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邓小平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亿万人民群众焕发出了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做出了许许多多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群众的创造,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又从现实经验的提炼中,发现并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使实践经验得到了升华,使集体智慧形成了结晶,这个结晶就是邓小平理论。
很多人“牢记”的邓小平却并不是完整的邓小平,仅仅是“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其实,完整的邓小平所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方向,包括许多方面: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把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视为第一要务。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坚持波浪式脱贫致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如果中国出现两极分化,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失败了。”
邓小平理论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邓小平理论在企业,特别是IT企业中的应用。
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还多次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学说。这一思想在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我们加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这些论断的正确性。
21世纪将是以科技为先导、学习创新为主题的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依靠技术进步,改造陈旧的设备、落后的工艺,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使落后企业摆脱困境,走出低谷;使发展中的企业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对于IT企业,IT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它的发展更新速度奇快,也有很大的发展创新空间,所以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具有更加鲜明的意义,IT企业要广泛地引导青年职工求知创新,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生力军,把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学习创新活动。
广泛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大胆创新
邓小平同志十分注重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他指出:“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没有阶级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利用外国的科学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我们以往不恰当地把握社
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拒绝接受市场经济的共同规范,给我们事业的发展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体制,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提高竞争力。我们要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离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是无法做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素质,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照抄照搬外国的“洋教条”丝毫没有共同之处。在我国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其中的关键是结合国情进行大胆创新。
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反复强调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他特别指出:“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这些教导对我们IT行业来说极为重要。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的教导,进一步加强对全员职工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五爱三德从我做起,同心同德争创一流;我以公司为荣,公司以我为荣。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从自己做起,从基础抓起,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献身于IT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和、搏一流”的集团精神,创造中国IT辉煌。
强化“名牌意识”抢抓发展机遇
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不仅规划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为建立这种经济体制设计了总体框架,提出了基本思路。特别是他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经济细胞,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严峻课题。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企业竞争首先就是产品的竞争。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对品牌的认识由传统的与世无争的“自然状态”,逐渐转向了自觉地认识品牌、研究品牌、运用品牌的“名牌战略”阶段,在社会上产生了“名牌现象”。IT巨头IMB,ORACLE等就是活生生的例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就是名牌经济,企业效益就是名牌效益。
创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创新,才有经济发展,才有社会进步。市场上没有永恒的名牌,社会上也没有永葆青春的企业,只有用动态发展的眼光,不断创新革旧,才能使我们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陈福民
邓小平理论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
机电工程学院:陈福民学号:12SG0801
