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时间:2019-05-14 19:1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第一篇: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女权主义无论在中国或西方国家都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个敏感的话题。在英文字典中关于女权主义的具体解释为feminism is the belief that women should have equal political, social, sexual, intellectual and economic rights to men.It involves various movements, theories, and philosophies, all concerned with issues of gender difference, that advocate equality for women and that campaign for women's rights and interests.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里传入中国。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刚进入中国时遭遇到尴尬,尤其是对“女权主义”这一外来词语形成的种种曲解或误解,造成了众多女性学者对于“女权主义者”立场的不认同等,而隐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异质的中西文化。女权主义与中国特定的文化相遇和碰撞,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由原来激进的、女性自主的行动演变为温和的、有男权参与的、凭借社会政治手段实现的解放妇女的运动。而在不断发展的21世纪,中国女权主义须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女权主义在各个社会方面中体现,并且非常广泛,这篇论文通过我比较喜爱和了解的电影这个视角发表自己对中西女权主义的电影中的体现做一个浅析。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代女权主义(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2。现代女权主义(20世纪初至60年代)3。后现代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源于1895年12月28日,所以在第一代女权主义发展中,电影无足轻重,但电影的早期变现形式戏剧却是占了主要地位。二十世纪早期戏剧作品体现英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地位的变化。从20世纪初萧伯纳和奥凯西的《皮格马利翁》、《巴巴拉少校》以及《朱诺与孔雀》这几部经典代表剧作可以看到,女性经济意识、婚姻爱情方面平等意识以及社会地位意识的增强。

以皮格马利翁为例,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以传说为原型创作了同名社会讽刺剧,通过描写教授如何训练一名贫苦卖花女并最终成功被上流社会所认可的故事,抨击当时英国的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后来被好莱坞翻拍为《窈窕淑女》。在这出戏剧中,贫苦卖花女进入上流社会的结局体现了当时女性要求与男性相同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在此不得不提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学作品并不属于电影,但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品。

第二阶段西方女权主义大致划分为三大派别,其基本主张有着明显的特点。20 世纪初到20 世纪60 年代,世界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在这个大动荡、大分化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重新排队,殖民制度逐渐瓦解,西方女权主义也分道扬镳,各树大旗。这个时期的西方女权主义主要划分为以凯特·米勒特,凯瑟林·麦金侬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以朱丽叶·米切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以贝蒂·佛里丹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在物质上的地位。

作为女权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在躁动不安且结构主义盛行的六七十年代(即第二代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曾以其鲜明的反抗性和解构主义色彩在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女权主义者对好莱坞电影经典结构中隐含的“模式化女性”符号行了犀利的批评,同时也对电影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义倾向和性别歧视进行声讨。在第二代女权主义中有代表性的电影当属《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虽然是2000年,但是根据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改编而来,鲜明体现当时女权主义的色彩。女主角的困惑于痛苦也是那个年代女性渐渐苏醒的意识的挣扎过程。

《时时刻刻》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继山姆·门德斯之后,英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又一次伟大冲击。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三个女性的故事。弗吉妮娅·伍尔芙,住在1923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Mrs.Dalloway),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这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乎被沮丧击溃。劳拉·布朗,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电影中的三个女人生活都被恐惧和渴望包围着,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体现她们心中女权主义思想的勃发。电影中有许多富有哲理有体现主角们女权主义思想的经典台词,如: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You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you don't want to do.You can do as you like.[1]

(片中剧照)

(影片海报)

