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工业区的新生之路――关于北仑区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调研报告
老工业区的新生之路
――关于北仑区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文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 “促转变”作为今年发展的重点。宁波成为国家级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更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轨转型的步伐。新陈代谢、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200年的工业化进程表明,老工业区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调整,才能走向复兴。
一、大港工业园区现状
北仑区大港工业园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总面积4.4平方公里,历年引进企业近400家,合同利用外资20多亿美元,总投资30多亿美元,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130家,产值150亿元,利润13亿元,企业员工9万人,主要产业有纺织服装、注塑模具、电子、汽配、工艺品、家电家居、健身运动、食品等,代表性企业有申洲、新华昌、宁波麦芽、台晶电子等。大港工业园区是北仑区开发较早,成片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它是我市的实力工程区块,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产值现仍占北仑区工业产值20%左右。
二、大港工业园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工业区是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产物,受当时条件限制,发展到现在存在布局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大港工业园区经过近20年发展,已进入成熟期,逐渐成为一个老工业园区,现在园区内企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申洲集团等企业不断发展状大,企业有进一步扩张的需要,而受制于用地等因素制约,逐渐向外地发展,另外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厂房闲置,特别是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园区内企业整体上呈现明显的衰退迹象。金融危机最严重时,受影响的企业有150多家,占工业园区内300多家企业的50%,一批企业受到重创,30多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0多家企业关闭,20多家企业搬迁,而逆势增长的不到10家。2009年全国经济回暖迹象明显,但大港工业园区内企业仍然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以申洲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积极应对危机,特别是如富邦家俱等一批企业将产品由外销转为内销,逐步走出困境,但一些企业主要是较小企业,未能走出困境,工业园区整体产值同比下降,利润虽有所上升,可那只是申洲集团一枝独秀,剔除申洲集团,2009年1-9月园区内其它企业利润下降达70%,亏损企业达50%以上,一批中小型企业举步维艰,少数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如新华昌、住重、麦芽等。投资额同比下降幅度也高达70%,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新华昌等企业已转向投资其它行业,宁波热电大港电厂因节能减排等原因已关闭。直到2009年10月后园区内企业总体上才真正有所回升。从外部因素看,金融危机是加速大港工业园区衰退的催化剂,因为园区内外贸型企业居多,金融危机时外贸定单减少导致企业处境困难,但是园区企业内部存在的自身问题才是衰退的根本原因所在。园区内的企业存在杂、乱、小及技术装备落后、品牌竞争力弱、管理水平差等诸多问题。一是行业众多,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园区内300多家企业行业多达几十种,涵盖面广,形不成规模,且分布杂乱,不同行业交叉分布,有的甚至一家企业厂房、仓库、宿舍都不在同一地块,导致成本增加。二是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大型企业偏少,产值10亿元以上的现在只有申洲集团一家,产值1亿元以上的只有20多家,产值500万以上就算是规模以上企业,这个标准实在有些低,即使这样,规模以上企业也只有50%不到,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近200家企业员工在100人以下,一些企业员工甚至不到10人。三是技术水平偏低。不少企业装备差,有的还是作坊式的,产品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1家,占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15%,产值占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10%左右,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有的虽然是高新技术企业,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四是品牌竞争
力弱。名牌产品少,许多企业没有自己品牌,有的大企业都缺少自己品牌,贴牌生产是普遍
现象,实际上是外方加工厂。五是缺乏现代管理技术。上市公司寥寥无几,近10万务工人
员中科技人才不多,多数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六是高耗能、污染重的企业占有一定比例。虽
然与区域内一些特大企业相比,这个问题并不突出,但纺织印染、钢材加工等行业耗能大,同时废物、废水排放多,集装箱、家俱、工艺品等行业有较多废气排放。七是缺乏必要的配
套生活设施。园内区内企业自建的宿舍等设施不多,公共配套的也很少。
三、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具体思路
老工业区的产业调整升级不是简单的搬迁和整治,而是在既有的工业区上综合运用多种
改造方法,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既有保留与发展,更要创新,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调整升级的目标:通过产业调整升级,争取到2012年,培育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0家,培育1家产值超百亿元,1家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超10亿元,4家超5亿元的骨干
企业,50家左右超亿元的种子企业,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0亿元。每年争取培育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或市科技型企业,通过5年努力,使高
新技术(科技型)企业达到50家以上,占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总数30%以上,产值达到园
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30%以上。
调整升级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稳步推进、优化产业”的原则,综合考虑
产业基础、用地潜力、节能环保等因素,全面调查、具体分析、科学定位、分类处理,采用
自行改造与收购改造相结合、治理与重建相结合,整合园区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土地
使用价值,确保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港工业园区产业升级调整改造具体做法
(一)逐步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主要做法:
创意产业:以科技创业园区为依托,发挥其介于城区与工业区连接地带的区位优势,重
点发展以工业设计、动漫等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经济,其创新、创造的特性有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向制造业的渗透,将极大
地促进我区传统制造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同时,创意产业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对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的提升都具有现实意义。
生活分中心:在整个区域内建设3-4个生活分中心,主要用于满足区域内众多工业企业
职工的餐饮、娱乐等需求。这既可以分担企业的部分后勤压力、更加专注于主业,又可以实
现区域内生活服务业的适度集聚和规范运作。
商品展销展示中心: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在内的北仑区域拥有众多的工业部门和产品类别,农业产品也极具特色,但至今没有一个可以集中展示北仑区域工业产
品、农业特色产品的区域,这不利于整个区域工农业产品的营销和形象推广。大港工业园区
靠近主城区、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在此筹建一个北仑区域工农业商品展销展示中心。
专业市场:譬如汽车4S店、汽配市场等。北仑目前有现代、大众、祥宁等汽车专卖店,大多位于大港工业园区内,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今后势必有更多的汽车4S店出现,并
可考虑建立汽配市场。
技术中心:大港工业园区集中了很多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的企业,既有成为全国的行
业标准制定者的雪龙公司,也有全国的针织企业龙头——申洲集团,也有以海天、将军等为
主的注塑机企业集群。品食魁首、奥林健身器材等企业也有在本地搞研发的意愿,依托这些
企业,成立相应的技术及研发中心,既有利于区域形象的提升,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
发展后劲。
总部基地:可采取直接投资或其他参与方式,建设部分企业总部办公用房,以公开方式
限价出售或出租给企业,也可对企业购买或租赁企业总部办公用房给予财政补贴。
(二)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个重点发展方向:
1、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主攻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档次,向
产业链的高端领域拓展。
2、新兴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医药、体育器
材等新兴产业,要瞄准国际前沿水平,实行积极引进和重点培育扶持并举,做大产业规模。
3、传统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纺织、服装、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要加大品牌投入,争
创国家级、省市级名品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四个具体措施:一是发挥技改贴息、技改抵免企业所得税、关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扶持政
策作用,抓好一批企业的技改项目。如海天塑机大港基地的微量和大型高效节能注塑机的研
发,敏实和驰飞的汽车零部件研发,耀发数控的中高档数控车床开发。二是鼓励开发和应用
新工艺、新流程,支持企业开展节约型、内涵式技术改造。如申洲等纺织服装等传统企业的新工艺、新流程生产,圣罗纺织、怡人工艺品等企业的清洁生产。三是提高自主开发、制造
能力,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升级。如弘讯科技的注塑机控制系统研发,东盛电路、纽特汽配、生方横店等产业升级。四是依托园区内和北仑区域内的大型电子企业
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面板及配套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
四、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相关举措
