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课论文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时间:2019-05-12 01: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课论文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课论文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第一篇:中国文化课论文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启发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启发

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这不禁引起我们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

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

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

文传学院 广告五班 王任斯 20105310

32中国古代生活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的。

“社会生活”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和社会一般情趣的方面。

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社会生活的传统心态,都包含有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素材。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重要学术现象,在原有材料,或新出土的材料基础上,尝试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原貌,生化了人民对于历史的认识。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原则极遭到破坏,实际上“一夫一妻多妾制”却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常态。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

当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即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之后,社会生活在诸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婚姻制度方面亦是如此。虽然在古代社会法律很早就确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原则,但是在古代社会的生活实践中盛行的确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中国古代社会绝对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子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或统治地位,说明这一点的证据可以信手拈来。从男女的社会角色看,中国古代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男性主宰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女性活动的范围被局限在家庭领域,仅仅从事辅助性的劳动。在社会角色方面,如果说男性是主角的话,那么女性充其量仅仅是个配角。

从男女在的家庭中的地位看,男性是家庭的主宰,承担着保证女性(及家庭)安全、供养家庭的责任,同时架起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在家庭生活中男性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这从中国古代社会极力宣扬的“父权和夫权”就能体现出来。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庸,要给男性提供各项舒适的,对男性要服从、顺从、忠贞,同时还承担着“相夫教子”、“敬老护幼”的基本职责。这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男主外,女主内”。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令全世界瞩目的、极其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更创造出享誉世界的、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这些文明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也因此以其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而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各种交往途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曾传入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更多的人们所学习和借鉴,而融入了他们自身的文化中。至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中,仍可以看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踪迹。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华文明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当然,由于物质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它又是有形的,可以看到的,从而更多地被人们所认识。但精神文明也同样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点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没有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光有物质文明也是不行的。历史告诉我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正是精神文明的进步,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古代的礼仪,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文明和风貌,礼仪所表现的内容,也是古代社会文明道德的重要标志。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无论传统是什么样的,无论我们的好恶如何,也无论我们主观上如何想抛弃它,„„但事实上它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我们一切的一切,仍是在传统的影子下渐进,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积累的。

文传学院 广告五班 王任斯 2010531032

第三篇:传统文化课讲课稿

传统文化课之第一讲:周易到底是个啥?

写在前面:这是个新专栏,主讲传统文化课。开设传统文化讲座,写得并不专业,也许步履蹒跚,无法妙笔生花。不过亲近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携手同行。

一、开讲《周易》课

朋友,你想推演三生三世吗? 朋友,你想信步四海八荒吗?

走过路过莫错过,今天开讲《周易》课。

提到中华传统典籍,大家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无外乎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再专业一点的同学可能会提到《笠翁对韵》、《龙文鞭影》或者《菜根谭》。不过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被奉为经典的首推四书五经,这几本书是如此的经典以至于从封面里隐隐约约可以读出一些推荐词,比如“美好人生,从这里开始”“早一天开始,早一点成功”或者“十年寒窗必备宝典”等等。

要说五经里最神秘的也最能引起大家好奇的,非《易经》莫属。其他的几本经书都是语文课比如《诗经》,或者历史课比如《尚书》和《春秋》,或者文明礼仪课比如《礼经》,或者音乐课比如《乐经》(教材后来还给弄丢了,课程取消六经变成五经),唯有《易经》属于思想政治课,内容形而上,语言哲学化,包揽天地,通晓古今,被奉为六经之首。

而且周易不光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也就是说可以拿来指导实践和安排现实生活。在中国无论是讨论天文、历法、音乐、建筑、医学等等,都能从周易里找源头和指引。中国人的生活也离不开周易,无论是结婚生子、买房置业、考学求职、公司开张、孩子起名,无不需要个黄道吉日或者相生相克的解读,最好有懂周易的专家能够指点迷津,所以现在的各类国学班和总裁班,也多半都含有《周易》的课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不了解周易,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否极泰来”,什么叫“潜龙勿用”,什么叫“亢龙有悔”,怎么是“飞龙在天”,为啥叫“九五至尊”等等等等,一点不懂也很尴尬。

八卦占卜的神奇经久不衰,几千年过去,从大学者到小摊贩一直苦苦演练,也在无意之间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而且,周易还可以进行数学的解释,可以跟科学相联系,可以跟“二进制”相印证。“二进制”大家多少知道一点儿,没有它就没有今日的计算机世界,周易居然可以跟二进制扯上关系,这就更加厉害了。

