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萌芽和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临床14班11362367崔皓圆
摘要:19世纪末期,马克思的学说传入中国。20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接受马克思的思想著作。可惜其传播比较零散,不系统。十月革命后的五四运动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传播。本文就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唯物史观;
都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其实马克思的学说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期。
1899年,在《万国公报》上登载的一篇名为《大同学》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1902年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一些介绍西学的文章中多次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和‚十条纲领‛,并对《资本论》做了评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学说内容所作的较多的介绍。1912年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以《社会主义之派别及其批评》为题,连续发表三天演说,其中称赞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阐发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之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
在20世纪初还可见于各报刊介绍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的学说的文章,例如,1907年在东京出版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报》,曾多次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1911年中国社会党首领江亢虎在《社会主义学说》一文中也对马克思的学说作了介绍。但是整体来看,20世纪初期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是比较零散的,不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起震动和极大反响,是在‚十月革命‛这一划时代事件后。准确的说,是在十月革命后爆发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科学民主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1,科学民主旗帜的高扬,对于封建专制﹑愚昧落后的封建礼教具有对治之功。2科学民主的启蒙号召,唯物论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反对有神论、封建迷信思想的基础。这两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这样说: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寻求救国救命道路的探索相结合,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又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这样的传播和发展。十月革命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像李大钊所说:‚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兴。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趁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介绍与读者……‛与此前一些文章中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不同,李大钊1918年所写的几篇关于十月革命的论文,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其热情赞扬十月革命和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溢于言表,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所偏差,但同时也基本上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此后,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三大原理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自觉系统宣传的标志。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唯物史观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主要内容。在中国最早介绍唯物史观、起启蒙作用的一篇文章是《晨报》译在河上肇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中国先进人物和知识分子的共同活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论述首先被介绍到中国。主要有《共产党宣言》,这个时期介绍唯物史观的杂志更是如雨后春笋,先进分子也自觉地以唯物史观的研究作为自己理论活动的中心内容。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都著译了大量宣传唯物史观的理论文章,并以此为理论武器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李大钊在描述这一时期的状况时说:‚晚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
随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深刻的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风起云涌的趋势。
进入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被广泛宣传和运用,而且在国民党统治地区也广泛流传,并逐步进入高等学校的讲坛。这期间,出版社出版和发行了大量的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著作或译作,同时,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经典‛的《资本论》也开始部分的与中国读者见面。正如艾思奇所说,1927年以后,”唯物辩证法风靡了全国,其力量之大,为十二年来的哲学思潮始终所未有”。1927年大革命失败,却并没有削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反而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的发展着,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两点:1对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还有待从哲学上加以反思和总结,以便获得正确的理论指导。2大革命的失败也使得一部分革命者提高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这样,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把理论的注意力指向了唯物辩证法。1928年至1932年短短时期中,除了普及文化的口号外,便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介绍。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世纪30年代‚唯物辩证法‛的盛行,标志着马克思在中国走向成熟。
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与中国革命事迹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等,本文就不做论述了。
参考文献:
李毅:《回顾与前瞻—-20世纪中国思潮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新青年》8卷4号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发展状况概说
南友锋
陕西省商州区中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针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深入工人当中进行调查研究,又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体系。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它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对有着数千年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中国来说,影响尤其巨大。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之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政府统治之下。清王朝已经走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内忧外患、国势垂危,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被工业强国两度打败后,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是清政府派赴国外的一些外交人员和学者。“近代中国人透过被西方列强打开的国门,初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并从中知道马克思和他所创立的主义,最早是从巴黎公社开始的。”①(P9)1870年,法国传教士和中国民众之间发生了天津教案,清政府委派崇厚赴法谢罪。张德彝作为崇厚的随员,目睹了巴黎公社的具体状况,写成了游记《三述奇》。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它为中国人接触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早的信息。介绍巴黎公社的还有当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教会新报》等,但影响最广的是王韬编译的《普法战纪》。此书出版于1873年,较客观地介绍了巴黎公社,使中国人知道了国际工人运动。此时洋务派正掀起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其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印了《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它是国内最早介绍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一个刊物,它最早使用了共产主义者的音译“康密尼党”、“康密尼人”。1898年夏,在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成为第一部系统讲解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和学说的著作,“可以看作中国人接触马克思学说的开始”。
