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道路 小论文

时间:2019-05-12 13:1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工业化道路 小论文》。

第一篇:农村工业化道路 小论文

三农问题的出路——农村工业化

范曼杰20091860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就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当然有许多特殊的原因,比如工农业的剪刀差、粮食统购统销。但更多的是因为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可是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就摆在了我们党中央工作的日程上了。

关键词:三农问题 农村工业化道路 建设全面小康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农民穷,农村苦,跟农业本身的属性有很大关系。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的农业,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完全竞争”行业。因为有太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粮食。每个农民对自己的产品都没有一点定价权,完全听命于市场的安排。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利润是唯一的。假如粮食价格高,生产粮食有利润,这意味着,农民种其他庄稼就没有利润。“这里有利润”这个信息会迅速传开,一下子,“地球人都知道了”,进入的人多了,粮食总产量变大了,价格就会慢慢下降,直到没有利润。因此,从长期看,农民很难获得大的利润!所以,就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也不足为过奇。因此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经济只有合理的结构化,才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正在有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农业产值和农村劳动力比重大等特点,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难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和人民整体富裕的道路上,农村工业化无疑成为一条必经之路。

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的推动因素更多的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城市化和

工业化发展速度以及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都不相同,因此其农村工业化道路也各有特色。早期的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较多的停留在理论争论上,实践活动的开展较少。新中国建立后较长一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农村工业化也受到了抑制。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真正起步是从1970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累资本、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就有了华西村、南街村的崛起振兴,超越了曾经辉煌的小岗村的停滞不前。

我是一名来自河南省农村的学生,现阶段我们村的经济尚停滞在传统农业型阶段,这大大阻碍了缩小城乡差距的进度,限制了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我通过对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的分析研究,实践证明了统筹城乡工农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世界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同样,农村社区的发展也要有非农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乡村工业化是由传统农村走向现代农村的必由之路,无非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具体发展形式不一样而已。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工业,服务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地处江阴鱼米之乡,面积0.96平方公里,350多户,他们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逐步壮大。华西村依靠一个小五金厂和一台小磨坊,上世纪60年代末就积累了100多万元固定资产和100多万现金存款。70年代造田完成了村民们实现温饱的革命,80年代造厂,使村级集体经济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华西村集中优势企业上市。华西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小农意识和产业单一的局限性,较早就举起了发展乡村工业的旗帜,成为了为人称道的“天下第一村”。

我们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处于豫中平原,面积1.78平方公里,全村805户,3130口人,与华西村相比,自然基础较差。华西位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有务工经商的传统,左邻右舍发展水平都较高,而南街村地处纯农业区,底子薄,周邻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但它独辟蹊径成功发展则是一枝独秀。南街村从一个穷困乡村发展到具有26 个企业,1.2万职工(其中外来职工1.1万人),年产值17亿多元,农民住公寓,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发展模式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其斐然的成绩。南街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与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坚持抓工业,是南街村发展首要的和基本的物质保证。与苏南农民一样,南街人较早就领悟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深知,在传统农业区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工副业是没有出路的。从80年代起,南街村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企业——根据中原地区盛产小麦的优势,办起了方便面厂、食品厂、啤酒厂,以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龙头,配套发展相关项目。就这样,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不断发展,南街村由最初的传统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成为闻名遐尔的现代化农村社区。

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地处皖东北,有90户人家、370口人,与华西村、南街村相比规模小、实力弱,但22年前的惊人之举——率先分田到户大包干,却使其知名度晓誉天下。在历史上“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小岗村更是穷“冒了尖”,1960年饿死6户人家,到1978年只剩下18户。在“再不救自己就快饿死了”的时刻,1978年春,这18户人家开了一个“自救会”决定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分田,从而开农村改革之先河。地分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得到发挥,到1978年底,小岗村就获得前所未有的丰收。粮食产量达6.5万公斤,是上一年的4倍;油料1.75万公斤,是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生猪135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就是从这一年起,小岗人彻底仍掉了讨饭棍和要饭篮,过上了温饱的日子。但是,由于众多原因,小岗村的产业结构20年来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几乎没有发展工副业,这就决定了该村至今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区,维持着温饱,发展缓慢,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与凤阳本县其他地区相比,也显得落后了。小岗村的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没有走乡村工业之路。这不得不值得人们深思„„