总之,周易确实很牛掰,不服不行;周易确实很重要,不讲不行。

二、周易从哪里来

首先,我们看看周易从哪里来。

周易,顾名思义,肯定和周朝有关系。有个经典说法大家估计也都会背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几句出自司马迁一个帖子,叫《报任安书》,他经历了冤假错案,身心俱残,投诉无门,一腔热血全铺在这份书信形式的帖子上,他通过总结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流芳百世的经典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完成的!毫无疑问,自己目前已经具备了成功人士的……外部条件!毕竟 自己现在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状态,所以他立志要写出一本树立江湖地位的秘籍——葵花……不对,应该是《史记》。

经过上千年的验证,大家形成基本共识,司马迁记载的东西可信度非常高。他提到了“周易”来源,想来自有道理,我们今天讲的周易也认为来源于周文王。

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都熟悉一个桥段,周文王被囚禁在商纣王的首都朝歌,大儿子姬昌被剁成肉酱包成包子,文王含泪吃下才得以释放,他就是在被囚禁的日子里推演周易。按照这个判断,既然他是推演,那周易早就存在,只是在文王时期发扬光大。

再早一些,还有说法。伏羲时期,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依照着演绎为八卦,大禹时期,洛河浮出神龟,背上驮着“洛书”,大禹根据此书治水,划分了九州,这就是“河出图,洛出书”的故事,记载在《易·系辞上》中,而河图洛书就是周易的雏形。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易的威力很大,配合上八卦图,可以定九州安乾坤,不过从八卦推演到六十四卦,就是我们提到的周文王在监狱里干的事情了。

三、周易是干嘛用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周易是干嘛用的。一说起周易和八卦,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算命。

也不怪大家,很多人对学科和学问的认识肤浅到自己都难以想象,比如一听到对方学中文,就让人家背两段;一听到对方学外语,就让人家来两句;一听对方学金融,就让人家推荐股票;一听对方学心理,就露出一个傻兮兮的微笑让对方猜猜自己在想什么……

对八卦占卜的误解也在于此。周易算命也不是简单的画个八卦图蹲在街边,指着路过的人故作神秘说“小伙子,看你骨骼惊奇相貌奇特,将来必是大富大贵之相……哎,不要走啊,我注意到你印堂隐隐发黑,近期可能会有血光之灾……哎呀,不要打人嘛……”

不过就是算命占卜,也并没有那么简单。

算命占卜这个事儿,全世界都有,因为对于未知和陌生的世界,我们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于是就很希望得到高人指点,于是就希望未卜先知,于是就希望逢凶化吉,那就需要占卜。占卜在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手法,西方有占星术,东方用占卜法,当然还有占梦、占物、占风、占耳鸣,以及棋子、牙牌、铜钱、抽签、测字等等不一而足,各有千秋。

“占”意为观察,“卜”是烧烤龟壳的声音。占卜的方法就是找了乌龟壳或者兽类骨头,钻眼然后用火烧,钻过眼的龟甲和骨头就会有裂纹,就有了形状和走向,这时候就出现了需要解读的内容。

当然,也可以用蓍(shi)草,也就是找五十根草,一半长,一半短,随意拿掉一根,剩下49根,然后任意分成若干堆,这时候也出现了需要解读的内容。

为什么非拿出去一根,分组也是随手分,看似没有科学而言,其实蕴含了随机这一重要原则。

这时候问题来了,龟壳烧完了,裂纹和走向也有了,蓍草也分好了,有了解读内容,却没有解读答案,怎么办?

这就需要有解读专家,也就是巫师,但是巫师也不能信口开河信口雌黄,要有依据和标准,接下来就是周易大显身手的时刻了。

四、周易到底是个啥? 下面,我们说说周易到底是个啥?

周易其实是两本书的统称,第一本书是《易经》(别写成《易筋经》,版权属于少林寺),另一本叫《易传》。

有人可能疑惑了,《易经》和《易传》听起来如此接近,怎么区分?“经”和“传”有什么不同?

简单类比,《易经》是教科书,《易传》是参考书;《易经》是古文经典,《易传》是白话解读。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经典,各门各派都有经典和教导,也就基本都有经书,比如佛教有《金刚经》和《心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基督教有《圣经》,我们也有前面提到的四书五经,等等。

有了“经”就完事儿了么?不行,因为“经”是经典,语言太精练,内容太博大,天长日久就容易模糊,最后谁也看不懂,怎么办?

