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2014年解读

时间:2019-05-12 11: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力资源2014年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力资源2014年解读》。

第一篇:人力资源2014年解读

2014年人力资源管理趋势解读

前言:2013年已经接近尾声,众达朴信研究院结合过去几年中向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的经验,总结出在未来3-5年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能会面临的种种变革,并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做好应对变革的准备以及进一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系统和专业化

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六大模块之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国人的观念中,计划远没有实际的动作有意义,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是随着组织岗位、薪酬绩效、招聘培训、能力发展等模块的专业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来帮助企业更系统更专业的完成整体人力资源体系布局。另一方面,个性的员工、更高的流动性和快速增长的人工成本需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和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企业无法再如以往一样承担缺乏规划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损失。

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转型,从思维意识到工作重点进行转变

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承担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事务处理型角色、专业服务型角色和战略导向型角色。众达朴信认为,国内70%以上的企业仍然将人力资源定位在第一类角色,即事务处理型角色。人力资源工作者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离职管理、员工信息管理、薪酬统计、招聘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上,无法与业务部门形成有效的合作,更遑论指导其它部门的管理工作。

未来的人力资源定位将更多的向第二乃至第三类角色转变,大部分企业会将人力资源部门定位在第二类角色。人力资源部门也将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涉及政策的制定、流程的设计和分析规划等工作,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将更紧密。

三、中国企业已经进入营销管理时代,组织管理变革成发展趋势

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组织架构是分不开的。国内企业在经历了生产管理时代和销售管理时代之后,现在已经全面进入了营销管理时代。

在生产管理时代,企业只需要将产品生产出来就能够转化为效益,这时候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以生产流程为导向的直线型结构,各项职能尚未独立。进入销售管理阶段后,企业开始考虑将产品卖出去的事。这时候销售开始独立,与生产并立。而进入营销管理时代后,企业将更

多的思考的是“市场需要什么”.企业需要在自己和市场之间搭建桥梁,网络、研发、市场等职能纷纷独立,组织架构向复杂化精细化趋势发展。

四、能力管理已经提上日程

尽管职位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所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在某些情境下,应用职位管理模式则显得捉襟见肘,能力管理模式则开始被企业所接受,作为职位管理的有效补充。

这种情况随着90后迈入职场表现得愈加明显。80后的管理者成为了这些90后新职场人士职位晋升的阻碍,企业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对待这些颇具活力的新人,加入能力序列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得不提的是,在对待研发人员的时候,能力管理模式要比职位管理模式显得更为合适。

五、非经济性薪酬体现雇主品牌多样化、个性化

再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货币形式的薪酬是薪酬唯一的表现形式,以至于人们将其等价于薪酬看待。即使在最近几年,外延得到扩展的薪酬概念也大多限制在经济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经济性薪酬有着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将比经济性薪酬形式更能代表企业文化和品牌概念。在经济形式以外,它可以用任何形式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与众不同的灵活性:任何企业都有机会找到最能体现自己品牌文化的独特“薪酬”给付形式。

六、培训体系建设需要转变思维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大环境的人才紧缺将使其将在未来占据更重要的地位。通过行之有效的内部培养机制解决人才困境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策略之一。但是在搭建培训体系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则走进了误区,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却看不到收益。

众达朴信经过总结发现,企业在建立培训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完成四大转变。

首先,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培养特色人才。培训策略由搭建理论知识体系向开发企业特色课程转变,培养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与企业行为相一致的人才,增加人才培养计划最终落实到企业实践中的执行力。

其次,培训体系需要目标一致支撑企业经营策略。培养方向从单个活动向目标一致的支撑经营策略转变,从战略角度纠正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整合聚焦企业资源,培养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此外,企业需要将单一课程设计成完整的产品。工作重心由单个课程为主向培训产品转变,建立从任职资格到培养路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完整的学习体系,摆脱单一课程与现实脱节的窘境,切实为员工发展服务。

最后,企业需要落实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由人次、满意度等向能否有效提升企业经营转变,从结果上落实人才培养的效率,避免无用功,促使人才培养计划迅速有效地转变为企业盈利能力。

七、通过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人才梯队建设是当下人力资源领域一个热门的话题,众多的企业试图通过人才梯队建设解决自身的人才问题,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清楚人才梯队建设的内涵,许多企业甚至将人才梯队建设简单的等同于培训。

