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借助于思想解放的强大动能,中国经济成长的脚步,在过去30年走出了一段精彩和圆满的里程。作为这一动感过程的有机延续,改革的接棒者如今再一次扬起了思想远航的风帆,不过,今天的思想大解放已不只是对过去的纪念与缅怀,而是寄托着对未来的诉求和期待。
引领经济的思想力量
对经典教条的顶礼膜拜,对他国模式的盲从跟风,30年前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几乎完全失去了自我,但贫穷的折磨和落后的煎熬又强烈地逼迫着中国作出自省与检讨。于是,一场颠覆传统的变革与维新运动从思想领域迸发而出。
以彻底抛弃“两个凡是”为要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不仅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伟大命题,而且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明确回归。从此农村诞生了承包制的崭新经营方式,并被很快植入城市国有企业的机体之中。而在扬弃了承包制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完成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转身。
然而,改革进入到“深水”地带之后,思想观念的碰撞也许会更加激烈。围绕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选择和猜疑,围绕着姓“资”姓“社”的纠葛与追问,中国经济的前行脚步在上世纪80年代末悄然放慢,并出现了停滞三年的消沉局面。不进则退,不改则废。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邓小平再一次来到中国经济的试验田——深圳。站在自己亲手圈点的经济特区之上,这位世纪老人发表的“南方谈话”廓清和赶跑了人们头脑中的所有困惑与迷茫。从此,市场经济的血液开始真正穿透和武装中国经济的身躯,并最终实现了与中国社会制度的对接。
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表面看来只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资源配置方式的更换与进化,但实则是一次又一次思想观念的更迭与翻新。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所创造出的新模型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中基于要素或资本的模型,或者简单的技术的模型。资本和劳动模型的创新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可能随着资本或劳动的投入发生报酬递减,而观念创新的模型优势在于,经济增长会与观念创新成正比。的确,在思想观念不断刷新的力量推动下,中国经济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连续增长速度,而且跃上了全球经济舞台的耀眼行列。
中国还有多大的发展机遇?经济改革还有多大的价值空间?面对着无数个诸如此类的疑问与不解,我们听到了其背后“改革成功论”的声音,捕捉到了“改革疲劳症”的阴影。的确,论经济总量,虽然中国已经跃上了全球第四的位置,但若按人均gdp,我们还排在百名之后。更加值得深思的是,人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始终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民众所能得到的实惠并没有随着经济改革成就的彰显而放大;还值得我们思索的是,中国经济如今所遭遇的难题——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等许多民生话题却更加复杂而沉重。没有经典教条指路,没有成功模式可鉴。最终破解经济前行中的道道难题还是要向解放思想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法宝求经问道。
发展动力的切换
任何一次思想解放决不是悬于真空之中的意念泛滥,而是基于客观现实的观念创新。依此观察,本轮的思想再解放与前两次思想解放相比,就是要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从背离科学发展的思维元素中解放出来。
以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为人诟病的话题,而且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使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能源危机”。资料表明,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目前只有2000亿吨,最多可使用80年。由于自身供给有限,到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都将达到55.8%~62.1%。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遏制,未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受到巨大威胁。
严重透支生态环境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致命弊端。从现在看来,中国经济虽然不可能完全复制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为已经遭遇破坏的环境埋单不可避免。由中科院编纂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与1995年相比,除北京、上海、山东3个省、直辖市外,全国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水平呈现下降态势,这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加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有效控制,未来可能频繁发生的河水污染、恶劣天气等都将直接破坏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必须进行发展动力的深刻切换,即彻底摒弃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思维,而转轨到依靠科技创新和内生型的成长方式上来。这是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思想实现真正解放的最重要特征。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无疑,作为经济成长最根本动力的科技创新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短板”。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已经建立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生成。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我国人均gdp只突破1000美元,但科技创新的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五六千美元国家的水平。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因此,在笔者看来,中国并不缺乏科技资源和实现科技创新的能力,而是缺乏必要的制度激励与约束。要使科技创新真正植入经济机体之内,制度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应当规范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采购制度。除了对财政的科技投入进行硬指标约束外,政府财政每年应当列出专项资金指向对自主研发产品的购买,特别是在同类产品中优先考虑对新技术产品的采购;其次,设置严格的产业“技术壁垒”。明确规定行业内企业的技术投入指标以及产品的技术含量,迫使企业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造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第三,重构经济增长的评价制度。将技术对经济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效果纳入经济增长的考核指标之中,为此应当建立起一个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制定不同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标准。