比如《易经》第一句,“乾。元亨利贞”,啥意思?

再比如说《春秋经》开篇有一句“下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咋回事儿?傻眼了。问题来了,看不懂啊!!光有教科书还是不行啊!!这时候,就是“传”可以大显身手的舞台了。

所谓“传”就是解读和阐释,光有教科书还不行,还要参考书,因为教科书内容不一定看得懂,要解读和分析,《易经》有了,那就匹配了参考书,这就是《易传》;《春秋经》也要有参考书,这就是《春秋传》,左丘明写的参考书,就是《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

经和传两者并称,就是“经传”,所以有个成语叫“名不见经传”,就是小人物,籍籍无名。比如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都很熟悉,这就是来自于《易传》,而不是《易经》,统称说来自周易,就没问题了。

所谓算命,算的是概率,也就是对事物发展规律掌握后的科学预测。这么看,文王从八卦推演六十四卦,如同把扔八次钱币变成扔六十四次,根本上不断加大测算样本,让概率测算更准确一些。追溯文王演绎八卦,可以想象到三千年前的数学天才,孤独地坐在商朝的一间囚室中,每日演算日渐消瘦,苦苦思索朝空中扔一枚钱币正面的几率是多少,眯着眼睛的前方似乎看到的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五、总结

当然,今天的我们立志摆摊算命看风水的大学生并不多,但是周易还是要了解一点,因为周易本身的另一功用更加重要,那就是“圣人之言,立命之学”,学周易以修身。

孔子爱读周易,曾经把自己那套翻烂了,当时的书简用牛皮绳串在一起,看的太多绳子都断了几次,留下“韦编三绝”的典故,足以看出孔子对周易的热爱,简直像看武侠小说一样不释手。

那周易究竟有什么魔力呢?我们今天又可以从周易中学到什么呢?

传统文化课‖第四讲:说说孔子这个人 写在前面:这篇写得大费周折,一不小心就写了一万多字,嫌太多,删到五千,还怕没你们没耐心,删到四千,估计还会有人看不完,那也只能这样了,孔子不好太简单,毕竟他的地位在那里摆着,光简历也不止两页,我们不能太过分,你说呢?对了,敲下黑板,标红的部分是你应该掌握的语录。一

今天我们来聊聊孔子。

有些人一听到孔子就头疼,我从来不觉得,因为好歹是老乡。在我们山东济宁这个地方出过很多名人,大家所熟悉的应该很多,比如第一个肯定是孔子、第二个是孟子、第三个是……

以前我讲课,有学生就起哄:第三个是你!

我当时就大发雷霆:你们这是干什么?好玩么?这是传统文化,你们什么态度!我有什么资格!第三个是曾子!

然后,第四个才是我(羞涩脸)。好吧,这叫恬不知耻。

有人说根本没听说过我是哪根葱,我从来不会不高兴,因为子曰“人不知而不愠”,君子要学以致用。

不过山东济宁名人确实很多,还有颜回、子思等等。

很多人觉得孔子一定严肃古板,好多规矩,动不动就“子曾经曰过”…… 如果你要这么想,那我们就真的要聊聊了。二

你看过《论语》么?

别着急摇头,你真的不了解《论语》么?

你肯定知道什么“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什么“名正言顺”“了如指掌”,什么“成人之美”“登堂入室”,什么“察言观色”“随心所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杀鸡焉用牛刀”“在其位谋其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你知道的太多了!你还敢说你不知道《论语》? 那我要报警了。

其实,你看,这就是文化,我们每天身在其中,却浑然未觉。聊传统文化绝对绕不开孔子,他的言行和《论语》中的话早就变成我们的词汇、谈吐、气质和思维,进而塑造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玩笑地说“中国人一来到人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孔子和儒家的基因”。三

孔子的一生,如夏花般绚烂。

嗯,强调的不是绚烂,是绚烂的时间短。

孔子算是移民。他出生在山东西部,当时称为鲁国,但是他的籍贯应该填“河南商丘”。周灭商之后,把商代的后裔分封到这个地方,所以叫商丘,也就是当时的宋国。

孔子的出生并不美好,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在一大把年纪的时候,跟他的母亲颜氏野合,去尼丘山祈祷后有了孔子,既然生命跟尼丘山有关,再加上他排行老二,按照伯仲叔季的算法,他叫仲尼。后来有个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看来要感谢叔梁纥老先生。

