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美国教授对中国几个的疑惑
一位美国教授关于中国大学生的三个困惑
一位美国朋友,在中国做访问学者,与中国大学生朝夕相处一年。交流感受时,首先跟我大赞了中国学生求知欲强、对西方文化了解很多、英语基础好,但同时,关于中国年轻人,他也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困惑。
第一个困惑是,中国的女孩子好像不谈恋爱就直接结婚?
美国朋友说,他见到的中国女大学生,学业大多非常出众,在对未来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上也很独立,但唯独在恋爱结婚方面,显得比较胆小。
父母会要求她们说,“大学时期以学习为主”,远离酒吧,远离派对,但大学毕业后,父母又希望她们赶紧找个人结婚,还最好是有钱人,以免被“剩”下。于是大学毕业之后,很多没有恋爱经历的女孩,又陷入了纯粹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大战。朋友说,“没有经历过恋爱、失败、再爱,又怎么能找到对的人呢?而且,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太无趣了?”
在美国,父母会鼓励孩子在上大学时找男女朋友,不完全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因为那将是珍贵的人生体验,从中也能学到与伴侣相处的经验。
“中国的女大学生,学习上是‘女汉子’,生活上是‘小女孩’,这是个有意思的反差”,朋友说。
他的第二个困惑是,中国的男孩子为什么显得那么胆小?
在他教课的班上,仔细数过以后,他发现,每次上课跟老师互动最积极的,都是女生,“男生上课时大多数低着头,即便是被点名,也很羞怯的样子,好像特别胆小”。课后,如果在校园里碰见,男生们也常常是低头迅速跑过,装作没有看见。
“告诉我,中国的男孩子为什么显得那么胆小?在美国,有很叛逆的男孩子,但大部分男孩还是积极而自信的,特别有主见”,朋友说。
关于这个问题,我当时就语塞了,至今也还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不善于交流?不懂得表达?似乎都不是好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培养出一种自信而阳光的气质,确实是中国男孩未来的努力方向。
他的第三个困惑是,中国学生去美国为什么总去迪斯尼?
说出这个困惑以后,我忍不住大笑。朋友告诉我,班上不少学生都骄傲地告诉他,曾去过美国旅游,其中一个女生去过4次。他于是接着问,你都去过哪些地方?这个女孩子说,去过1次纽约,3次迪斯尼。
当然这没有错,我也很高兴她和家人给美国带来了旅游收入,朋友说。但年轻的时候,更应该多深入一个国家,特别是偏远的地方,多和同龄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开拓眼界,而不是只和家人四处做游客、买奢侈品。
英美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或之后常常会有一个“间隔年”,自己背包或申请项目,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独自生活一段时间。中国的大学生,何时也能如此谦卑、独立、饱满?
第二篇:美国对中国企业文化
美国企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孙雨悦
摘 要: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美国企业文化 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试图从中探寻其对我国企业运行的意义和启示,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文化 分析 参考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1(c)-122-03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 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 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和服务等,是企业 运行的灵魂。美国是企业文化的发源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 和发展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对美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和 分析,对我国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1.1 鼓励高度的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 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无法忍受英国的剥削和压迫,冒险反抗,最后取得了独立。因此,在美国的传统文化中冒险主义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美国企业在创新意识的重视和培养方面的成绩是十分值得学习的。2013年,波士顿咨询服务公司共调查了全球各行业的940名高管,有25%的人认为苹果是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他在担任公司CEO期间,乔布斯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寻找相关行业内的顶级和特色人才,许以重金,组成了一支世界一流的设计团队,使苹果站在了行业世界的顶端,也成为了近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在矩形灰黑的计算机时代,苹果大胆推出色彩鲜艳的iMac电脑,瞬间点亮了消费者的眼球,冲击了整个计算机行业。iPhone时代的到来更是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使得移动电话从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变为 3 结语
义乌是新丝绸之路的起点,由于其已有的市场条件、产业基础和国际贸易环境,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带动下,必然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工艺品作为义乌的重要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有相对优势,又有绝对优势的产业,还会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在工艺品行业中引入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设计思想及优势设计技术就显得尤为必要。义乌工艺品企业要抓住机遇,合理运用优势设计思想和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我们的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一个轻巧便捷、可随身携带的迷你笔记本电脑,加上其无可比拟的手感和触屏操作,大大超出了人们对移动电话的想象。苹果公司的头脑风暴法鼓励每一个员工都畅所欲言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论对错,只要能提出有价值的信息都可以得到巨大的奖励。1.2 清晰的管理理念,严谨的管理制度
