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主要内容

时间:2019-05-12 01:2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概论主要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概论主要内容》。

第一篇:文化概论主要内容

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包括了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2.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相对的,就是狭义“文化”。指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将“小文化”和“大文化”割裂开来。3.图腾文化: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具有识别和区分的作用。图腾文化的核心是图腾观念,图腾观念激发了原始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滋生了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仪式、图腾生育信仰、图腾化身信仰、图腾圣物、图腾圣地、图腾神话、图腾艺术等,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绚丽多彩的图腾文化。

4.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是由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在主导地位的状况决定的。家族制度影响着国家结构,使家和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氏族血亲宗法关系和宗法制度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5.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其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普遍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要求人们要刚毅,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日新”“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社会变革“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

6.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有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士均应顺平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7.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8.贵和尚中:指贵和谐,尚中道,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

在承认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解答题

一、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为古老的,它在公元前6 世纪由释迦摩尼创立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中国文化自身对于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思想方面的影响: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和中国本土的玄学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一代学风。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心性学说,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促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形成儒、释、道三种哲学的合流的格局。改造了的佛教和改造了的儒学相互融合,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程朱理学”;

2.对于文学方面的影响:佛教为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随着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的翻译文化的形成,是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佛教中的神鬼寓言故事,是我国产生了新的文体——鬼神志怪的故事,后发展成为唐代传奇小说,佛教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代以后的诗歌、戏曲、小说当中,使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对于艺术方面的影响:佛教的禅宗理论和文化,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相互融合,使其呈现独特魅力的禅意。佛教人物画和壁画的出现,促使中国的绘画艺术日益成熟。佛教文化里的佛塔建筑的引入,丰富了中国的建筑史,推动了其的进步。

4.对于风俗方面的影响:佛教的轮回因果观,改变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注重现实人生建设的信仰,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希望,对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有着深远的影响。佛教中对于孝道的提倡,使中国的孝道内容得以扩大和充实,敦风化俗,促进了道德的发扬。

二、简述汉代察举考试和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

汉代的察举制度和后代的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制度重视道德,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后代的科举制度重视才能,让读书人参加考试,学而优则仕,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1.取仕的标准不同:察举制的取人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都可以构成得举之资格。注重人的整体素质,把士人笼统地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是得官与否的关键。

2.考生来源的不同:汉代的察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以德行为重,所以民间有以孝行道德闻名,受人赞颂者,以及有以廉洁著称的官员,都可以被察举到中央;后代的科举制度人才的来源有三种:京师六学二馆及州县诸学出身的学子,“怀牒”自荐的学子,皇帝不定时下诏选拔的才德之士;

3.所设科目的不同:汉代察举,可以分为常科与特科两种。「常科」为都国选举「孝廉」与州郡选举「茂材」,「特科」则为「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明经、明法、「勇猛知兵法」及「明阴阳灾异」等特殊技能。至于唐代科举所设的科目,较汉代为多,而以明经、秀才、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为常选。此外,尚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秀才、童子等科目。

4.学校制与考试制的关系不同:察举时代,学校与察举大致为互不相涉的两种仕途,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互不影响,科举制度下,学校制与考试制是相互配合的。这种结合在后来日趋紧密,并在明清时代最终完成。

5.选仕标准上的不同:汉代的察举制注重乡举里选,以道德操守为准,难以有一个统一的准则,使其制度较为主观。后代的科举制度允许考生自荐,所设的科目又较为实际,包括多方面的才能,重视实才,所以较为客观。

三、简述古代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历史新纪元,是中国队与世界文化的一次伟大的贡献,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晋人借鉴古代印玺和石刻的经验,发明了墨拓技术。隋代在墨拓的基础上发明了真正的印刷术——雕版印刷。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更趋于完善。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宋代以后,还出现了铜板印刷和更为复杂的、高度精密的彩色套印技术。在雕版印刷全盛的宋代,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大大节省了雕版人力,缩短了出书的周期,既方便又经济,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元代继泥活字以后,又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和铜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采用以字就人的科学方法,既提高了排字的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人的体力消耗。元代发明的锡活字和铜活字,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后来明代又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铅活字。

印刷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对后代书籍的印刷产生了生源的影响,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分别于公元8世纪很14世纪开始向外传播,通过亚洲国家,传入欧洲国家,对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欧洲成为了学术的中心,为近代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生产力或生产条件下,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不同特点:

1.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中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都处于中纬度,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就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经济上的优势和数量上的多数,使农业文化成为了中国的主体文化。从世界上来看,由于中国的农业区面积和产量在东亚大陆一直遥遥领先,使其成为了东亚地区的中心所在。就连早期的西方文化的传入,都没能撼动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

2.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的疆域辽阔,使中国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冶矿、林业、牧业等多种行业,造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因此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就存在了很大的差别。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也使中国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3.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地理障碍的阻碍,造成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封闭。但是,中国文化长期缺乏开发的动力,根本上则是因为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自我满足,不想开拓进取。与地中海文明形成显著的对比。

4.大统一观念的形成。中国的地形所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人们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希望安定和统一,形成了强烈的“大一统”的观念。统治者希望天下一统,百姓也需要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做依附。

论述题

一、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特点及对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体制。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为封建制所继承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有:

1.宗法制度重视家族本位。宗法制度重视家族而轻个人,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必须要和自己上下两代人产生关联。个人被包围在了家族当中,一个关系紧密的宗法家族组织就此完整呈现。要求家族成员主动以宗族群体为准则,自觉维护宗族的利益。这样,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一个由家庭扩展到家族再到宗教的人际关系网,与儒家社会相融合,形成了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序的理想社会景象。

2.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在父权制度社会中,父子血缘亲情是维系家族的权威和稳定重要因素,宗法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规章秩序。通过血缘使全家全族团结起来,并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基础衍生出一套家庭伦理观,依靠它来支配其中的各式各样的复杂人际关系。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交往准则。

3.宗法制度突出父家长的家族核心的地位。在父系社会的环境下,父权的统治性地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父家长是家族的核心,掌握着治家的权力,对整个家族进行支配。使封建中国形成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孝”成为封建宗法家族中最根本的礼法,并靠它来维护父权在家族中的统治地位。在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的日益影响之下,父家长的权威人格日益凸显,宗法家族中的个体只能服从和依赖宗法群体的权威性。

宗教制度对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的影响有四个方面:

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这样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的影响到了广大百姓。

2.封建制度不断。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分封制。秦汉以后,虽然郡县制才是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分封制仍一直以不同程度的或以不同方式被历代所保留。甚至在历朝历代都发生了藩王反叛之后,仍在保留,究其原因,仍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中国社会常常**不安,单一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定。从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清代,都没有衰亡的迹象。族权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因为它既是政权的补充,又有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族制度影响着国家结构,使家和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形成了“家国同构”。这是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的结果。

二、科举制对于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末,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的文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对于教育有着以下几点有利的影响:、1.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实现。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更多的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向前发展。

