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或许是处于一个文科生对历史熟悉的感觉,让我选择了这部书。学了很多年的历史,却没有真正的读完过一部关于研究历史的书籍,于是,拿起这本书,想要发现一些不同于我们背烂了的教科书上的东西。
历史首先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延续,而决不会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费正清先生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去溯本求源,以求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种种内外因素。费先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专制历史非常悠久,专制意识根深蒂固,专制文化相当发达的封建国家,它既有着长期“天朝上国”雄视四夷的文化优越感,又有一整套错综复杂,而且自行运作的宗法制官僚的惰性体系,这种文化体现为一种内敛式的“内在爆炸”,“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它不愿意改变它的社会价值观,文化和体制”,也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所以中国革命注定了不会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只能是一个传统文化分崩离析、西方先进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逐渐渗透的渐变过程。
费正清先生把中国革命的进程分作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晚期的中华帝国:成长和蜕变(1800年-1895年)”,这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萌芽和发展时期。
中国自古即自命为“天下之中”的“天朝大国”,中华帝国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外交关系,所谓的对外关系也只是为了“宣我圣教”“布我威德”,乃是“柔远”“怀柔”之术,是对于野蛮民族的教化过程,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对等,公平的外交意识。中华帝国在伊始也正是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不请自来的西方列强的,但是鸦片战争的炮火很快就击碎了满清政府“天朝大国”的帝国美梦,到甲午战争结束,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已经到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关键时刻,人们已不得不去痛苦地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对于传统文化所报有的幻想都显得那么不切实际,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之争,到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旧瓶不能装新酒,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才有可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的革命已在酝酿之中。
费正清先生对于鸦片战争的解释曾经遭到了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的激烈批评,对于鸦片战争,《伟大的中国革命》表示了以下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其观点就是鸦片战争的根源并不在鸦片。在此唐德刚教授反问,如果拿鸦片同美国搞“对等贸易”,美国会同意吗?或许有人认为这无疑是本书的败笔之处。虽然对西方列强的野蛮行径感到忿恨,但我不得不想到,倘若像唐代一样,我们自始至终都用一个开放的姿态去面对世界,又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局面。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我们同样强调国际收支的平衡,同样,在当时,面对中国长期在国际贸易中的出超地位各国必然不会无动于衷,只是他们选择了一条野蛮而血腥的道路,或许是本性使然,可这的的确确不能排除我们自身的因素。这场貌似是由鸦片引起的战争可能真的被冠以了一个不恰当的名字。当然,历史无法假设。
对于李鸿章,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多数评价都对其给予肯定的态度。可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对他总是隐隐约约流露出一种卖国贼的恨意。的确,他只是一个人,会有功和过,现在,他同样也是一段历史,总会被后人掺杂上不同的主观因素。个人认为,即使众多屈辱的条约有他的经手,即使他也犯了一些战略上的错误,即使他参与的运动或改革没有发挥明显的成效,我们无法抹杀他对于自己国家的感情,无法忽视他对这个国家做过的努力,无法摆脱他领导的运动对历史产生的持续的影响。
《伟大的中国革命》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为“晚清帝国秩序的变革(1895年-1911年)”,“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前者叙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满清帝国的最终灭亡,以及中国现代革命的发端。后者对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与中国革命的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剖析。中国现代革命的发端有着两个平行的过程,即政治上的军阀混战、国共之争与文化上的以“五四”为标志的启蒙运动。在此费正清高度赞扬了白话文的普及,他认为白话文标志着文化的平民化,标志着愚民政策所设置的最大屏障已经被拆除,对于传统文化的改造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一个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之中,自古就缺少自由主义传统,西方的民主传统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未免有些遥不可及,以中国的社会土壤所疾需的并不是美国式的民主,而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或许也揭示了为什么中国无法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倒是“俄国和中国的专制政治和落后状况,使两国间在某些方面互相效仿。”于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中国革命的现实参照物。
毛泽东无疑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智慧的农民领袖,他目光远大,对中国的社会形态有着入木三分的认识。毛泽东本人并没有受到欧风美雨的熏陶,他更注重中国革命的实际效果,毛泽东敏锐地看到在中国这个农村大国,只有农民才是最义无返顾的革命者这个基本的国情,所以“群众路线”就成为毛泽东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政治权变。事实上,毛泽东眼中的所谓“民主”,不过是民粹式的,多数农民的民主,这种民主的实质与传统社会“实其腹,虚其心”的愚民政策亦不过一步之遥而已,毛泽东的组织原则也仍未脱封建社家长制的运作方法,但他的单纯的组织与热情,也最容易唤起农民对于“乌托邦”社会的狂热向往,那种农民式的平均主义理想,最终在毛泽东的手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相比之下,国民党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拼盘,其内部腐朽不堪,一团烂污,蒋介石本人亦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既没有胆量去独裁,又没有肚量去民主,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国民党的最后败落又岂是偶然?所谓时势造英雄,毛泽东正是以他独具的个人魅力和超人的政治魄力成为中国现代历史最为现实的选择。
《伟大的中国革命》最后一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85年)”。
费正清先生对中国当代的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审慎的清理和颇具私人意味的解读。“中国革命中发生的一切,无非是回到旧帝国的结构中去,只不过有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群众的爱国主义而已。”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毛泽东所需要的“新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思想统一之后的一种社会工具,其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也正是在“中国最精贵稀少的人才丧失了活力”之后,“在这样的谴责和反知识主义气氛中”,人治的弱点已经逐渐暴露无遗。“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正是个人极权的必然结果,它们从各个方面暴露出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包着现代化外衣的传统帝国,同时也说明对于文化的改造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
