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刮痧》中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电影《刮痧》中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主要根据社会工作者(A小姐)的几次主要出场:
第一次:起诉
第二次:两次听证会 第三次:帮助解禁
第一次并不是第一次。(影片前面的铺垫:抗议,可能做成的影响:先入为主)
第一次:起诉
直接依据:小丹背部的伤痕
判断:受虐待
结果:决定起诉小丹的爸爸
体现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体系从根本上要求专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考虑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符合道德的?同时这些道德原则和伦理规定也使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如何做”做出了道德上正确的决定。
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其中一条:最大限度保护受助者权益这点,我个人认为这个A小姐的做法从伦理的角度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你会发现她是严格走法律的程序。
第二次:两次听证会
在第一次听证会中,A小姐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听取大同(小丹的爸爸)的一些合理的解释,而且是非常固执坚持自己的看法:小丹确实是被虐待的观点。
而这个过程,A小姐是违反了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的沟通原则:在工作过程中,专业人员应该热情谦虚和受助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第二次听证会上,特别是A小姐听完大同(小丹的爸爸)对小丹的爱的表述后,在思想上她是有明显的动摇的。具体的表现:害怕自己怪错好人;指责律师的谎言(孙悟空);即使官师赢了,所有人都是输家。
在我看来,这应该算是A小姐的一种理性的回归。因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专业工作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其他有需要的人群的问题及需要,并通过理性判断同实践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达到助人的目的。
体现的关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A小姐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陷入了伦理困境: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陷入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具体分类的就是: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和专业价值观的冲突。
第三次:帮助和解禁
在约翰的解释下(他亲自去试刮痧),A小姐确信自己怪错好人,决定向法官求情,解除了大同跟小丹见面的禁令。体现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最大程度保护受助者的利益。
个人的疑问:我发现,整部影片中,A小姐是没有向整件事件的“第一受助者”小丹询问事件的情况。
在我看来,这是违反社会工作实践的两个核心的伦理决定价值观:1.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和独特性;2.努力促成受助者的自我决定,在专业实践中鼓励受助者个人对自己负责并做适当的决定,同时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
反驳:小丹还太小,不能为自己负责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受到虐待。
其实,对于决策的专业人员来说,应该尽力收集更多的信息,同时列出可能的选择方案,最后统一做出抉择。
既然小丹身上存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觉得应该是值得尝试的。
第二篇:刮痧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冲突
以《刮痧》为例浅析中美文化冲突
一、《刮痧》故事梗概 影视作品《刮痧》,是一部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讲述了由中医疗法“刮痧”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矛盾,令人深思。华人许大同和简宁移居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孩子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但是,没想到儿子突然肚子疼,在家的爷爷看不懂药品的英文说明,于是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有天许大同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去接父亲,回家开门时,儿子跑着去应门,不料摔倒,额头流血不止。,医生发现孩子背后的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不准许大同接孩子回家,暂时将孩子交给福利院照顾。后来,福利院将许家告上了法庭。不过故事最后以全家团圆结尾。
二、《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一)刮痧
刮痧在中国是极为平常的传统治疗方法,在美国却引起了非常大的冲突,因为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被作为是虐待儿童的证据。在法庭上,无论许大同怎么解释,别人都不知所云。在中国人看来,刮痧这种疗法在中国很普通,美国人理所当然的知道这种疗法,因此遭致麻烦。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即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刮痧事件使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难以避免的碰撞和摩擦。
(二)中国亲情与美国法律
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所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众甩了儿子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子过”。中国父母对其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训诚、体罚甚至打骂。“打是亲,骂是爱”,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他们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而在美国人看来,许大同的行为太粗暴,是虐待孩子的表现。在美国,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孩子过分责骂,更不能动手打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更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美国法律观已经渗透到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美国人的法制观念与中国人的传统格格不入,这就反应了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
(三)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听证会上,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甚至断绝了与老板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他们的最后一段对话是: 昆兰(老板):“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昆兰:“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 许大同:“不可理喻!”
