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1:4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

“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支撑”这一理念已经被许多优秀企业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实践信仰。在我国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德信为道,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管理思想为底蕴的精神核心,吸引和培养优秀的人才,通过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精品服务和技术以及优质的产品和品牌,以实现最优化的经营管理为目标,最终以顾客满意为归宿的企业管理新理念。本文对汕头市一些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情况如下:

一、汕头企业文化与潮汕地域文化的关系

汕头位于韩江三角洲南端,扼韩江和榕江出海口,素有“华南要冲,粤东门户”之称,是潮汕文化辐射地和创新地。汕头企业文化这棵大树的根系深深的植入于潮汕多元文化土壤之中,它以“以人为本”的中原儒家文化为精神内核,以重实务及豁达开放的侨商文化为基础,以重乡情的潮汕文化为纽带,团结海内外潮人共同发展。

二、汕头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定位迷失。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顾眼前赚钱效应,忽视从长期性战略方向着手,企业经营哲学定位迷失,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了解、分析不透彻,目标顾客群体定位失真错位。经营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阶段,而忽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使得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落后,功能、款式老化,忽视品牌形象建立及推广,品

牌价值处于低档层次水平,不能迎合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后消费者对产品档次的深层次需求,使品牌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低,企业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下降。企业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市场战略目标迷茫期和以企业使命、经营哲学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理念定位迷失期。

2、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滞后。

在企业文化建设各个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培训未能同步协调进行,企业

战略发展改革新观念受到落后思想抵制,影响了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效能和人力资本竞争力的发展。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经营管理决策和技术研发能力人才支撑,导致了整体创新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发展成为一个控制整个产业链条核心竞争优胜的智能性企业。这将导致在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中,以高科技智能化和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经济为特征的、以多元文化整合力为核心导向的企业人才发展战略中,企业由于失去人才核心竞争力支撑,导致了

培养不出人才,吸引不住人才、留不住人才,而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

3、弱势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主导。

弱势文化,指企业没有典型的经营理念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企业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其特点不鲜明,主题不突出,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超过企业文化影响力,并支配企业家和员工的经营管理思想和行为。在弱势文化影响下,社会文化痕迹在企业影响根深蒂固,企业员工行为受不良社会文化影响很深,大多数人有着“浮躁、拜金、享乐、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摒弃传统品质、讲关系、不按照规定办事”等思想。这也反映出了汕头本土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没有把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与企业行业文化及企业自身实际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魅力并为员工所接受的强

势企业文化,使企业自身文化免疫功能下降,不能自觉过滤、抵制不良社会文化风气,更不能激励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价值取向。

4、重情文化下裙带关系严重。

潮人重乡情,讲情义,这是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将人情关系导入汕头企业的管理经营之中自然成了本土企业文化特征,这样做有积极的方面,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消极作用。老少几代人在同一公司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接班、沾亲带故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裙带网络。三五成群的“小团体”主义,使非正式组织就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这些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没有受到正式组织良好文化的引导,潜规则影响和阻碍了正式组织的文化、制度建设和执行,导致企业机体出现分化,逐渐使企业组织机能弱化,惟亲任用,人力资源优势不能有效整合,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塑造汕头企业文化理念——“以人为本、德信为道、和谐发展”

1、汕头企业文化精神核心——“以人为本”。企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组织,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格化经营管理哲学旋律,把人视为核心竞争力第一要素,充分的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培育人、造就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的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标准,使企业、顾客、员工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促进企业和人的协调发展。

2、汕头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德信为道”。李嘉诚以“以德立身诚信立业”的经营之道,打造自身商业帝国的繁荣盛世,成为潮商典范。德信是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旋律之韵,是企业无形资本,博取消费者、社会公众和投

资者信任的精神利器,广纳贤才的基础,打开市场大门金钥匙。“德信为道”的经营理念将演奏着:“德信=市场,市场=效益”的永恒乐章。

3、汕头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德信为道”两者有机整合升华为企业“和谐发展”辨证统一的音符,把这种企业核心理念导入品牌价值之中,使企业品牌内涵得到提升,使企业品牌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核心,向企业目标公众传递企业价值。

第二篇:汕头水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略举污染,澄海莱美沟渠,龙湖沟,流入韩江,潮阳水灾,酸解旧电器。来自农民的生产影响。。对我们的影响。

引--恰逢写作的今天是3月9号,每年的3月9日是保护母亲河日,由共青团组织青年为保护长江黄河神州大地母亲河而发起。

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节日都比较陌生。今天,让我们来关注我们汕头自己的母亲河——韩江,练江,榕江(三江)。

水,对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

汕头是一座海的城市,海上商贸,成就百载商埠的美誉。汕头是华侨之乡,哺育我们世代潮人出外经商有我们的母亲河--三江。

近代发展中,汕头同中国大多城市一样,在发展的同时,缺乏足够的重视跟有效的治理。使得30年来,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日益加剧。

如今,我们的母亲河流域面临着严峻考验,废水污染犹如有毒的血液,正流向母亲的全身,如不加以重视,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即将枯竭。如何拯救我们的母亲河,成为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一大课题。

对于近代的水质变化,相信生活在农村的朋友更能体会。人们在感叹。。30年前,河流池塘的水是用于灌溉农田,可供家人饮用,可以洗衣,洗菜,有很多小孩游泳。牲畜公容,人与自然是如何朴素的相处。那时的饮用水从没想过会同现在这么珍贵。谁曾想过,现在一瓶500ML的饮用水需要3元。殊不知,水的贵是来自污染的贵,来自不保护的贵,来自不珍惜的贵。前人污染,后人治理。这是一个错误的发展模式,但却是我们现在必须处理的大事。

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

江河流域工业废水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虽然我们都懂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未因此而觉得水有多么珍贵。在电视上看到过山区里很缺水,一些人吃水得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担,滴水贵如油,绝大多数村民一辈子都不知道洗澡是什么感觉。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居住在城镇的人们来说,自来水一开,清水哗哗来,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吨水才几元钱,浪费一点仿费没有什么的,一点感觉也没有。所以,我们可以倒一杯水喝不了几口就倒掉,洗一件衣服漂上几遍十几遍,涮拖把哗哗猛冲上十几分钟。诸如此类的事情俯恰皆是。

汕头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

在肆意挥霍水资源的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听见“缺水”的脚步正日益逼近!大自然是有情的,她馈赠给我们人类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又是无情的,破坏性掠夺和滥用资源的人类必将遭到她的报复。当今地球上沙漠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这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惩罚,随狂风肆虐逞威的沙尘暴,是它向我们人类发出的警告。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对用水加以节制,缺水必将成为我们人类生存的一大困扰。引滦入津,引黄入津,那些兴师动众的庞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解决天津的缺水问题。而现在,我们的很多大城市也都面临缺水的威胁。

如果没有水,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类向天空伸出干枯的双臂,翕动着同样干涸龟裂的嘴唇,嗫嚅着绝望的呻吟和企盼,如果我们再肆无忌弹地浪费水资源,也许我们中的一部分,就将“有幸”经历这想象的惨景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也将“拜我们所赐”,遭受缺水的困境折磨。

让我们每个人都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

水污染:1,韩江问题 2,龙湖沟问题 3,赤潮问题。固体废物:1,垃圾乱抛现象 2,垃圾箱分布 3,牛皮癣问题 4,白色污染 噪声污染1,建筑施工 2,街道交通空气污染

1,机车尾气排放 2,街头烧烤

韩江流域问题

韩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基本评价(1)水资源质量较好且基本保持稳定 根据区内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结果,1997年,梅州段干流水质除梅江区长沙断面污染物略有超标外,其余各端面水质均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ii类以上标准,潮州段水质符合ii类标准,市区主要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汕头段水质也持续保持良好状态,但水中氮氧亚硝酸盐氮和细菌含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流经城镇的河流开始受到严重污染.(2)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流域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二此标准,二氧化硫污染为全省最低地区,潮州市建成面积37.7平方千米的烟尘控制区,汕头市建成面积84.36平方千米的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95.0%,噪声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汕头市于1997念已建成面积51.5平方千米的11个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58.0%,近年来韩江流域,大造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仍较严重,因水土流失等造成的河床抬高,水库,航道和港口淤塞等问题未完全得到控制.(2)水环境污染有恶化的趋势,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废水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偏低;流经城镇河段,特别是流经潮阳市的练江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近岸海域水域也受到污染.汕头市1997年废水排放量比1996年增加16.8%,比1991年增加了11.52%,韩江水中氮氧,亚硝酸盐氮,细菌含量逐年上升,潮阳市水质性缺水已极大制约其经济发展.(3)城市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废气排放总量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日趋下降,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较为严重;部分建设项目未执行环境评估报告和“三同时”制度,造成新的污染,汕头市1997年废气排放量为138.40亿立方米,比1996年增加49.70一亿立方米,比1991年增加了77.60亿立方米.(4)污染源治理的资金投入需求量大,财经压力大,治理任务繁重,监测设备较落后,个别项目尚无能力监测,难以适应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补充:近年来,被誉为潮汕“母亲河”的韩江由水位下降,出现了“鱼翔浅底”,沙滩浮现,过往船只及极其稀少的状况,虽然韩江枯水期现象已是多年来形成的问题,长期需要靠疏浚挖泥等措施维持航运,但近期因位于潮州的韩江供水枢纽工程正式进入关键性的施工阶段,上游的福建省永定县棉花滩水电站关闸蓄水,所以枯水现象更严重,预订韩江的枯水情况可能要持续至洪水期才能缓解.龙湖沟问题

龙湖沟臭气薰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多年来,由于建设规划不合理,周围的居民一直忍受着恶臭.龙湖沟的问题一直就是扰人的问题.长期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任意排放,造成沟内蝇蚊滋生,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长期门窗紧闭,享受不到新鲜的空气.并且沟面浮丛生,让人不忍目睹.追溯其根源,是排水系统混乱,管理体制制约,配套设置不完善等.根据历史的一些纪录,以往的报道,资料,我们知道,龙湖沟的污染源以前主要是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废水,多年来生活生活在周围的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对垃圾的管理日益完善,生活废水成了主要的污染源.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龙湖沟附近居民的生活废水主要通过排水管道,排进龙湖沟,而龙湖沟的源头的流量是很小的,一路流进到大海这段流域就要经过无数居民区,可见排入龙湖沟的污水是不少的,这些污水主要是含氮,磷等,又有有机物,这就使得沟水中的藻类和异养型细菌大量繁殖,和水中的其他生物争养料和氧气,使得不到养料和氧气的生物死亡,我们看到的沟水呈黑色和暗绿色,且有恶臭,主要就是因此而来.赤潮问题

赤潮现象再世界范围内日趋频繁,危害日益严重,汕头也不例外.在近海地带,由于农业废水, 生活污水的排放与日俱增,再加上近年来浅海和滩涂养殖带来的污染,沿海海域污染负荷不断加重,这是赤潮频发的原因.水体中的无机氮浓度与化肥的使用量呈平行增长的关系.生活污水,牲畜粪便以及目前推广的网箱养殖投放的大量的氮,直接导致了海水中无机氮的剧增.赤潮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对于经济正在起步发展的汕头而言,影响更大,当赤潮藻急剧增殖时,大量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盐,当后者被耗尽时,赤潮藻类不能继续增长,并大量死亡,海水中的细菌随之对其耗氧分解,消耗海水中大量的融解氧,形成缺氧和厌氧环境,从而造成鱼类栖息地仔幼鱼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养殖动物的窒息死亡.一些赤潮藻类本身带毒,会随着食物链转移和聚集到经济动物体内,如经济贝类,从而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雨量充沛、河网纵横交错的汕头市,不少地方的群众却住在江边没水喝。

