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近期,我阅读了陈春花所著的《中国管理10大解析》,通过对这本书的仔细研读,我学到了许多更有实践性的管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在中国企业中加以利用。该书分10个章节,每个章节阐述一个问题。下面就是对这本书的一个内容概括:
第一章:管理的解析
在这一章开始作者就提出如何正确理解管理,主要从5个方面理解:管理是决策制定者;管理是一门学问;管理是一个过程;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而为一;管理就是让一线的员工得到资源并可运用资源。对于企业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组织管理,作者说,组织要是一个实体,在组织中需要用目标、责任、权力来连接;组织里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这一点是与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所不一样的;分工是组织管理的根本方法,分工主要是分配责任和权力。本章中作者还提出了她自己所提倡的管理观:(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就是要功劳不要苦劳,要关注能力不要关注态度,要关注才干,把品德作为基本条件;(2)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而且必须是等分,成为一个平衡的等边三角形;(3)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经营定位决定管理定位,要确保管理水平匹配经营水平,不能让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作者觉得正确的管理思维定式应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即要对老板进行管理获得资源,对员工要负责任,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机会。本章最后,作者对企业的5项管理内容进行了罗列和说明: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第二章:组织的解析
在这章中作者始终围绕的是组织关系的问题: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要实现这一的关系必须做到:第一,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者;第二,“绝不让雷锋吃亏”;第三,激励和宣扬组织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在此,作者引出了“组织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主张个人与组织共建生态系统,个体要与组织环境有良好的关系并要产生持续且稳定的价值。在对组织外部环境加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如今的企业组织面临的全新事实:(1)组织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2)组织的经营环境已不再是稳定的状态;(3)组织中不再存在明确地杠杆。所以,作者给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管理者要学会混沌的思维方式;(2)组织需要构建自己的弹性能力;(3)在组织内部要打破均衡的状态;(4)实现组织学习。
第三章:组织结构的解析
首先,作者分析了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长寿,但现在的企业或其他组织都面临着“追求效率和追求长期适应能力”这两者间的深刻矛盾。作者提出,组织结构需要做全新的调整,企业才会具备面向市场的能力稳定的组织结构可以带来高效率,但是我们除了要关心效率之外还要关注企业的长期适应能力,稳定的组织结构反而会削弱企业面向市场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其次,组织结构也发挥一定的管理作用,它所要解决的是权力与责任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组织结构要依据责任而不是权力来设定(中国的很多企业都会在这里犯错误),组织结构可以重新建立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再者,作者对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两种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总部与分部组织结构和存在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对这两种组织结构的设计分别提出了建议。
第四章:企业文化的解析
本章开篇就提出了优秀中国本土企业一贯体现的企业文化:中国理念,西方标准。理念是建立在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在我国特有的背景之下,我们只能选择中国理念,至于标准,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人做事的一丝不苟、遵照流程、不讲人情、完全符合标准。因此作者认为要实现这样的文化关键是要进行3个转变:从“以人为本”向“以执行为本”转变;“以岗位为本”向“以目标为本”转变;“以职能导向”向“以流程导向”转变,两者
兼容。在本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出企业文化之旅:企业家文化→团队文化→企业文化→竞争性文化,企业也经历从生存导向到规则导向、绩效导向、创新导向、再到愿景导向这5个阶段。中国的企业文化大体上是企业家文化,是一种伪文化。在企业管理之中文化管理处于最高层次,只有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涉及文化建设,所以,作者指出中国企业应该把“企业文化热”先放一放,回到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上来努力。第四部分作者罗列了她在教学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出关于企业文化的九个问题。最后,作者阐述了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文化可由载体看出;生活的状态是文化的标志;文化就是思维方式;文化就是达成共识;企业文化最终是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企业责任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第五章:企业转型的解析
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转型中,为此企业也必须不断地转变和改革,要生存,就要为变革做好准备,作者探析我国的一些变革效果不是很好的企业得出原因:变革没有放在市场上,没有了解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变革要求。因此,作者提出转型需要重新定义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从以下的四个方面来考虑企业转型:战略要素、文化要素、产品要素、组织及制度要素。企业要学会放弃自己的习惯,否则市场会放弃你。在“中国的‘大象’能够跳舞”这一标题之下作者列举了联想和TCL转型的成功案例。企业转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企业文化转型,在本章中,作者花了较多笔墨阐述了企业文化如何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家如何领导出企业的文化以及利用企业文化转型来创建竞争优势的方法。
第六章:企业领袖的解析
作者给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本章中她认为最为一个企业的领袖必须要具备以下10个方面的优良素养:脚踏实地;承担,承担,再承担;做能做之事;充满激情;执着而不固执;从小做起;执着于质量;自省、自励、自学、自律;要有政治素养;永远保持一个积极地心态。总结1984-2004年得英雄领袖时代,作者还总结出中国优秀企业家群体的特征:在外部,他们始终走在行业的前端,主动引领行业的各项战略;不断创造新市场,把握新动机;同时,他们尊重每一个决策,不以个人意愿为导向;在内部,他们表现出“发展自己,发展他人”和“企业长期发展的使命感”的根本特质。最后,作者提出,作为企业家,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各种能力都需要具备,但是企业家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实干性,要引领“务实管理”。
第七章:经理人的解析
本章,作者以营销经理人为例,对经理人的角色加以定位:经理人不是思想者而是实践者。这里的核心内容就是经理人要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到行动者。围绕这一点,作者提出了职业经理人所需的“七项修炼”:管理道德修炼;管理职能修炼;核心能力修炼;实干家修炼;角色转换修炼;管理老板修炼;培育人才的修炼。
第八章:企业特性的解析
任何管理都需要符合企业的特性,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出现不同的特点:创业阶段(直线型组织架构的特点)、成长阶段(职能型的特点)、发展阶段(事业部制的特点)、持续发展阶段(董事会制的特点)。本章中,作者还重点探讨了韩国的三星集团,从中总结出我们可以向三星学习的东西:以品质取胜;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用人之道;取他人之长;危机意识;重视对社会的回报。
第九章:战略的解析
战略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战略变为行动的能力,所以,战略要回归到经营的基本元素上,回归到战略的思维上,回归到最基本的层面上。作者界定的经营本质的基本元素包括:顾客价值、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有效的规模、具有深度人性关怀的盈利。至于战略的思维就是要回答自己要做什么并选择不做什么。最终战略要务本,以归零的思想思考基本面,做最基本的项目,让基本面成为企业团体的力量。
第十章:中国企业未来的解析
本章中作者分析了中国企业的持续竞争力问题和中国企业的成长方向。对于企业我们只需要一个指标:持续的获利能力;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做到多元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实现业绩导向、创新导向和愿景导向的逐步提升;在企业内部要保证价值分享成为可能;中国的企业不要一味追求做大,在空间坐标中做正确的事情,成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作者提出中国企业要建立在8项商业本质之上:行事基于战略、谦卑的英雄领袖;适应变革和基于知识的管理;基于价值链的营销方式;强调一致性的利益共同体;造就基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基于创造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善于体认趋势的快速反应机制;开放而敏感的辨认航向。我的感受与体会:
