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曼哈顿+华盛顿城市规划特色及思考
一、纽约城市规划特色与思考
(一)纽约印象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国际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其主要的商业、金融、政治等功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曼哈顿地区包括曼哈顿岛、伊斯特河(即东河)中的一些小岛及马希尔的部分地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等都集中在曼哈顿岛。曼哈顿高楼林立,5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就有600多幢,成为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尔街了,美国许多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以及律师事务所均云集于此。
(二)纽约的规划特色 1、有序的城市交通
纽约市是美国城市中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中又以曼哈顿地区为最。曼哈顿地区虽然高楼林立,开发强度很大,人口密度很高,但是城市交通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忙乱和拥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
纽约的公交舒适、准时、方便、快捷。首先公交车质量较高,也非常干净;其次,公交站点分布密集,一般纵向公交每隔2-3 个街区设一个站点,横向的公交每条街都有一站,便于市民就近上车;第三,在市中心地区专门辟有“公交专用道”,供公交线 使用,其他车辆不得在这条道上行驶,保障了公交的快捷和准点;此外,纽约市政府还充分利用征油税、过桥过路费以及在一定路段除公交车以外的车辆不许“ 左拐弯”或“右拐弯”等等政策导向来鼓励市民多乘公交、少开私家车。
行色匆匆、川流不息的行人也是纽约街头的一大特色,在纽约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行人享有很多优先权。首先,大部分街道交叉口人行横道都有专用指示灯,绿灯的时间可以确保行人轻松通过;其次,纽约禁止红灯方向的车辆右转弯,保证绿灯方向的行人可以安全的走过马路;同时,纽约还规定沿街的商户、住户或者单位对其门前的人行道具有保洁和维护的责任,以保证行人安全。正因为行人具有种种便利和优先的权利,纽约许多上班族都选择步行。2、巨大的中央公园
在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中央,有一片宽敞的绿色空间,这就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五大道至八大道,59街至110街之间,公园长约4000米,宽约800米,占地面积约为3.41平方公里,占整个曼哈顿岛面积的6%。中央公园的特色不仅仅在于其很大的占地面积,更在于其自然生态的规划设计理念。
中央公园始建于1856年,由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主持设计。中央公园设计特色之一就是分离式交通系统,人行道、跑马道以及观光车道都自成体系。同时为保证公园在视觉和经验上的完整性。规划把4条横贯公园的马路下沉 到地下,并用藤蔓围绕的石拱桥连接两边的土地,人们行走在公园里,很难觉察到这些下沉的交通道路。
中央公园设计特色之二就是其自然野趣。中央公园的设计风格十分简洁,它的主题是水、草坪与树林,在为人们提供游憩和公共生活场所的同时也起着天然调节器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功能,成为城市孤岛中各种野生动物最后的栖息地。中央公园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成为西方后来者竞相效仿的典范,推动了美国城市公园运动。
(三)几点思考
1、公交优先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城市发展越来越大,开发强度越来越高,使城市交通量快速增长,尤其近年来,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更加加剧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许多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状况十分严重。
为什么我们有的大城市交通状况比纽约曼哈顿还要拥挤,我们也强调公交优先,投入逐年加大,为何难以改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城市交通的规划理念。目前,我们的城市在解决交通问题的时候,往往采用的建设道路、增加停车场等办法,来增加城市交通供给,但是这种供给的增加很难适应城市交通量的增加速度,反而使其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当前,如何制定积极的交通管 理政策,在城市中心区引导居民多使用公共交通,或者步行,限制使用私家车,以此来减少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需求,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2、自然生态
中央公园自然生态的规划设计理念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公园规划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反观我国城市公园现状,河流被渠化、硬质化;花草树木被拼凑成机械的几何图形;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引进名贵树种,造景热带风情;公园绿地充斥着太多的亭台楼阁、假山喷泉、商业建筑。矫揉造作、僵硬突兀的人造景观越来越多,自然风貌越来越少,这些现象令人忧虑,引人深思。
现代化城市建筑高度密集,在视觉上,横平竖直几何式的布局和方块形的几何体排列,略显僵硬;在听觉上,城市居民也饱受工业和交通的噪声污染。(改后)现代城市居民在紧张工作之余更希望在绿荫环抱的环境中散步、休息、观赏,他们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趣和返朴归真的美。因此,现代城市公园高品质的规划,应积极思考采用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公园中的主要景观建筑应只起点缀作用,并要与大自然流畅质朴的情趣相协调。
二、华盛顿的规划特色及思考
(一)华盛顿印象 美国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波托马克河畔,面积 53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平方公里。美国最初的首都是纽约,独立战争胜利后决定在该地区新建首都,并以总统华盛顿的名字命名。