谈到女权主义,女性对于性权力的要求和性解放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西方的女权主义发展到后现代女权主义,也就是发展到今天,表达女权主义的电影数不胜数。这和社会不断地开放程度以及女性各种权力的获得是分不开的。在今天诸多的女权主义的电影中,我挑选我最喜欢的《钢琴别恋》进行分析。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中叶,六岁的爱达丧失了语言能力,从此与钢琴为伴。多年后,被父母远嫁给一位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她带着女儿远渡海岸,由于行李过多,丈夫将钢琴丢在海上。到家后,爱达去求邻居柏带母女俩去寻钢琴。在沙滩上,柏听了爱达的演奏从而爱上了她。回去后与斯图尔特以土地为交易让爱达教他学琴。在每日的演奏中柏对爱达的爱更加深厚,因此要爱达以亲密接触为代价来交换回钢琴。而爱达也真正的爱上了柏,并心甘情愿与他结合。当丈夫得知后,先把她关了几天,而后又试图相信她,可是爱达背叛了他。丈夫一怒之下将爱达的一个手指切掉,可即便是这样他也无法征服爱达,最后让她与柏远离家乡。爱达在海上经历了一番生死挣扎后,终于将钢琴投入海底,在新的地方与柏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影片选材视角独特,故事情节大胆现代,在片中钢琴无疑是女人宣泄情绪的工具,同样的,既是自由又是枷锁。但却也正是这钢琴给她带来了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爱人。可是,最后爱达还是选择把钢琴丢弃。实际上,那是她的自杀式行为,当设计好的绳子真的把她同钢琴一同带入海中时,求生的欲望还是大过了一切。最终获得了她的新生。如她所说的,意志压倒了一切。这个时候,钢琴这把枷锁已经被她自己解开。自由便流淌进血液。因此,最终当她带着爱人送的假指时,弹出来的反而是愉悦的曲子。因为她的心灵解放了。肉体上的残缺换来了精神上的解放,她对这种代价竟是无所抱怨的。甚至开始学起了说话。是的,心若自由了,一切都将美好。本片赞美了女性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反抗精神,对女权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挖掘.提出了一个与观众共鸣的话题:女人究竟怎样算独立的,和男人平等的.也批判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性的压制和扼杀。宣扬了一种人人平等的人道主义思想。《钢琴别恋》,一部完全属于女人的影片,教女人独立和生存的优美教材。

(影片海报亦只有女主角和其女儿,是一部完全属于女人的影片)

对比西方的女权主义电影,中国相对是非常落后的。这与中国长久以来父权制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是分不开的。长久以来,女性在电影中都是男性的陪衬。女权主义电影一直作为电影中边缘和非主流而存在着。

较早出现和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女权主义电影当属《人鬼情》。影片围绕戏曲女演员秋芸的从艺生涯,反映了她的坎坷经历,体现出她的最大痛苦是无法得到一个女人应得到的东西,事业的成功与内心的空洞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人物的压抑心理和矛盾痛苦的心态。全篇电影围绕女主角开展,男性角色反而成为了陪衬。本片很好的反应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女性主义思想。本片被评价为一部女性生活的寓言并在1994年发表的《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中被认为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

(中国人鬼情宣传图片)

到今天中国的女权主义电影比较常见,如《花腰新娘》,《青红》等优秀作品。

中西女权主义电影的发展,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各种权力的落实。我认为女权主义(除激进女权主义)有利于女性自身社会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平等权力的享有。女权主义电影在女性争取权力,获得平等地位方面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也给我们视觉和文化上的享受和提高。

参考书籍:《女权主义发展史》,百度各部电影简介

08级 翻译三班

吴悠 学号:201

第二篇: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各国文化都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交流,现代广告是社会的新生代文化形态,而且广告不仅仅是紧急发展的产物,也是与文化差异息息相关的,所以广告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更应该未雨绸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着力探讨中西广告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希望那能够为我国的广告文化把脉,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发现我国广告文化的弱点和对方的文化精髓,正如俗语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为我国广告文化做出正确的导向和突出的贡献。使得我国的广告文化屹立与世界之巅。

关键字:文化;差异;广告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经历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后,对国人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文化,而中 国的文化一直都存在着“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思想,思想也就决定着某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形式。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至今占据人们最深的便是儒家思想了。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一直秉承着“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来指导每个人的行为,为人处世上也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一直贯彻着舍小家,为大家、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这种思想将群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坦露无遗,进而有了现在人的文化思想。