产业范式的更新
以市场换技术、用资源换资本是改革开放之初资本严重短缺的中国所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虽然这种大规模引进外资的方式造就了中国庞大制造业的生猛形象,但同时也将我们推到了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这种结果的最大可能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主导能力被大大弱化,并势必陷入被他国裹挟和钳制的尴尬境地。而最可怕的是,我们会满足于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荣耀,自困于传统工业化发展思维,忽视新的国际产业链的形成及其进一步演变的新趋势,从而可能最终陷于自我边缘化的困境之中。
必须明确,基于知识革命发生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加工制造业正在被次边缘化。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教授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作两类,一类是依靠制造业过日子的“体力国家”,一类是依靠研发、设计、营销过日子的“脑力国家”。不言而喻,“脑力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并支配“体力国家”已经成为大势。而值得玩味的是,最近韩国《朝鲜日报》提出,韩国要用“脑力”战胜中国的“体力”,用韩国的“头脑”指挥中国的“身躯”。无独有偶,印度人也提出,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印度要成为世界办公室。如此轻视性语言让我们似芒刺在背。
显然,中国经济必须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状态中解放出来,并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新裂变的机遇,确立新的产业战略定位。为此,我们应当实现观念的更新和升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走出片面强调比较优势理论而形成的一系列认识误区,调整基于此理论之上的政策措施。应当明确,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但发达国家主要是将这一理论推销给发展中国家,鼓动发展中国家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发达国家自己却没有真正去发挥比较优势,而是注意通过集聚人才、资本等高端资源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集聚优势。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师夷长技。未来中国的产业选择应当突出非物质性产业成长。特别是要举力扶持技术开发、创意活动、标准化、信息传播等为主要元素的知识型产业,以形成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强势地位,进而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虚拟经济倍数增长的今天,中国应当加大激活金融业的力度,没有一个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业,中国可能就无缘分享到虚拟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张锐)
第二篇:项目——支撑经济发展的引擎
项目——支撑经济发展的引擎
近年来,汉滨区老城办事处围绕“抓项目、兴产业、促开发、调结构、扩总量”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总部署,以项目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吸外力,释内力,发真力,撬动办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投资2.5亿元的大南门净菜市场项目,是一个民生“菜篮子”工程。历经6年的艰难征迁和紧张施工,面积约60000㎡,欧式28层的商住连体楼,业已竣工落成,象征着以繁华的金州路为主轴城区经济重心向东平移500米,势必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一路向东。据估算,该项目一年产生的附加值逾亿元,投资回报率,社会贡献率,十分可观;
旨在解决60多年来,城东牛羊交易屠宰无场所问题创办的清真牛羊肉市场,历经选址朝阳外先建,修河堤后拆,再次推进二期扩容的规建曲线。如今,投资业主在原场区外新建了一栋面积3000㎡的肉品加工综合楼的同时,延伸产业链,在市郊租地办起了存栏牛200头、羊1000只的养殖基地,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营运模式。
以取缔大北街、静宁路、培新街等露天交易行为,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压力为目的,拟建的静宁农贸市场,目前完成了产权置换、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方案审定等工作,预计将于2015年伊始正式开工,建设规模10000㎡,可容纳400余经营户的入驻。
借船下海,借梯上楼。投资2000万元的东关新地标——联庆大
厦项目,业已竣工投入使用,与前两年建成的民族夜市城,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共同推动民族街区“焕颜”发展。
坚持引进来、请进来的策略,打造民族“飞地经济”项目。在域外,推动清雅山庄尽快上马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敦促伊兰实业进军房地产;促进一顺牧业兴建牛羊养殖和草料加工基地;支持马老四烧烤等民族企业,跨业跨界发展。
非重点社会项目鲜花朵朵,呈点点盛开之势。投资85万元的兴安路社区办公楼主体竣工;投资68万元的培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已投入使用;投资300万元的老年公寓完成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
设宴摆席,分享大环境的一杯羹。抓住中心城市建设规划修编的历史机遇,包装东、西关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古建筑遗迹申报项目,适时制定《2014——2020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准备和筹措,承接未来数以亿计的国投资金和民营资本项目的着陆。(翁军)
第三篇:经济发展引擎将由工业化偏向城镇化
经济发展引擎将由工业化偏向城镇化