在中国文化中,很注重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这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人的独立性,主张个性解放,长幼平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与集体主义紧密相联,中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国家,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人们努力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会尽量避免人际冲突,人们说话比较委婉。另外中国人在交往中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要尊重别人的面子。影片中大同为了给他老板面子而打自己的儿子就是最好的例证。西方人也讲究面子,但他们尊重事实,公事公办,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用中国人的话来说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
三、冲突根源——文化定型
文化定型指人们在跨文化研究中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简单的看法。近年来,文化定型逐渐引起跨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它的态度始终褒贬不一,但总体趋于客观:定型一方面忽视了个体差异妨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另一方面,定型也简化了认知过程,帮助人们更快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它是文化沟通中的基本元素,不可能被去除。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打破肤浅而又带有偏见的文化定型,继而建立一种客观的、公正的定型,使文化定型更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在《刮痧》中,美国梦是许大同对美国的定型,美国人对刮痧的定型是对人的虐待,是非法的。他们依据自己的文化准则、行为方式来解释和评判其他文化,其中包含着民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的文化理所当然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习俗是“不文明的”“荒唐的”“残酷的”。
例如:在许大同无法将“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解释给美国人的情况下,他只能在第二次听证会上证明自己是一个“爱家庭、爱孩子的好父亲”,但是原告律师的一些所谓的“证据”,尤其是昆兰先生当庭证明许大同打过丹尼斯和控方律师当庭证明许大同打过丹尼斯和控方律师对许大同设计游戏的灵感来源——孙悟空进行侮辱的时候,许大同被激怒,情绪开始失控,法官因此下结论:你不能证明刮痧是一种治疗,你在法庭上的行为,说明你是个危险人物,丹尼斯由儿童福利局监护。对刮痧的消极定型很显然不但没有动摇,在“证据”面前反而强化了,而这些“证据”都是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其中没有考虑任何中国的元素,也就是:只有美国的医学、美式的英语解释通的才是科学合理的。故事最终是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的,这种团圆不仅仅是主人公一家的团圆,更重要的是许大同和妻儿团聚得到了美国法律的认可,不再是非法的了,这种认可是基于对“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的转变。昆兰的做法表明了一种跨文化的积极态度:谦虚、平等摒除消极定型、尊重事实,努力突破自身思维所受到的文化局限去了解别种文化的合理存在。
四、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难免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方面。因此,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对于那些与自己文化习俗不相同的地方要持宽容态度,消除民族偏见和打破文化定型,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互相尊重,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积极参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建立相互间的信任,避免自我文化的优越感,尽量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消除对异质文化的隔膜。
第三篇:刮痧电影观后感
有感于《刮痧》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丹尼斯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闹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就这部影片中的主要线索——刮痧来说。刮痧作为中国的一种医学文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对刮痧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刮痧不为美国人所知也不奇怪,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迹被美国人认为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证据,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作为一个法治的国家,不能因为人们对刮痧的不了解或是不承认而没有对刮痧这一证据进行认识和核实,也不能因为中国文化的与美国文化的不同而进行排斥不加以考虑。
