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中国

时间:2019-05-12 00:5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在中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在中国》。

第一篇:科学在中国

读《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有感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这篇文章节选于江泽民的《论科学技术》。读了这篇文章使我们感触良多,不禁感叹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不管是国家的发展还是生活的变迁,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社会的进步。

中国从近代以后曾深深陷入落后和屈辱的境地,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不朽的成绩,正逐步缩小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三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科学在中国。中国从古代的辉煌一路走来,历经几千年,我们不仅看到了时代的久远,更加体会到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谈及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我们首先会想到令每个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印刷术,产生于西汉时期,后来在宋仁宗时期的毕昇发展改良后成为了活字印刷术,并且发展到了现在。然后是我们的指南针,指南针以辨别方位为本质特征,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旅行、航海和军事,也为后来世界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紧接着是我们的造纸术和火药。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后经蔡伦改造与发展,将渔网、破布、树皮等应用于造纸,使之成为了最普遍、最简易的书写材料,并且不断进步,发展到了现在。最后是我们的火药。火药的产生是在秦汉时期,由于在炼丹过程中发生意外的爆炸,火药就这样被人类所认知了。但是起初的火药是应用于娱乐,比如说炮仗、烟花等,在后来西欧社会的发展应用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当然,除了我们的四大发明外,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也是非常的发达的。就像我们的唐三彩、丝绸、《本草纲目》、地动仪等。

历经无数的辉煌,相对于古代而言,就因为有古代延续下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时期延续到了现代,并且被君王变本加厉,严重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滥行,导致当时的中国沉醉于“清朝上国”的美梦中,不愿苏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中国当时对科学技术的排斥。不论外面世界是如何的发展,中国始终采取闭关锁国的策略。直至1840年,西欧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至此,中国的灾难史正式的开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陷入无尽的灾难,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此时科技的发展是相当的缓慢的,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在19世纪60

至90年代,一批先进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了一股代表资产阶级改良的洋务运动。所以,在落寞之中的中国近代科技也是有一定的发展的。

那么,相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往的发展真的可谓是铺垫,抑或是点缀了。

中国的发展立足于世界的顶端,除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还结合中国自己的科技成果,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国防、航天、城市等发展充斥着科学的气息,我们甚至清楚的感觉到中国在世界之林站了起来,而且永远的屹立不倒,它将以往不敢想象的科技带入了现实。

所以,我们在如此浓烈的科学气息下,可以设想未来的科学发展是不可估计的,不管是国防航天还是城市建筑,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科技交流下,我们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一起期待,一起见证。

那么为什么会几代历史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中国封建社会太漫长,缺乏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力。这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支撑的。在这种经济基础下,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征赋税,收地租以及封建特权就可以满足他们有限的“奢侈生活”的需求。因此,他们没有商品生产,科学发

展和技术革新的需求。而近代科学的诞生恰恰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产生而发展起来。

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和基础。所以,中国自古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也正是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因此,社会生产力也一直停留在较低下的水平。当时社会对科技发展远没有西方诸国那样迫切。另外,封建小农经济也不可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工具基础。

三、科举制度的盛行又是维持封建社会安定的一大“利器”。这一教育制度不仅严重钳制了中国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埋没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甚至是摧残人才。这使得多数学子成为只懂得诗词歌赋,而不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落后,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导致列强对我们的肆意侵略和剥削。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其成为我国发展的强大后盾;并且,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

一。况且中国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和压力。为了迎接和战胜这些挑战,都需要大力发展科学以及改革和创新技术。

早在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古至今,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科学技术起作用的结果,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发展才使人类有这崭新而美好的生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最好的例证。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开始不入蒸汽时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力时代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等为代表。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比先前更进一步,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科学技术的作用具有双重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到来消极后果。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科技革命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在推进科学发展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并且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同时重视人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知识创新体系,注重科学家的培养;其

次要全面实施国家职能,把振兴科技,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科学在中国,而大学生又是祖国的希望,承担着振兴国家实现祖国富强民主的重任。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 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不断的充实自己和锻炼自己,并且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扩大自己的视野,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科学在中国,但是科学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宗教。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需要中国。所以中国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并加强与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致力于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共同事业的进步。这不仅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更是承诺。

第二篇: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反对四种错误倾向

2016年07月22日 14:53:42 来源:《红旗文稿》2016/14 作者:高长武

如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否定、虚无历史,以古非今、简单复古,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妄自菲薄、去中国化等四种错误倾向。

