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时间:2019-05-12 00:4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第一篇: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以农耕思想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为例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的根源——农耕社会开始分析,农耕社会文化产生了长者为尊、人治、保守求稳的三种传统思想,进而,这三种传统的农耕文化思想对今天中国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中国企业文化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 农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企业文化长者为尊

人治保守求稳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美国被引入到我国,直至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虽然企业其规模大小、性质、经营的范围、管理方法各有不同,但是企业文化却大同小异,其原因是因为有着相同的中国文化的背景。

中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政治色彩浓厚、等级制度严明、改革蔚成风气、注重“人治”轻视理性与法治、崇尚经验主义,这些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分不开,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将以传统的农耕思想为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长着为尊”的思想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说到过,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在这样的农耕社会,农民聚村而居,主要因为:

一、小农经营,所以住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太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三、为了安全,人多更安全;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们因继承而时代在同一块土地上延续。

1这样一种世代延续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就是人们在熟人社会里长大的,熟人社会里不太需要文字,我们可以通过“眉目传情”,我们“指石为证”,我们抛开了比较象征的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于是,在文字是多余的情形下,我们主要通过世代的承袭进行经验的传授,年长者将其承袭和摸索而得的经验传授给1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

幼者,于是年长者因此而得到尊重。

于是延续到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中已经深深的烙下了长者为尊的思想,长者代表着更多的经验,因此在中国今天的企业中,年长者也因为有更多的经验得到尊重,这就是所谓的“讲等级,论资质”。

这一思想严重影响着中国今天的企业的职员之间的关系,老员工往往会将工作推卸给新来的年轻的员工,新来的员工都要经历这样一种被老员工任意差使的阶段。此外,同事之间的称呼也与西方社会的直呼其名不同,年轻的职员称呼年长的为哥、姐,这也是一种对经验、对资历的肯定和尊重。但是这种文化也造成了企业职员间等级森严的不好现象,以及许多老职员不干活,凭着自己的资历赖在公司混饭吃,公司领导也不敢得罪,只能白养着。

同时,企业的晋升制度、奖金的提升都与工作的年限挂钩,除了销售性行业外,其他工作的工资、奖金并不是与工作的成绩呈正比,所有的老资历都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然后又一批年轻一代的“媳妇”开始支撑的公司,“婆婆”指使“媳妇”干活,享受着成果。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劳动者进步的脚步,老资历不愿意再学习进步,也不愿意跳槽,年轻的人拿着微薄的工资拼命地卖力,这并不公平。只要是相同的劳动力,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就应该获得相同的报酬。

二、“人治”的思想

在熟人的社会里,街坊邻里都是认识的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时候约束彼此行为的是熟人的议论,同时文字在农耕社会的意义不大,社会依靠的是彼此内心达成的一套规则来运行,即内心的羞愧感。当乡土社会出现纠纷时,人们会运用内心的道德标准去判断是非,而且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来评判。这就是所谓的人治社会的原型。

2在依赖有权的长者治理的社会里,与权力的关系就决定了生存的空间大小,于是人治社会发展到今天,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一种关系型的社会。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完善的法律体制,但是法律是有边界的、有弹性的,而在法律的边界之外,我们有人情,甚至法律的边界内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用关系摆平,法律是有弹性的,我们可以利用关系将这个弹簧变到最适合自己的长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

度。法律亦如此,企业的规则更是这样。

同样,在中国的企业的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是“人治”。在我国的企业中,人情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十分强大的社会力量,从招聘开始,人们就开始找关系,企业领导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能否应聘上。进入公司以后,对职员工作的满意度,是否失职,都是领导的自我评判,而西方社会,按规则办事是一种公平和基本人权的体现。