2.形成了一种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意思到勤奋攻读是入仕为官的第一步,激励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从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3.中国的主流文化得以维系。科举制是一种以考察儒家知识和观念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因此将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成为官学和私学的自觉选择。知识分子学儒学就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使儒家价值规范在社会得以广泛认同与普及。

4.是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科举制使中国科举制使知识分子能通过自身的学识得到国家的承认与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从而也使中国封建社会涌现出大量人才。特别是唐宋两代更是人才涌现的高峰。这和科举制有很大的联系。

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也有自己的几点不足:

1导致了中国教育的畸形化——一切为政治服务。科举制使中国政治统治和社会教育的密切结合,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是教育失去了意义,只是为了政治服务。

2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缺乏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人才。科举制度社会过多的重视对于文学人才的培养,导致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及这方面人才的匮乏,使中国的教育畸形发展,阻碍古代教育的发展。

3.导致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考试强化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结果养成了学生只重文辞、义理、死记硬背、不尚实学的恶习。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4.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科举制分了很多考试科目,学校的一切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应考,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严重脱轨,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而存在。失去了自己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二篇:韩国文化概论

谈谈你对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的认识?

学者指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对中国有诸多启示

中新网11月27日电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吉林延边大学朝鲜(专题,图库)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在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访问时指出,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高教授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统了。作为和中国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韩国申报成功,我们应该祝贺,对作为起源国的中国来说,也是敲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高敬洙教授也指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也有所不同。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只是在农历5月5号一天,一般是搞龙舟赛和吃粽子等简单的活动。而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

一、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月5号到5月7号之间活动不断。

二、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

三、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同时,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高敬洙特别指出:韩国江陵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十几年,江陵准备申请世界无形遗产以来,有意识地对这个文化现象做了很多创造性地发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97年端午祭已经被选定为韩国的十大地方庆典之一,2000年正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

高敬洙教授表示,现在韩国已经有三个无形遗产了,联合国也肯定了韩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这个事情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重视。这些重视是有意地培育和保护,而培育也加上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现代的有些游戏规则也放到传统文化里头去了,使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是有世界性影响的。我们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只是停留在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很平淡,这样不可能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

三、必须是有创造性。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必须有创新并且和现代形式结合的这种新创意,这样才能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

韩国端午“申遗”成功的启示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今天上午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11月25日《北京晚报》)

争了那么久,端午这个传统文化终于还是花落别家,对此,很多人都会觉得伤感,因为端午说不重视其实也是很重视的,说到端午就想起了屈原、粽子和龙舟,能够成为世界遗产,说明端午对世界文化都是有很深的影响的,正是基于这个因素,端午被韩国申请成功,这让我们这些屈原的后代感到悲哀。

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悲哀的理由,因为端午在没有申请之前,我们谁会重视这个传统,看看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粽子节,一到这个节日大家只记得粽子,大江小河也几乎看不到龙舟的影子,传统文化渐渐被遗忘。等到韩国人提出申请的时候,我们才感到端午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并没有为它作什么,最终结果也就很正常了。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说过,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这次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迪: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话虽如此,在感情上我们还是一时难以接受,可是该怪谁呢,很多东西只是失去的时候才觉得珍贵。

“丢了”一个端午,我们该吃粽子还是要吃,纪念屈原的仪式还是要继续,端午不会因为被韩国人申请了世界遗产而变得陌生,想想我们所拥有的那些文化传统吧,如果我们不能发扬光大,如果不能和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就算申请了世界遗产又如何。

比传统节日“申遗”更重要的是什么?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作为“申遗”大国的国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多少有些酸溜溜。比如马上就有某大学的民俗权威专家信誓旦旦地说:“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这不免有些自欺欺人。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国籍教授在接受某报采访时说,“端午节很多国家有,其渊源与中国也有密切关系。但是各国过端午的习俗各不一样:中国有吃粽子的习俗,但日本和韩国就没有;日本人过端午的时候,男人游泳,女人洗头;而韩国人在过端午的时候,则是男人摔跤,女人洗头。”上海财经大学的韩国留学生的补充,就更说明问题了:“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过端午节时,我们会去奶奶家,大家聚在一起吃艾糕(用艾草做的一种糕)。”

很显然,“端午节”与“端午祭”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在具体了解了韩国江陵端午祭是怎么回事之后,答案已经变得极其简单明了,再来讨论意义不大。

值得我们深思的倒是韩国籍教授说的一句话:“因为江陵四面环山,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且别具特色。”

要知道,端午节在中国本来也是祭祀活动。我们保存得如何?还有多少特色?才是问题的要害。

这让我想起今年中秋节前夕,由某新闻网站等发起并宣布,将于今年中秋节前正式启动申报世遗程序。并声称,网上签名赞成中秋申遗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70万人,“中秋申遗”将由国家文化部直接进行。网上自然又爆炒了一番。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按这个定义,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差不多都具备申遗的资格了――我在想,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差不多都会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要是都有兴趣来“申遗”,那可真就热闹了。

回过头来讲,即使具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我们那些传统节日目前在中国内地的传承和重视程度,并不如人们想象和宣传的那个样子,除了给商家促销活动提供了商机,忙碌的人们象征性的吃点个性食品,连个假日都享受不到,有几人还有心思去团圆、赏月、祭祀?又更遑论传承文化?

大约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伤了我们的自尊心,可以想见,新一轮的“申遗”活动又该“刻不容缓”了。可是,既然是遗产,终归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属于谁,应该是很清楚和明确的;至于现在谁传承得好,以及保存和保护得如何,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历史上的所有并不都能成为现实归属的有效证据的。

因此,对于像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争取的,恐怕不是“申遗”,而是真正的传承传统,做到“薪火相传”,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其次是尽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和快乐。

对于自己的节日,只有自己先重视并享受了,才有可能让别人来重视和分享;寄希望于别人的“钦定”和认可,然后自己再来重拾和重视,未免太没自信,也难得别人的认可。

最近有消息说,“热炒已久的将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经提上官方议事日程,目前,专家就此事可行性的咨询、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如一切顺利,有望在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我想,这才是实在而值得庆幸的举动。

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不是坏事

巴黎时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在此之前,尽管他们的端午祭跟我们的端午节除了名目上近似、实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当他们提出申报之时,我们这边很是掀起了轩然大波,乃至响起了“保卫端午节”的呼声,颇有点悲壮色彩。

端午祭申报成功不是坏事。放下“正统”的架子,我们得承认,给端午祭这一“闹”,乃至“闹”成了,还是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怎样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因此,我不能同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先生评价韩国申报所以成功的观点,他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是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显然,这是认为人家钻了“空子”。如果端午祭的申报成功算是给了我们一个“教训”的话,那么,从这样的观点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丝毫的警醒意味。身在其中,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态度,是无须多言的;看看人家是怎么珍视的呢?至少不是停留在书本的沾沾自喜上,也不是停留在年岁稍大的人们的记忆里,而是生动地呈现于现实生活中。用另外一位比较客观的专家的话说,“韩国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也就是说,人家不是像抢注域名那样要和我们争个端午的“名分”了事,而是实实在在地拿出了自己的东西。端午祭申报成功,归根到底在于水到渠成。