提到野合,多说两句。

野合虽然透着浓浓的野史气息,不过这个描述确实来自《史记》。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春秋战国时代的两性关系与后世尤其是宋明以后并不相同。不要说孔子以前,就是孔子本人也 绝对不会一脸严肃地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倒是对着一本情意绵绵的《诗经》来了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惜,我们并不好骗,《诗经》里面还真不是只有手牵手数星星那种纯纯的恋爱,倒是不乏“野合”之类的例子,像《召南》里就有女生娇嗔“别动我裙子,别让狗儿叫”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孔子是认可男女“发乎情”的,不过应该自我克制地去爱而“止乎礼”,这如同我们年轻人说的,喜欢才会放肆,但爱却是克制。

咦,我们年轻人…… 嗯,这种错觉真好。四

孔子的童年时代也谈不上多么幸福。

首先,从出生背景来说,毕竟是有个“野合”的标签,总不见得是光宗耀祖的事儿。其次,从家庭来说,他家属于“没落贵族”,明显这个词语主要强调“没落”。再次,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对他的直接照顾不过三年。

孔子并不是个满嘴之乎者也的文弱书生,他个子很高。按照《史记》的说法,他“身长九尺六寸”,换算到现在要一米九的山东大汉,从小打架肯定不吃亏。并且他很有力气,有说法是“举国门之关”,连古代沉重的城门都能抗住,当然也有人说他父亲干过类似的事儿,那就是家传的力大无比。

但是很奇怪,具备了成为武士的条件和形象,但是孔子从小的志向并不是勇猛一途。他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史书里有记载,“常陈俎豆,设礼容”,也就是连过家家都玩点祭祖之类的事情,明显比较早熟。而他“生而首上圩顶”,就是脑门微陷,武侠小说里提到西藏密宗练到一定境界脑门就会陷进去,金轮法王就是极高极瘦,身形犹似竹杆一般,脑门微陷,便似一只碟子一般,所以孔子说不定是个高手。五

孔子三岁父亲去世,十七岁时母亲去世。

后来,为了生活孔子从事过很多职业,他身体素质不错,跟小时候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多少有点关系。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多才多艺?孔子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表示自己从小家庭条件也就那样,于是做过各类粗笨体力活,一边干活一边抽空读书。比如他曾在国有企业里看仓库当会计,也曾在农村公社里放羊放牛,这些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他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发挥各方面的才能,并且就公共管理不断发表各种论断。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名声在外,并得到了齐景公的召见。

你看,基层的经验和锻炼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公务人员的重要积累,也是能走得长远的重要保证,比如韩非子就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阐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须从基层做起,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其实,《论语》里也还有类似的说法,有一次别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老夫子怎么那么全才呢。这学生顺便拍个马屁,说老师天生就是圣人,是为“天纵之圣”。孔子听说了赶紧解释,因为自己年轻时候什么都干,慢慢学出来的。这才有了他的著名言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下来就懂的,那是天才;学了就懂,也是人才;没办法才学的,就是我们普通大众了;那些没有天赋没有背景还不学的人,就实在无话可说了。

所以读书,就要把道理读出来,理工科需要文科知识的人文情怀,文科需要理工科的逻辑思维,能够融会贯通,就成了孔子眼中的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器”,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一种器具一样,碗盛饭、杯盛水、螺丝钉,不为了“有用”而存在,而应该是真正的“成人”,自由全面,充分生长。

想想看,这是什么境界。叹为观止,只能点赞。六

孔子一直有从政的梦想,也有满腹的才华,可惜生不逢时,并没有施展的空间。这里必须要纠正一句话,纠正后世对孔子的重大误读。就是那句赫赫有名的“学而优则仕”。

首先,这话不是孔子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原文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次,这话并不是官本位的表达,如果“学而优则仕”是“学问做好就当官”,那第一句“仕而优则学”怎么理解?“当官很棒就做学问”?那到底要干嘛?

