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与就业——讨论材料
发展与就业
—— 2010201309黄婷
1:怎样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优势和劣势在哪?
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自愿进行的,而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慑下被迫进行的。从最开始的葡萄牙强租澳门,到荷兰侵占台湾。进入十九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震撼,但麻木的清政府仍未从“天朝大国”的梦中醒来。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势力侵入了中国内地,威胁京都,才开始触动中华民族的神经。近代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寻求强国之路。
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西方的造船,开矿等技术,改良中国军队,开始了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实践的历程。在洋务运动的失败后,一些开明的中国人意识到单纯引进技术已经无法解救中国的腐朽落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企图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推动中国的进步,但强大的封建势力扼杀了他们的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人物走上了一条更为激进的道路,采取革命手段,成功推翻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念。短暂的革命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打败。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终于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人民成功站起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甚至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结束十年的文革动荡,在邓小平等优秀领导人的带领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现代化进程,并一直在发展前进。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展望存在着多种观点。有人认为是持续目前发展的现状,也有人认为坚持经济改革优先,保障政治稳定。首先现代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它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化,环境保护等其他方面也需要兼顾。现代化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观念。
优势: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大国,辽阔的土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潜在市场是许多其他国家与无法比拟的。中国的经济经历这么多年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阶段,相比其他落后的国家在经济基础已经有一定优势。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使得劳动力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实现产业转型,建立技术集约型和资金集约型产业提供条件。经过政府多年来努力,积累了大量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经验。此外中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适宜的民族政策导致我国民族矛盾较少,有安定的国内环境。
劣势:中国从封建时期一直延续的大一统体系在应对当今多元文化趋势方面缺乏相应灵活性;中国目前现有的政治体制导致腐败问题难以根治,此外尽管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以运行多年,但仍存在有不足之处。中华民族问题虽然不多,但仍然存在着一定民族问题,而且台湾问题仍有待解决。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剧。在资源问题上,中国资源虽然在总量上多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严重不足。中国目前还未能形成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不利于产业的长足发展。中国的科技实力仍有待提高。
2:试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答:13 亿中国人,9 亿在农村,这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农村还处于相对贫穷的状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根据我们多年来发展经验表明,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的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
关于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提出有多种途径:
1,费孝通的“离土不离乡”对策。它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应放在发展乡镇企业
上,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转移,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要求采取有效的办法把小城镇的发展引导到集中、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而不是仅仅意味着分散的发展乡镇企业和遍地开花地发展小集镇。农村城镇化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土地脱离,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量,实现其身份和职业的同时转变。
2,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目的地的选择上, 一般首选特大型和大型城市。一般来说,城市的劳动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确实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效应,但是一定人口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出现巨型城市的负效应,反而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政府应采取积极引导措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按照当地市场的需要, 实行向大城市的就近转移。同时加大全国范围内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注重发挥其人口转移、产业集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功能。
3,兼业经营同样是很多国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
民仅依靠务农难以取得更多的收入。从事兼业经营,即可以保障农民从土地获取基本收
入,又使得农民得以在农闲时间从事商业和服务业。商业和服务业承载了相当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深化农业发展,扩大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依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是有限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可以农业内部实现。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转移,向农业的产前和产后部门转移。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仅凭一种或者几种农业内部的转移方式不能完全解决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多样化途径,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比例,扩大林、牧、副、渔的生产,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开垦荒地、沙地;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和外向型农业等。这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或内部消化,既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篇:企业生存与发展大讨论
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员工改如何应对
近期,公司停工的消息在基层员工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公司炼油装置规模小,二期精细化工项目没有全面实施,国家大的环境导致炼油企业亏损,所以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还有一部分同志认为这次停工是根据总公司安排,避开目前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汽柴油价格持续低迷的阶段,是为了减少亏损,同时汽油加氢项目正在建设,二期乙苯苯乙烯装置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汽油加氢及乙苯苯乙烯装置的投产能够给公司带来巨大效益,所以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情况谈一谈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轻信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动摇军心。我认为停工检修对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平稳的生产至关重要,恰逢这样一个市场环境,公司领导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明智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要认为企业停工就是要倒闭,就马上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我们的公司刚刚建成投产,正在发展阶段,一批新的项目正在陆续进行,公司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员工要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信任领导做出的决策,忠实企业利益,始终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企业才能发展的好,企业发展的好个人才有发展的空间。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应该理解为“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员工的生活才可能富足,个人的小家才可能幸福美满,正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在这个阶段员工更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到停工不停制度。同时公司在这阶段要加强信息公开,跟员工讲解当前形势,稳定员工情绪,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鼓励员工在这一阶段学习本部门其他装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开展公平公正的技术比武活动,并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上,对于员工关心的住房、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加大关怀力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珍爱企业,珍惜岗位,视企业如家业,把工作当事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过程中的得失,为下一次开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篇:大学生发展与就业演讲稿
我国大学毕业生将何去何从?