①(P15)
此书认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史中最著名和最具势力的人物,他及他同心的朋友昂格斯都被大家认为‘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主义派的首领。”1899年,广学会创办的《万国公报》登载了《大同学》,首次提到《资本论》这一书名。此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补充基督教救世教义而进行介绍,虽有一些缺陷,但毕竟较早地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作了简介。它使人们开始了解到马克思是“百工领袖”,讲求安民新学,且是“主于资本者也”。
甲午中日战争,大清王朝竟然被向来不受其重视的小小岛国日本打败。山河破碎、创巨
② 1 痛深,“四万万人齐下泪”,康有为、梁启超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不幸的是,这场挽救中国危亡的运动却被慈禧太后扼杀了。逃亡日本的梁启超,从1902年9月到1906年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中国之社会主义》等文章。梁启超认为:“麦喀士,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这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对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具有启蒙作用。日本和中国虽然都经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跨入了强国之列,中国人很想探寻日本崛起的秘密所在。进入20世纪,留学日本形成一股热潮。大批中国学生涌入日本,当时的日本是亚洲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这些留日学生与避难日本的革命党人又同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研究和翻译社会主义著作的热潮,这样中国从日本转口输入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前,日本是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的一条主要渠道。这一时期的翻译事业也特别兴盛,定期出版的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出一本新书,翻译者有数家。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输入新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也在输入之列。幸德秋水著的《广长舌》和《社会主义神髓》,村井知至著的《社会主义》,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西川光次郎著的《社会党》等专著,都被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马克思主义较早就产生了关系。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就探讨过社会主义。1903年,他在旅居日本期间曾经与幸德秋水交往过,就实行社会主义交换过意见。1905年,他访问过第二国际常设执行机构,并要求加入第二国际。此年,他建立了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把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孙中山认为:“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③(P207)
他还对江亢虎的社会党给予支持。在孙中山的影响下,马君武、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胡汉民、戴季陶、冯自由等人纷纷投入到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中。朱执信在其撰写的《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中,记载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毛泽东也承认:“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④。在1902——1905年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在中文书刊中就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词汇而流行起来了。⑤
(P6)
1907年,在东京和巴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形成了两个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和新世纪派。它们东西呼应,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同时,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1912年,中国社会党在上海出版的《新世界》连载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是国内最早译载恩格斯的一部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状况:⑴、十月革命前,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比较 复杂。最早是出访欧洲的一些外交官和学者,后来是一些留学国外的新型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国内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总数较少。⑵、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比较多。最早主要是通过英法两国,后来主要是通过日本。少数中国人踏足欧土感受过马克思主义,但大多数中国人是通过译书来了解马克思主义。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程度是肤浅的、片断的、零碎的,甚至是曲解的;没有联系广大群众、结合中国的实际。这些翻译者,受其能力水平的限制,难免会出现这些问题。“一小部分西方化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受到了各种来自西方学说的影响,并且这些在西方似乎是不同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呈现为同一时代理论的各种变异形态。”⑥
(P1)
⑷、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是缺乏成功的实践国家和坚实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前,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建立起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壮大,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此,“十月革命
⑦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片断介绍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
(P56)
直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大地上逐渐传播开来,扎根并长成参天大树。
注:
① 钟家栋、王世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 张铨亚.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N].光明日报,1987—9—16.
③ 张勇,蔡乐苏.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④ http:// ⑤ 郭欣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⑥ [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⑦ 张静如.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面临着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历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面临来自外域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来自斯大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指挥,自身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能够纠正错误,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在于重新恢复和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战胜了教条主义。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
邓小平同志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旗帜的光辉典范。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保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第五篇: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