不仅职工的“红白喜事”有人张罗讲人情、凑份子,而且在个别违规,或出了事故;或给企业造成各种损失时,也会有一些人为之求情,为之游说、解脱,管理者永远“不好意思”批评关系户,结果往往使严格的管理变为一句空话。3在这样的气氛下,人情关系成了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法规”反倒成了躲在人们身后的羞羞答答的小媳妇,不仅使企业里那些成本成册的规章制度,变成了对付上级和自我安慰的装饰品,而且助长了“走后门”和“裙带风”的盛行,影响了优秀企业文化的健康成长,这也造成了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混乱和困难,但是这样一种关系型社会也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职员与职员之间并不是依据公司的章程而凝聚在一起,而是依据一种“人情关系”。我们很少在西方的社会里,看到同事之间成为多么要好的朋友,西方社会里职员之间的关系仅仅靠工作连接起来,是生硬的规则作为纽带。但是在中国企业里,同事之间成为生活中最要好的朋友,维系这种关系的不是工作,而是一种感情,一种认同感。因此,中国企业的职员之间往往会很容易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而不是西方社会的各司其职。不恰当的帮助和团结,当然也会造成分工不明,权责不分。

三、保守求稳的思想

如前所述,乡土社会的中国,人们的经验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于是,年轻的人们在老者们的教导下,按照祖辈们的方式生活,无须进行新的探索,况且在顽固的老者们,不必要的冒险是一种异类。于是,中国人的思想里有一种保守求稳的思想扎根了,也即一种中庸的思想,大胆的改革创新并不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每个人都想按照现有的方式稳定地延续下去。

因此,中国的企业追求稳定的发展,大多数的改革都会以失败告终。有许多大型企业试图并购国外的企业,但是终因文化的差异而失败告终,其实是一种保3 魏杰,《中国企业文化之痛》,《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10

守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融合。如果一个企业的新秀提出改革的意见,必然会遭到其他保守者的反对,因为改革会威胁到其他人的安稳。但是这种保守求稳的思想,也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过度的冒险也必然会带来很多的失败。

四、结语

乡土中国的许多文化精神已经扎根到中国人的思想中,即使是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我们也难以改变这些文化现象。这些传统的文化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将好的一面从坏的一面剥离开来,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根源。我们总是试图高呼企业改革,殊不知,企业文化背后有着无法根除的乡土社会文化。改革当然要继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我们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2、范志杰,《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商业现代化,2006,(24)

3、陈战国,《儒家精神及现代进路》,南阳师范学院报,2007,14、郭济兴,《现代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经济经纬,2003,(04)

5、刘惠坚,《试论企业文化管理》,现代哲学,2000,(01)

第二篇:浅谈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黄舒敏07091017

自从我们接触了《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后,我们就深刻地认识到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纵观中国农耕自然经济的历史长河,我们总结出一些它所具备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回首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我们更是意外地发现了两者的交汇点,但这也完全合乎于情理之中。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共存着。

一个具备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农耕自然经济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虽然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其中经历了周期性战乱与稳定运动,王朝的兴与衰,国家的和与裂,然而,面对着这么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国的农耕经济依然向前发展,而且有着愈挫愈勇的势头。从远古时代出现共同耕耘,夏、商、周出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观念,殷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而到唐代土地私有进一步深入„„一直以来,顺势而为。

然而,正因为农耕自然经济持续性的这一显著特点,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和务实性。

中国农耕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模式存在着,人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地辛勤地生活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也使他们对自己固有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情非得已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久而久之,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文化也渐渐形成了,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现象出现。血缘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这也使所形成的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地保存下来。就如,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孝为先,到现在为止,这一文化仍然存在。在家里普遍都是以男性作为家庭的支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即使现在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到了关键的时刻,一般都是男性做决定的。在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下,中国文化也随之延续下来。

而另一方面,农耕自然经济的持续性,也造就了中国文化具有务实性的特点。

在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道路上,人们可谓是洒尽了汗水。一面面对着恶劣多变的气候,受尽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一面对战乱胆颤惊心,另一方面还要和“猛于虎”的苛征暴敛,这不得不让中华民族培养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忍辱负重和求真务实的民族性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无不体现民族自强、务实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文学创作也油然而生了。