(一)成立机构:成立相应的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机构,抓好产业调整升级的协
调、指导、督促和落实工作。
(二)编制规划:
1、研究编制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规划。加快编制出台《大港
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总体规划纲要》,对园区空间布局上进行统筹。
2、研究完善产业布局
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尽早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三)出台政策:
1、研究制订收购企业鼓励办法。明确实施收购企业的原则、程序和
具体办法,有效推进和规范大港工业园区内的收购企业工作。
2、研究制订企业转让办法。
规范企业转让工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3、研究制订土地房产、用地、建筑等政策。
4、研究制订“腾空”政策。对少数有“圈地”行为企业和部分生产经营已破产或
停顿、盈利能力很弱、发展空间狭小的企业,出台针对性政策,加速其“腾空”步伐。
5、研
究制订产业调整升级财政支持和激励办法,除上述提到的收购等支持行为外,对企业创品牌、名牌和新建连锁店等可参照其它地方实行奖励行为,对企业的区内交易行为可参照其它地方
实行优惠。通过对产业调整升级的财政支持和激励,加快产业调整升级工作的开展。
(四)搭建发展平台:统一市场平台,由于大港工业园区目前缺地的现状,探索与村三
产用地合作,整合现有资源,开辟一个区域,建设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提供产品销售及业
务洽谈功能。建立政府与企业协调机制,搭建企业与企业对接平台,实现配套企业与龙头企
业的链接合作。成立行业协会,定期举办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洽谈会,加快协作配套信息交
流,跟踪重要协作项目落实情况,做好服务协调工作。设立“高新技术投资基金”,扶持高新
技术企业。做好人才引进平台,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搭建银企
协作交流平台,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性互动、互惠互利的信贷环境。
(五)制定产业导向:为引导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调整
升级,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发展规划,结合北仑区实际,制定大港工业园区
产业调整升级和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发展产业、限制发展产业、战略引导产业。
第二篇: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2、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战略金属及合金工程(一期)正在建设,将形成年回收再生合金废料7万吨,高合金特殊钢2.5万吨;完成1.6万吨镍铜废料再生项目,高品质复合合金形成规模能力;购置30台数控设备、高速钢工具项目投产达效;投资4600万元,新上8台德国全自动磨床及26台配套设备;新上数控压机、研磨机床、清洗生产线,年产600万片数控刀具及300吨矿山机械刀具项目投产;长江增上压力烧结炉、多气氛烧结炉及新型压力机;亚星新上6台自动压力机,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压烧结工艺为国家发明专利。合金行业开发的数控刀具、复合刀具、镍铜合金、矿山球齿、高速钢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共引进12名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5、商标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获国家著名商标。
6、管理创新。实行精细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主要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1.狠抓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我公司为达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采取建立人才培训中心自主培养和委托大专院校定向培养的办法,为公司培养专业化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招聘和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壮大研发队伍,增强研发实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奖励基金。公司拿出了1825万元作为技术开发项目经费,从去年的3%的比额增长到5.2%,同比增长60%。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入了国家先进的设备,其中目前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共计120余台套,主要有:美国进口碳氢氧分析仪1台,红外线碳硫仪1台,德国进口X射线荧光分析仪1台,美国进口便携式直读光谱仪2台、德国进口全谱直读光谱仪1台、化学分析仪器4套、超声波清洗线1条、1吨真空冶炼炉、3吨电渣炉1台、3吨中频感应炉2台、6吨净化处理炉1台等,为产品开发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有效的执行力和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运行效果,2016年,公司自主试制研发了六大新产品项目,其中包括再生高温合金(UNSNo660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761)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800HT)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23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UNSNo8028)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625)研究及应用等再生技术研发项目,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优化了新产品的工艺,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取得了国家级专利10项。取得了当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35087万元成绩,新产品销售收入为75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
2.增投入扩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能力
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发展再生利用产业成为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稀有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尚处粗放发展阶段,利用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为了节能环保,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我公司大力扩大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的能力。项目分两期建设,初期为一期建设内容,工程建成后年回收再生高合金废料7万吨、年产高合金特殊钢及钛合金2.54万吨,以满足规划各种再生稀有金属合金年生产能力。一期工程新厂区位于省经济开发区内,场地东西长度为574.73米,南北宽度为540.80米,建设用地面积310814平方米,约466亩。
二期建设在一期积累技术、生产实践以及市场开拓的基础上,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高端合金废料的回收以及再生利用,进一步扩大高温合金、镍基合金再生铸锭生产,发展钛及钛合金冶炼以及高温合金铸造母合金冶炼,锻件、模块生产,以满足中国航空集团下各分子公司、航天及军工等特殊领域的锭坯、锻坯需求。二期工程建设场地拟在一期北侧用地614亩。
3.强力推进回收网络建设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按照先航空再军工到民用的顺序分步实施,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军民融合、购销兼容、双向联动网络体系。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初步的建立了网络体系。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16年底完成工业内部购销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发动机板块黎明、西航、成发、黎阳、南方动力等公司的推进工作,2016年底在工业内部全面推行。建立网点30家,回收资源量12万吨,占可利用总量的80%。第二步,在工业取得成熟经验基础上,向其他军工集团扩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航天、兵器、船舶、核电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到2016年,建立网点40家,建成6大区域中心,回收资源量占可利用总量的30%。第三步,进一步拓展民用市场回收网络建设。到2018年,重点在石油、化工、电子等密集的区域建立50家网点。同时,积极申报报废军事装备拆解定点单位,将按照保密和环保的要求,在沈阳、青岛、成都、兰州、广州等地建立6家拆解定点企业。并积极开展废料进口业务,探索建立国外回收网络的途径。
金属集团是一家以生产多类合金为主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始建于1986年,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研人员29人,高级工程师2人。公司主要从事钼铁、钒铁、镍铜合金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年均产值达7亿余元。集团一贯坚持爱国爱县、诚信经营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纳税总和居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名。获得“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发展贡献奖”、“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排头兵企业”、“市五十强企业”、“县经济建设派头兵企业”、四大国有银行“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
集团公司率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与北京首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被首钢评为“优秀供应商”。被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分别授予“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为促进企业发展升级,集团坚持“科技先行、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核心产品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公司多方面挖掘优秀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此外,积极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改革产品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一支管理过硬的优秀团队和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形势严峻,成本控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集团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各要素和环节,优化整合资源,寻求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不断利用新科技武装自己,实现企业信息化;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引进技术人才,通过网站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与学校接轨,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减少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