4[摘要] 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在中国工业企业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在整个中国工业体系的发展过程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中国工业企业体系 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工业建设思想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管理实践中经验和方法的总体概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的理论武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实际,邓小平就如何加强宏观调控、搞活微观经济,特别是针对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自身的运行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精辟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企业改革思想指导下,我们针对传统企业制度的内在缺陷,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企业改革政策,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层次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现本人现就邓小平思想在工业企业基本层面的应用进行初步地探讨。
一、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1978年9月,邓小平说:“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企业要有主动权、机动权,如用人多少,要增加点什么,减少点什么,应该有权处理。企业应该有点外汇,自己可以订货,可以同国外交流技术。有些事情,办起来老是转圈,要经过省、部、国家计委,就太慢了。”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放权让利,实施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和法规,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企业基金制度和各种奖励制度,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些措施对于增强企业活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明确权责,推行经济责任制。
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工业有工业的特点,农业有农业的特点,具体经验不能搬用,但基本原则是搞责任制,这点是肯定的。”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权力下放和明确责任结合起来,以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这样的改革思路,在80年代前期,国家在向企业放权让利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制,特别是以经济责任制的方式,明确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责、权、利关系的结合。这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实行两权分离,推行承包制、租赁制等企业经营方式。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依据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国营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可以适当分离,从而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商品生产者。在此之后,国营企业的改革进入到以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国有企业实行承包制,目的是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给企业注入了生机活力。
四、加强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1978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所以,他主张管理干部要经过考核,不合格的作编外处理,而且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培训。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对于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邓小平同志也针对原有领导体制中的问题,提出了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的构想,邓小平提出的这
些改善企业管理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实行政企分开,精简专业经济管理结构。
1986年12月邓小平指出:“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下放总会遇到障碍。现在机构臃肿,有的部委据说有上万人,必须精简。”实行政企分开,就是要把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职能,同政府从宏观上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职能彻底分开,减少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对企业过多的干预,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经过这五个方面的实验和探索,到1991年中央明确提出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新思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转机建制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企业改革思想提出来的。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完善企业的约束机制。这就是要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正确界定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限与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经营者的权限,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前提下,使企业对其经营的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力,同时配套建立企业内部的各种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尽管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比较接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