费正清先生对中国目前的现状是理解的,对中国的将来则是乐观的,“中国人口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多,通过一个中央权威保持统一,仍然是必要的;管理这么多的人民只能依靠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信仰制度,政府机构必须由受过训练的精英组成,地方当局在农村代表着国家。”费正清先生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各项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在把这个古老的国家导向一个自由的国度,这正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时代趋势。
中国的政治历史从来都是“成王败寇”的政治历史,每一次政治上的改朝换代,也是历史上的又一次另起炉灶,从来都把前朝的政绩一笔抹杀,而不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扬弃,这种对意识形态的专制手段是非常可怕的,其危害也是难以估量的。费正清先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探讨,首先是站在了一个公允的立场上,对中国各个阶段的革命历程进行了不偏不倚的解读。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以西方惯有的价值标准为取舍来衡量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并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中国长期所处的国情,对中国革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刻反思,做为一个美国的历史学者,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正如费正清先生所说的那样:“任何一种新的中国的世界观,必然是一种适用于全人类的世界观,而不是地区性的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的作用也是这样,中国革命的历史也决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世界文明史的一面镜子,是全人类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费正清先生的作品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我们印证了传统中国的一句老话:史者,宇宙公器也!
第二篇: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作者和学号
班级
日期2012年11月18日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前言
这本书是以费正清视角展开的一部中国现代史。时间跨度从晚清的180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85年,历时185年。这185年间,中国真是发生了旷古未有的大变局:一向雄居世界之林的东方大国强国一下子变得衰老贫弱落后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不觉中轰到了京都;闭关自守的国门洞开;国土几被列强瓜分;和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西方文化传入国内;大小起义不断爆发;体制革新社会变法;军阀混战帝制复辟;国共联合又分裂;共产党一统天下;中国成了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东方大国重新崛起等等。
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基本情况,从中国的大背景出发,叙述了中国的一些情况,但毕竟此书主要是针对西方的读者,在叙述中将中西方进行对比才更加透彻,于他接下来诉说中国历史来介绍中国革命说明了理由。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晚期的中华帝国:成长和蜕变1800年-1895
年
通过晚期清朝统治者的眼光看世界,中国晚清政府所面临的窘境条约签订以前的中国商业的现状,晚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内部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清政府最后的“救国方针”。
这是中国屈辱史的开始,也是中国近现代革 命的萌芽和发展时期。中国自古以来就自视甚高,自命不凡,以为这个世界只有华夏和蛮夷之分,也从来不和其他国家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我们有很多的藩国,对其使用怀柔政 策,以便“宣我圣教”,“布我威德”。我们教化那些所谓的蛮夷,以为自己功德 无量,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对待别人的概念。大清帝国也是保守着这样的心态面对 大英女王的使臣马戛尔尼,于是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也一击击碎了 大清帝国“天朝上国”的帝国美梦。但是,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 没,避战保船,中国舰队被我们轻蔑的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中国革命历 史上一个关键时刻终于来临,人们开始在这个生死存亡关头不得不面对这个沉痛 的历史事实,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的革命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部分 晚清帝国秩序的变革1895-1911年
晚清政府统治下,对于摇摇 欲坠的清朝统治下做出的最后的尝试,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以及民间的义和团 运动,但是晚清政府的陨落是无可阻挡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已经悄然埋下,直等到合适的机会一举炸毁清朝的百年基业。
作为晚清时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改革,洋务运动虽然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最终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金钱组建起来的看似 豪华的近代化军队最终也被战争无情的证明了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新其貌 而不新其心的洋务运动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在封建制度已经彻底腐朽的前提下,洋务运动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相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真正涉及到了中国当时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封建制度腐败落后。作为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无疑是资产阶级变革 社会制度的一次勇敢尝试。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同样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 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首先辛亥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其次宣告了封建君主专政不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第三,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一声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最后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部分 第一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刚成立,袁世凯接掌大权,行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蒙古分裂了出去自成外蒙古,那些投奔新政府的官僚难改就是的恶习,中华民国的早期是名声不好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华民国的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内在的腐朽。五四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在此后不断壮大,为灰暗的世界一次新选择。此后,国民革命与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迎来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国共两党之争自南昌起义之后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迎来了新的合作,但是分分合合,中国的两党内战于1945年后尤为激烈,但是随着最后的渡江战役,中国人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民主的共和国。