原因就在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环境保护随意污染水体———

近两三年来,汕头市的水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但局部区域性水体污染现象仍不容乐观———汕头港湾污物漂浮

众所周知,汕头傍海立市,城市因港而兴。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港湾在汕头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汕头经济建设的海上生命线,也是有效净化调节汕头市区空气、气温、湿度的重要“肺叶”。但汕头港湾憔悴了,新鲜的“肺叶”正在变成一只大型的“垃圾桶”、“臭水沟”。

据了解,市区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流经市区的河沟进入汕头港,每年陆源污水排入近2万吨。此外,榕江带来的废水和港口船舶油污排放也使汕头港雪上加霜。近日记者在梅溪河段和中山公园外围的公园河看到,周围居民住宅楼的生活污水将裸露的河床都染黑了,一些排污口赫然可见。在西港河,水体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据环保部门去年全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无机氮依然是影响汕头市区近岸海水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牛田洋(二类区)PH、悬浮物、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年均值超标、汕头港(三类区)无机氮年均值超标。

作为我市主要纳污水体之一,汕头港每到退潮时,各种污染物如塑料瓶、薄膜袋等漂浮海面,加上江河流水带来的水浮莲连片进入汕头港,致使港面污物众多。在港湾腹地,原有的大量水生物也丧失了生息、繁殖的自然条件,鱼类回游的现象大大减少。

练江敲响黑色警钟

潮阳练江是我市水污染一大“痼疾”。曾几何时,练江是一条美丽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初,练江还是潮阳人民主要的饮用水源,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练江水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水质日益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突出,部分江段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指标均超过了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据了解,练江流域流经平原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占潮阳全市总数的67.2%和65.8%,流域人口则占了潮阳全市的近八成。长期以来,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群众环保意志的淡薄,大量生活污水、粪便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练江。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入江或堆放于沿岸,引起河段淤塞,加上水浮莲的大量繁殖,练江这条污水河有的江面根本见不到水。

水质的严重恶化,使练江两岸的群众住在江边没水喝。绝大多数日常饮用水只能依赖山塘水库的蓄水,若遇上干旱年份,后果将难以设想。更为严重的是,以练江为灌溉水源的全市近七成面积农田,土壤生态的破坏可想而知。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着手布置对练江进行整治,但收效甚微。污浊的练江警示着人们,再不能漠视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了。本报记者邵建生

中新潮汕1月7日电 据《汕头日报》报道,在家里庭院,只要一打开水龙头,马上流出哗啦啦干净的自来水。这对于汕头市潮南区胪岗镇四和村村民黄亚平老两口来说,真是打心眼里最欣慰的事。“现在不仅有水,水质也好了,我们再也不用为了喝上一点干净的水,跑到200多米远的井口挑水喝了。”近日,当记者走进这位普通村民家中,老人言语间难以掩饰内心的欢喜。据悉,发展城乡供水、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是潮南区着力推进的一件民生大实事。随着全区水资源保护及利用示范项目的全面实施,潮南232个村(居)133万人将有望在5年后全部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潮南是一个完全靠天喝水的人口特大区。由于地下水含氟量偏高、地表水受污染等影响,全区用水只能依赖现有的143宗水库山塘,总库容约1.8亿立方米。近年来,潮南区抓住全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契机,采取建设一体化净水设施及扩充、延伸建设供水管网等方式,解决了9个镇86个村33.78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但即便如此,目前潮南区供水普及率也只有78.8%,仍有29.3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秋风、金溪、龙溪三大水系供水网络没有联通,供水管网破旧老化,缺乏后备应急供水工程。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是潮南人民最为关心、最为关切的重大民生工程。

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潮南水资源保护及利用示范项目,投资13.94亿元人民币,包括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等城乡供水设施以及配套实施水资源保护相关项目。项目主要是新建改建扩建4座水厂,使制水能力从现在的日13.5万立方米提高至日28.47万立方米;建设龙溪—秋风—金溪三大水厂联网管道工程长21公里,科学调度水源;新建扩建供水主干管道,依托已经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对各镇主干管进行改造及铺设入户管道;改造红场、雷岭等山区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45宗。2012年,潮南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6个示范县之一,获得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28亿元;同时成功申请了亚洲开发银行1亿美元贷款。

近日,记者从潮南区水利部门了解到,各项目建设正扎实推进。结合全区道路改造工程建设,去年6月份同步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公路管网一期工程的建设,沿G324线、S237线及337线、G324线改线共3条路的走向分别铺设DN200-DN800的给水主干管道。同时,大南山片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与技术审查工作也已经完成。项目计划于今年3月动工,2015年2月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第三篇:地区事业单位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地区事业单位调查报告 3 篇

地区事业单位调查报告第 1 篇

近期,市(调研机构,不知是不是编制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对外五县地区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人员结构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就相关问题走访了教育、卫生、城建等系统的部分事业单位。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归纳如下:

一、目前外五县地区事业单位改革情况

(一)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方面

截止 2008 年 12 月 31 日,我外五县地区共有事业单位个,其中全额拨款机构个,占总数的%;差额拨款机构个,占总数的%;自收自支机构个,占总数的%。

2.人员编制方面

外五县地区现有事业编制人员名,其中全额拨款的编制名,占总数的%;差额拨款的编制名,占总数的%;自收自支的编制名,占总数的%.外五县地区事业单位现在职人员人,其中全额拨款人员名,占总数的%;差额拨款人员名,占总数的%;自收自支人员名,占总数的%。

(二)改革成效和做法

1.统筹全局,优化事业资源

试点改革阶段,外五县地区重点对直属教育、卫生系统实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优化。如在教育系统,县将学校、高中以及学校合并,整合组建为学校(简称校合一)。改革涉及教职工近人,优化国有资产近万元。在卫生系统,撤销了卫生职工中专,盘活了人财物力及土地资源,用于加快市人民医院的发展和补充卫生系统其他紧缺单位。

外五县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开后,在机构整合和编制调配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撤并划转和整合重组。共撤并划转和重组减少机构个,其中转企个,撤销个,合并重组家为家减少个,下划个,新设个,接收企业办社会机构个,外五县事业机构再次净减少个。按照新的方案,外五县事业单位编制由改革前名减为名,减少名,实有人员减少人。这次整合使多年来职能严重弱化的机构得到了切实的撤并,没必要继续留在事业序列、有条件推向市场的机构转为企业,包括部分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农林种养场、机关附属宾馆印刷厂及部分事业性公司等个机构从事业单位序列中剥离出去,部分职能增加的民政、环保、劳动保障、卫生、建委、等部门和单位在机构编制上得到了切实的加强。

2.对症下药,激活自身潜力

针对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人才短缺和流失、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干与不干一个样等事业单位通病,外五县以和两个重点单位为试点,以总额包干制为核心分配

制度改革。建立了按劳取酬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行总局对科室、科室对个人两级考核,使工资奖金拉开了档次,向高精尖人才和一线人员倾斜。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并与工资奖金分配合理挂钩,极大地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等一批有条件拉开收入档次的事业单位,也分别实行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激活了事业单位自身潜力。

3.竞争择优,推行全员聘用

此次综合配套改革把所有事业人员全部纳入聘用制的实施范畴,要求所有事业人员都必须实行聘用制,实现事业人员身份转换,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参加养老保险,以前的财政供养人员维持不变,逐年退休消化。到目前为止,外五县事业单位%以上的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并在人事部门进行了合同鉴证,明确聘期、岗位和工资待遇。特别是、系统,此次改革岗位和编制重新设定后,让所有职工一次性全员离岗,一律打破身份界限,重新申报岗位,按岗定责定薪,通过竞争岗位,优化了系统内部人员结构,也理顺了多年来的混编混岗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配套改革力度不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干部职工思想守旧,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锅饭思想依然存在,致使一些自收自支事业

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改革中手脚放不开,力度不大,没有新的成绩,单位缺少发展新生活力。二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过于单一,人员严重超编,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要辞退和处理一些人员十分困难,严重阻碍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是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一些事业单位由于适当放开和强调自主权,有关部门对其人员调入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进入的人员并不一定工作需要,造成人员膨胀。

(二)事业单位的配套改革不彻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基层服务体系出现人散、线断,一些基层技术服务人没不到位,功能缺失,服务作用弱化。二是人事制度改革制度执行不到位,没有严格执行相关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出现工作安排上级业务部门抢着管,人员待遇没人管局面,影响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三是由于各事业单位特别是乡镇事业单位,经济条件差,又没有相关政策扶持,对事业单位改革政策难以执行到位。

(三)事业单位权责不对称,职能转变滞后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许多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上移,如林业、公安等,基本都上划条管理,而实际工作中,却仍然由地方政府履责和承担,造成在工作中既缺乏相应的职能和手段,难以有效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等相关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服务能力被弱化。同时,事业单位干部管理

体制上也引入聘任制,处级以下事业单位的干部要层层签订聘任合同,科级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教体、环保、广电、民政等部门对环节干部实行公开竞聘。

三、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部分职工意识守旧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经营服务类的事业单位效益差、负担重,职工的福利待遇基本没有,工资兑现也无保障,但这些职工仍然不愿意离开单位,他们总认为,条件不好单位总会想点办法,即使是单位转制或是撤销了,政府总会给个说法,离开了单位就意味着失去了保护,就变成自由人了,就没人管了。久而久之积压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越不利。

(二)缺少良好政策环境

外五县改革的宗旨是,按照社会的发展形式的需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条件成熟一个就改革一个。如 200 年我们改革了系统的.如果单一的拿一个部门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难度很大,改革的对象对改革今后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害怕改革以后会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一个大的政策环境来推动。

(三)缺少人员安置资金

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以经济挂钩的,光人员安置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由于是

负债经营,人员多、包袱重,资金来源又有限,想参保又苦于无资金,成为了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阻力。

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行政事分开

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承担。将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

(二)合理调整布局

一是将具备条件的以经营为主的事业单位面向市场。二是将规模小,服务对象单一,职能重合或是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机构重组,压缩精简。三是将具有社会中介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与其主管部门脱钩、改制。四是对政府承担的发展社会公益性事业的职责,要采取以钱养事的办法,将公益性事业项目实行招标。

(三)加强保障服务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对改制事业单位改制时剥离的退休人员、提前离岗人员和改制后退休的人员生活费实行社会化发放,切实保障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

(四)创新管理模式

针对职能弱化,长期空编问题,外五县应创新出一系列

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保证了改革顺利进行。一是建立 A+X管理的未聘人员分流模式。校合一和此次改革中撤并机构的多余的人员,编制上实行 A+X 管理,即连人带编充实到需要加强的单位,人在编在,人走编销。二是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出台一系列人才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编委会以《纪要》的形式确定人才储备的具体操作办法。急需专业人才的单位,经编委会审核,对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有空编优先进入,没空编的先聘用,一有空编优先进入。三是改革财政补助体制和分配方式,确立花钱办事体制。对部分事业单位采取花钱买服务等创新型工作机制,通过合同管理、以量定事等方式,建立以钱养事的新型公益事业服务体系,从体制上实现由花钱养人向拿钱办事的转变,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四是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引进民间资本举办社会事业,实现事业单位投资多元化。如在卫生领域,政府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订立委托管理合同,将人民医院委托给有实力的医药公司管理,达到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在农业领域,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园区+农户的方式生产经营,为农业产业化管理和农技推广事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在教育领域,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使民间力量广泛进入教育领域。