此前,我读过的很多管理类的书籍都是偏向于理论性的,难免会觉得有点枯燥乏味,但是《中国管理10大解析》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它虽然也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但是作者精辟的分析和她独到的观点深深地吸引我,使我一气呵成地将其读完仍意犹未尽。
首先,我觉得作者之前从事的企业管理工作对这本书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经历渗透在书本中给读者一种很真实的感觉,里面的许多观点以及案例分析都很有实践性。比如,作者在提到企业情感问题时将中国的企业和美国企业进行了对比,中国的企业往往会以情感为导向,而美国企业则以绩效为依据,以情感为导向会造成组织机构的不严谨以及执行力度的不到位,最终造成企业的涣散。可见这些都是作者在她的企业管理工作中不断观察、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还对一些不曾熟悉的管理名词有所掌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它是指个人根据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关于双方责任的各种信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在不断寻求新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组织无法履行或者不能很好的履行所有它们承诺给员工的责任,从而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的产生,这不仅会对员工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对企业来说也非常有害。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所以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双方的良性互动,如可以建立开诚布公的沟通体系、确定公平的结构准则等。我觉得上面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及小企业等普遍忽视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它们利润的攫取是建立在压榨员工的基础上的,员工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企业中不能以主人公的身份存在,这加大了管理难度也有碍于企业创新,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本书作者的观点对我的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前,我一直都比较认同我国很多优秀企业提出的做大做强的口号,可是经过作者的分析,我也觉得那样的思维不是很科学。企业的成长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用去可以追求每年的利润率提高多少,也不用咬着牙说一定要在几年之内挤进世界500强,企业所遵循的规律其实应该是相信宿命论,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应该了解市场规律,懂得价值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都做好正确的事情就足够了,成长是必然也是顺其自然地进行着的。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都将企业战略理解为一种很深奥的高层的构想,其实,战略就是要搞清楚企业要做什么和什么不能做,明确了“做什么”这个问题,才不会在企业发展中掉入陷阱,引发失误;而对企业来说,实际不能做的事情远远多于能做的事,所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就是不做别人手里的事情,有些事一定要砍掉,保证一两件事能够做成功,即做到专而精。
《中国管理10大解析》陈春花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学生姓名:仇慧
学号:20114210045
第二篇:管理学的读书报告
管理学读书报告 管理学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它既充满了无数先贤和大众的传统智慧,更包含着后来者对无数未知领域的艰辛探索。仅从21世纪初的经历的几年来看,人们无不深刻地感受到今天来自各方面管理的严峻挑战。管理科学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它出现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甚至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可以说管理现象遍布着整个人类社会。自从人们开始组成一个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群体中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提升管理技能,不断深化对管理的认识,是在21世纪成长成才的重要一步,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管理科学的学习。我所阅读的管理学教材是由本校曾坤生教授担任主编的《管理学》(应用型),而恰好这本教材也是我“4+0”双学位课程的教材,目前正处在学习的进程当中。《管理学》这本教材,全书分为十八章,每个章节论述一个管理学的重要知识点。第一章的总论,对管理进行了概述,什么是管理?用比较正式的说法就是,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组织对其所拥有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及其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管理的本质也在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特征和二重性,现代管理学及其知识体系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主要方法:建模和实践。管理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学科,这也是由管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脱离实际高谈阔论,不仅做不好管理工作,更无法实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学习管理学知识,就是要学习好管理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介绍了管理思想的演进和管理道德,自第四章开始,就开始逐步介绍管理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本书的每一章,都以一个管理的故事出发,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管理科学原理的应用。第四章,管理决策,书中强调决策的重要作用,无论是进行计划、组织还是领导和控制,各项管理职能的开展都离不开决策。通过各种标准划分决策类型,提供多种情况下适用的决策方法。接着通过对管理环境的分析,着重阐述管理决策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方法。第五章,书本介绍了管理基本原理,并通过联想集团的人才资本管理案例来介绍系统原理的基本原则和人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职工这一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这个原理在风险管理中的人力资本风险暴露中也有相应提及,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在后面又相继介绍了责任管理原理、效益和效率管理原理和权变管理原理,从明确职责,提高效率和注重管理工作弹性三个方面阐述了管理原理思想。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阐述了管理 主体和管理客体,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是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富有领导责任的和影响力的人,是管理活动的出发者和执行者。管理客体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这个概念的范围比较大,并且具有不稳定性。这两章通过对这两类角色的分析阐述,从而揭示出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管理本质。第八章现代管理系统及其环境,运用现代理论分析方法,阐述了现代管理系统的构成,所谓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和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接着分析管理组织面对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书中特别强调在面对国际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时,也要同步进行内部环境特别是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内部的文化环境研究就是要分析该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能否被组织成员接受,对员工的日常行为是否起到了凝聚、引导、约束、激励和辐射的作用。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的思维推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计算,书中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如兰德型系统分析,问题分析技术和潜在问题分析技术。第九章到第十二章,本书开始逐个分析第一章中提到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管理职能,计划,就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的目标机器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排,组织概念中介绍了组织的结构特性,所谓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关于领导的概念,亨利.法约尔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国学者周三多认为:“领导就是指导、带领、引导和激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国外的学者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的定义为:“一般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影响力,或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不论各种表述如何,这些定义都肯定了一个现象就是领导趋向于创新,管理者习惯正确地做事,领导者注意做正确的事。在这个方面上对于领导者领导职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什么是控制?控制就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的衡量和校正,其目的是确保组织的目标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控制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通过控制保证了所有行动的正常开展与进行,从而达到组织追求的目标。第十三章介绍了现代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丰富管理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中介;管理方法是实现目标,提高绩效的手段;管理方法能够使管理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方法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艺术;管理方法也是调动被管理者能动性的纽带。通过各种管理方法的不断运用,才能实现管理职能,完成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
