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权主义在中国
中国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这个名词进入中国之后,早已经过改版再包装,Feminism的中国名字叫女性主义,四平八稳,中庸保守,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生怕激怒男性。
如此翻译Feminism已经显示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起跑动作相当缓慢乏力,女性主义在中国行事如此谨慎,她们还是难逃被妖魔化的命运。在不少人看来,它是性别斗争的代名词,即女性将男性打倒,确立自己的至尊地位,或是让男性都变得娘娘腔。也有些人把女性主义看成是旨在培养贤妻良母的理论。国内偏重于就事论事地谈论女性主义,而没有将它同更加宏观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女权思潮与整个社会思潮通常处于疏离状态。不仅仅中国不少舆论和男性中心主义者机械地理解女权,就连女权主义激进派本身也非常机械地照搬理论到现实。比如上个世纪七八年代,一些女权主义的激进派讲求所谓“胸前平等”,把男女的生理差异平等化,自然受到许多人的抵制。而在家庭内部,激进派也机械地运用理论,甚至无故挑起两性战争。实际上,这些都与女权主义者追求的男女平等目标相悖。二十多年前,美国一些女权主义者就曾经组建了一些权力平行的、内部没有等级制的团体,结果这样的团体并不能有效地工作。
为了更好了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女权主义?让我们来恢复它被妖魔化的本来面目。这个词来自欧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场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最初它意味着妇女解放,“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称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一开始专注于追求男女平等,尤其是政治上的平等,这一目标在西方社会基本实现后,女性主义者发现女性仍与男性不完全平等,她们认识到这是性别权力的问题,女权主义演变为性别分析为主的理论研究,着力于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如何消除这种不平等,等等。
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象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第二代西方女权主义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从新排队,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各树大旗,风起云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的在物质上的地位。而“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却是在“性”方面诉求女性的“解放”。她们挑战的是整个男性社会,挑战“性阶级”体制。后现代女权主义开始于上个世纪60-80年代,她的产生大概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由于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另一个因素是,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女人占据了政府企业学校传媒的领导地位,引起人们的思考,于是,后现代的女权应运而生。如果说第二代的“现代女权主义”重实践,则第三代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社会主义和性自由的色彩更浓厚。
与西方女权主义三个阶段的发展相比,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即最初由李大钊、陈独秀等男性推动和倡导。近百年来,经历了数次革命,一种女性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其最主要特征就是非常务实,不擅理论。它只是就问题说问题,并不去涉及总体规划和前景。它只讲策略,不讲战略;只讲具体,不讲抽象;只讲个人快乐,不讲群体利益;只讲妥协合作,不讲斗争;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她们承认男权制的存在,只求发出自己的声音,做点事来改变它,也希望通过写作表达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如今,女性主义,似乎遇到了新问题,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了一部分人陷入了道德真空,某些人看似打着女性主义、性解放的幌子,其实上是某种道德虚无主义,是对女性主义本意的歪曲,实际上伤害了某些女性。因此,如何确定女性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女权主义发展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短期目标看,就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正名,反对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当中的男性沙文主义,反对对女性这个性别的歧视,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目前大约相当于男性平均收入水平的70%),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主张,创造一个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
从长期目标看,应当从争取两性的和谐发展,到性别界限的模糊化,最终使性别作为一个社会分层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使所有的个人都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从而不仅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而且实现所有个人在地位上的完全平等。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个性的差异,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感到任何一点压抑。
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与男性对抗,把男性踩在脚下,由女性来统治这个世界,而是要与男性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不再依附男性,不再做男性的玩偶、奴仆。只是与男性和睦相处,达到完美的双性和谐。当今我国的女性主义正在朝这方面迈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女性主义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能达到“双性和谐”这个完美的境界。
第二篇:中国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
摘要: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部分的社会都是一种崇尚男权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下,相当于男性,女性享有更少的权利,位于被支配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女权主义”是一个近代才出现在中国的词,但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仅用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就大体上把之前5000多年的男权观念颠覆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心中有着一个观念:追求性别平等。这篇文章概述了中国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男权社会的本质与物质基础做了剖析,对理想的性别制度做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女权主义平等 性别制度 男权
一、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产生
1903年8月,金一写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
金一在写《女界钟》中开宗明义写得非常生动,并未用太多华丽的辞藻,震撼到了我们:“梦想欧洲白色子,当此时日,口卷烟,手榔仗,肩随细君,挈带稚子,昂头掉臂于伦敦、巴黎、华盛顿之大道间,何等快乐,何等快乐!何等自在!吾恨不能往!(那些欧洲的白人男性啊,这会儿正嘴里叼烟斗,手里拿着斯地克,挽着爱人,带着小娃儿,昂首勾肩搭背在伦敦、巴黎、华盛顿大街上啊„„我恨自己不能那样!)”高彦颐教授对此评论说:“金一在开头写得很坦率,他讲的是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但动机实际是他认为中国男人在欧洲白人面前丢脸,他自己不能昂首,矮人一截,回过头来要去解放比他更该出色的女人。原来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1】
那么来分析一下,在当时金一提出“解放女性”这样一个口号下,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口号代表着部分中国男人什么样的心态呢?
