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时俱进演讲人杨云1
与时俱进 演讲人杨云
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1岁的生日。
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抗争。170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但旧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不可能拯救中国,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无限憧憬只能是一场空梦;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没能拯救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仅仅三个月便夭折,黑暗仍旧笼罩着中国,“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儿?人民的希望又在哪里?漫漫长夜里,人们盼望着、等待着。
终于,在一个杨柳轻拂的七月,从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黑沉沉的神州大地上树起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了一切专制和腐朽;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用革命的枪杆子打天下,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小到强大,以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九十一年征程岁月峥嵘,九十一年征程金光灿烂。如今,南极上空早已飘扬着我们的五星红旗,太平洋上出现了我们强大的海军舰队,神州九号也带着刚强的气势冲向了太空;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商厦、工厂、高科技企业正遍地生花……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那些曾经蔑视我们为东亚病夫的列强,一个个低下了自命高贵的头。我们这个曾经饥寒交迫的民族,已经可以骄傲地告诉世界:一个伟大的党正带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小康,走向富裕。请问,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91年风云变幻,91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是什么赋予它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中国共产党又靠什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91年成功的真谛。在新的形式下,党的坚强有力和事业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同志们,我们作为党委政府的干部,我们必须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要求,严格坚持党章所规定的共产党员标准和干部条件。坚持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必须要坚守共产员的精神家园,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只要保持好党的纯洁性,我坚信,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同志们,朋友们,科学发展令人鼓舞,和谐社会催人奋进。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党的阳光指引下,开拓进取谋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家乡的富裕文明,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
第二篇:杨云平先进材料
无悔人生
——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杨云平事迹材料
在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其乃巴格村,有一位被当地群众称为“杨专家”的大棚技术员杨云平,他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帮助当地60多户维吾尔族困难家庭建起温室大棚,教会1000多户维吾尔族群众大棚种植技术,使他们迅速走上致富路。
放弃优厚条件,选择无悔人生。杨云平出生在山东省寿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当地种植大棚蔬菜而享誉中外,蔬菜大棚的兴起使当地农民迅速富裕起来,杨云平家也不例外地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2006年的一天当他得知新疆要选聘一批优秀技术员赴疆支农的消息后,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当时家里人极力反对,村里人也非常不理解:“家里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那么好,为什么要到条件那么差的新疆去呢” ?可他憨厚地笑着说:之所以那里条件差,我才要去呢,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富了起来,我要在有生之年为新疆的老百姓做点好事。
