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述要》读书笔记(五篇)

时间:2019-05-12 01: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述要》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述要》读书笔记》。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述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述要》读书笔记

班级:国政一班

姓名:程帅杰

学号:1108030101

作者与该书简介:

内容简介:

重点难点:

该书评价:

参考文献:

总分:

2012年6月20日

《中国近代史述要》读书笔记

【作者与该书简介】该书围绕建设现代国家这一主线,记述了鸦片战争前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探讨了对中国全局有重要影响的重大经济、政治、社会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艰难历程,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该书主编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代史都有着突出贡献,其中王宪明还著《红楼心史》丛书等等,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蔡乐苏与人合著《文化、历史、现代化》、《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戊戌变法史述论稿》等。

【内容简介】 第四章主要讲述的是:民国初年,随着政治体制的构建与改革,最终确立了单一国家体制的总统制;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走向毁灭的前后过程;与之相对的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国民党与进步党共同发动的护国战争,最终保留了共和制;一系列变化,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省,这时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主张伦理革命、政治革命、文学革命并举,通过改造国民思想,进而实现对国的改造。

第五章主要讲述的是:一战的残酷,引发了一系列西方危机,同时俄国革命的胜利,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观念由“竞争”到“互助”、由民主主义到平民主义;但由于杜威、罗素的访华,俄国的远东战略,使得中国思想分野日趋明显;中国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了;苏俄与孙中山的友好,促进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但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反共,致使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失败。

第六章主要讲述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对内:经过宁汉合流、蒋冯大战、中原大战、东北易帜等,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开展新生活运动,从思想文化入手,提高国民的素质;国民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来发展经济;加大重工业、交通、兵器的建设来加强国防。对外:实行革命外交,同时通过双边多边外交谈判,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而中共实现了革命重心的转移,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主张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同时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七章到第八章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经过西安事变,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由于采取片面抗战路线,节节败退,但其抵制日军、保卫国家的功效不可小觑。中共的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全民族抗战路线,进行抗日游击战;注重党内建设,开展整风运动,确立事实求实的方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极大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九章主要讲述的是:二战后,出现了美苏两极格局,美苏考虑到自己的利益,都要求国共两党进行和谈,由此开始了重庆谈判;最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建立独裁政府,但由于中共得到民心,逐渐由弱变强,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三大战役,赢得了内战胜利,建立起新中国;新政协的召开、《共同纲领》的颁布、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开启了中国的历史新纪元。

第十章和第十二章主要讲述的是:中国与美苏的关系,国家利益决定国家

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中国建立之初,美国采取敌视态度,封锁、禁运、不承认,遏制新中国;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由此建立了中苏同盟关系,签订两个《同盟条约》,帮助中国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国家工业化基础;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迎来了春天,不断发展。

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代及文革后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文革是由毛泽东发起,被林彪江青利用的,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文革结束,开始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进行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我们必须确立三个观念,即历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不仅是一个时间观念,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近现代史的主题是建立现代国家。

第二充分了解各个阶级、各个党派在近代史对中国建国道路的探索过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关注考虑中国在近代时期的外交关系,外交策略,中国已融入世界,需要内外因考虑,了解外部世界,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国情政策等。

第四寻找中国近代史进程长期受挫的内外原因,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不会再上演第二次历史悲剧。

难点:第一理解并探讨在世界资本主义泛滥的情况下,中国为何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是理解文革产生的渊源,思考明知其破坏,但却无法阻止,致使其不断发展、恶化的原因。

第三探究日本侵华对中国共产党增强自身力量,最终夺取政权的重要意义。

【简单评价】

其论述较为完整,较为全面,展现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生动活泼; 尤其是其以小见大,着重分析研究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活动,个别事例的具体阐述,有很轻的针对性,而不是千篇一律,重点突出;而且该书见识深刻,分析透彻,入木三分,充分挖掘社会根源,思想深刻,让人豁然开朗;其材料充分,注解多,引用多,可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令读者心服口服;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大众文化,易于理解;结构清晰、明了,虽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楚,条条有理。

