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完善铁路企业内控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铁路企业内控制度的几点思考
内设
摘要
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和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铁路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为铁路企业完善运营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提升铁路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增强抗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铁路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关键词铁路企业内控制度监督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随着铁路企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路局直管站段后,路局及基层站段的管理跨度、控制难度明显加大,在管理的范围、对象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项内部管理工作在布局调整过程后出现了
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尤其是今年以来刘志军腐败落马案、铁道部天价宣传片事件,京沪高铁1.87亿元挪用案,这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经济大案背后,无不隐射出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失,更使大家认识到,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体系,才能彻底解决舞弊、腐败和管理不当的问题。
一、铁路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铁路企业采用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制度,铁道部作为出资人具有绝对的控股权,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兼具政府和企业的双重身份职能,既是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又直接经营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运输企业组织庞大,涉
1及的子公司和部门很多,但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完整,几乎所有铁路运输企业都既没有设立董事会也没有监事会,管理者既承担了管理职能,又扮演了监督的角色。决策程序烦琐而又“一言堂”,在运营上表现为“预算软约束”,投资风险没有明确的承担主体,再加上领导者主观意识较大,致使企业内部控制缺乏严肃性与规范性,造成在资产管理、重大投资等方面出现严重失误。
(二)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铁路企业的许多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资产安全控制、资金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还有相当数量的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整章建制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业务动作过程中环环相扣、互相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使得现有的内控制度无论从其管理方式、设计内容、动作效能等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补救性。
(三)人力资源政策缺乏科学性。人力资源政策不利于铁路吸引高素质人才,难以满足高速发展铁路建设事业的需要。首先是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严重,远远不能满足现场需要。其次是人才选拔培养不力,晋升制度不合理。铁路企业对人的管理仍采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干部行政任命制度,干部提拔使用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许多优秀职工在企业中缺乏脱颖而出的机会。对优秀职工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计划培养,使职工无法得到系统的学习和发展,看不到前途,于是志向远大的纷纷跳槽,认同现状的得过且过。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铁路系统频频爆发经济腐败的案件,正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引发的控制漏洞。大多数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的职能,有相当一部分企
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审计对象也往往是会计报表、账薄、凭证及相关资料,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其次,铁路企业对某些业务的控制执行不完全到位,未建立起反舞弊情况通报制度,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无法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力度迄待提高。
二、完善铁路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变铁路“一股独大”的现状,创造条件,让其他投资者进入铁路运输企业,参与铁路经营发展。一是强化董事会职能,进一步完善董事制度,建立董事会结构的制衡机制,增加专职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能较好地解决企业经理人员内部操控的问题。二是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
二、完善铁路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铁路运输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变铁路“一股独大”的现状,创造条件,让其他投资者进入铁路运输企业,参与铁路经营发展。一是强化董事会职能,进一步完善董事制度,建立董事会结构的制衡机制,增加专职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能较好地解决企业经理人员内部操控的问题。二是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应从管理、内控、财务等方面出发,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坚持以相关法律法规为监督工作依据,既监督又促进,发挥重要的威慑与警示作用。
(二)提高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以提高铁路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为突破口,提高内部监管力度。首先要消除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偏见,打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
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出表率,带头执行,公正的组织、协调各种关系,从而较好的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管理。其次,在职工中不断加强正确的思想引导与知识宣传,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注意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风气,养成良好的风险与监管意识。只有提高企业管理层和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从而促进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和实施。
(三)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激励员工,使得人尽其才,人适其用,并且能使员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完善对员工的聘用、评价、培训、奖励、处罚等人力资源制度,健全和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健全针对内部控制状况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内部控制的状况与基层单位负责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强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进而完善并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
(四)实施有效的监督与审计,建立反舞弊通报制度。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除审核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外,还应将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向企业管理层提出的审计报告中,应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评价,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控制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监督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筹划建立反舞弊情况通报制度,将反舞弊纳入工作内容。铁路企业应设立举报机制,由内审部门负责受理在各个方面的违规和舞弊行为的举报,并进行相应的调查。反舞弊审计与调查结束后,对情节轻微且未给铁路企业造成损失的,由内审部门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通
报批评;对情节较重或给铁路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根据铁路企业制度规定处理有关单位和人员;对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移交相关法律部门采取法律行动。今后,内部控制的发展并不一定朝着固定模式延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就越重要,内部控制制度必将在摸索前进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逐渐成为我国铁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实力与长远发展的战略共识。参考文献:[1]王永莲.健全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途径的探讨.中国对外贸易[2]陆瑾.关于内部控制的若干思考.新会计.2009(2).[3]申蕾.浅谈加强铁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01).[4]何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铁路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学习与探索.2009(04).