一、坚持客观对待、辩证分析,反对全盘否定、虚无历史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全盘否定、虚无历史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把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漆黑一片。其主要危害在于,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否定了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伪命题。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与历史问题。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要看到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会阻碍和束缚社会的发展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其在历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和其思想精华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借鉴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5000多年而绵延不绝,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向善”的、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依然可以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为我们认识并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否定和无视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是一个虚无缥缈、无关痛痒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关系重大的重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回答并解决而是怎么样回答并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反对以古非今、简单复古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以古非今、简单复古倾向,其主要表现是,美化历史,主张复古,照搬古代历史上的做法,甚至提出“以儒治国”“以儒代马”的主张。其主要危害在于,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模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差异,企图动摇和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本质上还是如何客观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有益成分并不能代替其思想糟粕和历史局限;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具有的时代价值,也不能掩盖曾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并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中的许多落后、消极因素,曾束缚和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事实。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无视其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踩到地上,视之为影响中国进步的万恶之源,又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和落后、消极因素,把它说得尽善尽美、吹上天去,视之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妙药。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根本成功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并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这其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当然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需因素,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割裂。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就没有区别、不分彼此甚至可以相互取代。实际上,它们不仅有时代性上的差异,更有层次和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立身之本,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历史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选择;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多方比较、反复检验后作出的自主的历史的选择。

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要动摇和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要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资政育人的作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反对故步自封、盲目排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自满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排斥甚至拒绝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成果。其主要危害在于,看上去“维护了民族文化自主性”,实际上违背文化发展规律,封闭日久难免走向没落。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相应地也就都有需要丰富和提高之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文化优越论是不切实际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文化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不管它曾经如何辉煌,如果陶醉于过往的辉煌,故步自封、封闭排外、不思进取,必然会陷入僵化、走向衰败。这是文化和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遭受各种磨难而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性,注意在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因此,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能故步自封、盲目排斥域外文化,而且还应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坚持文化自信、洋为中用,反对妄自菲薄、去中国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妄自菲薄、去中国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盲目追随所谓“现代潮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主张割断历史,去中国化。其主要危害在于,割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消除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模糊中华民族的来路,扰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部署。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也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本质上都是属于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问题。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国家、民族凝神聚力、团结一致的重要前提,所谓身份认同,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和思想灵魂。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不坚守甚至放弃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了解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就会行无依归、丢魂落魄,就会失去方向、陷入迷途,就会丢掉根本、丧失命脉,这样的国家、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因此,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既要认真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又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反对妄自菲薄、唯洋是从,甚至搞削足适履、去中国化的思想与做法。

上述四种思想倾向本质上的错误是共同的,就是在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功用与局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关系的问题上,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机械地而不是辩证地、片面地而不是全面地、割裂地而不是联系地、静止地而不是发展地看待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处理有关问题,核心的要求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根本前提;二是始终坚持辩证看待、鉴别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善而从,这是基本方法;三是始终坚持立足当下,着眼于“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将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最终目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总书记曾说过两句非常凝练的话:“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总书记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忠实”,其题中之义至少包含上述三个要求。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艳

第三篇:《中国土地科学》杂志

刊名: 中国土地科学

China Land Sciences 主办: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ISSN: 1001-8158 CN: 11-2640/F 复合影响因子: 1.422 综合影响因子: 0.94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土地科学 创刊时间:1987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期刊简介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2640/F,国际刊号:ISSN1001-8158。本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坚持以全力推介国内外土地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快速报道国内外土地科学创新技术和方法,全面反映国内外土地科学学术思想和观点,推进土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持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和管护工作为办刊宗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引文期刊、SPCUE50家来源期刊和JI收录期刊于一身的权威学术刊物。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学科建设、土地管理、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土地经济、土地信息、土地法学、不动产价格、土地评价、综述、参考借鉴等。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Q:1269292199或Q:2640734387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论基于物权路径引入发展权之不可行性 中国水权与土地使用权关系探微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演进分析

耕地生产、生态功能视角下巨型城市区耕地补偿分区与补偿金配置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房地产项目开发时机与土地闲置问题研究——基于34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 浙江省大陆岸线资源的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市场比较法的不确定性传播研究

黑龙江省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分析——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集聚农户共生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质量评价研究 论土地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制度的反思 法学视角中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改革 城镇化背景下坟地复垦的法律规制研究

耕地非农化风险及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论城乡一体化视域下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走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

基于SEM的土地整理项目“三农”效益评价——以陕西省揉谷镇347份农户调查为例 城市住房价格局部线性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土地督察信息公开的风险影响评价——以专项督察制度为例

中国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分析——基于652个设市城市的实证研究 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河南省温县为例 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研究

基于农民视角的湖北省鄂中平原类型区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 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投资的时空分异及地域分区研究 基于任务协同的房地登记数据整合模式研究

土地入股合作社:交易成本、价值攫取与绩效增长——以吉林省F县双胜村为例

第四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人才的智慧,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有效提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科研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水利水电科技创新,中国水科院特设立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

第二条 开放基金本着“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原则,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中国水科院的开放研究环境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条 为切实加强开放基金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管理行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项目申请、评审与立项

第四条 开放基金每年申请一次。在申报的1月份公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等予以明确规定。

