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特点
黄河流域哺育了最初的中国大地,使其在茁壮成长的5000年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点,它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及融合性在世界历史上也实属罕见。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延续精神,这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排斥性截然不同。所谓包容性,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因为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绝的悲剧,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腊化、恺撒的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耳中绝并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从未发生。唯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辍,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延续精神。
中国文化具有“实用—经验理性”。黄河、长江哺育的亚洲东部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中华先民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主体——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躬耕田畴,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成为国家服役的基本承担者。这就铸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农业型物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一格的“实用—经验理性”,如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等等。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是财富的来源。“不耕获,未富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又具有务实精神。中国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条件。中国文化具有宗法家族色彩,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中国古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这样,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完成得很不充分,因而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残余大量积淀下来,几千年中,全社会并未长期存在如同古代印度和欧洲中世纪那样森严的等级制度,社会组织主要是在父子、君臣、夫妇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在宗族内,每一个人都不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起码要和上下两代人发生关联,这样,父亲、自己、儿子就形成三代,这是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宗族”。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这样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中国文化具有尊君重民传统。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在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合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家国方得以保全,否则便有覆灭崩溃的危险。因此,“民为邦本”的思想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
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与集权主义相伴而生,中国农业社会培养了影响深远的政治意识,这便是“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严格划分“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它是从治人者的长治久安出发,而后才注意民众的力量和人心向背的。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一方面强调“国以民为本”,另一方面又强调“民以君为主”,在他们看来,“尊君”与“重民”是统一的。
中国文化具有淡漠的宗教意识。在中国的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直到殷商,在意识形态上仍有“尊天事鬼”的特点,但是西周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西周人的观念中,从宗法中产生道德,而道德成为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宗法道德观念的确立,使神学独断的观念削弱以至被摆脱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相区别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欧洲以及印度,宗教的神或上帝、佛,是最高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而最高的善,生活的目标,人们行为的准则,都是从宗教的神的诫命或启示而来的。在这一方面,中国文化显示了它的理性的一面,它没有把人的道德情感引导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莫测的境界,而是把它合理引导。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中国文化也不例外,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这样与众不同,却又无法复制的中国文化,令国人骄傲自豪,令世人心驰神往。
第二篇: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以农耕思想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为例
【摘要】本文从中国社会的根源——农耕社会开始分析,农耕社会文化产生了长者为尊、人治、保守求稳的三种传统思想,进而,这三种传统的农耕文化思想对今天中国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中国企业文化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 农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企业文化长者为尊
人治保守求稳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美国被引入到我国,直至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虽然企业其规模大小、性质、经营的范围、管理方法各有不同,但是企业文化却大同小异,其原因是因为有着相同的中国文化的背景。
中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政治色彩浓厚、等级制度严明、改革蔚成风气、注重“人治”轻视理性与法治、崇尚经验主义,这些都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分不开,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将以传统的农耕思想为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长着为尊”的思想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说到过,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在这样的农耕社会,农民聚村而居,主要因为:
一、小农经营,所以住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太远;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三、为了安全,人多更安全;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们因继承而时代在同一块土地上延续。
1这样一种世代延续的乡土社会的特点就是人们在熟人社会里长大的,熟人社会里不太需要文字,我们可以通过“眉目传情”,我们“指石为证”,我们抛开了比较象征的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于是,在文字是多余的情形下,我们主要通过世代的承袭进行经验的传授,年长者将其承袭和摸索而得的经验传授给1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
幼者,于是年长者因此而得到尊重。
于是延续到今天,中国人的思想中已经深深的烙下了长者为尊的思想,长者代表着更多的经验,因此在中国今天的企业中,年长者也因为有更多的经验得到尊重,这就是所谓的“讲等级,论资质”。