美国的大企业一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这也是这些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好的经营理念凝聚着一个公司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引领一个企业走向辉煌。著名的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经营格言就是顾客至上,他们信奉的准则就是“公司只有一个上司,即顾客”。在世界各地的沃尔玛超市中,都会有这样两条醒目的标语: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顾客错了,请参看第一条”。这一家喻户晓的理念为沃尔玛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让一度成为了优质服务的代名词,既为企业树立了形象,又成为了一种成功的宣传手段。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老福特),也曾有一句令人称道至今的经典口号——“让造车的人都买得起车”,将当时福特公司员工的日薪提高到5美元,高出当时美国平均日薪的一倍还多,以致于福特汽车要招1000名工人时,出现了百人争一岗的盛况,整个底特律曼彻斯特大道被围挤得水泄不通,最后警察不得不用水龙头把人群驱散。再来说说美国的企业制度,美国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采用职业经理人团队管理模式。在美国的企业里,股东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董事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董事会通常由股东代表大会选出,一般由20~30名大股东组成,这些成员来自企业外部(董事持股比例有严格规定,通常商业企业5%,保险公司10%)。董事 会负责选出执行公司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CEO),并负责监督公司的运作;CEO不参与董事会决策,这种“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已逐渐成为美国企业发展 运行的最大优势。
1.3 突出个人价值,重视个人理念
美国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民族,美国人务真求实,重视实干精神。美国企业认为人力资本是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来源,而非产品服务或厂房设备,重视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性。明确的权责分工制度,能在整体配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在组织中的价值,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充分调动了企业内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生产效率。2014年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就将“尊重个人”作为成功的三大信仰之一,在沃尔玛,每一位雇员都被称之为“合作者”,基层员工可以直接与集团CEO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批评和意见,鼓励员工冒险,允许员工失败,把与员工定期交流沟通放在首位。员工是企业的财富,管理者是员工的公仆,让员工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建设,真正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2 美国企业文化对我国的启示 2.1 减少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市场经济走到今天,政府干预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活跃,政府俨然成为企业的上帝,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也随之掀起了国考热、公务员热。大企业依靠政府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甚至形成垄断,处于市场绝对优势,小企业无权无势,得不到政府扶持,越来越难做。减少政府干预,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行政体制改革,精简行政机构,减少政府在市场中的活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将政府职能由控制、干预转化为引导、监督、服务型,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力。政府是一个庞大的强有力的团体,政府的态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缩减政府职权范围,约束政府行为,扩大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功能,减少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让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力量。2.2 消灭人情制度
