引向深入,更符合学习目标的要求,使学习成果显著,往往包含了特定学习主题中的重要学习步骤。首先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典范,可以为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提供参考,得到启发。
新课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的关键。课堂上要让学生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多思考,做到精准备课,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这样在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及时点拨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给他们自己去理解、品味、感悟,用情境呈现问题,创造开放的学习坏境。
在课堂上,教师应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启发学生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不能全盘替代。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使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不是传话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集体中的一员,应积极实践,努力做好点拨、激发指导工作,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积极参与,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达到以学为主的目标。
第三篇: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成都分公司许宏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主体和实践者,职工代表既是职工群众的代言人,又是企业决策的参谋,职工代表不仅代表着职工的利益,也代表着职工的智慧,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对于保障职工民主权利,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深远。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对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意义深远
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是落实党的依靠方针的具体体现。作为职工群众推选出的代表,只有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才能不负广大职工的重托,使依靠方针“依”得上,“靠”得住。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民主管理水平的需要。企业民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职工代表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企业民主管理水平的高低,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能否得到落实,职工群众合法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职工利益诉求能否正确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代表参政水平和议政能力。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是提升工会工作效能的有效载体。工会组织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基本职能。而培养一支高素质职工代表队伍,提高企业的民主管理水平,工会工作就抓住了“维护”这一基本职责的“牛鼻子”,-1-
工会才能受到广大职工的拥护,得到党委的信任和行政的支持,同时,工会的其它各项工作也会由此得到推动和加强。
二、当前职工代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观察,多年来,铁路企业一直致力于加强以职代会为基础的企业民主管理建设,职代会运作普遍比较规范,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一是职工代表责任意识有待加强。表现在部分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热情不高,主动履职的责任感不强,职代会上举举手、划划票、鼓鼓掌,应付了事。二是职工代表服务意识有待提高。部分职工代表平时不注意深入基层,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面对职代会提案征集或参加代表座谈等活动时,不能及时反映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要么纯粹站在个人立场提要求,要么内容空泛不具实际参考意义。三是职工代表大局观念有待完善。部分职工代表对自身的权利、义务了解尚浅,或只满足于完成本职工作,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漠不关心;或片面把为职工说话作为“代表”的全部职责,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需要。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职工代表产生方式有缺陷,代表的广泛性不强;二是职工代表培训不够深入;三是职工代表参与日常民主管理的渠道有限;四是职工代表履职缺乏必要的考核激励机制;五是职工代表权益的宣传力度不够。
三、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的探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作为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要使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要求我们必须逐步建立健全职工代表队伍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职工代表的选举工作要“真”
职工代表的选举工作是职工代表队伍建设的第一关,只有“真”选,才能顺应民意,才能选“准”人,决不允许有任何的“当然代表”和“指定代表”。经过“真”选,最终让那些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高,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强,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关心集体、遵守纪律、联系群众、办事公道,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职工成为职工代表,在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工作中为职工群众代言。
二是职工代表的培训工作要“实”
职工代表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工会组织只有在职工代表队伍的素质能力培养上坚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才能切实提高职工代表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好职工代表在提升企业民主管理、协调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职工代表的工作平台要“宽”
职工代表的工作平台主要包括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组长联席会议及其他日常管理活动等。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代表
发挥参政议政作用的黄金时间,职工代表可以集中行使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推荐选举权,充分表达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职工代表组长联席会议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凡是日常工作中出现的焦点和难点问题,都必须提交职工代表组长联席会议审议。在日常工作中,职工代表的工作领域可伸缩性很大,工会组织一定要积极搭建平台,让职工代表更多地参与到企业民主管理活动中。四是职工代表的工作激励要“新”
职工代表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其工作质量,只有充分调动、发挥、保护好职工代表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切实发挥好职工代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职工代表的工作激励机制,除了保证职工代表在参加职工民主管理活动期间的各项待遇外,一定要有创新的举措,这是工会组织在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五是职工代表的工作宣传要“多”
工会组织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好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工作情况,这样有利于推动党的依靠方针在本企业的落实,有利于让职工群众了解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新进展,有利于调动职工代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职工代表更好地行使权利,因而是新时期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切实加强职工代表队伍建设、提升职工
民主管理工作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将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企业工会组织一定要坚持上级组织和党委的领导,积极赢得行政的支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第四篇: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杨光辉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4期
【摘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必须从拓宽干部来源、加强教育培训和建立激励机制下工夫,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干部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实施者,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必须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应当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从拓宽干部来源着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1]因为“村社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村社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好坏”[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适应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等。因此,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于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在建设农村干部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创新用人理念,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把那些对农民有亲情、对事业有热情的人选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广辟渠道,拓宽农村干部队伍的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选拔科技型农村干部。