地区事业单位调查报告第 2 篇

一、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 457 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 390 个;

差额事业单位 26 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32 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 9 个,包含乡镇事业单位 41 个,全额事业单位 40 个,自收自支单位 1 个。教育系统事业单位 203 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 7126 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 5986 名;差额事业编制 693 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 288 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 159名,包含乡镇事业编制 461 名,全额事业编制 461 名,自收自支 8 名。实有在职人员 10480 人,其中,全额拨款 8270人;差额拨款 1205 人;自收自支 705 人;企业化管理 300 人,包含乡镇实有在职人数 431 人,全额在职人数 423 人,自收自支在职人数 8 人。乡镇事业编制出现空编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 85%,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 123 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 10%,编外聘用人员有 228 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 1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

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水务局下属的防汛抗旱办、城建局下属的招标办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培训科)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因其附属于不同政府机构的性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

4、具有事业单位身份却不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目前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法人资格,投资主体单一,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依附于行政主管部门,靠吃财政饭生存,尤其突出的是乡镇各事业站所。2005 年,乡镇党政机构改革进行完后,各事业站所合属分为五大办公室,由一个乡镇的分管理领导具体负责工作,没有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造成行政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财务不分、人员混用、办公地点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妨

碍了事业单位的社会化进程。

5、事业单位缺少活力。事业单位本来是人才、知识、信息,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焕发出应有的生机,没有显示充

分活力。根源在于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是在靠行政化运作,政府各部门对事业单位控制死,管得过多过细,管理方式和手段单一,致使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竞争力。同时,因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使得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造成政府职能不清,效率低下,财政负担繁重。

四、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有力切入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通过事业单位登记这一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实现政事分开,推进社会化进程的目标,提供了法制保障,是落实事业单位离开主管部门的襁褓,走向市场,进人社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实际,我们对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确认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法人代表、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 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清理不符合具备事业单位资格的单位,做好统计工作,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分流提供准确参考数据。(截止目前,我县已登记事业单位 218 家,登记率占全县事业单位的 47%。)

2、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加大监督力度。随着社会经济

环境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责、人员、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定的编制、经费等渐渐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需要。做为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事业单位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为建立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证书悬挂、公告和查询等登记管理手段,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为公众监督事业单位提供必要条件。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早日走向市场,更好地为社会、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3、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办法,促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事业单位改革要坚持分类管理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按事业单位不同性质、职责和任务,明确事业单位类型,找出最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分类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好《事业单位登记管

理暂行条例》,通过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事业单位早日要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为下一步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四)合理设定事业单位岗位,有效遏制事业单位人员膨胀。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 号),和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 号)的规定,对现有的事业单位实行科学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岗位设定和管理方式,对同一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合理设定

岗位,规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占用编制的比例。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对事业单位实行按编定岗、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总量控制的模式。逐步转变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方式,严格按照单位需要和岗位进人,有效遏制人员膨胀。

许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多,技术人员少,外行的多,内行的少,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后勤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四要抓好结构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控制编制数量一直是我们日常管理的一个重点,但编制管理仅仅管理编制数量还很不够,还应将管理延伸到结构管理,这是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来抓,实现以偏重批编制数量向抓好结构管理转变。特别是事业单位,要区分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等编制结构,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属性,对每类单位明确不同的编制结构标准,对每个事业单位明确三类编制的具体比例和数量,各单位再按此结构比例使用编制和配备人员。这样,才能使机构编制管理更趋科学合理。

城乡之间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失衡(三)乡镇机构编制实行实名制的管理

实行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既是管编与管人的有效结合点,又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有力突破口,它的实行,有利于形成机构编制、人员、财政预算相互配套相互约束的机制,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有利于加强社会监督,从而充分尊重和落实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木垒县为落实编制实名制,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1、编制落实到人。通过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组织专人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核对,保证机构编制部门的在编人员、组织人事部

门的在职人员、财政部门的人员经费核拨情况三相符,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实名建立双证。继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称为单位证)。《管理证》实行双证管理,单位一本,编制部门一本,在《管理证》中规范完整地对在职人员及其所在岗位、占用编制类别逐一登记,并形成完善的办理程序,对领证、增人上编、减人下编、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进行严格规定,实现动态管理人员编制。

3、适时对外公示。建立单位证和个人证工作完成后,在编制部门的监督下,由所在单位进行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施,促进了机构编制宏观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和群众监督,使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配套约束更加有效,防止了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吃空饷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现象的发生,为实行阳光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地区事业单位调查报告第 3 篇

根据你办发《关于开展乡镇事业单位专题调研的通知》,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对我乡事业单位人员配备、履行职能、人员岗位兼职等基本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员配备情况

根据县编委办核定编制情况,我乡事业单位编制为 6

个,现在编在岗 4 人,其中农业服务中心 2 人,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1 人,劳动保障所 1 人。1 名同志编制在县安办,工资关系在我乡,1 名同志编制在镇,借到我乡工作,另有 1名同志由县住建局下派到我乡工作。现我乡共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7 人。

二、履行职能情况

我乡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能够较好的履行职责,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乡财政、惠农项目等,劳动保障所主要负责社保、医保、就业等相关工作,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要服务文化等工作。

三、人员岗位兼职情况

因我乡编制缺额,特别是公务员编制缺额,导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兼职情况。,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兼综治办主任;,农业服务中心农经员兼财政所出纳,协助政府办公室工作;城乡环境办公室工作人员;城建员,负责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协助农村交通工作。兼妇女主任;另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兼财政所会计;另无兼职情况。

四、存在的问题

1.人员缺额,兼职较多。主要是因为我乡公务员在编在岗人员过少,导致事业单位兼职。

2.编制关系和工作岗位交叉,导致在工资、福利待遇管理上存在困难。

五、意见和建议

1.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编制只有 1 人,而我乡文化工作任务繁重,建议能否增加 1 个编制(即增加 1 人)。

2.劳动保障所工作繁重,建议能否增加 1 个编制。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区不少县(市)出现了“洼地崛起”的可喜现象。在省委、省政府和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工作队及其后方单位的大力帮扶下,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发生了“谁都意想不到”的显著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最近,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到灌云县进行了调查,对“洼地”里奏响跨越奋进的新乐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报告之一:发自“洼地崛起”的最强音灌云因南有大川灌河、北倚名山云台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一片盐碱地,灾害频发,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灌云历届县委、县政府怀着崛起振兴的强烈愿望,带领干部群众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直到XX年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全省洼地中的“锅底”。XX年初,县委领导班子调整以后,这个长期处于洼地“锅底”的重点贫困县,却奏响了“洼地崛起”的最强音,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三年三大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迈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纵向比连创历史新高,横向比在省、市持续进位,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被评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商品粮基地县、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设施栽培先进县、绿化造林先进县、社会治安安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特别是去年在困难和挑战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获得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三年来,最可惊的变化,是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长期以来,灌云县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小步慢跑的状态,甚至一度在徘徊之中。XX年以前灌云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全省县(市)后列,有的指标甚至排在全省县(市)末位。到“十五”期末的XX年,财政总收入仅2.4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仅1.48亿元,仅有一个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2/3的乡镇低于500万元,还有7个乡镇不到300万元;人均gdp连续3年、财政收入连续4年、人均财政收入连续5年排全省倒数第一。但近三年多来,灌云县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斐然。一是总量翻番。gdp由XX年的46.48亿元增加到2012年96.72亿元,三年增长了1.1倍,年均递增27.67%,比“十五”期间高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由XX年的26.2亿元增加到123.6亿元,三年增长了3.7倍,年均递增67.72 %,比“十五”期间高5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入由XX年的6.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三年增长14.4倍,年均递增148.7%,比“十五”期间高136.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由XX年的1632万美元增加到1.55亿美元,三年增长了9.5倍,年均递增111.7%。二是质态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XX年的36.4∶33.9∶29.7调整到2012年的30.5∶43.8∶25.7,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三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64.7%,三年提高了5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7.6%,三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达81.1%,三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市)的排名三年上升了15个位次。三是效益倍增。2012年,全县工业入库税金达11亿元,是XX年的44倍,年均增长14.3倍;财政总收入达17.01亿元,是XX年的6.6倍,年均增长87.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1亿元,是XX年的4.6倍,年均增长65.73%,增幅位居全省52个县(市)第二,总量排名三年内前移了8位。

三年来,最可叹的变化,是县城面貌的变化。三年前到过灌云县的同志脑海中留下的是这样一种印记:县城破旧、道路狭窄、房屋凌乱,管理不到位,环境不优美。当时全县不仅规划建设混乱,总体框架没有拉开,而且市政设施极其薄弱,城区只有一组不起作用的红绿灯、两部电梯、3条半主干道,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卫生环境都很差,“脏乱差”几乎成了灌云县城的代名词,客商不满意,百姓有怨气。如今,城区面积由XX年的22.7平方公里扩大到37.6平方公里,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新县城正在崛起。一眼望去,花园式楼房错落有致、新建马路平坦宽广、市民广场绿树成荫;城市管理、市民生活都井然有序;大自然赐予的大伊山和盐河,展现了“山”的神韵,凸显了“水”的灵气,显现了“绿”的秀美,更把灌云县城衬托得俊朗而秀丽。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晋升为国家3α级风景区;县城的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2012年市民广场建成后,开放的第一天晚上,近6万名群众欣喜地涌入广场,争相拍照留影,真切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

三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变化。XX年以前,灌云的民生问题困难重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各种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群众怨声载道。据资料显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3582元和5885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66亿元,排在连云港市末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覆盖率远远不能达标,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都很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种现状,灌云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着重点,同时又作为激发群众创业冲动的着力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在发展中改善民生。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33元,比XX年增长40.5%,增幅为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XX年增长5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3亿元,是XX年的2.3倍,三年净增27.2亿元;县财政三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配套资金2.04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增部分的36.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85%以上,新增各类医疗设备397台(件),较好地完成了县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装备任务;三年新铺县乡村(居)道路1416公里,新增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3.2万人,完成水利土方4705万立方米;高标准完成了教育“六有四配套工程”,定点完小以上学校网络接入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个达标篮球场和农民图书室;城镇登记失业率从XX年的4.12%回落到2012年的2.68%,新增城镇就业2012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5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5412人,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家庭的“零就业”问题。三年来,最可贵的变化,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过去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灌云人对前途甚感渺茫,因而得过且过、精神萎靡、自甘落后,甚至自暴自弃。很多干部求稳怕乱、无所作为,群众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社会风气不正,治安环境极差,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前几年,一韩国客商就被谋财害命惨死在歹徒之手,周边地区发生了案子也都指认是灌云人所为,即使灌云本地人也不敢随意在外行走,害怕遇到不测。因此,灌云在外形象差,在内也受鄙视。过去,无论是出差在外的灌云干部,还是在外学习、工作的灌云籍人士,大都不愿意讲家在灌云;省、市表彰奖励,基本上没有灌云的份,只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近三年来,灌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变化,让干部群众看到了灌云发展的希望,激发了沉寂已久的发展激情,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各级干部把敢思敢想、敢闯敢试,敢做敢为作为行为准则,把事事争第一、样样争先进、项项争一流作为目标追求,“吃三睡五干十六”、白天基本不开会、晚上大都在加班、节假日经常不休息已经成为灌云干部的工作常态。群众思富求富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现在,灌云人在外再也不用躲躲闪闪,而是以“我是灌云人”为自豪;现在,灌云人再也不仅仅是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而是充满自豪走上主席台领奖。去年,县长走上主席台领取灌云县获得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奖项的闪亮镜头已经永远定格在灌云人民心中。由于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以“xxxx”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逐步深入人心;遵纪守法、争做合格公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逐步普及,三年来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11.2个万分点;特别是感恩社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逐步发扬,义务献血、义务保洁、义工助弱已成为灌云人的一种时尚。2012年春节前,灌云县成立慈善基金会,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干部群众一下子就捐助了350万元。