不足之处是该书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有“一边倒”倾向,一味的褒扬中国共产党、贬斥国民政府,几乎忽视了国民党在历史中的积极作用,反观该书对中国共产党,即使其有重大错误,也是一笔带过,为其辩解;该书通篇论述的只有中共与国民党两个党派,较为局限,忽视了其他势力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只介绍了中国内部情况,没有联系世界状况,对内较多,对外较少,不便于读者了解明晰中国当时所作的一些政策、决定。

【参考文献】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读书笔记

班级:12级社会工作1班

学号:2012335810037

姓名:石争强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段侵略与反侵略,封建与反封建反复推进的历史。同时,它也应其错综复杂而深受人们所关注。无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还是中国近代史改良与革命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历史学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此时的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循着历史大家的思想,去了解或解说历史,并从中收获匪浅。

---------------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①读书笔记

自从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我便一直渴望去读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书籍。初读《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偶有感触,理解虽浅,但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1.近代中国之背景:灾荒与政治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政局变化可谓是起伏跌宕,而一直以来,对此根源的理解我一直仅局限于高中的历史教材。教材对其根源的解释有二,一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剥削压迫造成的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二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不断加深而导致的民族矛盾激化。然而,初读《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一书,作者康沛竹教授在第一章《近代中国灾荒与社会》却从不同的视角——灾荒为我们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一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是历史的真实写照„„1840年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国穷民困,是本来就很薄弱的防灾抗灾能力更加低下,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也更加严重”。②试想自然灾害频繁的中国近代对晚清的政局又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

“饥民、流民、游民的数量往往是检测一个王朝或政府稳定程度的晴雨表”,③而灾难频发的中国近代更是因灾荒而成为饥民、流民的滋生土壤。纵观中国近代的起义或革命,其推动力无一不是灾难的出现。广西的连年灾害使得广大农民为生存而响应洪秀全才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出现。另外,义和拳运动的爆发也不全因为洋人、洋教的侵略,更主要的是山东的连年干旱。其口号“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更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国民大革命,其群众基础依旧是因灾荒而无法生活的饥民、流民。

如此想来,感觉作者的独特见解确实有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那么是什么促进人民投身于革命?我想,除去精神层面,也只有面对灾害后的生存思考了吧!

2.近代救国之途径:改良与革命

关于近代中国的御辱强国的道路的探索,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答案。其总结有二。一是立宪派,他们反对革命,认为“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革命只破不立”。二是革命派,他们认为“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由此看来,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为改良还是革命争执不休。然而,改良和革命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关系而存在呢?

①《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康沛竹安徽人民出版社

在《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中,作者在第二章《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中做出了回答。“从改良和革命的关系来看,而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改良和革命都是通过各种社会权力、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实现新旧制度的转变,以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①显然,作者试图将二者相统一。其实,改良和革命只不过是实现目的的两种手段,对其的选择要以现实社会为基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不仅仅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矛盾,还有上层建筑不符合经济基础的矛盾。清政府的腐败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则要求必须以暴力手段——革命来摧毁其国家机制。另外,马克思也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②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也是通过革命建立了人民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然,我们在肯定革命的同时也不反对改革。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改革和革命在不同的时刻都负有重要的使命。二者既不完全对立也不完全统一。

3.从近现代历史之结果中解读历史平衡与对称

“历史也讲平衡,历史也有对称,想要取得成功,就要准备付出惊人的代价”。③想要取得成功,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长期处于封建制度阴影下的国民带来了光明,付出的是血与生命的代价。

当然,共产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同样也在斗争中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历了两次大的挫折,犯了三次“左”倾错误和两次右倾错误,才找到了抓革命的正确道路”。④同样,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十年**”的惨痛代价。

