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交通战线的同事们,大家好!
我叫,来自哈密运管总站,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演讲开始前,我想先问在座各位一个问题,如果父母马上要过生日了,特别是适逢以整十年计算的华诞之喜,我们做儿女的最想做的一件事
是什么?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人都会和我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除了给奉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外,就是在老人家面前谈成败、话得失,尽表做儿女的骄傲与感恩之情。
今年10月1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华诞,牵着祖**亲的衣襟,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过了60个春秋冬夏。伴随着共和国成长与壮大,新疆道路运输业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地处中国西北最边缘,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复杂,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盆地众多,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时,全疆仅有317辆破旧不堪的汽车和一个设备简陋的汽车修理厂,而截至底,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81.8万辆,是解放初期的2580倍。
更值得骄傲的是,在全区民用汽车总共81.8万辆的保有量中,营业性运输车辆已达25.03万辆,占总数的30.6%。公路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均是超常规发展,基本形成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道路运输行业带动或推动其他行业创造增加值221.72亿元,对自治区gdp的总体贡献率达10.40%。道路运输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23.3万个,对自治区就业的总体贡献率达4.83%。道路运输每完成1亿元产值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490个,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1770个。
或许单纯的数字有一些枯燥,那我就给大家拉拉家常。53年前的1956年,我父母辞别繁华的上海前来到新疆哈密从事运输工作。有一年,他们非常想到美丽的巴里坤大草原去一览草原风情。如果放在现在,这也许是再轻松惬意不过的事情,而在当时,却是需要在精神和精力上有相当准备的。因为就当时的条件,去肯定是去得了的,但去了之后是否有游玩的心情的却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从哈密到巴里坤虽然只有100余公里的路程,但仅有的交通工具只是每天一趟的大篷车,唯一可供选择的通行线路是铺着石子的搓板路。车况和路况的“差差联合”,使得仅百余公里的路程需颠簸7个小时不说,到达时还一定是灰头土脸,一身疲惫,哪里还有游玩的心情?
现如今,去巴里坤游玩只不过我们简单的周末旅游计划而已,因为去那里,再也不用翻越那蜿蜒跌宕的盘山公路,再也不用乘坐那“车开动兮灰飞扬”的大篷车,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中巴和穿行于山谷、径直通向目的地的高标准公路,整个行程只需不2个小时的时间。不仅如此,便捷而快速的交通,还使得工作在巴里坤居住在哈密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有朋自远方来,随时可以带他们上玩鸣沙山,浏览巴里坤古城。而这要是放在以前,则根本无法想象。常听妈妈讲,由于交通不便,经常有产妇生产在颠簸的路上,病人等不到车开到医院就死了,大雪封山一封就是半年……
从哈密到巴里坤交通的今非昔比,只是我们新疆交通及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新疆道路运输事业,可谓一路走来现彩虹。现代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各族人民多元化的乘车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道路客运事业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全区不仅实现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往返于各地州及所属县、市的无障碍互通,还实现了各地州市内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无障碍互通。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其稳步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行业管理和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更离不开行业管理者的运筹帷幄。多年以来,在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围绕“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搞活大经济”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加强监管、城乡统筹、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网络化、全覆盖的道路运输市场,引导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规模化、集约化、体系化经营,以法律手段为主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机制渐趋成熟,客运车辆覆盖面广、运力充足,现代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道路旅客运输向着高速、舒适、便捷方向发展。
抚今思昔,我区交通事业一路胜利走来;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对新疆道路运输业以全新的姿态又好又快的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提出了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些都对新疆交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心言至此,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在祖**亲60华诞之际,什么才是我们作为交通人奉上的最好礼物?我想大家肯定会同意我的回答,那就是让我们所从事的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交通运输管理演讲稿(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精)
交通运输管理演讲稿(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交通战线的同事们,大家好!
