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会类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文章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了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本文研究表明:成长性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高成长特征的财务指标;成长性既体现在反映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上,又体现在反映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增长的财务指标上;“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构成和市盈率等财务比率指标的平均值明显高于传统企业。由此可见,较之于传统企业,“双高”企业的投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其预期增长能力而非当期的静态盈利性。
【关键词】财务指标体系/“双高”企业/传统企业/投资价值
【正文】
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评价,从而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股票投资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大量的传统企业,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双高”企业。对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对于“双高”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财务评价,并据此评估其投资价值,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我们将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价值来源的差异性。
一、财务评价与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其目的一般包括:(1)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做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等投资决策;(2)了解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估计;(3)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4)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估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估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企业能力、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的主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对企业持续发展潜质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投资者无论投资于“双高”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可接受风险程度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内在特质不同,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同,价值增值方式不同,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该有所差别。传统企业要合理的配置、利用自然资源,依赖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双高”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2)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3)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4)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双高”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5)企业成长快。
“双高”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传统企业多为基础性产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生产相对成熟,企业大都处于成熟期,因而市场较稳定,风险较小。企业的历史业绩相对稳定,人们对其未来收益预期也相对稳定,波动空间相对狭窄,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稳定与可预计性和低风险性上。“双高”企业则是新生事物,制度创新乃至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创新利润的存在(创新的边际利润大于创新的边际成本),预期的高额利润,对投资者激励作用大。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预期股利收益不断增大,则股价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双高”企业大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费用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利润波动预期也较大。“双高”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高增长与高风险性上。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对于传统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及当前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财务评价更注重企业“目前”价值的评估;而对于“双高”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和现在业绩表现之间没有联系或是联系不大,企业财务评价就应该更注重企业“未来”可能价值的评估。业绩评价和企业估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成为评价的核心,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性(用货币指标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健康性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因为两类企业的价值体现不同,所以对它们进行财务评价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差异性:理论及调查分析
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其中,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等;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财务特征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其高成长性。关于描述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1.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涉及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了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六个比率指标。其中:
3.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认为,从选择投资对象和基于长期投资的目标出发,投资人应当认真地分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及利润构成(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其中:
(1)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4.黄磊(1999)认为,根据企业成长期的特点,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前)、净利润增长率(同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黄磊,1999)。其中:
(1)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尽管人们对评价“双高”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存在认识上的一定分歧,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认识:
1.增长率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特征的财务指标;
2.成长性既反映为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增长,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又反映为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的增长,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等。
为了更好等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般财务知识的国内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分别从评价传统企和“双高”企业的目的出发,判断各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最高为7分,然后依次递减,最低为1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30%。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1中的“平均分”为被调查者对各项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的平均值。由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者认为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2.投资者认为“双高”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盈率、每股收益、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
3.两类企业财务评价共同的比率指标有: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存货周转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双高”企业,投资者最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利益这两类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是销售净利率、经营利润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及净资产增长率等。