因为法律讲求的是正义,法院判案讲求的是事实。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刮痧,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或是文化盲区的情况下,法庭就作出了剥夺许大同对儿子扶养权的决定。这无疑就是对违法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最终造成许大同一家悲剧的产生。
从《刮痧》中,我们看美国的法制,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这个社会政治和法律系统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维护这个系统的健康、透明而民主的运转,因此会有揭竿而起报警的医生和护士,有为孩子的健康和权利而舌战不休的律师,有以说实话为自己责任的证人;但当遇到了他们所不理解或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当另一个遥远国度的传统文化和他们的常识产生冲突的时候,这种西方社会科学、严谨、民主的法律却成为他们固守自己偏执的一种武器,就如那个律师在法庭上故意惹怒许大同、用刻意曲解的手段误导法官以达到自己赢得官司的目的。但西方的这种法制和人性化的民主却始终是很高明的,如电影的最后那位胖胖的美国律师抛弃误解、接受了刮痧治疗后终于明白了大同的清白,而那位一心为孩子着想的女律师,也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全力向法官争取撤销起诉的机会。最终,西方的法制和东方的传统在经历了苦难和艰苦的磨合后达到了一种“和解”和“融合”,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妻子和丈夫也不再需要痛苦的分离。在这场痛苦的闹剧过后,大同和妻子似乎看清了一些东西,很欣慰地,我们在影片的最后听见丹尼斯可爱稚嫩的声音,在随着父母的教授念着:“长城、中国、北京……”。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再完美,属于中国灵魂始终不能抛弃深入骨髓的历史和传统的东西。
《刮痧》中的刮痧,刮在孩子身上,刮在美国的法制身上,刮在美籍华人的心上。也许刮后印记难看,但温热微暖的感觉,却总是好的。
第四篇:电影《刮痧》观后感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之异同
电影《刮痧》讲述了一对移民美国的中国夫妇因中美文化差异而导致差点丧失其子抚养权的故事。对于美国所谓的人权保护还有对儿童的保护早就有所耳闻。一直都知道在美国家长是不能随便打孩子的,会被警方介入而且后果很严重。在中国人看来,当儿子做错事的时候,父亲打儿子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在中国来说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父亲打儿子也有爱儿子的意思,打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上啊。打者爱也。同时也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但是,在美国人看来,父母无论如何是不能打孩子的,打孩子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美国的人权主义太强了,在中国人看来是家庭事,坡见人无法插手的,可到了美国就不一样了,变成了国家的事了。(在我看来其实是小题大做,这可能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在美国,大人晚上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也是犯罪。
在中国,孩子生病了,大人用偏方给孩子治病是司空见惯的了。比如电影中的老爷爷帮他孙子刮痧,这是帮孩子治病,天经地义的,是爱孩子的表现。刮痧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了,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偏方,效果很好。但是于美国,他们只是看到外表,而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以为是孩子收到虐待,就要把好好的一个家庭给破坏掉,太残酷了。简直是不可理喻,没有经过调查就断然下结论。
电影中的主人翁许大同虽然在美国住了八年,事业在美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被美国人所认可,但是他骨子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仍然与美国的文化格格不入。刮痧在中国已经好几千年了,可是一到美国就说不清了。其实说不清的又何止是刮痧呢?他们竟然说孙悟空是一个没有道德,没有责任感的人,仅仅只因为孙悟空偷了蟠桃?!
而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中国解放前的情景,中国是贫穷落后的,中国人还穿着长袍马挂等。现在其实中国人的事情在美国经常发生。当大同送完他爸被警察逮捕的时候,掉在地下的猴子受到践踏,难道仅仅只是这只玩具吗?恐怕还有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吧!
电影最后结局圆满,可是我却很伤感,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文化肆意的批驳,连了解一下都不屑,真的是那个自由的国度,是那个民族文化融合的地方吗?