十几年如一日,对群众倾情付出。初见杨云平时,脸色黝黑、身板结实的他正坐在被当地群众称为“大棚诊所”的房间里,为大棚农户艾尼瓦尔〃阿不拉配制灭虫药品。30多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外,摆满了各类科技书籍和大棚器材。“最近病虫害发生较重,又是果品和蔬菜的盛果期,所以要特别注意用药。这种烟熏药既环保效果又好,深受大棚农户的欢迎。”说话间,杨云平拿起刚配制好的药,要去艾尼瓦尔〃阿不拉的大棚看一看。艾尼瓦尔〃阿不拉的大棚位于其乃巴格村一组,大棚里,一排排油桃树错落有致,艾尼瓦尔〃阿不拉说,近年来,我种油桃多亏了杨技术员的指导,以前我什么都不懂,在他的指点下,我现在效益越来越好,近年来每公斤油桃的批发价是35元,再加上种植蟠桃的收入,他的大棚每年收入能达到8万多元。
他如同我们的家人,我们离不开他。杨云平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话,和农民交谈比较吃力,但当地农民见到他都非常地喜欢和他拉家常,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据了解杨云平和全国劳动模范王乐义同村,他退伍后,王乐义手把手地教会他大棚种植技术,使他过上了富裕的生活。2006年,杨云平选择到新疆推广大棚种植技术,成为一名大棚技术员。“5年前我到其乃巴格村时,库尔班〃买买提还是个贫困户。当年我替他担保,帮他凑够了建棚所需的资金,并借给他700多元买肥料。”“卡哈尔〃阿不拉3年前建好大棚种上了黄瓜,可黄瓜长势不好,我在他家住了整整七天,帮他解决了技术问题,还借给他1000元周转金……”谈起推广大棚种植技术过程中自己帮助过的当地群众,杨云平说也说不完。
刚到比西巴格乡工作的那一年,杨云平一口气帮助其乃巴格村32户维吾尔族群众建起了大棚。一些农户建大棚缺乏资金,他就做他们的担保人;农户没有时间购买药品和大棚器材,他就帮他们从县上买回来。而村民们待他也不薄,大棚里的蔬菜、瓜果长成了,都会送些到他家里,让他尝尝鲜。村民们逢年过节、遇到喜事也总喜欢叫杨云平到家里坐一坐。“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更多了,对建大棚的农户补助力度越来越大,找我帮忙建大棚的农民多了起来。”
自杨云平2006年被农技部门聘请到当地教授大棚种植技术以来,全乡已形成4个规模较大的大棚种植村,近千户农民靠大棚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第三篇:杨云平先进材料
无悔人生
——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杨云平事迹材料
在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其乃巴格村,有一位被当地群众称为“杨专家”的大棚技术员杨云平,他在短短5年多的时间里帮助当地60多户维吾尔族困难家庭建起温室大棚,教会1000多户维吾尔族群众大棚种植技术,使他们迅速走上致富路。
放弃优厚条件,选择无悔人生。杨云平出生在山东省寿光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当地种植大棚蔬菜而享誉中外,蔬菜大棚的兴起使当地农民迅速富裕起来,杨云平家也不例外地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2006年的一天当他得知新疆要选聘一批优秀技术员赴疆支农的消息后,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当时家里人极力反对,村里人也非常不理解:“家里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那么好,为什么要到条件那么差的新疆去呢” ?可他憨厚地笑着说:之所以那里条件差,我才要去呢,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富了起来,我要在有生之年为新疆的老百姓做点好事。
十几年如一日,对群众倾情付出。初见杨云平时,脸色黝黑、身板结实的他正坐在被当地群众称为“大棚诊所”的房间里,为大棚农户艾尼瓦尔〃阿不拉配制灭虫药品。30多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外,摆满了各
类科技书籍和大棚器材。“最近病虫害发生较重,又是果品
和蔬菜的盛果期,所以要特别注意用药。这种烟熏药既环保
效果又好,深受大棚农户的欢迎。”说话间,杨云平拿起刚
配制好的药,要去艾尼瓦尔〃阿不拉的大棚看一看。艾尼瓦
尔〃阿不拉的大棚位于其乃巴格村一组,大棚里,一排排油
桃树错落有致,艾尼瓦尔〃阿不拉说,近年来,我种油桃多
亏了杨技术员的指导,以前我什么都不懂,在他的指点下,我现在效益越来越好,近年来每公斤油桃的批发价是35元,再加上种植蟠桃的收入,他的大棚每年收入能达到8万多元。
他如同我们的家人,我们离不开他。杨云平操着一口浓
重的山东话,和农民交谈比较吃力,但当地农民见到他都非
常地喜欢和他拉家常,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据了
解杨云平和全国劳动模范王乐义同村,他退伍后,王乐义手
把手地教会他大棚种植技术,使他过上了富裕的生活。2006
年,杨云平选择到新疆推广大棚种植技术,成为一名大棚技
术员。“5年前我到其乃巴格村时,库尔班〃买买提还是个
贫困户。当年我替他担保,帮他凑够了建棚所需的资金,并
借给他700多元买肥料。”“卡哈尔〃阿不拉3年前建好大
棚种上了黄瓜,可黄瓜长势不好,我在他家住了整整七天,帮他解决了技术问题,还借给他1000元周转金……”谈起
推广大棚种植技术过程中自己帮助过的当地群众,杨云平说