对物质宝贝来说,你自己不珍惜,如果还属于你的,就可以攥在手里自我炫耀;而文化遗产,非物质,可以超越种族、国界,起源于你这里又怎么样?同样能够在人家那里传承、创新。因为端午祭“闹”了一下,为了“保卫”,我们这里才重新重视划龙舟,寻艾蒿斗百草也才又成了津津乐道的所谓内涵。先不要说注入“现代元素”,单就这种“觉醒”本身也实在是给逼的,不是骨子里的觉醒。现在还没人争中秋、争春节,我们这里也就还不慌不忙。在今年这个中秋,除了打击“天价月饼”,实在想不起还有什么文化行为;在即将到来的春节,除了弄台晚会,可有其他文化上的打算?像文物保护一样,放着那么多濒危的真文物不理不睬,营建外表光鲜的假古董各地都趋之若鹜;放着那么多真正的传统节日不闻不问,对越来越多的古人的政府公祭活动却越来越搞得声势浩大。这样下去的话,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丢”几个,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不久前看到一则消息,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有意将广绣定点到潮州,马上有专家认为“这将是广州的悲哀”。既然你已经承认“目前潮州刺绣比广州发达很多”,外行如笔者就不理解“悲哀”在哪里。端午祭的申报成功告诉我们,躺在“资格”上吃饭,在我们习以为常,在国际上并不认可,认可的是文化的民间基础。诸如让几个混得脸熟的人,走马灯似地穿梭于各种晚会,充其量只是虚张声势。这也提醒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应当扎扎实实地从弘扬本省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培育民间力量抓起。

论中韩高句丽争端问题

中国一网友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的评述 最近几年中韩两国关于历史问题纠纷不断,而且已经演变为领土争端,许多国人义愤填膺,我无意再作一篇讨韩檄文,本文的目的旨在客观分析各种史料以寻求韩国历史的真相。

——题记

官方对古代历史的叙述

韩国驻中国大使馆的网站这样叙述韩国的古代历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

文中以“檀君开国”的神话传说作为韩国历史的开端,中国的“三皇五帝”没有任何文物证据,也可以认为是神话传说。中国从黄帝算起自称有5000年文明史,韩国从檀君算起也声称有5000年历史,两国的做法彼此彼此。不过韩国人的推算精确到公元前2333年就有些夸张了,而且从“檀君朝鲜”直接进入到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0世纪的所谓“三国时代”(高勾丽、百济、新罗),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忽略了中国史籍中记载的“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两段在“三国时代”之前的史实。

在另一家韩国网站“韩国在线”,有着更为详细的叙述,其中提到箕子朝鲜、卫满朝鲜,还认为韩民族是东夷的后代(历史学界认为商族征服夏族入主中原之前是东夷的一支,《孟子》记载舜也是东夷人: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史籍称古朝鲜人为“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满洲、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和韩半岛。东夷人中有一个神话,传说立国者檀君系天上下凡的父亲和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据说他于公元前2233年开始统治,他的后代在朝鲜——“黎明宁静之国”——执政达一千余年。

当周朝伐殷时,东夷人移向满洲和韩半岛,因为那里气候条件较好。看来他们保持着团结,因为中国大圣人孔子和孟子曾赞扬他们亲密友爱,恪守礼仪。在中国的战国时代,黄海西岸的东夷同周朝人发生冲突。这导致他们向满洲南部和韩半岛迁移。

东夷还有其他一些部落,即居住在满洲地区的貉和居住在韩半岛上的韩人,他们都属于通古斯族,语言上属阿尔泰语系。当殷朝崩溃时,殷国臣民箕子约在公元前11世纪进入檀君的辖土,引进殷国的文化。接着,由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燕国入侵,古朝鲜在公元前3世纪丧失了辽河以西的领土。这时候,出现了铁器时代文明,战国诸国向东驱赶难民。移民中有一个叫卫满的,在古朝鲜出任军事指挥官,以鸭绿江为基地把准王赶到南方,篡夺了政权。但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由陆海两路进犯位于辽河口的古朝鲜。两年后,古朝鲜被打败,中国在满洲南部和韩半岛北部设立了四个都督府。这四个都督府建立之后不久,韩国的进攻变得猛烈起来,所有四个都督府均于公元313年被摧垮了。

文中承认商朝灭亡之后,商的贵族箕子带领一部分臣民进入朝鲜半岛,但是其叙事方式与中国史籍不同,显得避重就轻遮遮掩掩。只说箕子“进入檀君的辖土,引进殷国的文化”而没有提到箕子建立政权延续近千年,事实上“箕子朝鲜”是韩国信史时代的开始(也就是说,韩国类似于今天的台湾,是中国垮台政权的避难所——当然,半岛上也有许多土著居民)。秦灭六国,燕人卫满步箕子后尘建立“卫满朝鲜”,公元前107年汉武帝派兵将其征服,汉朝在其故地设四郡,到公元313年,这些殖民地被高勾丽占领。据说目前韩且历史学界普遍重点讲述所谓“檀君开国”,对于“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代四郡的历史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一笔带过,直接就讲到所谓“三国时代”。

中国史籍关于古代韩国(朝鲜)的记载 司马迁的《史记》第115卷《朝鲜列传》: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攻塞,至坝水为界,属燕„„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天子又拥淤不通。文中所说的即“卫满朝鲜”,后“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勃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诛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复攻吏。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已。故遂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被“卫满朝鲜”所阻无法上书天子的“真番旁众国”指的是朝鲜半岛最南端的“三韩”,《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有如下描述:

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日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马韩在西。凡五十余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侯准既僭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人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

桓、灵之末,韩哕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入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

弁辰亦十二国,弁、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十二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

至于“三韩”的由来,有人将其与战国时期第一个被秦国所灭的韩国联系起来——《诗经·韩奕》中说:“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其中的追和貊即为韩族人和徙貊人是周初分封在中原的韩国人的主体,这个韩国被晋国合并,其国民的一部分后逐步迁徙到朝鲜半岛(留在晋国的韩国贵族在几百年后的东周复国成功,与魏赵一起“三家分晋”),当然,这一段历史还有待更多的证据来证实,反倒是有一些现在的韩国人更乐于承认这样的推测。《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提到“辰韩自言古之亡入避秦役来适韩国„„有似秦人。”只能说“三韩”中的辰韩人有可能是秦朝时的中国难民。

总结:现代韩(朝鲜)民族的主要成分

韩国人认为他们是东夷的后代,我们首先要清楚“东夷”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史籍中它有时候指的是“东夷”这个部落群,有时候又泛指所有华夏之东的族群。建立商朝的商族原本就是东夷的一支,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认为,先商原居地在今山东、河北南部一带。其他的东夷部落则有可能分布在河北北部、辽宁及朝鲜半岛等广阔地区。因此商代时,朝鲜半岛上的居民“韩族”也可划作东夷落部之一。