西方文化也可以追溯到几次的文化运动,在文化运动中而以文艺复兴为大家所熟悉。其中他们大多在强调个人。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大力推崇以个人主义为上,个人利益高于群体利益。这也造成了之后与中国大为不同的文化发展和带来经济上的深远影响。

正因如此,中西两种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不管是在文化底蕴,还是后来的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观念上。中国强调委婉保守,与西方的开放进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1 思维方法不同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凝聚,在文化的流传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承担者的角色。总而言之,思维方式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本质,是现象背后的不易挖掘的重要因素。

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也许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 你观察和处理的一切问题,都反映 出你的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到信,准 马上就上火。因为美国人开门见 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 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为了保持心 理平衡,看美国人的来信往往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越看越糊涂,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对方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喧。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国内的宴请,主人在宴会开始前就开始致词,而国外的祝酒词是在主菜以后甜食以前。有人问 为什么要放在后面呢?讲完再吃饭不是更好吗?不然老想到等会还要讲话,心里不安,吃得不消化。这里.也有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说几年,或者一代、两代人就可改变的,所谓本性难移。

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成名并为大家所接受的,其精华的地方便是“顿悟成佛”,由此可见中国的文化偏向直觉,换言之就是心理的活动,只要我心向善,便可成佛。这也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爱因斯坦在总结西方文化成就时曾说:西方科学成就应归功于两大因素,即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合近代兴起的科学实验活动。逻辑学在西方文化中是一支耀眼的奇葩,逻辑思维则是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他是其本位观念之一。

中西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诸多广告种均有见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西两则不同的电信形象广告。为了传达“电信沟通,心意互通”这个理念,中国电信广告不惜用五个不同的生活片断:沟通就是关怀(父与子篇),沟通就是爱(矿工相亲篇),沟通就是分担(夫妻吵架篇),沟通就是理解(父与子篇),沟通就是尊敬(老师与学生篇),很直接、明白地告诉消费者,电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电信可以使人达到心意互通,你我之间没有距离、没有芥蒂,只有真情真意流动。中国电信的这则广告片可谓浓墨泼彩,运用多个生活场景,耗时之长,如此不惜笔墨,不惜成本,其目的只有一个:直接、清晰地把广告理念传达给受众。从这则广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创意的思维方式就是直觉思维,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符合中国受众的文化习惯,在“传情达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而同样是电信广告,美国的一则广告则只巧妙地采用了一个生活细节:打哈欠。一名男子走在街上不经意地打了一个哈欠,不远处一名女子跟着打了一个哈欠,接着一个老人也受感染似的打了一个哈欠,更为有趣的是连老人手中牵着的宠物狗也不例外的打了一个哈欠,刚看到这组画面时我一时还没反应出广告到底要诉求什么,而文案一语道破天机:“communicating is very simple”(沟通其实很简单),在为此广告拍案叫绝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打哈欠本是人的一种平常的生理现象,通过西方广告人的逻辑思维加工,由个别引出一般,一个人打哈欠会感染周围的许多人,甚至连动物也不会幸免。沟通就像打哈欠这么简单,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

1.2 心理结构不同

中国国民稳固的心理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文化。具体有以下的几点不同体现:

1.2.1大统一观念 :重权威,轻事实

在中国的近些年来的广告中,大多都是某某专家和某某名人所代言的,其实,大家也许并没有看到多少的效果,就只是冲着某一位专家去的,因为在中国国民的心目中专家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而真正关心事实的广告可谓是凤毛麟角。

1.2.2 从众心理:重群体,轻个体

同样如此,因为一直都被灌溉着多数服从少数的心理,所以群体的力量便在中国的这种大环境之下扮演着很重要的地位了。也正如此,即使事实不是那个样子,可在大家伙看来,个体的的说服力的确很差。

1.2.3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

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中,小农意识的确占有这很大一部分。大家甚至不会考虑某种东西的实用性,甚至只是看到在降价或者有某种对自己无益的优惠,而让自己的口袋“减肥”。这种意识也给中国的一些广告商制造的很多销售的机会。