企业在促进转型升级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员工文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意识;健全财务制度和信贷担保体系,寻求有效融资渠道;加强可持续发展认识,增强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抵抗力。
集团旗下拥有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青龙铁合金有限公司、集团特钢有限公司、县苏普曼钢铁炉料有限公司、县海龙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县亚龙金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著名的专业特种工具钢生产厂家,主要经营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铁合金(钒铁、钼铁、钨、氮化钒)等,在国内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集团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先后获得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二十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发明贡献奖、市五十强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和“重合同守信用”等称誉。
1、在围绕转型升级开展的工作,我公司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采用全磨制,高温挤压模品质好、耐磨度高、韧性好,提高了我国数控刀具市场的质量。磨制工艺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设计制造“全磨制”是实现数控五轴生产线的关键,具有操作方便、提高工效、节省能源、成本低。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打破国内某方面的垄断。磨制的工艺是少屑、无屑的高新技术加工工艺,具有省时、省材、省力等特点。满足于机械制造、军工企业、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的需求,提升了产品质量,我单位选用先进的节能型工艺设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并且制定合理利用能源及节能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
2、今后开展的工作:由于近年来数控机床生产、消费快速增长,保有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相配套使用的、不可缺少的各种数控刀具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企业要立足长远规划,做好产品质量性能,确保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生产出性价比高的、适应需要的机床刀具,占有更大市场空间。
3、解决的问题:现在需求专业化技术人才扩充研发队伍。
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为顺应国际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发展的趋势,以超常的魄力,从瑞士引进2台(套)国际高端全自动数控磨床,从此,打开了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大调整的序幕。2016年、2016年公司乘势而上又陆续从瑞士、德国引进多台(套)硬质合金数控全自动磨削流水线,该系列高端设备的引进填补了华北地区的空白。自此,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跃升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国际一流加工能力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知名生产厂家。以生产装备提升做后盾,公司近年开发生产了精密超硬合金刀具,该系列刀具能在许多领域可以以车、镗、铣等进行代磨加工工艺,能使被加工零件获得极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表面质量,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设备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公司商标还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硬质合金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专业从事硬质合金数控机床刀片的制造。公司占地40亩,现完成建设18000平米。
公司下设国内营销部,外贸部,生产管理部,技术部,研发部等5个管理部。下设锌熔回收车间,还原碳化车间(筹建中),混合料车间,压制成型车间,烧结车间,精加工车间,涂层车间及分析检测中心等8个生产实体工段。公司购置德国三维逆向工程仪,日本沙迪克电火花成型机,瑞士CVD涂层炉及真空炉,多气氛真空一体炉,真空压力烧结炉,全自动湿磨-----喷雾干燥造粒塔、全自动压型机、自动磨面机、全自动湿喷纯化机、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设备总量达100余台(套)。
公司建立了化学分析、物理检测中心,购进了定碳仪、氧氮分析仪、钴磁饱和仪、矫顽磁力仪、金相分析仪等一批先进设施,检测手段的完善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公司现以完成投资一亿一千万元,装备已进入国内同行先进行列。涂层硬质合金刀片填补我省乃至长江以北地区的空白。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北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北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转型升级既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攻坚课题,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结合北仑区域实际,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以期作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参考。
一、北仑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建区以来,北仑工业经济基本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北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10年4月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据统计,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14.10亿元,与2005年相比,实现翻番增长,年均增速达20.1%。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942.76亿元,同比增长25%,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二,实现工业增加值184.13亿元,占全区GDP的61.5%。2010年,临港大工业生产和效益逐渐恢复并达到历史高位,骨干企业强势上升,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174家,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其带动下,全区工业产值持续放大、利润稳步提升,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二是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批企业完成了资本、技术、品牌的阶段性积累。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50亿元,是上年的1.6倍,占全市总额的1/4。新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41家、超10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台塑台化产值达230亿元。至今年6月底,全区产值上10亿元企业达18家,上亿元企业达96家,上5000万元企业达178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至今年6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共有143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5.6%。实施品牌战略卓有成效,至2010年底,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938件,年均增速达42.6%,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8个,27家企业参与了93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修订。
三是工业经济集群效应日益显现,主导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目前北仑已初步形成了以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等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为主导,以钢铁、造纸、传统能源企业、模具、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文具制造和食品制造业八大优化提升产业为依托,大进大出和便捷高效的港口物流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格局。这些产业对推动北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较高程度的关联,也呈现出一定的工业经济的集群性和集聚效应。从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基于北仑当前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工业制造能力,北仑的几大主导产业包括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化工等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关联产业拓展的空间较大。以装备制造为例,海天在塑机行业的龙头地位带动整个行业实力巨大提升,在海天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为其配套生产的企业。同时,海天生产的提高,就必然要求配套企业也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了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围绕吉利汽车生产新基地建设,逐步规范整合全区汽车配套产业,加快建立汽车及零配件工业园区,也将进一步完善北仑汽车工业产业链。
四是平台建设逐步推进,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九大产业功能区规划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建立,项目引进和建设全面推进。以梅山保税港区为龙头、滨海新城为依托的梅山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4个产业集聚大平台之一,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论证。中心城区泰山路南侧商务楼宇建设全面推进,城市门户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西片区重点地块开发扎实起步。白峰峙南峙北隧道实现贯通,围涂工程、重点港口设施等项目加快建设。这些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相对有效的承载平台。另外通过全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腾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北仑以创新型城区建