也说不完。
刚到比西巴格乡工作的那一年,杨云平一口气帮助其乃巴格村32户维吾尔族群众建起了大棚。一些农户建大棚缺乏资金,他就做他们的担保人;农户没有时间购买药品和大棚器材,他就帮他们从县上买回来。而村民们待他也不薄,大棚里的蔬菜、瓜果长成了,都会送些到他家里,让他尝尝鲜。村民们逢年过节、遇到喜事也总喜欢叫杨云平到家里坐一坐。“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更多了,对建大棚的农户补助力度越来越大,找我帮忙建大棚的农民多了起来。”
自杨云平2006年被农技部门聘请到当地教授大棚种植技术以来,全乡已形成4个规模较大的大棚种植村,近千户农民靠大棚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第四篇:杨素云先进事迹
杨素云先进事迹
下午,顶着烈**,冒着酷暑,在胜利中学后院,听了永城市实验中学“杨素云事迹报告团”的演讲,非常激动,心潮澎湃,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被杨素云老师的事迹感动,杨素云老师爱生如子、视为己出,无私奉献,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博大胸怀而深深感动了。杨素云老师以高尚的人格,慈母般的心,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以崇高的师德,服务教育,是个真正的教育人。<聆听了杨素云老师的《我的追求》,被杨素云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澎湃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在用女性的坚强诠释教育,用无私的爱谱写教育,用博爱践行教育。杨素云老师谱写了师德风范,在她眼里,只有学校,没有家。独特的教学方法,成绩斐然。杨素云老师从教/余年,始终以高尚的品格,慈母的胸怀,培育学生的良好习惯,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冷了为学生添衣服,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给学生穿,而自己的孩子冻病了,为学生买来食物,而自己的孩子仍然饿着……。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几乎每周、每月都有发生。作为班主任,真诚的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家庭贫困的学生买文具、做饭,为了教育网瘾学生,几乎天天蹲守、堵截,严防死守,终于戒除了学生的网瘾。杨素云老师以实际行动感化学困生,无偿为学生补课,牺牲了自己的节假**,对她来说,是没有节假**的,甚至节假**比平时上班还要忙杨素云老师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反应了高尚的品质。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偶尔关心一下学生,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而坚持不解、始终如一的关爱学生,我们很难做到,杨素云老师做到了,并且做的很好,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平常人很难做到的精神。德为师之魂,独善其身,以快乐的杨素云老师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是平凡人却做不到。感冒流行时,她能自己掏钱买来板蓝根,熬成汤,让学生喝了预防感冒;坚持每天早上给来自农村的学生煮一个鸡蛋;考试前,给每一个学生买一根油条、两个烧饼,寓意心态,创造快乐的环境,培养快乐的学生分;经常给学生缝补衣服、鞋袜……,太多了,不胜枚举。这些平凡而琐碎的小事,作为父母,能为孩子做多少?甚至有的学生家长比较懒,早上不起床,连给自己的孩子做饭都做不到,和杨素云老师比比看,真不是东西,只生不养育,没有一点责任心。自己孩子的鞋烂了,有几个家长能亲自缝补,臭气熏天的烂鞋,而杨素云老师能补,说明了什品质!人格!无私的爱!又有谁能做到让自己的孩子挨饿而为别人的孩子买来食物,又有谁能做到拿自己孩子的衣服给别人的孩子穿,而让自己的孩子受冻?杨素云老师做到了,大爱无疆,无愧于光荣的人民教师称号!杨素云老师不仅在关爱学生方面做得精心细致、无微不至,在教学上成绩卓著,所教班级连年成绩优秀,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体,升学人数名列前茅,在历次比赛和活动中夺冠,取得优异的成绩。曾经所带的一个班,升入一高人,升学率居全市之首,所教的学生有多名升入重点大学深造,所辅导的学生在许多省级、国家级的比赛中获奖杨素云老师的博爱精神也感动着她的学生,经常有学生发短信问候,或登门拜访,每逢节假**,门庭若市,曾经的学生接连不断地拜访,这也让杨素云老师感到欣慰,有成就感,也让大爱传承下去,杨素云老师的大爱感动着每一个人杨素云老师能与同事和谐相处,她把与同事和谐相处当做是一种幸福,她对学生、同事、家人都无限热爱,心存感激,是他们给她提供了和谐的工作环境,领导的关怀,同事的激励,家人的支持,学生的期待,给她无限的能量和工作热情,促使她将满腔热情洒向广大学生,这是博爱、大爱、无私的爱…实验中学副校长李玉伟在“我心中的杨老师”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杨素云老师的先进事迹,师德是教育之魂,走近杨老师,从性格到品格,是朋友,是大姐,让美好延续,让温暖继续,有奉献精神,用爱去做教育,所教的学生成绩斐然,唯独愧对的是家人,每天早出晚归,给家里带来的是杨素云老师的事迹在激励着我,我要向杨素云老师学习,像父母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杨素云老师几十年如一**,持之以恒的做到这些,不是作秀,而是无言的大爱,我要学习杨素云老师以情作帆,用爱作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冷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杨老师做到了,并且坚持着…杨素云老师的事迹鼓励了我,使我警醒,首先是一位优秀的任课老师,其次是为人师表,再次是有慈母般的爱心。