生活存在不劳无获,在历史中同样存在。解读历史的平衡与对称,使我对付出有了新的定义。

后序

读完此书,收获不可言表,对待历史研究,不同的视角有着不一样的天地。循着作者的思想,去了解历史是我读此书的最大乐趣。

①《中国近现代史前沿问题研究》第二章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述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述要

href=“#”>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2-0008-03

今年春季开学后,全国普通高校将在2006级本科学生中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为帮助广大任课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吃准吃透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做好开课前的思想和业务准备,中宣部、教育部于1月10日至16日联合在京举办了“纲要”课教师培训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培训班开幕式并讲话。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任、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路建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纲要”课一线骨干教师和各地教育部门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300余人参加了培训。培训班采取了领导报告、专家讲授、专题讨论、集体答疑、大会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这次培训,教师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央对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比较全面地把握了《纲要》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充分研讨和交流了搞好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做法和有关打算,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

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认清形势、任务和使命,充分认识开设“纲要”课的重要意义

周济同志指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都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周济同志强调,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用历史教育大学生。在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历史上,曾经先后开设过“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等历史教育课程。实践证明,这些课程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04年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时,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应开设历史教育课程的建议,调研组广泛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提出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中开设历史类课程的初步方案,最后经过中央审定同意。

会议指出,“纲要”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开设,意义非同寻常。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和总结历史,上好人生的这一重要一课,留给大学生的,就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而是从历史知识上升到思想上的科学的认识,这将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受益将是终身的。“纲要”课的开设目的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都是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纲要”课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纲要”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课程。因为学习“纲要”课,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会议指出,“纲要”课是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此时,大学生正处在2007年这么一个历史方位上。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两个100年和两个50年历程中间的一个关键时刻。学习这两个100年、两个50年的历史,会对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方位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后一个50年,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关键、更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21世纪前50年正好是他们工作和贡献的年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他们手中实现。他们是幸运的,但又是肩负重任的。他们是否能够承担起肩负的历史使命,要看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实际本领,最关键的是看他们能否坚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纲要”课,恰恰可以让他们学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路建平同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展的意义,开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工程已经取得的阶段性的重要进展情况。他特别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是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整个工程的教材建设中具有突出位置。这个突出位置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工程,作为重点建设,可以进一步形成合力,加大工作力度,保证任务圆满完成。

二、准确把握“纲要”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吃准吃透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

会议指出,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里明确规定了“纲要”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即“纲要”课是以“一个主题”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以“两个了解”作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以“三个选择”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会议强调,《纲要》教材是集中了全国专家的力量,由编写组认真编写、逐级审议,最后经中央审定的一本新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必须遵循,必须吃准吃透。

《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沙健孙,首席专家龚书铎、李捷系统介绍了《纲要》教材的总体情况和教材上、中、下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与会专家指出,“纲要”课应在大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在认识上实现质的飞跃。大学生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纲要》课教材采用综合论述和专题论述相结合的写法,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分析量,目的是要进一步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主要经验。

与会专家强调,“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不是大学历史系本科学生的专业课,而是所有本科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各个方面都去作详尽的、展开的叙述和论证。教学的着力点,应当是

在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突出讲授有助于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检验本课程教学效果好坏、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应当看,通过学习,大学生对“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是否真正有了认识。如果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学生确实有收获,那么本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就成功了。

三、全力以赴、高质量开设“纲要”课

会议要求,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开设“纲要”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的一项战略任务,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担负起政治责任。要立即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确保高质量开设“纲要”课。特别要抓好对6000名教师进行开课之前的全员培训。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关键是抓思想动员的工作,抓好统筹协调、增强合力的工作,抓好深入一线、摸清底数的工作,抓好解决难题、雪中送炭的工作,切实把开设“纲要”课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会议强调,开好这门课程,关键在教师。必须下气力把“纲要”课教师队伍建设好。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既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当前来说,要立即组织起教学队伍,确保春季开课时有合格的教师来上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加强科研,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确保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规律;要加强调研,读懂学生,讲出学生想听的和我们想说的,把大学生提出和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讲清楚讲明白。从长远来看,要狠抓中青年教学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加大重点扶持的力度,扩大他们的学术影响。从今年开始,将加大这支队伍建设力度,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将联合举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每年举办6期,每期培训100人,时间是1个月。同时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课程教师的全员再培训、再提高。总之,要采取有力措施,形成一支觉悟很高、作风很好、特别能战斗的“纲要”课教师队伍。