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已经整合成立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入驻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浙大技术转移中心、谭建荣院士北仑工作站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8家;积极引导企业独立创办研发机构或与浙大、宁大等高校共建实验室等。2010年北仑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8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立项10家;通过举办高端论坛、国际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引进高端智力,邀请专家院士为企业转型升级问诊把脉。
二、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工业经济结构不甚合理
一是产业集中度还偏低,产业发展层次不是很高。在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中,北仑占28个,产业战线过于分散。当然,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产业战线长不一定就是坏事,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产业发育不成熟,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对企业的效益、规模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企业依然过于依赖传统粗放增长的路径,产出低,附加值不高。二是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关联度不是很强,集群效应还不凸现。目前,北仑除化工、装备产业有向集群化发展趋势外,包括纺织服装、文体用品制造、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和造纸、能源、钢铁等临港产业在内的多数行业,主要是靠少数单体骨干企业的支撑,一枝独秀现象较为突出。就一个产业而言,如果只有个别企业的发展,其整体规模必然是很有限的。三是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是很强,产业发展优势也不十分突出。尽管北仑紧紧抓住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并形成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但尚未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群体,缺少对经济发展全局与未来有重大牵动作用的产业和项目,使得主导产业难以有效形成,经济规模难以迅速扩大。无论是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产业的发展属性来看,现有临港产业的发展优势均不明显,难以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四是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有待完善。目前,北仑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等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有些领域还处于空白。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自主创新投入还不够。据统计,上半年,北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7.8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42.76亿元的0.83%,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北仑实行的“一企一策”、“二免三减半”等财政优惠政策看,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主要用于税收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不强。二是企业创新缺乏人才智力支撑。北仑高校和科研院所匮乏,科研实力比较薄弱也是制约北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与上海等大城市空间距离相对较远,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落户。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因企业家自身素质、理念限制以及创新投资风险大等原因产生的畏难、怕烦情绪,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不高。
(三)要素制约突出
一是工业用地制约严重。北仑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的问题已十分突出,土地供应紧张成为常态,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调研中,各部门、各地以及企业均反映用地困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用电紧张状况加剧。今年上半年北仑区用电缺口在20万千瓦以上。预计夏、冬两季全区用电缺口将会达到25万千瓦以上。而这部分缺口的很大一部分通常需要工业企业承担,势必会对工业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三是人才资源匮乏,技能人员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人才资源总量不大,高端人才严重匮乏,有技能的劳动者严重供应不足,企业在员工培训上投入不够,企业人才素质提升缓慢。四是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加大。
(四)城区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
北仑城区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于高端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区功
能还不健全。城区的集聚作用还不突出、各区块联系还不紧密、资源共享度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转型升级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人才难引进。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北仑与上海、宁波相比,城区档次还有一定差距,交通不是很便利,引进人才政策不是十分优惠,人才集聚和交流缺乏必要的平台和环境,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二是城区服务功能尚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要求。从当前北仑的城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来看,同周边城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给产业提升和转型升级带来制约。
(五)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调查中了解到,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要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地”,如北仑出台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政策制定已有一年,但没有明确牵头部门和出台相关的操作程序,推进速度缓慢。一些产业扶持政策,出台时间滞后,成效也不甚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转贷成本高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二是要求政府部门在产业对接、科技对接以及银企、校企对接等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希望政府部门大力营造转型升级舆论氛围,积极指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好工业行业协会作用。四是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能力。
三、对加快推进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转型升级既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永恒主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攻坚课题,更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结合北仑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产业集聚拉动
——推进工业产业的进一步集聚。突出抓好“一带一区一城六基地”等九大功能区块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不断优化北仑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通过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构筑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汽配、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高技术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优化提升钢铁、造纸、传统能源、模具、电线电缆、纺织服装、文具、食品等八大产业;突破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高度重视以新平台培育新产业。一要发挥市场在工业用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工业用地的配置效率。二要严格把握产业准入条件,积极引进适应北仑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和八大优化提升产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培育新兴产业、对北仑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大力加强招商选资工作。三要扶优扶强,进一步实施工业企业“122”工程,积极培育目前已具备一定基础的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支撑性项目。四要加强对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引导和转型升级指导。制定符合北仑实际的扶持科技创新苗子企业的管理实施办法,壮大科技新苗子企业的群体规模。
(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推动科技创新。要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搭建科技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引进高端智力,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新产品,加速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发明创造,完善技术中介市场,引导企业大力开发专利技术,帮助企业提高品牌创建和经营能力。鼓励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和资本对接。
——推动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要积极促进企业家理念的转变,摒弃