真正的以生为本,是从细节处关注、关心、关怀学生,从严治班,让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班主任以身作则,把同学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杨素云老师的同事评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杨老师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这一做就是几十年,坚持不懈,始终如一,这是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普通人很难做到的,杨老师做到了。走上讲台是老师,下了讲台是朋友,课后是家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而不从。”黄传印局长在讲话中说到:“大家都能像杨素云一样,都能做到,但是,要坚持多年,很不容易,难能可贵!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的待学生,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确实是这样的听了报告后,感悟颇深,受益匪浅,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一一改正,听了报告,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德高是范”
第五篇:演讲人介绍:(共)
演讲人介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文艺处处长,著名法国文学专家玛德莱娜•戈贝尔-诺埃尔(Madeleine Gobeil-Noël)将于10月16日至29日携她拍摄的影片来中国讲学,这是她“萨特-波伏瓦双人像”世界巡讲的组成部分。戈贝尔夫人是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创始人之一,曾在加拿大大学教授法国文学,并长期在加拿大国家电台和电视台工作,1975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任文化生活和艺术处处长,直到1997年退休。
戈贝尔15岁时写信给她所敬仰的波伏瓦,得到了波伏瓦的关怀和指点,从此以后进入萨特和波伏瓦的圈子,与波伏瓦保持了30多年的友谊,直至波伏瓦1986年去世。
作为萨特和波伏瓦的朋友,戈贝尔-诺埃尔夫人广泛接触了法国文学界和知识界的名人,采访过杜拉斯、萨冈、让•热内(《小偷日记》的作者)、娜塔丽•萨洛特(新小说派主将之一)、西蒙娜•韦伊(著名女哲学家、社会学家)、米歇尔•莱里斯(著名哲学家)、弗朗索瓦丝•吉鲁(著名作家、记者、法国主管文化事务的国务委员)等,堪称是法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本活辞典。
1967年,戈贝尔-诺埃尔夫人代表加拿大电视台与著名导演克洛德•朗斯曼(Claude Lansmann)采访了萨特,录制了一个60分钟的节目。当时,正是萨特的创作转型期和法国社会的动荡期,萨特罕见地接受了采访,第一次面对镜头介绍了自己的居所(影片中出现了萨特的母亲以及萨特和养女弹钢琴的镜头)、工作习惯和他与波伏瓦的关系,并在采访中就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越南问题、鲁塞尔法庭等),所以这场采访极富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认识萨特及其存在主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戈贝尔-诺埃尔夫人退休后,整理和编辑了当年拍摄的节目,制作了一部影片“萨特-波伏瓦双人像”,并根据萨特和波伏瓦生前的愿望,“为读过他们的作品和将要读他们作品的人”播映。戈贝尔-诺埃尔夫人于去年1月开始携影片在全球巡回放映和演讲,先后到过威尼斯、葡萄牙、加拿大(9个城市)、纽约、巴西、柏林、爱尔兰、瑞士、突尼斯等国家和城市。从中国回去后,戈贝尔-诺埃尔夫人11月马上要到布拉格,然后访问德国的几家大学:海德堡、斯图加特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和米兰,明年还计划到格鲁吉亚、越南等国。戈贝尔-诺埃尔夫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期间,到中国来过30多次,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对中国有非常深的感情。这次重返中国,她格外重视并抱有极大的期望。她说她现在不是以官员的身份,而是以学者的身份,以萨特和波伏瓦的朋友的身份,来中国和大学生及知识分子谈论文学、讨论哲学。戈贝尔-诺埃尔夫人在中国期间,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有关萨特和波伏瓦的专题讲座,法国驻华使馆也将于10月17日晚在法国文化中心为戈贝尔-诺埃尔夫人举行欢迎酒会和电影晚会。法语联盟在中国的机构也将参与这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