让我们再回顾农耕自然经济的发展史,不难总结出其构成的结构方式是多元化的。“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给我们再现了那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向我们展示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劳作模式;后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商品交换现象也出现了;之后,“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制度也确立了„„如此多元化的成分结构,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必须具备包容性和多样性。因为有了交易,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交集的机会。在这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必定会带来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这就要求各自领域必须要学会相互包容,借着经济的这一架车,沿途多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

中国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并一直对中国文化的特征也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2011/11/30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的不断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谁做到了“永远领先半步”,使企业在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不断超前,谁就拥有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把握。企业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所以企业的最终发展必然回归于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和本土化。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传统是一种历史的长期积淀,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忠厚、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载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识和团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重人情、讲面子、裙带关系、嫉贤妒能、消极避世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恶习与传统信仰衰落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很大。所对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矛盾,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的根本,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含义包含三点:第一,“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业靠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参与,以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2、“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鼓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愈在挫折厄运面前,愈要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愈要有坚韧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它的各项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4、“崇德重义”的企业伦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

1、求稳怕乱,反对一切变革创新。“先王之道”不能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低头干活少说话,本本份份随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评,过上安稳日子,还往往能被选为“先进”,推为“优秀”。而不安于现状,总想越出些“规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却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由此形成了停滞的、僵化的和消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阻力。

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安贫乐道”为尚。我国传统文化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但它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和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力量的培养、知识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社会效果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3、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

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培养其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参与意识。员工应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意识。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2、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3、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企业的群体创新应当包括集中群体创新和分散群体创新。群体创新文化无疑十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企业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8年8月版

[2]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4] 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

.[9]邓荣霖,吴欣,郑平.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与绩效: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6]常建坤.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家创新精神[J].经济管理,2006,(18).

第四篇:关于中国文化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源氏物语》影响文献综述

摘要:《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被誉为古典文学的高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文化上的表现更为突出。本文将从文学、思想、艺术、风俗等四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探究汉文化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关键词:源氏物语 汉文化 影响 白居易

《源氏物语》创作于11 世纪平安时代中期,以贵族公子光源氏追逐女色的爱情生活作为明线,以他的政治生活为暗线,通过人物一生的活动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罪恶,写出一部平安朝贵族的衰落史。中日自古以来就有很深的渊源,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制度、礼仪、建筑、经济等方面,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同时作者紫式部从小就对汉文典籍怀有兴趣并且深有造诣, 这也是她能成功创作这部巨著的基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文化对《源氏物语》影响的文献,选择其中16篇综述如下:

一、汉文学对《源》的影响

提起《源氏物语》中和汉文化有关的方面,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文学。因此很多文献资料都就文学方面的影响做过详细研究。

王彦彦(2001)就叶渭渠先生提出的“和魂汉才”观点,对《源》中引用《长恨歌》、中国佛教与日本神道教的融合、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物语的社会公用等方面的做了讨论研究。总结出:紫式部是立足于日本民族的特性,对外来的汉文化做了充分而又有所选择的吸收借鉴,从而形成一种以“和魂汉才”为主导的文学复合体。[1]

叶渭渠(1995)认为《源》深受白居易影响。文学观上,都是真实和浪漫结合;文学思想都带有儒、释、道杂糅的色彩;思想上都是运用讽喻手法映射社会现实;作品结构都分为两大部分;人物塑造方面,都表现了对君王爱情悲剧的同情。因此他认为唐文学对《源》的创作影响巨大。文章对白居易《长恨歌》做了细致的研究。[2]