截止到此文完成,我阅读《管理学》这本教材只进行到十三章,后面还剩有十四章目标管理,第十五章创新管理,第十六章管理效率,第十七章全球化视野下的新管理四章还未完成。一是源于在报了双学位的情况下,各科课程相对较紧,学习任务相对重一点,确实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细细研读;二是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社会科学,它汇集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内容比较跨度大而且相对而言某些管理学知识不容易理解,比如系统工程方
法和层次分析法,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一些管理学概念也需要不断揣摩才能领悟到真正的意思。总结前面十四章的阅读所得,我认识到管理科学在当今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初步学习到了基本的管理学知识。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人的定位和企业的改革创新机制。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的“经纪人”到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说中的“社会人”概念,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对职工,对管理客体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从而相应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也随之不断变革,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书中所列举的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中也含有大量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一举扭转战局,化险为夷,并让公司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由此观之,中国的企业在现今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应该积极关注企业的职工和管理机制,不断吸取同类型企业成功的经验,改革创新,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在挑战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参考书目:主编/曾坤生副主编/李军《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21世纪管理学教材)篇二:管理学读书报告范例
课程名称 管理学
任课教师 邢以群
题 目 《企业的人性面》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 杨曦 3110101975 年级专业 人文科学试验班1106 所在学院 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2012-10-24 《企业的人性面》读书报告
杨曦
1、书目:
书名:《企业的人性面》
作者:[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2008年3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文,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x-y理论创立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于1957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第五届校友聚会日上发表的演讲,随后发表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后于1960年出版成《企业的人性面》一书,进一步阐释了其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思考。在科学管理思想暴露不足、劳资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它极大地推动了人际关系运动的研究热潮和行为管理思想学派的发展。
全书主体共分三部分:管理的理论假设、y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管理能力的开发。层层紧扣,环环贯通,由理论到实践,由传统到创新,始终围绕着“最有效地管理人员的方式是什么?”这一根本命题。除主体外,前部分为资深学者格尔圣菲尔德的注释和埃德加·沙因、沃伦·本尼斯等管理大师的题序;后部分为结语、附录等。这些字字珠玑、精辟入里的评注和补充,对于深入、全面、客观地理解麦格雷戈的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3、心得评论
“未来二十五年,最伟大的科学发展将产生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不是自然科学领域”、“工业已拥有为人类的物质利益而利用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的基本诀窍,我们现在必须学习如何利用社会科学来使我们的人的组织真正成为有效。”?? 读着这些话,不免令人心中充满激动的憧憬。的确,这是工作和责任的时代,是市场的世纪,更是管理的世纪。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以最少资源成本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无限欲望,才能实现借助组织力量来更好达成个体目标同时借助人力资源来更好达成组织目标,才能让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整个市场高效有序运转,让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经济科技等发展进步,员工的低级需要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再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因而有效管理的关键便在于激发和满足其高级需要。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传统的“x理论”基于完全“经济人”假设,主张处罚、奖赏及“严格而公平的管理”;“y理论”则基于完全“社会人”假设,主张激励的方式,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诚如其学生评价:“麦格雷戈总能理解那些打动实际工作者的东西。”y理论的应用即是如此:1)分权与授权;2)扩展工作范围;3)参与式管理与咨询式管理;4)绩效考核;5)其他
方法(如:改善职工关系等)。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价值。以我个人的校会经历为例:校团委布置整个大任务给主席团,主席团分配给各部门,各部长又分派相应工作小组完成;分权与授权有效实现了人尽其用、各尽其长,在执行上级任务的同时也能享有一定自主发挥权,而指引者就是对组织目标的共同追求。每周定期举行例会,每位成员都参与协商,充分表达自我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每月末进行干事考评,自我鉴定考评表分设“上月工作回顾、心得体会建议、给部长的话、部长寄语”四栏,有效培养了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掌控能力,也加强了沟通和凝聚力。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下,成员的高层次需要被激发出来,工作成为了个人需要满足的源泉。当然,从“x”向“y” 的转变,其进步性自不必言说。但“x理论”绝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非尽善尽美。我认为这两种观念都是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思想,都是实现有效管理这一目标的方法,视情况协调运用方是正道。在我看来,它们在共同启发社会、启发学者、管理者去关注“人”这一因素。管理活动是人、事、物的有机统一体,个体的人是构成组织的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绩效。管理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的正确认知,采取相应方法,实现管理目标。“成功管理的因素固然繁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预见及控制人性行为的能力。”
4、结语
与其说《企业的人性面》为我们提供了说明书般的答案,不如说它为世界提供了回答不完的极富价值的问题。至今读来,仍为其思想的前瞻性、逻辑的严密性、理论的应用性而由衷地感到赞佩。怪不得主编杨斌称之为“心作”,也怪不得该著作被看成是学者的理论标准、从业人员的行动手册。它带给我的最大震动是使我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学对人类文明已经作出和即将作出的巨大贡献,带给人们美好的展望和与强大的激励,“只要我们将同样的热情投入到企业的人性面建设中,不仅能获得卓越的物质成果,还将加快迈进美好社会的步伐”。是的,面对这样的前进,我们一定会采取行动。
同时,它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管理思想的重要性: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管理绩效。我也意识到,不论何种思想何种理论,都有其存在、流行的社会环境背景;管理活动是具体的、运动的,在应用思想时也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一切以目标为导向。
当今世界,企业的人性面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在商、政、学各界都得到一定贯彻。但相信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5、参考资料
1、[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邢以群:《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杨东涛:《人性洞察: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评<企业的人性面>、<超y理论>》,载于《管理学家》.2008年8月刊。
