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2 11: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http:///News/ShowNews.asp?ID=39

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人发〔2002〕14号

各市人事局,省直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做好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现将人事部印发的《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人发〔1999〕99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

二年四月十五日

人事部关于印发《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前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和翻译人员。

仲裁委员会对回避申请应当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当事人。

第十八条仲裁庭成员应认真审阅案件材料,审查证据,分析案情,查明争议事实。

第十九条仲裁庭认为有必要调查时,可以调查取证。调查人员调查时,应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告知被调查人应实事求是地提供证据。调查人员应当场制作调查笔录,由被调查人、调查人员分别签名或盖章。第二十条在遇到专门问题时,仲裁庭可向专家咨询或者委托专门机构进行勘验或鉴定。

第二十一条各仲裁委员会之间可以互相委托调查。受委托方应按委托方要求的期限完成调查,逾期不能完成的应及时函告委托方。

第五章处理和决定 第二十二条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应当先行调解。仲裁庭应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第二十三条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庆写明仲裁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庭成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效力。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仲裁庭应及时裁决。

第二十四条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应当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开庭或仲裁庭认为不需要或不宜开庭的,可以书面仲裁。书面仲裁应在全面、准确地掌握案件材料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

第二十五条决定开庭处理的,仲裁庭应于开庭前5日内将开庭时间、地点等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对申请人按撤回申请处理,对被申请人按缺席处理。第二十六条开庭一般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宣布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入庭,并宣布仲裁庭纪律。

(二)书记员宣布首席仲裁员、仲裁员入庭。

(三)首席仲裁员核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的身份。

(四)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案由;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首席仲裁员应当宣布休庭。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不能成立的,首席仲裁员在重新开庭时予以驳回;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成立,决定回避的,由首席仲裁员宣布延期开庭。

(五)申请人陈述和被申请人答辩。

(六)仲裁庭对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询问证人,对证据进行质证。

(七)调查结束后,应当进行辩论。

(八)辩论结束后,应当当庭再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

(九)仲裁庭复庭,首席仲裁员宣布仲裁裁决。对仲裁庭难作结论或者需提交仲裁委员会决定的疑难案件,首席仲裁员应当宣布定期裁决。

(十)首席仲裁员宣布裁决后,应当宣布闭庭。

独任仲裁员开庭处理案件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十七条裁决应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记入笔录。仲裁庭对重大或疑难的案件,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的决定,仲裁庭必须执行。

第二十八条书记员应当庭记录开庭活动。开庭笔录应当庭宣读或交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阅读。当事

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笔录无误的,应在笔录上签名;拒绝签名的,书记员应在开庭笔录上记明情况;认为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差错的,可以申请仲裁庭补正。开庭笔录最后由首席仲裁员、仲裁员、书记员签名。

第二十九条仲裁庭作出裁决后,应当制作仲裁裁决书。裁决书由首席仲裁员、仲裁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当庭宣布裁决的,应在5日内发给裁决书;定期宣布裁决的,宣布裁决后立即发给裁决书。

第三十条仲裁裁决书应写明: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职务、工作单位和住址及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案由、仲裁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三)裁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裁决结果。

第三十一条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第六章期间、送达

第三十二条仲裁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间。期间开始之日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天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仲裁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第三十三条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三十四条仲裁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仲裁委员会指定代收人的,交代收入签收;受送达人一方是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又没有向仲裁委员会指定代收人的,可以交其负责收件人签收。调解书必须直接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五条受送达人拒绝接受仲裁文书的,送达人应邀请有关组织的代表或其他人到场见证,在送达回证上写明情况,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盖章,把仲裁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第三十六条直接送达仲裁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当事人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代为送达,或者挂号邮寄送达。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固执上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三十七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仲裁文书的,可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经过30日,即视为送达。

第七章归档

第三十八条案件终结后,应将案件的全部材料按类别或时间顺序排列,编写目录、页码,立卷归档。第三十九条仲裁案卷分正卷和副卷装订。

正卷包括:申请书、答辩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证据材料、勘验笔录、鉴定笔录、谈话笔录、开庭笔录、调解书或裁决书、送达回证等。

副卷包括:立案表、合议笔录、汇报笔录、请示报告、领导批示、会议笔录、文书底稿、结案表等。第四十条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案卷借阅、查阅制度,保证案卷的完整与安全。

第八章附 则 第四十一条本规则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队伍建设,做好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工作,根据《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人事争议仲裁员(以下简称仲裁员)包括专职仲裁员和兼职仲裁员。

第三条各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负责仲裁员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仲裁员实行聘任制。专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其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中聘任。兼职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从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专家学者、律师以及从事过人事工作的退休干部中聘任。聘任兼职仲裁员应征得其所在单位同意。仲裁委员会聘任仲裁员的数量由仲裁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第五条仲裁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三)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人事政策法规,有独立办案的工作能力;