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验与探索,积累了多方面的成功经验。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加快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明晰产权关系,通过界定产权,才可以明确作为出资者的国家同企业法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才有可能让企业自主运用全部法人财产,面对市场组织生产经营,并对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产负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法人实体。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总结近20年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内容就是对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实行公司制,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利用公司制的形式,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对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可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属于国家安全行业(如军事工业和制币工业等)、自然垄断行业(如重要战略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等)以及提供重要公共物品和劳务行业等部门和行业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依法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由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经营,以保持国有经济在这些行业中的绝对控制力;
现阶段需要由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中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可依法组建国家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实行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吸收非国有资本参股,促进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属于一般性、竞争性的行业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依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无须控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场为主的产权交易市场,通过资本的流动,盘活国有资产,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配置到需要国家大力加以扶持和发展的部门中去,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至于大量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使它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微观经济主体。
第三篇:视频会议在企业中的应用
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介绍
会议电视系统--有时又被称为“视频会议系统”英文为(Video Conference System),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相传送,达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以完成会议目的之系统设备。该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图像通信。在通信的发送端,将图像和声音信号变成数字化信号,在接收端再把它重现为视觉、听觉可获取的信息,与电话会议相比,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会议电视系统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会议参加者,共同面对商讨问题,研究图纸、实物,与真实的会议无异,使每一个与会者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套系统还可以同时提供文件传真、静止图文传递等一系列辅助服务项目,还可以广泛用于现场教学、现场办公、商务谈判等多种领域。
会议电视终端的作用就是将某一会议点的实时图像、语音和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压缩编码,多路复用后送到传输信道。同时将接收到的图像、语音和数据信息进行分解、解码,还原成对方会场的图像、语音和数据。另外,会议电视终端还将本会场的会议控制信号(如申请发言,申请主席等)送到多点控制器(MCU)。同时还要执行多点控制器对本会场的控制作用。
MCU是多点会议电视系统的关键设备,MCU将来自各会议场点的信息流,经过同步分离后,抽取出音频、视频、数据等信息和信令,再将各会议场点的信息和信令,送入同一种处理模块,完成相应的音频混合或切换、视频混合或切换、数据广播和路由选择、定时和会议控制等过程,最后将各会议场点所需的各种信息重新组合起来,送往各相应的终端系统设备。
会议电视系统的MCU自带网闸功能(又称网卫)。网闸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提供会议带宽管理和会议准入控制,由于网络带宽有限,为保证会议质量,允许有限的终端加入会议。另外,网闸又可以限制某些终端的接入带宽,尽可能允许较多终端加入会议或保证某些重要终端的接入带宽;2)目录服务:显示当前在线终端名单,方便会议的召开。3)与控制其它网络区域的网闸协同工作,召开网络区域之间的会议。
视频会议有点像使用电话--除了能看到与你通话的人之外,你能看到他们的表情、肢体语言,及他们对你的言谈的反应。你们可以使用同一张数据表或者任何其它PC上的文件。这就像你跟和你所通话的人在同一房间、面对面地工作一样。
视频会议基本概念
视频会议能使人们更有效的交流,因为可视化的交流是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因此看比说更能加深人的理解与记忆,特别是当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形象的观点的时候。
有些视频会议系统设计成允许好几组不同地方的人参加同一个会议,有些则设计成只允许几个人在他们的桌面上讨论项目。无论怎样,他们能看到全方位的活动图像,清楚地听到别人所说的话,感觉就像在一起。用这种方式,视频会议创造了这样一个环境:更快地下决策,更加强大的团队工作,想法、知识、鼓励能从一个同事传向另外一个同事。还有一个更为显著的优点是不用出差。
视频会议使不同地方的人们相互影响--不管他们之间是10分钟的步程还是10小时的飞机行程。它能够使人们像在同一房间一样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这就意味着人们不用在等E-mail、传真或者快递中度过工作时间。简短地说,视频会议使人们“坐”在了一起。
使用视频会议的好处
视频会议有三种好处。“硬件”上的好处是可以衡量的。然而“软件”和“战略”上的好处很难衡量。它们必须包含在综合分析公司在视频会议投资成本与利益中。
硬件好处 减少花费
更少的旅行、住宿、娱乐花费
更高的生产力
更少的时间花在旅行上,而更多的时间用在生产工作
充分利用资源
关键人物、关键信息变得更容易接近
软件好处 流畅的沟通
人们更频繁的聚在一起,更有效的分享信息
更快地作出决策
更容易接近关键人物
良好的工作环境
没有汽车或者飞机喷射出来的气体的毒害
战略好处 制定最优化决策
决策不仅会更快,而且有更多参与者的意见与赞同
更快的的危机处理
无论主管人员在何时何地,都能在短时间内召集决策
更快的投入市场
视频会议系统拥有的优势
视频会议系统拥有许多优势,而正是这些优势让视频会议系统得到广泛的认可。 部署方便
当前主流配置的PC一般都能够作为视频终端,这些PC安装好摄像头、耳麦及相关软件,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接入到中心MCU服务器,即可参加会议。 可集成数据会议
由于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在召开视频会议的同时实现电子白板、程序共享、文件传输等数据会议功能,作为会议的辅助工具。 成本低
由于PC已经是办公的标准配置,桌面会议终端不需要增加很多的硬件投入。而会议室型终端也只需要购买比较高性能的PC和视频采集卡即可,其成本也低于普通的硬件视频终端。
国内的网络视频会议厂商视高已经率先推出sas模式的会议系统,创新式的推出租用服务,更是让网络视频会议的成本降到一般企业可以接收的范围内。 使用方便
企业视频会议系统 网络视频会议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也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反馈进行了一定的改进,界面变得更为人性化,人们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就能够操作,在这方面,国内的网络视频会议提供商视高等厂家就已经走在了技术的前沿了。