畏难求稳心态和家族化管理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完善产权制度、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大力推动产业整合,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实现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精心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引入风险和创投基金等资本,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企业从业主管理制向职业化管理制转变。
——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研究制定有力的引才、留才政策措施,在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构筑“人才洼地”;加快区域性与产业基地配套的“人才公寓”建设,满足企业引进人才的居住需求。
(三)强化城区发展带动
——着力推进全域城市化。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改造提升等基础保障性项目建设;以凸显核心区、打造门户区、带动老城区为主线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有序推进西部城区建设,优化提升临港产业布局和功能;认真做好南片区规划对接和调整,主动承接宁波东部新城的空间延伸和功能拓展,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优质的发展环境。——提高城区综合配套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三高四横八纵”交通工程建设,打造高效区域交通网络。大力实施“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和“森林北仑”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着力改变“脏、乱、差”现象,打造美好家园,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完善通讯、供电、供气、给排水、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城区商务楼宇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退二进三”的步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切实增强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努力把城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产业人才的聚居区、企业总部的办公区、商务活动的核心区。
(四)强化要素保障推动
——制定完善转型升级规划及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重视基础性工作,尽快摸清北仑各个产业的第一手资料,科学编制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和八大优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产业规划及实施方案。
——推进重大投资项目的实施。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为方向,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重大工业项目的用地保障力度,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或帮助争取列入上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建立健全区政府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建立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部门现有工业类、科技类财政性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企业实施转型升级予以贴息、奖励,以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引进培育人才等。认真宣传贯彻并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开展政、银、企对接合作活动,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项目,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运行办法,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鼓励民间设立风险投资机构,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国有资本要引导和开展对北仑企业转型升级的投资。
——改善政府服务。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执行力建设,强化对工作实施的监督,落实岗位责任制,保证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落到实处。
第四篇: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探索改革升级之路
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
——探索其改革升级之路
201231140801 陈邦炼
农林经济管理丁颖班
摘要:潮州市于2004年被评为“中国瓷都”,近十年来,陶瓷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是广东乃至中国陶瓷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陶瓷产业作为潮州市首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受到潮州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明显,但是却无法很好地发挥集聚效应,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和塑造区域品牌。本文基于对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海内外市场、产业集群与空间分布以及生产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结合政府的导向和扶持政策,运用迈克尔 波特的五力分析思路,探讨潮州陶瓷产业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升级。
关键词:潮州陶瓷
企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 政府
改革升级
1.潮州陶瓷发展概况
1.1发展历史悠久
潮州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素与景德镇齐名。出土文物显示,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潮州地区已有制陶手工业的出现;唐宋时期,潮州已经成为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潮州陶瓷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南洋诸国。据记载,公元960年,印尼商人李甫专程经过两个月的海上航程到达潮州,用香料、犀角和象牙换取潮州陶瓷。
1.2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出口量最大地区、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最大的电子瓷基板生产基地。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再到销售,配套设施齐全,产业链日趋完善。目前,潮州陶瓷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值都超越了著名陶瓷产地景德镇。陶瓷及其附属产品年产值约 500 亿元,全市每年生产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浴洁具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 25%、30%和 50%。经过多年来积累,潮州市陶瓷产业的发展备受外界肯定。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潮州荣获先进特色产业集群称号。潮州市共有民营陶瓷企业100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40 万之众。全市陶瓷区域性布局已经形成以枫溪为龙头带动其它县区共同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空间特征明显,各县区、乡镇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色。饶平县、潮安县的古巷镇、凤塘镇分别获得“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和“中国陶瓷重镇”等称号,拥有恒洁、长城、四通、梦佳、泰陶、鹏佳、欧美尔、建厦、三元等知名品牌。
2.潮州陶瓷产业市场分析
新千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对卫生陶瓷、建筑陶瓷、日用陶瓷、美术陶瓷以及电子陶瓷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陶瓷国际贸易的迅猛增加,占有区位优势的潮州陶瓷,出口历来是其销售主渠道之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促使潮州陶瓷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之路。
2.1 国内市场
日用瓷、艺术瓷和卫浴瓷是潮州陶瓷的三大特色产品,但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创新品种,同时也生产仿古瓷、环保瓷、骨灰瓷、电子陶瓷等多个门类的系列产品。随着国内经济增长、交通完善和物流行业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潮州陶瓷企业不仅通过批发和零售店开拓市场,也通过网络业务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省去流通中层层附加,厂家直销,使潮州陶瓷以物美价廉赢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而同时,中国消费者的观念越来越国际化和多样化,对于家用容器的购臵、厨房和卫生间布臵不再是传统的以瓷为主题的追求,基于对性能、创意、安全和实惠的考虑,不少新材料或者新形式的产品正在挑战传统瓷器的权威,一方面给陶瓷产业,尤其是像潮州大部分模仿加工企业造成压力,另一方面也促使陶瓷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2.2 国外市场
近十年来,潮州陶瓷产业以出口为导向,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出口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美,销往世界各地,以美国、欧洲、东盟和中东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本市日用陶瓷出口到世界 166 个国家和地区。2013 年,潮州市陶瓷商品总出口额达9.96亿美元,同比增长4.0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7%,是广东省陶瓷出口额的16.1%,全国陶瓷出口总额的 5.2%;出口额位列潮州市八大支柱行业出口额第一位,是该市服装出口额的 2.5倍,机电产品的2.6 倍,鞋类的 %4倍,支柱产业效应显著。但从出口趋势看,2008 年潮州陶瓷出口额为6 亿美元,此后连续三年持续增长,至 2011年达10.3 亿美元"受国际经济放缓及国外市场需求走弱的影响,2012 年出口额降至9.58亿美元,2013年虽略有增长,但增幅微弱,仅为3.97%。面对国外反倾销和市场疲弱的局面,潮州陶瓷依靠性价比优势出口的出口方式亟需改变。
3.产业集群与空间分布
3.1 产业空间分布状况
在产业的布局上,目前潮州把枫溪定位为全市陶瓷产业三个中心的核心层,集研发、制造、集散功能于一身。而潮安定位为以卫生陶瓷为主的制造基地,饶平定位为以日用玻璃陶瓷为主的制造基地。另外,产业空间布局总体上遵循着点-轴-面模式。其中,枫溪是潮州陶瓷产业的增长极,潮安区的古巷镇、凤塘镇则是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点,成为本地区陶瓷产业的次中心区,湘桥区的凤新街道以及饶平北部山区的三饶镇、新丰镇则是传统的潜力发展区,最终形成主次有别的点。由图1可以看到,潮州陶瓷产业集群分布明显,集中于运输便利的交通枢纽,并沿铁路、公路干线延伸和扩散。