第二篇:企业内控制度
青岛青安光电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分公司及子公司可以参照本制度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第四条 内部控制的制订原则
1、合法性原则。本制度的制订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2、全面性原则。本制度的制定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3、重要性原则。本制度的制订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4、有效性原则。本制度相关具体业务控制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全体员工应当自觉维护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地纠正和处理。
5、制衡性原则。本制度制订的七项具体业务控制,涉及的企业的机构、岗位设臵和权责分配科学合理并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6、适应性原则。本制度制订的七项具体业务控制,合理体现了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
7、成本效益原则。本制度的制订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第二章 货币资金
第五条 本制度所称的货币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第六条 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需明确,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应合理; 2.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单的核对应当按规定严格执行;
3.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有完整的记录,银行印 鉴和有关印章的管理应当严格有效。
第七条 货币资金不相容岗位包括: 1.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 2.货币资金的保管和盘点清查; 3.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和审计监督。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等级工作。
第八条 货币资金的审核批准程序:申请→审批→复核→支付。
第九条 企业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不得坐支现金。第十条 企业需指定专人定期与银行对账,并指派对账人员之外的其他人员进行 审核,确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相符。
第十一条 企业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如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第十二条 会计印章管理的要求。
1.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2.银行印鉴的个人名章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会计人员管理。3.现金收(付)讫章、银行转讫章由出纳员管理。
4.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等印章,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管理。5.会计人员印章应由本人自行保管使用。
6.会计印章保管人员应当按照规定用途和范围使用,不准交由非责任人使用,不准在空白单证及纸张上用印。
7.会计印章一般不得携带出公司使用。确因工作需要携带出单位使用的,须经公司负责人或其授权人批准,并由保管人监督使用。
第十三条 票据管理的要求。
1.空白支票等银行票据和其他有价证券由出纳员保管。
2.发票应由专人保管使用,按照规定开具发票。发票的盖章、领用备查登记应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指定专人负责。发票开具人员从指定人员处领用发票后,会计人员进行备查登记。发票存根联应交存会计机构存档。
第三章 采购与付款
第十四条 本制度所称的采购与付款是指企业外购商品并支付款项的行为。企业外购劳务并支付价款的控制可参照执行。
第十五条 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1.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臵和人员配备应当合理; 2.请购依据应当充分,请购事项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3.采购与验收的管理流程及有关控制措施应当清晰,对供应商的选择、采购方式的确定、采购合同的签订、购进商品的验收等应当明确;
4.付款方式、程序、审批权限等应当明确。第十六条 企业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包括: 1.请购与审批 2.询价与确定供应商 3.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核 4.采购、验收与相关的会计记录 5.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第十七条 各部门负责人根据部门需求和库存情况做出商品申购计划,填写物品申购单,报值班领导审核,上交仓库主管审批,仓库主管根据仓库库存情况及各部门总需求制定采购计划。
第十八条 根据审批后的采购计划成立询价小组,询价小组制定具体的询价方案,编制询价文件,通过收集信息来确定被询价供应商的名单,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报价单、售后服务承诺及相关优惠条件确定二至三名候选供应商,将供应商名单上报,按审批后的意见确定最终供应商并进行采购。
第十九条 购回商品交仓库管理员验收,仓库管理员凭采购单及销货清单清点货物,填写入库单。采购部根据入库单及收到的发票填写付款申请,财务中心依据合同协议、发票等对付款申请复核后,按规定权限逐级审批后同意付款。
第二十条 由于质量或规格不符等原因要退换货的,仓储部门需对符合退、换货条件的商品办理出库手续,并做好退换货的记录,记录退换货的日期、货物名称、数量、购货日期、供应商、批准人等。如需退货,采购部门应向财务中心确认是否已部分或全部付款,若已付款,由财务中心尽快联系供应商收回货款。对换回货物严格按照购进货物验收、入库的程序办理。第四章 存货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所称存货,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主要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
第二十二条 存货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1.存货的验收、领用、盘点及处臵的控制流程清晰;
2.存货成本核算方法、跌价准备计提等会计处理方法符合国家规定。
第二十三条 仓储部门仓库管理员要对预备入库的商品的数量、质量进行检测,审核送(收)货单,并与实物一一核对,无误后,方可入库,仓库管理员按物品的品名、规格、数量、单价、金额开具一式三联的入库单(一联仓库留存、一联交采购部门留存、一联送交财务中心登记入账)。由供应商直接运抵现场使用的货品:公司采购、仓储及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必须到现场验收,办理交接手续,并签字确认,生成入库单和领用单,入库单交采购员签字确认,领用单交领用部门签字确认。
第二十四条 仓储部门必须设臵存货明细账,仓库管理员根据存货入库单,详细登记存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及金额等。财务中心审核采购合同、入库单及采购发票等单据是否准确、真实,经审核无误后按相关会计规定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中心每月对仓库管理员存货明细账进行稽核确认。
第二十五条 存货领用时,仓库管理员应按存货的品名、规格、数量、单价、金额开具一式三联的领用单(一联仓库自存、一联领用部门留存、一联送交财务中心登记入账),领用人员需在领用单上签字确认,仓库管理员按领用单登记存货明细账。
第二十六条 公司仓储部门每月按存货的品种进行抽盘,每季进行全面盘点一次,填写盘点表,并与财务中心账表数据核对,对盘点差异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按相关规定上报,仓储部门根据审批意见进行处理。第二十七条 财务中心按公司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正确核算存货的实际成本,至少每年根据仓储部门及采购部门等提供的资料进行存货跌价准备分析,需计提跌价准备的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五章 固定资产
第二十八条 本制度所称的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的有形资产。
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1.固定资产取得依据应充分适当,决策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2.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及处臵等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 3.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处臵等会计处理符合国家规定。第三十条 对一般固定资产的采购由使用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采购申请,待批准后交由采购部门采购;
对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需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评价,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报公司股东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第三十一条 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依据申购单、送货单及发票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进行验收,并填制验收直拨单将固定资产交付给申购部门。
第三十二条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制定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固定资产丢失、损坏等现象发生;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能及使用情况提出维修计划,由维修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后实施;使用部门确定哪些固定资产需办理保险,按确定的结果报批,根据批准后的意见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财务中心会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并负责固定资产的盘点,填写盘点表,与财务账表核对,同时需确认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归属。对盘点的盈亏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根据合理的证据及按规定权限审批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第三十四条 财务中心审核采购合同、验收单及发票等单据是否真实、完整,按审核无误的单据进行账务处理;年末根据相关资料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准备分析,对应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六章 成本费用控制
第三十五条 本制度所称的成本是指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垫付的款项。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除成本之外的其他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第三十六条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1.成本费用定额、成本费用计划编制的依据应当充分适当,成本费用事项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
2.成本费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及考核的流程应当清晰,对成本费用核算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第三十七条 根据公司成本费用的历史数据、人力及物力的状况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运用本量利分析、定量及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公司的成本费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制定合理的成本费用目标。成本费用预测应符合费用最少,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期限来制定成本费用的定额标准。根据公司成本费用预测决策形成的成本费用目标,建立成本费用的预算制度,通过编制成本费用预算,将成本费用目标具体化。
第三十八条 将费用支出根据其属性分解落实到职能部门,实行归口管理。1.办公用品的支出由行政管理部控制,行政管理部经理为主要负责人。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向行政管理部提出经各部门经理审核后的采购申请,由后勤主管根据库存物品情况,提出采购意见及清单,报行政管理部经理及总经理审批后采购。
2.人工成本由人事部控制,人事部经理为主要责任人。3.车辆维护修理费的支出由维修部归口管理,维修项目实行分类管理,修理合同、修理费支出按照规定权限执行。
4.其他费用的责任部门为费用实际支出部门和财务中心门,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
5.费用审批程序及审批权限按照各项费用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发生的接待费用、差旅费用、其他日常费用的报销,由经办人填制付款审批单,提交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审核,报分管领导审批,出纳复核并办理付款。
第三十九条 财务中心对费用支出原始单据和有关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报销,根据费用报销单等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凭证。
第四十条 公司定期对费用支出进行费用分析,定期对相应的成本费用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和奖惩。通过成本费用考核促进各责任中心合理控制经营成本及各种耗费。
第七章 财务报告的编制
第四十一条 本制度所称的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第四十二条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1.在准备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有关对账、调账、差错更正等流程控制要求明确;
2.财务报告的起草、审核批准等流程应当规范。
第四十三条 根据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当期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分析,评价,特别关注是否存在滥用或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不恰当调整会计估计的情形。对会计报表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按规定的权限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审议。
第四十四条 财务人员在日常会计处理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对账,将会计账簿与实务资产、会计凭证、往来单位或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账实相符、账证相符及账账相符。
财务人员在审核凭证的过程中,对发现串户、记账科目使用错误、借贷方向错误等差错时,向有关制证人员等询问后或根据原始凭证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四十五条 财务报告的编制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格式和内容,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不得漏报或者任意进行取舍。
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通过人工分析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检查会计报表之间、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重点对下列项目进行校验: 1.会计报表内有关项目的对应关系。