事实上,人才梯队建设最核心的目标是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众达朴信认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人才结构是花瓶型的:初学者和有经验者占据了大多数,骨干、资深和骨干仅占很小的部分。这往往造成了能做事的人忙碌在前线、初学者被撂在一边的窘境。而改变这种情形的办法就是优化人才结构,扩大骨干以上人才的规模,从花瓶型过渡到钻石型再到橄榄型。不可否认,培训是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人才梯队建设的结果是最终实现企业人才结构的持续优化。

八、人力资源数据化成为趋势

正如业界、媒体们所宣称的那样,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同样也渗透到了人力资源领域。

“拿调薪来说,在过去,调薪只是动动嘴的事,只要涨了就比原来强。但是现在不行了,信息的广泛交流不仅使企业更轻易的拿到竞争对手的数据,员工也一样可以看到别人的薪酬水平。这意味着企业调薪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市场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无论是薪酬、绩效还

是满意度或者人员流动,人力资源领域已经几乎被大量的数据所覆盖了。”这显示是大多数人力资源经理人的心声!

第二篇: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及解读

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就业创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对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循合法、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人力资源市场的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3]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商务、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在行业引导、服务规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其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对会员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诉求,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第二章 人力资源市场培育

第七条 国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激发人力资源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繁荣发展。

第八条 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

第十一条 国家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件。

第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3]

第三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经营活动的机构。第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下列服务,不得收费:

(一)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等信息发布;

(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

(三)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

(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六)办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接收手续;

(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服务。

第十六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公益性人力资源服务。

第十八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依法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应当自开展业务之日起15日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执行国家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第十九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符合条件的,颁发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自工商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分支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自工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办理完毕之日起15日内,书面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3]

第四章 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

第二十三条 个人求职,应当如实提供本人基本信息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等情况。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布或者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基本劳动报酬等招聘信息,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

用人单位自主招用人员,需要建立劳动关系的,应当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人力资源流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对服务期、从业限制、保密等方面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招聘简章、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经办人的身份证件、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并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

第二十八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应当制定组织实施办法、应急预案和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核实参加招聘会的招聘单位及其招聘简章的真实性、合法性,提前将招聘会信息向社会公布,并对招聘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举办大型现场招聘会,应当符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二十九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查和投诉处理机制,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不得泄露或者违法使用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第三十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不得改变用人单位与个人的劳动关系,不得与用人单位串通侵害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一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应当遵守本条例和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下列事项,并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价格等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一)营业执照;

(二)服务项目;

(三)收费标准;

(四)监督机关和监督电话。

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还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服务台账,如实记录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结果等信息。服务台账应当保存2年以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进行检查;

(二)询问有关人员,查阅服务台账等服务信息档案;

(三)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与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对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不得隐瞒、拒绝、阻碍。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的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其中,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结果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六条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经营情况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公示或者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公示报告的有关内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与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得要求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复提供。[3]

第三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把用人单位、个人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和失信情况等纳入市场诚信建设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第三十八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及有关规定,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第四十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畅通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举报投诉渠道,依法及时处理有关举报投诉。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擅自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关闭或者责令停止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未备案,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设立分支机构、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书面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发布的招聘信息不真实、不合法,未依法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给个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明示有关事项,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制度或者保存服务台账,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提交经营情况报告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五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二)在办理行政许可或者备案、实施监督检查中,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情形。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3]

内容解读

编辑

《条例》是系统规范在我国境内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求职、招聘和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活动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对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更好服务于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对人力资源市场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

一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设置限制流动的条件。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

二是落实改革要求,推进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明确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的服务事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需要取得行政许可,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实行备案管理;设立分支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需要书面报告。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是明确人力资源市场活动规范,促进市场主体诚信守法。个人应当诚实求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如实发布或者提供招聘信息,人力资源应当依法流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收集和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介绍从事违法活动;违法开展业务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四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提交经营情况报告,但是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行政机关不得要求其重复提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作用。[4]