三年来,最可赞的变化,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变化。过去,由于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群众对现状普遍不满,上访集访非常频繁,干部遇到问题绕道走,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干群矛盾十分突出。灌云县从XX年起连续2年被确定为省信访重点管理县、连续3年信访工作考核全市倒数第一,信访量是连云港其他3个县的总和,从XX年到XX年连续4年县政府大门没有打开过。现在,灌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XX年县委专门成立民情巡视办公室,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直接对县委负责,使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够更加快捷地得到解决;同时开通书记、县长热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交流。全县信访总量3年下降了68.7%。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带领部门的同志走街串巷10华里,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实地解决问题。有的群众早早等在路口,为的就是与书记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甚至拉着书记一起合个影。群众都说:“我们与书记没有距离。”今年高考期间,唐铁飞同志接到一个特殊的信息,一位家长因孩子参加高考,十分紧张和焦虑,希望他能够回个信息,以此舒缓紧张的情绪,唐铁飞同志欣然满足了这位家长的要求。反映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事、烦恼事的信息,唐铁飞同志每天都要收到十多条,他都认真地一一答复。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都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了解民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之忧,帮民之困。由此带来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深刻变化,县委、县政府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三年快速发展的实绩,各级干部作风的改变,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广大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也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的巨大热情。

灌云的发展变化是显著的、深刻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灌云县的老百姓都说:“三年前谁能想到灌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灌云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同志都说:“这一届县委、县政府做成了我们过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凡是过去到过灌云的或了解灌云的人,看到灌云三年来的变化,也无不惊讶和交口称赞。XX年5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到灌云调研视察时,对灌云“xxx”以来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灌云的变化使我们对苏北的发展、对“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信心更加增强了。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十分关注和关心灌云,充分肯定灌云的发展变化,给灌云的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同志把灌云短短三年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称之为“灌云速度”。XX年以来,省内外各地到灌云参观考察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不仅有苏北的同志,也有苏南的同志,最远的来自重庆,接待50人以上考察团达70多批次。

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再次证明,“贫穷不会生根,落后不会永远,一切全靠奋斗”。洼地崛起,虽然不能跨越发展的阶段,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大大缩短特定发展阶段的时间和过程。凡是到灌云来参观考察的人,在惊叹之余,都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会发生如此“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其奥秘究竟在哪里?为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对灌云县三年发展的历程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

报告之二:来自科学决策的“主旋律”

剖析灌云县三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洼地锅底”奏响的跨越奋进的新乐章,其主旋律就是“发展是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其主基调就是“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围绕这个“主旋律”、“主基调”,灌云县委、县政府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灌云县的基本县情结合起来,提升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实事求是而又坚决果断地在三个层面上制定了科学的决策,由此,在县域发展的舞台上演绎成为跨越奋进的新乐章。

第一个层面上的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全县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头等大事,也是县域经济决策的首要任务。灌云资源禀赋充足,背靠陇海铁路,紧接连云港港,高速公路密度为全国县级之最,区位优势独特,特别是拥有39公里海岸线、140平方公里的滩涂盐田,是发展临港大工业、大产业、大物流的理想之地。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战略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处于抛荒或浅层次的粗放开发状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规划就是生产力,抓发展首先要抓规划。XX年初,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3000多万元聘请深圳规划设计院依据灌云资源优势,对县域经济、港口、县城及重点区域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据此确立并快速拉开了“一城一港四区”的生产力布局:凸显山、水、城相拥的优势,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苏北有位的旅游生态城市;策应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开发,努力把燕尾港打造成为连云港港重要的组合配套港;以扩张临港产业、现代都市工业和大物流为重点,努力把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为江苏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把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打造成为苏北旅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把杨集物流区打造成为苏北重要的物流中心。融入经济带、产业带和地理空间带概念的“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充分显示了灌云人跨越发展的开阔视野和敢于超越的气魄胆略,特别是规划所显露出来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引起了海内外广大战略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20亿元的华能风电入驻了,投资15亿元的五洲造船进来了,投资10亿元的汽车轮毂落户了……重大项目集聚的“热岛效应”正在灌云加快形成。

第二个层面的科学决策:正确制定适合本县实际的发展战略。

灌云的领导同志认为,在明确全县生产力总体布局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按什么样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发展战略来实现“一城一港四区”的总体布局。他们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借鉴苏南发达县(市)和周边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灌云县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指导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

一是富民强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规定了县域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在灌云县提出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定位、总目标的简单贯彻和延伸,而是蕴含了灌云县委、县政府对基本县情的清醒认识和发展任务的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像灌云这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贫困县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穷”、“县弱”。因此,让全县百万人民逐步富起来,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强起来,是灌云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而这两大任务,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富民是强县的目标,民不富,无以称强县;强县是富民的途径,县不强,无以致民富。三年来发展的实践表明,“富民强县”这一在全省带有普遍性的口号,在灌云这一长期贫困的地区发生了特殊的作用。它使各级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它顺应了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的所期所盼,成了凝聚人心、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跨越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工业兴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了现阶段灌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程度低,而市场化、城市化的程度,又取决于工业化的水平。直到XX年,灌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9%,低于第一产业2.6个百分点,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工业增加值仅11.69亿元,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实现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范围的主体经济。正是紧紧抓住和坚定实施工业兴县战略,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XX年提升10个百分点,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了建国后56年都未能实现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

三是环境立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和决心。灌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在制定和实施工业兴县战略过程中,认真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苏南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初期走过的“高投入,高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从中引出的深刻教训,深刻认识到贫困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避免苏南发达地区曾一度走过的曲折道路,在“上项目、铺摊子”的工业化起始阶段,就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三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起步虽然晚,但起点决不能降低”的原则,坚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明确提出“宁可速度慢一点,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决不引高污染、难治理的项目,决不承接低层次的淘汰转移项目,决不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项目,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着力打造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海岸,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xxx”以来,灌云先后拒绝了大体量的高污染项目近30个,投入环保和生态建设资金2.83亿元,2012年全县万元gdp单位耗能比“十五”末下降12%,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了1143吨,占连云港全市减排总量的45.7%。这对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贫困地区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个层面的科学决策:选准战略突破口。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正确的发展战略,只有认真实施、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而实施和落实的首要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战略突破口。选准了战略突破口,才能形成工作重点,有效集聚和配置组合各种优势资源和优质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初战告捷的实际成效来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也才能以此为基础,向纵深开拓,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县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实际出发,选准了三个战略突破口: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以园区建设、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在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时,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把灌云的情况与苏南县(市)工业化初期的情况作了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从中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是由当地农民创办乡镇工业起步的,而灌云不具备当年苏南创办本土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工业化的起步,必须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外来项目为主要途径;二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布点向园区集中的发展过程,而后发地区发展工业,应该也可以超越布局分散、处处点火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就应该以园区为载体,把引进的外来项目向园区集中。为此,自XX年以来,灌云县抓住全省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果断实施工业东进战略,举全县之力建设临港产业区、县经济开发区;并明确提出“有项目就有希望,没有项目就没有一切”的口号,把抢抓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三年来,全县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1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74个、超10亿元的12个,新投产项目345个,新增规模企业127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和壮大,产业集聚、资本集约、企业集群的效应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船舶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十五”末增长了4.1倍,工业入库税金比“十五”末增长了44倍,继XX年一举结束十多年来无一家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过300万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历史后,2012年入库税金过百万元的工业企业达69家,三年新增64家,其中过500万元的16家,过千万元的7家。XX年兴办的县经济开发区,到XX年底仅落户11家企业,财政收入仅98.3万元。从XX年开始,按照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强势大推进。到2012年底,进区项目累计达152个,投产企业累计达110家,初步形成了以连云港腾翔金属材料、恒辉轮毂制造、鲜禾制鞋等企业为代表的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全区从业人数1.6万人,2012年销售收入41.5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是XX年的173倍)。XX年新创办的临港产业园区,三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8亿元,不断强化服务效能,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着重从浙江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招引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项目,从长三角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精细化工项目,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招引清洁能源、机械制造项目。三年累计进区企业3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58个,超10亿元项目11个,竣工投产项目143个。2012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入库税金在XX年的零起点上突破8亿元。

在推进城镇化上,以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县城,是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集聚生产要素的有效平台,是承接传递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苏北少有的同时兼具山、水资源优势的灌云县城,有着可资发掘的充足禀赋。古老的盐河穿城而过,绵延的山前河、小鸭河沿城环绕,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相伊尹隐居的大伊山更是大自然对灌云的赏赐,大伊山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墓葬群也彰显出灌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三年前的灌云县城规模小、实力弱、功能缺、形象差,既没有集聚外来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也没有带动农村的辐射力,因而不可能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灌云县的领导同志由此认识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必须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合理做大县城规模,着力做强县城实力,积极做优县城功能,精心做美县城形象,提升县城的地位,放大县城的作用。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集聚生产要素、推动产业扩张、拉动增岗就业的关键之举,围绕打造“苏北有位的山水生态城市”目标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推进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建设。三年间,县城实施了400多项重点建设工程,拆迁7000多户,其中1900余户的拆违还创造了灌云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零补偿、零事故、零上访”奇迹;新开工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建、运营了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商贸城、四星级大酒店等一批三产项目;开工建设了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集中安置小区;县文体中心、妇儿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新区高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等一大批民生文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之中;新铺城区道路41公里,基本形成了环环相通的路网体系,并快速拉开了10平方公里新城框架;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处理场和管道天然气,填补了灌云城建史上的三项空白;新安装路灯1630组、红绿灯9组,新建交通隔离护栏2.3万米,新铺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集中整治期间清运垃圾1万多吨、疏浚城区河道19公里;城区新植大树3万多棵,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三年新开工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凸显。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突破口。灌云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曾受益也受累于粮棉高产,农民饱受了长期丰产不增收的痛楚。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跨越,把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致富农民的经济产业,灌云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了“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的创业增收竞赛活动,大力推进以扩大设施栽培、花卉苗木为主攻方向的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从XX年开始实施了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的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公司运作、股份合作、能人带动等来培植发展主体。县财政在还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县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大棚蔬菜热、花卉苗木热、高效养殖热正在灌云蓬勃兴起,不仅使农民在土地上掘到了“金”,而且还拉动了流通业、运输业、加工业,产生了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拉动多渠道增收的联动效应,现代高效农业已经初步成为灌云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和最主要增长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致使外地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的大背景下,对农民收入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三个层面上所作的决策,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决策思路在苏南县(市)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许多举措在苏北洼地率先崛起的县(市)也都做过,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灌云县的干部群众来说,却都是全新的理念,无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实践中也无不显示了灌云的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但认识、把握、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有很大的差别。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了许多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和发人深省的精辟观点,但没有订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提哗众取宠的口号,没有做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没有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民心民意,一切从灌云的基本县情出发,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善谋天时之势,善用地利之优,善聚民众之力,谱写了一篇跨越奋进、激动人心的新乐章。这从更深层面上反映了他们开拓创新的领导艺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报告之三:源自解放思想的“大合唱”