(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

第六条仲裁委员会应向被聘任的仲裁员颁发仲裁员聘书,聘书应明确聘任期限等内容。

仲裁员聘书由人事部统一监制。

第七条仲裁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仲裁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交办的办事争议案件,参加仲裁庭;

(二)查明案件事实,必要时进行与争议事实有关的调查取证;

(三)主持调解,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四)参加仲裁庭合议,对案件提出裁决意见;

(五)及时制作仲裁文书,做好案卷的整理归档工作。

第八条仲裁员根据受理案件的需要,有权向案件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有权查阅当事人的人事档案。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支持和配合仲裁员的工作。

第九条仲裁员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应遵循及时、公平、合理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保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仲裁员应严格遵守有关人事争议处理的各项规定和工作制度。

第十条仲裁委员会应建立正常的仲裁员培训制度,提高仲裁员的政策水平和办案能力。

第十一条仲裁委员会应定期对仲裁员进行考核,重点考核仲裁员履行职责、遵守有关规定制度的情况。第十二条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应予以解聘;

(一)聘期已满,仲裁委员会决定不予续聘的。

(二)仲裁员在聘任期内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仲裁员职责的。

(三)考核不合格的。

(四)无正当理由两次不接受仲裁委员会交办工作的。

(五)有违法违纪行为,或者不遵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十三条仲裁员在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情节比较严重,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人事争议仲裁员聘书式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争议仲裁员聘书证号:兹聘请同志为员,聘请自年月日。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发证日期:年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监制

(专职/兼职)仲裁日至年月 日 发布于: 2007-6-19

第二篇:山东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通知

山东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通知

(鲁人发〔2009〕20号)

各市人事局,省直各部门(单位),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三月三十日

山东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处理人事争议(以下简称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总政治部《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全省各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下列争议:

(一)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第三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先行调解,及时裁决。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管辖

第四条 根据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适用范围,省仲裁委员会管辖下列争议案件:

(一)省直各部门、省属驻济南的事业单位发生的争议案件;

(二)跨设区的市的争议案件;

(三)中央机关驻济南垂直管理机构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所属驻济南的事业单位发生的争议案件;

(四)本省辖区内军级以上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发生的争议案件;

(五)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争议案件。第五条 设区的市仲裁委员会管辖下列争议案件:

(一)市直各部门、市属事业单位发生的争议案件;

(二)辖区内跨县(市、区)发生的争议案件;

(三)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所属的在其辖区内的单位发生的争议案件;

(四)辖区内师级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发生的争议案件;

(五)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争议案件。

第六条 县(市、区)仲裁委员会管辖本县(市、区)所属单位及其辖区内团级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发生的争议案件。

第七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已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对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或者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争议协商不成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第八条 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当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当事人因此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撤销。

第二节 仲裁参加人

第九条 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与其聘用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与其聘用工作人员,军队聘用单位与聘用文职人员为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第十条 法人组织由法定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非法人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参加仲裁活动。在仲裁过程中,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更换,应当由更换后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继续参加仲裁活动,原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已参加仲裁活动的行为有效。

第十一条 当事人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法定代理人不明确或者互相推诿的,由仲裁委员会指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当事人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第十二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两名律师或者其他人员作为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十三条 发生争议的一方在十人以上,并且有共同的仲裁请求和理由的,可以推举三至五名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放弃、变更仲裁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过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第十四条 与争议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经申请并获准后可以参加仲裁活动,必要时也可以由仲裁委员会直接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第三节 申请仲裁时效

第十五条 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第十六条 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的;

(二)一方当事人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

(三)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第十七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员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四节 回避

第十八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第十九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庭审辩论终结前提出;当事人在庭审辩论终结后提出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当事人因此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撤销。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仲裁委员会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处理,但因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二十条 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授权的办事机构负责人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案件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决定。

第二十一条 仲裁员因回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应当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

因回避而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后,当事人可以请求已进行的仲裁程序重新进行,是否重新进行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

第五节 证据

第二十二条 争议仲裁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四条 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二十三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二十五条 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第二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调查取证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

第二十八条 争议处理中涉及的证据提交、证据交换、证据质证、证据认定等事项,国家和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未规定的,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节 期间、送达和归档

第二十九条 仲裁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间。

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仲裁期间的计算和仲裁文书的送达方式,仲裁委员会可以参照民事诉讼关于期间的计算和送达方式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案件处理终结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立卷归档。第三十一条 仲裁案卷分正卷和副卷装订。

正卷包括:仲裁申请书、受理(不予受理)通知书、答辩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调查证据、勘验笔录、开庭通知、庭审笔录、延期通知书、仲裁建议书、调解书、裁决书、送达回执等。