4、杨吉:《<企业的人性面>:你读懂了吗?》,载于《伟大ceo必读的50本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篇三:管理学名著读书报告 管理名著导读
读书报告
题 目: 《质量免费》的读书报告
院系名称: ** 学院 专业班级: *******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 号:
目 录 1.文献来源信息...............................................................................................................3 1.1 来源信息简介.....................................................................................................................3 1.2 外界对本书的评价.........................................................................................................4 2.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5 2.1 作者的成长背景,主要作品,观点...................................................................6 2.2 文献主要内容....................................................................................................................9 2.3 文献结构............................................................................................................................11 3.问题的拓展及思考..................................................................................................12 3.1 作者所讨论问题、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总结...............................................12 3.2 与此问题有关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对此问题的看法..................16 3.3 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提出依据..........................................................................26 4.结论..................................................................................................................................29 1文献来源信息
1.1来源信息简介
书 名:
作 者:
丛 书 名:
isbn:版 次:
出版发行: 页 数:装 帧:
开 本:
《质量免费》 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crosby)著 “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伟大的管理思想家” 杨钢 林海 译 典藏大师克劳士比作品 年5月第一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平装 开 9787300072524 2006 300 16 1.2外界对本书的评价 《质量免费》:引发美国、欧洲的质量革命 被译成25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50余万册。
《质量免费》是管理学的经典名著,也是哈佛、沃顿、耶鲁等商学院mba的必读物。在20世纪80年代,《财富》评出的世界500强中,大约40%的企业要就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求教于菲利普·克劳士比的咨询公司。
“在克劳士比的倡导下,“零缺陷”已经成为国际卓越企业的工作标准。本套丛书是克劳士比“零缺陷”心路旅程的全息记录,是大师智慧在中国的第一次完美呈现。它将为关注质量管理的读者展现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提高质量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解析“零缺陷”的奥妙,掌握利润和竞争优势的来源!hpa的传奇故事更是详细而完整地解剖了管理层如何运用14个步骤
推动组织改进的全过程,而质量管理成熟度方格又提供了一种让管理者决定其组织的质量过程何去何从的方法。由此你将理解质量不仅是免费的,它还是一棵货真价实的摇钱树。当追求更高的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商业和制造业的一股蒸蒸日上的革新动力的时候,菲利普·克劳士比写下了《质量免费》这本畅销书。
克劳士比先生至今在全球已出版 15本畅销书著作,《质量免费》(quality is free)由于引发一场美国以及欧洲的质量革命而备受称赞,该书的销量已超过250万册,被译成16种文字。2 文献主要内容和作者主要贡献 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品质大师中的大师”、“零缺陷之父”、“一代质量宗师”。在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管理文献中,克劳士比是这个领域内被引用得最多的作者之一。克劳士比的著作被公认为是质量与管理科学中最好的著作。
美国《时代》杂志誉为“本世纪伟大的管理思想家”,是他开创了现代管理咨询在质量竞争力领域的新纪元。
克劳士比先生在管理领域的卓越贡献,以至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等专门开设了“克劳士比管理哲学”(crosbyism)课程,美国多所著名机构也把克劳士比先生誉为 “全美首席管理咨询大师(在品质竞争力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率先提出“第一次就做对”理念,并掀起了一个时代至上而下的零缺陷运动。
克劳士比“改变了美国人做人做事的方式” ——美国《 奥兰多哨兵报 》 克劳士比先生影响了美国二十世纪众多的质量领袖和企业家,在今天,为了继续推进克劳士比先生提倡的现代管理理念,众多组织如美国竞争力协会及美国质量学会都分别设立“克劳士比奖”以鼓励那些为质量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作为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先生率先引发了全球工商界的质量革命
对克劳士比先生的评价,一直都存在着两种声音:质量控制理论与统计学派的不解与不屑之音、商界和管理实践派的拥戴与呼唤之声。这一点都不奇怪,正如福布斯集团主席把它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一次伟大的跨跃”——当人们热衷于用“传统的智慧”争论“针尖上到底能站几个天使”的时候,克劳士比却当头棒喝:天使本来就不应该站在针尖上;当人们在冥思苦想“第 3 次做对与第 5 次做对谁更经济”的时候,克劳士比却快刀斩乱麻:第一次做对是最便宜的。克劳士比先生所掀起的是一场席卷全球的“质量革命”浪潮,深具颠覆性的力量。
美国《秘书》杂志是这样描述的,“克劳士比是全球最知名的工商界哲学家,是他推动了全球的质量运动。”
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 a.t.斯维思教授却这样表达的,“克劳士比在质量运篇四:管理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近期,我阅读了陈春花所著的《中国管理10大解析》,通过对这本书的仔细研读,我学到了许多更有实践性的管理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在中国企业中加以利用。该书分10个章节,每个章节阐述一个问题。下面就是对这本书的一个内容概括:
第一章:管理的解析
在这一章开始作者就提出如何正确理解管理,主要从5个方面理解:管理是决策制定者;管理是一门学问;管理是一个过程;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而为一;管理就是让一线的员工得到资源并可运用资源。对于企业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组织管理,作者说,组织要是一个实体,在组织中需要用目标、责任、权力来连接;组织里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这一点是与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所不一样的;分工是组织管理的根本方法,分工主要是分配责任和权力。本章中作者还提出了她自己所提倡的管理观:(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就是要功劳不要苦劳,要关注能力不要关注态度,要关注才干,把品德作为基本条件;(2)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而且必须是等分,成为一个平衡的等边三角形;(3)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经营定位决定管理定位,要确保管理水平匹配经营水平,不能让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作者觉得正确的管理思维定式应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即要对老板进行管理获得资源,对员工要负责任,提供成长的平台和机会。本章最后,作者对企业的5项管理内容进行了罗列和说明: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第二章:组织的解析
在这章中作者始终围绕的是组织关系的问题: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要实现这一的关系必须做到:第一,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者;第二,“绝不让雷锋吃亏”;第三,激励和宣扬组织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在此,作者引出了“组织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主张个人与组织共建生态系统,个体要与组织环境有良好的关系并要产生持续且稳定的价值。在对组织外部环境加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如今的企业组织面临的全新事实:(1)组织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2)组织的经营环境已不再是稳定的状态;(3)组织中不再存在明确地杠杆。所以,作者给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管理者要学会混沌的思维方式;(2)组织需要构建自己的弹性能力;(3)在组织内部要打破均衡的状态;(4)实现组织学习。
第三章:组织结构的解析
