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曼哈顿的中国村》读后感
《曼哈顿的中国村》读后感
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曼哈顿远逊色于那个我们自接触美国的相关情况而知晓的繁华曼哈顿,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个曼哈顿是一个小小的典型美国小城,由于中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而得名“中国村”。
在这本书里故事主要围绕苛月和老熊、高洋和一鸣、安怡和建法、仁奇和他的小新媳妇儿,这四个在美中国留学生家庭的故事展开叙述的,随着他们的毕业、就业等不同情况,这四个家庭以不同的结局结束了他们的留学生涯。苛月和老熊这一对夫妇,真正算得上模范夫妻,几年的留学生活,并没有让他们之间产生距离感,反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情的处理上,两个人有了更大的默契。平常时间里,老熊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学校继续着他的研究生和助教生涯,虽然存款不多,生活也有点紧紧巴巴,但是一家三口也其乐融融。自然是少不了苛月的功劳的,几年的异国生活,也让她学会了不少生活技巧,知道那里的东西最便宜,那里拍卖便宜的东西,俨然一个“当地人”。
高洋和安怡并不是随夫出征的,她们都是在一鸣和建法出来安定下来已经一年左右时间了,她们才来了,目的就是一解相思之苦。
高洋和安怡来的时候,由于一鸣学校忙,就没陪同建法一块去机场接人,而是有苛月、建法、和仁奇一块接了。来了以后,高洋才知道留学生真正的生活。住的地方,吃的地方,全然不像个样子,整个的人也是全然顾不得形象不形象了。看到这里高洋也全都理解,但心里还不确切知道自己能否过得下去。当初就是自己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父亲一锤子定音,硬是把她嫁给了父亲的得意门生--陆一鸣,不过生活还算和和美美。没过多久,高洋就发现这里的生活太不好过了,自己又不像苛月那样对于持家了熟于心,就提出出去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去打黑工,一鸣也同意了,她也就去了,很快也就熟悉了餐馆的生活,与人相处得也不错。後来,安怡也去了,在打工这段时间,高洋还碰到了在中国留学的洋同学--萨姆。萨姆处处对高洋照顾,而且追求浪漫,总能使高洋感到窝心。尽管她心里爱他,她知道他也爱她,不过她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
安怡出来打工,也是出于无奈,在家也人生地不熟的。一天,大家伙看安怡脸色不对劲儿,就让餐馆的一个杭大夫给她把把脉,发现她怀孕了,就告诉了她。在这样的境况下,她在由于着,到底要不要孩子。在美国,医生是不能给病人做人流的,医生是要被逮捕的,就连做人流的人也是要受到处罚的。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行动与思想上的波折,安怡最终要了这个孩子。後来,这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就取名叫珍妮。後来安怡妈妈来了,帮忙照顾孩子,安怡算是轻松了一阵子,就赶紧过了托福,又继续修自己的硕士学位了。说起仁奇,大家伙都上心,老大不小了,还是独身一个。还非得找个中国妞,这在美国哪来那么多漂亮的中国妞?所以小伙子虽然各方面还不错,可一个出了国的穷书生毕竟没什么竞争力。仁奇父母也在中国老家给他相了不少姑
娘,就等着他回国办事了,毕竟回了国还算一海归,国内争着出国的大有人在,这何尝不是一根稻草。就这样,仁奇顺利结束单身生活,带着娇妻重赴美国。到了没多久,妻子嫌他没钱,就跟人跑了。
日子一天天过着,安怡修完了她的专业课,并且找到了一份在纽约的工作,所以就离开中国村了,独在纽约,远离家庭,不免孤独,虽然老板赏识,工作也算顺利,但是还是孤寂,所以经常去酒吧,与家里,中国村的朋友也日渐生疏。高洋也怀孕了,後来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陆森。高洋也在上学,不过最终不得已就又中断了。後来,一鸣的父母也来了,高洋和陆父陆母处不来,最终引起大的纠纷,一鸣的父母最终灰灰地走了。高洋对一鸣彻底失望了,提出了离婚,最终奔向了萨母的怀抱(也许吧),继续她的学业。仁奇的媳妇儿大着肚子最终回来了,大家都对她不屑一顾,只有仁奇依旧对她好,她们也离开了中国村。苛月一家子因为老熊学业完结,又对邻居的嚼舌根不满也离开了,尽管苛月对这里也是恋恋不舍。一鸣带着对高洋的歉疚离开前往加里福尼亚工作。这四个原本完整的家庭如今就这样都离开了。
“曼哈顿”,“中国村”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符号,二者的交融,意味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汇与碰撞。正是这交汇与碰撞,演绎出了“相聚-冲突-离散”的悲情三部曲。在那异国他乡,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三部曲在流传,也许将来一切都会好起来,随着中国的更加国际化,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郑州大学高三:张臣臣
第二篇:《曼哈顿的中国村》读后感
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曼哈顿远逊色于那个我们自接触美国的相关情况而知晓的繁华曼哈顿,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个曼哈顿是一个小小的典型美国小城,由于中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而得名“中国村”。
在这本书里故事主要围绕苛月和老熊、高洋和一鸣、安怡和建法、仁奇和他的小新媳妇儿,这四个在美中国留学生家庭的故事展开叙述的,随着他们的毕业、就业等不同情况,这四个家庭以不同的结局结束了他们的留学生涯。