最后,这话的意思本来指的就是做学问和做官要相得益彰,做官有余力便加强学问,学问很棒就去历练历练,这有什么问题么?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确然是有施政才能的,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交出了一份极为优秀的答卷。

“鲁定公9年以孔子为中都宰(就是我出生的那个县的行政长官),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为各地学习的好榜样,然后三年破格升了好多级,而且成效斐然,鲁国大变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蒸蒸向上,鲁国一副未来霸主气象。

然而,这也就是孔子一生政治梦想的所有高光时刻。接下来,他被免职,开始人生的另一段旅程。七

上天关闭一扇大门的时候,往往会留下一扇窗户。

孔子从政的梦想一直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不过教书和读书却慢慢走上了康庄大道,从政不行,那就下海办学,成就了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直营培训班。

孔子收学生,在春秋时代是个创新,形成了后世教育学一直奉为圭臬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等核心理念。

春秋时期的教育是奢侈品,只有出身贵族才有资格读书,尤其是当年的书都写在动物骨头上、竹子上等等,能买得起书就很了不起,所以识字就算高学历。在这种环境里,孔子提出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学上,可以算得上教育界的共产主义者。

当然,孔子学费还是象征性收一些的,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带点见面礼就能来拜师了,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腊肉啥的。

有了老师和学生,那孔子是怎么教书的? 八

孔子上课,互动开放,随时拉个群大家开聊。《论语》里提到他和几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谈志向,孔子就让大家都谈谈,子路性格猛烈喜欢打架,尤其是打群架,说要带兵平天下,其他人有的谈治国,有的谈祭祀,孔子认真听完,并不着急给标准答案,开放式讨论式教学理念世界领先。

孔子上课,氛围轻松,师生讨论自由活泼。子路有一次问老师您治国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吧,子路嘀咕了一句真迂腐,老师来了句“野哉,由也!”意思是你小子太楞了,一点不给老夫面子,接着给这个愣头青讲道理,真的是亦师亦友。

孔子上课,因材施教,从不拿着一套模板糊弄人。又是那位愣头青子路问夫子:听到该做的事是不是要马上就干呢?老爷子吓坏了,赶紧说干什么干,多听听爹娘的意见!可是另一个生性谨慎的学生子有问了同样问题,老夫子就一脸微笑点头鼓励:干!想干就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要约束,一个要鼓励,孔子真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也在用心引导他们。

孔子上课,言传身教,因为他眼中做比说更重要。学生子游当了县城领导,孔子去了听到礼乐声音,就调侃说,你这小破地方根本不用礼乐,“割鸡焉用牛刀”,哈哈哈哈。子游回答:您平时不是一直讲,君子学了礼乐就相亲相爱么?孔子赶紧认错,说,抱歉抱歉,刚才只是开玩笑,子游做得很对。这一举动,比说多少句“过,则勿惮改”都要管用。

虽然孔子的培训班办的红红火火,他还是忘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五十多岁带着学生们出国游学,其实是看看其他国家有没有机会,结果发现各个地方都一个熊样,终于还是回到鲁国。九

孔子曾经总结自己的人生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这位老先生,大家可以从《论语》入手,听听他微博一般的唠叨,翻翻《辜鸿铭讲论语》或者钱穆的《孔子传》,看看大师眼中的孔子,如果觉得稍微深了点儿,可以买本蔡志忠的漫画版《论语》,当然,有心钻研的就可以入手朱熹“四书集注”里面的论语部分。

从混子到君子,也许这个过程中间你需要的就是读孔子。

第四篇:传统文化课--走近鲁迅

走进鲁迅

——传统文化课听课感想

一张瘦瘦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顽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深沉的黑暗;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可调和„„

就是这样一个桀骜的形象,从远方走进我的心灵。每每读到鲁迅,时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形象。

“我时时解剖着别人,更多的是在解剖我自己。”确实,先生的坦率无所不在,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在热情勇敢地农村孩子中,他看到了一个无知无能的“我”;在衣衫缕缕的人力车夫中,他感受到了体面皮肤下自私自利的“我”。从学医到从文,从迷信进化论到掌握辩证法,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先生用他手里的笔书写着一页页的传奇。我眼中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进行自我督促,自我更新,“一面结清老张,一面开辟新路”的人。我知道他是想用自己嫉恶如仇的笔,改变中国当时落后的状况。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先生在对敌血战的同时,仍无微不至的关心青年,寄希望于青年。在那黑暗吞噬的世界中,多少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的周围,倾听他的呼吸,跟随他的脚步一起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得无数探索者走上了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而在《狂人日记》中,先生成为了反传统思想的先驱者,指引着人们一步步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先生勇敢地说出了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是中国一直都存在的事情。

而在《阿Q正传》中,先生用他的笔勾勒了一个代表中国人的形象,让我们更了解了当时的现状。在这里,先生说中国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思想的昏乱而非政治,社会原因所单独引起的,并深入探讨了国民性问题,为全面反传统做铺路石。