我叫,来自哈密运管总站,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引擎”。
演讲开始前,我想先问在座各位一个问题,如果父母马上要过生日了,特别是适逢以整十年计算的华诞之喜,我们做儿女的最想做的一件事
是什么?我敢肯定,绝大多数人都会和我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除了给奉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外,就是在老人家面前谈成败、话得失,尽表做儿女的骄傲与感恩之情。
今年10月1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华诞,牵着祖**亲的衣襟,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过了60个春秋冬夏。伴随着共和国成长与壮大,新疆道路运输业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地处中国西北最边缘,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复杂,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盆地众多,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时,全疆仅有317辆破旧不堪的汽车和一个设备简陋的汽车修理厂,而截至底,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81.8万辆,是解放初期的2580倍。
更值得骄傲的是,在全区民用汽车总共81.8万辆的保有量中,营业性运输车辆已达25.03万辆,占总数的30.6%。公路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均是超常规发展,基本形成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道路运输行业带动或推动其他行业创造增加值221.72亿元,对自治区gdp的总体贡献率达10.40%。道路运输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23.3万个,对自治区就业的总体贡献率达4.83%。道路运输每完成1亿元产值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490个,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创造就业岗位1770个。
或许单纯的数字有一些枯燥,那我就给大家拉拉家常。53年前的1956年,我父母辞别繁华的上海前来到新疆哈密从事运输工作。有一年,他们非常想到美丽的巴里坤大草原去一览草原风情。如果放在现在,这也许是再轻松惬意不过的事情,而在当时,却是需要在精神和精力上有相当准备的。因为就当时的条件,去肯定是去得了的,但去了之后是否有游玩的心情的却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从哈密到巴里坤虽然只有100余公里的路程,但仅有的交通工具只是每天一趟的大篷车,唯一可供选择的通行线路是铺着石子的搓板路。车况和路况的“差差联合”,使得仅百余公里的路程需颠簸7个小时不说,到达时还一定是灰头土脸,一身疲惫,哪里还有游玩的心情?
现如今,去巴里坤游玩只不过我们简单的周末旅游计划而已,因为去那里,再也不用翻越那蜿蜒跌宕的盘山公路,再也不用乘坐那“车开动兮灰飞扬”的大篷车,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中巴和穿行于山谷、径直通向目的地的高标准公路,整个行程只需不2个小时的时间。不仅如此,便捷而快速的交通,还使得工作在巴里坤居住在哈密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有朋自远方来,随时可以带他们上玩鸣沙山,浏览巴里坤古城。而这要是放在以前,则根本无法想象。常听妈妈讲,由于交通不便,经常有产妇生产在颠簸的路上,病人等不到车开到医院就死了,大雪封山一封就是半年……
从哈密到巴里坤交通的今非昔比,只是我们新疆交通及道路运输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新疆道路运输事业,可谓一路走来现彩虹。现代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各族人民多元化的乘车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道路客运事业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全区不仅实现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往返于各地州及所属县、市的无障碍互通,还实现了各地州市内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无障碍互通。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其稳步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行业管理和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更离不开行业管理者的运筹帷幄。多年以来,在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围绕“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搞活大经济”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加强监管、城乡统筹、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网络化、全覆盖的道路运输市场,引导广大道路运输经营者规模化、集约化、体系化经营,以法律手段为主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机制渐趋成熟,客运车辆覆盖面广、运力充足,现代道路旅客运输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道路旅客运输向着高速、舒适、便捷方向发展。
抚今思昔,我区交通事业一路胜利走来;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对新疆道路运输业以全新的姿态又好又快的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提出了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些都对新疆交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心言至此,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在祖**亲60华诞之际,什么才是我们作为交通人奉上的最好礼物?我想大家肯定会同意我的回答,那就是让我们所从事的交通事业成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让人才优势成为发展引擎
让人才优势成为发展引擎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建设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很多地方和企业正处在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造就和吸引凝聚一大批各类人才。近年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让人才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日益发挥“第一资源”作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胆解放思想、转换机制,毅然决然地抛弃等、靠、要等“老国企”的传统僵化思维,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自主创新,依托人才优势加快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实现了老国企向新国企的转变,步入实现新发展的快车道。十年间,一大批沈飞人矢志报国、埋头奉献,实现企业年年都有新型号、经济效益年年跃升的骄人业绩,铸就了国有企业新的辉煌。
托举沈飞走上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正是不断汇集的人才优势。肩负特殊使命的沈飞在发展中,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走出了一条依托人才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其一,在人才培养上,注重提高全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公司平均每年吸纳数百名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高校学子,鼓励本科毕业生从事技能操作岗位,构建起“双师型”技能人才队伍,“蓝领”早已不是体力劳动的代名词。高端人才纷纷加盟沈飞,引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博士生已达两位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日益规范,一项项高端课题已经转化为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科研生产,实现了“智力流动,来去有序”的柔性方式。订单式人才引进,拓宽人才的绿色通道,按照企业未来发展人才需求,将企业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计划,公司派出兼职老师参与教学,为公司战略发展储备各类所需优秀人才。