首先,作者分析了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长寿,但现在的企业或其他组织都面临着“追求效率和追求长期适应能力”这两者间的深刻矛盾。作者提出,组织结构需要做全新的调整,企业才会具备面向市场的能力稳定的组织结构可以带来高效率,但是我们除了要关心效率之外还要关注企业的长期适应能力,稳定的组织结构反而会削弱企业面向市场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其次,组织结构也发挥一定的管理作用,它所要解决的是权力与责任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组织结构要依据责任而不是权力来设定(中国的很多企业都会在这里犯错误),组织结构可以重新建立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再者,作者对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两种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总部与分部组织结构和存在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对这两种组织结构的设计分别提出了建议。
第四章:企业文化的解析
本章开篇就提出了优秀中国本土企业一贯体现的企业文化:中国理念,西方标准。理念是建立在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在我国特有的背景之下,我们只能选择中国理念,至于标准,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人做事的一丝不苟、遵照流程、不讲人情、完全符合标准。因此作者认为要实现这样的文化关键是要进行3个转变:从“以人为本”向“以执行为本”转变;“以岗位为本”向“以目标为本”转变;“以职能导向”向“以流程导向”转变,两者 兼容。在本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出企业文化之旅:企业家文化→团队文化→企业文化→竞争性文化,企业也经历从生存导向到规则导向、绩效导向、创新导向、再到愿景导向这5个阶段。中国的企业文化大体上是企业家文化,是一种伪文化。在企业管理之中文化管理处于最高层次,只有做好基础工作才能涉及文化建设,所以,作者指出中国企业应该把“企业文化热”先放一放,回到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上来努力。第四部分作者罗列了她在教学过程中人们经常提出关于企业文化的九个问题。最后,作者阐述了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文化可由载体看出;生活的状态是文化的标志;文化就是思维方式;文化就是达成共识;企业文化最终是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企业责任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第五章:企业转型的解析 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转型中,为此企业也必须不断地转变和改革,要生存,就要为变革做好准备,作者探析我国的一些变革效果不是很好的企业得出原因:变革没有放在市场上,没有了解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变革要求。因此,作者提出转型需要重新定义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从以下的四个方面来考虑企业转型:战略要素、文化要素、产品要素、组织及制度要素。企业要学会放弃自己的习惯,否则市场会放弃你。在“中国的‘大象’能够跳舞”这一标题之下作者列举了联想和tcl转型的成功案例。企业转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企业文化转型,在本章中,作者花了较多笔墨阐述了企业文化如何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家如何领导出企业的文化以及利用企业文化转型来创建竞争优势的方法。
第六章:企业领袖的解析
作者给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本章中她认为最为一个企业的领袖必须要具备以下10个方面的优良素养:脚踏实地;承担,承担,再承担;做能做之事;充满激情;执着而不固执;从小做起;执着于质量;自省、自励、自学、自律;要有政治素养;永远保持一个积极地心态。总结1984-2004年得英雄领袖时代,作者还总结出中国优秀企业家群体的特征:在外部,他们始终走在行业的前端,主动引领行业的各项战略;不断创造新市场,把握新动机;同时,他们尊重每一个决策,不以个人意愿为导向;在内部,他们表现出“发展自己,发展他人”和“企业长期发展的使命感”的根本特质。最后,作者提出,作为企业家,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各种能力都需要具备,但是企业家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实干性,要引领“务实管理”。第七章:经理人的解析
本章,作者以营销经理人为例,对经理人的角色加以定位:经理人不是思想者而是实践者。这里的核心内容就是经理人要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到行动者。围绕这一点,作者提出了职业经理人所需的“七项修炼”:管理道德修炼;管理职能修炼;核心能力修炼;实干家修炼;角色转换修炼;管理老板修炼;培育人才的修炼。
第八章:企业特性的解析
任何管理都需要符合企业的特性,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出现不同的特点:创业阶段(直线型组织架构的特点)、成长阶段(职能型的特点)、发展阶段(事业部制的特点)、持续发展阶段(董事会制的特点)。本章中,作者还重点探讨了韩国的三星集团,从中总结出我们可以向三星学习的东西:以品质取胜;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用人之道;取他人之长;危机意识;重视对社会的回报。
第九章:战略的解析
战略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战略变为行动的能力,所以,战略要回归到经营的基本元素上,回归到战略的思维上,回归到最基本的层面上。作者界定的经营本质的基本元素包括:顾客价值、有竞争力的合理成本、有效的规模、具有深度人性关怀的盈利。至于战略的思维就是要回答自己要做什么并选择不做什么。最终战略要务本,以归零的思想思考基本面,做最基本的项目,让基本面成为企业团体的力量。第十章:中国企业未来的解析 本章中作者分析了中国企业的持续竞争力问题和中国企业的成长方向。对于企业我们只需要一个指标:持续的获利能力;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做到多元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实现业绩导向、创新导向和愿景导向的逐步提升;在企业内部要保证价值分享成为可能;中国的企业不要一味追求做大,在空间坐标中做正确的事情,成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作者提出中国企业要建立在8项商业本质之上:行事基于战略、谦卑的英雄领袖;适应变革和基于知识的管理;基于价值链的营销方式;强调一致性的利益共同体;造就基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基于创造顾客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善于体认趋势的快速反应机制;开放而敏感的辨认航向。我的感受与体会: 此前,我读过的很多管理类的书籍都是偏向于理论性的,难免会觉得有点枯燥乏味,但是《中国管理10大解析》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它虽然也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但是作者精辟的分析和她独到的观点深深地吸引我,使我一气呵成地将其读完仍意犹未尽。首先,我觉得作者之前从事的企业管理工作对这本书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经历渗透在书本中给读者一种很真实的感觉,里面的许多观点以及案例分析都很有实践性。比如,作者在提到企业情感问题时将中国的企业和美国企业进行了对比,中国的企业往往会以情感为导向,而美国企业则以绩效为依据,以情感为导向会造成组织机构的不严谨以及执行力度的不到位,最终造成企业的涣散。可见这些都是作者在她的企业管理工作中不断观察、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还对一些不曾熟悉的管理名词有所掌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它是指个人根据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关于双方责任的各种信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在不断寻求新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组织无法履行或者不能很好的履行所有它们承诺给员工的责任,从而导致心理契约违背现象的产生,这不仅会对员工造成情感上的伤害,对企业来说也非常有害。员工是企业的根本,所以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双方的良性互动,如可以建立开诚布公的沟通体系、确定公平的结构准则等。我觉得上面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及小企业等普遍忽视的问题,很多情况下,它们利润的攫取是建立在压榨员工的基础上的,员工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企业中不能以主人公的身份存在,这加大了管理难度也有碍于企业创新,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力。本书作者的观点对我的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前,我一直都比较认同我国很多优秀企业提出的做大做强的口号,可是经过作者的分析,我也觉得那样的思维不是很科学。企业的成长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用去可以追求每年的利润率提高多少,也不用咬着牙说一定要在几年之内挤进世界500强,企业所遵循的规律其实应该是相信宿命论,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应该了解市场规律,懂得价值规律;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都做好正确的事情就足够了,成长是必然也是顺其自然地进行着的。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都将企业战略理解为一种很深奥的高层的构想,其实,战略就是要搞清楚企业要做什么和什么不能做,明确了“做什么”这个问题,才不会在企业发展中掉入陷阱,引发失误;而对企业来说,实际不能做的事情远远多于能做的事,所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就是不做别人手里的事情,有些事一定要砍掉,保证一两件事能够做成功,即做到专而精。《中国管理10大解析》 陈春花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学生姓名:仇慧