剖析灌云三年走过的历程,还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贫困地区要崛起振兴,不仅仅需要有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县情实际的清晰的思路、合理的布局、正确的战略和现实的突破口,而且更需要有执行落实的力度。“不落实,一切都会落空”,在一定程度上实干比思路更重要。只有把科学的决策变成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化为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才能靠全县上下共同谱写崛起振兴的新乐章,形成跨越奋进的“大合唱”。而这一切,又都源自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

思想上的差距是无形的差距,也是最大的差距,更是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由于经济的长期落后,在灌云的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自卑的心结,导致发展信心不足、观念封闭保守和严重的畏难情绪。灌云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只能从转变观念开始”。推进崛起振兴首先必须破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快培育内生增长机制。从XX年开始,他们重点围绕解决“敢想敢干”、“务实苦干”、“善谋会干”等问题,层层递进地推进思想大解放,在全县组织实施了以激发动力为主题的提振信心工程,用“灌云人知灌云事,灌云事靠灌云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事在人为”、“鄙视平庸,藐视无为”、“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等理念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以激活思维为主题的更新观念工程,教育和引导全县上下不为传统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不为既有的发展模式所局限,不为暂时的困难而却步;以激励实干为主题的创新实践工程,着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为实干者减压、为改革者松绑、为探索者卸担,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加快走上了推进灌云崛起振兴的舞台。观念变,一变百变;思想新,一新百新。自信不自卑、苦干不苦熬、服气不服输已成为灌云人最显著的精神特色,并转化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知耻而后勇”。一旦打开解放思想的“闸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详细考察灌云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进程,可以发现,灌云县的领导同志不仅善于通过解放思想来扫除存在于全县干部群众中共同的思想障碍,而且十分注重紧紧围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人群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提升、凝聚、增强、激发“四个力”上下功夫。这无疑是灌云县在解放思想进程中显现出来的一大特色。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提升县级领导班子的指挥力。

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思想解放的程度,事关整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决定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在推进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理念的共识;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不断深化对基本县情的共识;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反复比较、研讨、论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战略突破口的共识;在总结过去“醒得晚、下床迟”的教训中,不断深化对强行入轨、强势推进工作方法的共识。正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上述四个方面的共识,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才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出来。县委响亮地提出了“五个看齐”的口号:“基层向机关看齐,机关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班长向更高的目标看齐,全县各级干部向县委书记看齐”。

大家胸怀同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大地提高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仅成为善作决策的司令部,而且成为善抓落实的指挥部。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实施;事关条线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都由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人大、政协的领导班子也都着眼大局、围绕中心,在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作决策、抓落实的工作。尽管有些决策在实施之初少数人可能会不理解,甚至引起一些非议和指责,但他们始终直面矛盾困难,敢于动真碰硬,在实干中凝心聚力,在实干中突破障碍,让成功的实践来判断;对确定了的工作,立说立干,先干后说,多干少说,不达目的决不罢手,确保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灌云的实践充分说明,成功的实践,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最有力的武器。

在作决策、抓落实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理论素养好,眼界思路宽,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有长期在贫困地区担任县级领导工作的经验,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又能正确集中集体智慧,处人处事坚持原则、刚毅果断,光明磊落,又关心同事、体谅下属,充满情义,在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县长尹哲强同志,思想修养好,工作思路清,情况熟,作风实,能吃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置疑难问题的能力。他担任灌云县县长职务已有八年之久,不计名利,勤奋工作,既能在县委班子中甘做配角、当好助手,又能在政府班子中当好“班长”、抓好协调,在干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最难能可贵的是,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强的党政两个一把手,相互尊重、相互敬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包容,在工作上紧密配合,在私交上感情深厚,真正做到了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公开讲话和私下议论一个样。党政两个一把手如此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在县级党政班子中是不多见的。这恐怕也是灌云县之所以能三年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凝聚机关部门的向心力。

县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是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灌云与不少地方一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中梗阻”的现象。机关各部门基本上是各守各的门、各用各的权、各做各的事、各谋各的利;有些部门遇到“好事”争权夺利,碰到“难事”推诿扯皮,甚至政出多门、相互牵制;有的部门对上看脸色,做表面文章,对下摆架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机关作风不转变,部门“中梗阻”的现象不解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就无法实施、落实到基层。为此,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他们引导机关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全体机关干部正确认识机关部门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负的重要责任,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部门既有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正确处理条条与块块、管理与服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由此带来了机关作风的深刻变化。机关各部门围绕中心、关注大局的意识增强了,服务块块、服务基层的气氛浓厚了,互相协作、配套联动的作风形成了。从而大大增强了机关部门的向心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既积极行使各自的职能,又注意相互配合,保证了整个县级机关高效协调的运作。

三年来,经贸部门认真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新型工业化的各项举措,强势推进招商选资,全力培育规模企业,多策并举拓展服务业,强力推进民营企业在跨越发展中上新台阶,为扩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作出了贡献。外经贸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外贸,着力主攻外贸,开创了灌云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一亿美元大关,位居连云港市四县之首。农业部门坚决贯彻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重大决策,按照三年建设10万亩设施规模农业的目标,编制《灌云县设施栽培基地建设规划》,抓好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丰富运作模式,加强科技服务,树立典型引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设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县城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以科学规划引领县城建设、以高压靠身的责任保障县城建设,以先进的县城经营理念加快城市建设,保证了400多项城建项目有效实施,很好地发挥了担纲推进城镇化主力军的作用。财政部门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打造发展财政、和谐财政、为民财政、创新财政、阳光财政,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的文章,保证了财政实力稳步增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财政形象不断提升,财政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财政收入增收先进单位”。劳动社保部门和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举措,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民政帮扶救助,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了积极努力。金融、工商、税务、供电等部门积极配合地方发展大局,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法、组织、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创造了团结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全面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决策的根本组织保证。三年来,灌云县委在这方面采取了三条坚决果断、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把精兵强将放在第一线,为提高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树立正确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创业有功的人用起来,把敬业有进的人留下来,把无所作为的人调出来,把败业有余的人撤下来”的用人导向,不看说功看做工,不看资历看实绩,不唯学历看能力,选派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能的干部到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基层乡镇担任主要负责人。坚持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排名末位淘汰制,将干部位置与实绩位次挂钩、干部变动与发展排序挂钩,彻底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对实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实惠、给地位,大力使用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做敢当的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在状态的干部,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格局。三年来,全县评选出“十佳招商能手”、“十佳公仆”等15个“十佳”,并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向连云港市委推荐提拔的1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县委提拔或重用的193名科级干部,大多是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一线作出贡献的同志。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提升干部的素质、增强执行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拓宽眼界胸怀,提升知识素养,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厚实的知识基础。他们精心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组织开展“从我做起,勇争一流;激情奋斗,无悔人生”的主题教育;紧贴跨越发展大局,积极开办“星期六干部学校”,创办“创新与发展论坛”,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先后组织66名科级干部、332名村(居)党支部书记赴韩国考察学习,20名乡镇党委书记和317名党支部书记赴华西村学习培训,100名村干部赴山东、盐城等地参观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培训,多层次、多方面的参观考察,一方面,使广大干部加深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的认识,提升了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崛起振兴、跨越奋进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使广大干部提高了理论素养,拓宽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增强了从本部门、本乡镇、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实行倒逼机制,强行入轨、强势推进,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养成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的良好作风。他们在全县干部中深入开展“治假、治浮、治庸”的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尽责,尽责就要见效”的理念,大力倡导“真才实学、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绩实效”的“四真四实”作风。以“高标准、快节奏、严要求、创一流”的工作导向,强力推行责任靠身的“四个一”工作法。按照“要事第一、一事一列、一人为主、一段一结”的要求,把事关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并量化为具体项目,集中精力重点抓;将发展中的大事、要事一个个地排列出来,定人头、定目标、定时限、定奖惩;一项工作由一个人具体牵头,一套班子全程负责到底;每项工作完成后及时问责问效,一事一清,兑现奖惩不欠账,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重点不明、责任不清、落实不力现象的发生。严格实行倒逼推进的督查机制,对每项工作都倒排进度、倒排时限、倒排任务,从头开始就以靠身的责任来压、以严格的督查来推、以到位的奖惩来促,“鞭打快牛、棒打慢牛、淘汰懒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一着不让地狠抓落实推进。县、乡(镇)机关全面推行1/3的人离岗招商、1/3的人服务基层、1/3的人留岗敬业的“三三制”工作机制,把大部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逼向”园区建设、重点工程、招商引资、拆迁拆违、信访稳定、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着力构建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灌云的实践又一次表明,在长期贫困的地区,处在崛起振兴的初始阶段,强行入轨、强势推进的做法,虽然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挤压式,“压”出了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紧逼式,“逼”出了干部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从基本适应到成为习惯,习惯而后自然,进入自觉、自为的状态。在调查中,灌云的许多干部都说了同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们现在承受的压力很大,工作实在太紧张,但心情舒畅,身累心不累,看到一件件事在自己手上干成了,确实很有成就感、荣誉感,想到这一点,一辈子也就无怨无悔了!”

三是用培育典型引导民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特别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富民政策后,一方面广泛动员发动,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典型引导群众。XX年以来,灌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科学规划、强势推进农业设施栽培。然而,由于长期的发展滞后,农民对致富的信心不足,不愿下本钱“冒险”,因此,这项政策推行的初期,农民观望的多,参与的少。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果断地采取示范带动和典型引导的办法,让农民真切感受到设施农业看得见、学得来、见效快。XX年,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带头建设蔬菜大棚2600亩,取得初步成效后再转让给农民。同时,县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新建每个标准日光温室奖补4000-5000元、新建每个标准钢架大棚奖补1-2万元,较好地调动起了一些脱贫致富欲强、经营理念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镇、群众投身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出一批带头致富的典型。沂北乡共建设施农业6000亩,获县政府奖励33万元;龙苴镇石门村支部书记王占志不仅带动家家户户建大棚,本人也建日光温室5个,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周围人富裕的例子层出不穷,农民感受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收益,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投身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去,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和农民手中的钞票,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三年前,许多人对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10万亩设施栽培高效农业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三年后,县委、县政府提出再扩建10万亩的任务,很快就得到了落实。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明,灌云县的广大群众已真正被动员起来了,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致富冲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激发出来了,全民自主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并必将会不断提升到更高级的程度。

实事求是地说,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县域发展的征途上仅仅是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总量规模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群众的生活还称不上富裕,在更高水平上解决好民生问题还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但是,这三年的显著变化,给人们的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用灌云人自己的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必胜信心;“谋划比计划更重要”,既要敢于冒雨而行,更要善于未雨绸缪;“实干比说教更重要”,既要靠思想教育引导,更要靠实干行动引领;“团队合作比个人奋斗更重要”,既要倡导个人激情奋斗,更要倡导团队合作拼搏。从灌云县三年的显著变化,联想到苏北其他县(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践,可以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奋进,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志气、“自尊自信,争先进位”的豪气、“敢试敢闯,敢冒风险”的勇气、“审时度势,善谋良策”的灵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锐气、“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静气、“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士气、“求真务实,和谐稳定”的风气。“八气”齐备,焉有不兴之理!