第四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真正意义上脱离了专制主义,新的国家新的开始。本书对中国当代的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审慎的清理和颇具私人意味的解读。“中国革命中发生的一切,无非是回到旧帝国的结构中去,只不过有了现代化的技术 和群众的爱国主义而已。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毛泽东所需要的“新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思想统一之后的一种社会工具,其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也正是在“中国最精贵稀少的人才丧失了活力”之后,“在这样的谴责和反知识主义气氛中”,人治的弱点已经逐渐暴露无遗。“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正是个人极权 的必然结果,它们从各个方面暴露出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包着现代化外衣的传统帝国,同时也说明对于文化的改造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 社会工程。中国长期的封建残余并不是那么容易便从中国历史上除去的。但是如 费老所言的是传统帝国的话,这并不能让人感到赞同。中国那么多的革命烈士的 努力就被否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于现在,中国不过是在探索着这一条社会 主义的道路,其中难免的偏差是国家在变革中必经的过程,中国仍应是被称为民主的国家。
读后感
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也是美国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 观察家,是个标准的“中国通”,在他的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描写中国问题的。》中,以他自己的视角开启了中国的一部近代史,跨度从晚清的 1800 年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1985 年,历时 185 年。既不同于右派的解释,也不同于左派的解释,这本书只是费正清个人的真知灼见,这就使得这本书实际上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也使得费正清本身对于中国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本书的开篇,他通过中西方的对比,描绘了一幅中国的蓝图,可见其对中国的了解,展开了中国革命的地理到政治的背景。他不断提到的是,当西方世界运用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时候,我们的农民还在使用水犁牛耕,我们的商人还在局限的地方承受着来自官僚主义的压迫,和沉重的课税。当西方的世界 普及科学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思想在年幼的时候僵化。中国的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自大的无可救药。诚如作者所言,我们的皇帝陛下宁愿接受那些次级的贡品,也不愿开通一个口岸欢迎外国的友好通商。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是空有外壳的庞大机器,大清帝 国的统治逐渐陷入自傲的境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狭隘中。
所谓的泱泱大国,也只是隔绝在皇帝心中的桃花源。那些我们曾经称为蛮夷的西洋人,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思想。但是我们却不自知。魏源写作 《海国图志》 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观念,摈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开始洋务运动,开办军事工业,开始官商合营,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这个古老的王国,所有的齿轮都已在各自运行 中逐渐地生锈着。中国的内陆封闭已经不能让她在这个不断前进的世界里生存。孙文先生曾说: “历史之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者生存,中国要在 历史潮流中继续繁荣强盛便不能不革命。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去溯本求源,以求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种种内外因素。
第三篇: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和其他几个在延安的同志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合作写的有关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第一章《中国社会》是由其他几个同志起草,经过毛泽东修改的。第二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这两章特别是第二章,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人》发刊词和《新民主主义论》一起,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体系。
读完这篇文章,不由得强烈地佩服毛主席眼光的敏锐性和独特性,他看出来当时的社会的本质问题和主要矛盾,并且系统地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并且已经在大脑中规划了一个详细的、有逻辑性的中国革命蓝图。
在第一章中,毛泽东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概况,介绍了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指出农民生活在地主的层层压迫下,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了三千年,直到这近一百多年来才发生了新的变化: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商品经济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无产阶级也在壮大。毛泽东看到,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发生了以上的一系列变化,虽然它对中国社会有一些好的改变,但是它绝不是套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交织贯穿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在遭受这么多压迫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必须要反抗,要革命。因此在第二章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国那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我们的敌人不可能给我们以和平活动的可能,中国人民没有任何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因此,中国革命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而且,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反动派敌人长期占据着各大城市,而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因此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决定了中国革命任务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压迫的民主革命,其中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这两大任务是相互交织进行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社会阶级形态各异,其中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上层是统治阶级,其他是被统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一个资产阶级的分支,他们不同于买办资产阶级,他们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具有革命性,但是由于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帝国主义共和封建主义有妥协,因此具有妥协性。而在此时,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是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一直以来都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迫切希望推翻这三座大山,是革命的动力。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态度。无产阶级通过建立武装斗争的先锋队——共产党,来实现革命的领导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来夺取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各阶级的矛盾和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革命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革命理论,对推动中国的革命事业有重要作用。