一进入华盛顿,就给人一种清新、宁静、庄重的感觉,与纽约不同,这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拥挤的人流。在整洁宽敞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绿地公园,精心设计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点缀其间,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华盛顿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华盛顿的城市规划也是世界城市规划历史上经典作品之一,是古典主义规划设计手法的代表作。
(二)华盛顿的规划历程
1、初步规划
华盛顿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三个历程。最初的华盛顿规划是在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主导下,由法国建筑师朗方(L’Enfant)在1791年完成的。这个规划深受法国巴黎规划的影响,以轴线、林荫道、大型公共建筑来表现“世界级的首都”,这种以空间形象来表现政治内容的规划方式,奠定了华盛顿城市结构的基本框架。
2、规划完善
1901年,在参议员帕克思(Parks)主导的规划委员会领导下,由美国本国规划师对前一次规划进行了完善。在这次 规划完善过程中,他们充分借鉴了欧洲城市规划的经验,将公共建筑排列在主要街道两侧,以强调这些轴线,并在轴线交汇处设计了大片公共空间。同时,沿着波多马克河(Potomac River)边的滨水地带布置了公园和纪念碑。这个规划的实施,形成了如今华盛顿的城市形象特色
3、规划修订
1994——1997年,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华盛顿市政府共同组织的“首都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下,对华盛顿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修订。此次规划修订注重保持城市的历史延续性,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强调整个城市应该以国会为中心,依靠“国家林荫道”统合全市;并利用建造新的公共建筑、博物馆、纪念性建筑的机会,来刺激全市经济发展;将波多马克河和阿纳科斯梯河(Anacostia River)纳入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建设滨水地区。这个规划至今还在完善落实之中。
(三)华盛顿的规划特色 1、单一的城市性质
一般而言,首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金融中心、对外交通枢纽、高等教育集聚地和工业发展重点地区,其职能是复杂多样的,城市性质往往用一句话难以概括。在我国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都将自己的城市性质定位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要做商业中心,又要做工业中心、交通枢纽,还要做旅游目的地,城市 性质高度综合,城市职能复杂多样,城市规划统筹协调的难度也很大。而华盛顿仅仅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至多再延伸一些科技文化职能。坐落在国会山上的国会大厦是华盛顿的象征,它与美国总统府白宫和最高法院这三座最著名建筑物排列成三角形,以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鼎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形成华盛顿的城市规划特色之一。
2、巴洛克式的城市风格
华盛顿的道路系统规划没有采用北美流行的方格路网,而是形成了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城市中心区由一条约35公里长的东西轴线和相对较短的南北轴线构成主要框架,规划将三权分立中最重要的立法机构大楼――国会大厦,置于全城最高处——国会山上,并作为中心区东西轴线的东端。西端则以林肯纪念堂作为对景,轴线两侧建有一系列博物馆。南北轴线的两端则分别是杰弗逊纪念堂和白宫,两条轴线汇聚的交点耸立着华盛顿纪念碑。笔直的轴线、宽阔的林荫大道、宏大的广场节点、标志性的对景等等都具有强烈的巴洛克风格。
3、自然生态的城市绿化
华盛顿全城绿地面积为31平方公里,人均超过40平方米,郊区和市区共有20多座大型国家公园、植物园、游览胜地,是世界上大型公园最多的首都。华盛顿的市中心既不是 标志性的现代化建筑聚集地,也不是繁华的商业街区,而是一片生态环境良好的绿地。整个华盛顿城就象一座山清水秀的大公园,城外青山环抱,城内清澈的河流缓缓流过,两岸浓荫密布,林中鸟语花香,就连许多建筑物的楼顶都布满了绿色植被。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和谐共处,绿化面积大、生态环境好也是华盛顿的城市规划特色之一。
(四)几点思考
1、规划的前瞻性
虽然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整个美国的人口只有300多万人,但设计师朗方却预测美国未来将会有5亿人口和50个左右的州。华盛顿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必须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朗方规划华盛顿远景城市人口为80万人,而华盛顿特区现有人口只有60万,华盛顿市道路骨架、基础设施容量、园林绿化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现在华盛顿城市仍然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在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如何科学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一直是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方面与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批体制有很大关系,因为城市人口规模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审批的主要控制指标,存在着重人口规模控制,轻城市实际发展需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城市承担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农村富余人口的功能,相关户籍制度还在改革完善中;同时我们的城市性 质是复合的,城市职能是多样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确实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在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常常是修编一次规划,增大一次人口规模,有的城市甚至规划刚刚审批,人口规模就已经突破规划,基础设施就需要升级改造,城市用地布局就需要调整,使规划缺乏前瞻性,造成城市建设的严重浪费,值得反思。