以上对华西、南街、小岗三个村的简单描述说明,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既受制于具体社区的客观自然历史条件,更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创造性抉择。乡村工业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选择好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或模式,是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其动力在发展乡村工业,单一的传统农业无法推动农村社区迈入现代化,尽管根据各自的情况,发展工业的路子不尽一致。只有实现农村工业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中央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新型农村工业化是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初级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工业化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没有鲜明的鸿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都是新型国家工业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协同推进,而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具有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的农村也将演化为新兴中小城镇,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推动新兴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我们要始终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将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业化轨道,分享工业化成果,建设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毛泽东 毛泽东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

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

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

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

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

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第三篇:工业化论文

世界工业化进程

从18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是16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和随后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即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当时德国走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实现了先进钢铁生产技术和生产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在有机化学研究方面实现超越,并实现产业化。19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科学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经过20年的发展,德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三是20世纪下半叶,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掀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工业化为主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当今世界工业化发达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工业化也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工业化进程

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1949年,全国只有1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生产技术落后,原始的采掘业和工场手工业占40%以上,工业基础十分脆弱。1949年之后,中国开始了新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历经多年建设,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步齐全的重大转变。工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工业产品数量和种类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区域分工逐渐明确清晰;工业技术和工艺水平持续提高,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就业容量大,层次不断提高,并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力量和拉动因素,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工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996年,我国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为3314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9%; 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858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2%。1979~1996 年,我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以年均9.9%的较快速度增长。1991~1996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4.5%,明显快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2%的幅度。1995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税金总额4034亿元,占当年全国税收的66.8%。

二、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工业产品结构尚未适应买方市场的新形势。目前我国工业产品已从部分买方市场进入全面买方市场,不仅绝大多数工业消费品在数量上已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状况,而且主要的工业生产资料也已实现了供求平衡,这就要求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及时调整工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在多数工业领域,工业产品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相对饱和的低加工和粗加工产品过剩,市场潜力较大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例如,煤炭工业原煤的洗选率不足12%,钢铁工业钢材的板管比仅达到40%,机械工业数控机床占机床产量的比例只有3%左右,电子工业软件销售与计算机销售之比只达20%,轻工业新闻纸占纸及纸板产量比重仅为3%,纺织工业商品成衣率刚超过50%,化肥工业高浓度氮肥比重尚不足50%,建材工业旋窑水泥比重仅占18%。

2.工业生产结构与多层次的需求结构不对称。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层次已逐步拉开,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居民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表现出明显差异;多种生产方式和技术方式的并存,也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工业生产资料。然而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结构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单一,分层次、多样化、各具特点的工业生产体系远未形成。例如,轻纺消费品的生产还主要盯着城市居民和沿海居民,较少考虑农民消费需求的特点;汽车工业中需求潜力较大的经济型轿车迟迟推不出价格性能俱佳的合理化产品;原材料生产的品种不够丰富,规格和档次不够细化;机械电子产品的选择范围还相当有限。

3.工业行业结构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八五”以来,我国已进入在轻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重工业的阶段,但消费品工业、原料工业和装备工业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发展较快的消费资料工业未能有效地带动原料工业和装备工业,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投资自我扩张。目前,产业循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原料和引进技术装备来弥补。例如,每年纸及纸板进口300多万吨,化纤及化纤原料进口200多万吨,设备投资中67%用于引进设备。

4.工业布局结构趋同化的现象相当严重。受到过去各地建立相对独立工业体系和目前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的影响,我国各地工业结构相当接近,地区之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主要工业产品中,全国30个省区市都生产的有电力、食用植物油、饮料酒、毛绒、锯材、家具、水泥等,29个地区都生产的有硫酸、化肥、塑料、钢、钢材、锅炉、泵、拖拉机,28个地区都生产的有烧碱、合成氨、轮胎、平板玻璃、铁合金、机床、风机、黑白电视机,27个地区都生产的有农药、铅、电缆、电话机、彩电,26个地区都生产的有铜,25个地区都生产的有纯碱、内燃机、表,另有20~24个地区生产丝、煤油、自行车、船舶、洗衣机、空调器、钟。

5.工业出口结构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86%左右,但多为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制品,创汇额主要靠数量支撑。例如:1996年服装出口80多亿件,60%为衬衫等一般产品,平均每件服装创汇只有3美元。机电产品出口也多为一般简单机械和电子辅配件,出口家用电器的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较低,机电设备出口刚刚开始起步。

