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时间:2019-05-12 01: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第一篇: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武汉钢铁公司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作者:学号:学号:学号:学号:班级:指导老师:

武钢——纵观今昔,展望未来

摘要:武钢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化道路,武钢现状及前景。

正文:。在中国,洋务运动开启了工业化步伐,钢铁工业也从此开始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1872年钢铁工业初创,到1996年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并成为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直至今天粗钢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1/3,100多年间,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武钢在其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中国钢铁工业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前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和“一段坎坷、曲折路”。这一时期,武钢迈出了它的第一次创业的步伐。

一次重大转变,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

旧中国1949年,产钢15.8万吨。再向前追溯半个世纪,“洋务运动”催生的汉阳铁厂,经营31年累计产铁250万吨、钢54万吨。经国多年的战火冲击,中国钢铁工业已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一五”期间,苏联政府同意帮助中国援建50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兴建一座钢铁企业。而这坐钢铁企业正是坐落在武汉青山区的武汉钢铁公司,它是由当时地处黄石市的华中钢铁公司更名改址而成。1955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武钢第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从此武钢建设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

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在确立中国工业化目标的同时,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时及时的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同时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并举的观点。在这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完成了中国钢铁行业“三大、五中、十八小”的基本格局。武钢在创建和发展的同时,融合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思想,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武钢1号高炉观看出铁,武钢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武钢第一次创业的开始。在如此艰难的局势和艰苦的条件下,一穷二白的武钢又该如何实现从无到有,成为钢铁行业的领军者呢?

两个黄金发展期。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然而此期间武钢正在创建初期。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1961年,为了配合国民经济调整,武钢主要围绕年产150万吨钢配套进行充实调整工作。

一段坎坷曲折路。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武钢为代表的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均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武钢的建设基本上处于低潮。

武钢的发展深受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国家采取扶植政策,在中外外交关系越来越好的局势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开始向西方国家微微开启国门,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武钢引进西方技术投资,1974年,“一米七”轧机工程在武钢建成投产,这标志着武钢第一次创业的结束,第二次创业的崭新开端。

第二阶段(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钢铁行业依旧采取扶植政策,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当1978年中国步于改革开放元年时,武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方面已捷足先登,同时响应国家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和扩建。

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武钢对冶炼系统老厂进行了改造。包括对炼铁四号高炉、一炼钢厂三号平炉、烧结厂三烧二系列、二号烧结机和焦化厂五号焦炉同步进行大修改造,简称“四同步”改造。为了提升武钢的整体发展实力,在“七五”、“八五”期间,实施了“双500”、“双700”万吨技术改造扩建,进行了8大重点改扩建技术工程,为中国老高炉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

“一个适应”,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两个转变”,(一)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

(二)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

然而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武钢早在前一阶段一大部分完成,走在同行的前端,但是在企业界组织结构优化上尚有不足,甚至比较落后。1978年,武钢借鉴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经验,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并结合武钢实际,创新和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此,武钢开始了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经过不断整改和完善,到1989年,基本形成了具有武钢特色的方针目标管理模式。

第二、第三阶段也可统称为持续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武钢第二次创业阶段,它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先河,拉开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序幕。第二次创业不仅实现了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品种结构,提高了我国钢材自给能力还实现了管理方式上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第四阶段(21世纪后),是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不仅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2005年以来,武钢掀起了第三次创业浪潮。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后,针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家颁布了对钢铁行业做出了一系列产业调整的政策,新政策从产业技术、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行业准入及贸

易政策等各个方面,对钢铁行业进行了行政法规的限制。新的政策下,武钢又该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武钢集团公司的总经理邓崎琳表示:“由于发展空间受限制、环保压力大和运输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武钢在武汉的发展已无空间和优势。为了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第三次创业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武钢中西南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实施,在做精做优武钢本部钢铁主业的同时,通过联合重组、新建防城港钢铁项目,实现武钢由内地走向沿海发展,这标志着武钢第三次创业的开始。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适应这种钢铁发展的态势和国家产业政策,武钢提出了中西南发展战略,即通过推进中西南部以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骨干钢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在沿海异地改扩建(新建),构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市场控制力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集团。