美国企业制度指导,中国企业人情优先。在中国任何事情几乎都离不开人情,尤其是人事管理方面。中国的企业在人事任命有着明显的人情局限,托关系、拉关系、找关系的现象十分普遍,表面上说的是公平竞争、吸取人才,事实上“人才”不是某个经理的侄子,就是某个部长的外甥,企业难以真正地招揽到所需要的人才,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企业发展受到限制。企业制度是为大部分人定制的,而人情是为小部分人定制的,但往往是这极小部分人情能改变大部分制度。由于内部人情的牵制,企业内部拉帮结派,形成各类关系复杂的利益集团,各自为政。为了维护各自集团的利益,相互针对、相互制衡,给企业的管理和决策造成极大的隐患。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企业经营权和管理权的不彻底分离。中国企业必须逐渐适应国际环境,近一步优化管理结构,推行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完 善董事会制度,保持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独立性,规范股权改革,以股权地位作为决策管理的参照标准,权责清晰,实现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2.3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企业并非没有注意到创新的重要性,而是未有足够的重视,没有为此投入足够的资本,尤其是中小企业,本身实力有限,更不舍得为此冒险,花费巨资。中国企业目前依然充当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人力资本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企业间只是业内的相互抄袭模仿,生搬硬套,只着眼于眼前利润和一些宏观因素的改造。2013年全球各行业研发费用50强榜单,中国华为是唯一的一家上榜公司,以35亿欧元位居第31位,德国的大众汽车以95亿欧元的研发费用高居榜首。提高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企业必须构建一个创新平台,积极引进人才、技术,革新产业设备,为企业创新提供环境;此外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的研究合作,有条件的话可以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此外要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尝试,允许员工失败,建立奖励机制,经常组织团体、个人进行创新性比赛;还应积极听取员工和消费者建议,改进服务,改善产品。
第三篇:一个大学(理工科)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何毓琦:一个大学(理工科)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美国大学的种类很多,我将主要讨论研究型大学。一些非常优秀的纯教学院校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如马萨诸塞州威廉姆镇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斯沃特穆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最后,下面写的都是我的个人经历,请不要当作普遍情况或者真理。
在一流大学晋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第一,成为一名伟大的教师(仅仅优秀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你能够在教授常见本科课程(比如基础经济学、基础物理、计算机入门等课程)的时候发挥创造性和组织能力。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从学术水平上讲,一个系里能够教这种课的老师很多,你必须表现出超常的教学和创造力。另外,学校里选课人数众多的本科课程其实很少。我在哈佛待了40多年,经常看到非常优秀甚至近乎伟大的老师没有拿到终身职位,不得不离开哈佛。(美国大学盛行一种制度,即所谓的“七年试用期”,在这七年里,你要么拿到终身职位,要么走人。不遵守这“七年试用期”的学校会被列入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黑名单。)
另外一个晋级的途径,当然就是搞研究了。教学基本上只是一个本地行为,而研究则是世界性的。对学校来说,一流的研究工作的“性价比”比教学要高得多,因此学校更看重研究。然而在一流大学里,你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比如在哈佛,在决定你是否能够拿到终身教职的时候,学校会特意把你与世界上同领域的权威放在一起比较。
我是在1965年拿到哈佛的终身教授职位的,那之后的30年里,我们系没有授予任何一位系统科学领域的年轻教授终身职位。尽管哈佛校长和各系主任绝对不敢承认,我早早就意识到而且不断地教导年轻同事们:“哈佛付你钱是为了让你维护并不断提高它的世界声誉的,别的都是次要的。” 因此黄金法则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
为了搞研究,你必须有经费、有学生。实际上,如果没有经费,你根本不可能供得起学生。在美国,尽管有各类奖学金,大多数研究生还都依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着。一般一个研究生一年要花掉导师五万美元。如果你的组里一直保持五到六个研究生的话,你每年最低必须保证25万美元左右的预算,而你必须和全美国的同领域科学家们竞争来争取这些经费。你不用指望研究生的头两年能有什么回报,博士生只有到了第三年第四年才开始出成绩,所以导师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是做出了很大投资的。我认识不少同事,跟我发誓赌咒再也不招中国学生了,因为他们来一两年就跑掉了,要么转去一个更好的学校,要么有了别的什么机会。不错,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没有义务必须读完博士,但是从道德角度讲,导师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你应该肩负起你的责任。然而,并不是所有中国学生都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行为对于后来想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来说等于是过河拆桥。
还有,一个一线大学教授至少要花25%的工作时间在编写基金申请书、准备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上。因此黄金法则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当然了,如果你能开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能够说服全世界这就是最前沿的,那就更棒了,所谓“英雄造时事”。)