(调查人:顾介康 顾新华 朱采莲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江苏省经济学会)

第五篇: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区不少县(市)出现了“洼地崛起”的可喜现象。在省委、省政府和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工作队及其后方单位的大力帮扶下,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发生了“谁都意想不到”的显著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最近,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到灌云县进行了调查,对“洼地”里奏响跨越奋进的新乐章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报告之一:发自“洼地崛起”的最强音灌云因南有大川灌河、北倚名山云台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是一片盐碱地,灾害频发,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灌云历届县委、县政府怀着崛起振兴的强烈愿望,带领干部群众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由于受历史原因和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直到XX年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全省洼地中的“锅底”。XX年初,县委领导班子调整以后,这个长期处于洼地“锅底”的重点贫困县,却奏响了“洼地崛起”的最强音,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三年三大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迈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纵向比连创历史新高,横向比在省、市持续进位,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被评为全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商品粮基地县、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设施栽培先进县、绿化造林先进县、社会治安安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特别是去年在困难和挑战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获得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三年来,最可惊的变化,是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长期以来,灌云县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小步慢跑的状态,甚至一度在徘徊之中。XX年以前灌云各项经济指标都排在全省县(市)后列,有的指标甚至排在全省县(市)末位。到“十五”期末的XX年,财政总收入仅2.4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仅1.48亿元,仅有一个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2/3的乡镇低于500万元,还有7个乡镇不到300万元;人均gdp连续3年、财政收入连续4年、人均财政收入连续5年排全省倒数第一。但近三年多来,灌云县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斐然。一是总量翻番。gdp由XX年的46.48亿元增加到2012年96.72亿元,三年增长了1.1倍,年均递增27.67%,比“十五”期间高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由XX年的26.2亿元增加到123.6亿元,三年增长了3.7倍,年均递增67.72 %,比“十五”期间高5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入由XX年的6.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三年增长14.4倍,年均递增148.7%,比“十五”期间高136.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由XX年的1632万美元增加到1.55亿美元,三年增长了9.5倍,年均递增111.7%。二是质态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XX年的36.4∶33.9∶29.7调整到2012年的30.5∶43.8∶25.7,经济结构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三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64.7%,三年提高了5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7.6%,三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达81.1%,三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市)的排名三年上升了15个位次。三是效益倍增。2012年,全县工业入库税金达11亿元,是XX年的44倍,年均增长14.3倍;财政总收入达17.01亿元,是XX年的6.6倍,年均增长87.0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1亿元,是XX年的4.6倍,年均增长65.73%,增幅位居全省52个县(市)第二,总量排名三年内前移了8位。三年来,最可叹的变化,是县城面貌的变化。三年前到过灌云县的同志脑海中留下的是这样一种印记:县城破旧、道路狭窄、房屋凌乱,管理不到位,环境不优美。当时全县不仅规划建设混乱,总体框架没有拉开,而且市政设施极其薄弱,城区只有一组不起作用的红绿灯、两部电梯、3条半主干道,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卫生环境都很差,“脏乱差”几乎成了灌云县城的代名词,客商不满意,百姓有怨气。如今,城区面积由XX年的22.7平方公里扩大到37.6平方公里,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新县城正在崛起。一眼望去,花园式楼房错落有致、新建马路平坦宽广、市民广场绿树成荫;城市管理、市民生活都井然有序;大自然赐予的大伊山和盐河,展现了“山”的神韵,凸显了“水”的灵气,显现了“绿”的秀美,更把灌云县城衬托得俊朗而秀丽。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晋升为国家3α级风景区;县城的功能、形象、品位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2012年市民广场建成后,开放的第一天晚上,近6万名群众欣喜地涌入广场,争相拍照留影,真切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三年来,最可喜的变化,是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变化。XX年以前,灌云的民生问题困难重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各种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群众怨声载道。据资料显示,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3582元和5885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66亿元,排在连云港市末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覆盖率远远不能达标,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都很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种现状,灌云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着重点,同时又作为激发群众创业冲动的着力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在发展中改善民生。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33元,比XX年增长40.5%,增幅为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10元,比XX年增长5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83亿元,是XX年的2.3倍,三年净增27.2亿元;县财政三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配套资金2.04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新增部分的36.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85%以上,新增各类医疗设备397台(件),较好地完成了县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装备任务;三年新铺县乡村(居)道路1416公里,新增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3.2万人,完成水利土方4705万立方米;高标准完成了教育“六有四配套工程”,定点完小以上学校网络接入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每个行政村都建立了一个达标篮球场和农民图书室;城镇登记失业率从XX年的4.12%回落到2012年的2.68%,新增城镇就业2012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57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5412人,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家庭的“零就业”问题。三年来,最可贵的变化,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过去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灌云人对前途甚感渺茫,因而得过且过、精神萎靡、自甘落后,甚至自暴自弃。很多干部求稳怕乱、无所作为,群众听天由命、无所事事。社会风气不正,治安环境极差,偷盗抢劫时有发生。前几年,一韩国客商就被谋财害命惨死在歹徒之手,周边地区发生了案子也都指认是灌云人所为,即使灌云本地人也不敢随意在外行走,害怕遇到不测。因此,灌云在外形象差,在内也受鄙视。过去,无论是出差在外的灌云干部,还是在外学习、工作的灌云籍人士,大都不愿意讲家在灌云;省、市表彰奖励,基本上没有灌云的份,只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近三年来,灌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变化,让干部群众看到了灌云发展的希望,激发了沉寂已久的发展激情,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各级干部把敢思敢想、敢闯敢试,敢做敢为作为行为准则,把事事争第一、样样争先进、项项争一流作为目标追求,“吃三睡五干十六”、白天基本不开会、晚上大都在加班、节假日经常不休息已经成为灌云干部的工作常态。群众思富求富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现在,灌云人在外再也不用躲躲闪闪,而是以“我是灌云人”为自豪;现在,灌云人再也不仅仅是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而是充满自豪走上主席台领奖。去年,县长走上主席台领取灌云县获得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奖项的闪亮镜头已经永远定格在灌云人民心中。由于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正在形成。以“xxxx”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逐步深入人心;遵纪守法、争做合格公民的法制观念在全社会逐步普及,三年来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11.2个万分点;特别是感恩社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风尚逐步发扬,义务献血、义务保洁、义工助弱已成为灌云人的一种时尚。2012年春节前,灌云县成立慈善基金会,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较低的干部群众一下子就捐助了350万元。三年来,最可赞的变化,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变化。过去,由于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群众对现状普遍不满,上访集访非常频繁,干部遇到问题绕道走,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干群矛盾十分突出。灌云县从XX年起连续2年被确定为省信访重点管理县、连续3年信访工作考核全市倒数第一,信访量是连云港其他3个县的总和,从XX年到XX年连续4年县政府大门没有打开过。现在,灌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信访接待日制度;XX年县委专门成立民情巡视办公室,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直接对县委负责,使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能够更加快捷地得到解决;同时开通书记、县长热线,与群众进行面对面、心贴心、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交流。全县信访总量3年下降了68.7%。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晚饭后,都要带领部门的同志走街串巷10华里,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实地解决问题。有的群众早早等在路口,为的就是与书记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甚至拉着书记一起合个影。群众都说:“我们与书记没有距离。”今年高考期间,唐铁飞同志接到一个特殊的信息,一位家长因孩子参加高考,十分紧张和焦虑,希望他能够回个信息,以此舒缓紧张的情绪,唐铁飞同志欣然满足了这位家长的要求。反映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事、烦恼事的信息,唐铁飞同志每天都要收到十多条,他都认真地一一答复。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各级党员干部都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智慧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了解民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之忧,帮民之困。由此带来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深刻变化,县委、县政府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三年快速发展的实绩,各级干部作风的改变,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广大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也激发了广大群众支持改革、投身发展的巨大热情。灌云的发展变化是显著的、深刻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灌云县的老百姓都说:“三年前谁能想到灌云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在灌云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同志都说:“这一届县委、县政府做成了我们过去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凡是过去到过灌云的或了解灌云的人,看到灌云三年来的变化,也无不惊讶和交口称赞。XX年5月,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到灌云调研视察时,对灌云“xxx”以来的发展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灌云的变化使我们对苏北的发展、对“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信心更加增强了。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十分关注和关心灌云,充分肯定灌云的发展变化,给灌云的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同志把灌云短短三年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称之为“灌云速度”。XX年以来,省内外各地到灌云参观考察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不仅有苏北的同志,也有苏南的同志,最远的来自重庆,接待50人以上考察团达70多批次。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再次证明,“贫穷不会生根,落后不会永远,一切全靠奋斗”。洼地崛起,虽然不能跨越发展的阶段,但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大大缩短特定发展阶段的时间和过程。凡是到灌云来参观考察的人,在惊叹之余,都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灌云县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会发生如此“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其奥秘究竟在哪里?为破解这个问题,我们对灌云县三年发展的历程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报告之二:来自科学决策的“主旋律” 剖析灌云县三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洼地锅底”奏响的跨越奋进的新乐章,其主旋律就是“发展是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其主基调就是“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围绕这个“主旋律”、“主基调”,灌云县委、县政府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灌云县的基本县情结合起来,提升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实事求是而又坚决果断地在三个层面上制定了科学的决策,由此,在县域发展的舞台上演绎成为跨越奋进的新乐章。第一个层面上的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全县生产力的总体布局。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头等大事,也是县域经济决策的首要任务。灌云资源禀赋充足,背靠陇海铁路,紧接连云港港,高速公路密度为全国县级之最,区位优势独特,特别是拥有39公里海岸线、140平方公里的滩涂盐田,是发展临港大工业、大产业、大物流的理想之地。但长期以来,这些丰富的战略资源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处于抛荒或浅层次的粗放开发状态,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发展优势。规划就是生产力,抓发展首先要抓规划。XX年初,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3000多万元聘请深圳规划设计院依据灌云资源优势,对县域经济、港口、县城及重点区域编制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据此确立并快速拉开了“一城一港四区”的生产力布局:凸显山、水、城相拥的优势,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为苏北有位的旅游生态城市;策应连云港市“一体两翼”大组合开发,努力把燕尾港打造成为连云港港重要的组合配套港;以扩张临港产业、现代都市工业和大物流为重点,努力把临港产业区打造成为江苏沿海新兴的产业高地,把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打造成为苏北旅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把杨集物流区打造成为苏北重要的物流中心。融入经济带、产业带和地理空间带概念的“一城一港四区”生产力布局,充分显示了灌云人跨越发展的开阔视野和敢于超越的气魄胆略,特别是规划所显露出来的巨大商机越来越引起了海内外广大战略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投资20亿元的华能风电入驻了,投资15亿元的五洲造船进来了,投资10亿元的汽车轮毂落户了……重大项目集聚的“热岛效应”正在灌云加快形成。第二个层面的科学决策:正确制定适合本县实际的发展战略。灌云的领导同志认为,在明确全县生产力总体布局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按什么样的总体发展思路即发展战略来实现“一城一港四区”的总体布局。他们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正确借鉴苏南发达县(市)和周边县(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灌云县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指导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一是富民强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规定了县域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在灌云县提出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不仅仅是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定位、总目标的简单贯彻和延伸,而是蕴含了灌云县委、县政府对基本县情的清醒认识和发展任务的深入思考。他们认为,像灌云这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贫困县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民穷”、“县弱”。因此,让全县百万人民逐步富起来,使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强起来,是灌云现阶段发展的两大任务。而这两大任务,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富民是强县的目标,民不富,无以称强县;强县是富民的途径,县不强,无以致民富。三年来发展的实践表明,“富民强县”这一在全省带有普遍性的口号,在灌云这一长期贫困的地区发生了特殊的作用。它使各级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它顺应了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的所期所盼,成了凝聚人心、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跨越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工业兴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明确了现阶段灌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灌云县的领导同志认为,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在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程度低,而市场化、城市化的程度,又取决于工业化的水平。直到XX年,灌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9%,低于第一产业2.6个百分点,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工业增加值仅11.69亿元,没有一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处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就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实现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范围的主体经济。正是紧紧抓住和坚定实施工业兴县战略,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XX年提升10个百分点,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了建国后56年都未能实现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阶段性转变。三是环境立县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念和决心。灌云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在制定和实施工业兴县战略过程中,认真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苏南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初期走过的“高投入,高排放”、“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从中引出的深刻教训,深刻认识到贫困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要求,避免苏南发达地区曾一度走过的曲折道路,在“上项目、铺摊子”的工业化起始阶段,就进入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因此,三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起步虽然晚,但起点决不能降低”的原则,坚守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明确提出“宁可速度慢一点,也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决不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决不引高污染、难治理的项目,决不承接低层次的淘汰转移项目,决不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的项目,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着力打造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海岸,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xxx”以来,灌云先后拒绝了大体量的高污染项目近30个,投入环保和生态建设资金2.83亿元,2012年全县万元gdp单位耗能比“十五”末下降12%,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削减了1143吨,占连云港全市减排总量的45.7%。这对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贫困地区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第三个层面的科学决策:选准战略突破口。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正确的发展战略,只有认真实施、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而实施和落实的首要关键,在于正确选择战略突破口。选准了战略突破口,才能形成工作重点,有效集聚和配置组合各种优势资源和优质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初战告捷的实际成效来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也才能以此为基础,向纵深开拓,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灌云县委、县政府从本县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实际出发,选准了三个战略突破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以园区建设、项目引进为突破口。在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时,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把灌云的情况与苏南县(市)工业化初期的情况作了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从中得到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是由当地农民创办乡镇工业起步的,而灌云不具备当年苏南创办本土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工业化的起步,必须以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外来项目为主要途径;二是苏南县(市)的工业化,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布点向园区集中的发展过程,而后发地区发展工业,应该也可以超越布局分散、处处点火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就应该以园区为载体,把引进的外来项目向园区集中。为此,自XX年以来,灌云县抓住全省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果断实施工业东进战略,举全县之力建设临港产业区、县经济开发区;并明确提出“有项目就有希望,没有项目就没有一切”的口号,把抢抓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三年来,全县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1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74个、超10亿元的12个,新投产项目345个,新增规模企业127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和壮大,产业集聚、资本集约、企业集群的效应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船舶制造、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十五”末增长了4.1倍,工业入库税金比“十五”末增长了44倍,继XX年一举结束十多年来无一家工业企业入库税金过300万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历史后,2012年入库税金过百万元的工业企业达69家,三年新增64家,其中过500万元的16家,过千万元的7家。XX年兴办的县经济开发区,到XX年底仅落户11家企业,财政收入仅98.3万元。从XX年开始,按照都市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主攻大投入,强攻大项目,集中大会战,强势大推进。到2012年底,进区项目累计达152个,投产企业累计达110家,初步形成了以连云港腾翔金属材料、恒辉轮毂制造、鲜禾制鞋等企业为代表的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全区从业人数1.6万人,2012年销售收入41.5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是XX年的173倍)。XX年新创办的临港产业园区,三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8亿元,不断强化服务效能,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着重从浙江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招引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项目,从长三角地区招引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精细化工项目,从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招引清洁能源、机械制造项目。三年累计进区企业3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58个,超10亿元项目11个,竣工投产项目143个。2012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入库税金在XX年的零起点上突破8亿元。在推进城镇化上,以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县城,是县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集聚生产要素的有效平台,是承接传递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苏北少有的同时兼具山、水资源优势的灌云县城,有着可资发掘的充足禀赋。古老的盐河穿城而过,绵延的山前河、小鸭河沿城环绕,被誉为华夏第一贤相伊尹隐居的大伊山更是大自然对灌云的赏赐,大伊山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始社会墓葬群也彰显出灌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三年前的灌云县城规模小、实力弱、功能缺、形象差,既没有集聚外来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也没有带动农村的辐射力,因而不可能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灌云县的领导同志由此认识到,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必须加快县城的现代化建设,合理做大县城规模,着力做强县城实力,积极做优县城功能,精心做美县城形象,提升县城的地位,放大县城的作用。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集聚生产要素、推动产业扩张、拉动增岗就业的关键之举,围绕打造“苏北有位的山水生态城市”目标定位,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着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推进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建设。三年间,县城实施了400多项重点建设工程,拆迁7000多户,其中1900余户的拆违还创造了灌云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零补偿、零事故、零上访”奇迹;新开工建筑面积612万平方米,新建、运营了时代超级购物中心、商贸城、四星级大酒店等一批三产项目;开工建设了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集中安置小区;县文体中心、妇儿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新区高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等一大批民生文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之中;新铺城区道路41公里,基本形成了环环相通的路网体系,并快速拉开了10平方公里新城框架;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集中处理场和管道天然气,填补了灌云城建史上的三项空白;新安装路灯1630组、红绿灯9组,新建交通隔离护栏2.3万米,新铺人行道板4万平方米,集中整治期间清运垃圾1万多吨、疏浚城区河道19公里;城区新植大树3万多棵,新增绿地530万平方米。