1.2.4人情至上:重道德,轻效果

其实在好久以前,在那个孔子的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很重视道德的发扬,但是现在广告盛行的时代,有一些广告商可能并不考虑多数消费者的权益,而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夸大产品的效果。而许多的消费者就因为广告中的煽情情节而花了冤枉钱。

1.3 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

中国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古国之一。既是“古国”,则国家的文化底蕴的深度和其他非传统古国的文化可能会大相径庭。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根基莫过于亲人之间的感情、爱人之间的感情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所以广告商也会把握时代的脉搏,在这几方面做功夫。甚至连一瓶普通的饮料也会冠其名为“家庭团聚”的象征,抑或在家庭团聚的时候必饮的饮品。而西方的文化的确不如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所以在一些价值观甚至在世界观方面也是不同的。西方更偏向与自由和追求刺激。比如,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就非常经典,就是美国的那种追求自我的精神。

所以综上所述,中国的广告就像是中国的女性一样,有着贤惠,内敛,婉约甚至有些害羞的性格。与之相反,西方的广告和西方的女性也一样,有着外向的性格、敢于追求自我。但是不论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其合理性,当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象将是中西方广告界的一种新的并将一直延续下去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同“君子和而不同”一样,中西方广告会展现一种更和谐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

中国文化是历经了几千年的积淀下来的,而“和”字则是这么博大精深文化的最底层,最本质的东西。每一个中国人都希冀自己拥有和平的世界,拥有和谐的家庭,拥有和睦的邻里,拥有和美的婚姻。所以中国的文化归根结蒂还是归于“和”,而中国人对家庭情感上的东西也很执着。

前面也有提到,西方文化是无法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相媲美的,但是她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是那种不羁的情感。但是对于家庭的情感就表现的不如中国人了。西方人的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在广告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曾经在苏美冷战时期,百事可乐为了同可口可乐竞争,大力宣传自己的“世纪颂”,同时也提出了“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的广告口号。很明显,百事可乐是与可口可乐进行竞争的,但在这样的广告语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新一代的选择明示了与可口可乐竞争,也暗示了新一代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选择,而不是同上代人一样,继续选择上一代的东西。仅仅是在可乐的选择上就可以透视西方那种追求新一代自我的个性。

同样是一则可乐的广告,在近期播出的一段可乐广告中,在中国传统的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一位丧偶的父亲独自在一桌宴席上黯然神伤,自己的儿女都在外而回不来一同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一位朋友古天乐看到这样的情形,找到其儿女,给了他们每人一瓶这个牌子的可乐,并用父亲曾经的口气说了句“别想一口气喝完”,就这样的一句话,儿子的演唱会便搬到了父亲的家门口举行了,台底下父亲喝着这个可乐看着台上的儿子,开心的笑着„„

中国文化强调了要重孝道,并一直流传至今那句“百善孝为先”。所以这样的广告更能适应中国的市场。因为这样的广告更能抓住中国人那种最心底,最真实的情感,从而从其他方面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于是,这个可乐的广告效果也就是不言而喻了。

2.1 表达侧重点不同

中国是一个岁月积淀下来的农业大国,从母系氏族开始,人们就开始了群居的生活,而且慢慢演变成了以家族为单位了,导致了后来的人际甚至是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家庭化了。所以中国人的这种家庭意识是超乎其他意识的,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的时候。华侨对祖国的企盼,游子对故乡的企盼,这种发乎情的意识似乎是从娘胎就开始的情结。而且国内的广告之所以会成功,也是因为其了解并懂得满足国内消费者在这种心理上的需要。香港的“荣华月饼”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香港的荣华月饼应情应景在中秋节销售,恰如其分的应用了中国人民在象征团圆的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月饼就足够象征了月圆人团圆,再加上广告本身的意境,就使得这种团圆的气氛更加浓了。一个相聚的日子,却面临这离别,而当主角拿出这个“荣华月饼”的时候,其女儿便决定了不在这样的日子离开家„„有多少的中国孩子在中秋节不能回家,要在外打工,而在家的父母便整日的期待孩子的归来,看到这样的广告,绝对有购买“荣华月饼”的欲望,哪怕仅仅是一种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中秋节团聚。这个广告非常巧妙地把家庭与团圆,中秋节融合进去了。所以,“荣华月饼”的成功在于善于应用“团圆”这个主题和“家”的理念。

