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小议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的原因
摘要: 对革命理论的需要,呼唤着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到来,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五四运动则把当时否定资本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本身强烈的批判西方的特性与中国人民当时具有的反传统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相一致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社会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或主义,要在异国他乡发生影响并被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掌握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相应的主客观条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也是如此。
一
对革命理论的需要,呼唤着新思想、新理论的到来。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决定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改变封建的买办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要实现这场大革命,就需要有革命的理论来指导。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①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寻求理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无数次的革命斗争和自强运动,但是一次次的失败了。
挫折和失败的沉痛的实践告诉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既不能依靠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也不能依靠西方资产阶级所创立的诸多学说,而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抵御和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
正当中国人民处于迷茫之时,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俄国十月社会革命的胜利,在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它促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从学习西方资产阶级转向了学习社会主义。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②
① 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
第二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ti
第2课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
解析:A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下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Democracy)和 “赛先生”(Science)英文头一字母“D”“S”的变体。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A.民主与自由 B.平等与自由 C.民权与科学 D.民主与科学
解析:D图中所示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即“民主和科学”。故选D项。
3.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意欲在中国发起一场文化革命,试图从文化和灵魂上让中国强大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大都()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 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解析:D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A、B两项与题干中“发起”不符。
4.位于北大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方面,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A.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
B.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C.北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强烈 D.北大学生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强烈
解析:B正是因为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从而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5.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方面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A用排除法来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而本题考查的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6.某史学家在其论著中说:“新文化运动虽然仍然是在向西方探求真理,无法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作为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的影响是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③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④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解析:C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而非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只要有③的即可排除。
7.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潮
解析:C女生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正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的反映。8.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人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这种观点的出现说明()A.新文化运动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倡民主和科学 C.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D.新文化运动思潮中存在着偏激倾向
解析:D有人要求废汉文,是新文化运动中偏激倾向的表现。9.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是中国近代三股进步的思想潮流,其共同的特征有()①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
会基础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④
解析:C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正确,因为资产阶级不敢发动群众,④只有新文化运动彻底抨击了封建正统思想。10.中外历史的发展虽然异彩纷呈,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③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C新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运动指导,二者之间存在很多共同点,但在中国没能引起大规模的资产阶级运动,反而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1.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 560周年,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我们今天纪念孔子,但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却提出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这一口号的评价,你认为不妥当的是()A.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B.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C.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A“打倒孔家店”存在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12.右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阵地,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
①兴民权、设议院②民主共和③民主和科学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B.①③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C这是“北大”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北大正在进行新文化运动,其宣传的思想是③④。
13.李大钊说:“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A.社会主义运动B.民主科学思潮 C.民主共和思潮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A材料来源于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主要是宣传社会主义运动。14.2009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下列关于近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述正确的是()①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②李大钊、陈独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③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D根据史实,这四项表述都是正确的。15.有人说,新文化运动中的干将实际上还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充其量算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完成自身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对封建复古思想的痛恨 B.对民主、科学的热烈追求 C.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 D.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
解析:C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随之完成了自身的转变。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王道政治使大原。——陈独秀
材料二惟自共和以来,百神废祀,乃至上帝不报本,孔子停丁祭。天坛鞠为茂草,文庙付之榛荆。„„礼坏乐崩„„呜呼,中国数千年以来未闻有此大变也。——康有为
材料三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陈独秀 请回答:(1)“三纲之说”和“王道政治”具体是指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推测出陈独秀对儒学持何种态度?请说明你的理由。
(2)近代“共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材料二这段话的大意是什么?该文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心情?(3)“维新”和“帝制”分别是指什么?从材料三可以看出陈独秀在思索什么?有何行动?