黄金法则一和黄金法则二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学术会议上好好介绍你的研究。很多科学家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但是实际上,除非你提出了相对论或者搞定了人类基因图谱,你的研究要跟成千上万和你一样聪明的人竞争。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有个好想法,写篇好文章和给个好报告是三项独立的而且同等重要的工作。每一项工作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都是完全不同的。要想做个好报告,仅仅从论文里复制拷贝制作一套PPT是远远不够的,对着论文照本宣科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做的报告惨不忍睹,令人不忍卒听。实际上,一个好的报告应该能够让一般听众听懂,同时又给专家同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统计数据表明,一篇普通的发表了的科技论文的读者只有5位,其中还包括了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但是,一次优秀的讲座的听众可能多达数十人、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大多数听众一个月后大概都不记得你讲座的具体内容了,但是多年以后他们可能还会记得,你的那次讲座非常成功。这种针对听众的讲座能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目前,各种政府基金管理机构的官员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主要就是为了了解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发现那些值得资助的人。你给报告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就坐在听众中间。那么,让你的报告清晰易懂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然而,我还是不断地碰到很多研究出色的科学家在做报告的时候完全无视听众的存在,报告晦涩难懂,让人觉得他非常傲慢无礼。我年轻的时候,如果听不懂别人的报告,就怪自己无知;现在,如果我听不懂一个人在说些什么,我就怪那个作报告的人。让报告清楚明白、不浪费我的时间是他的责任。我的座右铭是“完全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特定时间内适当地明白任何事情。”
多年以来,投身学术研究意味着接受一种较为贫穷的生活方式,因为学校的工资低于工商业界,但是至少在科学技术领域,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为工业界做咨询可以大大增加你的收入,但是做咨询的真正好处在于你处理的是一些实际问题,你经常会受到这些实际问题的启发,转向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你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会有一支“拉拉队”自动为你欢呼加油。你根本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说服别人你的工作很重要。你也不会钻牛角尖,在一些没人感兴趣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意识到咨询的这一好处,允许教授每周一天时间用于咨询工作。就我而言,我在整个学术生涯中都不断地从事咨询工作,而且我敢说我所有绝妙的研究想法都来源于某项咨询工作,尽管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这项咨询项目所知甚少。合适的咨询工作会创造“三赢”的局面:客户赢、学校赢、你也赢。
投身科研的另外一个次要好处是你可以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周游五湖四海。商业界的人出差,时间都很紧,基本上来去匆匆,没什么休闲的机会。但是研究人员出差,会前会后都能找出观光的时间来。比起旅行的全部费用,你自费的部分是很少的。有本旅游手册叫做《有生之年必去的1000个地方》,我在40余年的学术生涯里,已经和我太太去了这1000个地方中的230个,还不算很多这本书没有列出来的地方。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走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旅行能够让你增长见识,而且在学术界你会和很多第一次见面的国际同行交上朋友,因为你们的研究兴趣相投,所以能够一见如故。他们是你最好的导游。(有一次,我让我的一个中国研究生招待一位南美同行,她回来以后非常兴奋,告诉我说这个陌生人竟然能够理解她的博士论文研究中的种种精妙之处,尽管他们来自两个隔着千山万水的不同国家,年龄相差很多而且以前从未谋面。)至于研究的乐趣嘛,当你在数个月的艰苦工作后第一次有了不错的发现,你会陷入几秒钟的狂喜----全世界你是唯一一个认识这个真理的人。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彻夜难眠,有时候甚至会高兴到胃疼的地步。我没有在商业界待过,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是我想这种发现的喜悦大概不亚于赢得一个大订单或者在股市大有斩获。要是我一年能享受一次这样的喜悦,我就很满足了。一个人回顾他的学术生涯,审查他一生撰写发表的所有文章,也许只有 10%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和旅行很相似。你很高兴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只有几个地方让你终身难忘。
最好的一点是,搞研究的人时间比较自由,基本上你可以自行安排。你是你自己的老板。和普通商业界人士比起来,除了申请经费,你不得不做的无聊重复的工作要少很多。你可以在你真心喜欢的工作上投入差不多50%的时间和精力。我一直告诫我的学生,如果你50%的时间喜欢你正在做的工作,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工作!因为你喜欢你的工作,所以你会格外刻苦。节假日和平时没有区别。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一周工作100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我已经这把年纪了,而且正式退休了,每天醒着的一半以上的时间还花在学术上。
第四篇:一个海龟经济学教授对中国大学生的评价!(相当客观)
海归三年
(一):回国
首先说明我的看法:回国与否是个人的选择,我不吹嘘任何一种选择。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价值观都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各种价值观存在。我回国后过得不错,但是,我不希望我的经历成为诸如回国值不值得之类无聊争吵的谈资。
不怕大家笑话,我很小的时候就想读博士,当教授,可能是因为喜欢读书吧。因此,在大学里工作我觉得非常舒适,真的是很喜欢。不过,坦率的讲,这也算巧合。我的许多博士班里的师兄都去了投行做research,我自然看着眼热。不料毕业那年正好赶上911,金融业不景气,各大投行纷纷裁人,research 部门首当其冲。所以我把找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的教职。在一所二流大学里做assistant professor,第一天上讲台,对着下面黑压压一片各色人等还真有点害怕,哈哈!不过我比较随和,也不为难学生,所以工作还算不错,学生评估也过得去。我感谢老天,最终指引我做自己喜欢的职业。