5.投资者评价传统企业时,更注重的是其经营稳定性和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所以存货周转率也是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有形净值债务率更为谨慎地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有形净值债务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成为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说明投资者对传统企业财务(负债)风险的特别关注。
表1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按重要性程度传统企业“双高”企业
由高到低排序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
平均分平均分
1每股收益5.817销售收入增长率5.967
2净利润增长率5.467净利润增长率5.817
3净资产收益率5.350净资产增长率5.583
4每股净资产5.233总资产增长率5.550
5市盈率5.217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5.383
6资产负债率5.200市盈率4.850
7速动比率4.98
3每股收益4.700
8流动比率4.933经营利润率4.650
9经营利润率4.850销售净利率4.633
10销售净利率4.833资产净利率4.533
11股利支付率4.633净资产收益率4.483
12净资产增长率4.617流动比率4.367
13存货周转率4.583资产负债率4.317
14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4.567速动比率4.300
15资产净利率4.550应收帐款周转率4.283
16应收帐款周转率4.517每股净资产4.283
17有形净值债务率4.333总资产周转率4.267
18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4.233持续可能成长率4.217
19总资产周转率4.167存货周转率3.867
20已获利息倍数4.150已获利息倍数3.750
21持续可能成长率3.750股利支付率3.700
22总资产增长率3.617有形净值债务率3.550
6.投资者评价“双高”企业,并不看重其当前的盈利性和股利支付水平,而是希望公司将主要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即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从“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是公司生产经营获取利润、增加股东财富的物质基础,这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持续可能成长率是衡量公司凭借自身财力支持成长能力的重要尺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三、“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特征差异性: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1997至2000年共四个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传统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15家选自上海30指数股,另15家选自深圳成分指数股。从“双高”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沪市15家,深市15家,入选的条件是1997年~2000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0.20元以上。这30家“双高”企业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科技领域,也有少数几家主营业务不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正进军高科技产业领域,拟以高科技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平均值与均方差比较
计算值传统企业“双高”企业
财务指标平均值均方差平均值均方差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7.5814.0448.2438.63
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3.6632.5856.3024.19
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13.6413.52
53.7623.79
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14.4213.2558.3233.13
主营业务利润率(%)三年平均值24.4713.2732.2911.24
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8.855.5116.805.06
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71.5864.8584.1916.19
2000年度每股收益(元/股)0.260.200.520.17
市盈率(2001年4月30)56.1334.8252.3024.25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归纳如下:
1.“双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6.36倍;“双高”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传统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减少3.66%;“双高”企业的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3.94倍;“双高”企业的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4.04倍。可见,“双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显著地快于传统企业。
2.“双高”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明“双高”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正高速成长,未来获利将会增加。
3.“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平均值高出传统企业7.82个百分点,表明“双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因此发展后劲比传统企业强。
4.“双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几乎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为股东创造的效益更多。
5.“双高”企业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高于传统企业12.61个百分点,说明“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更突出。
6.“双高”企业2000年每股收益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企业。
7.“双高”企业的市盈率(2001年4月30日)略低于传统企业,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企业的每股收益偏低。
总的来看,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前文得出的“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来源不尽相同。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
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当前财富的能力、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增值财富的能力、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和高风险性。因此,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就必然地出现了差异。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应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2000.财务成本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戴维.F.霍金斯著.2000.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杰弗里.C.胡克著:.1999.《华尔街证券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瑞、邓崇云著.2000.上市公司分析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庆昌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磊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技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文俏著.2000.高速成长88家上市公司.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主编.2000.财务理论前沿专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尹萃著.2001.新经济与资本市场透视.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赵爱玲.2001.“我国新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财务与会计,2
第二篇:财会类毕业论文要求(精)
附件
一、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书第一项写作要求
第一项“本毕业论文的要求”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本专业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内容如下:
1、选题与本学科结合紧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能反映出学生在本学科专业的水平。
2、论文标题简明扼要,能恰当地概括论文的主题。字数在20以内。
3、论文摘要准确恰当,能揭示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观点、研究结论等。字数在300左右。
4、能依据课题任务进行资料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正确使用各种操作软件、数据库、工具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论文要立论正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论据恰当有力,论述严密充分,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理论高度;能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方法,分析并解决具体的问题。
6、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研究作风,不得弄虚作假。遵守科研道德,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违者以不及格论处。