这一思想严重影响着中国今天的企业的职员之间的关系,老员工往往会将工作推卸给新来的年轻的员工,新来的员工都要经历这样一种被老员工任意差使的阶段。此外,同事之间的称呼也与西方社会的直呼其名不同,年轻的职员称呼年长的为哥、姐,这也是一种对经验、对资历的肯定和尊重。但是这种文化也造成了企业职员间等级森严的不好现象,以及许多老职员不干活,凭着自己的资历赖在公司混饭吃,公司领导也不敢得罪,只能白养着。
同时,企业的晋升制度、奖金的提升都与工作的年限挂钩,除了销售性行业外,其他工作的工资、奖金并不是与工作的成绩呈正比,所有的老资历都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然后又一批年轻一代的“媳妇”开始支撑的公司,“婆婆”指使“媳妇”干活,享受着成果。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劳动者进步的脚步,老资历不愿意再学习进步,也不愿意跳槽,年轻的人拿着微薄的工资拼命地卖力,这并不公平。只要是相同的劳动力,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就应该获得相同的报酬。
二、“人治”的思想
在熟人的社会里,街坊邻里都是认识的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这时候约束彼此行为的是熟人的议论,同时文字在农耕社会的意义不大,社会依靠的是彼此内心达成的一套规则来运行,即内心的羞愧感。当乡土社会出现纠纷时,人们会运用内心的道德标准去判断是非,而且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来评判。这就是所谓的人治社会的原型。
2在依赖有权的长者治理的社会里,与权力的关系就决定了生存的空间大小,于是人治社会发展到今天,就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一种关系型的社会。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完善的法律体制,但是法律是有边界的、有弹性的,而在法律的边界之外,我们有人情,甚至法律的边界内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用关系摆平,法律是有弹性的,我们可以利用关系将这个弹簧变到最适合自己的长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
度。法律亦如此,企业的规则更是这样。
同样,在中国的企业的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是“人治”。在我国的企业中,人情关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却十分强大的社会力量,从招聘开始,人们就开始找关系,企业领导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能否应聘上。进入公司以后,对职员工作的满意度,是否失职,都是领导的自我评判,而西方社会,按规则办事是一种公平和基本人权的体现。
不仅职工的“红白喜事”有人张罗讲人情、凑份子,而且在个别违规,或出了事故;或给企业造成各种损失时,也会有一些人为之求情,为之游说、解脱,管理者永远“不好意思”批评关系户,结果往往使严格的管理变为一句空话。3在这样的气氛下,人情关系成了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法规”反倒成了躲在人们身后的羞羞答答的小媳妇,不仅使企业里那些成本成册的规章制度,变成了对付上级和自我安慰的装饰品,而且助长了“走后门”和“裙带风”的盛行,影响了优秀企业文化的健康成长,这也造成了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混乱和困难,但是这样一种关系型社会也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职员与职员之间并不是依据公司的章程而凝聚在一起,而是依据一种“人情关系”。我们很少在西方的社会里,看到同事之间成为多么要好的朋友,西方社会里职员之间的关系仅仅靠工作连接起来,是生硬的规则作为纽带。但是在中国企业里,同事之间成为生活中最要好的朋友,维系这种关系的不是工作,而是一种感情,一种认同感。因此,中国企业的职员之间往往会很容易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而不是西方社会的各司其职。不恰当的帮助和团结,当然也会造成分工不明,权责不分。
三、保守求稳的思想
如前所述,乡土社会的中国,人们的经验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于是,年轻的人们在老者们的教导下,按照祖辈们的方式生活,无须进行新的探索,况且在顽固的老者们,不必要的冒险是一种异类。于是,中国人的思想里有一种保守求稳的思想扎根了,也即一种中庸的思想,大胆的改革创新并不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每个人都想按照现有的方式稳定地延续下去。
因此,中国的企业追求稳定的发展,大多数的改革都会以失败告终。有许多大型企业试图并购国外的企业,但是终因文化的差异而失败告终,其实是一种保3 魏杰,《中国企业文化之痛》,《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10
守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融合。如果一个企业的新秀提出改革的意见,必然会遭到其他保守者的反对,因为改革会威胁到其他人的安稳。但是这种保守求稳的思想,也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过度的冒险也必然会带来很多的失败。
四、结语
乡土中国的许多文化精神已经扎根到中国人的思想中,即使是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我们也难以改变这些文化现象。这些传统的文化特点对中国企业文化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将好的一面从坏的一面剥离开来,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根源。我们总是试图高呼企业改革,殊不知,企业文化背后有着无法根除的乡土社会文化。改革当然要继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我们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472、范志杰,《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商业现代化,2006,(24)
3、陈战国,《儒家精神及现代进路》,南阳师范学院报,2007,14、郭济兴,《现代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经济经纬,2003,(04)
5、刘惠坚,《试论企业文化管理》,现代哲学,2000,(01)
第三篇: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的特点及思考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的特点及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撑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几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来说我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和绝对利润值都在逐年增长,新增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从业人数逐年增多,整个创意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89.5万人,占全市GDP的10.3%,比2005年增长15.9%。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达90 万。截至2007年9月,北京市2006年12月挂牌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4687家,其中,挂牌后新入驻企业1101家。有需求才有市场,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的文化创意的需求十分巨大,还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企业和从业来说还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各大城市都对文化创意产业十分重视,纷纷推出各种政策,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像北京为符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的文化创意企业办理减免税收,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基础建设,和银行合做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南京市首开江苏知识产权贷款先例,日前南京道及天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从南京银行获得了200万元贷款,这项贷款在江苏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和科技界引起了广受关注,因为这笔商业贷款没有担保,也没有土地、产权等抵押物,贷款获得认可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无形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产品的著作权。广州市每年安排1.5亿元资金设立广州市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资金,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扶持游戏动漫产业的发展等等。可以看出很多大城市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纷纷拿出实际措施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地区的文化影响。正是由于政府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大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