苛月和老熊这一对夫妇,真正算得上模范夫妻,几年的留学生活,并没有让他们之间产生距离感,反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情的处理上,两个人有了更大的默契。平常时间里,老熊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学校继续着他的研究生和助教生涯,虽然存款不多,生活也有点紧紧巴巴,但是一家三口也其乐融融。自然是少不了苛月的功劳的,几年的异国生活,也让她学会了不少生活技巧,知道那里的东西最便宜,那里拍卖便宜的东西,俨然一个“当地人”。
高洋和安怡并不是随夫出征的,她们都是在一鸣和建法出来安定下来已经一年左右时间了,她们才来了,目的就是一解相思之苦。
高洋和安怡来的时候,由于一鸣学校忙,就没陪同建法一块去机场接人,而是有苛月、建法、和仁奇一块接了。来了以后,高洋才知道留学生真正的生活。住的地方,吃的地方,全然不像个样子,整个的人也是全然顾不得形象不形象了。看到这里高洋也全都理解,但心里还不确切知道自己能否过得下去。当初就是自己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父亲一锤子定音,硬是把她嫁给了父亲的得意门生--陆一鸣,不过生活还算和和美美。没过多久,高洋就发现这里的生活太不好过了,自己又不像苛月那样对于持家了熟于心,就提出出去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去打黑工,一鸣也同意了,她也就去了,很快也就熟悉了餐馆的生活,与人相处得也不错。後来,安怡也去了,在打工这段时间,高洋还碰到了在中国留学的洋同学--萨姆。萨姆处处对高洋照顾,而且追求浪漫,总能使高洋感到窝心。尽管她心里爱他,她知道他也爱她,不过她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
安怡出来打工,也是出于无奈,在家也人生地不熟的。一天,大家伙看安怡脸色不对劲儿,就让餐馆的一个杭大夫给她把把脉,发现她怀孕了,就告诉了她。在这样的境况下,她在由于着,到底要不要孩子。在美国,医生是不能给病人做人流的,医生是要被逮捕的,就连做人流的人也是要受到处罚的。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行动与思想上的波折,安怡最终要了这个孩子。後来,这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就取名叫珍妮。後来安怡妈妈来了,帮忙照顾孩子,安怡算是轻松了一阵子,就赶紧过了托福,又继续修自己的硕士学位了。
说起仁奇,大家伙都上心,老大不小了,还是独身一个。还非得找个中国妞,这在美国哪来那么多漂亮的中国妞?所以小伙子虽然各方面还不错,可一个出了国的穷书生毕竟没什么竞争力。仁奇父母也在中国老家给他相了不少姑娘,就等着他回国办事了,毕竟回了国还算一海归,国内争着出国的大有人在,这何尝不是一根稻草。就这样,仁奇顺利结束单身生活,带着娇妻重赴美国。到了没多久,妻子嫌他没钱,就跟人跑了。
第三篇:曼哈顿读后感
读《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有感
“此书谨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
——周励
九十年代初期,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二个十年,也是在这时,那些在八十年代早先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和国人,以自己在海外异域真实的心灵感悟和人身经历,开始书写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比较有名的就是那部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北京人在纽约》。那时还是懵懂时期的我,并不明白那个年代赋予这些文学作品什么时代意义。
转瞬即逝,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假期无意间在家中的书柜里发现了这本泛黄的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打开书的扉页看到这句话:“此书谨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这让我的心中充满这好奇,许多疑问浮现在脑海里:为什么一个中国女人要不远万里来到曼哈顿,而她在远离家乡的大洋彼岸又发生了什么传奇故事,能让她写成一本多达40万字的小说呢?于是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小说,首先我要说这是本好书!她是一本成功女人的宣言,一个女强人的奋斗史。
周励,美籍华人,商人兼作家,50年代初生于上海的一个军人家庭,经历了文革的岁月,1969年赴黑龙江生产建
设兵团种田、上大学、当医生。1978年返沪任外贸公司医生。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留学,1986年与美国麦克•伏赫勒博士结婚并开始创业经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该书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百年畅销书之一。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1992年席卷京城,至今已销160万册,被评论界评为“9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部文学作品”之一。当时一名内地青年写下这样的读后感:“看完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我也真正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苍白。当我在书本中如痴如醉地感受作者真实丰富的生活伊甸园时,一股强大的电流击遍我的全身,我听到了来自远方的疾呼:站起来吧!即使你一无所有,但还可以从零开始。上帝赐给我们同等的空间和智慧,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扶摇直上,而自己只能是一只井底之蛙?对于一个不能容忍灵魂平庸的人来说,生活是一场战争,不管是以胜利而告终,还是以失败结束,我们都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都会有一份精彩的人生。”