关中地区的周族兴起,灭商,建周朝。一部分商族人随箕子避居朝鲜,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朝鲜,史称“箕子朝鲜”,韩国史学界并未完全否定这段史实。大部分商族人居于周朝封国鲁、宋、卫,与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汉代与楚族相融,形成汉族(注:项羽与刘邦均为楚人)——如此说来,汉族亦可以算是东夷后裔。孔子生于鲁国,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原属商族。据说有韩国人认为孔子也是韩国人,这道理好比澳大利亚人说莎士比亚是澳洲人——韩民族有东夷血统不假(古韩族与箕子带去的商族都系东夷),但只能说韩国人是中国移民的后代,而不能将中国历史划入韩国历史的范围。

战国末年,燕人卫满灭箕子朝鲜,其政权史称“卫满朝鲜”。秦代及汉初,大量汉人涌入朝鲜,甚至进入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史记》。汉武帝灭卫满朝鲜,设四郡,实际上是四个殖民地,直到400多年后才沦于高句丽。此时,半岛南端的“三韩”部落演变为新罗和百济。唐灭高句丽,其民大部分强制迁入中国,剩余的高句丽人一部分建立渤海国,另一部分南下融入韩民族。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灭掉百济统一了韩民族,公元918年王建的高丽王朝取而代之,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至十九世纪。

综上所述,现代韩民族的主要成份就是这样——

1,古韩族(东夷部落之一,新罗、百济的主体成分),2,箕子率领的商朝遗民,3,秦灭六国后的燕国难民,4,汉代四郡的中国驻军后代及移民,5,汉末及中国历次国内混战时的流亡人士,6,高句丽亡国后的一部分遗民 汉民族的基本成份则是—— 1,夏族,2,商族,3,周族(夏商周三族构成华夏族),4,楚族(楚人建汉朝,融华夏族,汉族成形)5,鲜卑族,(晋末五胡乱华,除鲜卑融入汉族,其余四族大部亡于战乱)

唐代以后中原四次,南方两次沦于异族之手,但汉族的血统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南方汉族融入了部分越人。

我们发现,现代韩民族与现代汉民族的成份十分相似,加上朝鲜半岛一直属儒家文化圈,中韩两国可谓同文同种。朝鲜半岛上许多地名与中国相同,这一点也发生在英国和美国、澳大利亚之间。

高句丽的归属争端

高句丽作为东北亚一个曾经存住的古代民族其实与汉民族和韩民族都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中韩两国都要求将高句丽划入本国的历史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

许多韩国人试图从族源上论证韩民族与高句丽甚至满族的关系其实都是无稽之谈,值得一说的只是高句丽后期曾发展到朝鲜半岛北部,一度定都平壤,高句丽亡国后也有一部分遗民融入新罗。

韩国人争夺高句丽归属有着心理上的原因——韩国的古代史十分平淡,长时间作为中国的领地或藩属国,富裕起来的韩国人回顾历史时感到些许自卑。而稍微能扯得上一点关系的高句丽,其历史一度相当辉煌,隋朝数次征代以失亡告终,唐朝征服高句丽也几乎倾尽全力,将高句丽历史划入韩国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

《韩国在线》这样夸张地描述隋朝和唐朝军队的失败:

612年,高句丽迎战发动数百万大军发起进攻的隋朝。在蕯水之战中,高句丽全歼水陆别动队三十万五千人,取得了重大胜利,阻止了隋朝的四次进攻。最终,隋朝灭亡。30多年后,高句丽又与推翻隋朝的唐朝展开了战斗。645年,高句丽在西部边防上的军事要地信城、建安城、安市城、驻蹕山等地的战斗中击败了被称誉为中国最伟大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率领的数十万唐军。661年,唐朝再次派出数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第二年2月,高句丽军歼灭了唐朝的主力军,粉碎了唐朝的侵略野心。

韩国人还有着以恢复高句丽故土为借口向中国索要领土的政治目的,这一点已经不是秘密,目前要求中国割让长白山的呼声最高。同时也有一些人在渲染中国东北与古代朝鲜的关系,其目的不言而喻。

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看,高句丽前期发展的历史是发生在中国现有的领土之内,唐灭高句丽后,高句丽人大部分内迁,如高仙芝等人还成为唐的大将,他们早已融入汉民族之中。坚持高句丽属于中国的历史范畴,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防止韩国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前不久,温总访韩与老卢确认“中韩不存在领土争端”,但是韩国民间的观点与此大相径庭。

中韩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韩娱乐文化联系与区别

随着近几年韩国娱乐文化的迅猛发展,“韩流”一词也已经不足以表现其热度。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某些国家都已见证这种文化入侵现象。与此同时一大批的韩饭也应运而生。笔者将从音乐,影视剧及综艺节目三个方面,浅析中韩主要娱乐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音乐

说到韩国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流行音乐的发展。1998年韩国组合H.O.T在中国一炮走红,顺势而来的NRG、Baby Vox等成功将中国市场打开,被称为“韩流”的鼻祖,并将其称为“K-pop”。如今,韩国音乐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以SM、JYP、YG、FNC为首的经纪公司包含了现活跃在韩国及海外娱乐圈90%以上的“K-pop star”,由此可见,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国歌手多以组合形式出道,在此之前大多数都要经历几年的练习生生涯,同时也可以参加某些选秀,以个人形式出道。当下,SM娱乐公司的少女时代、SJ、EXO等,JYP旗下的2am、2pm、MissA等,YG经数年培养的两团BIGBANG、2NE1以及FNC的得意门生FT.ISLAND、CNblue都是炙手可热的团体组合。

反观中国歌坛,大家所熟悉喜爱的歌手以港台的居多,陈奕迅,王菲,周杰伦,蔡依林,萧亚轩等一代天王天后,以及内地以快男超女为首的各大选秀节目推出的小鲜肉。但和韩国培养了几年的艺人相比,明显能力不足,就像速食产品一样,出现得快,短期内有一定影响力,时间一长就没市场了。歌手形象单一,风格雷同,即使有舞蹈型歌手,也大多边跳边喘,影响了音乐的可听性。中国无论内地还是港台都没有给歌手提供专业的打榜舞台,除了网络和一些音乐娱乐节目,我们无从看到歌手的表演,歌手之间也很难进行比较。

(二)影视剧

最近大热的《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俨然又一次掀起了一阵韩剧热。从剧中的角色,演员,台词到其周边无一红遍大街小巷。韩剧也已经早已不局限于“车祸、癌症、治不好”的俗套剧情。最先进入中国的《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剧集,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韩剧,即使虐心催泪,但不得不说,当时的韩剧都算经典唯美之作。之后的一些偶像剧集,也难免不落俗套。韩国电视台主要是KBS、SBS以及MBC。根据周一到周日,将播出的剧集划分为“水木剧”“月火剧”等等。其中大部分偶像剧都会列为“水木剧”,于周三周四播出。因此,各个电视台收视率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剧的剧情的种类与大陆大抵相同,家庭伦理剧、偶像剧、时尚剧、历史剧等。而其中聚集了当红的明星艺人,长腿偶吧和美女欧尼更加能吸引大批韩饭的热捧。