首先,当时欧美的性别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女性大多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而且很多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开始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在婚配制度上,男女自由恋爱,维持双方之间关系的是美好的爱情而不是其他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男人“羡慕嫉妒恨”了,他们看外国男性可以有那么美好(受过教育、大方得体、和他们有共同思想)的女性陪伴,而且拥有爱情这个东西。然后转过头来看自己身边的女性,却基本上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甚至连感情都没有,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落差感,于是,中国男性转过头来说,中国的女性你怎么能这样啊,你应当受教育,应当和男性平等啊!其思想大概可以这样表示:
眼界变开阔→见到更多欧美男女生活→羡慕外国女性的思想、修养及爱情→渴望得到这样的伴侣→中国的女人普遍综合素质较低→解放女性,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
这也难怪高彦颐教授感慨“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
因为虽然男性提出了解放女性的口号,但毕竟这是一种唯男独尊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解放女性,其目的还是男性想要享受女性,只是自己的眼界高了,对女性的要求也高了,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只能提升女性的内涵,比如受教育。然后男性美其名曰“解放女性,女权主义”。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种思想,因为不管出于那种动机,毕竟它开启了中国女权主义的先端,让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在这方面思想有了萌芽。毕竟历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男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突然认真反思性别制度,提出“解放女性”不大现实,所以无论如何,从历史上看,《女界钟》还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二)二十世纪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
20世纪是中国女性地位得到飞跃性提升的一个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便可反应出这些变化。
五四启蒙运动时期,人们提出“个性解放”“民主自由”,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大批知识女性参与写作,她们努力寻找属于女性的视角、叙述方式和女性话语,着标志着现代文学中女性写作的生成,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凌叔华等人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
但是,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基本上等同于女性作家的文学,其划分标准仅建立在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差别之上。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时期总体人文话语的转型,出现了中国女性文学及其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张洁《方舟》的发表被视为“中国女性写作的起点”,作品中塑造了中国当代文
张爱玲—代表作学史上第一个“女性性别群体”。文学理论方面主要体现为对日益繁荣
《半生缘》 的女作家的关注和对西方女性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初步吸收与运用。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得女性文学作品以各种系列形式出版。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女性文学出版数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王安忆、陈染、林白等人。随着西方女性主要理论的逐步引入,对于女性文学的涵义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为“女性主义”概念的引入。【2】
此外,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发现很多女权发展的痕迹:
1.女性和男性一样开始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这点对女权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受到足够的思想教育,女性才能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
2.新中国《婚姻法》规定中国实行自由恋爱、一夫一妻制,并立法保护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从此,女性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
3.女性开始和男性一样从事社会上的工作。这对女性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这代表女性大体上在经济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赖,从此,女性再也不是男性的附属品。
4.女性开始追求自身的人生价值,不再受男性的意识支配。
但是,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也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即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往往受到欧美女权运动和思潮的影响。中国很少有自己的女权运动,近代史上,女性团结起来为自己权利去抗争的运动十分少见,更多地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外国思想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性别观念。
(三)女权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已经颠覆了过去男权至上的性别制度。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只能说是“半男权主义”社会,女性还是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主要表现在:
1.在日常生活上,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如女性本身身体素质不如男性,加上有生理期、孕期,而且在理性思维方面不如男性,在找工作、谈婚论嫁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2.在政治、经济方面,男性往往占着支配地位。在政客、大公司高层、科学家这些群体中,女性占的比例十分底。这样就在公众中形成一个印象:男性是强势的,女性是弱势的。
由此看来,女权主义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二、男权主义的本质与基础
性别的社会角色是由人们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世界上所有成功辉煌和延续至今的文明和民族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男权社会,这并不是偶然,其实是人类各个民族发展和竞争生存中实践出来的必然选择,里面有很深刻的社会哲学。
——林维红【3】
古代,受到科技发展和交通、地理的限制,世界各个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在各个文明没有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各个社会却不约而同地发展成以男权为主的社会。这充分地表明,人类社会性别制度的发展表现为男权主义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
那么,这个规律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决定这样的规律呢?