读完书后我掩卷闭幕,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 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的脑海中,朴实中凸显华丽的词藻将作者的文学底蕴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知识女性”面对今天的世界而做出的发自心底的呼唤和呐喊,她的真诚、坦率令人折服;她的思路、观点引
起了我思想上的共鸣;她的悲苦、困惑、挣扎和拼搏使人同情;她的成功使人为之昂奋。可以说周励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绝好的教科书,它可以引发同龄人的反思,它会给我们这迷茫时期的青年以有益的启迪。
周励成功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她从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女性”,经过自己的“孤军奋战”,成为在美国政界和商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美籍华人,不能不说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尊贵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优裕的生活她都得到了。但是这就是她成功的全部吗?不是的!她成功的真实含义是她通过自己的不屈不挠的努力,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她自己,实现了她的人生的价值。因而在她回首往事的时候,她有一种充实感,在悲苦的回忆中,仍有一丝喜悦之情在荡漾着。应该说,她苦闷过,困惑过,彷徨过,但是对于胜利者来说,这一切都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周励的成功除了这些外部的环境因素外,她的内在素质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于的。如果没有她的内在素质的支持,她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在中国的百万知青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分子,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做出了骄人的业绩,走上了成功的坦途,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回报。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平庸者、落伍者被时代的大潮击倒,被人世的滚滚红尘所吞没。
当我们思考这一社会现象时,我们不可否认个人素质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素质当然是全面的素质,包括思想、文化、心理等等方面。而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毫无疑问的,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周励则是有备而来的一个。如果拿我们自己和周励相比较,我们在一些地方是远所不及的。
有着“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她的地域文化、进步的思想,对周励的童年乃至青年时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周励显然是一个勤于学习的人。在文化层次较高,文化氛围较浓,教育水准较高的上海,周励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其实这一点正是周励向前挺进的起点,也是她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的本钱和支撑点。假设周励当初没有这样一个“原始”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增强的过程,那么很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周励。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一点上做的就远不如周励,虽然也想到了,也学了,但无论深度和广度都很欠缺,远未形成一定的“气候”。
作为一个立志奋斗的人,光有一定水准的素质当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拼搏勇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有时确实需要一种义无反顾、破釜沉舟的果决。要有一种不怕打破坛坛罐罐、勇于去建设一个新天地的决心。而这正是周励所具备并且做到了的。如果她在当初不能果决地冲破“罗网”,走出国门,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另外的一个周励。我能够做到这一点吗?非也。这又是我的一种欠缺。
拼搏奋斗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在艰难无助的困境中你必须咬紧牙关,克服常人所难以克服的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不惜用自己的汗水为自己冲出一条出路。周励无论是在北大荒或是在美国都表现出了这种苦干和实干的精神。