除此之外,还有不胜枚举的成功广告案例应用了“团圆”、“家”这样的理念。像黄金酒的广告,里面的广告语“送爸妈,黄金酒”,似乎这样的寓意就是这种酒就是为了送爸妈而生的,并没有特意的夸张产品的效果之类的,而是挖掘了一个消费群体—孝顺的孩子。给普通的酒冠名为送爸妈的对象,更加可以博得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还有许多的饮料广告也是以“家”、“团圆”为主题而进行宣传,很有力的证明了国内广告的表达侧重点。

与中国文化大为不同的西方文化,其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西方强调个人的个性,追求自我和冒险精神。张扬属于自己的个性,像阿迪达斯的广告语“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不可能)”似乎与其实体的鞋子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张扬,时尚,也足以展示自己的个性。这个广告语不仅代表了运动的精髓,更凸显了阿迪的运动精神和西方的文化。

运动者,青少年甚至是追求个性的人是阿迪达斯的消费群。这样的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满热情,尤其是青少年甚至会有点叛逆,敢于追求,敢于尝试,所以这样的广告语更能适应西方的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熏陶下的西方人。这也是这个广告成功的所在之处。

2.2语义重心不同

从某种程度上说,敬与爱是一对同义词,因为它们有着高度的相通之处,由敬生爱,由爱升华至敬都只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问题。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等同,敬是自下而上的,而爱则是平等的,不分高低,不分上下。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广告文化偏重尊敬,西土广告更倚重“爱”的主题。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中国文化崇尚尊敬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家庭偏大,亲属众多,相互之间也容易产生猜忌,所以不得不以礼法维护秩序,而子辈视父母如严君,夫妻之间则相敬如宾。西方家庭一般都比较小,家人父子之间,没有太多的礼仪约束,因而其亲子夫妇相爱之情,都大大方方地展现出来,不似中国人之含蓄而蕴藉。这一点在西方广告中有明显体现。

让我们来看两则药品类广告:

今日洋参保健品电视广告:画面上由影星黄日华扮演的儿子因为关心父亲的身体,给他买了整盒的今日洋参,但可能因为平时慑于父亲的威严而与父亲沟通极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把洋参送给父亲,也不知道对父亲说什么好。正当儿子小心、紧张地面对父亲紧闭的房门练习说:“爸爸,我爱你”时,房门突然开了,露出父亲惊讶而又迷惑不解的脸孔,儿子终于把洋参递到父亲的面前,大胆地说:“爸爸,我爱你。”父亲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Adalat Oros预防心血管病的药品广告:画面上一个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和他年轻漂亮的穿着婚纱的新婚妻子站在教堂的前面,脸上露出自信迷人的微笑。广告语是:“他比他期待的活得要长。”

这两则广告都不失为好广告,也正好说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一个尚敬,一个尚爱。今日洋参广告通过儿子给父亲送洋参这一事件,展现了中国家庭中,孩子对父亲首先是敬,然后是爱,广告片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中的敬,达到了洋参不仅仅只是是保健品,而且是父子之间传递“爱”的信物的广告效果。同样是药品广告,Adalat Oros则利用幽默的表现手法,让一老一少年龄相差悬殊的两人结为夫妇,略带调侃的广告语轻松而又直率地传达了品牌理念:“爱”使你珍惜健康,珍惜生命!从自信的女士高昂的头和小老头狡黠的笑容,我们分明看到爱与生命的较量。