第四篇: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前途及性质的政治著作。这本书的精髓在于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英雄的誓言激励了我们这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福青年,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细细品读毛泽东的这本著作,不由使我们这一代人浮想联翩,为之感叹!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深入的认识、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令我深感敬佩,也折服于他对中国革命如此透彻的认识和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因为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前仆后继,一代代的传下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首次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观点,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中国现阶段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是由中国的实际国情所决定的。毛泽东写道:“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在文章中不仅阐述了中国的现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指明革命对象、最主要的任务,还指明革命的动力与性质,为那时期党的行动及政策指清了方向。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毛泽东在文章的最后强调“这样的任务是非常光荣的,但同时也是非常艰巨的。没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历史高度,体察时代发展脉膊的政党。国家统一强大,人民生活幸福,这是我们事业的目标,我们改革开放,国家现代化建设,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这项重任,共产党是全中国唯一的领导核心。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共产党强大的领导与决策能力,而共产党之所以能担当中华复兴的重任,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已经渗透在中国共产党的每个角落。
毛泽东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审视中国。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很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从这本书中透露出的毛泽东思想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我们更应该把历史留给我们的伟人的思想精髓铭记在心,不断学习进步,发扬光大,实现民族复兴!
人人都知道革命,那革命是什么呢?革命是无数生命换来的!每一次革命,都将付出大量的生命代价。而付出生命的人,我们称之为烈士。
革命烈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在人民革命斗争、保卫祖国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者的尊称。我们应当尊敬与怀念,他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而后人也为纪念革命写出了各种书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就是其中一本。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章与第二章是毛泽东主持撰写的,而且这两章于1940年春先后在《共产党人》第四期和第五期上发表。建国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这本书原是由毛泽东主持和其他同志参加合作写的一个课本,原计划共写三章。第一章《中国社会》,是由其他同志起草,经过毛泽东修改的。第二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
第三章准备写《党的建设》,因担任写作的同志没有完稿而停止。
本书第一章中的第一节便写出了我国的地形与民族特点,如“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他的领土超过了整个欧洲的面积”这一句话,便可让读者的脑海中有一副情景。简单而明了。
本书的革命章节主要在第二章:《中国革命》,它分为七节。分别写出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与前途这几个方面。同样是用较少的文字来点明所诉说的事件的主旨。
而第二章最后一节《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与中国共产党》,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整个中国革命是包含着两重任务的,这就是说,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与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而这两重革命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之时把他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革命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有些幼稚的共产党员,以为我们只有现在阶段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将来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或者说,现在的革命或土地革命即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应该着重指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每个共产党员须知,整个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包括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过程才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只有认清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学习论文
----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有感
姓名:李洋
时间:2011年4月