学号:20114210045篇五:管理学读书报告 关于学习《管理学》的读书报告 《管理学》第二版这本书是由周三多教授(主编)和陈传明教授(副主编)合著,该书于2005年11月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面向21世纪教材和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核心教材。该书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汲取古今中外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精华,系统的阐释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职能,建立了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管理学新体系。全球化、知识化、人本化和信息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21世纪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知识素养,该书还特别阐释了全球化管理、管理理论、决策方法、企业资源计划。结合20多年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实践,该书在每一篇结束时均列举有相应的中国企业管理的小案例。该书既吸取了当今世界管理学的前沿成果,有紧密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既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系,有突出了管理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首先该书对管理作的定义为: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本书是依据多数人的做法,根据管理职能来编排本书内容。所不同的是本书讲述的管理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因此全书内容由六篇构成,其中第一篇总论篇讨论了管理学的研究基础;其余五篇—— 决策与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创新篇,依次介绍五种管理职能。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论。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管理职能、管理者角色和管理者技能;接着阐述古今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第三节主要介绍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首先介绍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影响管理者道德的因素;接着又提出一些提高员工道德的途径。最后主要围绕两种社会责任观进行论述,古典观认为企业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并且能从有所收益。
第三章只要介绍全球化经营的内涵、动机和特征以及影响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因素,最后阐述几个有代表性的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模式。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章主要介绍了信息的内涵及特征,以及管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过程。最后例举了几种典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mrp、erp等。
第五、六、七章主要介绍决策与计划职能。关于决策书中主要说了两种决策观,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决策观即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人们的决策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环境因素、组织自身因素、决策问题的性质、决策主体因素。既然决策要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人们就应该尽可能的科学决策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此选择正确的决策方法也尤为重要。该书中,对决策的各种类型,决策模式、决策方法等也都做了详细了讲解。决策不仅存在于企业的运行中,也存在于各种团体机构里,甚至对我们个人来说,每天可能都要做一个对自己的发展有意义的决策,可以说决策无处不在又非常重要。
有了决策之后企业就应当进行详细的计划编写过程,计划可以有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计划的制定也要考略组织所处的环境如何,待计划编制好了之后就要进行计划的执行阶段了,在执行计划这个阶段,有几种重要的执行方法: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
第八、九、十章主要论述管理的组织职能 第八章组织设计。主要围绕如何来进行组织的设计来论。首先说明组织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专业化分工、统一指挥、控制幅度、权责对等、柔性经济原则。其次,组织设计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即环境、战略、技术与组织结构,第三,组织的部门化这一节主要介绍几种典型的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和特征,主要包括: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结构。最后,还介绍了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关系以及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问题。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来作论述,分别是:根据组织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组织招聘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绩效考核。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首先讲述组织变革的动因、类型和目标。其次,由于组织变革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对组织变革进行引导。书中主要讲述了组织变革过程中会遇到压力和阻力以及解
决这些问题的措施。第三节主要说明组织文化的功能和特征以及组织文化对组织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还介绍了一些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主要论述管理的领导职能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但如何让他们运作起来就需要管理的领导职能来完成。首先首先说明什么是领导,领导的作用有哪些。第二节主要领导风格的类型,这个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第三节对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导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有:领导特性论、管理方格论、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主要讲了激励的需要理论和激励的过程理论。前者主要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x理论和y理论;后者主要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第十三章主要讲沟通。沟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沟通类型,他们对组织有利也有弊。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组织中的沟通可能会沟通不畅而引发一些组织冲突,如何有效管理冲突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十四、十五章讲述管理的控制职能
尽管组织的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职能都付诸了实施,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组织的活动会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组织的控制职能。控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第二节主要讲述控制的过程,第三节讲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第十五章主要讲控制方法。分别讲述了: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综合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标杆控制和平衡计分卡控制。
第十六、十七、十八章论述管理的创新职能。本篇主要讲创新的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组织创新
个人认为这些章节可不去做详细的论述。因为管理者都清楚墨守陈规必然会导致失败,都懂得创新的力量,所以他们自然会想着如何去进行创新。而且管理者在执行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都有创新的的影子,比如,引进新的生产技术、研发新产品、组织变革等,都可以看成是组织在进行创新。
在这里我要引用其他教科书里的一些观点:“管理有规律,管理无定式。有规律反映了管理的科学性的一面,而无定式则反映了管理的艺术性的一面,也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这些几乎每天我要接触也非常熟悉的东西,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意义,甚而一点也不了解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但是看完《管理学》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管理学确确实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人,只要他需要学习,需要工作,需要和人打交道,就必然涉及到管理学的领域。我们不仅要学习管理学的理论,还要学会在生活中灵活的应用它,这对促进自身的发展,更好的与人交往、更好的生活等方面都会有很多的好处。
第三篇:管理学读书报告范例
课程名称管理学任课教师邢以群题目《企业的人性面》读书报告姓名学号杨曦3110101975年级专业人文科学试验班1106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2012-10-2
4《企业的人性面》读书报告
杨曦
1、书目:
书名:《企业的人性面》
作者:[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2008年3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文,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X-Y理论创立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于1957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第五届校友聚会日上发表的演讲,随后发表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后于1960年出版成《企业的人性面》一书,进一步阐释了其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思考。在科学管理思想暴露不足、劳资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它极大地推动了人际关系运动的研究热潮和行为管理思想学派的发展。
