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释中国梦
胡锋2012301550042土木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释中国梦
所谓的中国梦,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定义的“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
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也就是说,中
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在此之前,无数的有志中国人都为实现中国
梦儿不懈努力。20世纪下半叶,中国能否发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能否找到摆脱绝对贫困、摆脱极端落后的面貌,实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重新崛起和伟大复兴之路,历史给予回答:
到2011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0.48%,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显示了中国先衰落后
崛起、先挨打后自强的历史轨迹,也为实现21世纪“中国梦想”奠定了历史的大台阶。然
而,是什么让中国的崛起变得越来越清晰的呢?纵观中国的近代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帝国
主义列强的残暴侵略下陷入了血泪斑斑的苦难深渊,救亡图存的任务迫在眉睫。先进的中国
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来的各种资产阶级理论和方案,到了中国都一一破产。在长夜漫漫的困境中,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被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并加以学习,后来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体系。如今,再看“中国梦”的提出,也是始终忠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马克思的理
论体系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理论体系,而其根本精髓就在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实践观,它
告诉我们:(1)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
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而不应当与此相反。(2)人类社会的一
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
“解释世界”。(3)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离开实践的争论是“纯粹经
院哲学的问题”。像我们的中国梦,是中国人在一遍遍的实践中,慢慢走出来的,我们灵活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结合自己国家的基本国情,制定适合我们自己就走的道路,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的词条,毕竟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直接对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千差万别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只能提供观察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只要始终坚持碱性马克思实践观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更好更高效的方针政策,一定能使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第二篇: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释中国梦
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释中国梦
所谓的中国梦,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定义的“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也就是说,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在此之前,无数的有志中国人都为实现中国梦儿不懈努力。20世纪下半叶,中国能否发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能否找到摆脱绝对贫困、摆脱极端落后的面貌,实现小康水平、小康社会、重新崛起和伟大复兴之路,历史给予回答:到2011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0.48%,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显示了中国先衰落后崛起、先挨打后自强的历史轨迹,也为实现21世纪“中国梦想”奠定了历史的大台阶。然而,是什么让中国的崛起变得越来越清晰的呢?纵观中国的近代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侵略下陷入了血泪斑斑的苦难深渊,救亡图存的任务迫在眉睫。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来的各种资产阶级理论和方案,到了中国都一一破产。在长夜漫漫的困境中,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逐渐被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并加以学习,后来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先进的理论体系。如今,再看“中国梦”的提出,也是始终忠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理论体系,而其根本精髓就在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实践观,它告诉我们:(1)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而不应当与此相反。(2)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3)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离开实践的争论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像我们的中国梦,是中国人在一遍遍的实践中,慢慢走出来的,我们灵活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结合自己国家的基本国情,制定适合我们自己就走的道路,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的词条,毕竟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直接对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千差万别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只能提供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只要始终坚持碱性马克思实践观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更好更高效的方针政策,一定能使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
在将近半学期的学习里,我们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老师口中初步了解了中国梦的相关理念。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释中国梦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诲。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简单粗略的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显示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又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它所呈现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的主要道理有:(1)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而不应当与此相反。(2)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
(3)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离开实践的争论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相对于“美国梦”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简而言之,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和权利。
3、浅析马克思实践主义观解释中国梦: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决定性条件,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和方向,是理论能够始终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中国人民要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就要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创新中求发展。中国梦不是虚幻不实的空想,不在遥不可及的彼岸。只要我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马克思实践主义观,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包括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不断结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国梦就有了保障,就有了方向。
总结来说,中国梦是国人的梦想,而马克思实践主义观就是实现梦想的保障。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梦
何为中国梦?习近平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民族复兴,便是指使国家和民族进一步发展,向古人学习,弥补缺点和不足,达到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要繁盛的盛况。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多次莅临世界之首。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借助正确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过二十年的奋斗,把一个任人宰割的民族从苦难深渊中解脱出来,又花了60多年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使中国再次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中国是不会有现在的盛况。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引导中国发展的正确理论。因此,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在,我就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大学教育,谈谈中国梦。
大学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虽然中国大学如林,但真正能与世界名牌大学比拟的却为数不多。学生虽身处中国名牌大学,但仍能感觉到大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学习功利化,学习知识浅尝辄止,实践偏少……一个民族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空前繁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教育文化事业高速发展。
现在大学的教育模式仍是老师灌输知识占主导,学生课外独立钻研时间并不多,且更多的只是注重书面知识的学习,混过考试,缺乏实践。学习一是为了升华自我,二是为了服务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对治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纲领,对治学来说同样适用。若所学的知识不能付诸实践,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那烂在肚子里的知识又有何用呢?这是从一个大学生切身学习角度来反思教育。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很多都是历史长久遗留下来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更有甚者,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栋梁,国家要复兴,大学生承载着巨大重担,因此大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来源于实践,解决方案也同样源于实践。因此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大学教育的诸多问题,寻找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并全力以赴地付诸实践,且不可只是空谈“教育很重要,我们要重视教育”。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虽产生于西方,但它却是世界性的理论。中国近几十年的崛起,不仅是因为我们遵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正确指导,更多是因为我们正确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自己的国情结合起来,探索出正确的发展道路。教育改革也应该这样,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国家教育现状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勇于创新,制定出适合中国教育的改革方针,然后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好坏,在实践中完善。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大计,中国梦要实现,教育就得雄起。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①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结构乃至其规律的作用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②二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则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③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生产力观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支配;既带来了货币与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带来了两极分化;既带来了人类主义的觉醒,又带来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现代性的利与弊、善与恶如影随形”。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是在对这种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基础上展现的。但这种批判是历史的和辩证的,他即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又揭示了其种种异化和弊端,并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性。
因此,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生产力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对当前关于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马克思早先确实认为,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 直接性的生产性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如果从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出发,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 仅仅是社会总体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第三产业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和直接性劳动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一样, 都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实践能力或生产力。所以,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既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就应该承认其在财富创造中的应有地位。其次,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对于提高直接性生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生产力), 无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实践能力本身既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力, 而他们的劳动又能促进社会总体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 他们的劳动也应该被视为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
二、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 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 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 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其次, 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前所述, 人们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发挥状况, 依赖于社会制度对个人力量的有效组织。通观历史, 社会组织的成功和失败正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实践领域的积极性, 国家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依据他们现实实践的需要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