刘瑞芝(2005)认为白居易的“狂言绮语”观在平安中期被日本文人所接受,逐渐成为重要的思潮。狂狂言绮语观是白居易信奉佛教以来的理念,日本文人从白居易的诗文中找到了这个观点并使它成为物语精神的基底以及物语作为文学评价的逆说作用。文人利用狂言绮语观对《源》在日本文学批评史上做出了两个极端的评价:“紫式部坠地狱说”与“紫式部观音化身说”。我认为这个新角度的提出拓宽了研究领域,让人欣喜。[3]

严立群(2007)从体裁、文字和与《红楼梦》比较等角度,全面的总结了《源》中引用典籍、诗歌,以及主旨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对其影响。以《源》近800首和歌作为总结,认为日本和歌深受中国诗歌的影响,在形式上仿照中国五言、七律诗的体式,在内容上承袭了中国诗歌的几大意境,将四季变化,人情冷暖融入到和歌的写作中。他指出,在体裁方面,《源》颇似唐代的传奇、变文和

宋元的话本,采取散文和韵文结合形式。共有的象形文字即汉字对日本文学也有重大影响。[4]

武远萍(2007)一改中日文学观相似或相同的观念,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而具有强烈说服性。但《源》更多的是作为一部爱情作品,即使隐约流露出的政治上的争夺,起因也是爱情。但作者依然承认《源》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5]

孙晓琴(2007)详细的列举了《源》对中国典籍的引用情况。包括《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战国策》《礼记》《论语》《史记》《汉书》以及白居易、刘禹锡、陶渊明的诗句。[6]

此外,张安琪、白杨青等,都总结了白居易对此书的巨大影响,前者所列6条大体可以概括其研究成果不再赘述。

二、汉思想对《源》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思想上对日本文学的浸润也很突出,而思想恰恰是文学的灵魂。下面主要从我所看的文献中关于宗教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叶渭渠(2007)认为《源》是吸收我国儒佛道文学思想而达到交融的最好的典范。首先,儒学思想对《源》的影响表现在文学观念重真实、重主情,但是这是日本本土文化淡薄儒教伦理思想的改造结果。其次,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对其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无常与出家、宿命因果和救济、心性三方面。《源》中对宿命和无常的表现极为突出但是神道思想仍是主体,表现为尊重人的自然情意。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多选择出家,赞扬佛道,但是他们大多留恋人世繁华选择爱情世界。他还提出佛教的心性和神道的自然本位说结合创造出了“物哀”的审[7]美理念。此篇文章对儒教佛教的分析很透彻,但是把道教和佛教并列在了一起。我认为作者可以把道教提出来再论述一下。

王彦彦(2001)也认为日本将佛教与本土宗教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佛教观。作者认为紫式部立足于神道思想肯定现世之真,追求的是此岸之真。她对人世的繁华也并不是持否定之意而是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无常”观念从中国传入日本,但又发生变异。日本由于其自然、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无常的理解变化为“人生之所以无非幻影空花是因为人生变化多端,非人自身可以认知预见。”《源氏物语》中贯穿全书的那种淡而隽永的哀伤无奈之感对日本人来说不是消极颓废,而是富有审美情趣的表现。[1]

张哲俊(2007)从中日好色观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好色观念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表述为:《源》是日本“好色”文学代表作之一,日本文学的“好色”一词源于中国,“既包括了中国文学中好色的意义又指男女之间心灵与情感的深层交流,指男子具有吸引女人的风度气貌和才华”。并证明了好色观在日本的正面性源自于中国文学对好色观一定意义上的肯定。此外他也认为《源》存在着儒家道德批判的因素,但是主导思想是佛教,而且是以佛教摆脱了“好色”的道德框架。[8]这篇论文立意很新颖,使读者的思维境界得到了拓宽。

武德庆(2008)认为“汉学”是培育日本文化和文学的母体,他认为汉传佛教滋养了日本重母思想,日本传统文化中“恋母情结”极为浓厚。以佛学为基础兼有老庄哲学的出世归隐思想对日本文人影响也很大。[9]而杜鹃[2008]通过对《红》和《源》中的母性原型探究,从母亲角色、花园意象和神话原型三个层面对《源》中的母性精神做了全面分析,总结出中日民族的传统人格特征都具有较