2.会计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数字的衔接关系。3.会计报表与附表之间的平衡及勾稽关系。
第四十六条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按相关标准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并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审议。
在审计过程中,公司需配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及时提供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资料,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沟通。对经讨论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的财务报告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发布。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相抵触的,以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准。本政策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审定。第四十九条 本制度由公司财务中心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五十条 本制度自2010 年 1月 1 日起执行。
岛青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10 年 1 月 1 日
青
第三篇: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发展战略。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
(三)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 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认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 企业应当根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指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 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 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 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 经济形式、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 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 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 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 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 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
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同意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计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财务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时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券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 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 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 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指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指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企业内控制度2
一、总则:方针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科学办法之一。
二、制订方针目标的依据
第一条: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利润等技术经济指标和其它要求。
三、方针目标编制的程序
第二条:在每年初,由工厂各分管厂长、工程师提出下工厂目标设想,厂务会集讨论,构成工厂方针目标指导思想,并由厂长下达指令。
四、方针目标的执行
第三条:方针目标展开必须要坚持以数据说话的原则,目标值尽可能定量化。其资料般包括品种、质量、生产潜力、科研技改、企业管理、技术经济指标、安全环保、礼貌生产思想交流工作、职工福利等。
五、方针目标的实施
第四条:为确保工厂方针目标的实现,工厂每年将组织两次分阶段PDCA循环,阶段PDCA循环计划由三办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工厂方针目标安排的进度和厂长的令制订。
六、方针目标的检查诊断与考核
第五条:方针目标管理设立一个综合部门,分设一至三个主要归口部门。归口部务必认真做好工厂方针目标的组织、实施、协调、检查和考核工作。
考核分类:
甲级:按目标进度要求实施,且效果较好成绩显著。
乙级:基本按目标进度要求实施、效果一般。
丙级:没有到达目标进度要求、效果较差且主要由主观努力不够所致。
奖惩措施:
第六条:对方针目标进行诊断评价,对甲级目标视其难易、效果好坏等给予表彰奖励,列入年终评选的重要条件;对只达丙级目标的要追究职责,认真分析原因,帮忙纠正,并根据实际状况给予经济惩罚。
第七条:各部门的方针目标应按计划要求进行定期的检查诊断,对存在的问题按职能分解落实。
企业内控制度3
恒泰长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恒泰长财”)作为广东精艺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艺股份”或“公司”)持续督导的保荐机构,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xx年修订)、《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保荐工作指引》(20xx年修订)、《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对精艺股份《20xx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内部控制规则落实自查表》有关内容进行了审慎核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保荐机构进行的核查工作
恒泰长财指派担任精艺股份持续督导工作的保荐代表人就精艺股份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情况等有关事项与精艺股份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内部审计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查阅了精艺股份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的相关资料、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投资者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文件以及其他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管理规则等,从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等多方面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核查,并对精艺股份《20xx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内部控制规则落实自查表》进行了逐项核查。
二、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根据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不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董事会认为,公司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根据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
日,公司未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未发生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因素。
三、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情况
(一)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公司按照风险导向原则确定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
1、纳入评价的主要单位包括:广东精艺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精艺万希铜业有限公司、广东精艺销售有限公司、芜湖精艺铜业有限公司、飞鸿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纳入评价范围单位资产总额占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资产总额的100%,营业收入合计占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总额的99.51%。
2、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有: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制度建设、资金活动、资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管理、子公司管理、关联交易、对外担保、期货套保、风险投资等业务。
(1)组织架构
公司建立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为主体、规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战略规划设置了与公司生产经营和规模相适应的组织职能机构和二级产业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授权、检查和逐级负责制度,贯彻了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形成了相互制衡机制,保证了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指令的贯彻执行,保障了公司运营的规范有序运行。
(2)企业文化
随着经营形式的变化,公司以“为员工提供适合培育才智发现的多元化、包容的环境,创造并传递创新知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多元化产业集团”为企业愿望,秉承“尊重知识、认同价值、责任分清、利益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现了公司持续、稳健、和谐发展。
(3)人力资源
公司建立和实施了较科学的聘用、培训、教育、考核、奖惩、晋升、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对人员引进、劳动合同订立、考勤管理、薪酬结构、绩效奖惩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4)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及需要,20xx公司制定了《风险投资管理制度》、《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实施细则》、《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实施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修订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5)资金活动
针对资金管理工作,公司及各重要业务子公司均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资金使用审批、对外投资、货币资金管理等方面。公司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确保公司资金使用符合合理性、效率性、安全性的原则,确保为公司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6)资产管理
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公司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管理、处置以及相关财务核算进行了明确规定。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及记录,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护固定资产安全。
(7)销售业务
各销售机构在管理层的指导下,对行业和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按照公司项目发展战略和总体运营目标,制定、调整销售计划和销售策略,确保销售业务的顺利进行。
(8)财务报告
公司财务部门直接负责编制公司财务报告,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政策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内控制度的规定完成工作,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
针对公司财务报告,公司按照规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在审计基础上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公司财务报告不存在重大差错。同时,对于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工作,按照公司信息披露管理的制度执行,在此过程中对相关内幕信息知情人进行及时的登记监督,保证公司财务信息不会提前泄露。
(9)信息披露
公司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投资者关系管理办法》、《内幕信息知情人管理制度》、《外部信息使用人管理制度》、《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独立董事报告工作制度》等制度规定,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传递范围,做好对信息的合理筛选、核对、分析、整合,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利用EAS、ERP系统、内部局域网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使得各管理层级、各部门、各业务单位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传递更迅速、顺畅,沟通更便捷、有效。
(10)子公司管理
为加强子公司的管理,确保子公司规范、高效、有序的运作,促进子公司健康发展,提升公司整体资产运营质量,维护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等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子公司管理制度》。截止20xx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四家全资子公司。按制度要求,公司主要通过向各控股子公司及参股公司委派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加强对其财务工作监督,重大信息沟通和日常工作监管等方式对控股子公司及参股公司进行监控,上述控股子公司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
企业内控制度4
(一)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中的要素很多,有价值观、组织结构、控制目标、员工能力、激励与诱导机制、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要做好如下工作:
1、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
