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3

时间:2019-05-12 00:5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3》。

第一篇: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3

初二下学期历史复习大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2、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

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

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11课民族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外交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面临的环境(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遏制和封锁,许多国家缺乏了解)。政策的特点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成就是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缅甸,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内容: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重点是中国代表团对会议成功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建交:到建交前的敌对关系,分析中美关系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了解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71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正式建交的三部曲。

2、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我国在何时哪届大会上恢复的?哪些国家提出议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时恢复的还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3、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何时加入?主题、内容和地位: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运载火箭、航天技术的成就。

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成功时间,赢得了什么称号、评价及奖项要记住:1973年培育成功,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倡导者有四位科学家,批示者邓小平,八大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2.网络:生活变化,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划和成就。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奠基工程。

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点。茅盾奖四个作品

2、体育:特别是近20年的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历史重点提要

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土地改革、西藏解放完成遗留革命任务。

2、54门礼炮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的民族。人大根本目的是制宪。

3、解放方式与北平相同的是西藏,标志着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1959年进行民主改革,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成为国家重要牧区。4、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到了1953年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为标志取得胜利,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5、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在新解放区展开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取得胜利。结果确立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没有剥削。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道路是走集体化,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创举是对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6、1953年实行的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实现工业化,东北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向工业化迈进。

二、1956年-1966年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始于八大。

1、因果关系: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农村公社化

(公共食堂,大炼钢铁)严重经济困难全面调整经济

2、初级阶段已有48年。八大最大成果是指出任务(实现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分析社会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转变)

1、1980年刘少奇案平反。两个凡是导致出现徘徊局面。思想大讨论“解放”的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2、改革突破于农村:1978年,凤阳小岗村;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突起影响最深远。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1992年后推行公司、股份制。

3、画圈,80设点。(从广东、福建开始),深圳是窗口,海南最晚、最大。浦东是国际化经济、金融中心。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核心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路线核心是实事求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史的转折,根本原因是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

5、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理论是十二大(1982)提出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十四大的突破是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三中全会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四大形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

编辑:Luciferoes

第二篇:初二历史复习

初二历史复习(上)

2、1838年,任命3、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4、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5、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

6、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福州、宁波、上海;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定关税等。附约: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7、《南京条约》的影响:①《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聆听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②中国开始沦为不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8、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9、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双方:中——英、法。

1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修约”。

1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2、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掠夺中国东北与西北领土13、1851年,洪秀全185314、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

15、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16、边疆危机的表现17、1865年,阿古柏在英、俄支持下入侵新疆。

18、1871年,沙俄以“代管”为名,占领伊犁。

19、1875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结果: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收复新疆的意

义:粉碎了俄、英分裂并进而吞并中国西北的阴谋,也使沙俄强占伊犁不还失去了凭借。

20、1880年,清政府特命曾纪泽为出使俄国钦差大臣。

21、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22、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2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24、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马关条约》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5、日本“还辽”事件:中国付赎回”辽东半岛。

26、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由此开始。

27、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手段

28、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9、30、义和团的主体地区

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

31、1900年,英、法、俄、美、德、日、意、奥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借口32、1901年,清政府同11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③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由各国派兵常驻。⑤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辛丑条约》的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不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3、洋务运动的目的34、洋务派的主张

35、洋务运动的时间:

36、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7、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

38、洋务运动的口号

39、洋务运动的工业40、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

41、洋务运动的作用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42、公车上书的目的代表人物1895年。公车上书的影响拉开了序幕。

43、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④文化上,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戊戌变法的影响: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有利于革除社会弊端。②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44、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45、1894兴中会奋斗目

标。

46、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以为纲领。《民

报》为机关刊物。

47、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8、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意义命纲领,也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49、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时间:。50、191251、辛亥革命的意义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2、新文化运动的目的53、新文化运动的时间:1915年。标志主阵地

54、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55、新文化运动人物的代表作:陈独秀——胡适——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56、鲁迅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57、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5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59、五四运动的时间:

60、五四运动的口号:

61、五四运动的三个卖国贼62、五四运动的主力63、五四运动的中心64、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65、五四运动的意义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④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参加者:毛泽

东、董必武等13人。内容: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6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内容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斗争方向。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69、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23年6月。地点:广州。内容

70、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24年1月。地点:广州。内容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71、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80、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

72、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人事安排: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

政治部主任。

73、黄埔军校的作用

74、北伐战争。时间:1926年。目的:打倒列强,铲除军阀。对象:吴佩孚、苏传芳、张作霖 三派军阀。路线:一路江西,一路福建,一路湖南、湖北。主战场:两湖。叶挺独立团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结果: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5、1927年4月1276、1927年7月1577、“宁汉合流”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78、南昌起义。时间:领导人意义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79、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内容:发动秋收起义。

81、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

8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间:1927年。建立者:毛泽东。

83、井冈山会师。时间: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84、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85、红军长征。时间路线: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度泸定桥——越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结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86、遵义会议。时间地点内容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7、九一八事变。时间:地点结果影响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88、抗日救亡运动高涨:①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开展民族革命战争②东北人民自动组织抗日义勇军,抗