副卷包括:评议记录、立案审批表、调查提纲、阅卷笔录、会议笔录、底稿、结案审批表等。

第三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建立案卷查阅制度。对不需要保密的内容,应当允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查阅、复印。第三十三条 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五年,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十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保存期满后的案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在仲裁活动中涉及国家秘密和军事秘密的,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三章 仲裁程序

第一节 申请和受理

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经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确认。

申请人的书面仲裁申请材料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

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并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

第三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仲裁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一)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范围;

(二)有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在申请仲裁的法定时效期间内;

(四)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

第三十七条 对不符合第三十六条第一、二、三项规定之一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对不符合第三十六条第四项规定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决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除本规则第七条规定外,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五日内,按照本规则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九条 仲裁委员会在申请人申请仲裁时,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给予必要的法律释明及风险提示。第四十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四十一条 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

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将反申请和申请合并处理。该反申请如果是应当另行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书面告知被申请人另行申请仲裁;该反申请如果是不属于本规则规定应当受理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向被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申请人在答辩期满后对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第二节 开庭和裁决

第四十二条 仲裁委员会裁决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

第四十三条 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四十四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组成仲裁庭并将仲裁庭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四十五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四十六条 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重新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第四十七条 开庭审理时,仲裁员应当听取申请人的陈述和被申请人的答辩,主持庭审调查、质证和辩论、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并进行调解。

第四十八条 仲裁庭开庭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宣布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入庭,并宣布仲裁庭纪律;

(二)书记员宣布首席仲裁员、仲裁员入庭;

(三)首席仲裁员核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的身份;

(四)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案由,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首席仲裁员应当宣布休庭。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不能成立的,首席仲裁员在重新开庭时予以驳回;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成立,决定回避的,由首席仲裁员宣布延期开庭;

(五)申请人陈述和被申请人答辩;

(六)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当庭出示证据,并互相质证;

(七)仲裁庭对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询问证明人;

(八)调查结束后,进行仲裁庭辩论;

(九)辩论结束后,仲裁庭应当征询双方当事人最后意见;

(十)根据当事人意见,进行当庭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

(十一)仲裁庭复庭,首席仲裁员宣布仲裁裁决。对仲裁庭不能当庭作出裁决的,首席仲裁员应当宣布定期裁决;

(十二)首席仲裁员宣布裁决后,应当宣布闭庭。

第四十九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仲裁庭认为申请无理由或者无必要的,可以不予补正,但是应当记录该申请。

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拒绝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的,仲裁庭应当记明情况附卷。

第五十条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可以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仲裁庭对申请人增加或者变更的仲裁请求审查后认为应当受理的,应当通知被申请人并给予答辩期,被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答辩期的除外。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

第五十二条 仲裁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五十三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应当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五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的,仲裁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的时间从材料补正之日起计算;

(二)增加、变更仲裁申请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增加、变更仲裁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三)仲裁申请和反申请合并处理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反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四)案件移送管辖的,仲裁期限从接受移送之日起计算;

(五)中止审理期间不计入仲裁期限内;

(六)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另行计算的其他情形的。

第五十五条 因出现案件处理依据不明确而请示有关机构,或者案件处理需要等待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司法鉴定结论、公告送达以及其他需要中止仲裁审理的客观情形,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中止案件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中止审理的客观情形消除后,仲裁庭应当恢复审理。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因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委员会应当裁定该案件终止审理;当事人未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可以继续处理并裁决。

第五十七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当事人就该部分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先行出具调解书。当事人对先行裁决不服的,可以依照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八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五十九条 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当事人权利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第六十条 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及时予以补正并送达当事人。

第六十一条 对于权利义务明确、事实清楚的简单争议案件或者经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其他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并可以在庭审程序、案件调查、仲裁文书送达、裁决方式等方面进行简便处理。

第六十二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依照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规则规定的“三日”、“五日”,指工作日。第六十四条 本规则由山东省人事厅负责解释。第六十五条 本规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 人事争议仲裁文书参考样式(略)

发布部门:山东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9年03月30日 实施日期:2009年03月30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江苏省人事争议处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人事争议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公正、公平、合理地处理人事争议,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

(一)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和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仲裁的其他人事争议。

第三条当事人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平等,适用法律、法规、政策平等。

第四条处理人事争议,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先行调解,及时裁决。

第五条人事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六条省、市、县(区)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分别负责处理管辖范围内的人事争议。

上级仲裁委员会对下级仲裁委员会负有业务指导的责任。

第七条省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人事争议案件:

(一)省政府在宁直属事业单位以及省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在宁事业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

(二)人事关系由省人事厅代管的中央、国家有关部门所属驻宁事业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

(三)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人事争议。

第八条设区的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人事争议案件:

(一)其辖区内的人事争议案件;

(二)省人事厅委托的国家、省有关部门所属的在其辖区内的事业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案件。

跨设区的市的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由被申请人住所地的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