中国电视剧按地域也大致划分三类,大陆剧,港剧和台剧。大陆剧“还珠格格”算是经典中的经典,其重播次数也是令人瞠目。其中港剧大多以TVB为主,包括不管电影或是电视剧,警匪系列剧集足以代表港剧特色。台湾主要是偶像剧为主,但与韩国偶像剧相比,却难以望其项背。国产剧数量日益增加,所谓的“雷剧”也不乏少数。久而久之,观众的兴趣也从剧情转移到吐槽点。微博,豆瓣,天涯的段子层出不穷。因此,可以看出,相对美剧,韩剧,英剧等,国产剧还是乏善可陈的。(三)综艺节目

2008年以前的韩国娱乐节目仍然走的是“明星”+“游戏”的路子,大陆最早接触的应该属“情书”和“X-man”。08年,韩国三大电视台打着“真实类娱乐节目”的旗号推出各类目,其中MBC《我们结婚了》是以韩国娱乐圈的艺人组成假想夫妇,体验婚姻生活,受到大量粉丝追捧。而后的冒险类《两天一夜》,户外竞技游戏《running man》,谈话类《强心脏》,亲子类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选秀类《K-pop star》的收视率都是数一数二。而音乐类放送《人气歌谣》《音乐中心》等以艺人新歌打榜目的,使大家更近距离接触到韩流音乐。韩国公司联合电视台,使得自家艺人更多放送量并增强其艺能感。中国综艺节目比较热门的算是台湾的访谈类“康熙来了”、大陆则主要是“快乐大本营”及选秀类“快男超女”、相亲类“非诚勿扰”以及与韩国节目大同小异的亲子节目。尤其最近几年,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版权,再进行深加工,打造出来雷同的节目都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盲目跟风却又难以超越原版,但对于不接触韩综的观众来说,也是有新鲜可言的。或许考虑到娱乐节目大幅增加,广电总局也采取“限娱令”来控制每天综艺节目的播放时长。在这种管制下,国内的综艺也就更显乏味。

无论是音乐,影视还是综艺节目,明显看出我们的节目与韩国娱乐节目相距甚远,韩国也早就摸索清楚大众的兴趣点,因而能够投其所好,抓住胃口。而我们如果没有作为,或者还是一味的跟风,买版权,不用心的去琢磨大众口味,必将被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所淘汰。

中韩文化的差异

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像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熔于一炉;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韩中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举例说明。1.文化认知的差异

尽管汉韩两民族在认知视觉上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对同一思维概念经常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对牛弹琴”是指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在韩国都有类似的成语“对牛念经”,意义完全相同都有“与不可言者而言”的引申义,但一个是弹琴,一个为念经,表现形式却不同;韩语里的大王八和醋坛子只有指称的概念意义,但汉语中则还包括联想的御用意义,所以对汉族人说这两个词则显得不够尊重,甚至羞辱; 同时,汉民族的爱人是说妻子或丈夫,而韩语中则指情妇或情妇,不懂得这层意思那难免会失礼了;中韩对“丈夫”这一指称对象从不同的文化视觉去认识和表达,也造成了文化差异的障碍:汉语里的当家的,掌柜的和韩国语里的主人都指丈夫,韩国语里还有一种对丈夫的称谓,翻译过来叫“外头的”,这种称谓都与分配方式有关,也与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有关。

在中国自古便有“右为尊左为卑”的传统,成语“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这里的“右”指上意;而左迁,左降,则是下之意。另外,人们经常说南征北战,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在说法上“南”常常置前,而由连战皆北,追奔逐北可知,北则与败相连。在韩国文化中,对南北左右没有尊卑之分,所以这种表达方式会使韩国人感到困惑,甚至给韩国人带来误解。2.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多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具有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个性的东西。1)社交礼仪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见面和别人握手的时候,只要伸出右手就可以了。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和别人握手的时候,如果是长辈,就要用两个手去握手,或者左手托着右手去握手。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2)颜色

韩国人喜欢白色,自誉为白衣民族,认为白色纯洁高尚,这种白色崇拜来自于北方阿尔泰民族对天神的崇拜。新娘在婚礼上往往身着白色礼服,现代房屋装修也多用白色。而白色在中国则象征死亡或凶兆,如披麻戴孝。

相反,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成功和兴旺发达,在汉族中带有自己文化特有的意义和联想。如传统婚礼贴喜字,新娘的红盖头,过年挂大红灯笼,贴大红春联,本命年穿红戴红等等。韩国人本来对红没有赋予太大的文化意义,但近代以来,韩国人对红色有了不好的印象。一方面他们认为红是共产党的颜色,是苏维埃的代表,容易让韩国人想起抗美援朝的伤痛和苦难。3)数字

中国的节日大多是单数,如春节(1月1日),端午节(5月5日),七夕(7月7日),重阳节(9月9日),但是现在中国人更喜欢双数,尤其喜欢6和8。而韩国人一直保留中国的儒学传统,送礼,造吉日都是单数,而且双数中最忌讳4,所以楼层中用F层代替4层,或从3层直接到5层。但在中国来讲4是一个表示稳定的数字,如四平八稳等等。3.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国家,从东汉武帝时期就有了,儒家思想也是中国人意识最深处的思想,但祈祷个人安宁幸福的道家思想也根深蒂固:做生意的拜关公像,老奶奶拜菩萨。文革中传统道德观念被破坏,“孔子是劳动人民的敌人”这个口号当时很时兴。

韩国在朝鲜王朝时期一直是纯儒教的,1945年独立后基督教迅速的兴起,35%国民信奉了此教,代替佛教称为第一国教。4.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的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中国人一般为一日三餐,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和晚上。中国人就餐主要用竹制的筷子或勺子,较为习惯将所有的菜摆于餐桌上大家共同享用。中国饮食文化讲究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三个方面。

在韩国,赴宴时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好的食品。韩国人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餐桌上的素菜多。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人,都尽可能把饭菜吃光用净。结束语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中韩两国共同依山傍水,频繁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相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韩国处于朝鲜半岛,中韩两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两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通过对比不同民族间文化,我不仅感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体会到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民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论文:

[1].唐瑗.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2].黄心川.中韩文化的共同特征及其向异性[J].中国社会科学亚太研究所,1995,6(3):20—23.