条例解答

编辑

出台背景过程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用市场的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蓬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对创业就业和人力资源流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原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分别管理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已整合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发力,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渠道。现全国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2万家,从业人员58.37万人。2017年全年营业总收入1.44万亿元,帮助2.03亿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人力资源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分别依据原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的规章进行管理,不利于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二是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责任不明确、有效措施不多,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较低;三是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许可过多,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不利于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四是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跟不上“放管服”改革要求,存在“黑中介”、虚假招聘等侵害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亟须通过制定《条例》规范管理。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更好服务于就业创业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条例》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于2016年9月报请国务院审议。原国务院法制办收到送审稿后,先后两次征求中央有关单位、地方人民政府和部分行业协会的意见,赴地方进行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送审稿进行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条例》草案。2018年全国“两会”后,司法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条例》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2018年6月2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条例》。[5]

制定总体思路

《条例》在制定思路上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巩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改革成果,对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统一规范;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的人力资源市场培育职责,明确市场活动规范,综合运用信息公示、随机抽查、国家标准、行业自律等监管手段,确保市场活力与秩序;三是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规定,将职业中介活动明确界定为行政许可事项,对其他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四是细化就业促进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上位法已有规定的内容,《条例》不再规定。[5]

政府职责规定

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条例》规定:一是国家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运用区域、产业、土地等政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并规范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等业态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三是引导和促进人力资源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合理流动,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设置限制流动的条件;四是鼓励开展平等互利的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5]

改革要求亮点

为了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条例》规定:一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免费提供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法规咨询等服务;二是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根据其所从事的业务规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应当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开展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就业和创业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承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的,只需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书面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四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行政许可或者经过备案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单及其变更、延续等情况。[5] 市场主体规定

为了促进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条例》规定:一是个人应当诚实求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如实发布或者提供招聘信息、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手续,人力资源应当依法流动;二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采取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不得介绍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违法活动;三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现场招聘会、开展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应当遵守相应的活动准则;四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营业执照、收费标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事项;五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违法开展业务等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5]

监管具体措施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条例》规定:一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进入被检查单位等监督检查措施;二是监督检查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向社会公示;三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法提交经营情况报告;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获取的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得要求其重复提供;四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五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活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服务;六是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查处人力资源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予以配合;七是国家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5]

第三篇:内控应用指引解读3——人力资源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夯实企业发展基石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古今中外,在影响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或组织发展的因素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因素;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指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所有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其组织架构和战略目标确定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实际情况,财政部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中,从优化内部环境的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单独立项,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旨在促进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核心和要义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图实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健全和实施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企业可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引进需要的人,淘汰富余的人,建立干

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搞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为企业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在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企业竞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人力资源都是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

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机制和制度,才能凝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在于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行有效、积极向上的精英团队。可以说,正是因为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才不断增强,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长久的发展优势。

第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之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两者的关系中,发展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政策;反过来,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又对发展战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决策才不会失误;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从事研究与开发;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才能激发全体员工为实现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最终确保发展战略有效贯彻落实,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二、人力资源指引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指引的必要性和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和退出等,分为三章共十四条。其核心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切实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合理引进和开发人才,用好和盘活现有人才,强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全面提升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才和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切实做到使每位员工都投身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中。

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团队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领域。企业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是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管理人员,其中,董事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决策层团队要具有战略眼光,具备对国内、国际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要对同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具有很强的认知度。决策层决策失误,很可能葬送企业的前程。现代化企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促进企业决策层处于优化状态。

执行层通常是指经理层。经理层应当树立的重要理念就是执行力。企业科学的发展战略必须通过经理层强有力的贯彻实施才能实现;否则,再好的发展战略如果执行不力,也会导致经营失败。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必须能够引进优秀的管理团队,其中,总经理人选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型企业不断创新引进优秀高管人才的方法,向国内外聘请职业经理人,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一个从事实业且提供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凸显专业技术人员团队的重要性。此类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命脉。企业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致力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能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升,使全体员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甘愿为企业发展贡献终生。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风险

人力资源指引按照优化人力资源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三个方面的重要风险。

(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如前所述,在现代企业中,决策层和执行层对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关注这一重要风险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牛鼻子”。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如果发现重大风险,或对经营不利,应当及时评估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水平。

在对决策层和执行层高管团队的评估考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及早加以解决,避免企业面临崩溃或走向消亡。当然,也不完全限于高管人员,其他人员缺乏和过剩、结构不合理等,也可能影响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漏。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掌握企业发展命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资本”。就实现发展战略而言,核心专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同时也会对人力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留住核心专业人才,企业要有容纳人才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和环境;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要知人善任,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特别是,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企业技术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开展各种专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拓宽、深化和更新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约束