2、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控制主体解决了由谁进行内部控制的问题,而控制目标则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控制的问题。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应包含四个层次的经济主体,相应地,企业内部也有四种控制主体,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他们有各自的控制目标?押股东的目标是财富 最大化?鸦经营者的目标是不断增加经营效益;管理者的目标是完成责任目标、获得业务运行的真实报告;普通员工的目标是遵从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3、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整个公司活动实行监督的一种方法,包括很多内容,如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实施先进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要能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全员控制意识,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1、针对人员的控制。
(1)职责分离。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于企业的一切交易或事项都应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地划分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2)工作流程。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对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的办法,在工作流程图中明确规定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工作流程图设计的目的应达到使管理的过程标准化,也就是说,要能够做到让不同的人按照工作流程图去做同样的工作,得到的工作结果将是相同的。
(3)票据与记录控制。实行票据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票据进行预先编号,所有作废的票据都要妥善保存,对已经使用的票据由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消号,并及时与票据保管人员进行核对,以防止交易漏记或重复记录现象,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能够及时准确入账。
(4)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主要是指限制接近资产和接近重要记录,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保护资产和记录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在采取电算化核算的情况下,每个岗位只能使用自己设置的密码接触由自己负责的数据,复核岗位只能进行数据查询和复核,而不能具备修改已经形成数据记录的权限。
(5)绩效考评。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通过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也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2、针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活动。在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中,信息系统产生的舞弊现象比手工操作更具隐蔽性,因而对信息系统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具体应通过采取权限控制、数据录入输出控制、手工凭证的控制等方式,各个岗位应通过设置密码口令来防止别人越权使用自己的权限,没有权限的人绝不允许对数据进行查阅或修改。
(三)加强企业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四)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
切实提高企业对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认识,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内部监督评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2、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要独立进行,内审人员应得到适当的培训,并配备称职和得力的人员。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
3、不论是经营层还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内控缺陷都应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要树立全员控制意识,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促进企业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控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实现预期的内控目标。
企业内控制度5
摘要: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房地产企业为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的一个必然要求。基于房地产行业周期长、投资大、风险性高等特点,强调对房地产企业内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对于房地产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房地产正处于一个产业升级和调整阶段,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下的风险因素、行业发展要求等方面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重视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无疑成为企业寻求发展和突破的一个关键部分,也是房地产行业进程深度改革,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必然举措。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立和完善
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一般分为财产物资控制、会计信息控制、经费收支控制三部分,其旨在保障财产物质的安全,实现财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降低企业会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良性、健康的发展。客观来讲,完善、健全的企业会计内控制意义主要体现:1、安全、完整的财产物质管理结构体系;2、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3、高效、经济的经济活动;4、全面、完善的自律机制。在此基础上保障会计信息控制目标实施的规范性、目的性、效率性、效果性,以为管理层提供更为全面、真实、及时的会计信息,确保企业会计收支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全面体现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立的作用和价值。
一、建立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原则
建立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等,都是从全局层面,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客观的市场环境而定的。
其一,合法性原则。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必须是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要是行之有效、行之可行的;
其二,全面性原则。内控制度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渗透到财务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反馈每一个细节,是全过程的、全面的、动态的;
其三,重要性原则。内控制度的建设在遵循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以外,还需要突出重点,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全面监管,又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有秩序。对于重要的、高风险性的环节要重点监管,严格的控制,以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和防范风险。
其四,有效性原则。要求内控制度应建立一定的目标要求,是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的和健康、良性发展服务的。企业内部员工应自觉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严格的按照制度规范操作,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其五,制衡性原则。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岗位的设立、财务活动中权责的分配都应当符合客观事实,要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相互之间科学、合理配置,既要符合内控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岗位要求明确、权责分明,在整体上协调统一。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突出优势,强调自身职能性。除此之外,对于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部分还应当保留权威性和独立性,要保障监督、检查的公平性、客观性。
其六,适应性原则。内控制度的建设要符合企业发展要求,体现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特点、风险状况,要适应企业内部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发展需求,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其七,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而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部分,在最终目标和要求上应与企业发展战略要求是保持一致的。成本效益原则是内控制度在满足企业良性、健康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有效的控制,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存在的问题
目前,房地产企业就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实力的一部分,是企业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下重点改革内容。但从客观上来讲,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环境的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都使得企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同行压力和挑战。房地产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不断变大。而且基于房地产行业本身资金消耗大、风险系数高、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对于会计核算与决策存在一定的“冒险性”,容易出现失误,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是,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缺陷。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相比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本身就起步晚,无论房地产行业结构体系还是制度体系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借鉴性,没有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和行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制定,会计内控工作的开展还较为单一、固化,缺乏系统性、流程化和执行力。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制度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另一方面,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没有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方案和战略目标,内控制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还未与企业发展达到有效融合和协调统一。
三是,内控环境的影响。
1、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缺乏操作性强、规范化特点的法律法规。
2、房地产企业内部体系的构建、内部制度的建立,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实际可行性和效率性。
3、房地产内控管理计划操作性不强,内控工作者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三、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关于房地产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建立和改进资金风险防范机制,从经济、法律、行政三个方面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责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1、提高管控力度。实施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动态化的监管,以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既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又能有效的降低企业收支风险。
2、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结构体系和制度体制,切合企业的发展实际和战略目标,提高财务杠杆对资金筹备管理的约束作用和管控作用。
3、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和总体计划,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总的来说,就是增强企业的内控管理效率和水平,使企业在面临外来风险和压力的过程中,能够找准方向,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和防范。
其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力度。
1、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管理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
2、严格的按照审核标准和行为规划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审计,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发展对综合能力强的审计队伍的需求。
4、结合企业发展策略和战略目标,使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能切实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增强其实用性、功能性和有效性。
最后,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1、实施对经营管理全面、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开展细分化、层次化的管理,增强对成本的管控力度,提高成本利用率。
2、加大对会计内控管理力度,严格的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规范、合理管理,合理的调配资源,以增强管理效果,降低成本消耗,提升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何秀清.浅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
[2]林凌艳.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有效办法[J].现代经济信息,20xx.