用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性别制度里,男权主义属于社会意识。而最早的社会并不像今天这样,每个人都受到身边根深蒂固的性别思想的影响。最开始决定社会分化的肯定是物质基础,即上文提到的社会存在。
男性与女性在“物质”方面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方面。人类的基因决定了男性的身体是远强于女性的。人类原始社会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狩猎,显然,这个任务交给了身体素质更为优秀的男性。于是男性承担了获取生活必需物质的责任,女性开始在最基本的物质层面依赖于男性。
当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出现经典的“男耕女织”的局面,此时女性已经有一定生产能力,但生产仍主要由男性来承担,故社会仍表现为男权性质。而且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男强女弱的思想应该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这更为社会男权化起了推动作用。
从唯物的观点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看,男权产生的本质实际上是女性在物质生产上对男性的依赖。此外,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男性在性行为方面是主动、强势的一方,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男权的发展。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女性的地位会在近两三百年内得到很大的提升了: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机器解放了人力,使得女性与男性生产能力的差距减小,女性能承担更多的物质生产,经济地位上升,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社会地位。
而发展到现在,男女之间在生理、心理方面仍有一定差距,故男女的社会地位没有达到相同。
而对于未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男女社会地位的差距会越来越缩小。但是我认为这个差距不会无限缩小甚至到0,而是会无限接近于一个最小值。因为即使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男女生产能力相同,其生物学上的生理差异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性这一方面,受生物因素的制约,女性实际上很难占到强势的地位。
三、理想的性别制度
(一)男女平等观
自从女权主义萌芽,很多人都在呼吁男女平等,极端者甚至对于今天社会上男女在某些方面不平等的现象口诛笔伐,称之为“对女性的压迫”。
很多人说,女性要追求平等,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认真去思考过这个“平等”的本质和意义,很多时候,平等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只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去利用这个口号而已。所以,我们必须对“平等”这个词重新做出审视。
首先,应该把平等分成两类:绝对平等和相对平等。
绝对平等即严格的平等,从字面上理解意思相当于“相同”;相对平等即在公益之下制衡成平等的利益关系。
(二)性别制度的选择
有了绝对平等和相对平等这两个概念,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我们是应该追求绝对平等还是相对平等的性别制度?
考虑到男女生来就有性别的差异,女性阴柔,男性阳刚;女性柔弱,男性强壮;女性婉约,男性粗犷;这些东西都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写在基因里面的,任何人也改变不了。所以在性别体制这个范畴中,笔者并不崇尚绝对的平等。笔者认为,相对平等,即在考虑到男女客观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利益的制衡,才是关于性别制度的最优解。
很多人的观点是女性受到了压迫,的确,在当今社会,男性似乎更容易获取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比如说在职场,女性和男性的条件和机会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想和男性一样取得成功,女的在家庭、婚姻、幸福那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比男性牺牲得多。再比如女性在政治、经济、科研方面成功的概率也比男性小很多很多。这是对待女性的不平等,但是从性别角度来看的话,女性本来就承担着种群繁殖、照顾后代的任务。再者,在理性思维上女性确实不如男性,所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女性自然而然难以成功。其实,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社会并不会太多束缚女性的发展,是女性的自然属性使其难以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就。君不见模特空姐幼师翻译家那些令人羡慕的职业多为女性?