参考文献:

1.《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1年第Z1期 2.《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

第三篇:电影《阿甘正传》中的女权主义分析[最终版]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及美国梦的幻灭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从跨文化角度对中美语言禁忌的浅析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詹姆士•费•库伯《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殖民主义 浅析小学汉英双语教学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 论合作语言学习在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 运用目的论对比分析爱伦•坡《黑猫》的两篇中文译本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英语谚语的修辞分析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际功能文本分析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 论简爱的性格特征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从懒和熵的视角论《去十九号房间》中苏珊的罪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中人性的善与恶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

万劫不复的阴暗人性——解析《蝇王》的主题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幽默语言的翻译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8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 89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90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92 幼儿英语口语培养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94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95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97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98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

本我,自我,超我--《名利场》中利蓓加的形象分析 100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01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104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05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107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108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 109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111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12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113 从文化语境分析习语翻译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15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7 威克里夫对英国民族语的发展贡献

从毛姆《刀锋》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知识分子形象 119 从经济学角度看梭罗《瓦尔登湖》中独特的生活理念 120 《鲁宾逊漂流记》中殖民主义思想浅析 121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122 浅析中学英语写作教学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124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125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英汉语言间的形合与意合在商务合同翻译中的体现 128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129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麦琪的礼物中折射出欧亨利对已故妻子的爱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133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135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 136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 137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38 广告的翻译 139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143 从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印度的社会问题 144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145 浅谈典故英译汉的翻译方法 146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147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49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从E.B.怀特与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151 Awakening of the Black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A Study of Four Major Female Images in Beloved 152 美国梦——《嘉莉妹妹》主题探析

153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154 从“重要瞬间”体味生命的不可确定性——以《墙上的斑点》为例 155 《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

156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新女性独立精神 157 “适者生存”在《野性的呼唤》中的释义 158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159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160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61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62 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163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

164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165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66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 16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16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69 论风格的可译性

170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171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172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

173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74 使用影视片对中学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 175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176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177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 178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179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180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 181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182 文化语境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183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184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 185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 186 中英文化中寒暄语的比较

187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合作原则”特点及社交功能 188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189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190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

191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92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193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 194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195 霍桑的矛盾心理及其体现在《红字》中的对比描写 196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 197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198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199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200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第四篇:女权主义电影《奥兰多》影评

惊世四百年:绝佳的女权主义电影

——《奥兰多》影评 作者:短腿总裁

《奥兰多》,又名《美丽佳人欧兰朵》,这部电影有些久远了,1992年上映,两项奥斯卡提名,超过25项国际奖。导演莎莉·波特,改编自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同名小说,这是两位倡导女权主义的女性。其中,伍尔夫一直秉持摆脱男女二元对立的观点,《奥兰多》就是其中翘楚。众所周知的“女权主义圣经”《第二性》,西蒙波娃就把伍尔芙的观点收录其中。这位女权主义创始人叙述:女性是男性的参照物,女性在父权文化的渗透下,把男性价值标准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即“双性同体论”。电影就用镜头语言阐释了伍尔夫和莎莉·波特的女权主义、双性同体思想。

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故事,拥有权势、财富、才华、外貌的贵族奥兰多,被女王伊丽莎白赐予了长生不老,从1600年的伊丽莎白时期到1990年的当代英国,奥兰多用了400年的时间成长与成熟。从被俄国公主萨沙和诗人格林戏弄,到出使土耳其被授予皇室勋章,沉睡了七天后醒来,他从男人变成了女人,重返英国成为上流社会贵妇,拒绝亨利大公求婚,与冒险家夏默丁一见钟情,成为一名母亲。影片结束时,奥兰多在自己曾吟诗诵词的大橡树下喜极而泣。导演把电影分成了七段多幕剧,每段故事开始,把文字置于全黑背景的画格上:1600 死亡、1610爱情、1650 诗情、1700 政治、1750 社交圈、1850 性、新生,连起来看,这不就是个体生命经历一生的各种体验吗?作为男人的奥兰多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因为失望而沉睡,但苏醒后的女人奥兰多却如涅槃重生。

奥兰多仰慕俄国公主萨沙,对她倾诉爱意: “You’re mine.” “why?”