第九条仲裁委员会之间因受理权发生争议时,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由共同的上级政府人事部门指定受理。

第十条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同级人民政府分管人事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有关方面负责人担任。

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第十一条仲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案件受理、仲裁文书的送达、案件档案管理、仲裁员的聘请、仲裁费用的收取与管理等日常工作,办理仲裁委员会授权的其他事宜。

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第十二条仲裁委员会可以聘请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人员、专家学者和律师为专职或兼职仲裁员。

第十三条仲裁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三)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熟悉人事政策法规,有独立办案的工作能力;1

(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第十四条兼职仲裁员与专职仲裁员在执行仲裁公务时享有同等权利。

兼职仲裁员参加仲裁活动时,所在单位应给予支持。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可根据情况设立由工会组织代表、单位代表、职工代表三方组成的调解委员会,调解本单位的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工会委员会,调解委员会的主任由工会指定的代表担任。各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指导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十六条当事人对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人事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按被申请人数递交副本。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前款规定的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十七条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如果申请人、被申请人是单位,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第十八条参加仲裁活动的当事人,可以委托1-2名代理人代为参加人事仲裁。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委托人签名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必须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委托人变更其代理人的权限或者解除委托代理的,当事人应当书面告知仲裁委员会。

第十九条当事人在3人以上,并且有共同理由,可以推举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数由仲裁委员会确定。代表人在仲裁活动中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第二十条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决定受理的,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被申请人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四章仲裁庭的组成第二十一条仲裁委员会处理人事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度。

仲裁庭由3名以上(含3名)的单数仲裁员组成。简单的人事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可指定1名仲裁员独任处理。

第二十二条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从仲裁员名册中确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首席仲裁员由仲裁委员会指定1名仲裁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应当自仲裁庭组成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组庭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四条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请客送礼的。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并在首次开庭前提出。回避事由在首次开庭后知道的,可以在最后一次开庭终结前提出。

第二十六条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决定,并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七条仲裁员因回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应当按照本规定重新指定仲裁

员。

第二十八条因回避等原因重新组成仲裁庭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已进行的仲裁程序重新进行,是否准许,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也可以自行决定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

第五章开庭和裁决

第二十九条仲裁应当公开开庭进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或者仲裁委员会认为不宜公开开庭的其他案件,不公开开庭。

对案情简单、仲裁委员会认为不需开庭的或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可以书面仲裁。书面仲裁应当在全面、准确掌握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进行。

第三十条决定开庭处理的,仲裁庭应当于开庭前5个工作日内将开庭时间、地点等书面通知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前3日内书面申请延期开庭;是否准许,由仲裁庭决定。第二次开庭及以后开庭的通知期限由仲裁庭决定,并不受上述期限限制。第三十一条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仲裁。

第三十二条仲裁庭开庭审理人事争议案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及有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

(二)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

(三)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的陈述,对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对有关证据进行质证;

(四)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当庭辩论,并征询双方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五)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进行调解;

(六)调解达不成协议时,应及时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

(七)仲裁庭复庭,宣布仲裁裁决;

(八)对当庭难以作出裁决或需要提交仲裁委员会决定的疑难案件,仲裁庭可以宣布择期裁决。

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

仲裁庭认为需要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举证,当事人在仲裁庭规定的合理期限内不举证的,或者举证超过规定期限的,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责任。

仲裁庭认为必要时,可以自行收集证据。仲裁庭向有关单位查阅与案件有关的档案、资料和证明材料,并有权向知情人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三十四条证据应当在开庭时出示,当事人可以质证。

证据由仲裁庭认定并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裁决的根据。

第三十五条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第三十六条仲裁庭开庭应当制作笔录。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的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

笔录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七条仲裁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仲裁庭对案件中所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三十八条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第三十九条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庭成员签名、双方当事人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及时裁决。

第四十条在仲裁裁决前,申请人撤回申请,仲裁委员会可以审理同意并予以结案。第四十一条仲裁庭由3名(或者3名以上)仲裁员组成的,裁决前应当对仲裁案件进行评议,记录人员应当制作评议记录。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仲裁庭由1名仲裁员独任的仲裁案件,裁决由仲裁员直接作出。

第四十二条仲裁庭对重大的或者疑难的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可以提交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仲裁委员会的决定,仲裁庭必须执行。

第四十三条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一般应当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第四十四条仲裁庭应当在裁决作出后5个工作日内制作裁决书。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负担、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庭成员签名并加盖仲裁委员会的印章。

第六章执行与监督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四十六条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仲裁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干扰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二)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

(三)提供虚假情况的;

(四)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加人、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五)其他严重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仲裁员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的情形,且情节严重的;或者在仲裁案件过程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其除名。