那么我为什么想回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学问在那么多经济学博士中只能排到中上。留下来拼tenure,发paper自然是没问题,但是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我看出我成就有限(相对于大牛来说,其实我做得还不错)。大家在读自己专业的paper时一定常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好的idea我怎么没想到呢?或者:这一步太漂亮了,这个作者脑子怎么长的?学术生活就经常沉浸在这种喜悦中,但也免不了疑惑:自己和这些耀眼的群星比起来,自己太微不足道了!我当时觉得经济学里牛人那么多,paper就象牛毛一样,不少我一根,也不多我一根。但是,如果我回国,那么我所做的可就多了。大家别误会,千万别以为我想回去骗吃骗喝。我那时是真心想为中国做点事,哪怕把国际标准的经济学课程移植到中国,或者影响几个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不也是很有意义的事吗?百分之百的奉献和百分之百的自私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以黑和白定义,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灰色的。那些吹捧留学人员“毅然”回国做贡献的文章固然让人恶心,不过我想老狼和校长在驰骋商场的时候,有时也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吧?这样,我觉得我回国可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有帮助。我说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是一个普通人,有私利,但也有热情。
第二个原因和我性格有关。我这个人兴趣广泛,音乐、摄影、书法什么的样样都通,样样不精。对于非天才来说,广则意味着不精,这也许是我不能在专业上成为大牛的原因吧!在国外的几年里,我到处旅游,爬山,滑雪,听音乐会,看musical,然而我还是很怀念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我在国外时间不长,五年而已,感觉交不到知心的朋友。车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我喜欢子路的生活态度,但是这种生活在国外我没有机会经历。虽然我和老外混得很开,常常一块去party,去club玩,但总是觉得有点隔膜。我经常上国内的最著名的摄影网站:色影无忌,看到网友贴的云南西藏的照片,看到江南水乡的风情,真的恨不得立马回国。
最后的原因恐怕是很多男生所共有的,就是个人问题。在国外谈了两个女朋友,最后我发现我实在受不了女博士了!这个问题打住,免得引起争吵。
所以,当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我立刻动身回国了。工作性质没变,还是在大学教书。
海归三年
(四):我接触的中国大学生
我是90年代上的大学,先讲讲我对在国外接触到的80年代大学生的看法:
正面印象:有理想主义精神,忧国忧民,非常刻苦。
负面印象:尽玩虚的,衣着谈吐都有点土,知识面窄,只和中国人来往。
回国后,在大学里,忽然发现我从小字辈变成老资格了!并且更恐怖的是,我觉得21世纪的大学生看我们这些90年代上大学的人,恐怕和我看80年代上大学的人一样!社会在前进,虽然不是线性的,但是大致朝着同一个方向。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我接触到的,国内名牌大学经济商科的大学本科生。
我接触到的这些大学生,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合理,多才多艺,自信。我高兴而又有点伤感的承认:21世纪的这一代,全面胜出我们这些90年代的大学生!我分三点谈:
首先,由于他们出生在80年代,社会物质的富足使得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资源用于他们的教育。不少人会钢琴,书法很棒,英文很溜,阅读大量的书籍。和他们聊天真的很challenging。从知识层面上说,他们许多人出国留学后,由于他们比起前辈来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一定能做出更大的成绩。由于我在大学工作,自然最关心这一点。改革开放后几十万留学生出国,但是在学术上成为大牛的实在很少。这也许是因为整个民族的积累不够。我认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其次,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极强。当年我在大学的时候,各种社团还大多是文学社之类的。今天的大学校园,除了兴趣爱好类的社团种类大大增多以外,还有学生组织的各种公益社团。这些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让我叹为观止,而其中的不少社团的筹款能力真的让我惊讶。除此之外,经济商科的学生还普遍在假期去各个公司实习。从大约5年前开始,各大投行咨询公司开始在大陆的学校招summer intern,而从3年前开始,它们有规模的招国内的本科毕业生。请大家注意:这些职位并不只是China based,不少学生找到的是global rotation,薪水完全和其他人一样。这是国际投行咨询公司对21世纪大陆经济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的肯定。
最后,他们比起 90年代,80年代的大学生,更象是正常的大学生。中国留学生与西方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在我看来是我们一个个都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这不是我们不正常,而是中国这个社会不正常。但是随着中国越来越正常,更尊重个人利益,更不注重意识形态,中国的大学生也越来越象西方的大学生:读书,旅游,恋爱,社团。诸位:如果一个美国的大学生为了伊拉克激动不已,悲愤难当,其他人一定会觉得他有病。可是80年代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大都如此;90年代的大学生,有不少这样;21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这样。政治上的激情是很可怕的,我庆幸这玩意的逐步消失,我羡慕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更正常的年代。
说了这么多好话,负面的看法呢?媒体上充斥的所谓大学生的缺点,比如乱花钱啦,同居啦,等等,在我看来,都是狗屁!我当年想乱花钱来着,可是没钱!我当年想和女孩子同居来着,可是没胆!道德先生滚一边去!