机制,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与有效的约束限制相结合。企业对于掌握或涉及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工作岗位的员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密,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三)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辞退员工、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等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为了避免和减少此类风险,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采取渐进措施执行退出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性化。

四、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

无论是新设立企业还是存续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都会遇到人力资源引进和开发问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总体资源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量上看,人力资源的引进要依据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从质上看,人力资源引进要符合相关能力框架、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从层次上看,人力资源的引进要注意区分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同时,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应依据相应的管理要求。

(一)高管人员的引进与开发

高管人员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不再重复,其引进与开发应当处于首要位置。企业应当制定高管人员引进计划,要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董事会在审议高管人员引进计划时,应当关注高管人员的引进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是否符合企业当前和长远需要,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设定和能力要求,是否设定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引进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引进的高管人员必须对企业所处行业及其在行业的发展定位、优势等有足够的认知,对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充分的认同;同时,必须具有全局性的思维,有对全局性、决定全局的重大事项进行谋划的能力;必须具有解

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必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有广阔的思路和前瞻性、宽广的胸怀等;必须精明强干并具备奉献精神;在引进高管人员过程中,还要坚持重真才实学。不唯学历。在高管人员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干事业的环境,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显现,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领导者。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开发

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核心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和研发。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普遍都在开展自主创新,推进企业技术升级,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发展战略的情况下,企业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大胆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我所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既要满足企业当前实际生产经营需要,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适量储备人才,以备急需;既要注重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其道德素质、协作精神以及对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要注重知识持续更新,紧密结合企业技术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等继续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拓宽、深化和更新知识。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

(三)一般员工的引进与开发

一般员工占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大部分,主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线。一般员工通常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往往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计划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一般员工。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注意招收那些具有一定技能、能够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员工,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在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变化较快的今天,企业要根据组织生产经营需要,不断拓展一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升一般员工的技能和水平。同时,要善待一般员工,在最低工资标准、保险保障标准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或地区要求办理,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

五、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

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使用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员工队伍充满活力,保证员工连续的职业生涯,并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同时,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员工队伍持续保持优化状态,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理性对待人力资源退出,致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良性循环。

(一)人力资源的使用

企业应当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制度;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企业要注意发挥绩效考核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作用,注重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

人力资源的使用,应当重视打破“大锅饭”体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必然损害全体员工的利益,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走向衰亡。有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干的,一个看的,一个捣乱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是非常危险的。必须要改革人力资源使用制度和机制,彻底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绩效考评结果应当着重运用于改进工作绩效、薪酬及奖金的分配、职务调整、培训与再教育、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作为员工退出的重要依据等多方面。

绩效考核要与薪酬相挂钩,要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既体现效率优先又兼顾公平,杜绝高管人员获得超越其实际贡献的薪酬;同时,要注意发挥企业福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既吸引企业所需要员工、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同时 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士气及对企业的认可度与忠诚度。

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策略,通过对人才压担子、给路子、搭梯子、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

真正做到量才适用、人事相宜,什么等级的人就安排什么等级的事。切实做到人才使用科学合理,既使人才感到轻微的压力,但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工作职位稍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精神。

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克服人力资源管理的“疲劳效应”。在人才发展最好时,要适时地调整岗位和职位,使之始终处于亢奋期和临战状态。

(二)人力资源的退出

建立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只进不出,人力资源就会造成滞胀,严重影响企业有效运行。实施人力资源退出,可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团队的精干、高效和富有活力。通过自愿离职、再次创业、待命停职、提前退休、离岗转岗等途径,可以实现不适合于企业战略或流程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退出,让更优秀的人员充实相应的岗位,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的退出必须以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为前提,同时还需要相关的环境支撑。第一,要在观念上将人员退出机制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之中,使人力资源退出从计划到操作成为可能,同时获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退出标准,使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程序化、公开化,有效消除人力资源退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人力资源退出一定要建立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一方面,退出方法要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要有书面材料记录员工相关行为,使员工退出具有充分证据;另一方面,在实施退出时,要注意和劳动部门做好沟通,并按《劳动法》规定,给予退出员工相应补偿金额。

总之,为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应当注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同时,还应当定期对其制定的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企业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企业长远战略和价值提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四篇:3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人力资源