——从供求情况看大学毕业生发展与就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像是刚刚孕育成熟的生命一样,迫切的希望可以很快融入社会来一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求职大学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僧多粥少的态势。除了就业岗位少,缺乏工作经验和大学生自身心态不端正,都是挡在大学生就业之路上的拦路虎,同时大多数人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工作,到收入高且体面的政府、银行等部门工作——这显然与社会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问题,我们先通过与中国极其相似的俄罗斯,看看就业情况。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国家,但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2009年,仅俄罗斯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统计的登记失业的人数为173.5万,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近4成。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估计当年约1/7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
不介意放弃所学专业从事其他工作——他们往往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不介意回到家乡或者其他中小城市工作——既降低生活开支,又可以照顾家人,更重要的是——顺利实现了就业并走上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发展道路。
中国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究竟怎么样呢?。
目前企业在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到满意的技术和管理员工越来越少,即使企业能招聘到专业合适的大学毕业生 ,也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为此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然而,如果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改变这种困境—这种合作双方能把技术,设备,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等因素成功地与高等学校教育要素相结合,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员工.因此,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很有必要.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把大学毕业生完全纳入失业保障范畴.因此 , 有必要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把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完全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保障范畴.建立的社保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经济 落后地区和农村工作大学毕业生的补贴和奖励以及作为大学毕业生失业救济金.大学生应增加在校期间实习的经历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通过在网上做的调研,超过90%的公司会更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实习经历。在学校的时候,最好能够争取在寒假、暑假增加自己实习的经历。大学生先要明确方向,并做好从最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放低要求是今年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大学生应该眼光向下,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90年代的大学往往被描绘成象牙塔,那时侯的大学生由于分配制度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或挥斥方遒或自命不凡。而新世纪之际,刚杀过独木桥的他们跨进校园,却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业双向选择了,进校园就得想着找工作.大多数学生会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四处出击,再优秀的人也不会等待。天之骄子的说法早已被PASS,再抓着这朵云彩不放,早晚会跌死。现在就是把自己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天之骄子的冠冕堂皇早已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冲到了太平洋。”
大学生是市场经济下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竞争是描述他们的关键词。但过分强调竞争而失落传统的温良恭俭,会对长远的发展不利,自身的商品化,难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近视”现象。打上市场烙印的这一代大学生,踏入社会后会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前进。
双向选择必然导致竞争,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一些毕业生认为专业太冷,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在求职时很不自信。一个学历史的大学生其求职意向居然多达9种:记者、中文编辑、英文编辑、网络编辑、教师、广告文案、企业策划、导游等。他说,现在很多单位不要应届生,能找到工作就算不错了。很多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太低,女生表现尤为突出。自我定位过低与激烈的竞争有关。但不论竞争多么激烈,都应保持平常心。因为毕竟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文方面的修养和理论技能的掌握已比较完备,需要的只是社会经验的锤炼。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求职时饥不择食,必然带来所学专业和工作的“对口”问题。一般而言,所学专业毕竟是最熟悉的领域,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专业对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求职时应强调对口,但不必非对口不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这个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全面中肯的评估,然后再对发展方向做出抉择。单项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不容忽视。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冲劲很足,但往往不够塌实。这样始终适应不了社会角色,是求职心态不平稳的表现。好高骛远的人终要跌落红尘,为梦想而活的人总有醒来的时候。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一个适应过程,应尽快完成转变,积极认清自己的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无论对什么事情,期望值都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料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