击日军侵略③全国大中城市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④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呼吁实行对日经济绝交⑤青年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对日宣战收复失地。

89、西安事变:时间:发动者原因:的感召②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③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各派主张:①亲日派:何应钦——发动军事进攻,置蒋介石于死地②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亲赴西安,营救蒋介石③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90、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

91、淞沪会战的时间:1937年8月。

92、红军改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93、南京大屠杀的时间:1937年12月。日军屠杀人数:

94、南京国民政府迁都: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

95、台儿庄战役的时间:1938年。指挥者:结果:意义:

96、百团大战的时间:指挥者:彭德怀。目标: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结果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意义: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

9798、中共七大的召开。时间:背景地点:延安。内容:泽东做《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党的政治路线③确定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④选出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意义: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朝着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99、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展开全面反攻。

100、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的野心,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战胜赫消灭 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101、重庆谈判的时间:目的目的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国民党的代表:张治中。美国代表:赫尔利。结果:①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02、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地方:华东、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

采取的作战方针:运动战。

103、转战陕北的时间:1947年3重点进攻的地方队:西北野战军。战术:“蘑菇战术”。战役: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结果: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104、挺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人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目的:建立中原革命根据地。意义:以挺进大别山为先声,人民解放军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标志着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

105、三大战役:

106、辽沈战役的时间:指挥者部队战术结果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

107、淮海战役的时间:指挥者部队战军。战术:“瓮中捉鳖”。结果:歼敌55.5万人。意义: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基本解放。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被陈毅元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08、平津战役的时间:指挥者部队战

术:“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结果:歼灭、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意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09、三大战役的结果或意义:。

110、渡江战役的时间:指挥者部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地点: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结果: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111、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启示):。

112、民族工业的先驱:1866年,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13、张謇主张“实业救国”。1899年在家乡通州创建大生纱厂。评价:企业家之一。

114、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115

116、民营企业萧条的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统治②抗战爆发③接收敌伪产业弊病丛生、美货泛滥与内战爆发④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

117、最早被采用的近代交通工具的是轮船。19世纪60问世。1873年,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1881年,中国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1901年,汽车在上海出现。几年后,上海诞生了中国首家出租汽车公司。1906年,有轨电车首次在天津城内开通。1914年,上海开始运行无轨电车。交通工具的作用(影响):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118、19世纪60年代,煤气灯在上海出现。19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采用电灯照明。1871年,由香港到上海的水路电报线敷设

成功,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20世纪初,开办了无线电报。1876年,贝尔电话获得专利。1877年,电话传入上海。照明、通讯工具的作用(影响):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119、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不久,营业性照相馆出现。1896年8月,电影开始在上海放映。1905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拍摄完成。1931年,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诞生。

120、《申报》1872年创办于上海。《申报》的历史地位作用比较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报纸的影响(特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放行广泛、能反映民声。

121、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地位作用文化,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以及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出版业的影响(特点):出版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文化与知识的传载、社会生活的扩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2、无线电广播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1923年,1927影响(特点)内容丰富。

123、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124、辛亥革命前的发式服饰山装、长衫、旗袍。辛亥革命前的称谓:大人、老爷、老太爷、少爷;辛亥革命后:官职、先生、某君。辛亥革命前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辛亥革命后的礼节:鞠躬、脱帽、握手。辛亥革命前的脚形:缠足;辛亥革命后的脚形:放足。辛亥革命前的妇女地位:男主外,女主内;辛亥革命后的妇女地位:走向社会。

125、女性走向社会的表现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126、科举制废除的时间:1906年。科举制废除的原因才俊。科举制废除的意义: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促成了近代新式教育体系的确立。

127、新式教育体系形成的原因内容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新式教育体系的特点:课程以西学为主,强调自然科学。

128、京师大学堂开办的时间:光绪帝能。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129、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整顿北大的措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氛围———鼓励学术研究,砥砺道德;办学方式———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130、詹天佑京张铁路。京张铁路建成的意义中国人志气,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

131、侯德榜主持研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抗日战争时期,研究出新的制碱方法——

—联合制碱法。这一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32、李四光创立的富的石油资源,摘掉了中国是贫油国的帽子。

133、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国学派。

134、魏源的著作是《海国图志》。主张:。影响

135、严复的译著是《天演论》。观点:主张影响器,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进程。

136、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著名的文学家:

137、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阿Q正传》、《野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等。

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匕首雨投枪”。

138、中国近代著名画家:

139、徐悲鸿的代表作:

140、作曲家聂耳的代表作:、等。聂耳的创作主

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

141、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

第三篇:第六册历史复习大纲

第六册历史复习大纲

1.会议等八项主张。

和平解救的意义(B):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

2.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夜(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进入南京,南京大屠杀

1.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1938年,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1972年初,中国政府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

1.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

后打败日本帝国注意。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毛泽东思想:大会选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中共在毛泽东旗帜下,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名族解放战争。b.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c.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收复台湾:1945年10月25日

2.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3.8.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11月地点:东北战场 东北全境获

得解放

2.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地区:徐州、碾庄、双堆集

3.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49年1月 地区:北平、天津、张家口(华

北全境基本解放)

