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简单看法
一: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一直就在哲学家们的考察范围之中。康德是首次把“实践的概念引入到哲学中。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是马克思批判的借鉴吸收先哲们的菁华。特别是在批判的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基础上锁创造出的接触的实践结果。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特征的集中体现, 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精髓和核心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历史发展为当代实践提供了世界观的指导和方法论的提示。
在马克思看来, 作为实践主体的不是精神、理念, 也不是纯粹自然的个人或抽象般的人, 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所指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能动的关系, 实践范畴解释了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本质, 阐明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辩证转化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 即它是以人为主体的,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 创造客体,以表现和确证自己是对象性的现实的人, 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 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 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消极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动物的存在方式是其本能活动, 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因此,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认为, 实践是主体的对象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化必须通过对象性活动才能实现。主体对象化是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果。生产活动是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 / 不仅在客体方面, 而且在主体方面, 都是生产所生产的0, /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0, / 在生产中, 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 物主体化0
人作为主体所以是现实的、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化为对象。而他所以能够实现本质力量对象化是由于他的活动具有能够创造对象的活动, 即对象性的活动。所以, 作为主体的现实的对象性的人的/ 本质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0。因为, 人作为/ 对象性的存在物是进行对象性活动的0 人。在这里, 马克思从人是 对象性的存在物出。
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或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过程中, 首先正确地揭示了实践的本质, 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他们认为,一方面,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它以现实的人为主体并以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为活动客体, 它对象化着人的各种本质力量, 包含了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特征, 如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自主性、能动的创造性、与人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历史性等等。因而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不同。另一方面, 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实践又是人的物质活动或感性活动, 它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 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 因而它又区别于人类对世界的观念把握方式, 区别于人的精神或观念活动, 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 并使马克思主义实践从根本上区别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实践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实践观。黑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①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结构乃至其规律的作用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②二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则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③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生产力观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支配;既带来了货币与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带来了两极分化;既带来了人类主义的觉醒,又带来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现代性的利与弊、善与恶如影随形”。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是在对这种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基础上展现的。但这种批判是历史的和辩证的,他即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又揭示了其种种异化和弊端,并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性。
因此,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生产力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对当前关于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马克思早先确实认为,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 直接性的生产性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如果从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出发,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 仅仅是社会总体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第三产业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和直接性劳动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一样, 都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实践能力或生产力。所以,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既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就应该承认其在财富创造中的应有地位。其次,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对于提高直接性生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生产力), 无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实践能力本身既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力, 而他们的劳动又能促进社会总体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 他们的劳动也应该被视为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
二、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 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 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 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其次, 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前所述, 人们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发挥状况, 依赖于社会制度对个人力量的有效组织。通观历史, 社会组织的成功和失败正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实践领域的积极性, 国家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依据他们现实实践的需要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变革客体,使主体和客体不断统一的活动,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统一性是指矛盾对立双方有互相转化的趋势,可以合为一体,或者说可以和谐化。同一性是指两个事物本来就是一样的,可以看做同一种事物,或者具有一致性。统一的反面是对立,同一的反面是不同,是多样性。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但是涉及到矛盾同一性的时候最好还是用同一。
第四篇: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012301550035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夏礼强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用实践来实现“中国梦”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告诫人们他们的理论只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而种种历史的实践都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经历了文革之后,中国举国都处于一种极其亢奋的气氛中,人们关于真理的讨论,正如之后一篇文章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找到更好的通路。
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中国政治势力较强,政府高层领导值得信任,是人民的希望。中国目前经济实力强盛,衰退可能性小,但是人均太少,通货膨胀是大问题,人民生活不佳,社会福利较差。国人素质堪忧,中国教育堪忧,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军事力量较强。中国未来发展令人担心,中国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没有现代化,而且另外,中国的化石能源也面临枯竭危机,因为技术原因,一些新兴绿色环保资源开发又有待去探索开发并且中国的软实力竞争力较弱。
种种国情表明,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实力还有较大差距。21世纪前半段是中国腾飞的关键时段,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很多认得努力。“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而马克思的实践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是历史的过程,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问题”也只能通过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广大人民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道路,是我们从不断地实践中走出来的。而之后的路也只能我们自己再走出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只能到实践中去探求,而不应当与此相反。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离开实践的争论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4],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在中国梦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握利用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怕走错路就怕错路一直走。
第五篇: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看法
从初中到大学,几乎每年都有政治课,在这些课程中,多多少少地会碰到和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一些内容。说实话,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不深入的。这次有幸选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给了我一个能更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希望能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理论性的不会,我就谈谈和我们平常密切联系的,就谈谈我对共产主义的一些看法。面对现在的物价飞涨,房价高居不下,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我对我们政府的是有点不满的,我承认是个小愤青。我也在想,可能理想与现实是有不同的,虽然马克思主义里所描述的世界每个人都很向往,而且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是以这一目标做的,但在现实中,我对马克思主义里说的共产主义是有疑问的,比方说:在资本主义为主的世界中,很多规则是资本主义国家说的算的,那么,作为一个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真的能实现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体制吗?这个我是很疑问的,希望老师能够指点迷津。
还有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里的共产主义到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社会主义过渡?还是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进行过渡?我产生这点疑问主要是周围同学对我的影响,高中同学去了北欧丹麦作为交换生,他回来后带给我的信息就是在那边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人们的生活更加惬意,无需担心各种像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问题,他觉得这种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更接近于他脑中所想的共产主义了。这种观念也动摇了我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从制度上我们国家是更优秀的,但为什么别的国家更接近社会主义?这个还希望老师能够指点一下。
虽然是一个门外汉,但我对马克思主义还是很相信的,它对全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可否认的。虽然有疑惑,但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是能够领导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是值得我们坚持的。我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是包括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但不得不承认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看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所以我的认识肯定是片面的。我希望在马原课结束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会有不同,不奢求完全理解,但求不被外界误导。
3100103504鲍张丰建筑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