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三年新开工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城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越来越凸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以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为突破口。灌云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曾受益也受累于粮棉高产,农民饱受了长期丰产不增收的痛楚。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推进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跨越,把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致富农民的经济产业,灌云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了“人人走出门、家家忙调整、户户上项目”的创业增收竞赛活动,大力推进以扩大设施栽培、花卉苗木为主攻方向的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从XX年开始实施了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的高效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公司运作、股份合作、能人带动等来培植发展主体。县财政在还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县三年新扩设施栽培10万亩、花卉苗木2.1万亩,大棚蔬菜热、花卉苗木热、高效养殖热正在灌云蓬勃兴起,不仅使农民在土地上掘到了“金”,而且还拉动了流通业、运输业、加工业,产生了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拉动多渠道增收的联动效应,现代高效农业已经初步成为灌云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和最主要增长点,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致使外地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的大背景下,对农民收入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三个层面上所作的决策,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决策思路在苏南县(市)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许多举措在苏北洼地率先崛起的县(市)也都做过,似乎没有多少新意。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灌云县的干部群众来说,却都是全新的理念,无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实践中也无不显示了灌云的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但认识、把握、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有很大的差别。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了许多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和发人深省的精辟观点,但没有订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提哗众取宠的口号,没有做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没有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而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民心民意,一切从灌云的基本县情出发,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善谋天时之势,善用地利之优,善聚民众之力,谱写了一篇跨越奋进、激动人心的新乐章。这从更深层面上反映了他们开拓创新的领导艺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告之三:源自解放思想的“大合唱” 剖析灌云三年走过的历程,还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贫困地区要崛起振兴,不仅仅需要有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县情实际的清晰的思路、合理的布局、正确的战略和现实的突破口,而且更需要有执行落实的力度。“不落实,一切都会落空”,在一定程度上实干比思路更重要。只有把科学的决策变成党政机关各个部门和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化为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才能靠全县上下共同谱写崛起振兴的新乐章,形成跨越奋进的“大合唱”。而这一切,又都源自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思想上的差距是无形的差距,也是最大的差距,更是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由于经济的长期落后,在灌云的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自卑的心结,导致发展信心不足、观念封闭保守和严重的畏难情绪。灌云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必须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只能从转变观念开始”。推进崛起振兴首先必须破除思想上的障碍,加快培育内生增长机制。从XX年开始,他们重点围绕解决“敢想敢干”、“务实苦干”、“善谋会干”等问题,层层递进地推进思想大解放,在全县组织实施了以激发动力为主题的提振信心工程,用“灌云人知灌云事,灌云事靠灌云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事在人为”、“鄙视平庸,藐视无为”、“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等理念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以激活思维为主题的更新观念工程,教育和引导全县上下不为传统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不为既有的发展模式所局限,不为暂时的困难而却步;以激励实干为主题的创新实践工程,着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为实干者减压、为改革者松绑、为探索者卸担,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加快走上了推进灌云崛起振兴的舞台。观念变,一变百变;思想新,一新百新。自信不自卑、苦干不苦熬、服气不服输已成为灌云人最显著的精神特色,并转化为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知耻而后勇”。一旦打开解放思想的“闸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详细考察灌云县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进程,可以发现,灌云县的领导同志不仅善于通过解放思想来扫除存在于全县干部群众中共同的思想障碍,而且十分注重紧紧围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决策,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人群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提升、凝聚、增强、激发“四个力”上下功夫。这无疑是灌云县在解放思想进程中显现出来的一大特色。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提升县级领导班子的指挥力。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思想解放的程度,事关整个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决定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三年来,灌云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在推进全县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把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理念的共识;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不断深化对基本县情的共识;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反复比较、研讨、论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战略突破口的共识;在总结过去“醒得晚、下床迟”的教训中,不断深化对强行入轨、强势推进工作方法的共识。正是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深化上述四个方面的共识,领导班子成员的智慧、才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出来。县委响亮地提出了“五个看齐”的口号:“基层向机关看齐,机关向班子看齐,班子向班长看齐,班长向更高的目标看齐,全县各级干部向县委书记看齐”。大家胸怀同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大地提高了县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仅成为善作决策的司令部,而且成为善抓落实的指挥部。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实施;事关条线的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都由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人大、政协的领导班子也都着眼大局、围绕中心,在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作决策、抓落实的工作。尽管有些决策在实施之初少数人可能会不理解,甚至引起一些非议和指责,但他们始终直面矛盾困难,敢于动真碰硬,在实干中凝心聚力,在实干中突破障碍,让成功的实践来判断;对确定了的工作,立说立干,先干后说,多干少说,不达目的决不罢手,确保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灌云的实践充分说明,成功的实践,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最有力的武器。在作决策、抓落实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灌云县委书记唐铁飞同志,理论素养好,眼界思路宽,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有长期在贫困地区担任县级领导工作的经验,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既有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又能正确集中集体智慧,处人处事坚持原则、刚毅果断,光明磊落,又关心同事、体谅下属,充满情义,在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县长尹哲强同志,思想修养好,工作思路清,情况熟,作风实,能吃苦,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置疑难问题的能力。他担任灌云县县长职务已有八年之久,不计名利,勤奋工作,既能在县委班子中甘做配角、当好助手,又能在政府班子中当好“班长”、抓好协调,在干部群众中有很好的口碑。最难能可贵的是,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强的党政两个一把手,相互尊重、相互敬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包容,在工作上紧密配合,在私交上感情深厚,真正做到了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公开讲话和私下议论一个样。党政两个一把手如此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带领党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在县级党政班子中是不多见的。这恐怕也是灌云县之所以能三年巨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凝聚机关部门的向心力。县级党政机关各个部门是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灌云与不少地方一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门中梗阻”的现象。机关各部门基本上是各守各的门、各用各的权、各做各的事、各谋各的利;有些部门遇到“好事”争权夺利,碰到“难事”推诿扯皮,甚至政出多门、相互牵制;有的部门对上看脸色,做表面文章,对下摆架子,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灌云县的领导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机关作风不转变,部门“中梗阻”的现象不解决,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就无法实施、落实到基层。为此,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他们引导机关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全体机关干部正确认识机关部门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负的重要责任,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部门既有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调整,正确处理条条与块块、管理与服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由此带来了机关作风的深刻变化。机关各部门围绕中心、关注大局的意识增强了,服务块块、服务基层的气氛浓厚了,互相协作、配套联动的作风形成了。从而大大增强了机关部门的向心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既积极行使各自的职能,又注意相互配合,保证了整个县级机关高效协调的运作。三年来,经贸部门认真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积极落实新型工业化的各项举措,强势推进招商选资,全力培育规模企业,多策并举拓展服务业,强力推进民营企业在跨越发展中上新台阶,为扩大工业规模,提升发展水平,作出了贡献。外经贸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外贸,着力主攻外贸,开创了灌云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一亿美元大关,位居连云港市四县之首。农业部门坚决贯彻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重大决策,按照三年建设10万亩设施规模农业的目标,编制《灌云县设施栽培基地建设规划》,抓好土地流转,争取项目资金,丰富运作模式,加强科技服务,树立典型引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设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县城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以科学规划引领县城建设、以高压靠身的责任保障县城建设,以先进的县城经营理念加快城市建设,保证了400多项城建项目有效实施,很好地发挥了担纲推进城镇化主力军的作用。财政部门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打造发展财政、和谐财政、为民财政、创新财政、阳光财政,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的文章,保证了财政实力稳步增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财政形象不断提升,财政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财政收入增收先进单位”。劳动社保部门和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举措,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工作,关心弱势群体,开展民政帮扶救助,为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了积极努力。金融、工商、税务、供电等部门积极配合地方发展大局,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法、组织、宣传、纪检、监察等部门,也都自觉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崛起振兴、跨越奋进创造了团结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在解放思想中,着力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全面增强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决策的根本组织保证。三年来,灌云县委在这方面采取了三条坚决果断、卓有成效的措施:一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把精兵强将放在第一线,为提高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树立正确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三年来,灌云始终坚持“把创业有功的人用起来,把敬业有进的人留下来,把无所作为的人调出来,把败业有余的人撤下来”的用人导向,不看说功看做工,不看资历看实绩,不唯学历看能力,选派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能的干部到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基层乡镇担任主要负责人。坚持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排名末位淘汰制,将干部位置与实绩位次挂钩、干部变动与发展排序挂钩,彻底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对实绩突出的干部给荣誉、给实惠、给地位,大力使用敢思敢想、敢试敢闯、敢做敢当的干部,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在状态的干部,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格局。三年来,全县评选出“十佳招商能手”、“十佳公仆”等15个“十佳”,并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向连云港市委推荐提拔的18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县委提拔或重用的193名科级干部,大多是在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一线作出贡献的同志。正确的用人导向,对提升干部的素质、增强执行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拓宽眼界胸怀,提升知识素养,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打好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厚实的知识基础。他们精心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以来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组织开展“从我做起,勇争一流;激情奋斗,无悔人生”的主题教育;紧贴跨越发展大局,积极开办“星期六干部学校”,创办“创新与发展论坛”,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设相关知识讲座;先后组织66名科级干部、332名村(居)党支部书记赴韩国考察学习,20名乡镇党委书记和317名党支部书记赴华西村学习培训,100名村干部赴山东、盐城等地参观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教育、培训,多层次、多方面的参观考察,一方面,使广大干部加深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的认识,提升了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崛起振兴、跨越奋进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使广大干部提高了理论素养,拓宽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拓宽了知识面,积累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增强了从本部门、本乡镇、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贯彻实施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实行倒逼机制,强行入轨、强势推进,为增强全体干部的执行能力养成真抓实干、紧张快干的良好作风。他们在全县干部中深入开展“治假、治浮、治庸”的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做官就要做事,做事就要尽责,尽责就要见效”的理念,大力倡导“真才实学、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真绩实效”的“四真四实”作风。以“高标准、快节奏、严要求、创一流”的工作导向,强力推行责任靠身的“四个一”工作法。按照“要事第一、一事一列、一人为主、一段一结”的要求,把事关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并量化为具体项目,集中精力重点抓;将发展中的大事、要事一个个地排列出来,定人头、定目标、定时限、定奖惩;一项工作由一个人具体牵头,一套班子全程负责到底;每项工作完成后及时问责问效,一事一清,兑现奖惩不欠账,从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重点不明、责任不清、落实不力现象的发生。严格实行倒逼推进的督查机制,对每项工作都倒排进度、倒排时限、倒排任务,从头开始就以靠身的责任来压、以严格的督查来推、以到位的奖惩来促,“鞭打快牛、棒打慢牛、淘汰懒牛”,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一着不让地狠抓落实推进。县、乡(镇)机关全面推行1/3的人离岗招商、1/3的人服务基层、1/3的人留岗敬业的“三三制”工作机制,把大部分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逼向”园区建设、重点工程、招商引资、拆迁拆违、信访稳定、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着力构建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灌云的实践又一次表明,在长期贫困的地区,处在崛起振兴的初始阶段,强行入轨、强势推进的做法,虽然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但却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挤压式,“压”出了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紧逼式,“逼”出了干部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从不适应到基本适应,从基本适应到成为习惯,习惯而后自然,进入自觉、自为的状态。在调查中,灌云的许多干部都说了同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们现在承受的压力很大,工作实在太紧张,但心情舒畅,身累心不累,看到一件件事在自己手上干成了,确实很有成就感、荣誉感,想到这一点,一辈子也就无怨无悔了!” 在解放思想中,着力激发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实践表明,要想摆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形成强大的内生机制,而广大群众的创造力是内生动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三年来,灌云县委、县政府以全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显著的成绩来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引导民众,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向前。一是用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民心向背决定了一个地区发展的成败得失,而如何为群众谋求利益是民心向背最直接最实在的尺度。灌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放在首位,精心打造民心工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来凝聚民心,赢得群众对发展的关心、支持和拥护。因此,他们在做决策、干工作时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当发展决策与群众意愿出现分歧时,始终坚持以群众意愿为先;当工作推进力度与群众承受能力产生碰撞时,始终坚持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先;当干部与群众发生矛盾时,始终坚持以教育干部为先。拆迁工作被喻为城建第一难,三年多来,灌云在城市建设中,拆迁7000多户居民,其中还有1900余户的拆违工作,公共利益和某些个体利益产生矛盾在所难免。面对这种全县发展大局与部分群众利益相冲突的情况,县委、县政府不是居高临下一拆了之,而是俯下身子倾听意见,站在群众的立场作决策,明确要求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损,补偿款一分不到位,就不能动群众一片瓦。三年来兴办那么多项目,没有向群众集资一分钱,没有扣干部一分钱工资,而且在连云港市四县中首家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的真诚善举,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城建工作中的为民谋利是县委、县政府把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一个缩影,但凡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举措,无不是在倾听呼声、了解民意、为民谋利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民群众与县委、县政府的心贴得更近了,这就为县委、县政府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贯彻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用关注民生激发民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民力是一支坚不可摧的力量。要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付诸于生动的社会实践,只有把已有的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才能激发埋藏于民间想富致富的强大冲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三年来,灌云县委、县政府本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所共享”的宗旨,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发展的积极性。除了各级干部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以外,XX年县委专门成立民情巡视办公室。4名精干的工作人员,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形象,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深入到基层企业、深街背巷、田间地头,明察暗访,及时发现、深入了解倾向性、普遍性、敏感性的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三年来,4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行程3万公里,共察访了20个乡镇、317个行政村、61个部门单位、93个企业,接触干部、群众、客商6000余人次,接待预约来访500多人次,发展民情联络员811人,累计上报重要社情民意418条,提出建议241个,及时办结率达90%以上。设立民情巡视办公室,是灌云县的创造,它已成为县委、县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依据,使群众反映的许多民生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也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随着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的各项举措的落实,一方面,使广大群众从自身得到的实惠中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是在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谋利益,对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有效地改善民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普通百姓支持改革、投身发展、艰苦创业的激情。三是用培育典型引导民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灌云县委、县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特别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富民政策后,一方面广泛动员发动,另一方面注重培育典型引导群众。XX年以来,灌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科学规划、强势推进农业设施栽培。然而,由于长期的发展滞后,农民对致富的信心不足,不愿下本钱“冒险”,因此,这项政策推行的初期,农民观望的多,参与的少。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果断地采取示范带动和典型引导的办法,让农民真切感受到设施农业看得见、学得来、见效快。XX年,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带头建设蔬菜大棚2600亩,取得初步成效后再转让给农民。同时,县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新建每个标准日光温室奖补4000-5000元、新建每个标准钢架大棚奖补1-2万元,较好地调动起了一些脱贫致富欲强、经营理念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乡镇、群众投身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培育出一批带头致富的典型。沂北乡共建设施农业6000亩,获县政府奖励33万元;龙苴镇石门村支部书记王占志不仅带动家家户户建大棚,本人也建日光温室5个,年纯收入超过15万元。周围人富裕的例子层出不穷,农民感受到了设施农业带来的收益,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投身到设施农业的建设中去,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和农民手中的钞票,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三年前,许多人对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10万亩设施栽培高效农业的目标持怀疑态度;三年后,县委、县政府提出再扩建10万亩的任务,很快就得到了落实。这一鲜明的对比充分表明,灌云县的广大群众已真正被动员起来了,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致富冲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激发出来了,全民自主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并必将会不断提升到更高级的程度。实事求是地说,灌云县三年来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县域发展的征途上仅仅是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总量规模还不大,综合实力还不强,群众的生活还称不上富裕,在更高水平上解决好民生问题还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但是,这三年的显著变化,给人们的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用灌云人自己的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必胜信心;“谋划比计划更重要”,既要敢于冒雨而行,更要善于未雨绸缪;“实干比说教更重要”,既要靠思想教育引导,更要靠实干行动引领;“团队合作比个人奋斗更重要”,既要倡导个人激情奋斗,更要倡导团队合作拼搏。从灌云县三年的显著变化,联想到苏北其他县(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践,可以引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洼地崛起、跨越奋进,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不断提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气、神。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志气、“自尊自信,争先进位”的豪气、“敢试敢闯,敢冒风险”的勇气、“审时度势,善谋良策”的灵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锐气、“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静气、“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士气、“求真务实,和谐稳定”的风气。“八气”齐备,焉有不兴之理!(调查人:顾介康 顾新华 朱采莲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江苏省经济学会)

