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王福重《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章有感
读王福重《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章有感
经济学是舶来品,1776年英国人亚当•密斯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既《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相继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卡尔•马克思《资本论》;1890年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到现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说,可以说是学派纷呈,百家争鸣。
在《国富论》中亚当•密斯三次提到了中国,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作得最好、人民最勤劳、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似乎长期停滞不发展了。五百多年前访问过中国的马可〃波罗曾对它的耕作、制造业以及众多的人口作过详尽的描述,然而它们与今天到过中国的旅游者的描述还几乎相同。”这是18世纪后期英国人对中国的直接描述,当时中国处于清朝统治的封建年代,如果倒退500年回到13世纪也就是元末明初时期,也就是说当时欧洲正在经历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既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封建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提倡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而
中国在这期间几乎停滞不前,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事情,这也就是导致了中国人的思想始终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乃至现在提出的解放思想都是肤浅且形而上的东西,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郭沫若、王国维、李叔同、郁达夫、秋瑾、陈独秀、张闻天、夏衍、田汉、周作人以及蒋介石、廖仲恺等人都留学日本学习西方的舶来品。看了这些也不难理解中国在解决经济发展、国民生活待遇等政策问题上曾经走过很多错路弯路,这些已经不可挽回地损害了中国经济发展,和错过了最小成本的社会福利的改革之路,希望中国后来人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不要只注意表面模仿,走上一条形而上学之路,要实实在在的有效提高社会福利,不光国家富强,还要让国民富有。
第二篇: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读后感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有感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全书分十二篇,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完整框架。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特有思维方式、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商品市场、市场失灵和博弈论等;后六篇为宏观经济学,包括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娓娓读来,不会让人有一份生涩、拗口,以散文般的语言,纵横开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学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使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识的营养。
近一段时期以来,外界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持续升温,在对中国经济竞相解读的言论中,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评论,其中不乏另类的声音——即 “唱衰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崩溃论”之悖论,似乎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崛起的炒作从“中国威胁论”在向“唱衰中国经济”转换。当前,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大肆渲染?是否又意味着“中国威胁论”的炒作将退出西方媒体和舆论界?显然,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我们深思和分析。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的增长,连续30年保9.9%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加20倍,超过了日本名列全球第二,人均GDP从200美元上升到 4900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在世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中国奇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我党对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坚持,中国政府通过增量改革和渐进调整的方式寻求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积极稳妥推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打破了过去高度封闭的经济状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
然而,改革开放不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追赶性质,其根本动因在于充分发挥了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5个方面在内的后发优势。虽然有人说中国经济还在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现在讨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但是,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跃升到下中等收入国家,再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值得总结和提炼,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到一般化的理论层面,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但要解决如何构建市场经济的问题,更要解决构建何种市场经济的问题。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在实践中得出的答案。正是这种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同时具备了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制度优势,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平稳。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仍不完善,但它是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直接原因。无独有偶,越南在实施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为相似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发展同样表现出色,近年经济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所提到的: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经济体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一些经济知识来巩固和固防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确是需要理性的思维去应对经济活动的变化,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以实际的眼光去处理生活的变化。《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就是从每一点的细微处入手,让我们产生“生活即学习”的亲切感,于是,经济学,便不再那么苍白无力,而是富有色彩的了。
第三篇: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 读后感
选择与坚持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越不明白的,就越想一窥究竟。作为一个经济的门外汉,我把《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这一本书作为了我的阅读首选。全书分十二篇,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完整框架。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特有思维方式、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商品市场、市场失灵和博弈论等;后六篇为宏观经济学,包括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作者王福重,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是《上海证券报》、《FT中文网》等媒体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天津电视台等财经节目的嘉宾。作为一个著名经济学家,本书并没有被各种各样晦涩、深奥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所充斥,也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面目给我们这些经济学门外汉当头一棒,正如该书简介所言“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娓娓读来,不会让人有一份生涩、拗口,以散文般的语言,纵横开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学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使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识的营养。