[3]徐应梅.浅议股份制房地产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xx.
[4]吕明.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xx.
[5]杜天敏.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盲区[J].企业导报,20xx.
企业内控制度6
【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各企业加强管理的必要途径,电力企业亦是如此,和一般企业相比,电力企业所涉及的电能直接关系着国民生计问题,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其需求量仍在持续上升,为更好提供安全、稳定、绿色的电力服务,电力企业在新时期应寻求既快又好的发展手段,因为电力企业健康发展对人们生活、国家经济建设有着积极影响作用。新阶段电力企业竞争压力提升,因此对其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内控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完善管理,降低经营风险,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将着眼于国内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提出针对性完善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策略意见。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1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有着客观的需求。电力体制改革前,电力企业是我国基础支柱产业,也是传统产业之一,处于长期自然垄断地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在内控管理方面与世界管理水平领先的企业相比,电力企业在内控管理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竞争压力增加,加上电力体制的改革对各电力经营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从广领域来看,加强内部控制也是各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科学、可行、切实的内控流程有着极强的必然性,目前内部控制俨然已经成为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起现代化企业内控制度,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切身利益的同时,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内部控制需企业多层人员共同参与,包括董事会、不同层级管理员和企业普通工作者,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运营效果及效率,提高利润和营业收入,促进经营活动遵规守纪合法,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可分为两方面重点:①为内部财务会计控制;②为内部管理控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及配套细则的文件已经出台多时,要求电力企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重点在于“管住中间、放开两头”[1],输配电价逐步过渡到按“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核定,需要电力生产及运营企业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内控,全面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力。
2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2.1内部控制含义及其体系构成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全员参与,目的在于提升经营效益,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真实性等目标所提供的合理保障过程。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及管理水平。分析内控体系主要包括5方面内容:①内部控制环境,这是内控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内控的有效实施保障,而环境内容包括人员职业道德、工作能力,企业经营模式及风格、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才资源管理策略、权责分配等。②风险评估,这是风险管理基础。③内部控制活动,比如内控核对、授权、批准、职责分工、业绩评价、资产保全举措等,而从类别上可划分为检查型控制活动、预防型、人工控制型、管理层控制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控制型。④信息与沟通,一方面人员通过信息网络工具开展工作,强化各岗位职责,另一方面多层面、多环节加强信息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信息共享。⑤内控监督,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持续有效应用及评估的重要环节[2]。
2.2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分析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强化内控有利于整体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内控制度建设还能不断完善管理,预防漏洞,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清晰权责,禁止舞弊,维护企业利益;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可降低企业风险等。
3国内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3.1内控观念不强
电力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内部管理与世界先进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仍有部分电力企业领导人员没能完全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或停留在各司其职,岗位分离的传统局面,企业局部控制重点仍是强化财务核算,没有树立起适应社会、经济、企业自身可持续成长、管理环境长远发展的目标,传统多为领域拓展式发展,并没全局、系统内控观念,致使持续性、长期性、动态性内控制度缺乏[3]。
3.2内控制度不健全
电力企业是为人们提供电能服务的特殊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电力稳定性、质量、安全性、可靠性服务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电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没有较明确的岗位职责,制度还处于不断健全过程中,归根结底是管理相关内控制度缺乏,因此造成了不规范、随意性等特点问题的发生。
3.3内控监督及激励机制不足
内控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则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分析发现许多电力企业建立了内控制度,但实际落实或未严格按照相关规程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监督制度缺乏或监管不到位,难以起到有效控制效果。除此之外激励制度也同样重要,比如配套的考核制度、业绩评价、薪资标准等,对表现优异的工作者不仅应给予精神鼓励,还应适当给予物资奖励,增强人员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工作效率[4]。
3.4风险评估机制缺乏或不完善
市场经济影响下,电力作为我国传统业也深受影响,市场竞争增加,外部市场不确定风险因素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企业压力增加,及时有效的风险评估必须立足于有效控制及管理,风险评估也是企业实现目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电力体制改革前电力行业为国家垄断产业,风险多集中在生产环节,经营管理风险少,风险评估机制缺乏,而目前外部环境改变,竞争加剧,可威胁到企业经济效益,因此需迫切改变传统理念。
4探讨新时期下完善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策略意见
4.1提高内控和风险意识
电力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系统长期的工作,企业领导者应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到内控制度建设在企业经营、生产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需在管理、工作人员配置、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普通工作者也应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制度建设及执行中,以促进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可出现多种风险点,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人员同样应树立风险意识,把控风险点,做科学识别、分析、报告、处理等,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5]。
4.2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为更好发挥内控作用,首先还应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使制度发挥出行为约束、监管作用,经营活动中立足于制度约束原则,需不断构建起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监管体系;同时做好事中控制,比如会计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应涵盖部门不同岗位,做好财务核算,并定期、动态检查财务活动,及时上报;最后还应建立事后检查机制,强化事后监管,比如在企业领导带头作用下,可成立委员会,由公正、工作执行力强、责任性强的人员定期落实考查,设立各专业分委会,梳理各专业风险点,定期开展稽核、检查,并将工作开展成效和检查结果与员工绩效挂钩。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体制,实现项目、资产从购买到领用到报废等的全流程闭环管控。
4.3做好对内部控制主体(人员)的控制
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主体为企业工作人员,因为人员素质直接关系着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及效率。做好内控首先应协调好管理层,协调董事会、股东、各层级管理层人员之间的关系,相互间成立一套激励、约束体系;全面把握企业人员工作能力、思想状况等,因为内控人员出现工作差错不仅仅是工作能力的问题,更紧密还和思想偏差有关,严重者可构成违规操作;做好人员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深化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内控主体综合素质[6]。
4.4强化内控监督
电力企业和普通企业相比,生产、供电等结构环节众多,更显复杂性,拥有管理资产多,因此做好企业资产管理也是内控制度管理一大方面,比如账款、资金等非实物资产必须由专业人员管理,强化人员职责,定期核算、检查,避免呆账、烂账现象的发生。固定资产管理应持续强化管理机制,清晰岗位权责,若是固定资产转移或报废等,需严格按流程进行,定期做好清点,保障资产安全。此外同时做好监督管理,比如定期审核财务报告、评审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检查制度的科学性,利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巡视巡查、各专项检查等,持续督促、完善,为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5总结
市场经济环境下,内控是企业强化管理的关键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受多企业重视。电力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强化企业管理,新时期也应紧抓内部控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供电运营模式,在越发激烈的大环境下,改变企业管理模式,促进转型,可以说提升管理水平已然成为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紧要环节。
参考文献
[1]赵鸿阳.论电力企业财务审核与内控制度建设[J].经营者,20xx(11):252.