先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那个充满现代性的社会,有几个人能够用犀利的眼光洞察到这一点,恐怕也只有先生了。

是先生用他的笔向我们说明了中国的问题是民众的愚昧,立人是当下行为的第一要务。而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与人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他人死活,就更需要立人了,从根本做起,才能让社会和谐。

走进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胸中升腾起对未来的憧憬,构建起我们的精神家园,固守我们民族之本,实现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在鲁迅的旗帜下,勇猛向前,让家园更加美好。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2 杨杨

我眼中的梁漱溟

——传统文化课听课感想

一谈到儒家,人们不得不谈及孔子及其门人。但是,今天我想说:还有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在捍卫着儒家的尊严。他就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梁先生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当时享誉海内的国学泰斗梁启超,胡适,顾洁刚一起被称为“北大四杰”。早期在佛学方面颇有造诣,为了表示对佛学的挚爱,一生都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到了中期思想有所转变,他认为佛家思想只能救一二人而已,而他要用儒家思想普度众生。至此,他一生都信奉儒学,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新儒学的开创者。

梁先生认为要想使中国实现重新复兴,必须是全民受教育不可。他曾在建国后提出成立中央文学研究院,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立。因在政协会上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与当时的领导人产生矛盾,朋友们都叫他机智一点,他正气地说道:“天生德于予。”从中不得不佩服先生的勇敢,也对那位沧桑老人充满敬意。但是,最后,终被打成右派,成为批斗对象。到改革开放后,梁先生又开始了整理国学,并成立孔子研究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梁先生的著作被当成反革命文学,几乎全部付之一炬。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依然凭借自己的记忆,完成了《儒佛异同论》。他在古稀之年依然坚持把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构建结合在一起研究,坚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写了《中国文化要义》《中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著作,被称为“最后的儒家”。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2 杨杨

第五篇:社会生活解析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

《社会生活解析》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王艺璇 学号:0202110804 教学班序号:500092127001

任课教师:董秀兰

目录

一、礼仪简介„„„„„„„„„„„„„„„„„„„3

二、餐桌礼仪„„„„„„„„„„„„„„„„„„„3

1、餐桌礼仪的重要性„„„„„„„„„„„„„„„„„3

2、学生餐厅的礼仪„„„„„„„„„„„„„„„„„„3

3、快餐的礼仪„„„„„„„„„„„„„„„„„„„„„3

4、中餐的礼仪„„„„„„„„„„„„„„„„„„„„„4

5、自助餐的礼仪„„„„„„„„„„„„„„„„„„„5 6、西餐礼仪„„„„„„„„„„„„„„„„„„6 7、餐巾礼仪„„„„„„„„„„„„„„„„„„7 8、言谈礼仪„„„„„„„„„„„„„„„„„„7

三、我的评价„„„„„„„„„„„„„„„„„„„8

一、礼仪简介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文化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道德风尚和文化素质的直接体现。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主导国家的命脉。因此,提倡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内在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更有利于维护校园的良好形象,构建社会的和谐环境。作为当代大学生,当我们走出校园,投身实践,我们的一举一动将不仅仅代表我们个人,而且将代表新世纪学子的风采和大学校园的整体形象。为将大学生的文明精神带到我们的所到之处,处理好与接收单位的关系,给当地留下良好的印象,顺利的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礼仪学习对于我们至关重要。

二、餐桌礼仪

1.餐桌礼仪的重要性

最近网上热议了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地域气候文化的不同造就了我们各具特色的食物,也是我深深感慨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对食物制作的钻研。

正是这部纪录片启发我选取餐桌礼仪这一方面进行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食物的追求从温饱衍生到追求美味和健康,然而我们却忽视了餐桌上的礼仪,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具体使用的餐桌礼仪。2.学生餐厅的礼仪

(1)要按时就餐、自觉排队,不要冲跑挤,不要夹塞。

(2)要保持安静,在就餐座位紧张的时候,要互相谦让,互相宽容。(3)要爱惜食物、勤俭节约,尽量不要剩菜剩饭,并将剩菜剩饭倒入指定地点。

(4)要文明就餐,坐姿自然,严禁把脚踩在凳子上。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口咀嚼,尽量不发生响声。3.快餐的礼仪

(1)礼貌等位:在就餐高峰期,快餐厅内人比较多,有时座位不够。等座位时不要直接站在正在就餐客人的身后,而应该在不影响他人就餐的区域等候,或请服务人员帮忙寻找座位。