第五篇:美国大学教授面试日程样本—一个教授候选人面试2-3整天
美国大学教授面试日程样本—一个教授候选人面试2-3整天
上篇写了给研究生和博后写推荐信以及中美之间的差别,有博友评论说,推荐信不是很重要,面试可以解决问题。下面我来晒晒美国大学招聘教授位置(tenure-track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冠名教授和讲习教授)的过程。不同的学校基本大同小异,差别在于被面试的人会和多少教授单独见面(应聘候选人想和很多系内、系外、院外教授见面,了解其他研究内容,或者很多教授想了解应聘候选人的研究)。另一个差别是有些位置需要做一个教学报告(或者试讲一节课)。这个位置我们对每个人(从n个申请人中常常选3个候选人,即所谓的面试名单--short list)面试了两天(对更重要的位置通常会是三天,如冠名和讲习教授)。这是个非常认真严肃的过程,是每个系里和系主任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投资”很大,一个教授会把一个无名的系做成很有名,也可以浪费6年到30年的资源,而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要是有几个这样的,一个系就有可能被拖垮。这是一所大学和一些系30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面试日程(这个日程通常在面试前至少3个星期就会定下来,给面试的人准备。)还有一个评价报告,要求每个教授都要填的。下一篇博文再说细节和国内的差别。
Itinerary for H, candidate for B faculty position inPlant Sciences March xx-yy 201x(某某面试人的面试日程,201x年3月xx-yy日)March 14 5:15 pm: Arrive in Knoxville, American Airlines Flightxxxx(QQQQ will pick up)Check in to AAAA Hotel, Conf# ccccc.(3月14日到达,飞机和旅馆信息,谁去接机)March 15 7:008:45 am: Meet with search committee, Room 118Plant Biotech Bldg.?(和面试委员会见面,面试,通常45-60分钟)
8:4510:00 am: Seminar, Room 160 Plant Biotech Bldg.?(学术报告)
10:001:30 pm: Lunch(graduate students)?(午餐,和研究生交流,也有和教授用午餐的)
2:003:30 pm: Meet with Dean, UTIA, Rm 101 Morgan Hall(和管研究的院长面试,见面)
3:305:00 pm: Tour Center for Renewable Carbon with NL?(参观碳再生中心,谁介绍)
5:00 pm: Return to hotel?(回旅馆,休息)
6:00 pm: Dinner with A, B, C, D faculty 和谁一起用晚餐(餐费由学校报销,但不包括酒-无论是啤酒、葡萄酒和烈酒,喝酒的人自己掏,大家都知道,候选人也会被提醒的)March 16(第二天)
7:009:00 am: Tour Plant Sciences Unit?(参观)9:001:30 pm: Lunch(VP, MM, BJ)?(和谁一起用餐)1:304:00 pm Meet with Department Head, Plant Sciences,Rm 258 Ellington(再和系主任见面,面试,继续问问题,更多是候选人问系主任,还需要了解的情况,如大概工资,启动经费,研究生名额,实验室空间,系学术氛围,升副教授的条件,系里的其他情况,等等)4:00 pm Return to hotel?(回旅馆休息一会)6:00 pm Dinner(PD)(晚餐,和陪餐人名单)March 17 10:35 am: Depart Knoxville,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2756(离开,送机人名,时间)
CANDIDATE INTERVIEWS(候选人面试)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INPUT TO SEARCH ADVISORYCOMMITTEE(给招聘委员会的评价和推荐)
Candidate:?候选人名
In my opinion, this candidate is:?(依照我的看法,这名候选人:
A highly satisfactory choice for this position c(非常满意)A satisfactory choice for this position c(满意)An unsatisfactory choice for this position c(不满意)I met with the candidate:?(我是怎样和候选人见面的)In Seminar c(做学术报告时)
At a meal c(用餐时)In a group setting c(小组会议)I am:?Faculty c Staff c Student c Administrator c(我是教授、员工、学生、行政人员
Noted Strengths:(值得注意的强项)。。。
Noted Limitations and/or Areas of Concern:(值得注意的缺点和关注的方面)。。。
Comments:(评语)。。
Give completed form to no later than April15.(将评语在某时交到某地某人。美国大学教授面试2--学校和候选人,谁挑谁?挑什么?