其二,积极选送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国内外高校、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锻炼。对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采取了委以重任、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沈飞培养锻炼了一批技术专家、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一批专业带头人、金牌工人、蓝领精英脱颖而出,涌现出众多青年人才的杰出代表。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迎接新时期航空高科技领域竞争创造了条件。
其三,大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氛围。通过设置“长、家、匠”通道,沈飞把合适人员配置在合适岗位上,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梯次。特别在领导干部和技术人才使用上,从企业长远战略出发,在关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尊重员工的意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航空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和选拔至关重要。沈飞高度重视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招收、引进和培养“高、精、尖”人才,并以此为牵引,带动整个员工队伍水平不断提升,一批专业人才成为支撑航空工业腾飞的重要引擎。
第四篇:让学习成为前进的引擎
让学习成为前进的引擎
*县,地属**,位于**的西北角,是长三角的“神经末梢”。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域、层次的局限,县里不少干部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立足实际,狠抓干部队伍学习,干部素质得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促进,初步尝到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的甜头。
把领导干部推向学习前台
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关键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的一把手要成为学习的带头人。这些干部平时工作很忙,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县委认为,加强学习和推动科学发展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互促进,因此决定在全县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和“局长(书记)在线访谈”两项活动,让干部们去给别人讲课,去面对网民的质询,以此把领导干部推向学习前台,促使他们首先搞好自身的学习。这些干部上台前全力准备,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同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授课和听课的都觉得很有收获。
率先登上讲台的,是县委书记和县长。他们在县人民会堂面对全县机关、乡、村近千名干部讲课,反响很好。他们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自己出思路,自己写讲课提纲,讲稿写成后,又认真修改、定稿。此后,全县部委办局和镇区的主要领导先后走上讲台、讲形势、讲发展、讲思路、讲体会。
开展“局长(书记)在线访谈”网络互动活动,让县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和网民面对面。公安局、质监局、交通局、卫生局、经济开发区等单位的41名局长(书记)走进网络直播间,针对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在线访谈,现场回答问题。
要给干部群众讲上一课,自己必须先学习一回。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这样一来,全县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建立和完善“五学制度”
领导干部一带头,便在全县干部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县县委、县政府适时建立和完善了“五学制度”。
自学:规定每位党员干部认真阅读必修书目,制定读书计划,认真做好自学读书笔记。全年读书笔记不少于2万字,心得体会文章不少于3篇,参加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和讨论不少于15次。县委组织部在网上开辟了干部学习网络系统,把近期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视频讲解、电子文本等放到网上,并开辟专栏,登载干部们的学习体会文章。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都有一个学习账号,能显示干部学习的时间和频次。组织部门把这作为考核干部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
点学:给党员干部指定学习书目。县委根据上级要求,规定了必读和选读书目。县委宣传部主动为县委当好学习的参谋,及时组织交流学习体会,宣传典型,推广经验,推荐好的文章书籍。各相关部门结合行业特点为党员干部指定不同类别书籍,如环保部门就要学《绿色经典文库》等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管理部门不但要学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学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一些领导出差到外地,看到可读的书,总要买几本回来送给其他领导看看。
讲学:在成功推出领导干部上讲台、上网络的基础上,沛县县委使干部讲课常态化,以讲座或报告为主要形式,县委领导班子人人讲,科局级干部个个讲。县委文件规定,每周一个讲座,每人一个讲题,做到电视上有影像,报纸上有文章,网络上有互动,面向全县干部群众进行讲学。2009年,沛县全年共组织理论报告会80多场,同时组织宣讲团下基层巡回宣讲100多场。讲学的内容既有全县经济发展方面的,也有个人工作方法、思想交流、心得体会等内容。*县纪委设立了“清风讲坛”,由县纪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及各科室负责人轮流走上讲坛,主讲纪检监察业务及有关法律知识。他们还组织业务骨干演讲,让这些同志自行选择演讲课题,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互动互学。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写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纪委监察工作》等体会文章,还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
述学:党员干部在党员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理论中心组学习、考核中都要进行述学,对学习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一是按照每年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结合本人工作计划,认真制订当理论学习的计划,要有个人专门学习笔记。二是考核时,由本人汇报学习情况,并进行民主测评。全县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都建立了学习档案。三是在每年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或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要汇报学习情况。四是在年终述职报告中要有学习的内容,并上报一篇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的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