大学生或多或少对求职都有恐惧感,胡湘明说,对陌生事物有恐惧感是正常的,正常人能够克服恐惧继续向前,而心理脆弱的人常退到“蜗牛壳”里。在“双向选择”时,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追悔、逃避、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需要能力,适应社会更需要能力。从校园到社会,这一步早晚要迈出去,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回避不如迎接挑战。勇气和自信是逐步培养的,把每一次成功当成下一次的开始。在求学期间就应积极接触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因就业而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的,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所以我们要保持一个好心态来面对就业,谢谢,我的演讲就此结束电气10009班吴阳
学号:1101180923
第四篇: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讨论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相关讨论
摘要:近年来,两大话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是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全国人多数地区的“用工荒”,二是“就业难”特别是人学生就业难在很多企业感到用工荒的同时,很多人学生却从一进校门就开始为找工作而烦恼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所遭遇的相矛盾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反思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反思面对社会人才供给需求的不平衡我们应当如何协调整个社会的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据统计,自2006年起大学生供大于需、待业人数年年增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国家极大的资源浪费。大学生失业,原本的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负担,造成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本科生只能与大专、中专生争饭碗。2010年出现了18%的大学毕业生愿意接受“零报酬”就业、甚至放弃高考的情况。二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失业使大学生心理抑郁,容易导致自杀或社会性攻击。
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企业用工荒,用工荒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蔓延到劳动力净输出的中西部地区,岗位缺口从技术工蔓延到一线普通的操作工。从行业分布上看,橡胶轮胎行业、石油装备行业、机电行业及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用工荒”问题。从岗位看,存在“普工缺口大、技工难招、管理人员难留”二者并存的情况。从工种看,主要是一线操作工人、高技能水平的熟练工及餐饮业服务人员。从地区看,本地用工供给能力小能满足需求,外出到陕、廿、宁等原来的主要劳务输出地的招聘活动也同样遇冷。
二、实例采访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就业难”,我对我们学校的大四毕业生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陈某。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他递出了十来份的简历,分别投向了各个银行,各个证券公司。但是,至今他却只收到过2次面试通知,面试后也再无消息。他告诉我那天同他一样去递简历的人就有3个,这还只是他去的那一小会儿,所以他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他最后跟我说他打算去考研,打算考出研究生后在去求职,那时候就有些资本了。
三、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大学生是特殊的劳动力,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更广更深的专业理论,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可塑性强,而且更有创新意识,科技转化生产力的能力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砝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在我们这个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企业与求职者互相博弈,互不妥协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纽带是工资,企业付给员工工资,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价值。工资是企业从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价格,也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成本。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用工单位会极力压低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以提高投资收益,而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生活的需求,希望能得到较高水平的工资收入。如果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在工资问题上相差甚远,双方都不愿做出让步或妥协,必然会造成企业无人可用,而劳动者无工可做的局面。2.大学生观念滞后,就业模式单一
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高校毕业生是求职者的主体,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同于以往的求职者。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大都想着往高企、外企、银行、政府机关里钻,他们的就业模式很单一,就是想待遇好,工作体面。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工作前景、工资待遇比较看重,同时也在意对生活闲暇的享受,以融入城市生活和实现身份转变为追求。所以,对于依旧采用粗放式用工模式且生活条件较差的企业,他们不愿意去,即使临时性加入也不愿意相对长时间的停留,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用工荒”现象。3.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结构性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二是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不符合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当前“两难”局面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专家学者认为当前的“用工荒”,主要指的是“技工荒”、“青年民工荒”,特别是“青年女工荒”。