上篇博文晒了美国大学教授面试日程的样本,一个面试要进行2-3整天。下面来说说这个过程。当你从n个申请人中成为3-4个候选人中得一个的时候,你一定很开心。但2-3天的面试是个非常紧张疲劳的过程,特别是你的第一个面试的时候。那么,大学如何判断一个候选人是优秀?好?合格?还是不合格?候选人会挑什么?
首先,学术水平是最重要的。被请来面试,说明你的学术记录还是不错的。但你能给大家说清楚你为什么要做该研究项目?你的科学假说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和要招的位置的关系是什么?报告完了,一大堆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问的。这时你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无论你准备得多充分,你总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想想如果和国内的一些Ph.D一样,只是会做,而不知所以然,或者基础很不扎实,可以想象这时会有多尴尬,会被问得下不了台。没有多少人会给你面子的,特别是在牛校。这就是从简历中看不到和看不出的!好几年前我们系面试了四个人,最后一个做完学术报告以后,我问一个教授:你感觉怎样?他说“这个人的报告是我唯一一个听懂的,我不知道是褒奖他还是贬他”(招的人是基础生物学方面的,而这位教授是做推广的)。想想这句话的内涵。毫无疑问,能做好学术报告,一方面是学术本身,二是你的表达能力和事先的homework。你的报告的对象是谁,在你作报告前,你搞清楚了吗?
教授们(由招聘委员会代表)从应聘人身上找什么?1)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三年(tenure中期考核)、5-6年(tenure-track期间)和未来(tenure以后)规划。大家会判断你是否能建立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在你的领域会有大的建树。你能让该系、该校的学术水平“水涨”,让每个人都“船高”吗?2)除此外,大家都会判断:你会是一个好的colleague(同事)吗?如果你很牛,“低水平”的教授希望你能和他们合作,把他们的水平提高。“高水平”的教授也希望你能和他们合作,把他们的水平提得更高。总之,所有人都希望和你合作,希望你和他们合作,一起提高该系、该校的学术水平,让每个人都水涨船高。如果你说,你喜欢单干,或者你只喜欢单向合作,你肯定出局。3)我和你常常喝一壶咖啡,我爽吗?就像你“愿意和院士还是愿意和一个一般人一起吃饭呢”?但有时也会有“小人”教授想:本来我坐在该系的学术第一把交椅上,你来了,我会被你挤下来吗?4)你有写项目(grant)的经历吗?有成功的经历吗?5)你的博后经历,你除了做你的课题,你还参与了其他课题吗?你为其他人的课题做过贡献吗?6)如果是非起点位置的教授,你现在的实验室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只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系主任会看什么?除了以上教授们寻求的quality外,他会很在乎你是“10%的人要花90%的时间”,还是“90%的人只要花10%时间”的人。希望你不是“一群白羊中的一只黑羊”,如果他(她)认为是,你肯定out了。
研究生们会看什么?看你对培养研究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经验,用什么方式?友不友善?当然没有问,会让研究生打卡,按指纹吗?会遥控监督学生?这些是中国特有的古怪现象。
院长(们)看什么?通常院长们会把权力下放到系里,但小的学校,院长是及其重要的。虽然他们可能只有半小时的见面时间,你的短暂印象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起用餐时聘方的人能发现什么?用餐只是一个“噱头”,参加用餐的人会和你“讨论”一堆和你的学术领域相关和毫无关系的话题,会延续你的学术报告内容,或者,他没有机会听你的报告,你得用5分钟把你的报告再叙述一篇,或者聊他的研究,或关于学校的橄榄球,篮球队,某某名人,等等,你的知识面有多广?你的应变能力怎样?你的日常生活的亲和性怎样?如果你只是学术做得好,你在这儿就冷场了,就“冷惨”了。
从所有这些方面,聘方希望(根据他们的期望值)看到你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是“早晨8、9点种的太阳”。希望你能自己造船出海,你是一个未来的学术带头人,不是高级博后。你是好的合作者,你会和别人合作。你是一个好同事。当然每个学校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