如果从男性的角度来看,社会是不是同样对男性有“压迫”呢?比如男性的社会压力巨大;比如社会、舆论对男性的包容度比对女性小很多;比如,一个男性碌碌无为,别人会说他窝囊,而女性碌碌无为,只要找到以个好老公就行了;比如还有男性包养女性和女性养男性,舆论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比如生活中平常出去聚会,举行活动,男性出资出力比较多;在各种公共场所对女性的待遇也是比较好的,比如公交车、地铁上给女性让座,火车票、地铁站给女性开辟专用通道等。在著名的泰坦尼克号事件中,船上成年男性死亡率为81%,而成年女性死亡率只有23.5%。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男性在社会充当着保护女性的角色,甚至不惜生命。如果要谈公平,这对男性是不公平的,但是我又觉得是合理的。因为这是自然界给男性安排的责任和义务,如同女性所承担的一般。就如动物中大多都是雄性保护雌性和幼儿,这都是自然界的安排,来自我们不能改变的客观世界。
所以,笔者认为,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应该改为男女追求相对平等才比较合适。因为毕竟男女从本质上是有差别的,世界的繁华和五彩缤纷正是这些差异造成的。强行、认为地消除这些差别不现实没有意义。
四,后记
虽然社会的性别制度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女性在人身和经济上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能力,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但是性别的不平等还是没有消除,只是进入一个大体可接受的范围。性别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性别制度的完善,主要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此外,我们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改自己心中的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性别观念。相信不远的未来,社会性别制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参考文献:
【1】《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2005.7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政、陈雁 主编 【2】《中国女性主义》(2007.3第一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荒林 主编 【3】《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2009.7第一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林维红 主编
第三篇: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
一、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
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千古一帝—武则天,晚清五十年,尽在此女慈禧太后,安史之乱的杨玉环以及两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这些人物的出现难道不能代表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吗?没错,这些女性都非常杰出,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些女性也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很多年才出那么一个。而女性主义既然称之为一种主义就,就应该是大范围的,能够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并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出现就可称之为起源的。所以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源还要从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传入开始算起。
2、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一直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一直到20
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女权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时期较将女性主义介绍到中国的是朱虹,她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校详尽的评述了女权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现实表现及其影响,拉开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序幕,具有启蒙的意义。
九十年代,世界妇女大会的到来成了女权主义的新起点。“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被带入中国,也第一次把妇女权利纳入了人权的范畴。“社会性别”的概念挑战了八十年代男女性别自然化的“本质主义”思维,而把性别归为社会构建的结果,这也形成了九十年代后期的女权主义的根本动力——消灭操演着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运作机制。
随着中山大学的教授艾晓明在2003年创立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并带领学生排演女权主义话剧《阴道独白》,中国的女权主义思潮逐渐地走向了大众。
2012年,青年女权倡导小组BCome在北京成立。以肖美丽、赵思乐和艾可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权主义者,被媒体称作“青年女权行动派”。她们充满了创造性和行动力,有时甚至有些荒诞。她们把平权倡导诉诸话剧和行为艺术当中。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平权行动有倡导反家暴的“带血的婚纱”街头行为艺术、抗议高考招生性别歧视的“剃光头亮瞎教育部”行动、呼吁男女厕所厕位比例不均的“占领男厕所”等行动。这些行动给她们带来了不少年轻的支持者,也有的放矢地推动了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改变。她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我赋权,她们更多地想要影响制度,做游戏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西方的女权主义通常发展为多个流派,而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个方面的具体关怀。在现实话语的实践中,中国女性成长为话语主体,为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流派。
四、中国与西方女权主义的差异
1、起源过程和目的不同
“中国的女性解放,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发的以性别觉醒为前提的运动,女性平等地位问题首先是由近现代史上那些对民族历史有所反省的先觉者提出,后来又被新中国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定下来的”。从这句话既可以看出,中国的女性主义并不是西方那样,为女性的权利和幸福而战斗,而是在民族危机和封建压迫下,作为人的解放而发展的,所以一开始的目标就不同,发展的方向也就有所改变。中国的女权运动必然是在民族兴衰的大背景下才能被提及