[2]陈海玲.探析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必要性和制度建设方向[J].企业文化(中旬刊),20xx(12):232,274.
[3]周红.浅析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及内控制度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33):91,92.
[4]张小菲.电力企业财务审核及内控制度建设的实践[J].农电管理,20xx(1):46.
[5]毛秀英.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xx(22):41~42.
[6]瑚成健.供电企业农电财务内控现状及制度建设[J].西部财会,20xx(7):43~44
企业内控制度7
一、企业资产内控管理存在的缺陷
企业在内控管理中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选择缩减人力开支,在岗位设置上实施一个或几个保管人员同时管理和维护多个设备。保管人员一般也只是监督和管理设备的完整性,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无法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的一些设备往往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对自身拥有的资产掌握不够,有时候甚至还没有对资产进行盘点,就不知资产的去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缩减存在漏洞直接相关。
二、企业资产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明确企业资产内控管理程序
企业资产的内控管理工作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做好资产金额的预算工作,经过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能实施购建。在整个购建工作完成之后,验收部门还要再次检测资产情况,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在使用资产时,企业要注意维护资产,安装企业会计制度来进行折旧计提工作,相关管理部门对资产使用情况要进行详细的记录,按照相关规定对企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领导对盘点结果要进行及时的批复与处理。企业要建立健全资产处置制度,确保实际资产与账务记录情况相符,杜绝谋取私利现象的出现。
(二)构建完善的内控管理环境
企业资产内控管理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下进行,企业领导要注重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构建财务部门、验收部门、采购部门等多个机构,确保每个机构明确自身职责,充分发挥各个机构的作用。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监督、互相邦之,管理人员根据相关内控管理准则开展各项工作。企业对资产内控管理的相关岗位的管理规则应当进行详细的制定,明确各关键岗位的内容,例如不同岗位的选聘标准、工作人员离职需要办理的手续、不同岗位的职责和道德标准以及关键岗位的概念与范围等。此外,企业领导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意识,严格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及时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并作出相应对策来控制风险。
(三)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工作
企业在进行资产内控管理时,应当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工作,将企业的资产管理细则进行下传,财务人员要做好财务记录工作,领导应严格审核各项财务记录状况,确保企业资产状况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在财务信息中,对内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人员的结构,提升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得人尽其用,确保每位管理人员都能够严格执行监督与管理工作,通过规范的内部监管制度来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弥补内控管理存在的缺陷,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发展目标是在经营管理中获取最大效益。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资产内控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企业资产内控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不断总结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找漏洞、补救漏洞,避免出现较大的损失。通过严格的内控管理制度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8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1)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
(2)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可靠和及时提供;
(3)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4)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费用,以求企业达到更大的盈利目标;
(5)预防和控制且尽早尽快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
(6)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某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企业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二)产权关系不明
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内控制度9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加大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金融企业所涉及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同时其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金融企业的话题之一。完善的内控体系不仅可以优化金融企业内部的各项业务和工作流程,它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在实行内控制度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详细阐述了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金融企业;内控制度;现状;措施
一、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简介
(一)内控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企业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和措施的总称,其目的是保障企业内部各项业务的规范性,规避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确保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以及实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内部控制是金融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要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企业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构成部分,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与反馈,控制活动以及监督管理,并且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第一,内控环境对于金融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相关领导人对于内控的重视程度,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风格,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金融企业外部的监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等。第二,金融企业的风险评估是制定战略决策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由于金融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总会有各种不确定性造成风险,能否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决定了金融企业之后的发展能否平稳进行,因此金融企业必须将风险评估置于内控的关键地位。第三,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内控制度的支持程度,信息主要有金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支出与收入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范等。第四,控制活动处于金融企业内控的核心地位,它规定了内控的具体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对于企业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管理,并且要及时发现在审批、核算、资产管理等日常业务中的问题,并监督其进行改进。第五,监督管理是内控中最高层次要求,通常包括企业高管、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于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同时也包括国家相关监管机关的外部监督管理,要求企业各项工作和资产的合法性,评估风险和制度的实施情况。
二、我国金融企业内控制度现状
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中国人民银行首次颁布关于这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也相应的提出多条规章制度,自此以后,我国金融企业也逐渐加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近几年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金融机构更加频繁地制定相关的风险方法措施和内控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在进行内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逐条分析我国金融企业目前内控的现状。
(一)我国金融企业的内控环境相对较差
金融企业的内控环境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可以影响到企业制定政策的相关因素,良好的内控环境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会提高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从而对于金融企业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的很多金融企业缺乏能够支持企业发展的内控环境,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力较差,管理不科学,管理层级设置缺乏合理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
(二)缺乏相关的风险评估意识