2、规划的延续性
在第一次华盛顿城市规划中,就明确了国家所需要的各个机构的位置及其规模,在此后的200多年里,虽然出现许多当初没有预想到的建设,但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及其原则直到现在还坚持实施, 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虽然历经200多年的建设历程,但很多单体建筑风格都能与当初的规划风格相对接, 并形成一种总体性和统一性的城市格局,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永恒感。
一个城市的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数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程,如何保持城市规划的延续性是当今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一届政府一个规划,是我国部分城市在规划中存在的巨大弊端之一,盲目的拆旧建新、大拆大建,造成了城市建设的巨大浪费,也割断了城市良性发展的轨迹,使城市历史文化缺失,形成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形象。因此,在我们城市规划过程中,理清城市发展的脉络、传统的道路框架和空间肌理,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 保护,并结合城市自然地形,形成城市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塑造城市的个性特色显得十分重要。
3、规划的严肃性
一部规划的实施远比设计难得多,在城市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既要有历届城市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更要有相关政策、法规的持续支撑。在华盛顿侧城市规划中,就规定了市中心区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国会大厦的高度(33.5米),这一规定在华盛顿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如今,国会大厦既是华盛顿的标志,也是华盛顿最美丽、最壮观的建筑群,美国人把它视为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是我国规划工作者对城市规划严肃性的深刻体会,城市规划的严格施行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当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加,城市规划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和弹性,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削弱了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使其既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又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保障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促进城市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是摆在我们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思考和探索。
第二篇: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
自从有城市规划以来,传统城市的特色就渐渐消失了„„今天刚刚听到的一个观点„„虽然偏激,是不是也有点道理呢?
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今天的规划,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加上制定规范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人,真正了解城市和人的深层需求的,真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的寥寥可数,他们的“产品”算得上城市规划吗?
另外,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能够规划、或说引导城市发展的能力和程度。“变化比规划快”,我们所处的城市时代,是城市发展变化激烈的过程,是自相矛盾的过程。环境最差的城市,往往又是人口最拥挤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两者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土地受害,住房困难,交通紧张,绿地减少„„城市化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环境破坏的过程。
“城市形象不光是规划和建筑两者之间的事”,明白这句话的全部意义很重要,可使偶们不必过于自恋或自卑,而以平常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设计只是若干重要环节中的一个。
但是,全面的分析之后,这个话题的焦点被(“偷偷地”)分解了,偶又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所以觉得有必要建议大家回到“专业地带”来继续讨论。
这个问题的确可以从城市大系统的高度来认识,前面偶们多多少少也提到了体制、立法、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特色的影响,说:他们也应该对目前的不良状况负责,甚至责任相对更大。不知道如果是在一个“体制”、或者“立法”方面的专业论坛里讨论同样的话题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估计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人要说:因为设计行业水平太差!也许他们也会抱怨自己的地位不够高呢!——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这种很有道理却可能导致扯皮的争论里耗太多的时间,只要能概念性地搞清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然后就必须尽快回家先把自己的脸洗洗干净,否则到最后大家依旧灰头土脸,到底是图个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牢骚、叫屈或者互相声讨推委吗?——偶们是不是应该回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讨论并着手解决问题呢?