会议指出,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库这一教育资源和信息平台的作用。要加强实践教学。各地各高校要为大学生全员参加实践教学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证。教育部将在今年暑期,对“纲要”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宣传推广有关好经验、好做法,评选表彰一批优秀课程、“精彩一课”、教学名师和先进集体。

与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相信这些道理,广大教师就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大学生需要“纲要”这门课程,想学“纲要”这门课程。但能不能把它讲成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因此,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把“纲要”讲成对大学生最有帮助、最有吸引力的一门课程。

与会教师认为,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把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结合起来,这又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关注并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

为期一周的会议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握教材、交流经验的目的。与会教师一致认为,通过听取领导报告、专家讲授和学习文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大家表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精心准备,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审定的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来,努力把“纲要”课打造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质课程。

责任编辑:郑 端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2011313271方枭11环科

说实话,我是很喜欢历史的。“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从而对我们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但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高中学过两遍,高中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然而,当我很不情愿的翻开课本慢慢品读时,我发现了与高中历史课的区别:大学的历史课更注重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而不特别关注事件的发生过程;而且对历史事件分析的更有条理、深度,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从鸦片战争起,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为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爱国运动史。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然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从中获取了什么历史教训? 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愚昧无知的中国人民、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终于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从中我们可知: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盲目自大是愚蠢的,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

了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此之前,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撒热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吗?而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严肃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怎样才能救中国?”书中用大量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农民革命不能建立一种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历史所做出的结论是:“只有无产阶级领导,革命才能胜利;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当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拥护者。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定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德育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发扬新时期的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它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在今天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并且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将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为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加辉煌的贡献。

拿破仑曾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近代中国所经历的苦难使中国人民逐渐觉醒起来,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达到了一个高峰。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世纪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标志着中国这头睡着的“雄狮”终于醒过来了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精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名教从西汉开始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那时它应该还算是新事物,是有很大的进步性的,当然也就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名教重“名”,正如孔子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于是西汉统治阶层就通过“举孝廉”来选取官员,开始时那些“孝廉”应该是名实相副的,但到了东汉后期,造假的人就多了起来,正如“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素寒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还有,名教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如此“腐朽”,它的“名”是以通人情、明事理为基础的。《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八佾第三中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到了封建统治阶层这里,名教就被歪曲,被武装起来,成了他们统治、压迫、愚化人民,扼杀人民思想的工具,国民性因此而变得像鲁迅先生所批判的那样。我不知该不该这样说,即使是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要是没有西方列强的欺压凌辱,没有一批先觉们睁眼看世界,我们一直到现在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自己从封建制度中走出来?因为那被歪曲了的名教对我们民族的侵蚀太严重了,以至于在当下人们也还没完全逃脱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第六页到第七页: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我想说,现在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不过我所理解的“中学”的含义跟洋务派所要说的不是一回事,我所理解的“中学”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积极的、有用的文化,是摈弃了糟粕的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和哲学思想,是我们之所以为中华儿女的根本。西方很多有用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现在西方文化也悄然走进了国门,我们中间很多年轻人开始成为歌迷、球迷,开始爱上日本动漫,开始喜欢上好莱坞电影,开始把唱英文歌、看韩剧当做潮流„„西方人爱强调“人权”,用这来给我们施加压力,而我们也用这“人权”来反抗长辈的管束。道德是靠舆论压力约束人的,可现在长辈的舆论成了“封建”、“顽固”与“迂腐”,哪还有所谓的压力,只有了“反抗万岁”。道德没了约束力,乱七八糟的丑事自然也就愈来愈多了,而且还会慢慢被人接受,慢慢合理化。西方思想中很多是放任人的欲望,而且还对这些私欲加以保护,看看世界已被他们整成什么样子了。西方的科技比我们强,可他们的文化不一定比我们的传统文化好,比如说,我们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要比西方的“征服自然”好。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四十七页:洋务运动中的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失败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没能与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团结起来,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根本就没代表最广大人民——农民的利益。维新派是要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是要民主共和制,他们都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可中国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并不强大,所以他们想依靠西方列强,但列强只是想得到利益,哪会真正帮他们。退一步,即使他们成功了,没有经过资本原始积累的中国要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必然会一方面对外依赖,一方面对内剥削。那时,我们同样逃脱不了帝国主义的压迫,而且更多的农民会失去土地成为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工人,国家怎能独立、富强、民主、自由。后来的历史也向我们证实了,只有代表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才能救中国。(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