剧中,许大同在讲五脏六腑,七经八脉这些刮痧的基本原理是我的心情很低落,因为他用英文讲不出来这些知识。我希望中国传统的医学能够更加科学化,世界化,从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了解中医,爱上中医。
我觉得《刮痧》这部电影很成功,它不仅成功的表现了两对父子,祖孙三代之间的爱,更加深刻的挖掘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引人深思。
第五篇:电影刮痧观后感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差异
通过选修课程——中西文化比较,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了让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老师放映了一系列的表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我想通过对电影《刮痧》的一些感受来谈谈自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刮痧是中国民间流传几千年的传统疗法。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内部炎症。中暑,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病都可用刮痧疗法。但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并且存留时间较长。
罗基斯说:文化是一个群体成员生活方式的总汇。文化产生于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是群体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定义为“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当文化成为一个区别你我的符号,我们便会因为互相的交流而产生误解乃至冲突。电影《刮痧》只是一个缩影,不管你是愤怒也好,无奈也罢,它却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是根深蒂固的,在美国梦中依然烙着中国魂的印记,不同文化之间难免会因为交流与传播发生碰撞与冲突。
《刮痧》的情节跌宕起伏:北京青年许大同和妻子移民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有了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儿子,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但随后降临的意外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孙子丹尼斯病了,从北京来的爷爷用中国民间的刮痧疗法,被儿童医院的医生发现,便以虐待儿童罪将“顶罪”的许大同告上法庭,使原本幸福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儿子被儿童福利局收养,许大同被
禁止接近儿子,职业被辞,朋友被弃,夫妻被迫分居。努力多年的美国梦被这场官司彻底粉碎。影片中可见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一、处事观的差异。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西医讲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儿童医院的医生不相信在背上刮痧会治发烧,相反孩子背上的瘀痕是事实;家长把未满12周岁的儿独放在家里也是事实;许大同当着朋友昆拉的面打孩子,这又是有口难辩的事实,所有的这些事实都被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许大同败诉,从而取消了他对孩子的监护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为基础,就事论事。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尽管儿童福利院对以上的举证都是事实,但许大同认为它们是片面的。中认为气能够贯穿七经八脉,因此可以“头痛医脚,脚痛医头”。刮痧非但不是虐待,而是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老爷子在外遇到烦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许大同急忙赶去接父亲,虽然明知把儿子单独放在家里会触犯法律的,但这种“孝亲”情感,按照中国人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而美国法律无视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家庭拆散,许大同感到不解和委屈。
二、家庭观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认为“, 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对父母尽养育之恩。同时,孔子还把“孝”的准则诉诸于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许大同在美国扎根后,把老父接到美国“享清福”,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给父亲早点办上绿卡,自愿顶替父亲给儿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刮痧》中还有一个细节,由于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拉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拉说:“我打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属于我,我打他,是我的事,你管不着。虽然大同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过错,而是给朋友“面子”。但在昆拉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在西方人眼里,许大同的“孝顺”属于“责任倒错”“, 不诚实”。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许多美国人接受了这样的生活信条:Every man for himself , and God for us all.Every man is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例如,里根身为总统,而他的儿子却在职业登记所里寻找职业,同样这在中国传统观念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三、朋友观的差异。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rd &Milton Bennet 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倾囊相助。当昆拉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拉“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拉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影片最后昆拉到了一家中医诊所,亲自尝试了刮痧的滋味并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昆拉就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亲身体验为依据,证明刮痧的确是中国的一种治病疗法,并说服了儿童福利局的官员和法官撤回禁令。一场由文化障碍引发的冲突烟消云散,而这一平息是双方互相理解、沟通交流的结果。跨文化交际的一方无权要求另一方向自己的价值观靠拢,但却有可能促使其向自己的价值观靠拢,多种选择法(multiple choice)就是中西方行之有效的跨越文化障碍的方法。
也许你会觉得《刮痧》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误会,仔细一想,这却并非偶然,其实从一开始双方的立场就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以各自所固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否定对方,从而导致矛盾的不断累积。与人相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你不理解我我不理解你,并且双方仍各执一词,争辩不休。即便最后当昆兰兴奋地告诉简宁大同无罪这个好消息时,我想他也未必就能理解当简宁得知丈夫无罪,大同爬上9层楼与家人相聚——这对患难夫妻内心的复杂情愫。然而最后的最后,在一种理解、尊重与认可中,大家都得到了平息。
《刮痧》展现的是一个视角,让我们见证了一次文化的碰撞、冲突与融。从影片开始简宁为培养丹尼斯说英语的能力而坚持在家说英语到片尾大同和简宁教丹尼斯说:“北京”、“长城”,这恰是一种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体现,沉浸在美国梦中的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中国魂。
文化冲突会因为文化碰撞而永远不会消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就没有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文化正处于一个大交融,大汇集的状态,我们只有在承认相互平等的前提之下,通过相互沟通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做到了求同存异,才能使多元文化共存和发展有一个更和谐和宽松的环境。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正是通过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来发现矛盾与误会,从而寻找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共存。在美国梦与中国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人类终能受益于多元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