第五篇: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读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一> 内容概要: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文章分为两个篇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国近百年的社会性质和矛盾作了详尽分析。毛泽东认为(以下摘自原文)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成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又勾结封建势力,压迫和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举帝国主义列强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等例子作为论据,证明了列强的侵略目的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接着在这个事实上总结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六个特点。最后从社会特点中推导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的这一个结论。毛泽东当时这样耗费篇章去推导论证是为了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为什么呢?因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第二章共有七个小节:第二节中国革命的对象,第三节中国革命的任务,第四节中国革命的动力,第五节中国革命的性质,第六节中国革命的前途,第七节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和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国以后,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勾结日本公开投降或准备投降的一切汉奸和反动派。中国革命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它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一方面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的革命。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而在当时环境的有利条件下,使其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更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适当时候将其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革命任务。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二> 感悟:
一、中国革命的方向与准备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当时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与同盟军的划分可谓是细致辞入微,即分析了当时的主力军为什么会是工农联盟,又分析了同盟军如民族资产阶级及有良知的地主阶级对革命信念的不稳定性。
通过全盘审视了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势力与广大受压迫民众的矛盾。而当时的国际面貌主要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掌握政权的共产主义阵营实力与影响力的迅速澎胀,国际间因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比较安分,没有好兵黩武的气氛。
根据毛主席在文章中对革命力量的划分。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他当时的考虑。面对西方列强与国内顽固的反革命的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农民受的苦是最重的,列强与封建势力对他们来说是百害而无一益。而农民在当时社会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农民是革命中主要的,最为忠诚的革命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与其他一些阶级的富裕代表对革命的两个对象始终有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列强与封建势力的利益中始终有他们的一杯羹,所以他们是革命中的不积极,不稳定的革命力量。在与他们联盟的时候,即要尽量寻找彼此的利益交结点,又要时刻保持反革命的一面。工人阶级作为为迎合生产力的发展而诞生出来的新兴阶级,具有维护自身权力,具有保家为国的意识觉醒和务实行动的革命品质,使他们成为革命中能够革命前进并走向成功的核心力量。
在认清了革命力量的组成后,那么如何组合这些力量才能将革命力量的实质效果最大化呢,毛主席认为,革命要审时踱势,分析敌我优势,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出发点。当时的敌我状况是,反动派势力占尽了政经大权,想马上以武力予以推翻是不可能的。工人阶级正在发展壮在中,即缺少武装力量,又缺少革命经验。农民虽然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是缺少正确指导,还没有接受先进的思想武器,领导起来即难以符合革命大局,又缺少方向性。所以毛主席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革命方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先进思想武装农民,树立正确的革命观,城市中的工人阶级则以和平方式在城市中宣传革命,并把当时的先进思想成果传入农村。然而,好的理论不是靠说出来的,也不是靠宣传出来的,共产党在根据地缔造了与反革命的武装力量进行对抗的工农红军,并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得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广大根据农民的认可,革命将给人民带来好处的信念在人民的心中更加坚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思想和武装准备为革命的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
既然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既然俄国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发展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对生产力的解放具有显著的优势,既然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那么中国在革命胜利后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令人期待的,更是理所当然的。中国革命的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只是新中国历史的开篇序幕,需要完成这一目标,新中国才能以倾国之力,跨步向社会发展的相对目标挺进,这个相对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满足每一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民在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没有巨大贫富差距,各方面都和谐发展的社会。
三、不断进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只用八个字来概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民族统一战线抗敌策略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发展重心转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历史高度,体察时代发展脉膊的政党。西方国家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海权兴起、商品贸易、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等变革,从而解放了生产生力,使国家财富机器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对改革方针的采取标准。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经验,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只要符合当今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都应当用包容的态度吸取。或许现在有人在质疑中国的社会制度到底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这种事观意识形态的问题对于一个***的国家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只要国家的政权还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只要国家的所有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广大人民,而不是为了少数阶级分子 ;只要国家的执政党明白生产力需要生产关系的与时发展才得以不被束缚,并遵守其规则;只要执政党明白“三个代表”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持久兴旺发达的现实意义;只要国家的执政党明白人民的民主建设,国家的法治建设永远不会有停止的一天——因为民主与法治需要满足不同时期的人民的要求;只要我们国家的社会全方位的和谐发展;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评论什么***中央集权,比较质疑什么社会制度的优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