6.工业技术结构中研制与生产、引进与消化的关系仍未理顺。国有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大部分非国有企业缺乏科技开发所需资金和人才。国家科技投资使用分散,用于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比例有限。政府对引进技术的阶段性方向指导不够,企业和行业主体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动力不足。

7.工业企业结构仍未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企业的所有制结构虽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机制还未建立。国有企业既在税收、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承受着负担沉重的“低国民待遇”,也在资金、资产、人才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超国民待遇”。内资非国有企业机制较活,但多数还处于原始积累和起步发展阶段,短期内尚难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担当起支撑主要产业发展的重任。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作的体系尚未建立。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革、改组和改造力度不够。

8.工业管理结构存在很大缺陷。按条条块块管理工业的弊端日益突出,同一工业行业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现象严重;同一工业部门中又形成行业交叉、企业封闭的自我生产与服务体系。部门内企业虽能吃到偏饭,但统得较死,缺乏活力;部门外企业得不到平等竞争环境,缺乏行业指导和协调。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道路演讲稿(精选)

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形势要求我国工业化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求索新的发展模式。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

含义

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极其丰富。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总之,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第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第三,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第四,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发展战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意义,理解其内涵,把握其特征,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意义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如何实现

1.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障

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整合管理职能,科学设置机构。加快队伍融合,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2.肩负使命,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总结

迄今为止,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蒸汽机革命和电气革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的。它高度概括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本文仅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十六大报告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分析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的正确估量提出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突出表现在: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 000美元;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三次产业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同工业化国家相比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指标: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 200~2 400美元,中期为2 400~4 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 800~9 000美元。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工业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人均GDP作为划分工业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合理的。当然,钱纳里提出的具体标准是否适合我国情况还可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目前人均GDP近1 000美元,说明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报告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值额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值额。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约为51.5%,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49.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9%∶36.8%∶47.3%。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结构为15.2%∶51.1%∶33.6%;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0%∶22.3%∶27.7%。与上述研究提出相应阶段的指标比较,我国现在生产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略高,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近20个百分点。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800~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因此,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我国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7.6%。从这一项指标看,我国也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

考虑到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的因素,1964年1 000美元大约相当于目前的3 000美元。如果我们把上述国际上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作为对照系,那么可以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过努力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工业化。