7、论文语言准确流畅,专业概念准确。形式规范,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资料引用准确,参考文献目录完整(包括作者姓名、文献名称、文献来源、发表时间等等),具体要求见有关规定。
8、每份毕业论文查阅的文献为20篇,论文撰写的字数不少于5000字,(不包括附录附注及参考文献)论文格式符合学校规定要求。
第二部分 请填写对这篇文章的具体要求(这部分内容填写前必须经过指导教师的同意)。没有该项内容,退回重填。
示范:例如写反倾销会计的,在第二部分针对本文的具体要求可以写:
9、该生的论文应当能体现出反倾销过程中的会计语言,从会计的视角看反倾销过程中的会计语言,从会计的视角看反倾销,结合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较为创新的观点。
附件二 开题报告要求与规范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功能
开题报告是在学生接到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以后,由学生撰写的对于课题准备情况以及进度计划作出概括反映的一种表格式文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撰写,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学院审定后生效。
撰写开题报告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对课题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让指导老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选题的意义何
在,自己做这个题目的优势是什么,自己准备怎么做,会出什么结果,等等。并请指导教师帮学生作出如下的判断:课题所确定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题目的大小是否合适,所选择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是否可行等。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开题报告的内容及时作出判断,此课题能否这样实施,要不要改变题目或研究方法;学生则可以在得到批准后按开题报告的安排来开展工作。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除了在其首页有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学生姓名以及课题名称等栏目外,一般还应有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及措施、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有关的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阐明选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3)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与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介绍。
(4)研究方法及措施。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也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或建议。
(5)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
(6)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但是因为表格留空不足,只需填写8-10篇。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同附件三中的要求):①期刊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名 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②图书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书名 版次(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页码。
③会议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名 会议名(论文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注:多个作者之间用顿号)
④网上资料:网主名、年代、网页名(斜体)、网址、访问时间。
3.排版要求:正文小四号宋体,行距1.25倍。
附件
三、论文内容构成与要求
1、标题
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通过标题使读者大致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科学的范畴。标题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写得简明,将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论文摘要及关键词(中英文)
摘要又称内容提要,它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能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中英文摘要以300字为宜。
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标题应与正文中标题一致。
4、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其内容分别如下:
(1)绪论
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文字量上要比摘要多。
(2)正文主体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调研方法及其论证过程;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实验方案的拟定;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调研结果、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
5、结论
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还应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是全文的思想精髓,是文章价值的体现,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6、谢辞
谢辞应简短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已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7、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列入论文构成要素中的参考文献不得少于20篇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又不可或缺,或有主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算法语言程序等。如果毕业设计中引用的实例、数据资料,实验结果等符号较多时,为了节约篇幅,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附录的篇幅不宜太多,附录不要超过正文。
附件
四、毕业论文(设计)书面格式规范
1、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英文摘要采用四号“Time New Roman”字型;其中摘要和关键词这五个汉字及其对应英文翻译应设为黑体。
2、目录
每章的题目用四号黑体,每节的题目用小四号宋体,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
3、标点符号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见文件最后)
4、正文文字的要求
(1)正文文字内容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数字和英文字符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章采用三号黑体居中;节采用小三号黑体居中;标题用四号黑体并缩进二个汉字;图、表标题用五号黑体并居图表的中间,图形和表格内容用五号宋体。
(2)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
(3)页面设置为:采用单面打印,且边距为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cm,装订线0.5cm,选择“不对称页边距”,页眉1.8cm,页脚1.5cm。
(4)页脚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把中文摘要页设为开始第一页,即此页为第1页。
(5)正文选择格式段落为:行间距1.5倍,段前、段后均为0行。标题设置为段前、段后均为0.5行或6磅。
5、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标题层次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各层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第四级以下单独占行的标题顺序采用A.B.C.…和a.b.c.两层,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写标题。正文中对总项包括的分项采用⑴、⑵、⑶…单独序号,对分项中的小项采用①、②、③…的序号或数字
加半括号,括号后不再加其他标点。
6、毕业论文(设计)的公式、图与表
(1)公式号以章分组编号,如(2–4)表示第2章的第4个公式。
(2)公式应尽量采用公式编辑应用程序编入,选择默认格式,公式号右对齐,公式调整至基本居中。
(3)图与表也以章分组编号,如图3–5表示第3章的第5幅图。
(4)图与表应有相应的名称,如“实验系统流程示意图”等。
(5)图与表应设置在文章中首次提到处附近。
7、谢辞
内容字体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
8、参考文献
(1)参考书目排序:中文参考资料和外文参考资料分别排列;排列顺序,中文参考资料按作者汉语拼音顺序,英文参考资料按作者姓的首字母顺序排列,首字母相同的比较第二个字母。
(2)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为:
①期刊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名 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②图书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书名 版次(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页码。
③会议文献的格式:[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名 会议名(论文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注:多个作者之间用顿号)
④网上资料:网主名、年代、网页名(斜体)、网址、访问时间。
⑤未发表硕博士论文:
(3)正文引用参考文献处应以方括号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到25%[14]。”
表示此结果援引自文献14。
9、用纸、装订及论文份数
(1)毕业论文(设计)一律使用A4规格的复印纸打印,于左侧用订书机装订。
(2)统一使用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封面。
第三篇:如何写财会类论文?