所以我们不妨回过头来,从专业本身看出去,先把自己的专业工作对城市面貌的影响做个客观的总结,并不见得非得拿“破坏力”做切入点吧。
面对现实,我们是否还顽强记得自己的“理想”,又是否怀疑过从一开始就走错路的可能?
城市依旧,理想不变。
第三篇:城市规划特色苏州胜哈尔滨一筹
拱形小桥、白砖黑瓦成就了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城市建筑特色,而哈尔滨宣称的“大气”“洋气”“灵气”却不明显
城市特色规划苏州高冰城一筹
走进苏州,感受到的是古代文化在现代文明中流淌。小桥、流水、绿荫、人家,古代园林建筑布局在现代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并融进具有现代建筑群里,从而使这座城市建筑呈现出以园林艺术为主要的特征。一个一个居民小区是古代园林的扩大,曲水流觞,围绕小区四周。拱形小桥,白砖黑瓦,呈现一幅宁静的山水画,显得城市现代又古老。
建筑学家指出,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现存的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以及沧浪亭,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而这些园林又完美地融在苏州现代建筑群中。那么苏州是怎样做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的呢?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时匡先生介绍,一是协调的手法。从宏观上讲,一个城市的风格应该是统一的,因此不管建筑出现在城市的哪一个区域,总体上彼此应有某种呼应关系,当然这种呼应关系可以是形式上非常类同的,也可以是仅在某些方面,是“形似”还是“神似”,要视建筑所在的区位而定。建筑师有必要在设计前对基地作非常深入的分析。一般来讲,在文物建筑四周,在历史保护区内建筑形式应更多一些和传统建筑取得协调,特别是建筑物的高度、体量、比例以及空
间关系决不能破坏原有的环境。有观赏价值的一般民居也有必要在外形上“封存”起来,内部则可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作更新改造。二是对比(或称对比协调)的手法。协调是主旋律,对比手法只能谨而用之,用在关键部位,起着调剂和提示的作用。如果把城市比作是一首乐曲,那未每一幢建筑就是音符。一首乐曲都有一个基调,没有主旋律就不成其为乐曲,但如果同样的音调反复重复出现,又会感到乏味。在城市形态的规划中要十分注意组织平衡和起伏。目前,苏州古城的主格调已形成,在今后发展中的一般性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商业等都不能偏离这个格调。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段,一些特定性质的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在形式上可以作一些突破,但仍应有苏州内涵,并对建筑师和业主有更高地要求。三是“曾相似”的手法。所谓“曾相似”是指意在追求新和旧的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建筑形式上并不追求和传统建筑的一致,而是在品味上寻求某种协调关系,也就是一种将传统建筑加以提炼的设计方法。
据了解,正是在这样的建筑理念下,苏州城市无论发生怎样的发展,都始终保持整体上的风格:小桥流水人家,半边城池半边水,古韵今风相辉映,黑白灰,淡素雅,粉墙黛。
由此,想到哈尔滨。哈尔滨城市建筑是什么风格?规划部门将其定为“大
气”“洋气”“灵气”。行家指出,作为风格特征这样的规划是不错的,但怎样的建筑才显现出哈尔滨城市风格是“大气”“洋气”“灵气”呢?恐怕不好界定了。这就是虽然哈尔滨城市建筑做了规划,但城市独特的风格还是不明显,伴随城市扩建,现代化建筑增多,原来的以欧洲风格为基调,集中展现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相结合的建筑风貌,越来越显得弱化。保持外国侨民和异域文化的建筑和地区在不断外延的建筑群里就显得渺小与少了。哈尔滨江北尼古拉教堂、哈尔滨清真东寺、哈尔滨圣母安息堂、哈尔滨圣·尼古拉大教堂、哈尔滨布拉格维音卡娅教
堂、哈尔滨土耳其清真寺、秋林公司、中央大街等地,似乎只是哈尔滨保留下来的一个个特色景点,而不能与周边环境形成特色建筑群,体现出哈尔滨的“洋气”与“灵气”来,更不用说“大气”来。
对此,黑龙江省建设厅一位负责同志指出,哈尔滨城市建筑存在问题一是城市规划缺乏统一性,把城市分割成几部分独立进行规划,缺乏城市规划的整体意识;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存在多头管理问题;三是规划滞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四是执行规划不严格,存在不按程序审批和不按规划建设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哈尔滨市的城市建设工作就无法提升到一个新档次,无法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为此有专家主张,向苏州城市建设学习要突出城市特色。哈尔滨市至少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色:一是历史人文特色。哈尔滨市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要保护维护好现有的欧式建筑,同时可以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中西文化结合风格的建筑。哈尔滨市是金朝的发祥地,也是满族人的聚居地,其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二是自然特色。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哈尔滨市做为省会城市,更要呈现出这种自然特色。要抓好城市和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现在哈尔滨城市绿化率太低了,与苏州65%的城市绿化率相差甚远。三是松花江水资源特色。松花江水在哈尔滨流淌许多年,但哈尔滨却没有引松花江水进市,做水的文章,增加水的覆盖面积是构建城市建筑特色的重要内容。水的覆盖面积与绿的覆盖面积扩大对哈尔滨市城市特色建设同等重要。
发表《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11月6日一版头题
第四篇: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模式探索思考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当我们漫步街头亲身感受宜人环境时,对城市建设成就的体会最为深刻。城市建设的档次标准在日益提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为此付出了千万的艰辛和努力。但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也同样面临着时代进步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城市规划管理质的跨越,成为规划管理工作提升的基点问题。
一、社会背景分析
(一)信息化成为主导
目前,全球已掀起一股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的高潮,国际互联网上相连的计算机已近达数千万台,全球有数亿人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各种业务处理。当前,我国也已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事业蓬勃发展,信息网络初具规模,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随着地理基础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给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土地管理已经步入现代化管理的行列,高效、便捷、快速成为信息网络效益的代名词。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各行各业都在积极靠拢。