考学:由县委宣传部、组织部负责,每年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细化考核。考核的主要方法:一是进行考试。采取闭卷或开卷形式,统一命题,主要测试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对理论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等。各部门也要就一些工作业务知识进行考核。二是进行考察。结合党员干部平时的学习情况,对理论素养和学以致用能力进行考察。采用与领导干部本人和群众个别座谈、民主测评等形式,注重考察对象能否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干部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三是查阅资料。抽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笔记本、民主生活会记录本;抽阅被考核对象的读书笔记,每年撰写的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抽阅被考核对象主持制定的工作计划、方案和作出的决策等。
学以致用推进科学发展
*县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学以致用。*县干部通过学习,增强了理论水平、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驾驭能力,善操作、会落实、作风好的干部越来越多。县行政执法局通过学习,全局上下对城管工作进行了再认识,增强了为民服务的理念,提出“法律为据、文化为魂”,“文化城管、城管文化”,在执法中,注意关注困难群体,实行人性化执法,改善了与群众的关系,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全县还广泛开展了助学、助医、助残、助老、助贫、助居、助岗等“七助”活动。每一位副科级以上干部都助养一名以上的孤贫儿童,全县孤贫儿童、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不成功找借口”,已成为*县各职能部门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行为准则。如今沛县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形势好,干群团结,社会和谐,呈现出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第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增幅、人均都居苏北县(市)的前列。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沛县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关键在于坚持,长抓不懈,不能时紧时松、时热时冷。这样才能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落到实处。
第五篇: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事业,更是学校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方面。在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中,教学是其基本形式。为了更自觉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更自觉地运用好教学这一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教师必须提高教育学素养,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一、教学过程也是德育过程
学校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都有可能成为道德教育形式。如美国教育家诺丁斯所说:“道德教育不仅是指任何一种旨在培养一种有道德的人的特殊教育形式,它也可以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形式。”学校体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都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而学校教学,更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关于道德、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赫尔巴特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也不认为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诺丁斯进一步指出,有“伦理上的考虑”的教师“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
以下从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来阐明教学过程也是道德教育过程。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不存在任何“无教育的教学”的观点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其理解并非没有异议。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就是“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渗透”的含义,也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了对“教育性”的不同理解。从教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看,说德、智、体、美各育相互“渗透”是对的,但是对“渗透”的说法,却容易产生歧义,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日常所说的“渗透”,多指在教学中加进一些德育内容,这里包含两种值得商榷的假设:一是认为原有的教学没有德育因素,因此“渗透”就是从外面加进德育因素;二是以为教学的教育性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似乎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不具有教育性。对前一种假设,应当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教学内容都具有教育性,其中的自然科学知识价值中立,但在它转换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经过教育处理,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价值,也许已有的教学内容看上去与价值无涉,但却可能蕴涵着隐性价直。后一种看法认为,教育性仅仅局限于教学内薛,这显然是片面的。我们不是说教育性存在于改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但教学的教育性决不仅仅存在于教学内容中。对教学教育性的表现,笔者曾大体上概括有四个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学陴知识对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和旨力支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去、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对优良品质的发展具有锻炼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教学全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含有教育性,全过程是从教学时间的延续性来说的,教育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即教育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从教育影响的性质说,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从影响的方式说,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从教学活动参与者对教育性的认识说,有的是认识到的、自觉的,有的是没有认识到、不自觉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自觉性,善于发掘、利用其积极的影响,防止、克服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当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育者要凸显教育性,但不善于发现和体现教学自身具有的德育价值,反而不适当地从外面添加许多德育的“材料”。这些“材料”,或者与教学任务内容没有关系,或者虽有联系但却很生硬;有的因加入的德育分量过多,或者无形中改变了课程的性质,或者因占用课堂时间过多而妨碍了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些就是不适当的德育“渗透”,过多的“教育添加剂”未必没有负作用。其实,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以正确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杜威也说:“每一门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中的每一偶发事件都孕育着培养道德的可能性。”我们的任务是,应思考如何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德育过程。