同时,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担任村社干部工作。各地方政府要通过改善农村工作环境,解决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吸引人才到农村从事村社干部工作。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可以安排一部分大学生下
到农村基层任职,并从这些人中逐步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干部。国家要采用各种办法改善和提高我国村社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做好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干部才会真正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会选出优秀干部,从而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二、从加大教育培训上着手,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是搞好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保证力量和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要反映在一些基层干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对市场经济知识不清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思想准备不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办法不多,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上盲目行事,难以胜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有的基层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守摊子、过日子;有的基层干部政治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不落实,理解政策有时“跑调”,执行政策有时“走样”。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给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造就一支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来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因此,必须要抓好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创新培训内容。农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干部队伍发展需求,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针对性,在“实”字上下功夫,有针对地抓好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多采取一些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创新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头致富的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加强领导方式方法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管理的能力、做思想工作水平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学会依法办事和有效地运用各种政策、法规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新农村建设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拓宽培训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 全面推行“理论+实践”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社会调研、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提高性培训;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探索创新“流动党校”、网上教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强化普及性培训;运用基地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拓展实践性培训。针对农村区域产业优势和干部现状,注重运用分散实践培训、巡回报告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紧紧抓住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对农村干部,特别是对新选任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尽力保证每个农村干部都具备最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业务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农村干部进行培训。“请进来”就是每年从各高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组成讲师团,定期深入农村对现任农村干部在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短期培训,尽力使现任农村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走出去”是从现任农村干部中选送一批基础素质较好的干部到地方高校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三、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手,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不容易。同样,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良好素质的长期保持也是很不容易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很低,许多基层干部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干着公务员的活,拿着低保户的钱。”经济待遇少,政治待遇争取难,使得基层干部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基层干部良好素质得以长期保持。首先要建立基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考核不称职的农村基层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政绩突出、农民拥护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广泛宣传、表彰和奖励;并重视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选拔乡镇干部,在社会上突出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地位,使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能上能下”的机制,使基层干部有压力、有动力,有效地克服了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的现象,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二是改善经济待遇激励。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酬,应随着经济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逐步提高;上级组织要切实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生活养老问题等以解除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优化工作环境激励。上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农村,帮助基层村干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有力“靠山”;上级布置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交任务又交政策、方法,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要相应配套,多关心多支持多为农村基层干部着想,应由有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不能转嫁到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李华《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探析》
[2] 李仁方《谈谈我国村社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杨光辉(1971--),男,侗族,贵州三穗人,中共铜仁地委党校讲师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摘要]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教师、以优秀的职业素质要求教师,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系部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任务导向
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高校教育质量是造就社会精英的有效平台,是输送数以万计合格劳动者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任务,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探索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新途径,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学院坚持“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科研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建设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这一主题,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学建设为保障,以教学稳定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着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全力推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奋力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教育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果,教育质量建设取得新突破,教育模式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新提升。
一、以系部建设为载体,教师队伍建设新进展。
(一)加快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是严格选拔标准。制定选拔与管理考核专业带头人的相关制度,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和有利于专业带头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严格培养标准。坚持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要求教师,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培育教师,重点选拔具有良好教学业绩的中青年“双师型”教师承担教研课题、业务进修、企业锻炼、主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推广工作与技术服务项目开发、参加各种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等。