(二)管理程序法制化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行政诉讼,成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且探讨新的规划管理模式,切实杜绝商业贿赂,廉洁勤政,也成为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许多城市通过网上办公的实现,减少了管理人员与建设单位的面对面接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健全,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小到维护自身利益,大到维护城市公众利益,主管部门每年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在逐步增加,城市氛围中重视的规划气氛越来越浓厚。我们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感到了肩负责任的重大,城市规划涉及千家万户,影响方方面面,只有搭建好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桥梁,才能真正提高规划地位。
二、当前规划管理模式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管理细化,质无差别
自1995年规划管理机构成立至2003年全市规划管理工作垂直上划以来,规划管理力度在逐步加强,工作制度在不断完善,工作程序越来越规范。我们认真分析多年来的规划管理手段和方式,发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仅仅是在管理深度和细度上有所增强,管理模式基本是一成不变。而当前,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逐年增大,造成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且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城市规划任务繁重,问题复杂,行政效率急需提高,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十几年以来固有的以人工制图、审图为主的规划管理模式,规划管理手段将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二)基础薄弱,数据缺乏
纵观当前现状,城市信息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原因,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数据信息的需求与现实性差的矛盾愈加突出,城市数据基础信息和建设基本图件的陈旧和匮乏,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腾飞的因素。现使用的1:2000地形图依然是1994版的,大部分城区的1:500地形图都处于空白状态。工作中要进行局部地块现状资料的测绘,工作周期予以延长,如果我们的规划资源丰富充实的话,就可进行直接的调用和应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是一种全新的景象。
(三)资源有限,共享受限
虽然我们拥有的资源有限,但对它的利用并不充分,规划可向社会公示,管理内部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成为出现重复工作的因素之一。审核项目时需要审阅批复的规划,就必须去有关科室进行案卷查阅和借阅;市局办公会上还未实现对数据库资料的应用,资源的不可传递,制约着效率的提速。
(四)距离制约,传送繁琐
**市作为一个组群城市,各个城区相对独立,由于审批一支笔的工作原则决定了规划管理手续办理的传递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传送距离上不方便的弊端,建设单位往往在中心城区和各城区间进行穿梭,时间周期长,工作效率提高受到影响。
三、规划管理模式提升需要开展的几项工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基础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建设,提高规划科技含量,规划管理模式提升实现质的飞跃,是规划部门形象的大提升和大跨越,也是规划工作不断前进的大方向,更是国内和国外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数据库建设应用迫在眉睫
数据是规划管理的基本前提,数据库建设是规划管理模式提升的核心,要实现质的转变,就要先抓数据,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数据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与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从基础地形图的更新和其他基础数据的获取入手,努力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起快速有效的数据信息更新机制,为实现规划管理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数据库建
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通过数据库的应用可实现规划管理模式的技术性革命。一是数据库应用于资源的共享。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资料随用随查,减少额外办事环节,简化办公流程。二是数据库应用于提高规划编制的科技含量。能大大缩短规划编制工作中前期基础资料的调查周期,减少工作量,并且获得的数据更加科学、准确。三是数据库应
用于提高规划审核的科技含量。使规划管理部门在图纸审查时,进行多方面技术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杜绝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的情况,做出科学决策。四是数据库应用于实现超前规划。借助数据库可开展规划咨询策划工作,将规划理念和思路提前向领导汇报,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更好的服务领导,引导城市健康发展。五是数据库应用于增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尤其在旧城改造和城市执法管理中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加快城市建设速度。
(二)强化网络建设,缩短传输距离
网络是数据和信息传输的直接载体,网络的发展减弱了距离感和缩短了时间周期,尤其国际互联网和内部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传统的交互和工作模式正在改变,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可以共享数据,进而能够协同工作。
市规划局从2004年就开始在网络方面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已形成了畅通内、外的网络。针对**市组群城市的特点,可继续完善网络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办公、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建设单位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缩短传输距离,提高办事效率。
(三)科学引入应用软件,实现区域办公自动化