三、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纷纷提出了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目标。
上海市提出了“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的理念。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有形的高科技技术发展和无形人才创意力量的发挥相结合。南京市提出了“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传承六朝古都的历史文脉”,“使每一个人的创意都受到鼓励,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力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的发展模式,着眼于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和文化氛围。广州市提出了“要像抓汽车产业一样抓动漫产业”。深圳市提出了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等等。各个城市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了发展目标,并建立了各种创意产业的基地和园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动漫、网游倍受各大城市青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动漫和网游。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天津、重庆等城市都把发展动漫业和网游作为重点,一时间全国各地“群雄纷起”,纷纷建产起动漫网游基地,国内动漫产业和网游产业一片热火朝天。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但在看到这些喜人的成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下一步究竟应该如何走?
第一,从各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利润逐年提高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尚不充分。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就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个产业的行业的发展尚不规范,只有在充分的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规范。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现在就应该着手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应的规范和相应的结构调整,以使得在以后的发展中和竞争充分后就可以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用以保证能尽快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产业持续和健康的发展。现在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增长,要从“又快又好”转变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来。
第二,各大城市都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还比较困难。
产业的发展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处于起步阶段,而一个创意项目回报周期长、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较大,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点。政府应当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像北京市和南京市那样对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文化创意企业因资金短缺而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
第三,各大城市虽然都根据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建立大量的基地、园区,但由于缺乏指导和规划,以至于出现了规划和园区的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地区产业的指导和定位。园区的建设是应该搞,但有相当一部分城市一旦某个创意园区或街区取得了成功尝到了甜头后,后面马上就跟风上马,很快就会出现一批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园区。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的特点,以及市场的容量和产业的发展规划来指导和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第四,从各大城市都对动漫和游戏情有独钟,可以看出动漫和游戏产业的虚热以及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动漫园区,几百所高校开设动漫游戏专业,近五十万在校生学习动漫专业,全国各地都在搞动漫游戏比赛,动漫游戏展。尽管目前国内动漫游戏产业一片热火朝天,但是我国动漫游戏产业总体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企业规模小、原创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弱、经营模式亟须创新。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优秀的创意产品之所以能创造上百亿的市场价值,都是依赖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从小说、游戏到电影,再到主题公园、卡通玩具,不断挖掘创意的影响力,然后生成财富。政府应当引导创意产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整合度,对产业的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随着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本地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正在逐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更好更快”,更加健康的发展,我们[FS:PAGE]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编辑:内师大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第四篇:中国文化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摘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了大量的丰富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它们都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地域的人类的劳动成果,然而进入了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却暴露出它的弊端:闭关自守,缺乏逻辑、思辩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兼容并蓄,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地补充、改革、创新自己,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中国文化,从夏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化只是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而言的。而广义的文化,则比文明还广泛,囊括了人类全部物质与精神文明。所以文化的内容很难绝对地加以划分和界定。至于中国文化又是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对而言的。而且,中国文化的内容,多指占人口最大多数的汉族文化,而较少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且中国文化还有时代性,在同时代下还有地域性,在同时代、同地域还有民族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阶级性,在同时代同地域同民族下还有党派性,等等。以上所说,是指一般概念的文化,自然也包括传统文化在内。那么我们究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呢?