为了响应政策中提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武钢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充分贯彻“品种、质量、环境、效益”八字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应用,努力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环保与节能作为推行清洁生产的两大重要手段,从末端治理转变为生产全过程控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废弃物产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十五”期间,武钢每年持续以10%以上的环保投资比例来提高环保整体装备水平,出现生产大幅度增长,综合利用能力明显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的良好势头,2005年武钢集团下属的武钢股份公司荣获湖北省环境友好企业的称号。

另外,武钢坚持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从上世纪70年代引进“一米七”轧机开始,武钢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的世纪,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武钢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在钢铁主业范围内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并以信息化为推动力,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从2001年起,武钢投入巨资开发整体产销资讯系统。整体信息化的成功实践,不仅完成了从销售订单到产成品出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营效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以企业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武钢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装备,是武钢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时代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资源的缺乏,环境的恶化,这些已经成为了钢铁行业最严峻的挑战。降低“吨钢能耗”面临资源困境,我国铁矿石资源十分紧缺,大量依赖进口,而国际铁矿石资源高度垄断,导致了钢铁行业的微利,我国的钢铁行业的效益下滑。钢铁公司势必要寻求多元化发展和技术创新。武钢总经理邓崎琳的“养猪种菜”一说正是表明了我国钢铁企业所面临的效益上的巨大挑战。

目前武钢正在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延伸钢铁产业链,多方位地促进低碳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多元化发展的确能够提高其效益,然而,中国钢铁行业的根本问题--技术落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武钢的明天,中国钢铁行业的未来,依然要靠技术来过关!

参考文献;邓崎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间:2009-03-16文章来源:武汉钢铁(集团)

公司

刘文龙;邱凌;龚强华《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

陶蓓《武汉钢铁:实施循环经济 抓节能促绿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第二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求进、加快转型”的基调,突出项目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

产业集聚,积极推进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达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市第位,位居全省城区 位。

一、突出思想转型,增强发展意识。****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工业曾是****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我们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攻克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通过思想转型、观念更新,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大家认为****过去是以工业起家,现在是工业当家,将来还要靠工业发家,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结合区情,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确立了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西部工业城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行动计划,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针对各级干部中存在的消极思想,在全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行“三个干什么”工作法,使每一名干部都要清楚应该干什么、思考能够干什么、看看工作干成什么,着力树立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观念,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工作目标上来,把“投资到****,事事都好办”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的细枝末节处。科学的发展思路,强大的执行力,为推进全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突出产业集聚,打造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高标准规划。按照“三规合一”(集聚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精准对接)的原则,修订完善集聚区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对化工园区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率先通过了省级总体环评、安评,“六大园区”空间布局更合理,集聚区特色更明显、功能更完善、承载能力更强。二是高水平建设。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筹措资金6.3亿元,开工建设经五路等7条道路,形成“六纵十一横”的道路框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累计投资 亿元,完成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入驻条件。三是高质量推进。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的支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探索出了以“村委会为业主,群众集资,政府扶持,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自筹自建新模式,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建成安置房2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群众7000余人。新型农村社区的顺利推进,拉大了市西部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三产支撑让产城融合有了强大支点,不仅为农民变市民、工人开辟了渠道,更为我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突出培大育强,推动转型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优化结构。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三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佰利联公司投资6亿元,对硫酸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实现了成本下降,产能翻番,出口量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氟多公司以氟为媒介,开发了全循环的高质量的氟硅酸钠法制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技术,建设了磷肥行业低品位含氟硅废渣高效综合利用项目,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千吨级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企业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二是壮大集群。围绕氟、钛、硅、锆、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链条”延伸,培育壮大了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光伏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区。截至2012年,入驻园区企业达102家,项目总

投资达374.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税收3.1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 %以上。三是循环发展。围绕现有园区,加快产业链延伸,大力引进相关联配套企业,通过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围绕佰利联产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钛白粉,谋划

了投资23亿元的三木表层处理材料和投资12亿元的佰利联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围绕氟化学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28亿元的多氟多磷肥行业含氟硅废渣高效利用等项目;围绕多氟多新能源,谋划了江淮企业年产2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围绕风神轮胎,谋划引进了投资10亿元年产4×3.5万吨炭黑的龙星化工项目;围绕光伏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16亿元的年产600兆瓦的太阳能硅片生产项目等。