第三篇:时尚文化概论

【摘要】:广告作为传媒的代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成功的传达着和创造着都市文化,而都市文化中最重要部分的时尚文化在现代广告中表现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样式,更多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观念。现代广告中的时尚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但脱离不了传统文化。在当今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时尚文化和传统文化一样影响着都市文明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广告的发展。

广告,作为一种产品和企业宣传的手段和传播方式,看似与流行文化没有直接关联,实际两者却在大众传播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牵引下,形成了互为表里、血肉相连的关系。流行文化的界定及其特征

流行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形态,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区分在于“流行”上。所谓流行是指与时髦、时尚紧密相扣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社会生活和人们内部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并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后,有相当数量的人,对这种行为模式(包括特定的语言、观点、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和追求,最后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① 对于流行文化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汉密尔顿认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②我国哲学家高宣扬则认为:“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③总体来说,流行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

1.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现象

流行文化的扩张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迅速传播的,而工业化的大生产正是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载体。娱乐影视、流行音乐、前卫服饰、时尚报刊、精美杂志、休闲书籍、广告作品、音像制品等载体都可以通过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而人们则可以消费的方式购买,这就是某种流行元素得以在一夜之间风靡的奥妙所在。工业化的大量复制,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并且方便地模仿和跟从。

2.流行文化是一种从众心理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分子,人的社会属性是其主要属性,所以个人都希望融入到其所属的社会阶层中去,而不是孤立出去。所以当社会某种非常规行为逐渐风行时,人们就会越发地跟从,害怕落后,与其脱节,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既是流行文化的主要的创造者,又是其主要跟随者.3.流行文化是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 大众媒体通过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向受从传达同样的信息,形成一种拟态的社会环境,让受众以为这就是现实的社会环境,于是其中放在首位的、多频率出现的信息就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甚至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

流行文化对广告的作用

流行文化是广告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流行文化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人所崇尚并追求着的,属于大众所跟随,而广告的目的在于销售,追求最大销售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越多销量的广告,其广告效应越大,广告越成功。所以广告要想获得最大销量,就必须迎合大众的口味,才能跟得上时尚的脚步,取得成功。“动感地带”就是抓住年轻人崇尚独立,喜欢张扬个性的心理,才以“我的地盘听我的”,吸引了众多的年轻时尚一族,才取得“每三秒钟,你身边就多一个M-ZONE人”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广告如果脱离了流行文化,就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流行文化为广告创意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流行文化主要是以消费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主,其特性就是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正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原本只属于一部分人所享有的的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广告的目的正是要抓住受众的眼球,最终实现购买行为。广告创意是实现这个目标的表达方式,创意要使受众接受,并且产生共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迎合大众的喜爱,这与流行文化形成了一个最佳契合点,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都是来源于流行元素。

流行文化指引着广告发展的方向。流行文化具有短暂的特性,经常会发生改变,而广告要想抓住大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紧跟其后,任何脱离潮流的广告是不会被人记住的,因为脱离了潮流就等于脱离了大众。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刚刚开始,生产力水平不高,人均收入低,物质贫乏,主要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所以人们追求实惠,广告诉求也主要以物美价廉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现在的人追求天然、绿色和健康,那么广告的主要诉求点也以绿色、健康为主。

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影响 广告引领流行文化。两者是互为指引的,流行文化既为广告指引方向,同时广告又是流行文化的倡导者。现代广告做为流行文化的一个要素,能以最敏锐的嗅觉感知流行元素。广告已经不仅仅是迎合消费者需求,它还可以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提倡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发出新的潮流。现在的媒体飞速发展,广告不仅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传播,同时可在逐渐涌现的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大放光彩。不断重复、多种媒体同时投入的几近轰炸式的广告,使得其影响深入人心,最终在大众的心里留下印象,并且会将广告所倡导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到大众的心里。

广告演绎并且传承流行文化。广告是演绎流行的一个工具,是人们感知流行文化的最便捷迅速的窗口之一。广告就象一个潮流的风向标,能够最早地感觉流行的风向,并且迅速地表达出来,通过多重媒介不断向大众传播。人们通过广告可以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最时尚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其流行的程度有多深,生活的各方面的变迁和更新都离不开广告的功劳。一部广告史可以成为时代流行文化变迁的历史缩影,它可以记录不同时代所提倡的不同的流行观念。

广告语成为流行语,丰富和充实了流行文化的内容。许多广告语,或字句工整,或朗朗上口,或简单易记,最后经过较长时间在媒体反复播放后,渐渐成为人们口中能脱口而出的流行语了,一些优秀的广告语已经不仅仅是对产品产生叫卖作用,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理念的象征,甚至有些不乏成为人们的人生格言。

现代广告的表现时时存在着时尚的影子,在广告加入时尚的同时,时尚也大大增加了广告的成分。时尚一早就是充斥着表现欲望的,正因为如此它也更希望有更宽广的更多的途径来进行信息的传播,而广告无疑是极适合时尚的一种传播途径。

对于广告文化来说,究竟可以多时尚呢?时尚多少又是由广告来表现出的?本文也就是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将做出初略的分析。广告与时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电视到杂志到户外广告的观察,可以看出初步的看出:时尚对于广告的内容形式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时尚多包涵的一切元素都可能转化为广告传播的题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广告对于时尚有着一种与身居来的依托性。并且同时的,在广告大量的不断地大范围的时尚信息时,就极易造成一种时尚流行趋势。夸张一点说,时尚离开了广告,就很难看到它的潮起潮落。下面将从具体的几个方面对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广告对时尚的反射

现在广告的表现时时反射出时尚的影子,例如运用流行的色彩、音乐、制作手法等。从而对广告达到进一步的粉饰,从视觉和听觉上吸引着消费者让消费者采取行动。一些广告的制作干脆将富有时尚特征的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围绕这些充满时尚年轻人进行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年轻的一代人往往对时尚有着不懈的追求,这样他们也就成为时尚的代表,而且他们也愿意为与时尚有关的物品付出较多的金钱,这样年轻人就成为新产品推出所争取的对象,广告也相应富有时尚的元素并且把年轻人作为他们的定位。形象一些来说,广告文化实在现代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下诞生的,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风尚决定着这个时期的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由此可见现代广告诉求的内容和主题的转换反射出不同时期文化演变的轨迹。广告文化与时尚元素的一致时尚内涵在其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许多为其所特有的价值与符号表现意义。这些符号也变成了现代广告在表达描写中的重要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广告的表现意义。

二、时尚绑架了广告

在现在服装秀,时尚发布会是应接不暇,时尚的表现欲越来越强,在如此高强的表现欲驱动下,它同广告的性质也越来越趋同。值得庆幸的是,时尚与广告已长生了有所结合的常务,主办方和宣传商也已熟能生巧的把广告和时尚巧妙的结合起来。比如不定期由VOGUE、swatch、爱马仕之类举办的时尚晚宴,看似是一个纯粹的时尚表演或是名人秀之类的,但仔细这个聚会的布置名人的衣着之类的。不难看出,这些聚会就是由公司为了宣传他们的产品,这就是一个极大的广告。这个公司这样一方面能起到宣传公司产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又是标榜自己是时尚的先行者,这就成为了时尚与广告完美结合的成功典例。但是不管时尚活动有多么大的发布规模,还是无法拥有广告这样的影响了,这样如果把时尚这一类的与广告的传播结合到一起,那么它所产生的影响了将是其他宣传途径所无法到达的。时尚绑架了广告,广告忠实的反应着时尚元素的变化,与此同时,广告作为一种具有强大传播能力和渗透赶的传播媒介,对时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发现时尚能否广泛成为流行并且实现它的经济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广告能否产生良好的绑架关系。这是因为,消费者对时尚流行的追随很多时候是在广告的诱导下开始产生的。广告对时尚不仅具有推动作用,还具有引导作用,这样时尚就不得不好好的绑架广告了。但是在时尚文化日趋多元化,信息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人们对这些时尚的关注感受及参与的时间和程度是极为有限的,为了使这些时尚产品长期的成为时尚,广告为此做出的努力的不懈的。