明显的母性倾向。[10]把这两篇文章联系起来看,我们还是可以从侧面推断出佛教对《源》的影响。

丁莉(2009)从“唐意识”和“和意识”的宏观角度分析了《源》中唐朝思想的对日本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例如在对重大事件进行判断时,唐的先例往往成为重要的依据和标准。一方面中国作为绝对性规范的意象不可侵犯,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动摇和解体。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唐”基础上建立“大和魂”。这是对“和”的自我认同的寻求,也是《源》的“唐意识”和“和意识”的重要特点。[11]

以上是我在综述中挑选出来的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大体概括了汉唐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我认为还可以在道教上深入一下。期待学者们更多的著作。

三、汉艺术对《源》的影响

汉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繁荣达到顶峰的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工艺技术、礼仪文化、绘画书法、民族风俗等五彩纷呈。日本和中国渊源已久,早在汉武帝时期日本就曾遣使来华,东汉光武帝授予“汉倭奴国王金印”给日本。唐朝是我国文化政治、经济、佛教、文化发展的大繁荣时期。日本平安朝(794 - 1192 年)是日本本国文化在吸收唐文化的基础之上得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艺术等方面上打上了唐朝的烙印。我查看了一些文献,虽然此方面的影响很明显,但是并没有很多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

鞠斌(2010)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分析了唐文化对《源》的影响。音乐和舞蹈成为平安时期宫廷节日里必展示的内容。《源》中有很多关于音乐的描写,例如作品第八回中的《春莺啭》是唐高宗命白明达仿造莺声作此曲后 成为日本皇室保留节目。还有很多乐曲如《青海波》《广陵散》《喜春月》等。书法和绘画也有很多记述。紫式部在书中所写内容表明相较于假名书法,还是汉字

[12]书法更美,更能体现人物身份的高贵。

叶渭渠(2010)通过展现一幅幅平安时代的“大和绘”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表现了唐绘对日本绘画的影响。日本“国宝”《源氏物语绘卷》是日本“大和绘”的代表作,反映了日本绘画接受唐代绘画的深刻影响。人物姿态高贵、典雅和凝重,透露出贵族男子和古典美人的神韵。绘画中的女性面容丰满、一副多福相,是中国唐代杨贵妃式的理想美人形象。[13]虽然文献资料不多,但是作品中对中国艺术的吸收是显而易见的。古代日本贵族的生活不外乎和歌舞、琴棋书画有关,对汉艺术的吸收是必不可少的。

四、汉风俗对《源》的影响

中国的民间风土人情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源》中也有所体现。无论是在服装、节日、娱乐、装饰、熏香、织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武远萍(2007)指出了《源》中出现的节日有许多和中国的节日相似或者相同。第一为人日,我国古代把正月初七叫做人日,以七菜为羹,《源》第十九回写到正月初七要做七菜粥。第二为五月五日,《源》中也有对端午节射箭、骑马比赛的描写,端午演变成了贵族的宫中活动日。第三是七夕。第四是除夕,《源》中有驱魔的习俗,和中国类似。综上所列,可以看出平安时期的日本与中国文化联系制之紧密。[5]

顾鸣塘(2009)以“锦”的意象为中心,指出锦不仅仅是一种华贵的丝织物,同时也含有特殊的符号和象征意义。中国织锦早在汉末就东传日本,平安时期纬锦传入日本。《源》锦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分列如下:以衣“锦”为代表,来象征荣华富贵;用“锦”字来比喻绚烂璀璨的自然景色、华丽多彩的服饰衣物;紫式部还让书中人物说出心理感受,将心爱的人或实物比作美锦,以示珍视。甚至皇室贵族阶层也有以唐锦为尚的心理。[14]本文的角度比较新颖,从“锦”这一物品探究《源》,很值得欣赏。