(2)快速点餐:快餐需要顾客到服务台点餐。在人多时要注意排队,提前想好要点的食品,准备好相应的钱,这样可以节约自己和其他顾客的时间。点餐后端着食品走向座位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一些寻找座位的顾客,一定不要只顾寻找座位忘记看路,如果撞到别人身上,热饮料或热食物容易烫到自己和别人,也容易弄脏衣物。

(3)正确使用餐巾纸:在购买快餐时,服务员会根据就餐人数和用餐品种以及用餐量提供相应数量的餐巾纸。如果不够用,顾客可以再向服务员索取,但要注意节约使用。用过的餐巾纸不要随便扔在地上,或团成团扔在桌子上就走人,应该把它们随手带走,扔在垃圾桶内。4.自助餐的礼仪

(1)进入餐厅后,先扫视一圈。对菜点的摆布和服务设施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在取菜时可做到心中有数。

(2)取用每种菜点时,都不要贪多。如果是大家都爱吃的东西更是如此。宁可吃完后再取,也不要取满满一盘让人笑话,甚至吃不下造成浪费。

(3)取菜时要有秩序,按顺序排队取,不要挤在一起取菜。如果人多时,可适当在一旁等一会儿。

(4)取菜点时要依菜点原来摆放的样子顺序取用,不要在盘中翻来找去,这样既不雅观,也不礼貌。

(5)热菜、冷食要分开放入自己的盘中,切勿堆放在一起。

(6)凡取到自己盘中的菜点,即使不合口味,也绝不能再倒回去,可剩在盘中,放在桌子边上,待服务员取走。

(7)尽量做到吃什么取什么,吃多少取多少,不够可以再取,不要造成浪费,不要因一次性取食物过多又无法处理而让人贻笑大方。

(8)取完食物后,应回到座位上用餐,不要迫不及待,就近站着就开始食用,显得吃相极不雅观。5.中餐的礼仪

(1)准时出席,应等长者、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

(2)入座后姿式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3)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送食物入口时,两肘不要碰及邻座。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吃东西时不要发出声音,要闭嘴嚼,鱼刺、骨头、硬壳等,不要直接外吐,应用筷子取出,然后放在骨盘内,不要放在桌上。

(4)用餐时,自己食盘内不要盛太多,如遇本人不能吃或不喜欢的菜,服务员上菜或主人劝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盘内,并及时致谢。对不合口味的菜,切勿露出难堪的表情。

(5)取菜舀汤时,应使用公筷公匙,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在夹取菜肴时,不要翻来覆去,挑挑拣拣。够不到的菜或调味品,可以请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起身甚至离座去取。

(6)用餐期间,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还要自觉做到不吸烟。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举动,尽早去洗手间解决。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7)用餐期间,不要当众修饰。比如,不要梳理头发,化妆补妆,宽衣解带,脱袜脱鞋等。如必要可以去化妆间或洗手间。

(8)用餐期间,积极参与同桌人的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不能仅同熟人或只同一两人交谈。邻座如不相识。可先作自我介绍。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或敬酒。

(9)喝酒宜各自随意,不要交叉碰杯。碰杯时,目光要正对对方以表诚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0)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进行更换。

(11)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2)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13)进餐的速度,宜与大家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14)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等主人离席后,方可离席。6.西餐的礼仪

(1)穿着得体:不要穿休闲服,男士穿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尽量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

(2)女士优先:进入西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先进入。如果有服务员带位,也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点端来时,都应让女士优先。

(3)吃西餐时,入座时应从左侧进入。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将椅子推进来,腿弯子碰到后面的椅子时,自然落座。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与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

(4)吃西餐时,应该进食禁声,也就是说,在吃喝过程中,尽量不要弄出声响,即使是交谈,也不要放声,不要引起他人的注意,更不要妨碍了他人。

(5)吃西餐时,各种餐具名目繁多,应该正确使用。如果不懂,可以在现场“慢半拍”,即不要急于动手,也不要四处去问他人,可注意观察别人,尤其是女主人的做法,然后效仿:

①正确使用刀叉的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可一边切割,一边叉而食之;也可一气呵成先将餐盘里的食物全部切好,然后开始食用。忌讳在切割食物时,因用力过猛或用力不匀而发出声响。