第四十九条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仲裁活动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敲诈勒索、滥用职权、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条人事争议的当事人参加仲裁活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用。收取仲裁费用的标准和办法,由省人事厅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十一条本办法自2006年2月1日起施行。原由省人事厅发布的《江苏省人事争议仲裁暂行办法》(苏人通〔1998〕206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淄博市人事局关于印发《淄博市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通知

淄博市人事局关于印发《淄博市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通知

(淄人发[2009]201号)

各区县人事局、高新区组织人事部,市直各部门(单位),各高等院校:

《淄博市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讨论稿)已于2008年7月在我市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讨论修改,在前期修改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山东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的通知》(鲁人发[2009]2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进行了修改完善,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日

淄博市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公正、及时处理人事争议(以下简称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总政治部《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和《山东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市和区(县)两级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处理下列争议:

(一)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仲裁委员会处理的其他争议。

第三条 仲裁委员会处理争议案件,应当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先行调解,及时裁决。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管辖

第四条 根据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适用范围,市仲裁委员会管辖下列争议案件:

(一)市直各部门、市属事业单位发生的争议案件;

(二)辖区内跨区(县)发生的争议案件;

(三)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所属驻淄单位发生的争议案件;

(四)辖区内师级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发生的争议案件;

(五)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的争议案件。

第五条 区(县)仲裁委员会管辖本区(县)所属单位及其辖区内团级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发生的争议案件。

第六条 仲裁委员会发现已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对上述移送案件,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法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员会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或者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争议协商不成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人事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管辖。

第七条 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当事人逾期提出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当事人因此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撤销。

第二节 仲裁参加人

第八条 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与其聘用工作人员,社会团体与其聘用工作人员,军队聘用单位与聘用文职人员为争议案件的当事人。

第九条 法人组织由法定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非法人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参加仲裁活动。在仲裁过程中,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更换,应当由更换后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继续参加仲裁活动,原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已参加仲裁活动的行为有效。第十条 当事人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法定代理人不明确或者互相推诿的,由仲裁委员会指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当事人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法定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

第十一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两名律师或者其他人员作为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

第十二条 发生争议的一方在十人以上,并且有共同的仲裁请求和理由的,可以推举三至五名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放弃、变更仲裁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过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第十三条 与争议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经申请并获准后可以参加仲裁活动,必要时也可以由仲裁委员会直接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第三节 申请仲裁时效

第十四条 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第十五条 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一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的;

(二)一方当事人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

(三)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第十六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员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四节 回避

第十七条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四)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第十八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庭审辩论终结前提出;当事人在庭审辩论终结后提出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当事人因此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撤销。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仲裁委员会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处理,但因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十九条 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者授权的办事机构负责人决定。仲裁委员会主任担任案件仲裁员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员会决定。

第二十条 仲裁员因回避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责,应当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

因回避而重新选定或者指定仲裁员后,当事人可以请求已进行的仲裁程序重新进行,是否重新进行由仲裁庭决定;仲裁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已进行的仲裁程序是否重新进行。

第五节 证据

第二十一条 争议仲裁证据有以下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三条 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第二十四条 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据。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决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第二十六条 仲裁委员会依法调查取证时,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

第二十七条 争议处理中涉及的证据提交、证据交换、证据质证、证据认定等事项,国家

和省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未规定的,参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节 期间、送达和归档

第二十八条 仲裁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仲裁委员会指定的期间。

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仲裁期间的计算和仲裁文书的送达方式,仲裁委员会可以参照民事诉讼关于期间的计算和送达方式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案件处理终结后,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立卷归档。 第三十条 仲裁案卷分正卷和副卷装订。

正卷包括:仲裁申请书、受理(不予受理)通知书、答辩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调查证据、勘验笔录、开庭通知、庭审笔录、延期通知书、仲裁建议书、调解书、裁决书、送达回执等。

副卷包括:评议记录、立案审批表、调查提纲、阅卷笔录、会议笔录、底稿、结案审批表等。

第三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建立案卷查阅制度。对不需要保密的内容,应当允许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查阅、复印。

第三十二条 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五年,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十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保存期满后的案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在仲裁活动中涉及国家秘密和军事秘密的,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三章 仲裁程序

第一节 申请和受理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

(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经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确认。

申请人的书面仲裁申请材料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

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并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出具收件回执。

第三十五条 仲裁委员会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仲裁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一)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范围;

(二)有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

(三)在申请仲裁的法定时效期间内;

(四)属于本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

第三十六条 对不符合第三十五条第一、二、三项规定之一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对不符合第三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决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的,申请人可以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除本规则第六条规定外,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五日内,按照本规则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仲裁委员会在申请人申请仲裁时,可以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争议,给予必要的法律释明及风险提示。

第三十九条 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第四十条 被申请人可以在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被申请人反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被申请人。

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员会可以将反申请和申请合并处理。该反申请如果是应当另行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书面告知被申请人另行申请仲裁;该反申请如果是不属于本规则规定应当受理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向被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被申请人在答辩期满后对申请人提出反申请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第二节 开庭和裁决