周励还有一点是令人称道的,那就是他在拼搏奋斗的具体实践中,在方法和策略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基本的目标和原则的制约之下,她能够尽快地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因事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不断地调节自身,增强人格魅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她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也是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周励已经是一个美籍华人,但她在文章中说她将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女人。她虽然身在美国,但是她始终关心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且积极出力献策。一个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令人敬重。
愿我们学习周励的拼搏精神,不断地向“成功”的高地挺进。
第四篇:了解曼哈顿中央公园
了解曼哈顿中心“中央公园区” 在纽约高楼耸立的曼哈顿中心,有一片开阔明亮的天空,那就是占地840英亩的纽约中央公园。它长2.5英里、宽0.5英里,基本上是一个南北走向的长方形。一百余年的历史证实了它深深地走进了纽约人的生活,是他们的一块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纽约中央公园,现从它的产生、发展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思潮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使纽约迅速成为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建筑业的兴起、能源的利用、交通的发达、贸易的开展使纽约人口大量聚集,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就在这新兴发达城市的另一面,笼罩着一片阴影。那就是拥挤、嘈杂、喧哗无比的环境以及日益严重污染的的空气。这一切使人们在心灵上具有压抑感。他们想冲破这个令人困扰的、窒息的空间;同时,他们又迷恋着这里的物质文明和生活享受,梦想着有一个充满新鲜空气的、无拘无束的、乡野般的美好环境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于是,一种追寻自然,崇尚自然的浪潮在纽约人中掀起。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画家、文人和风景园林设计师。他们沿着哈德逊河漫游。(Cdtskills和Adirondacks两地)奋力探索他们的大自然主题内容和寻求灵感;创作出不少动人的诗画。这些被后人称之为哈德逊河学派的美术作品,至今仍收藏在纽约的许多画廊内。其中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一位风景园林设计师唐宁以设计农村庄园、房地产为实际任务来体现他的思想。他出版了几本这方面的书籍,十分畅销,使人相信他随意的、如画般的设计才是纽约应有的园林风格。就在这倾慕大自然的浪潮中,沿着哈德逊河旅游就成了风靡一时的时髦活动。另一方面,一些从欧洲旅行回来的人也不断地宣扬伦敦、巴黎、德累斯顿、维也纳等皇家园林的美景与风格,这些皇家园林摆脱了长期私有的禁锢,已向公众开放。那里人们享受绿色园林恩赐的喜悦心情深深地感染了纽约人。在这种形势下,记者布来恩和唐宁一起积极要求市政府买地为公众建造一个大公园。布来恩充分利用他编辑和出版的晚邮报来宣传推动此事,扩大影响。因此,1850年,在纽约竞选市长的两位候选人也都积极表态支持城市需要建造大公园的主张。他们的态度对纽约决定建造大公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后来当选为市长的C?金斯兰先生在短短几个月内就采取措施要求市议会制定法律保证大公园的建立,为纽约市增添荣誉和骄傲。经过了几番周折,终于在1856年取得了为中央公园购地的许可证。
二、富于创见的设计
为了建造一个理想的城市绿色空间,在购地之后不久即1857年,纽约市政长官为了能获得最佳方案,宣布要举行一次设计竞赛。1858年4月28日在中央公园奠基日那天,宣布了从22个设计中选出的一个叫“绿草坪”的设计。这一设计的作者是沃姆斯特德(Frederiok law Olmsted)和瓦克斯(Ca1vert Vaux)。沃姆斯特德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园林大师。他大器晚成,曾经成功地设计了美国许多著名的风景园林。1857年他被任命为中央公园的园监,主持清场和建园工作。瓦克斯是一位具有艺术才华的画家和建筑师。唐宁在伦敦旅游时,看了他的素描画展,十分赞赏他的作品,并邀他到美国共事。在纽约他大声疾呼并建议中央公园的建设需要进行设计竞赛。在政府采纳后,他主动邀请沃姆斯特德与他共事,俩人通力合作,提出了一个具有创见的、充满艺术想像力的“绿草坪”设计。
从现今的观点来评价:“绿草坪”设计之所以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它符合了纽约城市发展的需求;它预见到未来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态观、娱乐观的变化;它凝聚了纽约人狂热的奔向绿色、追寻自然的思想感情;它倾注了两位设计大师自身的热望、学识和艺术才能。
三、设计风格与思想
沃姆斯特德和瓦克斯的设计颇受唐宁那种不拘形式的、富于画趣的设计风格的影响。“绿草坪”方案充分体现了这点,实际上是把荒漠、平淡的地势进行人工改造,摸拟自然,体现出一种线条流畅、和谐、随意的自然景观。