2、中国的女权主义较为温和,而西方的女权主义比较激进。
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强调阴阳调和,讲究孝道。女主内,男主外。在家庭中女性还是有一定权利的。而西方女性在和父权制抗争的同时,还要和不同形式的反女权思想进行斗争。并且收到不同传统文化影响的中西方女性,在性格上大体还是有差别的。中国的女性从小就被教育要当一个贤妻良母,学会温婉,顾全大局,做一个“淑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抗争意识都比较薄弱。而西方的女性经历自由民主平等的熏陶,本性中就有一种权利的主体意识,因此总是能够主动的,积极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3中西方女权主义中男性所起的作用不同。“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女权主义起源来说。中国的女权主义并不只强调女性自身个体解放,也不直接与国家、民族、社会以及男性群体对立,而是能够和男性结成同盟,把个体融入救亡图存的革命群体洪流中,个体权利让位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所以男性在这一过程中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妇女只用了
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女性用200多年完成的社会化。
4、中国与西方女权主义内涵上有所差异。
西方的女权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变异。由“女权主义”变为“女性主义”由“妇女解放”变为“解放妇女”处于目标失落与对象错位的尴尬之中。五年前在一次采访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英桃教授说道:“中国人一谈起性别问题,常常会声明„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好像自称女权主义者是丑陋的事。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女权主义常常被丑化,甚至被妖魔化。”有些人倡导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平等。男人办到的女人也要办到,甚至是大女子主义。这无疑是忽视了客观现象,漠视性别差异的。但这种女权主义在当今中国却好似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以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慢慢的偏离了其原本的方向。
五、女权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了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也大幅度改变,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也随之转化。女权主义也不再被当作民族解放的催化剂,而被赋予了其真正的意义:为女性争取权利,幸福和自由。当然这里所说的女性主义是理性的合理的女性主义,不是倡导男女绝对平等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使得中国广大女性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妇女代表以新中国主人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
1986年我国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
201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城乡低收入组中,女性比男性高19.6和31.4个百分点;在城乡高收入组中,女性比男性低38.2和51.2个百分点,可见在工资收入上女性还是处于不利地位。不仅是工资收入,在就业机会发展机会上女性都处于劣势。这些事实在女权主义的影响下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一些政策相继出台。各界人士给与了更多的帮助,广大女同胞们也纷纷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
.2015年的春晚被女权主义者抗议“歧视女性”。报道说,网络上发起抗议春晚歧视女性的请愿书征集到了1300个签名,并且得到了中国官方媒体《中国日报》和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这封抗议信指出,今年的春晚有44处针对未婚女性、家政、全职妈妈和其他人士的歧视现象。抗议信的联名者要求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和晚会导演进行道歉。
还有周国平“直男癌”事件、“武媚娘剪胸”事件等等都有女权主义者的身影
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出现无不在说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开放,逐渐与世界接轨,女权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要吸收欧美女权主义的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克服自身的弱点,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单单以某个社会事件来吸引眼球,而是以渊博的知识,实际的成效,合理的思维来推进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女权主义才会被人们真正接受和喜爱。
参考文献: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探索与崛起
老子阴柔之道与中国当代女权主义唐超 前沿 2012(3)
二十世纪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宋敬敬牛瑞莲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八期
后现代女权主义对我国当代女性的意义 吴瑕
中国女权主义的国家革命责任及男性特色--兼论中西方女权主义差异 《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3期 程铭莉赵海月
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 《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2008年2期 李燕
从女权到女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与变黄剑,苏州大学,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施旻,2003年02期,女权主义受众理论的中国化思考吉丽娜,吉林大学
女权主义方法论意义的中国化解读于晓琪,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闫占萍; 延安大学;社会研究(2011年14期)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意识曾艳兵,台州师专学报, 1997年01期,