第五条 申请人应为具备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水科院院外科研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鼓励40岁以下青年申报,鼓励与院内科研人员联合申报。申请者填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申请书》(见附件1)后,国内申请者需经专家推荐,所 在单位同意,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送中国水科院。国外申请者经专家推荐后可直接申报。

第六条 开放基金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为5~10万元,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二年。对于确需持续较长时间方可完成的重大课题,可分阶段申请、立项。

第七条 中国水科院科研管理与规划计划处(以下简称“科研计划处”)负责开放基金申请书的立项评审组织工作。

第三章

经费使用和管理

第八条 开放基金经费主要用于资助与课题直接有关的研究费用,主要包括试验费、材料费、人工费及仪器设备的使用费,研究人员的学术活动费及差旅费,以及各种资料费等。

第九条 开放基金实行预算管理,项目经费使用应严格按批准预算执行。开放基金资助金额一次核定,分划拨。项目经费的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

第十条 开放基金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对将经费挪作他用者,一经发现,中止资助,并通报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

第四章

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十一条 开放基金项目的实施由中国水科院科研计划处负责管理。

第十二条 一般情况下,项目负责人不得代理或变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若涉及到预定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的变更,项目 负责人必须提前提出变更申请,经所在单位同意,报中国水科院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项目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应按合同要求,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第十三条 中国水科院每年对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负责人应于每末提交进展报告。对于不按期报送进展报告、研究进展迟缓、经费使用不当的项目,将缓拨下期经费,并要求限期改正,否则将中止资助。

第十五条 开放基金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结题申请书(见附件2),于3个月内向中国水科院科研计划处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少于3篇)及有关的软硬件原始资料。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对开放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议、审查和验收工作。

第五章

项目成果的管理及评价

第十七条 开放基金资助课题发表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等,均应标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资助”。所取得的论文、成果和专利,归中国水科院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有。

第十八条 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获得优秀研究成果的将颁发“优秀成果证书”,其成果可申请参加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的评选。

第十八条 对于使用中国水科院公共实验平台的项目,应将所有试验过程的原始资料上交中国水科院存档。

第十九条 鼓励已获得中国水科院开放基金资助开展的研究项目继续申请更高级别的基金、攻关和其它重大项目。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科研管理与规划计划处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8年1月12日

第五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综合研究基地。现有职工3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6名、博士生导师70余名、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700多人。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孙祖训、樊明武等著名科学家曾先后担任院长,现任院长为赵志祥研究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下设有5个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所、同位素研究所,所下设研究室或中心;7个工程技术和研究部:串

列加速器升级工程技术部、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部、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部、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部、放化后处理实验设施工程部、计量测试部、保健物理部;另有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原丰科技开发公司、实验工厂、电子仪器厂等20个产业实体。中国核数据中心、中国快堆研究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核工业核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放射性计量一级站、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设在这里。

五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和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我国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放射性计量、核保障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的技术和专门人才,先后获得国家和部

级奖励1100多项,并形成了以同位素辐射技术为主导的一批新技术和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对未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将继续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以“基础性、综合性、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技研究基地”和”创造一流业绩,造就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核科研基地”为目标,以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国实验快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和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四大工程为科技创新平台,以国防科技、核电基础和先进核能、核基础科技与交叉学科、核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为主要方向,继续发扬“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不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为我国核工业和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立新功。

高校基本信息学校名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高校代码:99999

所在省市:北京

学校地址:通讯地址:北京275信箱 联系电话: 学校传真:

学校址:发表99

下载科学在中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在中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及研究课题1. 基础设施检测中心:李 颖 进站日期:2009年4月27日 研究课题:《对最高试验速度400km∕h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老同志通讯 2009年第1期(总第71期) 离退休干部服务处编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所内动态 中信所召开离退休干部迎春团拜会 2009年1月7日上午,中信所20......

    科学在我身边

    科学在我身边 小学五年级洪俞佳 像蝴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过山谷,每当回忆起同科学相伴的日日月月,我心里都会涌起甜蜜和喜悦的情感。 “自从有了科学,人类就进入了辉煌时代。”......

    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就在身边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2、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现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

    科学在我身边

    科学在我身边 官庄小学 五年级(2)班 孙蓝天蔚 淡淡掠过一丝丝的风,我倚着竹凳,细细品味着那盆盛夏的果实———杏子。突然眼前的一景使我着迷,一颗脱了皮的杏核掉进我的水杯里,我......

    女权主义在中国(合集)

    中国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这个名词进入中国之后,早已经过改版再包装,Feminism的中国名字叫女性主义,四平八稳,中庸保守,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生怕激怒男性。 如此翻译Feminism已经显示......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2月,全文共分为四章: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

    建筑工业化在中国[范文模版]

    建筑工业化在中国1978年的建筑工业化规划会议,要求到1985年,全国大中城市基本实现建筑工业化,到2000年,全面实现建筑工业的现代化;然而美好的意愿下的真相是如何? 我国建筑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