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范文模版]
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听说他还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曾说过这样的话:“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尽管毛泽东连他的年龄都弄错了(毛说他“七八十了”,其实他才六十多岁),但读了《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胡宗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还是觉得“老祖宗”之说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居然不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呢?
这首先与他的学术观点有关。1949年以后,新中国选择了亲苏反美的内外政策。于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这种情况下,“不识时务”的胡先骕却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点名批判了苏联生物学权威李森科。李森科是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提出“一个物种可以飞跃为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胡先骕基于科学家的良知,在书中介绍这种情况,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不至于被引入迷途”。但是他的做法却被视为“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是“对苏联政治的诬蔑”(见该书第165页)。从此,胡先骕就失去应有的学术地位,直到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太原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会长在回顾本会历史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其次,还与他的留学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关。胡先骕两次留学美国,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文革”中又增加“反动”二字)。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还积极组建社会党,参与起草了《中国的出路》。这个文件是该党政纲,其中说道:“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与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头衔,再加上这样的观点,怎能当学部委员呢?
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还有许多与胡先骕类似的人物,比如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和他的妻子、文史学家陈衡哲,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张奚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这些人大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赴欧美留学的。他们在人格上具有独立性,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建设性,因此我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根基打得最好的一个群体。相比之下,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被洋务派送到欧美留学的那批人,对专制统治集团有很大的依附性;而在戊戌变法以后去日本的那些留学生,则往往多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遗憾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群体便很快被人遗忘。这就形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遗产却离我们很远。于是,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理想、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便成了绝唱。
读罢《不该遗忘的胡先骕》,我又找来《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没想到其中有一篇《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也谈到这个问题。文章说,由洋务派送出去的留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通中文,因此学成后大多从事外交或工商方面的工作;后来的留日学生,不仅品性各异,且失之于滥,能在日本高等学校毕业的很少,结果是大多数人没有高深的学问,只能进入军政界工作。看到这里,又想起五四运动以后,还有勤工俭学的留法学生以及后来的留苏学生,他们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认为,重新梳理并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留学史,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命运和出路提供更好的解释。
第二篇:不该遗忘的数学课堂小结
不该遗忘的数学课堂小结
金华一中徐志平(321000)
最近笔者经常去听本校及外校的数学教师上的课,总体上有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对数学知识的形成、展开与升华过程,以及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受益颇深,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忽视数学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有的对课堂小结匆忙一带而过,有的甚至由于下课时间到了也就“省略”掉了。本人认为数学课堂小结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对学生系统、有效地掌握数学课堂知识有很大影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课堂小结方面作一肤浅的认识。
1. 数学课堂小结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经过精心准备后向学生系统传授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学课堂也亦如此。
数学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环节,是教师或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回顾。好的课堂小结,不仅对该节课起了加深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收到画龙点睛、唤起思维、激发求知欲、发挥想象、启迪灵感等教学效果。记得在一次高三不等式的复习课快要下课时,我给出了如下一道例题:已知1a1,1121b1,证明:.221ab1a1b
初看此题,同学们异常兴奋,都纷纷拿起笔做了起来,大部分同学都是用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法来证明„„我首先对这些解法加以肯定,然后我小结道:“注意到a,b的取值范围,同学们能否用联想的数学意识从三角函数或其它的角度来证明?作为课后思考题。”当时有很多同学感到很奇怪,一直到下课起立时嘴里还在念念不忘,这明明是一道不等式题,怎么还可用三角知识来证明呢?结果到下午自习课,我进教室答疑时,有好几位同学递上各自的解法,大部分同学采用我预期的三角代换的方法证明,即设acos,bcos,,(0,)。但出乎我的意外的是,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方法,是用数列的求和知识来证明:
0a21,0b
221,0ab111a1
1a21a11b22a4a26,411b421b662b4b6,2 22(a
2b)(a)2b)(ab)22ab2ab2ab332(1abab2ab332
1ab,对此我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其解法太妙了。
课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有时哪怕一两句简单的提醒,都对学生的继续学习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则就很可能会抹杀掉学生的学习灵感。
2. 数学课堂小结的教学功能。
一堂数学课的课堂小结的作用与功能并不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而是要把这节课应该要掌握的新知识为下一堂课、下一个知识点的继续做好延伸和铺垫。它的功能主 1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整理知识
一堂数学课结束了,在小结中师生一起可以明确地了解到本节课中学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的相互关系,来龙去脉是按照哪一条线来展开的?有几个新概念、新定理(公理)、推论及公式?这节课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