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人力资源

相关阅读: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组织架构、财政部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发展战略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古今中外,在影响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或组织发展的因素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源因素;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指出“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所有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其组织架构和战略目标确定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实际情况,财政部在会同有关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中,从优化内部环境的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单独立项,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旨在促进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以下三

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

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核心和要义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图实现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健全和实施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企业可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引进需要的人,淘汰富余的人,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搞活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让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为企业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在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企业竞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人力资源都是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

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机制和制度,才能凝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在于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行有效、积极向 上的精英团队。可以说,正是因为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才不断增强,才能在竞争中保持

长久的发展优势。

第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实现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之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在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两者的关系中,发展战略决定了人力资源政策;反过来,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又对发展战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决策才不会失误;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从事研究与开发;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才能激发全体员工为实现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最终确保发展战略有效贯

彻落实,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二、人力资源指引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指引的必要性和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和退出等,分为三章共十四条。其核心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切实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合理引进和开发人才,用好和盘活现有人才,强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全面提升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才和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切实做到使每位

员工都投身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中。

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团队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领域。企业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是决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管理人员,其中,董事长的作用不可忽视。

决策层团队要具有战略眼光,具备对国内、国际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要对同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具有很强的认知度。决策层决策失误,很可能葬送企业的前程。现代化企业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促进企业决策层处于优化状态。

执行层通常是指经理层。经理层应当树立的重要理念就是执行力。企业科学的发展战略必须通过经理层强有力的贯彻实施才能实现;否则,再好的发展战略如果执行不力,也会导致经营失败。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必须能够引进优秀的管理团队,其中,总经理人选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型企业不断创新引进优秀高管人才的方法,向国内外聘请职业经理人,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一个从事实业且提供高科技产品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凸显专业技术人员团队的重要性。此类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激发科技 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命脉。企业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致力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能够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升,使全体员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甘愿为企业发展贡献终生。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风险

人力资源指引按照优化人力资源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三个方面的重要风险。

(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企业发展战略难以实现。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如前所述,在现代企业中,决策层和执行层对于实现企业发

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关注这一重要风险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牛鼻子”。也就是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如果发现重大风险,或对经营不利,应当及时评估决策层和执行层的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和水平。

在对决策层和执行层高管团队的评估考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应当通过有效方式及早加以解决,避免企业面临崩溃或走向消亡。当然,也不完全限于高管人员,其他人员缺乏和过剩、结

构不合理等,也可能影响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漏。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掌握企业发展命脉核心技术的专业人员。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甚至国家秘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资本”。就实现发展战略而言,核心专业人才的流失,无疑会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同时也会对人力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留住核心专业人才,企业要有容纳人才共同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和环境;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要知人善任,相信人才、依靠人才,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特别是,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不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紧密结合企业技术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开展各种专业培训等继续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拓宽、深化和更新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与有效的约束限制相结合。企业对于掌握或涉及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机密的工作岗位的员工,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防止企业的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密,给企业带来严

重后果。

(三)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企业声誉受损。这一风险侧重于企业辞退员工、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等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为了避免和减少此类风险,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源退出机制,采取渐进措施执行退出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

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性化。

四、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

无论是新设立企业还是存续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都会遇到人力资源引进和开发问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总体资源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从量上看,人力资源的引进要依据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从质上看,人力资源引进要符合相关能力框架、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从层次上看,人力资源的引进要注意区分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同时,人力资

源的开发也应依据相应的管理要求。

(一)高管人员的引进与开发

高管人员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不再重复,其引进与开发应当处于首要位置。企业应当制定高管人员引进计划,要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董事会在审议高管人员引进计划时,应当关注高管人员的引进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是否符合企业当前和长远需要,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设定和能力要求,是否设定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引进方式。通常情况下,企业引进的高管人员必须对企业所处行业及其在行业的发展定位、优势等有足够的认知,对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充分的认同;同时,必须具有全局性的思维,有对全局性、决定全局的重大事项进行谋划的能力;必须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必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有广阔的思路和前瞻性、宽广的胸怀等;必须精明强干并具备奉献精神;在引进高管人员过程中,还要坚持重真才实学。不唯学历。在高管人员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创造良好的干事业的环境,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显现,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领导者。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开发