潮州已建成专业的陶瓷工业园区有枫溪区的如意工业园、火车站工业园、东云片工业园、饶平的钱东工业园、三饶工业园等,但许多企业仍然是分散经营,难以统一管理和监督。由于潮州早期缺乏对土地的统一规划,目前除了饶平县,其它县区均出现用地紧张的问题,陶瓷企业缺乏扩建规模的用地,便向周边郊区和乡镇扩散,企业布局出现“小而全”、“遍地开花”的现象,其中不乏生产效率低下的小企业,不利于形成有机的集群效应,造成能源与原料的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
3.2 集群与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是指在生产或分配上具有紧密联系或者在布局上具有相同指向性的产业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模集中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而这种集中往往带来集聚效应,例如充分共享基础设施和市场,技术交流和良性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增加。
目前,潮州陶瓷产业集群的格局是大型企业稀有,中型企业不多,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层次较低,而陶瓷生产企业之间往往由于竞争、防止技术外溢等因素未能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主体,而是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产业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企业并没有有机地聚集在一起。上下游企业也未能有机衔接,许多企业由于配套企业的档次较低、质量不高或为了降低成本转向纵向一体化经营不利于陶瓷生产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另外,潮州陶瓷多以加工出口为主,专业市场在衔接下游贸易销售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仍非常有限,与生产基地联系并不紧密。如此一来,“小而全”的产业特点更为突出,相关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性不强,无法真正形成有机的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无法形成强大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作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也十分有限,无法将竞争优势传递给其它产业。
4.潮州陶瓷生产企业竞争力分析——依据波特五力分析思路
4.1 产业内竞争激烈
在国内,主要的的陶瓷产区分布在河北唐山、邯郸、山东淄博、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潮州、广西北流、福建德化、湖南醴陵等地,众多地区在陶瓷产业上群雄逐鹿,竞争十分激烈。以佛山为例,其陶瓷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集中度高、综合服务配套能力强、物流业发达,以中高档产品为主,拥有东鹏、鹰牌、新中源、钻石等诸多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综合实力非常强。
4.1.1 品牌对比
潮州陶瓷在产业内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名气并不响亮,或者说名声并不是很好——潮州长期以来的家族式作坊运作和贴牌生产方式,自主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中低端产品,品牌形象羸弱,“潮州陶瓷”无法真正作为一个区域品牌植入消费者脑中。但是像景德镇瓷器,“景德镇”作为一个响亮区域品牌已经深入人心,除了历史的积淀之外,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的品牌塑造和技术创新,由于陶瓷产业进入壁垒低,各省市纷纷制定陶瓷发展战略,业内竞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企业以意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更加注重产品文化内涵和满足市场消费心理,以高端瓷器著称。
不仅如此,“景德镇瓷器”这一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有机发展的产物,成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外在体现,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域品牌更直接、更形象,是整个区域行业共同的品牌资产。区域品牌不仅对一个地区的产品有识别、保护的功能,对消费者也起到承诺和培养忠诚度的功能。与潮州陶瓷产业规模大、企业多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潮州知名的陶瓷品牌屈指可数,区域性品牌一直空白,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一件同等质量水平和外观瓷器,来自景德镇要比来自潮州获得青睐度高得多,要价也可能是几倍以上。
当然在塑造区域品牌之前,总是先由一批先进的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在数量、质量和知名度上提高。以广东为例,潮州和佛山作为陶瓷产地,竞争是直接和明显。佛山主要生产和出口建筑陶瓷,并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优质企业。2013年全国十大陶瓷企业中,以东鹏为首的7家企业来自佛山,同时佛山还拥有一大批一二线优秀品牌企业。而潮州陶瓷产业已经培养出如四通、松发、三元、长城、伟业等一系列龙头企业,为潮州陶瓷实现了“国字号”名牌名标“零”的突破,拿下了多项“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也由原来的个位数增至二百多个。此外,潮州还是“国家免检”最多和商务部重点培育发展的出口名牌最多的陶瓷产区之一。相比之下,潮州陶瓷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于高端品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1.2 质量与技术创新 仍然以佛山为例,佛山是中国传统陶瓷现代化生产的发源地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的龙头。全国第一块彩釉墙地砖、第一块瓷质砖、第一块1800x1200mm世界抛光砖王、第一台自动压砖机、第一台抛光机、第一条消化吸收的墙地砖辊道窑、第一条墙地砖自动化生产线、第一条现代化卫生陶瓷生产线等都诞生在佛山市。2007年以前,佛山是全国唯一能提供国内外现代化全套墙地砖和卫生陶瓷生产线技术设备的地区。而潮州陶瓷以“清新、素雅、玲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臶,以“新、特、全、廉、好”的品质和特色深受广大顾客青睐,其中枫溪瓷器,以“白如玉、细如丝、薄如纸、明如镜”闻名遐迩,花色品种达二万多种。潮州以传统工艺之精细著称,但随着工业化生产,许多新企业自我定位较低,产品创造力不足,仿制和贴牌生产为主流,在生产上大多数为作坊式、家庭式到或家族式管理企业,生产过程耗费原料和能源较多,生产效率低下。
意识到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潮州市很早就与广东省经信委签署“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协议,联手加强了陶瓷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设备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的建设,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科研技术基础。据统计,近几年潮州市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达到了 200 多亿元,投入窑炉改造资金更是超过了百亿,潮州陶瓷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步入努力赶超阶段。
4.1.3 人才战略
潮州地区近些年来发展逐渐落后于广东其他大部分地区,加之独特的潮汕地区方言,很难吸引到陶瓷行业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性人才,这类人才大多数流向佛山、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潮州当地人并不看好陶瓷产业,一般家庭并不希望子女学习陶瓷专业,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大多数陶瓷厂商的子女对自家企业的状况一问三不知,父母也不期望他们在这一行发展,并未表示这一行业的前景不太乐观,许多小厂家经营每况日下。这既与经济放缓、市场竞争加强有关,更与产业的逐步升级有关,体现在大规模企业在政府的培育下稳步成长和扩大,落后的小企业正在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更变现出专业人才的短缺和培育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潮州政府这些年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兴办专门的陶瓷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韩山师范学院也开设陶瓷学院,同时成立了陶瓷行业协会和多个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人才、咨询等的全方位服务。
4.1.4 文化战略
潮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文化资源是潮州的优势所在,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潮州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通过文化创意和创新,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到陶瓷产业中,实现文化的创新,突出陶瓷产业的特色。潮州始终在探索着走一条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的道路,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的称号并顺利申获了“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殊荣。
作为潮州陶瓷产业的龙头,枫溪区打造“创新+创意”双引擎,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该区设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和艺术发展基金,以推动陶瓷企业的创新;给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积极创造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环境,让陶瓷文化创意企业能合理及时地取得发展资金。
只有潮州陶瓷企业将文化元素融合产品生产,并将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上一条“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独特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潮州陶瓷产品的新风格,并逐步塑造“潮州陶瓷”这一独具特色的区域品牌。
4.2 原料及能源供应环节 4.2.1 原料供应
据不完全统计,潮州市域内的瓷土资源总计超过 1亿吨,盛产“飞天燕”和“白土”两种瓷土,其中以“飞天燕”瓷土矿蕴藏量最多,土质最优,储存量 3219万吨,居全国已勘探瓷土矿的第二位。丰富优质的瓷土资源,为潮州陶瓷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是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潮州瓷区每年需原料超过400万吨。由于瓷土矿开采难度和成本较小,造成大量开发和低效利用,使本地陶瓷原料资源日趋枯竭,原料采购成本不断增大,优质原料需从全国各地采购。
4.2.2 能源和水的使用
目前使用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主,部分使用天然气。2010年液化气供应量为95万吨,每吨瓷年耗电量约为15亿kW〃h。液化气主要依靠进口,供应有保证,但受国际石油市场影响,价格波动比较大,已成为企业成本控制中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
工业用水主要用于原料加工、修坯和场地冲洗,年生产用水量约为1 250万吨。原料加工用水大部分循环使用,修坯废水部分用于场地冲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40%左右,年实际新水用量为750万吨左右。