(二)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设立骨干教师培养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业务培训、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考核奖励等。二是组建骨干教师培训班,采用“导师引领,集中研训、小组研讨、自我修炼”的培养方式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三是开展学术研究,通过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等途径,提升其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强考核,对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三)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人才优势资源,实行开放式教师选用模式,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与协作,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参与专业课教学、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顶岗实习指导、聘用能工巧匠参与操作技能指导,形成行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能工巧匠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二是充分利用周遍地区人才优势资源,主动推进省校际间教师资源共享,积极挖掘社会富余人才资源,拓宽高校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
二、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师资队伍建设新突破。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专业建设水平是学院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专业建设水平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以护理等重点专业建设为主体,培育优秀师资。大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途径,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形成由教学名师领衔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核心专业的新体制;形成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1
(二)坚持以临床医学等优势专业建设为主体,培养专业带头人。做到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要求教师,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培育教师,重点选拔具有良好教学业绩的中青年“双师型”教师承担教研课题、业务进修、企业锻炼、主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推广工作与技术服务项目开发、参加各种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等。
(三)坚持以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为主体,培育骨干教师。定期开展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送出去(组织新教师到四川省高师培训中心参加岗前培训,选送英语专业骨干教师到财经出版社参加在职培训、选派机械类、机电类、经济管理类、建筑类骨干教师数名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对口交流)、请进来(高薪聘请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优秀专家、学者来我院授课、开设专题讲座)、传帮带(选派经验足、素质好、水平高的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等形式对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开展学术研究,通过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等途径,提升其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以化工、建筑管理等新办专业为主体,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周遍地区人才优势资源,主动推进校际间教师资源共享,积极挖掘社会富余人才资源,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
三、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师资结构新改善。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之基,是教学基本建设之源,是教学质量之本,是办学水平之纲。学院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重点课程建设为支撑,特色课程建设为关键,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质量求生存。学院紧紧围绕“立足达州、面向川渝、拓展秦巴、辐射全国”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本院实际,发挥优势,强化质量,倾力打造内科学、手工制作等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集中力量,采取措施,壮大力量,扩大影响,推动学院办学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二)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高职院校的生命力依赖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对人才和技术的迫切需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学院紧紧依托区域经济,以服务中国西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主要任务,培育了无机化学、化工工艺学、仪器分析等重点课程,努力培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实用技术人才,努力开发和传播实用工业技术,把学院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融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地方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
(三)以骨干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能力谋发展。课程建设的核心是骨干教师的培育,特别是课程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没有高水平的课程负责人和课程教师骨干,专业建设水平就难以提高。我院充分发挥课程负责人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一是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综合性大学、国内专业培训基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进修、深造、学习,通过参观访问、培训学习、专题研讨、学术交流和学术考察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二是切实加强课程骨干力量培养,着重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发挥他们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重点培养后备力量,全面训练,从严要求,放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使其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
四、以任务导向为载体,教师团队建设新进展。
(一)以教学研究为主线,加强专业教研团队建设。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院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教学质量建设的根基,自始自终抓教研,始终不渝促教研。一是抓教研组建设。在备课、修改教案、试教、评课、再改教案、再试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老教师的龙头作用、中年教师的核心作用和青年教师的骨干作用,使传帮带成为老教师发挥余热的阵地、中年教师展示魅力的舞台和青年教师成长舞台的纽带,一支激情昂扬、活力四射、奋发有为的教研团队在实践中形成。二是抓教学示范课。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交
流教育教学经验,我院定期开展了教学示范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采取示范课观摩教学与评教分析会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观摩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示范课”,促进交流,谋划发展。以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领导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和自我评教”等“五评教”活动,有力推进了教学质量体系建设,达到了“强化教学训练,展示教学成果,提炼教学经验,增强教学实效”的效果。
(二)以教学质量为主线,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院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托,以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为载体,倾力打造数量适度、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道路,创新教师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依托四川华迪集团有限公司、达州钢铁集团、达州市中心医院等知名企业,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途径,着力优化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质量和结构,形成由教学名师领衔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衔核心专业的新体制,形成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
(三)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大量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三是大力推进“三个一”工程,即每一位双师素质教师联系一个企业,解决一个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努力构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四)以科学研究为主线,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以服务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为主体,以课题、专著等物质形式为载体,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依托,切实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增强技术服务能力,为把达州市打造成“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