2.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德育过程
教育,不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实施,都需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组织形式;而教学是教育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各种教育主要通过教学这一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实现智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体育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的活动。总之,教学是实现各种教育目标的活动,也是实现道德目标的活动。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教学过程,也是道德教育过程。
然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们把智育等同于教学,教学等同于智育,教学在无形中仅仅成为实施智育的组织形式。由此,导致教学的德育功能被弱化,以致忽视、“遗忘”了教学也是实施德育的形式,而把德育寄希望于“专门的”德育活动。
忽视或“遗忘”教学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可能与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关。1953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1948)把教育学的结构分四大部分:总论、教学论、教育论、学校行政领导。教育论部分设有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专章,但却没有智育专章;而教学论部分占有5章的篇幅。1957年我国翻译出版的凯洛夫的《教育学》(1956)对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美育均各设专章,教学占3章篇幅,也没有设智育专章。不论作者是否以“教学”代替“智育”,至少在客观上误导人们不知不觉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误导人们把智育与教学看做一回事。国内的教育学教材把教学与德、智、体、美、劳并列,实际上就是把教学当做了智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育理论界才开始认识到应区分教学与智育。比如,《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几点看法》一文指出,仅有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专章,没有智育专章是不全的。1984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第一次突破了凯洛夫教育学的框架,单独设立“智育”专章。这样,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才逐渐得到澄清。要改变教学行为,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仅是智育的基本形式,同时,教学也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的内在根据。
论证教学过程是德育过程,当然不意味着教学仅仅是德育过程,更不意味着不需要设置专门的德育课和开展专门的道德教育活动。相反,应当认真地改善专门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活动,要更加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体验、领悟,以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活动 1.德育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一定活动方式
德育是以一定的思想道德这种“精神”影响人的,而“精神”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单独存在。课程知识即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知识就是这样的载体,课程知识的教学就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活动形式。
道德是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关系性存在,离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所谓道德的存在。因此,道德生活(包括道德教育)也不能离开其他社会生活活动而单独存在。或者说,现实生活中没有离开其他活动的、纯而又纯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道德生活必然存在于某种实际的活动中,德育的实施也必须借助于某种活动方式,或通过某种方式实施。从德育对人发生的影响来说,也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手段、一定的活动为中介而作用于个体,并通过个体的心理内部活动接受其影响。当然,德育实施有许多的形式和途径,但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基本的形式和途径。
2.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
学校中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形式,笔者把其中的教学活动看做是基本的形式。(1)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强,目标明确,组织程度高。(2)学生的在校活动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教学活动中度过的。学习是学生时期的主导活动,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智慧成长和德性成长的过程。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生的精神生活,就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3)作为德育组织形式的教学,参与的教师面广,而不限于“专门的”或专职的德育教师,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每个教师总是这样那样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不是给予积极的影响,就是给予消极影响;不是自觉地施予影响,就是不自觉地产生了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正如科尔伯格指出的:“教师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这些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活动。”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斯也认为:“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
教学是德育的基本形式,是从教学占有的时间比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等意义上说的,而不是从德育实效性意义上说的。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不能仅仅从教学方面考虑,而应依据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从整体上对多种教育形式认真探讨。
德育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施,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形式,这也表明教学应当成为一种道德事业。而当我们从道德事业的角度来看待教学时,必然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更自觉地运用好这种德育形式。