视频会议的发展及标准
ITU-T(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部门)制定的适用于视频会议的标准有: H.320协议(用于ISDN上的群视会议):
1990年提出并通过,是第一套国际标准协议。H.320获得通过,使其成为广泛接受的关于ISDN会议电视的标准。
H.323协议(实现于IP网络的视频会议):
1997年3月提出的H.323,为现有的分组网络PBN(如IP网络)提供多媒体通信标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协议。
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个技术标准,这保证了所有厂商生产的终端和MCU都可以互联互通。各厂商设备相当部分都兼容两个标准,而最新设备则采用H.323标准。
G
视频会议有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
视频会议给公司注入了新的灵活性。员工可以在任何时候聚在一起查看一个项目的进展状况或者解决问题。他们可以即时的共享文档、图表和数据文件,协同地工作。方案制订的次数也可以大量地削减,使产品能更快的投入市场。客户服务也会做得更有响应。新近由于更有效的工作实践发展起来,这些实践建立起了团队工作,使几乎每个人都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当视频会议用来增强与顾客、供应商交流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新业务机会。迅速的更有规律的联系有助于铸造忠诚与理解。每个人都更加集中致力于统一的、共同的目标。甚至大多数致力于公司的员工都可以在公司外工作。利用视频会议,公司可以减少对雇员的需求,其结果是增强团队士气。
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是一个以网络为媒介的多媒体会议平台,使用者可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对面般的交流效果。系统采用先进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保证了产品清晰的语音和视频效果;它强大的数据共享功能更为用户提供了电子白板、网页同步、程序共享、演讲稿同步、虚拟打印、文件传输等丰富的会议辅助功能,能够全面满足远程视频会议、资料共享、协同工作、异地商务、远程培训以及远程炒股等各种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沟通新途径,有效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产品自面市以来,已经为企事业单位、政府、军队等机构实施了上千个视频会议项目,是持续稳定运行超过的业内纪录保持者。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稳定性和简便的操作界面等特点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
G
第四篇:ERP在企业中的应用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企业管理软件,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可以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全面管理,整合优化企业所有的资源,实现准确生产,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份,它的优势不仅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一种先进工具。
关键词:ERP现状作用建议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於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我国企业ERP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ERP)体现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并提供了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方案。近年来,ERP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众多的企业通过实施ERP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ERP是一个整合了企业所有资源的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简单的说,企业资源是指支持企业业务运作和战略运作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财”、“物”。可以认为,ERP就是一个有效地组织、计划和实施企业的“人”、“财”、“物”管理的系统,它依靠信息技术和手段以保证其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和统一性。
ERP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链管理。当道,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正是为适应这种竞争形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在在供需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就是说,供需链上有五种基本“流”在流动。ERP的目的是通过现代管理模式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合理、系统地管理经营与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资源、人、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产生企业经济效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很多企业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也纷纷引进了各类ERP项目。但是几年过去,虽然ERP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部分企业也通过实施ERP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特别在以机械工业、电子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中,ERP开展的比较好,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实施ERP很有成效,如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但是众多企业实施ERP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工程机械行业生产模式多采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成功实施ERP并取得成效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企业或者实施失败,项目不了了之,或者实施后没有见到显著的效果,形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以致有一句评价国内企业实施ERP的话非常流行,那就是“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均成功实施ERP,而且已成熟运用并收到显著效果,为什么我国企业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却步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ERP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ERP可以对订单和生的执行情况进行随时监控,做到对订单数量是多少、已交货数量、已生产数量、未交货数量及是否延误交货期等信息了如指掌。同时可以随时得知某种物料的收、发、存状况。给物品规格、型号、品种较多,物料品种多且零碎、物料管理复杂的企业减轻工作量。减少库存数量居高不下,生产现场却经常缺料停工的现象。通过MRP、条形码、管理,电子看板,可视化,自动化等管理功能,实现对订单,销售,计划,生产,采购,仓库,财务,人事,计时计件工资,客户等进行全面管理。