“Because I adore you.”

已是女性的奥兰多被亨利大公求婚,几乎是一样的对话: “I am England.you are mine.” “I see,any grounds to you?”

“Because I adore you.” “this means I belong to you?”

“你是我的,因为我爱慕你。”一句男权主义的台词,成为了女性被剥夺话语权、被男性作为附属品的命令。一个男性如何能理解女权主义、如何明白社会对女性根深蒂固的偏见,伍尔芙给了个天方夜谭的办法:从男人变成女人。奥兰多还是男人时,他认为他的财产、地位、行为,一切都无可争议。但是,作为女人的她却必须为它们做出艰苦斗争,甚至打官司决定祖宅归属,别人只会教她如何做合适的女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当男性在高谈阔论时,奥兰多只能在谈话圈子之外,因为女性不允许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找不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而失语。

“双性同体”,听起来有点玄乎的理论,即女性内化男性的价值标准,从蒙昧中觉醒,拥有独立人格,抵抗社会偏见,拒绝压抑卑微的地位,反驳权威,表达自我。我全片最喜欢的镜头是,奥兰多拒绝亨利大公求婚,得到他孤独一生的诅咒后,于是钻进绿色的花园,一直向前奔跑,就像是寻找自我、寻找独立人格的出路。直到100年后的维多利亚时代。扑倒在绿色的草地上:“Nature, nature I am your bride.Take me.”。

进入20世纪,奥兰多经历战争,生下女儿,经济独立,骑着摩托车,在现代社会中自由奔走,不用再依附任何男人。双性同体的奥兰多,或许表达了一种思想,男性与女性不再孤立,不是父权制下的二元对立,而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

天才导演波特和天才作家伍尔芙的碰撞,加上主角斯温顿对奥兰多那种入木三分的演绎,使女权主义思想在电影里熠熠生辉。不过,在小说里,奥兰多生下的是儿子,也许是反讽,也许是折中调和,而电影里却是女儿,或许是致敬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或许是鼓舞女性前进的意味,谁知道呢。

结尾,带着女儿重返橡树的奥兰多市宁静平和的,青涩少年已经成为了成熟女性,天使唱着“我来了,我来了。既非女,也非男,你我已经合二为一”,如同影片最后一个标题:新生。

而此时奥兰多的眼泪是体会到新生的喜悦,是解构男权社会里长期延续的武断的男女对立观念,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存,一个完完全全独立的“我”终于诞生。

第五篇:浅谈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在《社会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刮痧》。看完之后,我对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感触颇多。因此可以说“刮痧”就是一个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纠纷。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电脑游戏设计师。他在美国奋斗了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让许大同梦中惊醒。一天,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从北京来的父亲对丹尼斯进行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竟然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许大同发现无法用西医理论来解释刮痧原理,而控方律师又一再的歪曲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许他和儿子见面。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分裂„„接二连三的噩梦不断降临,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许大同原以为实现的美国梦也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影片的最后,大同的朋友昆兰亲身尝试刮痧并为其正名,因此法官宣布了对许大同的解禁令,一家人终得团聚。

电影中一连串的误会和巧合造成了人物命运的曲折,但是究其根源,这一切都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可以说影片中许大同的遭遇有其偶然,但也是必然。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引入文化冰山模式来解读文化冲突。在他的论述中,文化被比喻成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是显性文化,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及某些信仰。而暗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隐形文化,包括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更为深层的文化因子。而文化冲突主要就是隐性文化的冲突。正如《刮痧》中的许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八年,自己也成为了众多美国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是在隐性文化层面,他仍表现出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在我看来,《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亲情观、友情观、人权观和道德观。