李扬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内容辑要: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城市化则方兴未艾。由此,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两者并举,并逐步向以城镇化为主导的方向转移。这种城镇化模式的转变影响深远,意味着未来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保持相当大的规模。未来规模投资引导我国经济总格局没有变化,但是投资领域将因城镇化模式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金融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予以配合。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发展是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即解决温饱问题上起步的,因此工业化很自然的就成为一个在较长时期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与此同时,虽然城镇化也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从两者的关系来看,这样的城镇化发展是由工业化引致的,可以将其称之为引致性的城镇化模式。
对这样一种模式,国际国内上存在着很多的争论,不少人将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视为我国发展中的遗憾和缺陷。但笔者的观点却恰恰相反,认为这种模式是特定时期,我国发展道路的较好选择,使我国避免了像拉美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早出现大城市膨胀,以及各种各样的贫民窟遍地产生的社会弊端。
当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原先的引致性的城镇化模式所蕴含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开始日益暴露出来。
首先,在过去的城镇化模式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并不谋求移民,成为城市居民。而由此,产生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对我国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也产生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其次,在城市打工的农民,主要收入并不会留在城市里,而大多汇回农村,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动。第三,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往往除了吃穿等基本消费会在城市中进行,其他一些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医疗等消费活动仍主要发生在农村。
所以,可以这样说,由工业化引致城镇化的发展,事实上是固化了我们城乡的分隔。笔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呈现不断升级态势。相反他们的消费结构,甚至表现出低级化、甚至出现了恩格尔系数逆转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使他们在城市里赚取了比过去更多收入,但是他们仍然延续着,甚至强化着原有的消费习惯。
对于这种现象,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话,其主要原因在于分散的农村,供应不能非常集中,存在规模不经济。而主要引发的后果,就是导致社会有效供应不足和价格过高。笔者曾做过统计,发现就消费价格而言,2001~2008年,我国农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3%,城市只上涨18.4%,农村价格水平上涨幅度高于城市。
不过,最近几年,我国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城镇化趋缓,民工荒现象出现尤其值得引起关注。分析发生的原因,其一是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其二则是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较大程度改善了就业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笔者认为,城镇化趋缓,民工荒现象出现预示着随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我国正迎来一个转折点――从工业引导城镇化向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举,并逐步向城镇化为主导的方向转移,而这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的趋势。
这种转折和趋势,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带来新的改革要求,而其中蕴含的发展动力、发展潜力更是巨大。可以这样说,城镇化将逐步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例如,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工将从候鸟型流动转变为城市移民,这不仅需要制造业继续稳定发展,而且对城市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巨大需求。又如,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城乡差距,而新的人口流动格局会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对于改变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做出贡献。
面对这样的转变和趋势,金融支持必不可少。不过,笔者认为,在从工业化主导向城镇化主导的过程中,投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格局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投资领域却会因城镇化模式变化而发生重大转变。因此,工业化主导的投资和城镇化主导的投资风险不同,商业可持续性不同,所需要的价格和收费的环境不同,需要的税收待遇不同,这一系列的变化也意味着投资资金性质在发生着改变。这就需要我国金融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予以配合。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聚合各类资本,鼓励金融创新,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等。
第四篇:学习解放思想心得体会:以思想解放点燃发展引擎
跨入新世纪,广东农垦两个改革发展“五年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弹指一挥间。跨入新世纪,广东农垦由年亏损近4亿转入年盈利两亿多,科学发展成就沧桑巨变。从破除传统决策观、漠视自身优势盲目发展观,到树立求真务实决策观、开拓进取创新观,肩负探索农垦现代化建设新路子的责任使命,拓展改革发展的新空间;从破除传统耕作观、安于守成观,到树立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肩负中央要求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责任使命,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从破除安守本土观、小富则满观,到以全球思维和世界视野谋划国际化经营战略,承担维护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责任使命,拓展国际化经营的新空间;从破除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到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终极关怀,肩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垦区的责任使命,拓展农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空间;地处美丽富饶的中国南海东西两翼沿岸的330万亩农垦山水田园,每天都记录着绿色王国解放思想改革发展的巨大变迁。