ERP是公司资源统筹管理的方式,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专业软件来实现的。主要作用是把公司内部的数据信息化,规范化,使公司的产业计划更方便,更有具体指导性,也使数据查询追踪更容易。在长期内达到管理简化,而降低管理成本,也是经营策略更明显。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统筹管理的复杂性。中型企业也适合。小型企业如果经理等管理人员已经有自己的管理方法了,并且行之有效,那不用也没关系。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这种投资可能不划算。再强大的ERP也最多等于勤奋,头脑清晰,肯花时间的管理员。
ERP就像管理整个公司的数据流水帐一样,能帮助管理很多细节,让多而且繁杂的数据更有条理的展现,但是不能确定具体的战略方向,经营方式。中小型企业如果能够应用得当并且熟练的话,会减少管理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去追踪公司经营的数据,比如什么时候买入多少原材料等,什么时候卖出多少商品等,也可能会让他们更客观从更高点的角度看到公司经营的整体状况。
三、实施ERP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高层重视不够。企业信息化改造涉及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等方方面面,但很多的企业高层认为信息化改造工程是技术部门或者信息部门的事情,只是简单的上一两套信息化软件而已,高层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
(2)对于实施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企业对于新系统并不熟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又很少,要提出很明确的目标十分困难。因此能得到的功能越多越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选择,使得实施方将许多没有把握、甚至是不能做到的事情承诺下来,为以后的实施留下了障碍。一些企业对实施ERP系统缺乏正确的期望,以为ERP系统是“万灵药”,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
(3)企业自身管理基础薄弱。ERP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ERP的管理理论基础是供应链管理,而供应链牵涉到企业的采购、供应、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设备、销售等,因此ERP的实施非常复杂。没有良好的管理基础而去实施ERP就如同在一个地基没有建好的地方盖摩天大厦,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
(4)把ERP看成纯技术问题。企业信息化改造不只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不仅仅因为它的重要性和实施难度,更因为信息化根本就是一个管理的再造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施过程。
(5)人力投入不够。引进的先进管理手段首先要由企业骨干来使用,因此现在企业实际上也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不抽调骨干实施难以做好,而骨干长期调离生产确实有困难。项目实施过程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参与远远不够,项目小组的成员以技术人员为主而不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主要考虑技术适用性而不是管理适用性;只注重ERP系统可能带来的效益而忽视了实施ERP系统存在的风险。
(6)人为因素。企业员工对于新系统的接受需要有一个心理认同和操作熟练的过程。如果新系统的使用大大加重他们的工作,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被放大。而在ERP实施过程中初始阶段工作量加大几乎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另外新的管理方式对于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部分人的岗位危机;新的管理方式还会触犯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都将会影响到ERP项目的实施。
四、企业运用ERP的建议
1、企业在上ERP之前首先判断自己是否已经满足实施ERP的条件,而不是随大流盲目、仓促地实施。那么企业实施ERP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下面给出几点参考。
(1)企业有适销对路的产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企业应该主抓产品研发、市场开拓
与内部的基础管理,因为这才是企业问题的根本。
(2)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富有改革、开拓与进取的精神,并具有能从大局出发的全局观念。
(3)企业的定理基础扎实、管理规范,且管理思想比较先进,能贯彻ERP的管理理论,满足ERP的应用培训要求。
(4)各层管理人员、非直接生产的业务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能操作计算机或通过培训能操作计算机。
(5)企业的业务数据处理量较大,占用企业业务人员大量的时间。
企业在满足了以上这些条件之后可以寻求利用ERP来优化自己的业务,提升企业的管理。
2、在满足实施ERP的条件后,企业在上ERP之前,应先确定好目标,根据目标提出符合实际的需求,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重组,做全面的规划。
以首钢为例,首钢作为一家年销售额480亿元、资产总额达626亿元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具有复杂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系统,但仅用了11个月的实施周期就使ERP系统成功上线,全面实现项目预期目标,从而为中国钢铁企业实施ERP白日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首钢ERP一期工程从启动至上线历时11个月,分五个阶段:
项目准备及总体规划阶段,重点完成了关键用户入门级培训、总体规划培训、流程现状调研及描述、管理现状调研、总体IT架构调研、管理问题挖掘等。
业务流程重组阶段,重点完成任务有业务流程蓝图设计、管理重点蓝图设计、重点业务集成设计、主数据编码及收集方案、三四级流程及接口设计、确定IT架构、确定变革方案、业务流程调整等等。
系统实现阶段,重点完成的任务有,SAP系统实施、三级及计质量系统详细设计开发与单体测试、SAP系统与三级及计质量系统联调测试、库存大盘点、制定标准成本体系、编写用户手册、制定岗位职责、制定用户及权限管理体系、SAP系统培训等。
上线准备阶段的重点工作有,建立上线方案及指挥体系、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终端用户培训、上线前联调测试等。
最后是系统上线及支持阶段。
首钢通过这样确定目标,根据目标分步实行,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之后才保证了在11个月内ERP系统成功上线实施。
3、进行正确的系统选型。
当企业想上ERP项目进,许多供应商不管自己软件的功能和规模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一拥而上,群起而功之,褒已之长、贬人之短,结果搞得企业无所适从,无法作出正确的选购决策。那么企业在进行选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软件的功能是否适合本企业的需求与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
(2)软件供应商的维护、二次开发支持的能力也是要考虑的。