丁莉(2009)认为在《源》中多次出现的唐物,既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也是过时、不协调和疏远的象征。同时她也指出了《源》中在室内装饰对汉文化的借鉴。《须磨》卷中写到“源氏公子的居处觉得很像中国式样。四周风物,清幽如画。一切简单朴素,别有风味”。[11]

鞠斌(2010)列举了绢绸、服饰、熏香、书写纸、家具等生活文化在《源》中的体现。唐装是日本上层的奢侈品和流行时尚。熏香深受宫廷男女的喜爱。进口到日本的中国纸成为宫中皇帝、大臣、嫔妃等上层人物的专用物品。另外他还提到了围棋和蹴鞠等娱乐项目。[12]作者的总结较为全面。

卜晓镭(2010)的研究角度也很新颖。她通过对《源》中的熏香研究与之对应的调香人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平安时代,焚香、用香熏衣、室内燃香等表现出熏香对日本贵族的重要性。平安时代随着季节的更替共制六种熏香——梅香、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作者随之对《源》中赛香会一节加以分析,根据各人所调之香探究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15]作者的着眼点很有趣味,也体现了熏香作为审美对象在《源》中的作用。

五、总结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对《源》的影响也不仅仅是在这几个方面。通过对以上综述发现大量前人在中国文化和《源》关系方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李光泽也指出,“从研究成果来看,大多偏重于宏观性,缺乏微观细致的研究,从内容上来看,重复较多,缺乏新意和新的研究角度。表面对比居多,缺乏深入性研究。”[16] 在我看来,关于中国文化对《源》的影响上,文献资料还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源氏物语》与白居易及其诗歌的影响方面的论文,主要找出白诗在《源氏物语》中的引用之处,从而说明白诗及白居易本人对紫式部创作的深远影响,并指出两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缺乏深入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细部的研究。另外关于艺术、风俗等对《源》的研究也比较少,处于罗列现象阶段且角度单一。期待更多学者在此方面深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彦彦.“和魂汉才”———《源氏物语》对汉文化的吸收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2001(12):64-68 [2]叶渭渠.中国古代文学意识——儒佛道 日本学刊 1995(1):85-101 [3]刘瑞芝.论白居易的狂言绮语观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影响 浙江大学学报 2005(3):136-142 [4]严立群.从《源氏物语》看中日文化交融的渊源 理论与创作 2007(2):150-154 [5]武远萍.中国文化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 林区教学 2007(12):18-19

[6]孙晓琴.从《源氏物语》看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山东文学 2007(09):59-60 [7]叶渭渠.中日古代文学交流的历史经验 日本研究 2007(04):4-8 [8]张哲俊.《源氏物语》与中日好色观的价值转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06):26-31 [9]武德庆.试论“汉学”对日本文化和文学的浸润与涵养 武汉大学学报 2008(9):551-555 [10]杜鹃.《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母性原型探迹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8(4):17-22 [11]丁莉.权威、大和魂与血乳交融——平安朝物语作品中的“唐意识”与“和意识”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9(02):30-37 [12]鞠斌.《源氏物语》与汉唐文化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23-26 [13]叶渭渠.寻找日本绘画中的中国脉络(组图)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14]顾鸣塘.另一种功用: 再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的“锦” 红楼梦学刊 2009(04):131-146 [15]卜晓镭.闻香识人——有关《源氏物语》熏香的分析研究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0(04):36-38 [16]李光泽.《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山东大学 11-46 附:《源氏物语》译本:

林文月译《源氏物语》《中外文学》社出版1978年第一版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12月第一版

殷志俊译《源氏物语》远方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第一版

梁春译《源氏物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叶渭渠译《源氏物语图典》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郑民钦译《源氏物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姚继中译《源氏物语》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林少华 彭飞译《新源氏物语》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王烜译 《源氏物语》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8月1日