三、广告文化要撕票时尚

广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商业性,广告利用时尚文化的特点祛除艺术性公益性这些附加属性后达到目的。在这个供大于求的消费者主导的时代,生产商门纷纷来借助越来越发达丰富的媒体,想要用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产品,并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这种意义来说,广告为了把东西卖出去,那些直白赤裸的传播,着实感人。这样高效率无疑成为广告的重大目的。如何利用时尚文化的特征来最最准确的达到广告的商业目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的制作只有针对时尚文化的特征,时尚对现代人来说只要合理就能成为流行,并且异军突起,名声大噪,在网络时代犹如凤姐犹如快女超男之类的谁能否认他们不是流行时尚呢?广告以时尚为方向标岂能对这些时尚的宠儿熟视无睹,这些红极一时的人或物,平日也就那么一回事,但一旦与时尚融合贯通,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大爆炸。例如曾益可代言的美宝莲BB霜,以其特有的音调将出美宝莲BB霜,无数人为之动容。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泛泛的形式,但它如潮水般的涨起涨落,在时尚的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存在价值。广告的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说 “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有一句话关于时尚的说:今日的流行,明日的古典。这样广告一边完全的利用时尚的流行之风,一边又以自己的能力延续着这昙花一现的流行风潮。然后从媳妇熬成婆不容易,从时尚到经典的过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但一旦成为经典,这是更具免疫力的,能有效的抵抗时尚潮流变换带来的冲击。但是,由于广告极明显的商业特性,所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毛病是在所难免的。在等不到流行成为经典的那时,广告就已经去追求新的时尚。这样,广告对时尚撕票了。

四、广告文化与时尚的言和

广告与时尚要做到融洽的言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告文化要去了解受众的时尚水平。我们的广告制作也应该将市场调查放在首要重要的地位。我们首要要做的便是调查清受众的意向,清楚的知道广告索道达到的目的,是想用广告来增加市场的份额还是说提高品牌的认识度知名度之类。并且要去广告的目标群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弄清广告受众群希望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广告。纵览现代的广告,有些广告制作为了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在广告的制作中,一味的追求时尚,过渡的超前,而照常广告与现实的脱轨,很难让人接受,引起了人们的异议。再一些广告中过度的标榜自己时尚味道,就很难被大多数的受众接受。其次广告艺术要体现出时尚的品味。广告的表现是最早进入人们的印象的,因此广告的表现很重要。广告的画面一定要漂亮,只有漂亮了,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这个方面韩国的广告制作变现的很好,韩国的广告画面总是制作精美,自然的让人产生时尚的感觉,引起潮流和模仿。广告的设计可以运用时尚的手法进行恰好的变现,体现出设计者的品味。

最后来说,对于广告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论时尚如何的变化多端,广告总能找到相应的广告策略加以应用。这大概就是广告的能力所在吧,只要知道最恰当的方式,从而制造传播信息,广告与时尚的结合将是异彩纷呈的。这种广告文化与时尚的密切联系,是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基础上的。因而,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在其传播使命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追寻着广告的支持并且与广告结成了绑架关系。这是由于广告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而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效应所决定的。

广告承载着无数的时尚和流行,演绎评说着时尚和流行,从而不断地推进着适合户外流行在市场和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说的是广告时时刻刻在引导着时尚和流行并且创造着他们,于此同时时尚和流行也在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方面大大的影响着广告,作为广告的指向标,从而使得广告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也不得不去追求流行。不过,值得强调的广告文化与时尚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可能完全的彼此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指定各自的方案。这也意味着,在广告文化与时尚之间,在相互依赖相互构建的同时,也相互剥离相互远行者。这样,而这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所形成的意义,既不是完全的背离也不是完全的吻合,从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

凯尔纳认为:“时尚舞台再一次指向当代生活中不断发展的符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时尚产生、规范和组织符号进入了一个„神仙世界‟,它既迷人又令人晕眩,因为时尚符号是自由浮动的,没有任何参照的处所。它们侵入新的经验领域,如同娱乐模型、热时尚和广告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地一样。时尚符号在这一世界中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地转换,代表了另一种使社会生活殖民化的方式。这些都被组织进一种时尚的系统、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模型。”

广告也是时尚表现其魅力一块相当显赫的领地。鲍德里亚说:“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是所有真正的表达模式都被吸纳进广告。所有原初的文化形式,所有确定的语言都被吸纳进广告,因为它没有深度,它是瞬间的,瞬间被忘记。这一非连续的、瞬间的形式,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变形的可能性,具有控制其他一切的力量。所有目前的活动形式都趋向于广告,并且大部分在广告中被消耗掉了。”

广告尽管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但它潮水般的涌动和延宕,使时尚在刺激的能指链条中找到了它的价值所在。广告诱惑来自不确定的实际效果也是所谓幻想的真实性问题,也就是鲍德里亚所精辟剖析的真伪转换问题,或者说“伪”还原为“真” 的时尚性戏仿。

广告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物品实际的真实的使用价值,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意识和功能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不真实不实际的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表现认同转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从而广告的意义也得以实现。

第四篇:日本文化概论

昆 明 学 院

题目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

所 属 系数学系

专业年级 数学与应用数学2011级数学金融1班

指导教师xxxxxx

2013年 12 月

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语言、文字、动漫、影片等多方面。但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是相互的。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往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而实际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重要影响。抗日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同时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悄然开启。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抗日战争无疑地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于“七七”事变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也只能顺应潮流,在全国开放了民主。尽管这种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国民党因抗战所需开放的“民主”是以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条件的。如果离开了这个条件,“民主”随时都要被关闭。因此,政治民主还需要另外的社会条件作为支撑,这个条件就是进步力量能够很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主导作用。而这个条件,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不具备的。但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由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中,后者就很难占到上风了。而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样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

另外,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 “三三制”原则,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前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对战前中国积累起来的现代化经济的严重破坏。但是,也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对中国经济的摧残,迫使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应对的结果。战时经济体制是一种被迫的应变措施,它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物资、资源的统制,集中了抗日战争所需的财力物力,一