当时间和空间定格在2007年年末,广东农垦这艘航空母舰,承载着社会总产值12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增长16.5%;出口商品总额26.5亿元,增长22.0%;农场职工收入增长11.8%;近年利润连续创历史最好水平;资产结构更加优化,资产总额达150亿元,资产负债率由78%降至58%等骄人业绩,驶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航道。思想之光:照亮科学决策之道2000年新春,广东农垦新一届党组上任伊始,面对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经历艰难曲折发展历程所遗留下来的严峻局面——垦区由于过于迫切改变落后面貌,放弃农垦自身的产业资源、土地资源、科技资源以及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以什么赚钱搞什么,哪里有钱赚到哪里办企业为决策取向,单纯强调增长速度,盲目追求数量扩张,加上管理失控,使农垦经济走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造成垦区背负13亿的不良债务和巨额亏损;6万多离退休职工被拖欠几亿元工资和产品款;7万多安置在农垦的原水库移民生活困难,不断上访要求解决问题,出现几百上千人集中堵路上水库闹事事件;农垦管理体制面临不确定因素等等„„面对重重重围,省农垦总局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改革发展思路,提出了“以农为本、优化结构、安居乐业”的工作方针,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制定并实施尽快扭亏、重振优势、改革体制机制、打造产业集团、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垦区、建设美好家园的“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发展战略,使垦区由“十五”时期的“扭亏、稳定、重组”为主,转向“十一五”时期的“集聚、扩张、辐射”发展,突破重围,做大做强了橡胶、蔗糖两大支柱产业,推进了剑麻、乳业、畜牧、水产、水果、物业租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贫困农场初步建立起主导产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齐头并进,职工收入快速增长,农垦职工的精神面貌和企业的社会形象焕然一新的良好局面。追逐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划发展,省农垦总局党组针对垦区新时期承担的责任使命,又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场为家,以农垦为荣”的新要求,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垦美好新家园”为重点,推动农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广东农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谋求决策思路创新的实践证明:不同的发展观,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产业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过程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新旧观念之间进行较量的过程,是突破思维定势,实现认识飞跃的过程,是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世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种思想领域变革的结果,为广东农垦的经济社会发展本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思想引导,并迅速使思想解放的活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解放绽新蕾,映日荷花别样红。广东农垦以思想大解放推进大发展的实践经验,近年先后被《人民日报》推上头版头条位置,被农业部发文在全国农垦推广,被中宣部树为全国“改革创新,服务三农”十大典型之一,在中央主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思想火花:点燃现代农业之路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一个历史趋势、时代潮流和世界性课题。中央1号文件吹响建设现代农业的进军号角: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垦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下一页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工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达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龙头企业带动力增强的目的。广东农垦兼有独特的规模化生产热带作物资源以及330万亩土地的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在我省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农业经营分散、规模不大、生态环境压力大的现实环境中,可谓得天独厚。跨入新世纪,垦区积极应对国内外农业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以及日渐增高的绿色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依托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破解现代农业进程障碍,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产品安全、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飞跃。追逐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谋划发展,广东农垦积极面对国内外涉农产业大集团、大公司以其强大的产业竞争力逐步掌控、主导国内外市场,进而大规模掌控产业资源控制力的严峻挑战,进一步破除传统农业的耕作观,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以“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全面推进农垦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优势,以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突破发展方式的重围。按照“农业孕育工业、工业提升农业”的发展要求,着力培育丰收糖业、燕塘乳业两家国家级以及广垦橡胶、东方剑麻、华海糖业等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组建的广垦橡胶集团,打破区域界限,策动3家年总产橡胶4万吨的现代化加工厂联结24个橡胶农场,纵横驰骋。广垦糖业集团,以独资、控股掌控9家糖厂,形成年产53万吨蔗糖,占全省总产糖量40%以上的糖业巨龙,每年为湛江市创造税收超亿元。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首批国家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省级乳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食品放心工程示范基地于一身的燕塘乳业,向粤西粤东扩张,形成日加工乳品能力400吨规模,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绿色奶源生产基地10多个、奶牛2万头。