他们的设计风格还受到当时英国田园风光的影响。起伏的地势,大片的草地、树丛与孤立木,在此基础之上,加上池塘、小溪和一些人工创造的水景,如瀑布、喷泉、小桥等,形成一种以开朗为基调的多变景观。
他们的设计思想中非常明确的一点是设计是艺术创造,是要使人们感观上得到美的享受。因而,每一个小的局部都精心策划。同时,他们发挥了园地上原有的积极因素,改变消极因素。他们富于想像力的处景手法,至今仍被人们赞誉。如水面处理。特别注意了让它能反映风卷云行的大自然动态;在处理地形时,巧妙地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裸露岩石,使它们非常得体地成为自然园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设计构思还特别注意植物配景,尽可能广泛地选用树种和地被植物,强调一年四季丰富的色彩变化。园内不同品种的乔灌木都经过刻意的安排,使它们的形式、色彩、姿态都能得到最好的显示,同时生长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建园初期,大片地区采取了密植方式,并以常绿树为主,如速生的挪威云杉,沿水边种了很多柳树和多花紫树。花灌木品种十分繁多,还开辟了大片的草地和专门牧羊草地。正是由于在开创时就重视园艺,经过百余年的培育、更新和发展,今日公园的面貌仍旧保留了它原有的自然风格。
他们的设计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对园内外交通问题的关注。由于中央公园地处曼哈顿闹市中心,这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他们意识到必须合理地处理好公园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关系以及规划好园内的道路。在现今汽车泛滥的世界上,许多城市都为穿园交通而困扰。该设计根据地形高差、采用立交方式构筑了四条不属于公园内部的东西向穿园公路,既隐蔽又方便。又不妨碍园内游人的活动。至今人们仍认为在组织和协调城市交通方面,这一设计不愧是一个成功的先例。中央公园四周有低矮围墙。大门在南端,全园四周有许多随意出入口,园外两侧交通十分便利。在当时为方便游人乘马车、骑马和步行来园,他们充分利用地形层次变化设计了车道、马道、和游步道系统,各自分流,在相互穿越时利用桥涵解决。瓦克斯设计的桥梁没有一个重复。为不防碍景观,涵洞多置在低洼处,用植物巧妙地加以隐蔽。公园内部道路网的组织考虑到能均匀地疏散游人,使游人一进园就能沿着各种道路很快达到自己理想的场所。直到现在,中央公园的交通网络基本上还保留了原来的框架。
他们的设计思想非常超前的一点是,预见到人民需要在清新的空气中进行积极的文体活动,而中央公园将是第一个为公民提供开展文体活动的公园。当时,他们特意划出了一些空地,随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这些空地都已陆续建成各种各样的球场及娱乐活动场地。
四、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中央公园的建园,有着一番艰辛历程。1856年以前,在这片令人厌恶的硕大荒地上,到处是鹅卵石、裸露岩层,还有一潭潭死水及缓慢流动的小溪。一些牧羊主和酿酒人擅自占地放牧和做生意,加上一些流动居民,形成了一大片杂乱无章的地区。1858年开工时,雇用了三千名失业工人和四百匹马进行清场。工程一开始,就遇到牧羊主及棚户们的顽强抵制。他们用石块木棒攻击工人。百般阻挠。尽管如此。工程还是在市民的一片要求声中进行下去。清场工作十分艰巨。他们共运走了一万余车杂石及十几亿立方英尺的土壤到公园四周作为矮墙地基。1864年公园就初具绿色规模,游人就已络绎不绝地光顾,当年就超过600百万人次。公园的正式开放是在1876年,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虽经过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湖中的鱼、鸭被吃掉,但这里的工程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只不过进展缓慢而已。
1864年纽约市政府为买地花费了500万美元。但建设的资金主要靠富人捐助。这些赞助人虽对公园贡献了大量资金,却也对“绿草坪”规划设计不断地进行干预。他们总想在设计中实现自己的意愿(尽管有些也是为公众利益),要求修改设计。当时最典型的要数大律师安德鲁、哈斯威尔、格林(Andrew、Haswell、Green)。1976年曾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格林,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改造纽约市。1857年至1870年在他担任中央公园董事会司库和董事期间多次推行他的计划。对沃姆斯特德来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格林曾在公园里占地,建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人们舆论一直认为,尽管他是公园坚强的支持者,但对此做法应负重要责任。至今,没有其他人再敢侵占这块土地。另一种侵犯表现在雕像的建立。捐款者千方百计要为自己树碑立传。面对此事,瓦克斯和大画家丘吉尔联名写了一份报告,说明公园是为娱乐、舒适而建,不应该是一个阴森森的树碑立传之地。董事会(多为捐款者)勉强接受了这个建议,限制了林荫路旁雕像的建立,仅建了一些文艺界名人雕像。
总之,在公园设计实施过程中与以上种种干扰之争,成了公园传统之争,这些争执一直持续到今天。近代,公园极力表彰一些无私奉献的捐款人,并载入公园的史册,以摆脱这种自我宣传的现象。这一做法已取得成效。
随着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公园的设计内容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主要的变化是:
(一)在公园的东南部,原有一个军火库,沃姆斯特德和瓦克斯本想拆除。后被保留下来,作为公园办公室,公园主任又把一些名人送给市政府的一些动物安置在军火库周围地区。就此,诞生了美国第一个动物园。
(二)在东105街处,在“绿草坪”的设计方案中本想建一个树木园。但在1899年建立了几个大型玻璃温室和繁殖室。1934年,温室消失,而变成如今诱人的、以露地花卉为主的中央公园的园中园——温室花园了。
(三)1870年时的牧羊草地(Sheep meadow)于1934年改为大草坪,不再放牧。羊圈改建成一座漂亮的高级餐馆——绿地酒家(Tavern on Thg Green)。大草坪是人们进行日光浴和嬉戏的主要场所。昔日的牧草田园风光已一去不复返了。
(四)现在大都会博物馆西面的大草坪原来是两个长方形渡槽的老水库,1919年干枯了,现已建成以球类活动为主的最大的体育活动场所。它北面的水库整治保存完好,是纽约的主要给水水源之一,用铁栅栏围起。周围的小路是人们长跑的理想路线。水库中的海鸥、水鸟时起时落,形成大片湖光景色。
(五)公园的发展适应了当代各项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需求。路面改铺沥青,三十年代又修了自行车道,还建了一些永久性的网球场、溜冰场、足球场、排球场、棒球场、草地滚球场等,还有露天音乐台,特别是莎士比亚露天剧场的建立更深受人们欢迎。沿着公园周围还开辟了许多儿童游戏场。(六)近代,中央公园又把注意力引向园艺、植物品种的培养、植物配置以及动物保护。如成片树林的疏伐、更新;古稀树种的保养;原有品种的恢复;外来树种的引入;成片露地花卉的栽培;野花的保留利用;大片草地的养护;加强了对一些具有特色的莎士比亚花园、草莓园的建设和管理,还封闭了一片自然保护区。这些工作都是建立在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之上,并吸收了广大群众参加。建园初期养殖在林中的不同品种的七对鸟,现已成群。林中的松鼠、鸽子,湖中的鸭子、海鸥都已成为游人喜爱的、容易亲近的伙伴。如今,中央公园仍不愧是一个自然野趣、鸟语花香的境界。
五、公园活动的方式与内容
中央公园活动的开展,有着一段诱人的历史过程。在建园初期,除了供人们骑马、散步、划船外,它还成为各种精制马车的赛车场。衣着华丽高雅的上流社会夫人们,鞭打着马儿在人群的欢呼下嬉笑风生地在公园里奔跑。大约在1875年,不少绅士们也驾着四套马车加入赛车队伍,并创立了考究的轿式马车俱乐部。到了1890年骑自行车活动开始风行,一些衣着开放的女士们骑着镀金的、嵌镶珠宝的自行车招摇过市。时至今日,骑自行车、骑马和租马车兜风在中央公园仍很时髦。但是,它已成为广大公民所喜爱的活动了。
纽约人十分喜爱在大自然环境中锻炼身体。公园的体育活动场所之多,相当醒目。人们穿着各式运动服,随意地或有组织地进行练习和比赛。公园的汽车道在早上和傍晚以及周末一律禁驶汽车。而由一些长跑、竞走、骑车、滑板、溜旱冰的人群占据。每年纽约举行的国际马拉松长跑终点站也设在中央公园。几个大草坪是日光浴、休息、溜狗、扔飞盘和自由嬉戏的理想场地。总之,这里是纽约人开展体育活动的大本营,它实现了沃姆斯特德的预见。
中央公园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扣人心弦。除了个人、集体、家庭节假日进行的随意表演和娱乐外,公园重视有组织的开展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现介绍三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举行各种文艺表演。每年夏季是黄金季节,在露天音乐台,每天排满了国内外艺术团体的演出。莎士比亚露天剧场也演出他的名剧。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一些世界名歌唱家也到公园为公众演出。例如1988年夏日的一天,纽约市民携家带口在大草坪上聚集了十几万人,手持鲜花、气球、三五成群围坐野餐、消闲。入夜,他们在皎洁的月光下,清爽的环境中,柔软的草地上欣赏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和多明戈的演唱。公园组织的第二种方式是:“边游边聊”(Walks and talks)。它出于沃姆斯特德当年漫游英国时汲取了激情与灵感而写下的一本书“Walks and talks of an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这是一种内容丰富、非常随意的、小型、自由的游园方式,有导游员带领,如边游边漫谈有关公园的历史、保护,观察昆虫、鸟类,赏花、认树、摄影、作诗,欣赏周围的摩天大楼景观以及在安徒生雕像旁为孩子们讲童话故事等等。第三种形式是学手艺(Workshop)是一种富于民间风俗、趣味性很强的劳作,如有人教做蝴蝶、植物标本,做风筝、书笺,做木工、编草帽等等。以上这些活动非常频繁。每年按四个季节印刷出活动日程安排表,游人可免费索取和参加。总之,中央公园的文化娱乐活动充满了科学和术艺性。它深深地吸引了广大群众。
六、中央公园的几点启示
纽约中央公园被认为是世界公园的典范,它的设计与建园的成功给人们以如下启发:
(一)中央公园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纽约人生态观转变的反映。园林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央公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首先,它以优美的自然面貌、清新的空气参与了纽约这个几百万人聚集地的空气大循环。是纽约市的大氧气库。所以,尽管北部有些荒芜,人们仍坚持保护它的完整和不容侵占;保护它的空气与水质的洁净;保护它的林木和草地。另一方面,中央公园适应了纽约人娱乐观的变化,满足了城市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它不收门票,全年自由出入,免费参加各种活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场所。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份。对城市来讲,它是公园;对个人来讲,它就像自己的私园一样。所以,许多纽约人为它捐款和参加义务劳动。这就保证了公园的朝气与活力。