全书主体共分三部分:管理的理论假设、Y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管理能力的开发。层层紧扣,环环贯通,由理论到实践,由传统到创新,始终围绕着“最有效地管理人员的方式是什么?”这一根本命题。除主体外,前部分为资深学者格尔圣菲尔德的注释和埃德加·沙因、沃伦·本尼斯等管理大师的题序;后部分为结语、附录等。这些字字珠玑、精辟入里的评注和补充,对于深入、全面、客观地理解麦格雷戈的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3、心得评论
“未来二十五年,最伟大的科学发展将产生在社会科学领域,而不是自然科学领域”、“工业已拥有为人类的物质利益而利用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的基本诀窍,我们现在必须学习如何利用社会科学来使我们的人的组织真正成为有效。”„„
读着这些话,不免令人心中充满激动的憧憬。的确,这是工作和责任的时代,是市场的世纪,更是管理的世纪。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以最少资源成本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无限欲望,才能实现借助组织力量来更好达成个体目标同时借助人力资源来更好达成组织目标,才能让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整个市场高效有序运转,让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经济科技等发展进步,员工的低级需要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再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因而有效管理的关键便在于激发和满足其高级需要。基于此,他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传统的“X理论”基于完全“经济人”假设,主张处罚、奖赏及“严格而公平的管理”;“Y理论”则基于完全“社会人”假设,主张激励的方式,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
诚如其学生评价:“麦格雷戈总能理解那些打动实际工作者的东西。”Y理论的应用即是如此:1)分权与授权;2)扩展工作范围;3)参与式管理与咨询式管理;4)绩效考核;5)其他
方法(如:改善职工关系等)。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价值。以我个人的校会经历为例:校团委布置整个大任务给主席团,主席团分配给各部门,各部长又分派相应工作小组完成;分权与授权有效实现了人尽其用、各尽其长,在执行上级任务的同时也能享有一定自主发挥权,而指引者就是对组织目标的共同追求。每周定期举行例会,每位成员都参与协商,充分表达自我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每月末进行干事考评,自我鉴定考评表分设“上月工作回顾、心得体会建议、给部长的话、部长寄语”四栏,有效培养了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掌控能力,也加强了沟通和凝聚力。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下,成员的高层次需要被激发出来,工作成为了个人需要满足的源泉。
当然,从“X”向“Y” 的转变,其进步性自不必言说。但“X理论”绝非一无是处,“Y理论”也非尽善尽美。我认为这两种观念都是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思想,都是实现有效管理这一目标的方法,视情况协调运用方是正道。在我看来,它们在共同启发社会、启发学者、管理者去关注“人”这一因素。管理活动是人、事、物的有机统一体,个体的人是构成组织的核心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绩效。管理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的正确认知,采取相应方法,实现管理目标。“成功管理的因素固然繁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预见及控制人性行为的能力。”
4、结语
与其说《企业的人性面》为我们提供了说明书般的答案,不如说它为世界提供了回答不完的极富价值的问题。至今读来,仍为其思想的前瞻性、逻辑的严密性、理论的应用性而由衷地感到赞佩。怪不得主编杨斌称之为“心作”,也怪不得该著作被看成是学者的理论标准、从业人员的行动手册。
它带给我的最大震动是使我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学对人类文明已经作出和即将作出的巨大贡献,带给人们美好的展望和与强大的激励,“只要我们将同样的热情投入到企业的人性面建设中,不仅能获得卓越的物质成果,还将加快迈进美好社会的步伐”。是的,面对这样的前进,我们一定会采取行动。
同时,它也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管理思想的重要性: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管理绩效。我也意识到,不论何种思想何种理论,都有其存在、流行的社会环境背景;管理活动是具体的、运动的,在应用思想时也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一切以目标为导向。
当今世界,企业的人性面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在商、政、学各界都得到一定贯彻。但相信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5、参考资料
1、[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2、邢以群:《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杨东涛:《人性洞察: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评<企业的人性面>、<超Y理论>》,载于《管理学家》.2008年8月刊。
4、杨吉:《<企业的人性面>:你读懂了吗?》,载于《伟大CEO必读的50本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第四篇:《质量管理学》读书报告
《质量管理学》读书报告
——ISO9000族标准的产生及企业中实施
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1995年提出了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正如其所言,质量和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永恒主题,学习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是新世纪每一个人的素质要求之一。时至今日,质量管理学的研究及展开已成为现代组织包括政府或企业追求长远成功的共识。
而在质量管理学中ISO9000族标准是不容忽视的。ISO9000族标准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该标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或指南。本文是根据从网上及书中的认识对于ISO9000族标准的产生及企业实施进行展开的。
ISO9000族标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基础:
社会基础: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消除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体系注册/认证等方面的技术壁垒(市场准入),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发展。
技术基础:高科技产品的质量要求。
法律基础:世界各国制定与颁布的质量责任、法令、法律、法规,把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作为强制性的社会要求。
群众基础: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实践基础:源于40年代的美国军工行业标准,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逐步发展成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它吸纳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套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根据实践可以发现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完善组织内部管理,使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提高产品质量,并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表明尊重消费者权益和对社会负责,增强消费者的信赖,使消费者放心,从而放心地采用其生产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可借此机会树立组织的形象,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形成名牌企业;
3.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是政府采购等招投标项目的入场券,是组织向海外市场进军的准入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强有力的武器;
4.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举一反三地建立健全其它管理制度;
5.通过ISO9000认证可以-举数得,非一般广告投资、策划投资、管理投资或培训可比,具有综合效益;还可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及对获证单位的重点扶持。
ISO9000族标准不仅在全部发达国家推行,发展中国家也正在逐步加入到此行列中来,ISO已成为—个名副其实的技术上的世界联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上述它能给组织带来的巨大的实际利益之外,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ISO9000族标准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之物。因此,在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实行ISO9000族标准并非是一个外部命令,而是现代组织的本质要求。
ISO9000族标准的推行,与我国实行的现代企业改革具有十分强烈的相关性。两者都是从制度上、体制上、管理上入手改革,不同点在于前者处理组织的微观环境,后者侧重于组织的宏观环境。由此可见,ISO9000族标准非常适宜我国国情。因此,国家明文规定“九五”期间全面推行ISO9000族标准。