方面又使官僚资本扩大了势力,从而压缩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从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这种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称作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由于它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在那里并不具备实现现代化经济的条件。但是共产党制订与实施的包括减租减息,鼓励垦荒,发放农贷,发展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不仅使抗日力量在贫困的地区得以生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又为后来的土地革命准备了条件。从这点来看,这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再次从国家主权层面来看。自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诸多基本主权,因此,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位。但是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尤其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状况很快得到了改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已经独自与日本作战4年,并且牵制了日本陆军的大部兵力。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八年抗战为中国赢得大国地位 洗雪百年耻辱。中国人民经历八年的艰苦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遗憾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陷入内战的深渊,中国依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踯躅不前。一个不独立不富强的中国是没有实力保障在战时取得的政治大国地位的,因此中国也没有真正获得美、英、苏等国的平等相待。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才真正得以确立。我总是津津乐道的事情是,日本文化起源于中国。但是现代的中国大部分文化都是在模仿日本。经济可以决定很多文化演变的因素,当年的唐朝首先就是经济无比强大,当然也是因为文化的推动,所以其他各个国家都远渡重洋来到唐朝学习,当然也包括日本。而,现在亚洲,甚至全世界,日本的经济首屈一

指,是经济强国,文化方面也不是后殖民后现代主义文化,更没有出现文化革命,日本依然保留着很多的传统文化,当然,西方的文化也融合在一起。

经济、亚洲第一,文化又独立,随之而来的就是传播,日本的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中国的年轻人比较熟悉的就是非主流和漫画,80后几乎是在日本的动漫中长大的,这个应该不是虚夸,但是我们90后以及00后也并非不了解日本动漫,而且更可怕,什么可怕呢,就是自从央视封闭了日本动漫之后,国产的动画片几乎都是模仿日本动漫片,而且模仿的还很恶劣,不但没有了美感,剧情还更加脑残,可怜。日本的产品大量的充斥着中国人高素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点钱的,你问他买什么品牌,他一定说不买日货,但是他家里面一定都是日货,因为很简单,质量就是好。我们的很多娱乐节目,什么快男、快女、超女都是日本很久以前的节目,也是模仿。我们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流行韩流,是韩国文化在影响中国,不是日本了,那你就错了,因为韩国一直都在模仿日本,虽然韩国人更恨日本人,但是韩国的很多娱乐公司里面有日本财阀的股份,哦,当然,中国的一些娱乐公司也有,我就不点名了。

台湾更是日本文化的崇拜者,你看台湾的一些娱乐节目就知道了,哪个明星去一趟日本马上就回来显示一番,恶心。香港好一些,上网查阅比较可以知道,二十几年前,香港总是翻唱日本歌曲,衣服的款式也是照葫芦画瓢,但是我在图书馆看现在的香港和日本的时装杂志,发现香港的新一代设计师已经独树一帜,香港成为了亚洲成衣设计市场的佼佼者。所以,当我们喜欢韩国、台湾、香港的文化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这些地方都在模仿日本,我们的大型cosplay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日本文化。另外一个方面,日本的中文时装杂志却是当代大学生的最爱,特别是日本非主流的照片和时装,但是可笑的是就是这些大学生在辱骂这90后主张非主流。

其实,即使是本国的一些时装杂志,你也会发现本土的一些时尚也是在模仿日本,甚至是抄袭。当年的日本承认唐朝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而我们现在一直都在被日本文化影响着,却不知道。有一点,我们总是在各种场合谈论小日本,讽刺小日本,难道真的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深层次影响吗,到底影响到了什么程度呢? 影响到了我们的潜意识开始反感、厌恶所有的日本人、日本文化,厌恶日本两个字,而且同时忘记了自己的不争气,忘记了中国文化的消失和堕落。

第五篇:文化概论感想(精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我观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就是所谓的自身、家庭、治国、平定天下,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个,国家就会像一个人失去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残缺不完美。

“修身”也即修身养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这句话把“修身”放在首位,说明其在这四者中的重要性。所有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是要在个人具有良好道德的前提上才得以体现的。

俗话说“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是圣人”,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注重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道德水平低下的所谓人才起到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人才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近年来,有关高科技犯罪、高级知识分子心理扭曲、高校学生忧郁自闭甚至跳楼这样发人深省的报道屡见于报端。例如,科研成果应该是思想的结晶劳动的成果,是汗水辛勤浇灌的真理之花。它们的出现或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或者能够谋福利于人类,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参数优化也是有价值的。然而,有些不道德的科研人员为谋取私利,或者在学术上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在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汉芯”丑闻便是一例。真正的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发现。

《礼记·大学》有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正心修身是首要的条件。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代上的贤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修身养性的思想。《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厚,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有“仁、义、礼、智、孝、悌”。好的道德修养来自于内心转化为外在行动,即使在举手投足中亦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除了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判断能力外,对于细节的注意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教养,礼貌的举止赢得别人的敬重和欢迎,点滴小事也能反映人的道德水准。试想,如果一个年轻人口吐脏话,买东西不排队,不主动给老人让座,那这种人会受人摒弃的。爱心、责任心…道德的试金石多种多样,少了哪一种都不可以。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能够体现道德品质,遵守纪律,忠于职守也是道德之美。

近几年,社会上爆发了好多舆论事件。有如“佛山小悦悦事件”,“大学生刺杀大学教授”,“我爸是李刚”高校开车撞死人、高官贪污受贿等事件,这些事件都反映出来社会人的冷漠,大学生思想的麻木和道德素质低下。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在学好知识之前,更应该学会做人,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尤其是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后,要着眼于大局,不为一些非主流的阴暗所吓倒,不为腐化堕落的恶习所诱惑,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坦然面对不公正的潜规则,如果有更多的人有勇气加入进来,则社会风气之净化、和谐社会之实现不远矣。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圣人孔子尚且觉得自己离君子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我们更应该时时反躬自省,审视一言一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大学生应该拥有以道德为基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修身养性,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国家繁荣昌盛而出力。

下载文化概论主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概论主要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文化概论[模版]

    二、旅游文化 1、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差异,以及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力发展方向和心理性格不同而形成的具有相似文化特征或文化素质的地理......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概论

    《儒家思想概论》复习资料1、荀子是儒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富民主张的人,同时也是儒家中第一个引入法的观念的人。2、在人性论问题上,张载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二程把......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第四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概览1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还有类书和丛书。2 、经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最早的经......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讲:绪论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和性质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一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二是作为主体的人利用科技对客体的的......

    《法学概论》重点内容

    社二精英 敢闯敢拼 法学概论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要素:法律关系主体(公民 机构和组织 国家)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

    建筑学概论课内容简要

    1.建筑·教育及其昨天(主讲:单踊) 讲述了建筑学发展的历史,并列举建筑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学院(包豪斯,老八校……),分析了老八校(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建......

    廉洁文化内容

    廉洁文化进校园内容 深入贯彻党的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校园廉政文化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理建设中的作用,促使广大师生树立“崇廉憎腐”的......

    楼道文化内容

    中学楼道文化内容 高一年级德育目标: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仪表得体规范 举止文明儒雅 爱护校园环境 重时守信明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乐学好学会学 制定梯度计划 勤于学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