第五篇: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都是来自儒家的文化,因为儒家的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文化影响较大,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庭生活,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本文讲述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相互影响;

一、前言

儒家文化是早在孔子的时代创立起来的,经过后期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越来越符合中国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儒家文化的意义也越来越被世界广为接受,事实证明,好的东西是经得起推敲和传播的,这么多年儒家文化的屹立不倒也是在像我们讲述着先人伟大的胸怀和智慧。

二、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说到儒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他提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是其背后所含的警世意义却让人深思,在封闭的古代,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传播的途径这么广,那个时候儒家文化是孔子个人的魅力体现,可是要被全社会所接受和学习并不容易,所以孔子凭借着精湛的学术魅力广收门徒,后来又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事情,让孔子的胸襟更加广阔,对待事情更加充满智慧,也使得儒家文化经得起推敲和反复的领会。儒家文化的成型推广也离不开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举动,虽然是皇权主义的专制,但是也使得儒家文化迅速的成为全国人民的信仰,使得儒家文化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并传播开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深入人心,因为早在公元前,祖祖辈辈的血液里就流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汉武帝之后的科举制度、北宋的理学,这些政治举动都奠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儒家思想古往今来都应用广泛,受到人们的推崇,大到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小到每个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都离不开儒家文化。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这些看似平常的理念其实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细节。

1.基本精神

儒家文化基本的精神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仁”也通“人”,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核心,也是孔子主要为人处事的哲学观点,“仁”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上,在政治上,其意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至今任是我国最主要的国家政策之一;“仁”在教育意义上就是“有教无类”,这影响的代表有我国的义务教育,是希望在该学习的时候不论贫穷或者是富有,都应该受到教育。

义:是人们所熟知的“义气”的“义”也是“宜”,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做出的道德规范,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观念。

礼:这是孔子一直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和平相处的基础,这是儒家思想的社会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想必也是离不开儒家哲学“礼”的熏陶。

智:人可以无知,但是不可以无智,孔子崇尚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味的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智”也是指:知道、见解、聪明等。

信:指的是信任、信用,这个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在现代社会也是人们极力推崇的思想,因为只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才会有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更加融洽。

恕:孔子核心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就包含了饶恕、宽仁的意义,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想问题,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不强加于别人身上,只有每个人都秉持着这样的思想,就会有少一点纷争,多一点包容。

忠: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忠诚也是做人的基础,只有对别人终成了,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双方的关系才会融洽,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孝: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础是“孝”,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长辈的尊重,指的是对年长的人有孝敬之心,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都没有,那何来的礼义廉耻呢? 悌:原意是指对兄长的爱,后来衍生的意义是兄弟之间、人与人相处之间应该有的基本尊重和长幼有序的思想。

2.儒家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民族的文化基础是民族的魂,也是多民族长期冲突最后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历史,陪伴着民族历史的是民族的文化。

中华的民族性是指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一体性,这有别于西方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独有的大民族所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例如美国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宣扬的就是自我价值,是个人的自由、自我意识的支配,而中国的文化儒家的哲学是强调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强调是社会的责任感。

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的伦理思想及家庭血缘亲情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人观念里,人和人的关系主要有五种: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关系中,家族关系占三种,而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扩大,朋友关系是兄弟关系的扩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儒家在这种伦理关系上强调血缘亲情,而家国家国,国是家的扩大,把个人同家、国紧密地联系起来,人是家庭的人,是社会的人。

(二)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之道在于:一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而不同,和为贵。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礼、忠、孝等整体思想都是“中庸”之道,儒家没有极端思想,儒家学说都是基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不强迫,以和为贵,社会就不会有仇恨。

仁、礼都是求和为贵,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讲仁义礼智信,不偏激,无不及,此即中庸之道。

(三)理性实用

中国科学在历史上曾长时期地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前列,到了近代,西方科学飞速发展,中国在与之比较中越显巨大差异,中国不是没有科学,只是缺少或没有西方那么强烈的科学精神,这与各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有关。