四、突出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原动力。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区财政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确保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研发机构、一支研发队伍、一个技术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二是构建创新平台。加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220项。其中多氟多公司建成了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注册认可实验室,主持修订了冰晶石国家标准,制作的冰晶石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佰利联、多氟多等8家企业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开展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组织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12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201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6%。四是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全区先后邀请德、法、俄等国专家1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授予“科技功臣”称号,累计发放奖金 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0多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300多名,为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区连续六次1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五、突出资本运作,破解融资瓶颈。大力实施金融诚信行动计划,全面打造诚信****,使更多资本流入****,荣获“****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按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推动、优势企业带动、梯次推进互动”的方针,大力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形成了“储备一批、推荐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工作格局。在3公里长的经三路两侧就集中了5家上市公司、3家股权交易企业,附近还有拟上市企业2家、后备上市企业6家。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共计 亿元,私募股权融资 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了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二是强化银政企对接。定期不定期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通过金融机构对辖区企业考察调研、与企业“面对面”对接、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召开银政企洽谈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沟通银企双方信贷需求,积极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2012年,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融资14.73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服务和协调金融行业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BT、BOT建设模式,与市投资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财投资公司,仅2012年就引进建设资金14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篇:铜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自1979年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以来,我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1979—2000年:工业体系和城镇体系逐步形成阶段,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两张皮”

1979年1月撤销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作为贵州省人民政府行政派出机关的现行建制。1979—2000年期间,全区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先后提出了“吃饭靠两杂、用钱靠两烟”、“开发上山,开放出山”的发展战略。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铜仁地区调研时指出:“从大的经济结构上讲,有个调整过程,这个调整过程,主要是提高我们工业在整个经济领域中的比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全区把发展工业逐步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编制全区“七五”计划(1986—1990)时,地委、行署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把食品工业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工业保持了适度增长。“八五”计划(1991—1995)、“九五”计划(1995—2000)时期,确立了“以农促工,系列开发”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以化肥为主的支农工业,大力发展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主要原料的卷烟、造纸、皮革、医药等轻工业,优先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电煤结合的能源工业,稳步发展与电力生产相适应的锰、水泥、化工 1 等原材料工业,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门类增多,逐步形成了卷烟、白酒、电力、建材、冶金和以锰为主的原材料等支柱工业产业,尤其是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大龙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开创了铜仁工业发展的新纪元,为工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城镇建设方面,1983年9月撤销玉屏县,设立玉屏侗族自治县;1986年10月撤销沿河县,设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986年12月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8月撒销铜仁县,设立铜仁市(县级)。自此,全区辖思南、石阡、江口、德江4个县和松桃苗族、玉屏侗族、沿河土家族、印江土家族苗族4个自治县以及铜仁市和万山特区。到1991年7月,全区10个县(市、特区)城市总体规划先后获得省政府批准,并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县级城市供水、道路、绿化、亮化及市场等配套设施逐步得到改善。1996—2000年期间,全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不断拓展,重点集镇建设力度加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这一阶段,工业产值从1979年的1.5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19.29亿元,增长了12.29倍;城镇化率从1985年7%提高到2000年的17%。但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不强,工业发展没有建立起规划统筹的体制机制,工业布局较为散、乱,且工业规模小、结构单

一、经营方式粗放、效益不高;城镇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不强,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快。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不大,形 2 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张皮”现象。

二、2001—2005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铜仁谋求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经过全区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来抓,地委、行署通过认真调研、讨论,提出了“三个重点,三个带动”(强农稳区、兴工富区、旅游活区;招商引资带动、城镇经济带动、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方面,全区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一手抓国在企业改革,一手抓新上工业企业发展”,冶金、化工、建材和特色食品等工业发展加快,在工业布局上形成了大龙开发区为主体,玉屏三家桥工业园、铜仁市灯塔工业园,万山高楼坪工业园、松桃城北工业园建设初具规模的格局,到2005年未,工业总产值达到68.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值达到56.1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1.3%,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9%、29.4%和12.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56.9:12.9:30.2调整到2005年的42:24.8:33.2,二、三产占GDP的比重超过一产,二产比重增加了11.9个百分点。200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3%。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地委、行署连续五年召开了全区城镇建设会议,3 一年一个主题,研究解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镇建设,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明卫生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到2005年底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3%。

这一阶段,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体的高载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铜仁工业的实破性发展和工业的原始积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工业产业结构单一,高载能工业的就业容量不大,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了壁垒,使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城乡二元结构仍为突出。