四、“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1.国家政策的出台及监督。在用工单位方面,一方面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观念教育,使其认识到工人不仅是企业的成本,更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稳定的工人队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持。通过最低工资标准、行业工资指导价等引导用工单位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并且通过劳动监察等手段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进行用工,使工人应有的权益得到保障。这是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将改善工人现有待遇落到实处,对工人就业和企业招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中心的投入,使其能够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技能,提高其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2.高校要从以下几个方而缓解这种现象:一是要改革高等教育体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大学专业设置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要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改革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三是学校的就业系统要更加畅通和有效,除了要有真实及时的就业信息,学校还应该开展职业咨询,通过在高年级设置相关课程进行择业技能指导,举办座谈会和报告会等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理念。
3.用人单位要改变人才观,理性招聘。一是要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定位,建立更为长久、稳定的团队。二是调整薪酬结构、改善福利待遇,给蓝领更多的尊重和关怀。三是完善激励认可机制,重视蓝领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四是主动加强与高校和就业市场的联系,宣传自己和建立自己的人才库。
4.大学生要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转变就业观念。一是要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标准,树立不怕辛苦,吃苦耐劳的精神,应有不怕做清洁工的态度,摒弃工作的贵贱之分。二是要在扎实学好本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进行社会调查,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大学生应当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明确自己的能力,不能好高骛远,去竞争那些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那只会是自己摔得更厉害。在这个社会上只有想偷懒的人在喊“就业难”,勤奋的人早就赚到第一个iphone了。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由体系和制度入手完善创新人才培养
马陆亭 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
吴克明
孙百才
第五篇:课堂三分钟演讲稿与课堂讨论演讲稿:大学生就业
课堂三分钟演讲稿
课堂三分钟演讲稿范文一:关于自信
古今中外名人,皆是自信心十分之强的人。有诗仙李白之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之会当击水三千尺;有前苏联著名作家索洛维契克之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自信来自于实力,自信产生魅力。没有真正实力的专讲求自信心,是难以成功的。成功是上天专门给有实力、有自信的人的赏赐。国际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赴欧洲参加指挥大赛中,演奏时发现乐曲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在场的所有作曲家和评委都声明乐谱是经千挑万选出来的,不可能会出现问题。但小泽征尔考虑再三,依然自信地坚持的观点而最终获得大赛的冠军。
小泽征尔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自信源于实力。但反过来想,是不是实力不足的人就不能有自信呢?不是的。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并不同于自傲、自夸、自大或自命不凡。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也即是更知道和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分量,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自信,人才能志气昂仰、精神抖擞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奋斗、去拼搏!
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自信时,思维能力非常活跃,精神也一直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而处于自卑时,就显得思维反应迟钝,看上去也精神萎靡,像冬天霜打过的茄子一样,整天都是蔫的。
有人说:有自信,不一定能成功;但没有自信,就一定不能成功。你想成功吗?如果想的话,赶紧令自己充满自信,再立志、创业。看,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课堂三分钟演讲稿范文二:微笑面对人生
微笑是每一个人最富有魅力的肢体语言。
它代表着愉悦,善意,友好,接受等一切积极乐观的精神。它是一门极具魅力的人生哲学。
生活付于了我们太多太多崎岖与坎坷,我们有时候甚至于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迷惘,困惑,徘徊,孤独,无助,不知所措;这种低落的情绪很容易使我们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于是,悲剧便产生了!
我们每日生活在这钢筋混凝土编织的灰色网络里,早已迷失了自己。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去发现和承认罢了。其实,我们脆弱得不堪一击,因为我们缺乏面对生活的勇气,更缺乏面对自己的勇气。
朋友们,其实,如果你每天醒来在镜子面前微微一笑,你就会发现我们每天早晨醒来后一切都已经是新的了。太阳是新的,空气是新的,花草是新的,树木是新的,就连每个人的
面孔都是新的。如果你再学会对这一天中每一样新的事物微微一笑的话,那你就会发现原来生活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糟糕。
因为,在你用微笑面对人生好与不好,坏与不坏,对与不对的时候,这一切也都在用微笑回应着你!
课堂讨论演讲稿:大学生就业
首先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存在与大学生本身。由于现在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从精英化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的急剧增多,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的降低。因为趋于一个大众的阶段,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出现了“高不就,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由这些原因而形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我觉得,大学生就业应该从自身的去出发,应该脚踏实地的去做,而不是一些眼高手低的追求高工资,高待遇的职务。大学生自己应该正视自己的能力,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是自己清楚的,但是我还是想说的是,即使你有天大的能里,你也不能一蹴而就的成为高管,成为领导。就像现在的许许多多的商业巨头一样,那一个不是靠自己从最基础的,最基层的打拼才慢慢的成为世人所举目的人呢。你能说现在最大的国产汽车的老总尹同耀是没有能力的人吗?他当年也不是只在一汽做一个小小的技术工人,最后开始创建奇瑞时,也是几个人在一个小车间里,他们自己从一个个零件的做,最后组装出来 的就业大门给关闭了。毛主席都教导我们要从小小事做起,不要在乎现在在自己只是一个小职员,又有谁知道你谁不是下一个马云,下一个唐骏呢。就从我说,我可以说不是一个志向很大的人,我有时候就是想去当一个农民,做一个生活美满的好农民,志向不是很高,但是很踏实,谁又能预料到我以后可能就突然成了全国都学习的劳动模范呢?
不要太急躁,踏踏实实的,你就能够做得好,就能够得到一份工作,就能够在职场上过得风生水起。一步一个脚印,让我们踏踏实实的,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天地,过出更美好的明天。
愿大家以后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