东方剑麻集团以目前全国最大、国际知名度较高的剑麻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剑麻产业发展。丰收菠萝水果龙头企业年加工2万吨菠萝罐头和1万吨浓缩菠萝汁,年吞吐鲜果20万吨,跃升为全国最大的菠萝加工、出口基地。广垦水产阳江种苗繁育中心成为年产20亿尾虾苗能力、全国最大的优质无毒水产良种繁育中心之一。发挥优良品种繁育优势,以科技园区工厂化育苗突破良种辐射带动重围。先后投入亿元资金建起了天然橡胶、南亚热带木本水果以及甘蔗、剑麻、水产等良种繁育中心,仅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茂名园区的发展规模就达3000多亩,成为国内最大供苗能力达250万株的橡胶种苗中心。全垦区主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以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突破示范带动重围。先后启动建设了5个农业部、10个广东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使之与10个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形成有机整体,建设农垦高新技术研发和展示的创新基地、科技推广和普及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和推广的辐射基地。发挥现代装备和循环经济优势,以信息化机械化设施突破效益农业重围。开展全国唯一的甘蔗机械化试验,使甘蔗生产从备耕、种植、培土、施肥、喷药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被中科院院士誉为“探索中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典范”。以以色列滴灌技术为主的20万亩甘蔗灌溉工程,使甘蔗平均亩产提高2吨以上,破解了雷州半岛十年九旱的难题。打造甘蔗、菠萝、剑麻产业链,形成了年产5万吨酒精厂、10万吨生物有机肥厂以及筹划建设10万吨蔗渣综合利用项目,延长了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新优势,以实施名优品牌战略突破市场重围。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名优品牌50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2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1个,各类国际标准认证企业54家的优势,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广东农垦的发展理念在这里实现质的飞跃,发展模式的巨轮在这里重新启动,增长方式的轨迹在这里迅猛抬升。思想明灯:导引国际化经营之航中国橡胶发展,百年沧桑轮回。从国外引种橡胶,到走出去发展橡胶,广东农垦肩负起促进中国橡胶发展百年转折的神圣使命,这考验着农垦人把握历史性发展机遇的能力,考验着农垦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成长。广东农垦是建国初期为发展橡胶战略物资这一特殊任务由党中央决策创建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先后承担了对亚非十多个国家的热带农业开发援助。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农垦主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责任使命,按照省委、省政府“走出去”发展的要求和农业部“南胶(橡胶)北豆(大豆)”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从事天然橡胶为主、热带农业综合开发的国有大型农业企业,具有50多年丰富的走出去实践经验、很强的组织优势以及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团队的优势,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步伐,集中力量在境外合作开发战略性、短缺性农业资源,用全球的资源,做全球的市场。重点是把握天然橡胶这一重要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随着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年消费量270万吨,而国产橡胶仅能提供50多万吨,缺口逐年增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尤其是宜胶区十分紧缺的现状,本着“低调进入,务实推进,早见成效”的工作方针,采取了“先主要产胶国,后次要产胶国;先投入加工业,后发展种植业;先控有现存资源,后开发未来资源”的策略,通过集团自筹、银行融资、引进合作等方式,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投入5亿元,建成年产橡胶能力超过20万吨的4家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部分产品已返销国内。同时在马来西亚砂捞月大面积租赁胶园,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合作种植18万亩橡胶基地等,为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上一页下一页追逐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跨越发展,广东农垦以维护国家经济运行安全为己任,树立世界眼光,向国际水准看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好做法,以全球视野、全国大局意识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思维,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垦区开放型经济由被动接受国际分工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转变,使“十一五”期末垦区境外产业营业收入占整个广东农垦营业总收入的1/3,在此基础上不断实施扩产或再建几家加工厂,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境外橡胶达到年产60万吨,境外产业营业收入占整个广东农垦总营业收入的50%。同时,加快推进在马来西亚大面积租赁胶园和合作种植橡胶基地项目步伐,争取“十二五”期末掌控国内外胶园面积达到130万亩。思想之魂:塑造和谐社会之基安居才能乐业敬业,和谐才能持续发展。突破科学决策的重围、突破发展方式的重围、突破国际化经营的重围——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谋划垦区发展,从发展的角度追求和谐。突破改善民生的重围,按照“以人为本,以场为家,以农垦为荣”的要求建设和谐垦区——是从垦区社会关系、社会状态上反映和检验发展理念与模式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进发展。广东农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政治任务,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由于农垦地处广东东西两翼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事南亚热带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和社区管理,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35万人中有转业复退军人2万多人、归侨1万多人、水库移民7万多人、离退休人员7万多人。能否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是衡量领导者是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标准,是对领导者政绩观的检验。党组在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时,都必须同农垦的实际相结合,在推进各项改革中兼顾好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把握好力度,严格按政策办事。保持一种为农垦职工谋利益的强烈责任感,一份为农垦和谐社会奋斗的执着事业心,一股团结和谐奋发进取的蓬勃朝气。