再说说,候选人对聘方需要了解什么?你同样要看他们要看的东西(根据你的期望值)。他们能给我提供平台吗?该系的学术水平怎样?我在这样的系,我有发展潜力吗?tenure的条件是什么?启动基金多少(一般系主任会告诉你个大概,越牛的学校越多!)他们是好的同事吗?同事间有派系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能明问的问题)?学校所在地是理想中的生活环境吗?该州有有名的州立大学吗(如果你申请的不是的话—你以后的小孩可以交州内学费)? 总之,这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但关键是你要把握主动。尽量拿到offer。那时你可以拒绝,可以接受。
最后说一下,什么可以问,什么不可以问。这是个美国特有的现象(和中国相比较)。
聘方绝对(注意是绝对)不能问(不一定全面):你的年龄,党派和宗教信仰,性倾向,女性的婚姻,是否怀孕。这些都是属于可能歧视的问题。问了以后,学校搞不好要被告的。应聘人最好不要问的问题:工资—你可以背后打听,不要明问。还有以上的问题,你也不要问大家。科研外的话题可以包括:学校所在的文化活动,中小学教育,户外活动,校球队,好吃好玩的地方,房价,房区,当地企业文化。找你比较懂的话题聊,往你聊得来的话题上靠。下一篇预告:面试以后的过程。程宗明。2014年4月17日。Knoxville,TN。
美国大学教授招聘3:面试以后的过程
上篇讲了面试的过程。
当候选人回到家后,要给系主任等相关人员发个邮件,感谢他们的热情接待。并再次表示对该工作的兴趣,和对结果的期待。
学校方:当所有的人都面试完,招聘委员会先集中所有反馈意见,进行综合,然后开会,形成委员会的意见,向系主任提出推荐。这里有几种情况。如果面试的人中有一个”鹤立鸡群”,大家就会很快形成一致意见,大家都开心,不会吵架。但是,如果几个都差不多,但每个候选人有在不同小领域,系里又有派系,就难了。招聘委员会就会争来争去,互不想让,都想招个和自己领域相关的,大家可以合作,说不定也有打招呼的,但必须够格才行。这些都可以理解。有人的地方总是有矛盾的。但无论怎样,大多数情况都会定下来。有时委员会也会推诿,说“这三个”都很好,但是。”,这样就会由系主任来定。这时系主任在和大家(教授们)沟通,和院长沟通,做取舍,最后把第一候选人推荐到院一级。protagonist 到了院一级,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审核,整个过程中是否有歧视。在美国,退伍军人如果满足基本合格条件,是一定要招的。二是非裔女性和本地印第安人优先。STEM领域女性优先。这些是要体现“平等”。
如果通过了,系主任就会给第一候选人打电话通知你,告诉你,offering letter(录用信)正在准备,估计1-2周会寄出。还会告诉你信中基本内容。
这时,你要说的是“谢谢你”等一类的话,说你“期待录用信”。注意不要现在讨价还价。
没有接到电话的,就是不是首选,就先晾着。如果你打电话来问,系主任会告诉你1)我们还在决定过程中,或2)你不是首选,但合格,如果首选的人turn down(拒绝),我们再考虑。你还有希望。3)告诉你你不合格,你就一点希望都没了。
录用信上会讲几点:1)给你什么职称(助理、副、正教授),如果是助理教授,你什么时候报升副教授2)给你什么工资,3)给你多少启动基金和实验室,4)你要上什么课,5)什么时候开始,6)给你多少搬家费,7)你的福利体系。签名通常都是院长。
首选人收到正式的录用信后,可以做以下几件事:1.拒绝,他们喜欢你,但你不喜欢他们,或者你有其他offer(s)。2.拿了这个offer去你现在的学校要counteroffer(如果你现在已有tenure track位置)。3.说你不确定,想再来面试一次。注意,这次是你去“面试”他们,你主动,他们被动。顺便再谈条件。有时会看看房子。4.如果你觉得一切都可以接受,直接接受offer。5.和学校方讨价还价:工资要加一点,启动基金多一些,但要给原因,大概怎么使用经费,早一点被考虑tenure,来上班的时间,你的配偶可不可以安排工作,给她找工作,等等。等所有又重新谈妥后,校方会给你一个补充“协议”。注意不要太过分,除非你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你要在录用信上签字,同意接受,或单独写一封信,接受offer。然后告诉你现在的工作单位,你什么时候离开,做好离开前的交接,如完成实验,写完papers。你如果有房子,准备卖掉房子,等。
当第一候选人正式接受后(2周到一两个月)后,学校会给其他人发一封感谢信,并告诉他们,他们没有被录用。如果第一候选人不接受,或谈不拢,要给校方写书面信,邮件,告知他们,你不能来。这时,校方会考虑第二选择,再走这个过程。有时第一、二、三候选人都不愿意来,整个招聘过程就得重来。当然校方会考虑为什么。这样,整个招聘过程结束。
程宗明。2014年4月17日。Knoxville,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