第四十一条 仲裁委员会裁决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

第四十二条 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四十三条 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组成仲裁庭并将仲裁庭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四十四条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仲裁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第四十五条 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回仲裁申请处理,申请人重新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第四十六条 开庭审理时,仲裁员应当听取申请人的陈述和被申请人的答辩,主持庭审调查、质证和辩论、征询当事人最后意见,并进行调解。

第四十七条 仲裁庭开庭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书记员宣布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入庭,并宣布仲裁庭纪律;

(二)书记员宣布首席仲裁员、仲裁员入庭;

(三)首席仲裁员核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的身份;

(四)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案由,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首席仲裁员应当宣布休庭。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不能成立的,首席仲裁员在重新开庭时予以驳回;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理由成立,决定回避的,由首席仲裁员宣布延期开庭;

(五)申请人陈述和被申请人答辩;

(六)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当庭出示证据,并互相质证;

(七)仲裁庭对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当庭调查,询问证明人;

(八)调查结束后,进行仲裁庭辩论;

(九)辩论结束后,仲裁庭应当征询双方当事人最后意见;

(十)根据当事人意见,进行当庭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休庭合议并作出裁决;

(十一)仲裁庭复庭,首席仲裁员宣布仲裁裁决。对仲裁庭不能当庭作出裁决的,首席仲裁员应当宣布定期裁决;

(十二)首席仲裁员宣布裁决后,应当宣布闭庭。

第四十八条 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的,有权申请补正。仲裁庭认为申请无理由或者无必要的,可以不予补正,但是应当记录该申请。

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加人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加人拒绝在庭审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的,仲裁庭应当记明情况附卷。

第四十九条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可以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仲裁庭对申请人增加或者变更的仲裁请求审查后认为应当受理的,应当通知被申请人并给予答辩期,被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答辩期的除外。

申请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增加或者变更仲裁请求的,应当另行提出,另案处理。

第五十条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 第五十一条 仲裁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五十二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应当自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的,仲裁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一)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的时间从材料补正之日起计算;

(二)增加、变更仲裁申请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增加、变更仲裁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三)仲裁申请和反申请合并处理的,仲裁期限从受理反申请之日起重新计算;

(四)案件移送管辖的,仲裁期限从接受移送之日起计算;

(五)中止审理期间不计入仲裁期限内;

(六)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另行计算的其他情形的。

第五十四条 因出现案件处理依据不明确而请示有关机构,或者案件处理需要等待工伤认定、伤残等级鉴定、司法鉴定结论、公告送达以及其他需要中止仲裁审理的客观情形,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中止案件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中止审理的客观情形消除后,仲裁庭应当恢复审理。

第五十五条 当事人因仲裁庭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委员会应当裁定该案件终止审理;当事人未就该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双方当事人同意继续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可以继续处理并裁决。

第五十六条 仲裁庭裁决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当事人就该部分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先行出具调解书。当事人对先行裁决不服的,可以依照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七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第五十八条 裁决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当事人权利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第五十九条 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及时予以补正并送达当事人。

第六十条 对于权利义务明确、事实清楚的简单争议案件或者经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其他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可以指定一名仲裁员独任处理,并可以在庭审程序、案件调查、仲裁文书送达、裁决方式等方面进行简便处理。

第六十一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依照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规则规定的“三日”、“五日”,指工作日。第六十三条 本规则由淄博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四条 本规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淄博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01日 实施日期:2009年12月01日(地方法规)

第五篇:关于印发《四川大学人事争议调解办法 实施细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四川大学人事争议调解办法

实施细则》的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为了保障学校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规范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妥善处理人事争议,学校同意校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办公室起草制订的《四川大学人事争议调解办法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⒈四川大学人事争议调解办法实施细则

⒉四川大学各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

组成人员名单

四川大学

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四川大学人事争议调解办法实施细则

一、总则

1、为保障学校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人事争议,规范学校的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特制定本细则。

2、学校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各学院、部处等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是调解校内各单位人事争议的组织。

3、校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接受四川省总工会和省、市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指导。学院、部处、业务单位及附属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的工作接受学校人事争

议调解委员和校工会的指导。

4、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学校和学院、部处、业务单位及附属单位与教职工之间的下列争议事项:

①、校内各单位与职工之间因履行、变更、解除(包括单方辞职、辞退)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②、因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和休息、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的规定所发生的争议;

③、学校实施聘用制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④、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可以调解的其他人事争议。5、调解人事争议应遵循的原则:

①、当事人自愿申请,依据事实及时调解; ②、同当事人民主协商;

③、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④、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6、调解组织的职责:

①、制定有关调解规章制度和调解文书;