区域办公自动化的实现就是通过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并减少与建设单位的面对面接触机会,切实树立起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形象。可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和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借阅。
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建设都是为实现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打下铺垫,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框架可以构想为以规划管理业务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图文一体化的数据库为核心,以高速网络为依托,建设规划管理的高效运作体系。因此,办公自动化应用平台的搭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建议到办公自动化开展较为成功的城市进行考察,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特点科学确定应用系统软件,避免出现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只取得名义上的办公自动化对实际工作却毫无帮助,可谓华而不实。以这样的方式实行办公自动化将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梯队
同时,也要把管理人员的培训当作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有计划、系统地分期分批对每个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逐步提高计算机技术水平,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真正发挥效益。并使每一位管理人员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营造出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进一步适应办公自动化的技术需求。
(五)立足节约,建立试点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且面对着政府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各区发展不太平衡等特定环境。只有通过试点引路,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才能确保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避免少走弯路,在系统运行初期,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降低到最小。
第五篇: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现状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我国不少地方正在走入城市规划“蔓延式”发展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大建开发区、新城和大学城,以及政府办公区大搬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有183个。许多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倍、四倍进行大城市规划。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说,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心商务区(CBD)建设,但是很少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低级的商业零售不需要中央商务区,低产值服务业只需要低质量的办公空间,而无力承受高质量中央商务区的高租金。陆大道指出,我国城市化不能走美国那样的“蔓延式”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标准也不应该过分豪华和奢侈,必须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四)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五)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六)照搬照抄现象盛行
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凸显当地的历史特色及地理特色。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照搬照抄、拿来主义,趋同化现象严重,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这样城市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在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力。
我国城市规划改进的思考
(一)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二)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指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规划的实施。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所以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只有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才能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
当前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加快和良性发展。比如目前我国正在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助于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同时,应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系统上可以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望发育成熟。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的空间分布,《报告》提出了“三维分布”的设计方案,即除上述三大城市群外,应创建七大城市带(线),分别是沿长江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沿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沿中国东部海岸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绵德成渝沿线城市带和海峡西岸城市带。同时,还应发展若干中心城市,最终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这样的城市空间战略一旦成熟,在占全国总面积8%的土地上,将容纳全国55%的人口,产出全国GDP的80%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这样中国其他广大地区的„发展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为此,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