现在实践中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出现使各类企业组织都竞相采用这一标准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而更多的企业实施的最终结果只是“一纸文书”,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没有什么改善。换句话讲,这些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足,怎样才能保证这些企业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效果呢?(这里的有效性指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的有效性。按照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的定义,质量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的主体包括产品、过程和体系。)显然,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起码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这里包含着对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其中审核是确保企业所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并且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不断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标准和有关法规的符合性判断,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体系的有效性的判断。通常在认证审核中,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判断结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顾客及相关方的需要满足的程度;二是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三是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制;四是质量过程得到了控制,质量损失减少,质量成本逐渐降低。
而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因素有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为外部和内部两大因素。外因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咨询机构和认证结构。一个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咨询机构,能够从企业实际出发,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改进质量体系,不断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证机构会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审核,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促进企业不断改进,进而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反之,如果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降低对企业的工作标准,放松对企业的审核要求,只能使认证企业产生放松思想,对认证的目的产生错误认识,自然不利于有效性的保持和提高。
内部因素主要有领导的认识、质量体系文件的适用性、组织机构的合理性、人员的素质以及所配备的资源等。真正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同时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内部因素。在诸多内部因素中,企业领导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又是关键性因素。领导是一个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制定者,是组织任务分工的策划者,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者,他的一言一行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领导对贯标认证工作应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就是以此提高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不是迎合潮流,为拿证而贯标。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认证观,才会积极推动贯标工作,使之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当企业的领导者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后,其他诸如组织机构合理性、文件的适用性等只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法,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各种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第五篇:读书心得《管理学》
王冠星 20091527102
《管理学》读书心得
管理学是当前非常热门的学科,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很大引导作用,对个人或企业的成长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今时代,我国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年,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强大的社会空间和社会需求促进这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但在增长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管理能力下降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这种缺陷表现的愈发明显,从一种行业蔓延至另一行业,从领导延伸至员工,使得社会生产中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负面效应增大,以及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因此,提高管理能力是改变这种负面影响的好方法,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政党的执政能力。使得社会和谐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便有了管理行为,人们在实际活动中收获经验,对其总结汇总,便形成了简单的管理思想。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明前进了很大一步。公司兴起并迅速发展,一些类似的规模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一个完整的,有组织的,高效的管理方法发展和传播,逐步形成现代的经济管理学。在政治方面,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现代的政治制度的兴起,政府的职能和形式有了较大改变,管理方法在政治活动中凸显起重要性,也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政治管理学。
管理学包括多个方面,其比较流行的定义是:“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血条包括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因此,管理学综合起来有四个表现,即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管理系统中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这就是管理中的创新。
管理学中的决策与计划。这是任何组织活动中必须而且是首先要面对的情况。决策作为一个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诊断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计划是决策组织的落实过程,决策是计划的前提。任何组织的活动,通过计划的形式将任务分给组织的每个部门或者个人,以便其各司其职,高效运作,每个人或者是每个部门虽然只是完成整个活动的一部分工作,但有效的决策和计划却可以使每个单独的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组织是两个及以上的人,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决策和计划一
旦确定,就需要我们利用手中有效并且有限的资源,想着组织活动规定的目标安排活动,因此,管理者必须设计合理的组织构架,整合这个构架种不同员工在不同环境的工作并使之转化为对整体有用的贡献。管理者在组织设计中,必须遵守一些必要的原则,并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
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个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是三个要素。一是领导者必须有部下和追随者。二是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三是领导者要有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能力的基础上行使其领导能力来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比如领兵打仗的将领,组织,指挥打出一场胜仗,便是好的领导才能的体现。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企业各级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论任何完美的决策和计划,在实际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或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或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控制是必要的。控制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实施过程,确保组织活动想既定的目标发展,使组织活动顺利完成。
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实践中起明显作用,学习管理学要结合自身,独立思考,研究病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