由于金融企业在市场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因此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金融企业往往忽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首先,我国金融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较为重视,并没有充分了解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面对的问题及形势,很多金融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的时候,缺乏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调性,管理的切入点也没有侧重风险防范。其次,某些金融企业往往过于自信,在进行各项金融活动时太过重视自己所拥有的优势,而忽视对于自身缺点和不足的改进,这样会增大金融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再次,我国金融企业对于内控还相对缺乏经验,因此在对于突发事件和风险的应变能力较弱,企业内部也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较差。更为严重的是如果金融企业在风险发生后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这必将严重影响到之后业务的开展,还有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叠加,造成严重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企业对于信息交流和反馈能力不足
我国金融企业对于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经常出现信息延期处理,导致各种问题的堆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不够,虽然对于信息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规范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考虑不周或者缺乏理论验证,容易导致与真实情况出现偏差,从而产生信息的不对称或者无效信息,这对于信息的维护和建立产生安全性威胁,如果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内部控制将会使得内控缺乏合理性,效果不好甚至产生不利效果。以上问题都会使金融企业无法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内控制度,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控制活动力度不够
我国部分金融企业对于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不够,或者根本不进行任何控制活动,使得内控形同虚设。在很多金融企业中,对于所制定的政策落实情况较差,同时也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去考核和监督,使得工作人员缺乏重视程度,控制意识淡薄,很多活动都只是形式主义,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金融企业的授权和批准不够严格,责任分配模糊,没有正确的安全措施等等。比如,曾经在中国银行发生的挪用3000万公款的事件,就是因为银行对于自身的控制力度不够强,虽然近几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善,但是非法挪用公款的现象仍然频频发生。金融企业的资金流转、资金控制、资金运转过程的监控,是金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企业成败兴衰的命脉!
(五)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就其本身来说就属于风险行业,其监督和管理较其他普通企业更加重要。近年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也投入了一定的资源来执行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内审工作、核算和稽查、监督管理等等,虽然所进行的监管工作很多,但是仍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原有的监管体系提出了质疑。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企业工作重点出现偏差,忽视了风险发生前的评估,仅仅进行事后的分析,监管工作范围广泛,总有疏漏之处,同时金融企业的监管方法落后,这些都会导致监管工作的不到位。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金融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由于内控环境的基础作用,金融企业如果想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首先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以下主要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级和人力与实务两方面叙述如何完善内控环境。提高管理层级的合理性。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层级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前提,是进行内控的重要载体。科学的管理层级应该有明确的权责利分配,对于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和部门的责任进行详细规定,尽量将企业的每项工作落实到个人,便于企业在发生问题时查明原因。明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隶属关系,有利于企业对自身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相互制衡有促进作用,促进金融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健全人力及实务相关政策。金融企业各种工作的核心是人,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政策,从人员录用、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金融企业的人力和实务是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他因素有重要影响,因此,金融企业应该提高人力的利用效率。同时,金融企业也应该完善责任分配制度,增加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性,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权分立的制度,形成良好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重视对于风险的评估工作
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市场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不确定因素,金融企业稍有不慎都会使得企业面临各种风险的威胁,对于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这样的问题就更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金融企业应该设定一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使之与现阶段的风险因素相协调,即将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作为评估风险的前提。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时,要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部门,要尽量做到各方面的全面评估,发现较为深层次的潜在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对于风险要反复和连续的进行识别,尽量做到动态跟踪。同时,评估部门要大量的收集市场和企业的信息及资料,了解目前所处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所制定的政策能够与时俱进,提高金融企业对于风险的敏感度,降低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
(三)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金融企业在进行各项业务的办理时,必须要善于识别各类信息,只有得到有效的信息,才能进一步的采取内控制度。金融企业的相关部门需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处理系统,对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清晰的分类,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比如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客户信息或企业外部的市场需求信息、市场环境信息等。企业应该尽最大可能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做好信息的储备工作,以方便之后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对于企业完善自身的薄弱环节,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减少了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防范的效果。
(四)严格制定和落实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各项指令得以实现的活动,其存在于金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的管理线条中,贯穿于整个的资金流转过程中,因此控制活动的落实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内控的效果。金融企业在制定各项控制活动时,要主次分明,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各个金融企业的规模和面临的风险大小不同,其所制定的控制活动也不尽相同,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内部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来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控制活动。在制定控制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其成本和收益以及是否具有时间价值,尽量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也要考虑到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控制活动的适应性,不能盲目和急于求成。企业也可以对于各项控制活动进行分段处理,从易到难,逐渐完成企业的内控目标。
(五)建立内外呼应的监管体系
金融企业应该利用企业外部的约束力量,增强对于自身的要求,同时要完善自身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内外联动的监督机制。对于外部监督无法深入的细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部门的权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监督管理的功能,有效防止重大事故和风险的发生,有效进行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比如中国平安提出的“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做法,在这种理念下,各个子公司有自己的内控和监督体系,并且与集团的监管部门构成双重监督体制,可以大大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
四、结束语
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地位和重要性,企业应该及时发现相关风险,提高内控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悦.浅析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J].财政监督:财会版,20xx(09):69-70.
[2]赵淑静.基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旬刊,20xx(24):94.
[3]梁理韫.浅谈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经贸,20xx(24):87-87.