2.2 巩固与提升知识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完成既有任务的终结,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适时扩大“战果”,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作业的来源:可对某些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改造,使旧题变新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例如在上高一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等差数列第二课时时,在讲解完书本例4后,已经得出结论“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pnq(p,q为常数且p0)
0,则{an}为等差数列。”在课堂小结时,可顺便提问:将题目中的一条件p
本例题的结论加深印象,而且还对巩固和提升知识大有裨益。
2.3 激发创新思维 去掉,原结论还成立吗?其逆命题还成立吗?通过这些变式提问,同学们会充分调动积极性,不仅使
通过对某一堂课的学习,在课堂小结时,学生会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产生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解题方案等,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创新思维。
在高二一次讲“求轨迹方程”的习题课上,我给出了如下一题:设点A、B为抛物线y22px(p0)上的两个动点,O为原点,OA
M的轨迹方程。
结果:点M的轨迹方程为 x2y22px0(p0)。在课堂小结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提出了以下许多问题:
(1)M在以O(0,0),N(2p,0)为直径端点的圆周上,且AB一定经过点
N(2p,0)。
(2)当直角顶点不在原点而是抛物线上一般的点P(x0,y0)时,若PAPB时,AB经过定点吗?
(3)对圆、椭圆、双曲线有无类似的结论?
(4)当PA与PB成定角θ时,AB是否经过丁点?
(5)当kPAkPBm(定值)时,AB是否经过定点?
其中问题1是对结论进行发散思维,其余问题是对条件进行发散思维,并且每一个结论的提出和解决都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实现了学生自我创新的过程,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3. 数学课堂小结应注意的事项。OB,作OMAB于M,求动点
要在数学课堂结束时进行及时的小结,还要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1. 计划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好小结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要小结什么,怎样小结等应该要有明确的计划。
2。针对性。课堂小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结构、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小结,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趣味性。设计好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小结,能消除学生学习造成的疲劳,保
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4。简明性。课堂小结是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高度概括。因此,要抓住重点,突
出精华,力求做到语言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总之,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中学数学教师,千万不要因为要上公开课或者是观摩课时才象征性地作课堂小结来应付一下,要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应重视课堂小结,数学课堂小结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符合教学规律的,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小结,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3
第三篇:不该遗忘的“自省”的 阅读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名言: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罗马哲人塞涅卡对它的解读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是不会有改正错误的愿望的;在改正错误以前,你得发现和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惟有如此,及时反省,我们才能将自己从过失和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看来,这些先哲们早已将自省当作一种自学的行为了,他们所推崇的自省意识,千百年来一直作为精神财富施惠于人类。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而是习惯在悲伤、沮丧、悒郁、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对心灵的防护能力和对神经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惟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的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胜的。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分)
2.作者认为哪两种表现是不正确的自省?(2分)
3.如果把文中的我们改为你们,表达效果会怎样?(3分)
4.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请你结合下面任何一则链接材料,从人或民族的角度,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
⑴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灵魂的无情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有学者评论,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
⑵1971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时,为了忏悔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犯下的罪行,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他那跪感动了世界,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跪。当时波兰的舆论称:作为反纳粹斗士的勃兰特这一跪,使德国真正站起来了。
答案:
1.我们需要自省。(或我们不能遗忘自省等)
2.自怨自艾,求全责备(严苛的自责)。
3.用你们有一种距离感,有一种说教的味道,读者难以接受。(或不能表现作者的自省意识。)
4.示例一:一个人如果能经常自省,他就会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完善自己。像巴金先生那样,不仅能够自我反省,而且能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令后世永远铭记的人。
示例二:一个民族如果经常反省,就能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强盛。像德国即使犯了这样严重的历史错误,只要能够反省,也能被全世界谅解、接纳,最后走向新生,走向强大。
[不该遗忘的“自省”的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第四篇:《不该忘记》读后感
《不该忘记》这篇文章读了以后真是意犹未尽,令我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大概讲述的是美国观光台来到中国探访,在春城餐厅吃发饭而因为日本人出得比自己价钱高,所以要求我们换地方。
我们对待帮助过我们的人,却没有我们原来得敌人待遇高。这让我们非常痛心,我们这样对待帮助过原来我们的朋友,跟卖国贼有什么不同?虽然我原来也这样对待过我得朋友,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
红邻巾就是我的朋友,他把我带入知识的海洋;把我带入飘然得对旗下;把我带入团结得集体里。可我自从带上他以后就一直不爱惜他,慢慢地他变得又烂有旧。可我也从不知道要把它洗干净。到了星期一我把红领巾带上它的光芒没有原来那么耀眼了,我明白了。我应该爱惜它,它是我得朋友。他原来帮助过我,帮我战胜过恐惧;帮我在课上认真听讲;帮我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帮我在运动会上加油鼓劲……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不应该见钱眼开。正如最后说的:“这是人得灵魂啊!如果没有”飞虎队“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没有革命的胜利。人总会遗忘一些东西,但怎能忘记”飞虎队“呢?他可是用鲜血和灵魂铸造的死亡丰碑!