下载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汕头地区企业文化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普兰店地区产业调查报告

    普兰店地区产业报告 大连地区“一岛十区”,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 15年内开发面积129.7平方公里,由港口区(21.1平方公里)、产业区(71.7平方公里)和居住及旅游区(36.9平方公里)组......

    河源地区建材市场调查报告

    河源地区建材市场调查报告 河源地区建材市场调查报告 河源地区建材市场初步调查,主要是源城区,集中就目前建材市场在市场终端的销售情况以及河源地区建材市场的基本状况进行了......

    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

    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整个广东地区2009年薪酬状况如何?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09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范文

    蚌埠地区名胜古迹调查报告 中四班赵曦公劲哲王耀王斐亚 李阿茜申翔周洁 指导教师刘建尧摘要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许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

    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

    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整个广东地区2009年薪酬状况如何?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广州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广州市人才研究院联合发布了《2009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查......

    南京地区菜价调查报告

    南京地区菜价调查报告【摘要】利用一些数据反映南京地区的菜价现状,从数据和现实情况分析菜价上涨的原因,在此基础以上分析整理应对菜价上涨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菜价上......

    安庆地区环境调查报告

    安庆地区环境调查报告 安庆生态优良,是国家园林城市。安庆城北枕龙山,南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破罡诸湖,狮子山、凤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

    地区旅游品牌调查报告

    “十二五”时期,我县将进入发展的“高速时代”,同时伴随着“休闲时代”到来,大力发展以休闲养生产业为主的生态旅游业迎来历史新机遇。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县委提出了“全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