第五篇:商会经济——三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定稿)
这里是一方热土,她,孕育了生机与活力
这里是一个平台,她,见证着奇迹与辉煌
在三明,以商会为平台,以乡情为纽带,凝聚合力,抱团发展的商会经济模式,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商会经济,正成为三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推出片名)
商会经济
——三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明地处海峡西岸的中心腹地,人口268万,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下辖12个县(市、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重要区域。
三明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八方通衢的枢纽之城、源远流长的文化之城和生机勃勃的创业之城。
20世纪中叶,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建设大军;改革开放后,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又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创业。
随着三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地域相同、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企业家渴望拥有共同交流、合作、发展的组织平台。三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于2002年支持三明南安籍的企业家组建了第一个地域性商会——三明市南安商会,并授权三明市工商联(总商会)管理;之后又推动组建了浙江、长乐、福清、兴化、江西、闽东、安溪、泉州、城区、漳州等10个地域性商会;同时,在上海、北京、广东、深圳、温州、厦门、泉州等地相继成立了7个异地三明商会。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商会组织作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把培育和发展商会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定期召开商会经济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商会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010年2月,市委书记黄琪玉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商会经济工作,提出要“壮大商会队伍,做强商会经济”,并在8月27日召开的商会经济工作座谈上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企业,做到亲商、安商、富商,各商会组织和企业要创业、兴业、乐业。”
市里对商会联合实施的项目,在用地、审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由福清、泉州等8个地域性商会的200多家会员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5幢商会大
厦在徐碧新城中央商务区拔地而起;三明长乐商会会员企业共同投资的海鑫五金机电城、海鑫金属市场和三明兴化商会会员企业在市区实施的两幢五星级酒店等一批建设项目,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一批商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三和食品集团蕃茄饮料项目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南方生物、华灿生物等一批高新企业崭露头角,特别是南方生物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化利用人工种植红豆杉提取紫杉醇企业;辉煌重工集团控股三明机床厂,是三明民营企业做大做精的成功案例;金牛水泥生产线融入最先进的水泥制造技术和装备一流的环保、热工、粉磨、均化、储运、在线控制等设备,是闽西北地区最大水泥生产企业;永庆集团、长禾竹业等一批林竹加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拉动了产业升级发展;立丰地产开发的阳光城、展旺地产开发的上河城、易达地产开发的水榭新城是三明市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居住小区。这些商会企业实施的项目宛如三明建设热潮中响亮而雄壮的号角,拉引着三明经济迈向更高的台阶。
商会经济正在彰显活力,发展壮大的商会组织在服务会员、激活民资、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引导会员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2005年以来,三明市坚持在商会中组织开展项目竞赛活动,各商会及会员企业在市里确定的金属材料及深加工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及零部件产业,矿产深加工产业、林产加工产业、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精细化工产业、建材产业和纺织产业等八大产业建设中大显身手,仅2010年就实施项目238个,总投资达305亿元。
同时,一批在外经商的三明人积极回乡投资创业,实施项目148个,回归资金达36亿元。2010年4月25日,三明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总商会)牵头组织各异地三明商会联合发起组建了“明商集团”,这是三明“回归工程”和招商引资的创新和突破。
商会经济为三明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有效拉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2010年1—9月,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税收45.56亿元,同比增长43.6%,占全市完成税收总额的70.5%。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同比增长25.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
商会企业家在发展壮大自身企业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投身“光彩行动”,广大明商“爱国爱乡、敢闯敢拼、明理明信”,成为和谐三明建设的重要力量,2005年以来,累计捐资近1.6亿元。“商会苏区行”走进清流、宁
化、建宁,共对接项目23个,总投资额近20亿元。“百名执委挂百村,共建和谐新农村”活动成效显著,帮助近10万农村人口脱贫致富。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三明商会组织的健全完善和商会企业的成长壮大,通过深化海峡两岸、特别是海西20城市商会和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商会经济这一新引擎,必将拉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