第四篇: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源自西方,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大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整体观的行动路线。
女性主义在西方社会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响,当中包括女性投票权;较为平等的工资;提出离婚的主动权,获得大学教育的权利等。女性主义者希望改变语言的运用,并非希望要求女性有平等权利或在政治论述中取得影响。
女性的发展,是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从而在社会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在社会中立足。女性的解放、自由和发展,是女权主义发展的三部曲,归结在女性的发展,创造女性的文化,从而对整个人类走出危机境遇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做出贡献。Evaluation feminism
Feminism, derived from the west, with the female experience for the source and motivation of the social theory and political movement.The word feminism, first appeared in France, means that the women's liberation, then to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gradually popular.In a modern philosophy and social movement point of view, feminist usually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hinkers 18 th century for the origin.Feminism in the 19 th century gradually into organized society movement, because when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believe women in a male in the center of the society by not equal treatment.Most of the female activists in politics take whole to the concept of the action line.Feminism in western society made a lot of important influence, including women suffrage;More equal wages;Divorce the initiative, a college education rights, etc.Feminists wants to change the use of language, is not expected to ask women have equal rights or in the political discussion get influence.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is in the identity and social identity, and thu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tatus and deserved in society based on.Women's liberation,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ilogy, concluded on women's development, create the women's culture, and to the human situation out of crisis for the prospect of and make contribution.
第五篇: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近、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自第一次女权运动以后,女权主义在政治领域赫然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几经挫折,但由于女权主义在研究对象、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政治观点诸方面始终独树一帜,总体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女权主义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以男性为主题的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关键词:女权主义;政治。
1女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1.1第一次女权运动
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次女权运动,或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①争取女性选举权。世界各国妇女在争取选举权的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例如,美国男权主义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入政治。”尽管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妇女运动还是取得了胜利。自1848年7月,美国女权运动发表了《妇女伤感宜言》后,美国女权主义者全力组织妇女参加争取参政权的运动。1917年,美国妇女运动团体“妇女国会同盟”和“妇女党”组织了连续24小时对白宫的示威。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9号修正案.明确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在英国,妇女的选举权是分两步获得的,在1918年,30岁以上妇女获得选举权,到1928年妇女最终获得同男子同等的选举权。②争取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各国妇女纷纷提出实现受教育的要求,女子学校大量涌现。一些女权主义者们曾就女童的教育内容应不应与男童一样,男女学生的考试内容应不应该相同等间题展开辩论。在1868年,剑桥大学为女生提供了单独的考试。这一做法在女权主义者当中引起激烈的争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③争取女性就业权。在 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生育和抚养子女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女人的天职就是留在家里生育和抚养子女。妇女到社会上就业之后,工作和婚姻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已婚女人的就业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希望出来工作的妇女对于必须在工作和家庭中选择一项感到不公平,她们提出,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工作和家庭,为什么女人就不可以?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应当在劳动市场上与男人平等竞争,同工同酬,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独立。第一次女权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美不少国家的妇女底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1.2第二次女权运动