三、坚持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教学本来就包括“教书”与“育人”,“教书”与“育人”原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说“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是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一种说法,那么,学校分设“教务处”和“德育处”,是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一种做法。学校原先设立“教导处”,“教(教书)”与“导(育人)”是统一的,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后来,学校分设“教务处”和“德育处”(开始分离时多称“政教处”),采取这一措施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某种好处,对提高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许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这不等于强化了学校德育,不等于提高了德育实效。分设两个处的做法,在体制上和“客观事实”上,不论其主观意愿多么“善良”,但客观上对人们的思想有负面影响,产生了德育与教学的“分离效应”,教师也有形无形地分为“管教学的教师”和“管德育的教师”。雅斯贝尔斯认为:把传授知识的机构与教育机构分开来是大错而特错的,把教育从教学中抽离出来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德育由“教育”慢慢地变成了“德育工作”。杜威也认为:“学校的智力训练和道德训练之间非常可悲的分割,获得知识和性格成长之间的可悲分离,不过是由于没有把学校看做和建成本身就有社会生活的社会机构的一种表现。” 把德育从教学中分离出来,理论上源于陈旧的教学观。如果凯洛夫的《教育学》把教学等同于智育,误导人们以为教学就是实施智育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样的教学观,割裂了德育、教学、智育的联系,这样,德育与教学、与智育似乎没有关系。凯洛夫误导了我们,而我们也误读了凯洛夫,致使我们忽略了凯洛夫《教育学》中承认的,在传授和学习知识过程中可以进行世界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这个方面。
既然将教学等同于智育,教学过程就被认为是认识过程,课堂就被视为仅是传授和灌输知识的空间,按此逻辑,为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单设“政教处”。这表明,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行为上的偏差又强化了观念上的偏差。也就是说,认识的误区导致学校内部体制上分别设置教学、政教两处,而两个处的客观存在又强化了主观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被分设两个处的实践强化了的认识偏差。已左右了人们的教育行为。即使口头上、理论上宣称教书要育人,但学校体制上的两个机构、两种职能,客观上把教师及其职责分成两个部分,教师的职能也分得很清楚,管教学的不管德育,任课教师对学生中的问题或违规行为,就要报告到德育处或政教处去处理。
当下,我们应当改变教育的现状,努力使德育与教学融合。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学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算的学习并不是技能的获得,而是从此参与精神生活”。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没有达到把“教学视为道德事业”这个境界,但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德育与教学的融合,当然不意味着德育不能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课程。但对一门课程、一次专门活动,要实事求是地抱有合理的期望。我们更注重、更希望德育与整体的教育相融合,与学生的学校全部生活相融合。这样,德育就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充足的时间,并且真的有可能做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当下,我们指出德育与教学分设两处,也并非意味着立即合并两处,关键是“管德育的”教师与“管教学的”教师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视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和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处理好“德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教学、智育、德育走向融合是目标,也是过程,它有赖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德育思想的转变,有赖于对德育的真正理解,也有赖于实验、实践、探索,寻求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方案。
四、做自觉的教育者,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是我们的理想目标,也是我们追求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就能不断地接近理想目标。而要接近理想目标,需要有自觉的教育者,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一个自觉的教育者。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自觉地从“伦理上考虑”教学,自觉地“将教学视为道德事业”,坚持道德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教学应当为其服务。如杜威所说,“应当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也如诺丁斯所说:“学校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能深刻地理解德育原理.理解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把“道德”教授、传递、给予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道德学习,其中包括外显的学习和内隐的学习;应当在教学中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去感受、理解、领悟道德。自觉的教育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也是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过程。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多层面的,有心理关系、教育关系,也有道德关系。教学活动、道德教育、道德生活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为实现教学的道德目的,教师应首先遵循“教学道德”⑩,以保证教学的道德性。道德性是教学的一种品性,是符合教学道德的教学品性。这样的教学是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道德成长的过程。关怀学生道德成长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道德性的主要表现。对学生的关怀是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缺少关爱的教育是无效的或无力的。自觉的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点从教书转向育人,是教育人性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教育教学发展潮流。世界教育史专家康纳尔说,在20世纪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教学过程转到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人性化的最重要表现,应当是全面关怀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特别是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发展。道德学习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德性的发展是其精神成长的根本。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明智地意识到教育者是教育成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是必然比学生高。自觉的教育者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教育者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而且是终身的道德学习者,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智慧地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实现教学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学会道德教育的艺术。自觉的教育者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在多元价值冲突情境中,最重要的不是在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多少道德原则,而是要掌握教育艺术,学会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及道德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