三、2006—至今: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起步阶段,产城一体稳步推进

地委、行署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地委、行署审时度势的提出了构建“两带两圈”(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铜仁城市经济圈、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产业体系,推进“六个新跨越”(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型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先后编制了玉铜松循环 4 经济工业产业带规划、铜仁城市经济圈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工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加大,启动了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带和各县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搭建了平台,到2011年工业集聚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总量的9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扩大,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2.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按2000万口径统计)实现总产值217.24亿元,其中:实现轻工业产值29.1亿元;实现重工业产值188.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52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实现轻工业增加值9亿元,增长25.7%;实现重工业增加值38.52亿元,增长20.7%。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32.3:26.3:41.4变为28.93:27.93:43.14,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继续上升,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达7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到2011年达到185户,能源、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区电力装机达到300万千瓦、金属锰及二氧化锰产能达到3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700万吨,工业实力增强,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工作力度加大,完成了铜仁市第四轮和9个县城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区城市控制性规划平均覆盖率达到60%;围绕打造黔东80—100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编制完成了铜仁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完成了“撤地建市”工作,为中心城市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大兴新区和川硐教育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以新区为主、兼顾老区,加强 5 了各县城市道路、供水、污水与垃圾处理、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体育等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启动了铜仁、江口、印江、松桃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工作,强化了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城镇经济较快发展,城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2.1%,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

这一阶段,铜仁获得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发[2012]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实施的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为铜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叠加政策环境,成为铜仁历史上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最快时期。根据国际通用的判断方法进行分析,铜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城镇化率突破30%,铜仁也迎来了城镇化快速增长的平台期。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发展规划与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配套,坚持按照“产城一体”推进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工业化与城镇化步入了互动发展轨道。

第四篇: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升我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口约占全球的20%,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5和1/4。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的客观要求。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客观上要求产业价值链同步提升。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应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治理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深刻变化,既为我国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出了迫切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能也无法复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第一,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市场化发展是同步的,而我国工业化是在体制转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的,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作用。第二,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信息革命浪潮已席卷全球,注定信息化与工业化必须同步推进。第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第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片面强调机械化和自动化,造成结构失衡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必须注重充分就业,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五,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在所有制结构选择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第一,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显著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第三,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建立在信息和知识投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推动工业化在更高水平上发展。第四,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发展。第五,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解决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成就瞩目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

工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总产值仅140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接近70万亿元。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大,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粗钢、水泥、原煤、汽车产量以及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的45%、50%、46%、23%和45%,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22个行业中,我国的产值均居世界第一或第二。自1850年以来,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2010年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全球制成品贸易额的14.5%,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实现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抓好技术改造,2009—2011年中央投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56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3万亿元,拉动倍数26倍,在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行业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炼铁能力1.2亿吨、炼钢7200多万吨,焦炭1.07亿吨,水泥3.7亿吨、造纸1130万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2010年钢铁、汽车、船舶行业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48.6%、82.2%、48.9%。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轨道交通、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在世界产业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扩大了就业,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达9544.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27.5%,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以此作为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巩固和发展以工业为主干的实体经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完善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把创新要素和政策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吸引力和信心。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规范股市发展,遏制各种投机行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加大对银行、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等高收入行业和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增加工业第一线生产工人收入。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强国进程。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等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整合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工业共性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养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在若干重点领域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当前,高端制造、新能源、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纷纷推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力求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在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的情况下,高端和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投入,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工业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的高效清洁安全水平,加大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觉自律、持续改进的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构筑链接循环的工业体系。开发低碳技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行业和企业形成全过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引入竞争,增强整体经济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明确“多予、少取、放宽”的政策取向,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体制,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五篇:新型工业化道路演讲稿(精选)

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形势要求我国工业化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求索新的发展模式。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

含义

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极其丰富。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总之,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第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第三,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第四,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发展战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意义,理解其内涵,把握其特征,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意义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如何实现

1.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障

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整合管理职能,科学设置机构。加快队伍融合,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2.肩负使命,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总结

迄今为止,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蒸汽机革命和电气革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下载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范文大全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

    “新型工业化发展”材料

    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汇报材料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拼搏争先,抢抓机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2010年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

    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写写帮整理)

    关于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全力推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信息......

    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

    发展历程

    2014年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3月 3月在广......

    发展历程

    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

    建国六十年中国工业化历程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 Post By:2009-8-23 20:50:00 穷乡亲 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