1949年,法国著名作家波伏娃发表了《第二性》,为女权主义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波伏娃在她的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性,即男性,女人被看作是男性的偏离,因此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她认为“女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人类文化造成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因此决定女性社会地位的因素不是单纯生理的、心理的或经济的因素,而是社会的。在《第二性》中波伏娃详细地分析了社会文化弱化女性的过程,指出在父制下女性永远是次等的,因而是“第二性的”。此书被誉为“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圣经》,为20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高潮提供了理论武器。
女权运动的第二次高潮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的,引发这次女权运动的导火索是美国妇女对男性支配的民权运动的失望。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性运动,以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左派”十分活跃,成为美国当时令人服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他们声援黑人,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反对越南战争,反抗学校当局,猛烈抨击美国的社会制度。这些左翼学生运动激发了妇女为自身解放而斗争的愿望。美国青年妇女纷纷投入这场运动,希望在新社会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事实使她们失望,因为新左派运动中有浓厚的大男子主义。女青年在民权组织中总是做管家和女秘书工作,在重大决策上没有发言权,有些新左派的首领们甚至把妇女当花瓶,或让她们端茶送水做杂务,甚至公开表示“在学生非暴力委员会中,妇女的地位只能如此”,这就激起了“新左派”女性的不满。使公众最为震动的是1968年女权主义者抗议竞选美国小姐的运动。来自加拿大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及东海岸各州的妇女在选美大厅外面的街上进行讽刺表演。她们将一只羊加冕为“美国小姐”,并设了“自由垃圾箱”,将束缚妇女的物品,如束腰、发卷等扔人垃圾箱。这样,第二次女权运动于在美国爆发,而后波及西欧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68至1970年,英国的新女权运动已遍及全国各地,法国更由于1968年的“五月风暴”的洗礼,新女权运动进人一个新高潮。此外,北欧的丹麦、挪威的新女权运动也蓬勃开展,各种妇女解放组织如雨后春笋。
2女权主义的理论特点
要准确地把握西方女权主义的基本特征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学者们基本上无人去尝试。女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男性所主导的其他所有政治思潮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权主义的特征无限多,从而无法充分而恰当地予以归纳,只能就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作些粗略的描述。
(1)女权主义是一种以女性为主体的思潮,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性。作为一种女性思潮,女权主义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代表着女性的利益并为妇女争取权利,而且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大多数是女性。因此,女权主义是一种妇女自己的思潮。有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认为,虽然也有男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并为此而作出一定的贡献,但他们只能成为女权主义的支.持者,而不能成为女权主义者。
(2)女权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而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常常从其他流派吸收理论营养,并与其他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在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绿色政治、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后现代主义等政治思潮的影响下,女权主义内部形成了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心理分析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浪漫女权主义、黑人女权主义等政治价值取向不一致的众多主要流派。他们各执一端,相争而又互补,无一能够代表整个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思想米源多元化与社会民主主义、绿色和平主义颇为相似,甚至比它们走得更远。
(3)女权主义在思想上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一方面与传统政治思潮尤其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主流思潮相比,女权主义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情绪的宣泄远远多于理性的思考。方法论不明确,甚至不讲究;逻辑不清楚,推论时断时续;语言、甚至数据高度夸张,牢骚、乃至咒骂比比皆是;观点(包括结论)自相矛盾,缺乏无可辩驳的说服力。然而另一方面,女权主义的文献直抒胸臆,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越来越多的女权分子相信,这种模糊思维取决于女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因而在心理上势必有别于男人,其直觉往往压倒理性。
(4)女权主义与其他男性理论相比,体现出强烈的温和色彩。无论某些女权流派或者女权分子如何激进,如何呼唤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甚至大谈性别战争,却从来没有任何女权主义理论代表鼓吹任何形式的暴力革命。即使实践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反抗性群体破坏活动,也不过纵火而已。其明显的原因在于暴力不是女性的优势。根本原因在于,就人类的生活和延续而言,两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因而在斗争的向时,双方还不得不谋求妥协。
3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观点