4.2.3 主要问题
陶瓷是高能耗的行业,陶瓷产业发展初期潮州电力和能源供应较为紧缺。地方政府借“两改一同价”之机,积极争取对全市区域内的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并积极争取大唐电厂在潮州临港经区落户投产。同时,为解决陶瓷企业用气价格较高、选择较少等问题,政府积极引进华丰石化基地工程,于 2003 年建成投产。2011年底又与潮州中油燃气有限公司签署了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协议,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高质的能源保障。
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无论在原料开采、运输还是在能源消耗、用水方面的成本都不断地提高,使得潮州陶瓷低价格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同时由于技术改进和推广速度较慢,高能耗、低产出,废品成堆问题较为明显,“高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变废为宝”成了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和升级转型的一个重要课题。
4.3 销售环节——反倾销事件
我国陶瓷行业在出口增速明显的同时,也不断遭遇贸易壁垒。人世以来,印度、欧盟、东盟、拉丁美洲、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南非等国都先后对我国瓷砖提出过反倾销调查。反倾
销是进口国对出口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倾销是进口国以“替代国”价格裁定出口国家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其销售产品,给进口国企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事实。我国陶瓷出口从2001年至今也频频遭遇反倾销,使我国被征收高额的反税,给出口企业以沉重打击。潮州作为主要的陶瓷出口产地,在反倾销调查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首先是由于行业内企业盲目扩大规模,造成产能过剩,又缺乏优质品牌,引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使得出口陶瓷在利润空间很小的情况下价格仍然相对较低;其次是因为产业集群并不是有机的,企业扎堆生产却不能相互协作,在反倾销诉讼指中,分散的企业没有联合起来,又缺乏高素质的研发和协作中心,单个或少数几个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能力和经验,加之费用较高,部分企业存在“搭便车”心态,不愿参与进来,所以在反倾销案件往往以失败告终。
反倾销的失败往往带来更高的关税和反倾销税,导致陶瓷生产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而且反倾销容易引发示范效应,一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成功了,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最终导致潮州陶瓷的海外市场能以拓展,承担重负却坚持生产和出口,因为国内的市场也是非常拥挤的。
4.4替代品
近年来虽然从商业上及品种上出现了一些诸如炻器、高强度瓷、铁炻器、微波炉炊具瓷等,但其材质与使用功能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范畴。反而是市场上不少新型餐茶用具的陶瓷替代物,如变性纸用品、耐热玻璃用具、塑料器皿、不锈钢壶、碟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由于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比如追求“极简主义”,使得洗手台不再一味地追求大理石台面的豪华感;马桶不再笨重而庞大;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也不会不考虑自家卫生间的面积,而去安装派头十足的大浴缸或淋浴房了,使得陶瓷制品不再一统卫生间的天下,石材、玻璃、木材等各种材料都成为陶瓷制品的替代产品。不仅如此,一些优质无害的塑料容器以其形状新颖美观,轻便耐用,廉价实惠等特点挤兑着陶瓷容器的市场份额。
4.5 新进入者的威胁
国内:中国制陶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全国各地均有一定的陶瓷产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加之瓷土资源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布,陶瓷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容易学习和模仿,初期投资成本不高,进入壁垒较小,市场需求愈来愈大,促使陶瓷产区以外的省市纷纷制定陶瓷产业发展战略,同时由于交通物流的高速发展,原料运输便利使得原本没有资源优势的省市也能投产,使原本就已经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更加饱和。
国外:在近20年来,陶瓷生产发达的国家为维护既有的名牌效益与保护本国资源并有利于环保,大量地输出资本、技术与人才,在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环保意识薄弱的国家建厂生产,其产品以原产国品牌销售世界各地,获高额利润,在东南亚、南美就出现了许多日本、德国的独资厂及合资厂,在21世纪这种势头更加剧烈,外向型发展的潮州陶瓷的今后发展不得不考虑会面临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5.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分析结论:
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并发展成为潮州的支柱产业,目前产量和出口量均为全国首位,创造40万人左右的就业,每年陶瓷及其附属产品的总产值约500亿元,产业的积累和发展倍受外界肯定。虽然潮州市获得得“中国瓷都”和“先进特色产业集群”等称号,但是产品品牌知名度较低,区域群集聚效和扩散应较弱,产业分布不尽合理,仍然缺乏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联合和人才资源。在上文的阐述中,我将潮州陶瓷产业发展阶段定位为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从中低端产品定位性中高端产品迈进、从传统瓷都向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潮州陶瓷产业面临着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资源能源逐渐稀缺以及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规则的挑战和自身产业集群缺陷等诸多问题,需要积极推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针政策。政府需调整其角色,通过各种平台联合、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促进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那壮大,维护其主导产业的地位,使其真正地为潮州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5.2 政策及建议:
潮州政府在陶瓷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往往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而且侧重于陶瓷经济的集群发展上,研究陶瓷产业的布局规划,但潮州作为一个陶瓷的特色产区,这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人文、地理和资源优势或劣势,在深化产业布局理论探讨的同时,应该强化成本、能源、环境保护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相结合,注重品牌塑造,提高区域竞争力。
(1)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空间上合理布局。潮州市不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潮州港建设,开通多条货运航线,打通潮州瓷的出海通道。另一方面,争取汕汾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途径潮州境内,全力推进揭阳机场、厦深高速铁路与潮州的配套路网建设,同时对区域内的国道、省道、县道、周边出口道路、镇通村公路及城市主干道路全面进行改造升级,全市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近2000 公里。政府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通过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有力地推动陶瓷产业向交通便利区间聚集,也能促使企业按照政府规划自发地进行集聚,合理布局。
(2)强化区域集聚效应,塑造区域品牌。十年前,潮州战略性地启动“中国瓷都”的创建和申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编辑了《中国瓷都潮州陶瓷精品集》,组织企业接受国家有关考核组的实地考察,发行“瓷都风采”邮资信封等,最终成功摘得桂冠。今天,政府更应该引导和培养大企业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为区域品牌的塑造打下基础。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是区域内所有关联企业都能共享的无形资产。每一个企业都可能成为区域品牌的塑造者或者毁损者,政府应注重发挥优秀企业的带动作用,淘汰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恶劣的企业,提高陶瓷企业的整体水平,并且继续审时度势,申请更多国家认可标志,打响潮州陶瓷的知名度,另外还可以通过网上测评、各地巡展等方式,改变消费者心中对于潮州陶瓷是“劣质瓷器”的观念,争取更高市场认可度和好评度。
(3)加强能源保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陶瓷产业属于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随着资源的日益短缺和能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陶瓷为支柱的潮州更应该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保障能源供应。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节能技术和设备,逐渐减少对石油气的依赖,推进使用天然气以及应用新能源,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改进家族式的小规模作坊生产方式,强化企业分工协作,通过企业收购、合并和强强联合来避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基础设施,降低成本,获得区域生产的规模效益。