(二)中央公园的建立更加促进了城市经济、建设与交通的发展。沃姆斯特德预见到,中央公园必将成为这个城市的中心。百余年的发展史证实了城市建筑向公园外四面拓展开去,三条地铁沿公路两侧而过。特别是公园两侧的房地产价值升高,促进了许多豪华公寓及大饭店的建设。东侧五马路一带为黄金地段,地价昂贵。这里的居民推窗瞭望,看到的不是几个绿块,而是一片自然风光,享受到的是新鲜的空气,当然只有富人才能住得起。总之,中央公园的诞生与发展说明只有公园与城市平衡发展,才能使城市面貌改观,更加繁荣。
(三)中央公园的建立带动了美国城市公园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绿地系统启蒙思想的诞生。在沃姆斯特德与瓦克斯合伙设计了中央公园之后,在全美国掀起了一个建设城市公园的高潮。中央公园建园成功,鼓舞了各个城市纷纷自建公园,而且是各有特色,婀娜多姿。这势头一直持续到廿世纪20年代,并波及到欧洲及世界各国。
在中央公园设计后,瓦克斯又设计了布鲁克林前景公园(Prospect park)。它的风格特色可与中央公园相比美。接着他们二人又共同设计了公园公路,改进城市的汽车大道为一个充满绿色的宽阔的公路,把当时还是两个城市的纽约和布鲁克林的公园联系起来。1873年又改进了海洋公园大道,把前景公园和科尼岛联接在一起,使纽约市的绿地趋向于沟通。此外,在波士顿,也做了类似的设计。这是城市绿地系统思想的启蒙。使绿地真正地溶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当今在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树立的一个思想。
中央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群众设计的公园。沃姆斯特德和瓦克斯为它奉献了自己的热情、智慧和艺术才华。园林设计师凯潘说:“中央公园就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那样值得我们尊敬和保护,特别是,它是一种独特的城市艺术”。
曼哈顿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 被大家叫做纽约市“后花园”,面积广达 843 英亩,是一块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观。南起59街,北抵110街,东西两侧被著名的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园西大道所围合,中央公园名副其实地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岛的 中央。340公顷的宏大面积使她与自由女神、帝国大厦等同为纽约乃至美国的象征。1857 年纽约市的决策者即将这座城市预留了公众使用的绿地,为忙碌紧张的都市生活提供一个悠闲的场所,清晨、午后、傍晚都能看见一身运动装扮的曼哈顿白领们慢跑在公园的小路上。
第五篇:大通曼哈顿银行
大通曼哈顿银行
坐落于纽约市中心的大通曼哈顿银行是一个培养和选拔职业商业银行员工的摇篮,它在人事管理和员工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重视。
大通曼哈顿银行重视培训、重视人才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对教育费用的重金投入上。因为这是一种投资,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巨大收益。对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美国商业银行都有共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此做得更加突出一些。它们平均每年对教育经费的支付就达5000万美元。而且,如果在银行工作期间满半年以后,没有单位的可直接申请入学,由银行提供全部费用。重金的投入加快了人才培训的步伐,也间接地加速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内部素质的提高。
银行内部素质的明显提高,使得大通曼哈顿银行在资金的投入上更加增大,就去年来说又增设了几个培训项目,资金又增加了2000万美元。大通曼哈顿老总裁曾说过:企业的实力是一定要让人才队伍超前于事业发展,才能更快地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并得以发展。
大通曼哈顿银行设置专门培训机构和专职人员,他们的人事管理部门下属的1~5个培训处都有足够的人员抓培训工作,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职员培训部门是由83个有经验的培训管理人员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为领导提供员工教育的有关信息,如本培养的具体人员和对其培训的基本项目,及其培训的结果,对各学员的心理素质的培训上他们尤为重视,每个学员都要在培训部门所设的各种各样的困境中,战胜并超越自我,最后才能真正占有一席之地;二是负责银行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培训部定期让员工与银行领导会面,把自己心理上的想法和愿望反馈给银行领导,这样直接地沟通了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思想,并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为日后工作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三是根据银行领导或董事会的要求,组织员工撰写个人培训计划;四是组织落实各种培训工作,如他们的职工教育技能培训可分月进行,趣味性的培训每周二次。这种培训机构完成了银行的各种培训计划。