17.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潮,是当代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思潮,全民在这样的社会思潮
影响下,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想潮流,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是什么?试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解析:分析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思想潮流产生的根源主要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分析影响应从思想解放、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方面入手。答案:(1)主张:“新思潮”:了解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新思想: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兴民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兴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民主革命思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或“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2)社会根源:“新思潮”:鸦片战争失败,中国知识界觉醒。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理论的传播。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维护封建统治;“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运动后期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3)影响:“新思潮”:促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维新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有利于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三次论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简介早期传播):1899—1912 梁启超在《万国公报》介绍“麦喀士”马克思主义为何在短短几年内,为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接受,史学界争论不休。救亡是当时中国的主题,“仿洋救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介绍社义的思潮,马克思主义为先进分子接受。
五四运动后,出现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热潮
李大钊的贡献:
第一,开辟专栏,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5,李在《新》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第二,发表文章介、宣马克思主义。1919、9,李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阶级斗争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系起来。
第三,在 北大、北女师开设课程:唯物史观、社义与社会运动。第四,1920、3,在北大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翻译、研究马克思主义。还有,留日学生:杨 匏 安:1919、11,《马克思主义》 李达:《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
3、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 第一:救国方式的启示: 国情相似
根本解决
第二:对待中国的态度:外交政策 1920年春,中国民众(《东方杂志》登出)第一次看到了苏俄政府早在半年多前(1919、7)发布的《苏联第一次对华宣言》(《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主要内容:废约(日、中、协约国);中国独立自由的唯一同盟者、兄弟是苏联人民。
4、一战的影响,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
第一,一战的残酷及战后的凋蔽,使国人怀疑西方文明的价值; 李大钊:“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陈
:君主专制—→资本家压制;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1915,9、15)
梁启超:战后 游欧,改向 基尔特社义 多变、善变与不变
改良(维新)→君主立宪(与革命派对立)—→议会宪政(进步党、研究系)—→
基尔特社义(行会社会主义)
第二,民族经济发展的“黄金期”,200万产业工人。第三,一战后,帝国主义的重新瓜分,爆发了五四运动 三次论争:
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改变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念,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通过比较、论争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 争论双方:李大钊与 胡适
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1、背景:
[1] 胡适的政治信仰与李等人的冲突。唐德刚写胡适回忆,胡“我和马克思主义着冲突的第一回合”。
胡适:1910---1917在美国。弃农学文,1914,在哥大 在杜威实用主义大师门下,受美式教育的熏陶。宋子文、蒋梦麟、孙科 1917年回国,“逼上梁山”,倡导文学革命,与陈一起:“民主、科学、自由”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主张改良,反对阶级斗争
李大钊:根本解决,暴力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第二次论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 论争双方:
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区声白,办《进化》;
文章:《我们反对“布尔什维克”》 陈独秀:《谈政治》,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
1、背景:
“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并扩散到工人中。虽然无政府主义思想对反封建来说有进步的一面,但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因此有必要通过论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
2、主要内容:
[1] 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从反对一切国家的思想出发,反对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级专政的学说。
“既反对资产阶级专政的‘现在国家’,尤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未来国家’”。
陈、李等人的观点: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国家的性质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2] 关于无级专政与资级专政的区别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否认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区别。“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一样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
陈、李等人的观点:明确指出无级专政的国家同资级专政的国家的本质区别。
资:压迫工具
无:维护利益 [3] 关于建立理想社会的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主张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分配原则,实行“完全平等”、“绝对自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陈、李等人的观点:批驳了无者关于理想社会的空想理论。
批驳了无者在生产上的言论:分散自主经营
社义:集中的大生产 批驳了无者在分配上的言论:不顾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是空想。批驳了无者“绝对自由”的言论:自由是相对的,也有纪律和集中。
3、意义:
[1] 通过论争与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区别开来,是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由空想到科学转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次论争。[2] 捍卫了无级专政的思想,明确了中国应该建立无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为建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 体现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经历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三)第三次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双方代表:
梁启超、张东荪
陈独秀、李达 [简介]基尔特社会主义:
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拘泥于地方的、狭隘的、带有手工业气息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基尔特是拉丁文译音,意即同业联合或行会,故又称“行会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彭蒂、奥尔雷奇、霍布逊和柯尔等。主要代表作有彭蒂的《恢复基尔特制度》、柯尔的《劳工世界》等。
主张: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用和平进化的办法废除私有制度,实现劳动的解放。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工资制度”是一种罪恶和欺骗,压制劳动者的创造本能,使资本家不劳而获,主张根本废除“工资制度”,建立工人监督工业的制度;社会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分庞杂,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的性质。
1、背景:
英国著名哲学家、基尔特社义者罗素来华讲学,介绍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张、梁等人借机宣扬社会改良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因而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战)。罗素在华 1920、10——1921、7,苏、京、湘 张东荪发表文章:《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 梁启超文章:《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李达文章:《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陈独秀文章:《社会主义批评》
2、主要内容:
[1] 是否应该提倡社会主义运动。(根本问题是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即:是否应该提倡社会主义)
张、梁等人观点: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后实行社会主义,将改良主义当作社会主义大加宣扬。
张、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义的理由:资--义不发达(工厂少,劳资冲突少,无劳动阶级,工人阶级政党不能成立,社会主义运动不能兴起);应开发实业
李达、陈独秀等人批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言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
陈:一面增加富力,一面增加贫乏。[2] 关于拯救中国的途径和方法
张、梁等人观点: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李达、陈独秀等人:批驳了阶级调和及社会改良的思想,主张工人阶级暴力革命。中国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剥削的程度是最严重的,有必要组织起来进行社会革命,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无级专政。
3、意义:
经过辩论,先进分子更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得到了认同。这是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决定性的思想基础。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面临着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历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面临来自外域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来自斯大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指挥,自身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错误,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在于重新恢复和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战胜了教条主义。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
邓小平同志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旗帜的光辉典范。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保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