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核心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和研发。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普遍都在开展自主创新,推进企业技术升级,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企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发展战略的情况下,企业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大胆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我所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既要满足企业当前实际生产经营需要,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适量储备人才,以备急需;既要注重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同时也应注意其道德素质、协作精神以及对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要注重知识持续更新,紧密结合企业技术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等继续教育,帮助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拓宽、深化和更新知识。同时,要建立良好的专业人才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

(三)一般员工的引进与开发

一般员工占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大部分,主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线。一般员工通常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往往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计划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一般员工。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注意招收那些具有一定技能、能够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员工,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在经济发展迅速、环境变化较快的今天,企业要根据组织生产经营需要,不断拓展一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升一般员工的技能和水平。同时,要善待一般员工,在最低工资标准、保险保障标准等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或地区要求办理,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

五、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

人力资源的使用与退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使用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员工队伍充满活力,保证员工连续的职业生涯,并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同时,为了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员工队伍持续保持优化状态,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理性对待人力资源退出,致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系统良性循

环。

(一)人力资源的使用

企业应当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以此作为确定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分配激励制度;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企业要注意发挥绩效考核对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引导作用,注重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

人力资源的使用,应当重视打破“大锅饭”体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必然损害全体员工的利益,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甚至走向衰亡。有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干的,一个看的,一个捣乱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是 非常危险的。必须要改革人力资源使用制度和机制,彻底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绩效考评结果应当着重运用于改进工作绩效、薪酬及奖金的分配、职务调整、培训与再教育、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作为员工退出的重要依据等多方面。

绩效考核要与薪酬相挂钩,要切实做到薪酬安排与员工贡献相协调,既体现效率优先又兼顾公平,杜绝高管人员获得超越其实际贡献的薪酬;同时,要注意发挥企业福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既吸引企业所需要员工、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同时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士气及对企业的认可度与忠诚度。

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策略,通过对人才压担子、给路子、搭梯子、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

真正做到量才适用、人事相宜,什么等级的人就安排什么等级的事。切实做到人才使用科学合理,既使人才感到轻微的压力,但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工作职位稍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精

神。

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克服人力资源管理的“疲劳效应”。在人才发展最好时,要适时地调整

岗位和职位,使之始终处于亢奋期和临战状态。

(二)人力资源的退出

建立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只进不出,人力资源就会造成滞胀,严重影响企业有效运行。实施人力资源退出,可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团队的精干、高效和富有活力。通过自愿离职、再次创业、待命停职、提前退休、离岗转岗等途径,可以实现不适合于企业战略或流程的员工直接或间接地退出,让更优秀的人员充实相应的岗位,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目标。

人力资源的退出必须以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为前提,同时还需要相关的环境支撑。第一,要在观念上将人员退出机制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企业文化之中,使人力资源退出从计划到操作成为可能,同时获

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退出标准,使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程序化、公开化,有效消除人力资源退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人力资源退出一定要建立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一方面,退出方法要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要有书面材料记录员工相关行为,使员工退出具有充分证据;另一方面,在实施退出时,要注意和劳动部门做好沟通,并按《劳动法》规定,给予退

出员工相应补偿金额。

总之,为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应当注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机制;同时,还应当定期对其制定的人力资源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企业整体团队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企业长远战略和价值提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五篇:人力资源

网络有奖征文活动启事

[提要]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中发〔2010〕1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和大庆领导小组、大庆办的统一部署,区党委宣传部网络处联合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网于近期共同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网络有奖征文活动。

一、活动主题

征文内容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回顾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壮丽凯歌的光辉历程;反映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反映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要充分反映和平解放以来,我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全区各族人民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建设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小康西藏、生态西藏,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征集要求

征文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这两个重大主题,充分反映全国尤其是西藏发生的重要变化。作者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认识,从小处写起、从细微处入手,反映主旋律、大主题。

征文主题要突出,内容要真实,表述清晰生动、文笔自然清新,体裁不限,必须为原创作品,字数在4000字以内。

三、参与方式

1、活动期间,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和中国西藏之声网在首页显著位置分别开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型专题,并开通互动栏目。

2、中国西藏网网民可将稿件投至tibet-new网络有奖征文活动启事

时间:2011-04-22 08:37:16来源:西藏日报作者:

------------------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提要]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中发〔2010〕1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和大庆领导小组、大庆办的统一部署,区党委宣传部网络处联合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网于近期共同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网络有奖征文活动。