纵观近几年我国书籍市场,各种有关经济和经济学的著述犹如雨后春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表述,更是激起了国人对经济和经济学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产业转型、货币政策的走向、股市的起伏、房价的涨落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吴敬琏、厉以宁、郎咸平等诸多经济学家也越来越多的出现的公众视野里面,GDP、GNP、CPI等各种各样的经济数据也开始让人耳熟能详,每一个人都渴望对经济学、经济现象能了解的多一点、再多一点,经济学也由原来一门深奥的科学逐渐以一种轻松的面目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的经济学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程。最初,经济学是舶来品,1776年英国人亚当•密斯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既《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相继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赋税原理》,卡尔•马克思《资本论》;1890年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到现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既新古典综合派的学说,可以说是学派纷呈、百家争鸣。在《国富论》中亚当•密斯三次提到了中国,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是“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作得最好、人民最勤劳、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似乎长期停滞不发展了。五百多年前访问过中国的马可.波罗曾对它的耕作、制造业以及众多的人口作过详尽的描述。然而它们与今天到过中国的旅游者的描述还几乎相同。”这是18世纪后期英国人对中国的直接描述,当时中国处于清朝统治的封建年代,如果倒退500年回到13世纪也就是元末明初时期,也就是说当时欧洲正在经历一场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既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封建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提倡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而中国在这期间几乎停滞不前,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也就是导致了中国人的思想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乃至当时提出的解放思想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鲁迅、周恩来、郭沫若、王国维、李叔同、郁达夫、秋瑾、陈独秀、张闻天、夏衍、田汉、周作人等人都留学学习西方的舶来品。看了这些也不难理解中国在解决经济发展、国民生活待遇等政策问题上在当时历经了种种坎坷的道路,这些不可挽回地损害了中国经济发展。正是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才促使我们后来人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不要只注意表面模仿,走上一条形而上学之路,要实实在在的有效提高社会福利,真正实现国富民强,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党才提出了走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近一段时期以来,外界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持续升温,在对中国经济竞相解读的言论中,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评论,其中不乏另类的声音--—即 “唱衰中国经济”和 “中国经济崩溃论”之悖论,似乎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崛 起的炒作从“中国威胁论”在向“唱衰中国经济”转换。当前,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大肆渲染? 是否又意味着“中国威胁论”的炒作将退出西方媒体和舆论界?显然,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我们深思和分析。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的增长,连续30 年保9.9%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加了20 倍,超过了日本名列全球第二,人均 GDP从 200 美元上升到 4900 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在世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中国奇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我党对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坚持,中国政府通过增量改革和渐进调整的方式寻求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积极稳妥推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打破了过去高度封闭的经济状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
然而,改革开放不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追赶性质,其根本动因在于充分发挥了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5 个方面在内的后发优势,改革开放只是这些后发优势的潜力得以实现的触发器,没有后发优势,中国不会出现远高于发达国家的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后发优势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的高速增长的成就也就不可能取得 但是,如何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最能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虽然有人说中国经济还在发展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现在讨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但是,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跃升到下中等收入国家,再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值得总结和提炼,把这些成功的经验上升到一般化的理论层面,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但要解决如何构建市场经济的问题,更要解决构建何种市场经济的问题。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在实践中得出的答案。正是这种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同时具备了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双重制度优势,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平稳。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今仍不完善,但它是创造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直接原因。无独有偶,越南在实施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为相似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之后,经济发展同样表现出色,近年经济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排名第二。