②、组织调解学校和校内各单位内部发生的人事争议; ③、检查督促争议双方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④、对职工进行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做好争议的预防工作。

⑤、做好调解档案资料管理、调解工作总结和统计上报工作。⑥、做好调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调解组织

1、学校设立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另行文通知,校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校工会。学院、部处、业务单位及附属单位设立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其人员组成由各单位按学校文件通知精神确定后,报校调解委员会办公室。校调解委员会办公室的经费由学校划拨,校内各单位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的经费由各单位承担。

2、各级调解组织成员应当由办事公道、为人正派、密切联系群众、具有一定劳动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担任。

3、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应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做好调解事项的登记、档案管理和总结分析统计上报工作。

三、调解程序

1、当事人申请调解。用人单位(学院、部处、业务及附属单位)和职工之间发生了人事争议时,应由发生人事争议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先向本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提出申请调解。并填写《人事争议调解申请书》。

2、单位调解组织在接到申请调解后,应征询对方当事人的意见,作出是否受理或进行调解的决定。如对方当事人不愿在本单位进行调解的,应作好记录,于5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并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对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无法决定是否受理的案件,由调解委员会主任(或组长)决定是否受理。

3、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自当事人提出申请之日起15日内应开展调解工作并结束调解,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争议当事人可向校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校调解委员会自接到当事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结束调解,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经校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省、市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4、当事人也可以不经学校调解直接向省、市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发生人事争议的教职工一方如在3人以上,且有共同申诉理由的,应当推举一名代表参加调解活动。

6、调解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①、及时指定调解委员会委员对有关争议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调查应作笔录,并由当事人过目签字或盖章;

②、调解委员会委员或负责人主持争议双方参加调解会议; ③、调解组织应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依照法律、法规制定的学校规章和劳动合同,公正调解;

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应在协议书上签字,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并在签字后15日内自觉履行。协议书一式3份(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1份)。协议书须列明争议双方当事人和写明争议事项、调解结果及其他说明的事项;

⑤、对调解未果的,应据实作好记录,填写调解书一式3份并

在调解书上说明情况,经调解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后,分送争议双方当事人和调解委员会各1份。

7、调解组织成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当事人有权提出申请,要求其回避:

①、属人事争议当事人或当事人近亲属的; ②、与人事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③、与人事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解的。被提出要求回避的人员,调解组织要及时作出决定,并通知当事人。调解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回避,应由该组织的成员集体作出决定。其他成员由主要负责人决定。

四、附则

1、人事争议当事人应遵守调解纪律,维护调解秩序,不得激化矛盾。在调解过程中故意伤害调解员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在人事争议调解期间,原处理意见有效。

3、本细则由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解释。

4、本细则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四川大学各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调解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经济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

主 任:游光中 副主任:朱方明

委 员:蒋和胜 向 宇 杨 艳法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里 赞 副主任:古立峰

委 员:王雪峰 赵 华 姜 华文学与新闻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吴茂楠 副主任:熊 兰

委 员:俞理明 李 苓 张 莹艺术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方 斌 副主任:汪东升

委 员:樊 萍 杨 梅 汪 君外国语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冯泽辉 副组长:陈 杰

成 员:向晓华 汪建新 张平工商管理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曾治玉

梁 剑魏 萌

副组长:赖新农

成 员:王亚利 唐丽蓉 文先玉 历史文化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陈廷湘 副主任:杨秀春

委 员:缪元朗 周 毅 王小红 公共管理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彭 梅 副主任:刘 玲

委 员:杜庆坪 冯曙明 蒲晓红 王政治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曹 萍 副组长:黄金辉

成 员:高中伟 王国敏 谷 峰 任数学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李清朗 副组长:杜 斌

成 员:徐道义 王 梅 陈 丽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主 任:张华戎 副主任:刘 宁

委 员:彭 放 陈 钢 陈顺礼 化学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卓 许吟雪斌 黄建铨

主 任:唐方华 副主任:王智猛

委 员:谢 均 周在德 邓锦琳 生命科学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岳碧松 副主任:陈 放

委 员:刘克武 周建宏 谭芙蓉 兰莉琼电子信息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蒋 斌

副主任:黄卡玛 陈东兵

委 员:杨 怡 刘新民 张 彬 曹益平计算机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徐仕高 副组长:邰明松

成 员:谢 汶 刘艳梅 孙亚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周大利 副组长:刘小波

成 员:余 萍 刘蓉生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廖晓红

副主任:杨 刚 王幼君 委 员:郑忠俊 毕相林

赵 云

电气信息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黄顺良 副主任:郭 畅

委 员:闵小容 赵莉华 苏 敏 李珊君 李亚力

周 群

建筑与环境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张永丽

副组长:陈泰川 石 静

成 员:曹 霞 毛 颖 易丽清 水利水电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戴光清

成 员:陈 敏 谢嘉琼

化学工程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冯立成 副主任:陈晓东

委 员:罗光华 易美桂 谢 川 轻纺与食品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刘晓虎

副主任:华 坚 廖隆理

委 员:单志华 朱谱新 李晓蓉 姚 开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丁明双

委 员:万昌秀 卢灿辉 胡泽容 梁春蓉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陈家利

组 长:黄 莉 副组长:齐建国

委 员:徐 明 盛 立 郭晓伟 杨 果 张光鹏 华西临床医学院 华西医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张秀辉