②正确摆放刀叉。如果暂时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刀右叉左,刀口向内,叉齿榭下,呈汉字的“八”状摆放在餐盘之上。但要注意,摆放刀叉时,不可将其交叉放成“十”字状,因为许多西方的认为,这种形状是会令人晦气的。如果用餐完毕,则可刀口向内,叉齿向上,刀右叉左地并排纵放。7.餐巾的使用

用餐前就可以打开餐巾,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在进餐中,可以用来擦拭嘴巴、手、手指,也可以在剔牙,打嗝,吐出嘴中骨、刺等异物时

遮住口部,但是不能用来擦汗或是擦鼻涕。如果暂时离开座位,将餐巾折好放在餐桌上或是椅子上。用餐结束,将餐巾折好后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

8.言谈礼仪

(1)在谈话中适当提及对方的称呼。

(2)谈话的姿态要端正。不论是站姿还是坐姿,和别人说话时一定要保持姿态端正,眼睛看着对方,切不可七扭八歪、打哈欠、抓耳挠腮、搔首摆膝摇头,懒懒散散,给人不重视、不礼貌的不良印象。咳嗽、打喷嚔,最好先用手帕捂住嘴,不要朝着别人。

(3)保持合理的谈话距离。谈话是一种交往活动,在谈话中保持合理的谈话距离对获得好的谈话效果非常重要。距离若太远,会使谈话双方产生距离感,使对方觉得生分而疏远;距离若太近,会让人感觉紧张、不自在,有拘束感,同样影响谈话效果。

(4)注意谈话的态度。表情要自然,手势要适当,态度要诚恳、谦逊,不扭捏造作、不粗暴无礼;口气要谦和,切勿随便教训、指责别人。

(5)谈话中要使用文明用语和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杜绝有失身份的话“溜”出口,切忌说一些脏话、粗话。

(6)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目视对方,全神贯注,心不在焉的表情,会让对方感到很舒服。说话时,不要自我吹嘘或信口开河。

(7)选择谈话的主题和内容。谈话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谈话时要注意选择有益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交流。与人交谈的内容要真诚实在,实事求是,不口若悬河,不夸大其词。反之,如果谈话漫无目的,内容空泛,既浪费时间也无法取得好的谈话效果。

(8)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谈话时发音准确、语速适中、内容简明、少用方言、慎用我语,要说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以及原因,绕弯子或让别人猜测、揣摩你的心思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会造成误会。

(9)要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和场合等因素把握好谈话的分寸和时间。谈话不是简单地“说”,不能毫无顾忌,没有分寸,应该注意谈话对象的年龄、身份、地位以及说话的场合等等,尽量让自己的谈话使别人感到愉快,不要提及一些别

人忌讳或令人尴尬的话题,如疾病或死亡。涉及有关别人隐私的话题或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深究,不刨根问底。开玩笑要适度,尽量避免错误。交谈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不要闲聊。

(10)交谈中要礼让对方,以对方为中心,处处礼让对方,尊重对方,尤其注意以下几点:不要独白,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不要冷场,万一出现冷场,转移话题,引出新话题;不要插嘴,等对方把话讲完再说;不要抬杠,无理辩三分。

三、我的评价

中国是文明古国,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随着社会发展,礼仪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新潮、多元。

餐桌礼仪对于每个大学生都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举止表现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若是在就餐时表现的落落大方,定会给他们留下好的印象。未来工作也许会遇到应酬,若是受邀去高级餐厅吃饭,面对美味的满桌美食却不知道是该用汤匙还是勺子、遇到即像装饰又像食物的菜色这种窘境时,一定会悔不当初为什么没有了解餐桌礼仪。

上面说的还只是礼仪的一个小分支,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礼仪知识,做懂礼貌讲文明的四有新人!

下载中国文化课论文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课论文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传统文化课教案15节(DOC)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天地玄黄》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天地玄黄》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

    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探析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中国美术史与名作欣赏任课教师:吴强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城市规划学号:20080940123 姓名:杨天星 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探析 何为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即是心灵获得安慰......

    化学与社会生活论文

    论化学与社会生活 【摘要】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改善我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知识;自然科......

    化学与社会生活论文

    论化学与社会生活 【摘要】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改善我们的吃穿住行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形色色......

    服装与社会生活 论文

    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流行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

    传统文化课中的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反思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

    四年级组传统文化课教案[大全五篇]

    四年级组传统文化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

    中国人请客吃饭的传统礼仪

    [民俗习惯] 中国人请客吃饭的传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说起饭菜品种之丰富,烹调之复杂,样式之精美,如果中国人称自己是第二,估计全世界其他国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