按照上述几项指标分别作粗略分析:(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20年翻两番,要求年均增长7.2%左右。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这个速度是可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4.3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目前的水平,那么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 000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我国1995年为47.1%,到2001年上升到51.5%,年均提高0.74个百分点,今后18年如按这个比率上升,到2020年可以提高到64.9%左右,达到工业化该项指标60%以上的要求。(3)从城镇化水平看。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如果今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可能达到55%左右。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2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我国1990年城镇化率为26.4%,2001年为37.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2001年全国共有2 053个县(含县级市),如果每个县平均有2个有条件的建制镇,加上县城约有6 000个,如果每个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到2020年各增加3万人,就将增加城镇人口1.8亿人。再加上大中小城市新增加的人口,到2020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是可以达到的。(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198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68.7%,2000年降到50%,20年下降18.7个百分点。今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到2020年这个比重有可能从现在的50%降到35%以下。总之,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二、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将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人类社会实行工业化自18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270多年,但据世界银行前几年的统计,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七国集团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经合组织中的其他16个成员国,还有亚洲“四小龙”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上共2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合计9.265亿人,占全球人口15.3%。我国现在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时人口约有14亿多,将超过上述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以“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作为第12个问题的标题,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0~241页)后来的实践证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处理农、轻、重的关系,确实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有过不少教训,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后推进工业化,仍然必须继续处理好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发展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看到,从1957年到现在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既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又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是发展思路上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当时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结果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这个论断中可以体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进入信息时代,不仅工业化的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英、美、德、日等国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工业化,才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工业化。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新世纪头20年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不仅实现经济技术快速增长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程,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生产率有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从而更加剧这一矛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制造业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把一点提高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素来对待,也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以上四个方面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它们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情况、问题和过去有所不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基础都有新的内涵。人们常讲的农业是基础,其涵义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物质的、精神的生产的基础,这个道理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和一切国家。当然,在有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条件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除了本国农业也包括外国农业。马克思指出:“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是资本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3页)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农业的基础作用常常表现为它对工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开始工业化,粮食需求会不断增长增加,虽然由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对农业投资、农业技术进步等原因,土地的产出率会提高,但由于耕地特别是优等耕地有限,土地报酬将会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会出现停滞,导致粮食等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工业等现代部门工资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延缓工业化进程。这就是古典的“李嘉图的增长陷阱模型”所描述的现象。类似现象在我国前几十年出现过四次:即1958~1963年、1969~1975年、1978~1981年和1987~1989年。除了前两次还有政治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外,每次都是由于全社会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过高和农业生产停滞,导致粮食供给缺口扩大、价格上升。而走出“陷阱”的途径,都是降低投资率、进口粮食和加强农业,增加对农业投入。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述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等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相对过剩,价格回落,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农业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不表现为粮食等农产品短缺和价格上升,而表现为农民和农村的需求增长缓慢,拖住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虽然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当今出现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其主要原因是占全国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低。200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主要食品消费量为:粮食238公斤,食油7公斤,猪牛羊肉14.5公斤,家禽、蛋及制品7.6公斤,水产品4.1公斤,食糖1.43公斤。可见,现在农产品的相对过剩是以农民的消费不足为条件的。它虽然抑制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农民收入低不仅限制了对农产品的消费,也限制了对工业品的消费,因此也从市场需求方面抑制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是同一现象产生的互相矛盾的两个结果。农民和农村消费水平低,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并且增长缓慢。2001年,全国乡村的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32 45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合计的44.4%,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5.2%,只相当于就业人员比例的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366元,也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 859元的1/3。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走出农业阻滞工业化的“陷阱”,核心问题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开拓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巩固工农联盟这个政权基础来看,也是这样。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也必须从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改革初期通过联产承包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指明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涵和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兼顾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兼顾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努力争取使两者协调发展,同步增长。这就要求全国用更大的力量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支持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正确处理顺利推进工业化的几个关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20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是当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很高的速度持续发展,也已成为带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但是,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走在前头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然相当落后,尤其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兴未艾,影响深远,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市场十分广阔,拥有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能源、原材料、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很大,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不仅在满足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认为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使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各自发挥优势,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关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是相对而言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即在经济活动中单位劳动占用的资本(资金)较多(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即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资金)较少(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劳动力费用比重较大)的产业。资本(资金)投入多少和技术装备程度成正比,资本(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往往就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因此资金密集型产业也称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说来,重化工业的资金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较多,吸纳劳动力较少;农业、轻纺工业、建筑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吸纳劳动力较多。第三产业中零售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它们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所有产业的资金密集程度都在提高,因为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有大的发展,而且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会逐步提高。因此重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足轻重。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十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001年底,全国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达127 627万人,未来十几年平均每年还将增加1 000万以上。据专家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一直在60%以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一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使用较多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那么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调整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视发展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因此今后仍然要十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人力资本附着较多的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3.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从物质生产、流通领域游离出来,采取虚拟资本的形态在金融市场上营利,而且形式日趋多样化。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其积极作用是: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营效率;可以促使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企业转向效益高的领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损害。例如,债券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度增多,会动摇信用基础,扰乱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并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虚拟经济并不等于泡沫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的产生,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今已十年有余,实体经济始终陷于低迷状态,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经济曾经十年持续增长,从2001年起盛极而衰,陷入衰退,其中股市泡沫过度便是重要原因。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50多个国家发生过100多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这与虚拟经济的负面作用不无关系。至于虚拟经济的跨国大举扩张,则可能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甚至酿成金融、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阿根廷、乌拉圭等拉美国家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都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国虚拟经济还不发展,随着金融的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是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监管能力比较弱,监管经验不足,更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范其过度膨胀而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

下载农村工业化道路 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工业化道路 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调研报告(工业化农村)

    农村调研报告2014年(村委会三楼鸟瞰图)A村地处珠三角平原,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工业强镇内,是中国最典型的工业化农村之一。A村交通便利,村内道路为硬底双车道,绕村道路为硬底六车道......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无材0803班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作者:李 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

    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

    武汉钢铁公司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武钢工业化道路发展历程调研作者:学号:学号:学号:学号:班级:指导老师:武钢——纵观今昔,展望未来摘要:武钢工业化道路,中国工业化道路,武钢现状及前......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

    农村道路调查报告

    形势政策作业 农村交通情况调查报告 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姓名:陈俊霏 学号:200905020207 农村交通情况调查 一概述 农村是中国的基本,新中国的建......

    农村产业化道路

    杨志远赶忙直入正题,说,在大学的四年里,学生都在思考农村经济的问题,如果说国家是社会的总成,那么乡村就是这个社会总成的基石,乡村家庭就是这个社会总成的基础,不可忽视。其实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