第一,关于选题的方法。选题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就硕士研究生而言,在选题中主要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是否适合自己研究等把握不准,从而产生了依赖导师为自己点题、命题的心理;二是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选题,往往把选题视为一项单纯的阶段性任务,为了选题而选题,却没有真正把选题当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日常学习同步的过程。上述两方面认识上的偏差无疑会对选题的态度和选题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以纠正。如何纠正呢?这首先就需要树立起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专长去选题的意识,而不能过分依赖导师的安排,并且要将选题寓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而不能将它作为一项独立于学习之外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注重以下三点对选题来讲也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注重当前几乎没有人提到但现实环境又特别需要涉及的问题。如新经济的出现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经济与会计,新经济与财务等一系列的课题,在每一个课题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分支,这些都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亟待去加以深入研究,自然也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二是要注重已有学术研究的相互争论及内在矛盾。一方面在不同学者就某一问题发生争论时,要善于寻找出争论的原因、背景、焦点,并就此加以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对某些著名学者(或研究机构)在阐述学术问题时前后相互矛盾的地方,要善于捕捉、发觉,并对其加以完善修正。三是要注重对理论的发展及其变化发展后所带来的现实影响。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论运用的过程,而且更是理论发展的过程。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来发掘既有理论的不足,并提出充实和完善的设想是在研究当中应该培养的一项专业素质。这项素质的养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们选题的深度。同时,对发展变化后的理论如何用来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开展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应该多加思索,以便拓展研究的空间。第二,关于收集资料的方法。对于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到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像选题一样将资料收集寓于学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关键要靠平时积累,而不能仅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认为,平时学习当中收集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对问题认识加深,对选题思路拓展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当学习到一定阶段,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对某些问题便会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
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当然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不包括在内)。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收集得井井有条。除此之外,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也要加以留意:一是各类《年鉴》上的数据资料。这类资料的全面性、综合性、权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二是网上资料。网上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获取便捷,是现代社会一条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渠道。同时,在网上还可以与一些名家、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中也能获取大量用其他方法难以求得的资料或信息。三是他人的文章或书籍后面摘录的参考资料。这类资料一般都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精选出来的,对于相关问题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第三,关于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另一类是规范和实证的方法。
就演绎与归纳两种方法而言,前者是指由一般到具体,从基本的原理开始慢慢将其推演至具体适用的各个方面,后者是指由具体到一般,从具体的实例开始渐渐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在具体研究当中,有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也有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综合起来运用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如果单独采用,则在演绎的过程中要强调说理透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据充分。尤其是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一定要防止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现象。就规范和实证两种方法而言,前者主要是运用推理来回答“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后者主要是依据事实来回答“是什么”这类问题。目前在西方,无论是经济学研究还是会计学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实证的方法。如美国的《account review》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会计杂志,其中都是实证性研究文章,没有实证研究的内容就不予发表。在我国,虽然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国际趋势的影响,实证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引入。于是,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证研究,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把结论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因而是可验证的。但是它的正确、合理性也必须建立在以下三个
基础之上:一是假设一定要合理,不能凭空假定;二是数据的真实性一定要有保障,不能人为捏造;三是素材的收集不能夹杂个人感情的因素,如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不能把自己的倾向寓于问卷题目当中来误导被调查对象。如果不能符合上述几点要求,那么实证研究的结论肯定就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对于规范研究,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已有的被公认的素材来推展出新的结论,并且它还能为实证研究提供许多假设条件。但是规范研究也有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其规范性难以验证。这就需要在从事规范研究时,带着强烈的学术责任心去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思考。综合起来,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各有千秋、互有所长,二者都是可取的且从我国目前来看都是应该被加强的。在实际应用当中,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和研究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并充分发挥所选方法的长处,尽量弥补其不足。在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有时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论文写作的方法并不是一样的。如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用的是演绎的方法,从商品、商品的两重性开始层层展开,透彻分析。然而,他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时,首先看到的不是商品,而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反剥削的血淋淋较量。这促使他开