4.渡江战役。上海解放。

5.雅尔塔体制的定义: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

影响: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1.联合国的成立:A.1943年,美、英、苏、中共同宣布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

组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1944年,四国在敦巴顿会议,决定把未来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初步拟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会员国资格等条文。C.雅尔塔会议通过协商,解决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D.1945年4月25日,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通过了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成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联合国总部:纽约

联合国的主要组织: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等。

1.布雷顿森林体系:定义: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目的:为重建世界经济体系

形成:A.1944年,英美同时公布各自的方案,最终以美国的方案为基础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

B.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C.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宣告成立。

D.1947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1.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标志苏美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1947年,“欧洲复兴计划”,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而提出

北约:1949年,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北约发展和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华约:1955年,为对抗北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1.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

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1.A.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持续了约30年,近百个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大多在1945

年~1975年间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B.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时间(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地区(亚洲、并延伸到北非)

第二个高峰时间(1960年~70年代中期)地区(非洲、并扩及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太平洋地区)

C.非洲年: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

27.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

1961年,25个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1.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仅次于美国和苏联。

2.美苏争霸史实:A.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进苏退,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

弹危机;B.70年代,美退素进,苏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采取战略收缩;C.80年代,美进苏退,美星球大战计划,强化军备竞赛,苏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3.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选,并相继脱离苏联集体。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1.1951年4月,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

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取名“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1991年,12个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

2.对地区:欧盟与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个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对世界:区域经济的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产生的,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欧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

1997年底,中日韩三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建立“10+3”合作模式。

1960年,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拉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1.《共同纲领》(B):

制定: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

内容:A.决定新中国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名为北平,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

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C.“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还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评价:《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A.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隶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外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B.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时间:1950年6月,新解放地区。

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A.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B.依靠在土地改革中形成的有组织的积极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1.逐步实现国家对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们代表大会制度,结束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度状态,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4.“三面红旗”:1958年总路线:“鼓励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强调速度

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规模大、共有化程度高

5.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6日~1976年,粉碎四人帮

6.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7.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A.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的战略决策。

C.形成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团,适当的工作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意义: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8.1982年6月,邓小平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

突破性发展。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地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到全国农村。

评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的搅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10.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

B.1980年,中共、国务院决定在“经济特区”。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为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形成“和平统一,一

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A.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董建华)

厚铧)

12.20世纪50年代初,在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既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由于它所主张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共处的原则,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共同接受的指导和处

理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3.万隆会议(1955年4月)特点:第一次没有两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内容:“求同存异”的精神

14.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

权利。

15.中美建交时间:1979年1月1日;中日建交时间:1972年9月29日

16.

第四篇: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964年10月:原子弹 1966年:导弹 1967年:氢弹 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49年:海军和空军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新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BC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BC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BC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BC31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

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制

2、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琅城(争取自治权);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第五篇: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国共产党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灾难、经济特区、“一国两制”的含义、万隆会议、理解“三个面向”、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六、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二)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本学期初二历史组的历史教学工作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重点,积极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本期的历史成绩提高到全市的领先水平。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内容有所删改,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1)减负,降低难度;(2)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3)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内容叙述了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历史,共21课,每课一课时,另有活动课4课时,由提示、正文、阅读、图表、资料、注释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是必掌握的内容。

教学的重难点以每单元、每课时的重难点为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初二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初步具备历史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史实。但是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在综合运用方面,尚需要加大训练力度。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中的三惟目标要求。

2.质量目标:合格率90%高分38%及格76%低分2%

五、教学措施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本学期,每2周一次的初二历史组会,组织学习学校布置学习的资料文章,要在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学观上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谋求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走创新之路。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我们要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好45分钟,不断提高45分钟的教学质量。

二)坚持常规教学

初二历史组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好两周一次不少于两节课的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每周不少于2节。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提倡本组内教师互相听课,鼓励教师们跨学科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电脑班的老师要采用电子教案。在学校的指导下设立教学资源库优秀教案、试题库和课件库等。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三)一、指导思想: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近代史部分: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到民国时期的文化。

2、中国现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

三、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初二(1)、(2)现有学生101人,学生虽对历史较感兴趣,但他们不愿花时间对知识进行识记。

2、第四册共有27课,学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历史。正文部分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注释和文字说明,不作要求。

四、具体实施与要求:

1、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

2、课堂教学按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

3、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5、要充分运用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

7、加强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下载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试题

    瑞金四中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歌词对开国大典的描述,最为贴切的是(B)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B.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C.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

    初二历史与社会复习

    初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1、中国近代史是从战争开始的。 2、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 3、英国用的办法获取暴利,企图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查......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 重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宰相制度,元朝行省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统治,五个盛世局面 1、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措施: ⑴隋朝①创立三省六部制,加......

    初二历史下册课文重点

    初二历史下册课文重点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共同纲领: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精)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初二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二的历史教学工作,初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差,且自觉性不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

    初二历史开卷复习重点资料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性巨变及感想? P3 巨变:(1)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建立新中国,港澳回归) (2)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4)实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