一、亲情观 在中国人眼中,“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家人要互相关心、休戚与共,子女要遵守孝道。正因如此,在影片中,为了让父亲能够成功办理到美国绿卡,许大同谎称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同时为了不让父亲担心,大同隐瞒了官司的事。后来昆兰知道了是丹尼斯的爷爷给其刮痧,不明白大同为什么始终隐瞒真相。大同的妻子只回答了一句“因为他是中国人”。

二、友情观

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影片中,昆兰出证听证会的一幕。昆兰是许大同在美国最好的伙伴,也是他事业上最好的搭档。可是昆兰却在听证会上说出了大同打孩子的事实,尽管这对许大同极度不利。西方在交友做事的轻重顺序是“法,理,情”,而中国人却刚好相反。在中国,人情被在了第一位。这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农耕思想,小农经济以及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但这一套在美国就不适用。因此,昆兰认为:我讲了事实,你不该打孩子。而大同却说:“我把你当朋友,你却出卖我。”

三、人权观

美国很重视人权。它提倡人人平等。在西方家庭里,每个成员,包括男性和女性,无论年龄,都是平等的且每个成员有权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所以昆兰认为大同打孩子是非法的。但在中国,父母认为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天经地义的。

四、道德观

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群体生存的基石,也是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打架了,大同当着朋友的面打了丹尼斯一巴掌。昆兰对此不解,甚至认为大同在虐待孩子,但大同却认为他打孩子是为了维护朋友的面子。这在昆兰眼中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中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对“朋友义气”、“面子”等十分重视。然而,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人却无法理解。因此昆兰才会大吼:“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还有在中国自古以来被视为正义化身的孙悟空在美国也被重新解读。在影片中,控方律师认为孙悟空就是一只顽劣粗鲁的中国猴子。这一顽劣之徒采用暴力手段,将蟠桃仙丹窃为己有,独享专用,还掀翻炼丹炉,砸烂别人的生产车间。

总之,我认为避免不同文化冲突的关键,就是互相了解和包容。在电影中,昆兰亲身体验了什么是刮痧,来证明刮痧的确是中国的一种治病方法,最终,一场由文化障碍引发的冲突得以解决。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会有冲突,但终会融合。电影中,主人公“大同”名字似乎也在预示着这一未来。

下载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女权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权主义在中国(合集)

    中国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这个名词进入中国之后,早已经过改版再包装,Feminism的中国名字叫女性主义,四平八稳,中庸保守,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生怕激怒男性。 如此翻译Feminism已经显示......

    中西电影论文比较(动画)

    中西动漫文化(音乐)比较 动漫作为动画与漫画的结合体,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实动漫大多都从漫画中发展出来的。其中,动漫作为荧屏上出现的漫画,具有色彩丰富,十足动感,当然是少不......

    中西电影文化比较(爱情观)

    爱情观——中西电影之比较 爱情,是电影永恒的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无论是纯洁正常的爱情亦或是猥琐畸形的爱情,电影里皆有反映。 但由于民族文化、民族......

    在同甘共苦中体现纯洁性

    在同甘共苦中体现纯洁性 爱民情感要真,富民本领要强,利民措施要实,为民办事要公。坚持群众路线,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

    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美育

    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美育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素质教育放在了操作日程的核心上。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美育。 自改革初期就一直倍受关注,研究美育......

    如何在行为中体现爱国

    如何在行为中体现爱国 爱国主义,官方的解释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一提到爱国,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气势磅礴的豪言壮语吧。是的,爱国这个词好象离我们......

    电影《刮痧》中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电影《刮痧》中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主要根据社会工作者(A小姐)的几次主要出场: 第一次:起诉 第二次:两次听证会 第三次:帮助解禁 第一次并不是第一次。(影片前面的铺垫:抗议,可能......

    在电影中成长

    整理了一番,原来过去的一年,真的看了好多的电影,也从中感动过好多回。 那些感动过的,喜悦过的,憎恨过的,都将他们记录下。 我想以后可以留给自己的孩子去看,无论片子拍的如何,总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