始思考:资本家为什么能剥削工人呢?因为他掌握着资本。工人为什么被剥削呢?因为他们没有资本。资本又是什么呢?资本是已有的财富。财富从哪里来的呢?资本家说是省吃俭用的结果,是他的父亲留给他的遗产。那他父辈的财产又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早期花钱雇佣了一些工人,开了个作坊、工厂进行生产后赚来的。那么他为什么能赚取巨额的财富呢?原来是他压榨了工人的剩余价值。他为什么能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呢?那是因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商品具有二重性的缘故。这样追溯到了源头,并再从源头推演回去,便形成了《资本论》这篇宏著。由此可见,马克思当时研究的轨迹与写作的轨迹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可能碰到类似的情形,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一昧地认为用什么方法研究就应该用什么方法写作,如果老是这样,思维就会受到局限。第四,关于论证的方法。论证的方法有很多,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有用理论分析来加以论证,也有用事实依据来加以论证,从论证的层次来看,有先分后总式论证,也有先总后分式论证,从论证的方向来看,有顺证,也有反证等等。在此我不对其一一详述,仅谈谈引用他人观点来进行论证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在搞研究、做
论文时,经常会碰到引用他人观点来进行论证的情况。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自己的观点,那是不合实际的,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观点。其次,需要强调的是,引用并不是指为了拼凑文章而去抄袭照搬,它应该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目的的考虑:一是赞成他人的观点,并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引用。如赞成财务是一种货币关系的观点,但同时又认为这种货币关系的本质就是利益分割、价值分配关系,这时就可以引用他人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二是赞成他人的观点,但从另一个角度去对其加以论证时,需要引用。如他人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论述了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而你又准备从规范公司财务会计行为的角度去就此进行论证,这时可以引用他人的结论来发展自己的观点;三是不赞成他人的观点,并准备对其进行批判或修正时,需要引用。如有人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但你却认为它在中国不是政治过程,而是行政过程,这时可以引用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加以反驳来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引用他人的观点后,还有必要将出处、作者、发表时间等一一交待清楚,这既是以备查考的需要,也是一种严谨、负责的研究态度的体现。总之,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这些都有待于通过实践来细细体会、慢慢摸索。以上提到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四篇:如何写财会类论文?
第一,关于选题的方法。选题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就硕士研究生而言,在选题中主要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是否适合自己研究等把握不准,从而产生了依赖导师为自己点题、命题的心理;二是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选题,往往把选题视为一项单纯的阶段性任务,为了选题而选题,却没有真正把选题当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日常学习同步的过程。上述两方面认识上的偏差无疑会对选题的态度和选题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以纠正。如何纠正呢?这首先就需要树立起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专长去选题的意识,而不能过分依赖导师的安排,并且要将选题寓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而不能将它作为一项独立于学习之外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注重以下三点对选题来讲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要注重当前几乎没有人提到但现实环境又特别需要涉及的问题。如新经济的出现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经济与会计,新经济与财务等一系列的课题,在每一个课题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分支,这些都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亟待去加以深入研究,自然也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
二是要注重已有学术研究的相互争论及内在矛盾。一方面在不同学者就某一问题发生争论时,要善于寻找出争论的原因、背景、焦点,并就此加以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对某些著名学者(或研究机构)在阐述学术问题时前后相互矛盾的地方,要善于捕捉、发觉,并对其加以完善修正。
三是要注重对理论的发展及其变化发展后所带来的现实影响。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论运用的过程,而且更是理论发展的过程。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来发掘既有理论的不足,并提出充实和完善的设想是在研究当中应该培养的一项专业素质。这项素质的养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们选题的深度。同时,对发展变化后的理论如何用来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开展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应该多加思索,以便拓展研究的空间。
第二,关于收集资料的方法。对于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到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像选题一样将资料收集寓于学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关键要靠平时积累,而不能仅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认为,平时学习当中收集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对问题认识加深,对选题思路拓展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当学习到一定阶段,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对某些问题便会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
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当然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不包括在内)。
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收集得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也要加以留意:一是各类《年鉴》上的数据资料。这类资料的全面性、综合性、权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二是网上资料。网上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获取便捷,是现代社会一条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渠道。同时,在网上还可以与一些名家、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中也能获取大量用其他方法难以求得的资料或信息。三是他人的文章或书籍后面摘录的参考资料。这类资料一般都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精选出来的,对于相关问题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三,关于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另一类是规范和实证的方法。