第五篇:不该忘记读后感
宁静的夜晚,我从书包里取出《不该忘记》这篇文章,不该忘记读后感。读了以后真是意犹未尽,令我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大概讲述的是美国观光台来到中国探访,在春城餐厅吃发饭而因为日本人出得比自己价钱高,所以要求我们换地方。
我们对待帮助过我们的人,却没有我们原来得敌人待遇高。这让我们非常痛心,我们这样对待帮助过原来我们的朋友,跟卖国贼有事吗不同?虽然我原来也这样对待过我得朋友,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
红邻巾就是我的朋友,他把我带入知识的海洋;把我带入飘然得对旗下;把我带入团结得集体里。可我自从带上他以后就一直不爱惜他,慢慢地他变得又烂有旧。可我也从不知道要把它洗干净。到了星期一我把红领巾带上它的光芒没有原来那么耀眼了,我明白了。我应该爱惜它,它是我得朋友。他原来帮助过我,帮我战胜过恐惧;帮我在课上认真听讲;帮我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帮我在运动会上加油鼓劲……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不应该见钱眼开。正如最后说的:“这是人得灵魂啊!如果没有“飞虎队”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没有革命的胜利。人总会遗忘一些东西,但怎能忘记“飞虎队”呢?他可是用鲜血和灵魂铸造的死亡丰碑!
----------------------
暑假期间,我读了《东史郎日记》 这本书。
东史郎,1912年4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二十联兵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1939年8月因病回国。1944年3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读后感《不该忘记读后感》。1945年8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后回日本。战后,先后经营电影院、机床制造业等,生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家庭生活水平富裕
《东史郎日记》 向世人全面的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需要,反映了侵华日军的残忍、无情。
我还记得这样一段:
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相当于日本的司法省,是一座灰色大建筑,法院前有一辆破烂不堪的私人轿车翻倒在地。路对面有一个池塘。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
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西本像玩足球一样把袋子踢来踢去,像给蔬菜施肥一样向袋子撒尿。西本从破轿车中取出汽油,浇到袋子上,在袋子上系一根长绳子,在地上来回地拖着。稍有一点良心的人皱着眉头盯着这个残忍的游戏,一点良心都没有的人则大声鼓励,觉得饶有兴趣。西本点着了火。汽油刚一点燃,就从袋中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有些战友面对如此残暴的玩法还觉得很有趣,袋子像火球一样满地滚,发出一阵阵地狱中的惨叫。
西本拉着口袋上的绳子说:“喂,嫌热我就给你凉快凉快吧!”说着,在袋子上系了两颗手榴弹,随后将袋子扔进了池塘。火渐渐地灭掉了,袋子向下沉着,水的波纹也慢慢地平静下来。突然,“澎!”手榴弹爆炸了,掀起了水花。
过了一会儿,水平静下来,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这个日本兵——西本真的很残忍,在他的眼里没有生命,更没有尊严!他或许没有想过,如果别人这样丧心病狂对待他或他的亲人,他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别的国家也像他的国家一样,去侵略他所在国,他会感受到愤愤不平吗?我觉得,他也许不会!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性!
现在,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也许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该忘记那个年代里所受的耻辱!因为忘记历史,悲剧就会重演!让我们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所遭受的苦难,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