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已经清晰的呈现,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趋于成熟,其弊病会越来越显著。非保守派的经济学也意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问题,从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永久性提出质疑,如熊彼特就指责现今的资本主义已经使资本家不再关注家庭,私有制的存在基础被摧毁,企业家越来越短视。如果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衰败,则社会主义便成为公认的解决问题的药方。但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成为了困扰经济学者的难题,上个世纪影响最广泛的社会主义浪潮已经失败,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即使重回资本主义也没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转型国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发展,陷入了两难境地。而中国则是一个特例,它经过自身的实践和探索,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取得了转型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中最为杰出的经济成就,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道路选择的正确性。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所提到的: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重要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是总结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经过长期奋斗、创造、积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实践所证实的结论。30年前,党的十二大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命题。3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国力壮大起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推动民族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能够凝聚党心军心民心,万众一心,共同奋斗,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坚持这个根本方向,是我们面向未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强调了两个 “一定能”:“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这两个宏伟目标靠什么?必须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为什么坚信 “一定能” 实现目标?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凝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使得我们对实现奋斗目标、创造美好未来充满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深深植根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人民共同愿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而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始终指引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经济体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一些经济知识来巩固和固防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确是需要理性的思维去应对经济活动的变化,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以实际的眼光去处理生活的变化。《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就是从每一点的细微处入手,让我们产生“生活即学习”的亲切感,于是,经济学,便不再那么苍白无力,而是富有色彩的了。这本书给我以感悟,也希望能给大家以感悟。
谢谢,我的发言完了。
第四篇:《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读后感(定稿)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后感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本书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生动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勾勒出经济学的全貌,是最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书,精彩有趣,明白晓畅,既容易理解又非常亲切。全书分十二篇,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完整框架。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特有思维方式、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商品市场、市场失灵和博弈论等;后六篇为宏观经济学,包括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身为著名经济学家,作者以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为背景,用中国人熟悉的故事案例、文化元素、叙述方式,准确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原理。作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把经济学融入到日常生活、古往今来的有趣故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清晰透彻,妙趣横生,使读者既有知识上的莫大收获,又有非常的阅读享受。
整体感受是这本书很不错,在我读过的经济学书籍里面,这本书应该是最适合想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中国人来阅读的。把我读书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这本书具有完整的经济学框架,覆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全部重要内容,读完后,能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这是这本书第一个值得推荐的点。第二,这本书的确是适合中国人以中国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来轻松学习经济学。整本书都以中国人亲身经历的经济元素、经济现象来讲述经济学,古往今来的故事贯穿其中,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倍感亲切,更容易让我们掌握和理解经济学,更容易引导我们学会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第三个感受是,这本书特别切近现实,对当下的次贷危机、石油价格、疯狂的黄金、期权期货等都有独特、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当前的热门现象背后的原理有一个清晰并且轻松的理解。最后也是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能把枯燥复杂的经济学原理,用如此轻松、幽默,真正妙趣横生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易中天析三国般有趣,比其它书谈经济更“中国”,阅读起来感觉轻松、思维流畅,智慧中充满幽默,幽默中孕育着智慧,毫无枯燥厌倦之感,更容易爱上并学会经济学,收益匪浅。
看完这本书,非常可喜的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也走出了象牙塔开始写一些通俗的大众读物了。这是一个进步。之前这类
书少之又少。有的就是陈志武先生的书和周其仁先生在经济观察报上面关于人民币的连载了(周先生的连载不是非常通俗,但是已经远远的走出了学术)。这本书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少喊口号。“还是卖一本读读吧”"让价格竞争更猛烈点吧“之类的。这些口号不但拉远了和读者的距离,也让我开始怀疑作者的先天文人优越感。第二,应该直奔主题,然后慢慢展开。很多文章是慢慢展开,然后走进主题。让人读起展开部分的时候很是困惑,不知道作者写这些的目的。在现在时间这么紧张的前提下,直奔主题不但抓住读者,也可以节省读者时间。
只要识字,就能读懂!让你像经济学家一样观察和思考。一本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经济学通俗读物。没有公式、模型,却非常准确深刻。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原汁原味的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的完整框架,一本在手就能精通。终结经济学通俗读物的战国时代。涵盖经济学的完整框架,让你掌握经济学的体系并学以致用,让你更快乐地学习经济学!了解经济学,可以让人更快乐!如果你还站在经济学门外,她将让你在轻松快乐之中走进经济学的世界。如果你对经济学一知半解,她会让你豁然开朗,爱不释手,更深刻地了解经济学。如果你已经有经济学基础,她同样会让你受益匪浅,相见恨晚,并拍案叫绝。这是一本能够带来思想快乐和阅读快乐的经济学通俗读物。对比起《人人都爱经济学》,这本《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的框架更完整,也有更多的热点问题,让读者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经济学的全貌。本书的框架严谨,体系完整,而文字却非常通俗易懂,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和模型,作者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经济学的深刻原理与特有思维方式,行文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读起来像小说一样精彩有趣,令人爱不释手,即使完全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也能很顺畅地读懂,使读者既有知识上的莫大收获,又有非常的阅读享受。经济学还可以这么写,太有趣了!
推荐评级:四颗星
第五篇:读《中国人》有感
读《中国人》有感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做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