一、活动主题

征文内容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回顾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壮丽凯歌的光辉历程;反映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成就;反映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要充分反映和平解放以来,我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全区各族人民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建设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小康西藏、生态西藏,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征集要求

征文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这两个重大主题,充分反映全国尤其是西藏发生的重要变化。作者要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认识,从小处写起、从细

微处入手,反映主旋律、大主题。

征文主题要突出,内容要真实,表述清晰生动、文笔自然清新,体裁不限,必须为原创作品,字数在4000字以内。

三、参与方式

1、活动期间,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和中国西藏之声网在首页显著位置分别开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型专题,并开通互动栏目。

2、中国西藏网网民可将稿件投至tibet-news@vip.sina.com

中国西藏新闻网网民可将稿件投至postmaster@chinatibetnews.cn

中国西藏之声广播网网民可将稿件投至zhw@tibetradio.cn

广大干部职工、青年学生可将稿件投至gswm2007@163.com3、邮件标题请注明“9060征文”,投稿人须在邮件中注明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最好是手机)。

四、时间安排

本次活动自2011年4月25日至7月20日止。具体分三个阶段:第一、征集阶段(4月25日-6月30日);第二、评定公示阶段(7月1日-7月10日);第三、表彰奖励阶段(7月11日-7月20日)。

五、征文评选奖励

1、征文经初步评选后,将在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网上发表。凡被采用发表的征文作品将参加最后奖项评定。

2、评选结束后,主办方将举行颁奖仪式,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奖项设置为:特等奖1名,奖金5000元;一等奖2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5名,奖金2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1000元。

六、联系咨询

有关本次活动的详细情况可登陆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广播网查询,咨询电话:0891-6346321(含传真)。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网络处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新闻网

中国西藏之声网

s@vip.sina.com

中国西藏新闻网网民可将稿件投至postmaster@chinatibetnews.cn

中国西藏之声广播网网民可将稿件投至zhw@tibetradio.cn

广大干部职工、青年学生可将稿件投至gswm2007@163.com3、邮件标题请注明“9060征文”,投稿人须在邮件中注明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最好是手机)。

四、时间安排

本次活动自2011年4月25日至7月20日止。具体分三个阶段:第一、征集阶段(4月25日-6月30日);第二、评定公示阶段(7月1日-7月10日);第三、表彰奖励阶段(7月11日-7月20日)。

五、征文评选奖励

1、征文经初步评选后,将在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网上发表。凡被采用发表的征文作品将参加最后奖项评定。

2、评选结束后,主办方将举行颁奖仪式,并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奖项设置为:特等奖1名,奖金5000元;一等奖2名,奖金3000元;二等奖5名,奖金2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1000元。

六、联系咨询

有关本次活动的详细情况可登陆中国西藏网、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之声广播网查询,咨询电话:0891-6346321(含传真)。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网络处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新闻网

中国西藏之声网

下载人力资源2014年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力资源2014年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

    蓬莱阁及蓬莱水城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这里山海相依、风光旖旎,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积淀。特......

    人力资源范文

    美国的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一般设在专门的School of Labor Relations/Industrial Relations下面,也有一大部分都是在商学院,比如像明尼苏达双子城就设在管理学院下面。有的项目也......

    人力资源精选

    1.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应该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作为国民经济资源的一个特殊部分,具有以下七......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科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协同有关部门人事和劳动工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制订公司人事和劳动工资计划,经公司领导......

    人力资源

    你是东方升起的朝霞,鲜红是你不尽的追求,金黄是你永远的新装,铁锤伴你做一路先锋,镰刀振起你高翔的翅膀。你是全方位导航的灯塔—艺开创一片新天地,一辈子情谊记心里,年年岁岁庆七......

    人力资源

    这是一名人力资源总监在某网站上发表的文章,原文如下:最近给十多个应聘人力资源经理的人选做面试,让我大跌眼镜,发现现在的人一是胆大不自量力,二是极其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三是专业......

    人力资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第一节 总则 一、人力资源应用指引的目的及依据 为了引导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人力资源

    海 尔 集 团 案 例 分 析 1,结合海尔企业相关资料分析: 1)海尔的员工培训有何特色? (20分) 答:第一,海尔员工培训最大的特点也是最主要的思路是要“以人为本”,以后的一切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