(4)积极利用新的市场形势和新技术,应对新挑战。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市场的需求动向越来越被网络媒体引导着,陶瓷产业也不例外要参与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满足消费者猎奇、个性、更为多样及多变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设备、设计理念、营销方式,尤其是现代人更为强烈的追求的文化内涵和时尚艺术。这方面要以意大利代表性的学习对象,意大利是当今世界的陶瓷强国,陶瓷总产量和出口量居欧洲首位,尤以建筑陶瓷著称。其陶瓷工业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意大利陶瓷行业除种类齐全外,产业链非常完整,产业分工较细,各环节均发展良好。潮州陶瓷不仅要以之为竞争对手,更应以之为借鉴对象,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等。(5)制定陶瓷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陶瓷产业发展作长远规划。在调查中发现,潮州陶瓷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人才培养,目前潮州虽然已经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和教育机构培养专业的手工陶艺人才,但是市民对这一专业的认可度不高,本地生源少,毕业后多数不从事陶瓷生产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员工中有陶瓷专业背景的比例往往不超过30%,其余基本是在加工和运输、销售等部门,专业人才稀缺;而外地人才引进也是分困难,不仅因为潮州经济发展现状难以提供优越的待遇,更因为高级人才在家族式的企业中难以施展拳脚,不少家族企业聘请了外地管理人员,却由于本地员工的联合排挤而使改革无法实施。政府应加强市民观念改变,大力投资本地专业人才培养,消除区域壁垒,引进能带来生产方式和技术突破的鲶鱼型人才,给予其优厚的政策待遇,对企业的提出员工专业水平和比例的标准要求,增加陶瓷专业人员就业,从而扩大陶瓷专业人才队伍,为陶瓷产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潮州陶瓷产业五大平台联动集群发展.袁晓金.2013 [2]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及其品牌研究.范大良.2009 [3]陶瓷产业空间优化研究.郑銮娟.2010 [4]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中的政府角色分析.林文峰2014 [5]广东陶瓷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陆小宝.2006 [6]浅谈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邱镇沪2008 [7]潮州传统手工艺陶瓷产业振兴发展探究.秦波.2012 [8]潮州陶瓷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及对策.邱志伟.2011 [9]广东省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郑耿忠.2014 [10]出口竞争力、产业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以广东陶瓷也为例.刘娟.张乐柱 [11]电子商务对陶瓷产业经营策略的影响.陈忠性.2014
第五篇:如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调研报告
如何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聚集的调研报告
产业聚集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聚集和有效集中。加快产业聚集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在区委七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重点打造好4+1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镇立足镇情实际,把产业聚集作为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柱,在产业聚集发展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煤化工工业园区,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镇工业园区位于???村东部,园区总面积2000余亩,以发展大型机械化炼焦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主要是煤焦油加工,焦炉气制甲醇及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目前入驻企业4家,分别为65万吨的??焦化、65万吨??焦化、投资30亿元??煤化工和年产20万吨活性灰。几年来,多个项目进行了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了多种产业并举综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群体不断壮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采取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镇坚持以建设“循环经济强镇”为目标,积极打造产业聚集工业园区,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构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实现公共资源低成本共享的总体思路,聘请规划设计专家将工业园区进行了科学划分。逐步调整和完善园区规划,努力形成带动效应强的产业聚集区、环境优美的新景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94亿元,同时配套了供水、供电、宽带、电信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六通一平”。
(二)构筑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镇党委、政府先后制订定了《??镇鼓励到园区投资的若干优惠办法》和《??镇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为投资兴办企业的业主打造园区政策洼地。同时,明确规定项目服务细则、入驻项目工作流程图等,对入驻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招商、对接、落地、投资建设的“一条龙”服务。镇主要领导每周都要到园区督查项目建设情况,召开现场调度例会,现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效地推动了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坚持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对一”贴身服务,帮助入驻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为企业解决问题近20个,无一例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事件发生,营造了和谐、宽松的发展氛围。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市、区
关于招商工作的安排部署,采取“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引资形式,将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切实增强工业园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工业园区筹备组自2005年筹建以来,先后制定完善了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工作制度,工业园区初期建设就按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推进。围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这一思路,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成了环保控制体系;在园区内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服务承诺制、限时结办制等;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大力倡导并开展园区“四通”精神,即办事“畅通”,遇事“沟通”,化解矛盾积极“疏通”,破解难题灵活“变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同时,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业园区与各入园企业分别签订了消防、治安、安全生产、卫生管理等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有效预防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提升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大型企业数量不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多数民营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人才结构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在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新产品开
发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发展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多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局限于传统式经营,这与现代企业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相差一定距离,往往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开拓市场能力疲软、活力不足,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因此,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推动园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招商选商,构建聚集效益。一方面,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崭新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引进一批有产业聚集效益的大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民营经济增长质量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入园关,对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大,技术工艺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进入园区。把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引进园区,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推动工业园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二)抓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一是加大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为企业业主提供有力后勤保障。二是通过广泛宣
传,在全镇上下大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支持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人才带动创业、民营企业家勇创大业、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来迅速扩张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四是聘请相关专家对全镇中小企业、重点工商户和有创业意识的群体,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辅导活动。
(三)抓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实行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突出抓好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强化跟踪协调服务,促进企业早投产、早达效。
(四)抓环境优化,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信息服务、认证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从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给企业做好服务,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化运作、实体化发展的同时,努力形成科学、民主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协调金融担保、银行等职能部门,大力促进银企合作,全力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互保工作,切实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对存在困难的企业,要主动上门提供政策、信息及技术支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