认真执行培训计划是大通曼哈顿银行每年必做的一项工作,银行要求全体员工每年要搞一个自我培训计划,并做到切实可行。如某员工在自我培训计划中这样写道:1月-2月,对银行内部的基本环境和结构做一次调查。2月-3月,对自身不足之处和对银行的不满之处做一个系统的总结。3月-7月,主要对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善。7月-12月,对银行的不足之处提出更好的建议。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培训计划,是在员工提出的新一年培训计划基础上,由总行制定,再由员工选择,如微机、写作、银行新业务等。然后,交员工所在部门审核并报上级部门。最后,由培训主管部门汇总、实施。
大通曼哈顿银行把培训与晋级、提升、奖金紧密结合。使用这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员工主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大通曼哈顿银行搞了一个员工鉴定表,每人每年都要填写一次,其中是否参加培训是重要一栏,这栏的好坏关系到将来提资晋职的机会,在这方面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员工深有体会。
大通曼哈顿银行还把培训与奖惩政策结合。在银行规定表上有这么一条:“凡无正当理由且多次拒绝参加培训者,银行予以解雇”,以此来推动全体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工作需领导身体力行,在大通曼哈顿银行,这对每位领导来说已经是极为普通的事情。大通曼哈顿银行员工培训的成效与其领导带头参加培训是分不开的。在大通曼哈顿银行为了使高级主管了解新的信息,经常对他们进行快速培训;有时还要送到有关大学专门培训。大通曼哈顿银行每年也要抽出一部分时间培训银行领导等各级官员,该行教育工作主管曾把培训工作的主攻方向放在银行领导上。
银行为使基层工作人员迅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曾多次举办短期电脑培训班,为了使员工都能写出简明、准确、有用的报告及信件,该行还专门举办写作技能培训班,在写作技能培训班中,有些经过培训一段时间后便能写出
一篇文路清晰、语言准确和思想健康的好文章。这说明职工素质的提高使银行的形象也提高了一大步,这无疑是一种生动的广告技巧。
记得一个哲人说过,压力会使强者振奋,会使弱者消沉。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员工和领导无疑是属于前者。压力使银行的形象得到改变,赢得了储户的信任。压力也使他们的培训工作取得了突破。他们在于部教育上侧重经营能力的培训也是出于一种压力。由于美国政府对银行的管制很多,比如银行拒绝贷款或存款都要向客户说明原因,因此,银行时常针对政府新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法规相应地搞一些备忘录,同时召开分行业务主管参加总行负责人主持的专题研讨会,以提高于部的政策水平和经营能力。
大通曼哈顿银行要求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人员要具备大学以上学历。为此,有些员工积极申请参加学历或学位培训。银行负责支付全部费用,学习人员的工资照发。但规定,只能业余时间学习。建立这种“资助自我开发”制度,企业自然增加了部分开支,但从长远看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公司规模扩大时职工可以内部流动,尽快投人较大的工作空间;二是在公司进行技术调整时下岗职工可以增加谋职机会。银行要求职工加强道德修养,鼓励职工在离开银行后继续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并把类似的培训看作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回馈,这些经验受到了有关组织的重视。科技的更新,经济部门的不断调整,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正在萎缩或消失,而另一种新的银行经营方式在不断地滋生,这就加大了人才的流动。有条件的企业为社会分担一部分职工再就业的预先培训,这就是大通曼哈顿银行之所以受到美国政府重视的原因之一吧。
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员工有8万多人。去年,他们把在国外招来的新雇员调回国内进行2年岗前培训,并在会计、信贷等四个主要业务部实习半年,然后再派到其所在国家工作,这种做法受到银行领导的赏识,也受到这些新雇员的欢迎。一个企业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学习他人的长处,吸收外国的新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本地员工工作期满6年者就可前往国外分文机构考察。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老总们非常相信“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他们说:让员工在国外住上一段时间,获得宝贵经验,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国
际性构想。职工有这样的构想,对企业将大有裨益。除此之外,本部每年又选派业绩较好的七八个分支机构的老板,前往日本东京的三菱和住友银行实习两个月,这个制度也广受员工好评。
在大通曼哈顿一系列的计划中,其实主要的是使录用、培训、选拔、管理实现了一体化,统一由人力资源开发部门负责。银行提拔或变动员工工作的主要依据就是看培训后的工作业绩。美国是一个金钱资本主义国家,而在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大通曼哈顿银行久盛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从最基层抓起,从员工的培训选拔上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