儒家文化重视理性实用,以致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事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做了有什么用,而不会纯粹地去追求科学,探索自然的秘密。儒家重视学以致用,强调“躬行”,学习的目的就是实践,儒家的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所以科学在国人眼中不如技术,只是近代以来,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没有近代科学发展,就没有现代技术的产生。

四、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形成的影响

凡事都有双面性,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的影响也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1.积极的影响

(一)教育方面

孔子的教学方法至今为止也是人们争相学习的教育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注意的是启发教学和个人的独立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这些至今广为流传。

(二)礼仪方面

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是尊老爱幼、尊重父母、长幼有序等道德礼仪方面的做人基础,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近年来很多西方国家也在逐渐的学习这种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的魂。

(三)思想方面

孔子崇尚思考和智慧,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反省的一个问题,因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达,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加快,传播的层面更加广,所以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容易,这也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滞慢,因为总有别人思考好的东西可以拿来用,所以自己思考,多加思考,对事物进行反思,也是孔子推崇的理念,也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研究的思想。

(四)治国方面

“以德服人”这个思想在政治上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是历代帝皇的治国理念,现代社会的人性化也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存在芥蒂,而是要像朋友一样的相处,这样社会的氛围才会和谐。国家的治理之中,只有时刻的考虑老百姓的心声,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做好事、做实事,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掌声。

2.消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儒家思想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阶级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在消极的影响面前,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

(一)不重视科学的系统学习,孔子的文化里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治人的政治思维,而不是学习的知识传授,这跟当时的社会问题是分不开的,孔子也没想到未来社会发展是这样子的。

(二)西方的学习重视的是理论与刨根问底式的学习,而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则是不偏不倚,有一点中间的意思,这就意味着没有准确的答案,比较靠经验得出的结果。

(三)孔子的儒家哲学里强调一种付出与服从,而这种服从的绝对性又可能演变成一种盲从,所以这就造成了人性的压抑,没有特色与创造力,因为创新有时候需要大胆的尝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儒家思想里面思想的统一扼杀了这种创新的想象。

(四)儒家思想的落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有其落后的一面,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跟现代化的男女平等格格不入了,在现代推崇个性的时代,就显得有点性别歧视了。

因为每个时代的不同,人们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水平也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观都在不断的改变与发展,每个人对儒家思想文化的选择与追求也不同,但是不论如何选择,我们都应该将其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其不符合时代意义的一面就要学会舍弃,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今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交往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在不断的抱怨,其实孔子早在很久以前就跟我说了“仁者爱人”,很多事情,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你对人付出多少,相应的,你就得到多少,所以我们不论在生活中、学习中、做人处事的问题中,都应该学习儒家文化的思想,让自己不骄不躁,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彩红.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认同[D].福建师范大学.2011(8):90-92 [2]孙海峰.儒家文化普及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4):20-22 [3]李晓雨.儒家文化在科技进步中的困境与出路[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7):201-203 [4]] 胡晓娟.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D].济南大学.2012(71):3-6

下载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它是在神州大地的怀抱中诞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我国整个思......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文物风华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宿白马寺》。在破旧的寺庙中,诗人目睹千年古寺的衰落荒凉,不禁遥思......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摘要: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形成于春秋年末,孔子是其创立者。在孔子奠定的儒学理论的基本构架,经由孟、荀的内外扩充,形成一个成熟的、开放的、兼容性......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自从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封建文化重要组成部......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合集]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009年11月1日晚,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旧经管报告厅依然座无虚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作客由清华大学学生会举办的时代论坛溯源讲堂,为清华学子剖析了地理......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21世纪的今天,再谈儒家,似乎有点“过时”。然而,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尤其是西汉以后......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奶奶是一个佛教徒,虽然没有像庙里的和尚和尼姑一样受戒出家,但一直以佛教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我从小就跟着奶奶生活,所以也受到一些佛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