副组长:王有志 郭肖宁

成 员:张尚福 郑 源 赵纪春

母志奎 秘 书:李立勇

华西第二医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王一凌 副主任:张文琴

委 员:姚裕家 郭文俊 王玉琼 华西口腔医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赵志河 副组长:宫 苹

成 员:王 敏 李厚文 郑广宁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主 任:余 倩 副主任:王国庆

委 员:武晓蓉 古 力 代 英

刘 毅 周天杰 华西药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马志坚

邱 访 江咏梅 肖丽英 洪君蓉 熊 英 须昌隆 李 萍 孙成均

成 员:王素霞 陈艳芳 张 蓉 张 丹 陈东林 体育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黎 明 副主任:唐 成

委 员:王 青 廖沛然 陈 清

成人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主 任:刘 蓉

副主任:乔长江 张必涛

委 员:黄超英 王 琍 罗 娜 刘智勇 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人事调解小组:

组 长:夏丽萍 副组长:宋绍峰

成 员:邓和刚 程国志 董利华 柳 艳 武分析测试中心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吉晓江 副主任:张小蓉

委 员:宋之敏 方鲁延 杨爱萍 图书馆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王晓波 副主任:郝建新

委 员:姜 晓 杨永清 陈凤玲 出版社 学报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罗从正

副主任:李川娜 张凌芝

委 员:张振芳 李勇军

科技产业集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蒋 青 副主任:何 琪

委 员:刘春节 舒大勇 袁 泉 万弟民 孙 鲲

闫书京

华西制药厂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何念威 副主任:沈蓉贞

委 员:李秀君 袁 泉 李莉新 校党委办公室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张 诚 副组长:罗友兰 成 员:李 军

校党委组织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朱春玲 副组长:张维建 成 员:邹 毅

校党委宣传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郭 燕 成 员:冯 玲

校党委纪委 监察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组 长:耿彦莉 副组长:邱蜀进

成 员:周 晖

校党委统战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刘玲俐 副组长:李建国 成 员:石 琼

校党委学生部 武装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金永东

成 员:黄愉清 温普强 卢希芬 校党委保卫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叶 林

副组长:袁 斌 郭 斌 成 员:孙华伟 朱 涛 校工会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唐宏光 副组长:蒙慧玲

成 员:吴 宁 段国蓉 李喜庆 校团委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高 山 副组长:鄢 澜 成 员:范庆军

校长办公室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邱 梅

成 员:马 萍 孟长生

校信息管理中心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许 春

成 员:向 芃 唐 俊 校人事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季春琳 副组长:姚立英

成 员:郑先扬 李 坤 校招生就业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朱晓辉 副组长:刘 猛 成 员:祝 蓉

校财务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陈秀蓉 副组长:刘用明 成 员:李绪兰

校审计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叶秀蓉 副组长:罗丽君 成 员:钟洪林

校档案馆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蔡永新 副组长:党跃武

成 员:林其钰 王世群 杨再辉

张丽萍周 萍

校设备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毛若萍 副组长:李 晖

成 员:黄公佐 郑晓兰 薛 为 校外事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晏世经 副组长:唐雪虹 成 员:朱虎成

校规建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文先容 副组长:崔 波

成 员:李远富 邱 伟 涂渝昆 校国资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车 坚

校教务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李天燕 副组长:张鲜元

成 员:陈敬贵 刘 黎 刘 念 校现代技术中心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李天燕 副组长:魏 星

成 员:刘格林 李俊清 毛华成 校研究生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杨志刚

成 员:左为民 陈谦明 赵修荣

何志伟余治中李 林 秦 艳

校科技处 医学遗传杂志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查之玲 副组长:蔡 兵 成 员:潘燕玲

校社科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王 艺 副组长:查 庆 成 员:文 萍

校医管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史冰川 成 员:韩 宇

校海外教育学院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陈 林

副组长:刘 荣 王建敏 成 员:严鹏程 石羽佳 校离退休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杨小蓉

成 员:全 旭 唐成良 校对外联络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周 密 副组长:华爱林 成 员:李 莉

校发展研究中心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组 长:王小燕

成 员:宛小燕 毛征友

后勤集团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主 任:王定昌 副主任:朱 良

委 员:黄 蓉 陈 岗 孙 莉 万海清

下载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办案规则》和《人事争议仲裁员管理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