(3)实施服务的方法与质量。
(4)软件供应商与实施服务供应商的持续发展能力与服务能力,这些能力取决于市场对该软件与服务的肯定。
(5)走访调查实施ERP的成功企业,这对企业的选型以及今后ERP的实施工作都非常有利。
(6)注意软件的运行环境,如操作系统平台、硬件及网络环境等。
(7)ERP软件与实施服务的价格,实施ERP的资金成本也是选型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8)方案比较。让相对比较满意的软件供应商、实施服务供应商提出系统的方案,然后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为切合自己实际的方案。
五、结语
ERP是有一个发展的理念和开放的体系,我国企业在应用ERP过程中,要集成和融合各种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与时俱进,持续改进,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要以经营资源整体最佳化为出发点,整合业务管理,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升,企业如何选择好ERP,http://tech.it168.com,2008〔2〕CNET中国.ZOL,2007-08-02
〔3〕焦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王小云,杨玉顺,李朝晖.《ERP企业管理案例教程》2006
〔5〕彭芳,刘国华.“小企业正确实施ERP项目策略探讨”《企业经济》,2010
第五篇: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企业中的应用
在这一个变化的时代,一个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的时代,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企业管理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科技设施、设备,用以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企业管理信息的效能,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下面我就谈谈计算机在企业的几方面的应用。
一、计算机在企业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我觉得这是计算机在企业中最简单的使用了,也是计算机在企业中最先的作用。它包括:
1、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文字编辑处理,资料信息的查询和储存等,对基本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2、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内部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后,可提高日常企业工作的效率,且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再者可以加强企业各部门的合作。
二、会计电算化是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会计已经是企业不可少的一个职位了。在现在的大多企业中都应用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1、会计电算化使往来账管理变得更清晰明了,提高了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和水平,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建立和完善了企业管理制度。
2、会计电算化不仅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而且能保证工作质量,使会计信息的记录、汇总、分析更准确及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
3、会计电算化大大加强和改善了会计的职能。会计电算化完全能够实现会计人员对资金运动过程的控制。
三、客户关系管理已经逐渐成为销售行业取得良好业绩的有效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现在的企业往往也会运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客户档案。他们不仅客户档案完备,并且整理和利用非常充分。他们将客户信息整理、分类。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分别建立客户档案。再者,企业通过计算机建立的客户档案分析客户需求情况、影响客户购买的重要因素,掌握其变化趋势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将客户信息与销售紧密连接起来,确定重点顾客,重点 联系,甚至主动联系、激发他们的消费需求扩大自己的销售量据以对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调整营销策略适应市场变化。建立客户档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四、通过计算机可以构建企业的商务智能应用软件。
现阶段许多企业已经应用商务智能技术,商业智能建立将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科学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工具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积极通过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加快商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管理及经营模式变革.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五、可以通过计算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飞速兴起,电子商务使客户、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新型关系,而这种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电子商务打破了商务的时间、地理、语言、货币和文化的界限。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可以在因特网上开设商店并立刻吸引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消费者。
1、电子商务降低了营销成本;
2、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增加了推广自己的渠道;
3、能够使企业更加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4、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树立企业的品牌。
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来拓宽宣传及销售渠道。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站建设的繁荣。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来加大企业宣传的力度。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现在网络越来越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从网站上了解企业及商品的信息。这就给商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契机。很多企业(特别是商业企业)都想在网络上占领一块阵地为企业宣传推广拓宽渠道。企业网站的建立,为商业信息化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实现在线销售、在线支付等技术提供了基础信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