强者之间或者弱者之间才能谈联合,而强者和弱者之间,即使有共同的目标,也只能是强者吞并或领导弱者,何况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不同。大革命的失败算是给了共产党一个警醒,就是要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就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则需要理由,要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要灭亡旧事物就需要比旧事物强大,有灭亡它的能力。没有革命武装的共产党怎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无产阶级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应该用自己的枪杆去争取自己的窝窝头。(第一百二十七页,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当下我们谈长征,一方面是要警醒自己,要时刻牢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无数革命先驱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祖国的独立、和平与统一,继承先驱们的理想,致力于民族的复兴;另一方面,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一部分,在敬佩之余,我们更要担负起继承长征精神的历史使命,把它具体体现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坚定信念,坚持操守,不畏艰难险阻,处于劣势而不妥协,不拘泥于常理,灵活自如,适时进退。(第一百三十七页 长征精神)

我前几天看了美国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写的《黑天鹅》,里边说“在一个历史事件发生之前存在无数个事实,其中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会在后来你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中有帮助。因为你的记忆有限而且是被过滤的,所以你会倾向于记住那些事后看来与事实相符的信息,除非你不会忘记任何事情,从而不读不生活在不断积累的简单信息的重负下。”而且他还提出历史是由无数“黑天鹅”事件推动着的(黑天鹅事件就是指有稀有性、冲击性和事后可解释性的事件)。显然这个作者是一个反现实主义,可他对于历史的看法好像是合理的。虽然我们对过去很长时间的历史有了很深入的研究,而且总结出了无数条规律,可我们还是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甚至无法准确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因为明天的天气可能会骤变,可能会在某个时段某个地点发生意外的交通堵塞,从而我们的行程不一定会按计划来进行。另外,我们也无法对历史进行假设,只能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既然这样,对历史的研究还有没有意义?

我想是有意义的。历史是由黑天鹅事件所决定的,这不假,但这并不能说明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我认为这跟原子中电子“轨道”问题类似,电子会出现在原子周围的哪一点是无法预测的,它是一个有概率的事件,可是总体看来,电子在原子周围各点出现的概率是有规律的。历史也是如此,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某时会发生什么,但我们能预测历史前进的总趋势,正如有人所说的“历史是曲折前进的”。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供当代人及后人借鉴,从而影响各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让社会积极地向前迈进,减少悲剧的发

生。举个例子,有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和今年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的教训,人类可能会在以后利用核能的过程中更谨慎一些,从而减少此类悲剧的重演,如果不总结历史教训,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我认为,对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正如那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述要》读书笔记(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述要》读书笔记(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含五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分析) 2.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推荐书目

    《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利玛窦著,商务出版社,2014年,或者读这个版本:【《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_鲁布鲁克东行纪》,中华书局,1985年; 《鸦片......

    北理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参考★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一、内容简介 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

    近现代史读书笔记(五篇模版)

    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后感好不容易看完《黄仁宇回忆录》,感触颇深。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写得有多么得丰富多彩,重现历史,而是在于黄仁宇先生......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

    材料: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国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和利益上的差异,无......

    中国近现代史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签署的不平等条约 众所周知,在近代历史上,我国与很多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经不完全整理,共有38条。它们分别是 1. 中英 广州和约 2. 中英 南京条约 3. 中英 南京条约......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第一单元 晚清前期(1840—1895)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 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

    中国近现代史问答题

    中国近代史 问答题(百姓整理) 1、 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进行反侵略斗争的。P31~32 答: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侵略、压迫的过程。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