就演绎与归纳两种方法而言,前者是指由一般到具体,从基本的原理开始慢慢将其推演至具体适用的各个方面,后者是指由具体到一般,从具体的实例开始渐渐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在具体研究当中,有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也有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综合起来运用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如果单独采用,则在演绎的过程中要强调说理透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据充分。尤其是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一定要防止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就规范和实证两种方法而言,前者主要是运用推理来回答“应该是什么”这类问题,后者主要是依据事实来回答“是什么”这类问题。目前在西方,无论是经济学研究还是会计学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实证的方法。如美国的《account
review》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会计杂志,其中都是实证性研究文章,没有实证研究的内容就不予发表。在我国,虽然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国际趋势的影响,实证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引入。于是,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证研究,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把结论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因而是可验证的。但是它的正确、合理性也必须建立在以下三个
第五篇:如何写财会类论文
第一,关于选题的方法。选题是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就硕士研究生而言,在选题中主要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是否适合自己研究等把握不准,从而产生了依赖导师为自己点题、命题的心理;二是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选题,往往把选题视为一项单纯的阶段性任务,为了选题而选题,却没有真正把选题当作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日常学习同步的过程。上述两方面认识上的偏差无疑会对选题的态度和选题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以纠正。如何纠正呢?这首先就需要树立起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专长去选题的意识,而不能过分依赖导师的安排,并且要将选题寓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而不能将它作为一项独立于学习之外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注重以下三点对选题来讲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要注重当前几乎没有人提到但现实环境又特别需要涉及的问题。如新经济的出现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经济与会计,新经济与财务等一系列的课题,在每一个课题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内容分支,这些都是一些新兴的领域,亟待去加以深入研究,自然也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
二是要注重已有学术研究的相互争论及内在矛盾。一方面在不同学者就某一问题发生争论时,要善于寻找出争论的原因、背景、焦点,并就此加以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对某些著名学者(或研究机构)在阐述学术问题时前后相互矛盾的地方,要善于捕捉、发觉,并对其加以完善修正。
三是要注重对理论的发展及其变化发展后所带来的现实影响。研究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论运用的过程,而且更是理论发展的过程。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来发掘既有理论的不足,并提出充实和完善的设想是在研究当中应该培养的一项专业素质。这项素质的养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们选题的深度。同时,对发展变化后的理论如何用来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开展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此应该多加思索,以便拓展研究的空间。
第二,关于收集资料的方法。对于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到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要像选题一样将资料收集寓于学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关键要靠平时积累,而不能仅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认为,平时学习当中收集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对问题认识加深,对选题思路拓展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当学习到一定阶段,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对某些问题便会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当然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不包括在内)。
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收集得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对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也要加以留意:一是各类《年鉴》上的数据资料。这类资料的全面性、综合性、权威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引用价值。二是网上资料。网上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获取便捷,是现代社会一条很重要的资料来源渠道。同时,在网上还可以与一些名家、学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从中也能获取大量用其他方法难以求得的资料或信息。三是他人的文章或书籍后面摘录的参考资料。这类资料一般都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精选出来的,对于相关问题的再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三,关于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
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另一类是规范和实证的方法。
就演绎与归纳两种方法而言,前者是指由一般到具体,从基本的原理开始慢慢将其推演至具体适用的各个方面,后者是指由具体到一般,从具体的实例开始渐渐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在具体研究当中,有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的,也有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综合起来运用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如果单独采用,则在演绎的过程中要强调说理透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注重论据充分。尤其是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一定要防止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