根据蔡尚思先生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九大支柱的:
第一是儒家。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随后还有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等。
第二是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主张实验,反对空谈;主张厚今薄古,贵今贱古,反对厚古薄今,今不如昔。这些方面可以说法家长于儒家。法家主张极端的君主专制,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愚民政策,倡导以史为师,不要知识文化,甚至主张焚书。这些方面可视做法家的短处。法家里面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的极端君权愚民的政治思想,是韩非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
实行君主专制以天下统一为先决条件——爱统一重于爱祖国;
专制的无比重要性与绝对固定性——君权与臣权、民权势不两立,必须严防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
以专制而兼法治与礼治、心治——对于前期法家与孔子儒家都各有取舍; 以法家实现无为而治——在君主专制前提下的法治与“无为而治”的合一。
第三是墨家。,墨子主张亲疏、贵贱、贫富、贤愚、强弱等一切平等,提倡“兼相爱”、“非天命”,具有“摩肩接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唯一的反对宗法血统论与宿命论的伟大思想家,其弟子重艰苦实践,遵守纪律。
第四是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清高远观、绝对自由、注重精神修养等是道家思想的最大特色。道家在先秦诸子中最大的特点,是它首先注重本体论与辨证法。在思想意识上积极的并非全是好的,如积极作恶;消极也非全是不好,如消极不为恶。道家思想消极方面好的多,积极方面好的少。道家要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去,消灭各种文明,身在放内而心游方外,以生前之苦而思死后之乐,这不能不说是它最大的缺点,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从两千年前的汉末传到我国,与本土文化融汇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佛教倡导鬼神迷信,盛行于民间,给平民百姓以最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所谓的第六大支柱就是范缜的神灭论;第七大支柱是李贽的反孔思想;第八大支柱是黄宗羲的反君权思想;第九大支柱是袁枚的情感哲学。这里所罗列的几点均蔡先生本人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大事以此来了解一下传统文化是如何沉淀的:(1)春秋战国时候的百家争鸣;(2)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 的独尊儒术;(3)佛教的输入;(4)理学的兴起(理学成为南宋、元以至明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到了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精湛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峰)。仅从这些我们就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卷帙浩繁了,但是马克思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够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为此我决定从广博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里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兴衰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自从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大量的外国翻译书籍,大量的外国生冷词汇渐渐地代替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和词汇。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在发展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第五篇:中国文化
红山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在璀璨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如果要选出一个来讲述,那么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发源于我家乡的“红山文化”。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9.0275万平方公里,辖3区7旗2县,总人口434万,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的意思也就是红色的山峰,这是因为在赤峰市有一座整个山体都是有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红色岩石构成的山峰很多人可能未曾听说,更未曾谋面,而我居住在赤峰市,很幸运的能够亲眼见到这样的奇观,并多次与同学攀登。也许在外人眼里,红色的山峰很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奇观,但在每一个赤峰人眼里,似乎再平常不过,每一个居住在赤峰市的人,应该都曾攀登过,都曾在山顶俯视过整座小城。离开家乡后,没有再爬过山,也不曾再有机会看到火一样的岩石,也不再有火一般激情了,此时才开始真正的怀念起在家乡的日子,怀念起抚摸着如同洒满买一个赤峰人鲜血的红色岩石的感觉。
说起红山文化,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赤峰人,但是对于红山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电视上与书本上的介绍,未曾真正的去查阅有关资料,所以,在这里也就简单的谈一下我所了解到得几点。
红山文化中闻名中外的要数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现在众所周知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红山出土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玉龙的形状,有人推测来源于马,野猪,熊等形象。红山文化玉龙,第一,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神话了动物形象进行加工的。那么这件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龙的发现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此“c”字的玉龙,也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红山文化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