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女权运动高潮前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仍然十分活跃,涌现出大批理论著作,其中美国妇女B·弗里丹的著作《女性的奥秘》起了运动先声的作用,她发起的“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an,全国妇女组织)后来达到240多万人,成为西方最大的妇女团体。继《女性的奥秘》之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理查兹的《怀疑一切的女权主义者》1982,G·斯蒂奈姆的《愤怒的行动和日常的反抗》(1983)欧金的《性别、正义与家庭》1990)等,她们的思想代表了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一)继续坚持男女两性具有相同理性
在人性论这个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上,自由女权主义认同传统自由主义的观点,即持一种理性至上的信念。传统自由主义主张把人的活动分为理性和感性两个相互冲突的领域,并认为理性高于感性,人类有能力区别于、并且优越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性。但传统自由主义只是将理性的桂冠戴在男人头上,认为男性具有勇敢、自信、开放、进取、宽容等一系列相关的优点,而女性不具有理性,或女性的理性低于男性,女人常常在“冲动(感情用事)”的标签之下,同怯懦、轻浮、琐碎、蝙狭、封闭等一系列缺点联系在一起。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历来不接受这种流行观念,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继续坚持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两性理性无差异”理论,认为两性的本质、尤其理性的基本特征没有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到.社会舆论对两性的不同理解实属男性的产品,甚至就是排挤、压制妇女的借口。正如密尔所说:“现在被称之为妇女的天性明显地是人为的事一一在某些方面是强制压迫的结果,在另一些方面是不自然的刺激的结果。”(二)男女两性应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得到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男女两性应当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但西方传统观念出于性别偏见,认为妇女天生软弱无能,仅仅适合有限的特定职业,例如医务、服务、文秘、教师等等。而不能从事投资、政治、传教等工作,更不用说军事、警务等需要高度体能和胆量的行当。在同一个部门或者单位,两性有明确的“分工”,男性员工大多待遇好、地位高,女性员工恰恰相反。即便在所谓适合妇女的领域,两性也有明显的主从之别。例如在医院,院长、科主任和资深医生大多为男性,女性主要充当护士;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文科的近500名资深教授竟然是清一色的须眉。事实上在就业和竞选活动中,如果男女两名对象或者候选人能力相当,女性一般都会“莫名其妙”地失败。这一切,传统上就连自由派的男子都觉得天经地义,认定女人其实最适合在私人领域持家,而不是在公共领域驰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从更加彻底的理性主义出发,执着地追求性别平等,或者性别正义,因此而得名“平权女权主义”。她们中有些人甚至认为,除了生理构造之外,两性在责任、命运、活动方式等其他方面没有区别,因此,反对对妇女的任何歧视,要求摆脱“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突破家庭这个私人领域的限制,进人在传统上由男人把持的公共领域。渴望享受与男性同样的个人理性选择以及法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各种人权、待遇和机会,在同样的市场规则下进行公平的、公开的竞争,以取得自我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在教育方面,自山女权派一向反对传统的、带有歧视性的性别隔离制度,要求两性实行内容一致的混合教育,以充分发掘妇女的潜能口“不仅男女两性的德行,而且两性的知识在性质上也应该是相同的,即使在程度上不相等。”在就业方面,强烈要求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对两性一视同仁,绝不能出于性别原因而排斥妇女。她们相信,妇女的解放还能让男人摆脱养家糊口和保卫祖国的重负,从而解放自身。
(三)改革不公正的法律与教育体制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之所以显得不如男性,是因为她们没有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妇女应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和相应的法律改革。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她们认为,美国基本上是遵循对所有人一律给予公平和自由的原则的,只是这种公平和自由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妇女身上。由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及其他女权主义者的推动下,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同工同酬法案”,20世纪60年代末,又对民权法案作了修改,把雇佣中禁止性别歧视的内容列人了法案;70年代,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全国妇女组织(NOW)又掀起了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的运动,要求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规定“合众国或任何州不得以性别为由,剥夺或限制法律所规定的妇女的平等权利”。迄今为止,美国宪法修正案共有26条,所以“平等权利修正案”又被称为宪法第27条修正案。早在1971年和1972年,美国众参两院分别通过了这项修正案。但是根据规定,宪法修正案还必须得到美国50个州中3/4的州即38个州的批准,才能最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但是到1978年为止,这项修正案只得到35个州的批准,为此,国会不得不将批准的限期从原来的1979年延长到1982年,但到1982年6月30日为止,支持此修正案的州仍然只有35个,因此这息。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两党的候选人都曾对此项修正案发表看法。虽然通过“平等权利修正案”阻力很大,但女权主义者还会继续斗争下去。项修正案只得被废弃。尽管如此,美国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从未止.(四)认同现存的政治秋序及价值体系
自山女权主义形成2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西方女权运动中最大的流派,并且为异性所领导的主流舆论所接受。这主要是由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立场温和,基本认同现存的政治秩序及其价值体系,承认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比较容易同其他利益集团达成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