企业内控制度10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获得了稳步提升,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财政管理工作也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因而财会内控制度的合理建设与否,成为企业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在财会内控制度审计方面仍然存在着部分缺陷,阻碍了企业发展脚步。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从存在的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监管力度待加强、风险评估机制问题入手,探究合理的内控制度建设方式及其意义,提出了加强监管和人员管理、做好风险规避工作、科学的分析工作以及强化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新时期;财务部门;财会内控制度;审计研究
新时期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也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在内部管理工作中进行完善。财会工作是企业健康发展和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资金合理利用和保障的重要方式。作为企业本身,也要着力规避风险,探究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提升管理水平。
1企业财会内控制度的论述
世界经济正朝着一体化的趋势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在制度建设还是在内部管理工作上都面临了更大的挑战。而财会内控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从其根本含义上来看,包含管理和控制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从资金管理分配、成本计算到后期的决策工作,都离不开合理有效的管理,也是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式。而内部控制则是将具体的工作细节进行落实到位,并且将财务活动控制在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由于财务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内控工作也能及时地发现可能存在着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来保障财产的安全,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2财会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2.1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前文提到过,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企业的互相竞争也成为了必然结果。企业若想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始终处于不败地位,就需要对市场形势进行分析之后,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来制定最合理的发展方案。而财会内控制度工作,不仅是企业决策前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日常运营的基础。而作为企业的审计部门,责任更加重大。除了保障资金和财产的安全之外,还需要针对企业的特点制定发展方针,着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未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保持稳定[1]。
2.2是企业资源合理调配的必要措施
企业的发展除了对资金的需求之外,设备、人才、技术手段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发展因素。因此企业的财会内控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更在于优化人力资源和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当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具备真实性和有效性时,那么不但在管理水平及效率上有所保障,还能从根源上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减少可能产生的风险。
3新时期下财会内控工作的缺陷
3.1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新时期下,企业竞争力不仅仅依靠的是经济实力。相反,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下的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作用已经达到了同等的高度,换而言之,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应该更加提升。但是在目前的财会内控工作当中,很多企业只注重了有形资产的保护,对于无形资产,例如企业的专利技术,特许权等方面,并没有将其摆在日常工作的重心上,忽视了其实际价值。从企业的发展角度上来看,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无形资产,才能扩大企业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一方面的问题,让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出现了不完善,甚至带来了各种管理风险。
3.2监管力度待加强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经营管理工作需要以良好的制度作为基础,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否,不仅和经济发展有必然联系,也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往往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财会制度的合理建设,监管力度也需要加强。从整体趋势上来看,除了监管部门的设置不合理之外,监管人员并没有将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监管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形式,并不能真正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无法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另外,企业对于人员的管理工作也存在弊端,人员缺乏责任感,对于财务信息随意修改的乱象出现,也是不规范的具体体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企业出现经济风险的主要原因。
3.3风险评估机制问题
企业的风险评估机制应该做到相对完善,才能从根源上提升企业的安全运营。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有些企业在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整理上出现了失真现象,对于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障。因此对于企业运营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就无法获取相关资料,也无法针对性地进行体系建设。另外,对于风险评估内容和指标的正确选举与否,也是准确识别风险并进行管理的重要举措。笔者也对一些现阶段可能出现的财会内容问题进行了举例和总结.
4企业财务部门财会内控制度的合理举措
4.1加强监管和人员管理
企业内部财会内控工作的有效落实不仅要加强内控监管力度,还要在人员管理上进行完善和优化。监管方面,企业需指定专门的内部监管体系,了解财务部门的职责所在,并设好监管机构,旨在对所有财务活动进行有效审查,在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另外在人员管理方面,需要着重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职业能力[3]。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能力。企业可以定期地对会计师进行能力培训,尤其是新时期下对于科技手段和设备的使用,使日常工作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而职业素养的形成则体现在自身的思想意识方面,要具有主动服务意识,将内控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中心,减少因人员失误带来的经济风险。实际上,我们不难勘查,内控制度的成效是需要良好的内部监管环境的。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对监管制度的建设和人员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为稳定内控环境提供关键的体系保障。
4.2风险规避工作
风险规避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估标准,这是财会内控制度的关键内容。为了能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需要管理者结合企业本身的发展趋势进行体系建设,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期审查,以便于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新时期下,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企业本身都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企业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为了切实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还需要对风险进行预警[4]。预警机制是前期的重要工作,从企业的产品研发阶段就需要被重视。例如对于产品是否在制造中存在缺陷或风险,产品的销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等,从各个细节方面对配置进行合理规划,让风险规避工作能够全面覆盖。而这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也是确保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避免因技术手段不到位或是资金问题导致的风险。第二是要建立财务分析和管理标准。对于企业来说,风险规避工作的核心在于能否正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这一工作的前提在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准确性,也就是财务信息需要从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评估,例如企业未来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资产流动,或是出现短期负债等,提升企业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
4.3科学的分析工作
科学的分析工作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由于财会内控工作是基于整体的企业经济收益而展开,企业的主要收益来源在于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提供。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产品,科学有效的分析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企业需要研发和市场相适应的新产品时,就需要在前期进行各种条件的分析。作为财务部门,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在于产品是否能成功地走向市场,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本身的价值和效益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则说明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很有可能产生风险,后期的产品收入可能无法满足生产成本。特别是一些有形产品,其价值受到多种方面的制约,包括生产方式、原材料选择、资金链的合理性等,这些条件分析都是财务管理部门对于内部的控制手段,有效避免了各类问题的产生。
4.4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的前提在于合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并且要有完善的会计管理系统。而新时期下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也让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有效的技术保障。预算管理工作首先包括对项目的过程控制。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部门获取信息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前期的计划工作就需要进行有效执行。在各项经营活动开始之前,企业要确定发展的目标和管理计划,然后考虑到影响活动开展的条件。例如对于工程企业来说,就需要对人工费用、材料消耗、设备使用等多个环节进行财务预算。对于决策管理层,要了解预算过程中的重点费用,尤其在细节方面需进行合理管控,避免因计算失误而产生的财务混乱[5]。实际上企业可以根据预算内容来进行授权体系,不仅便于管理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管控和全面预算,还能对责任进行划分,将责任进行清洗授权,提升审计工作的正规程度。
5结语
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尤其是在新时期,企业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时效性,注重和时代的结合。财会内控制度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成为日后工作的核心。在不断提升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对人员素质、能力以及财务风险的评估规避上进行完善优化,保障企业运营的安全完整,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让企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萌.基于新时期下企业财务部门财会内控制度的审计研究[J].财会学习,20xx(4):134-134.
[2]耿宏玉.新时期财政部门财会内控制度审计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3):194-195.
[3]王书佳.新时期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及财务风险规避研究[J].财会学习,20xx(8):234-235.
[4]蔡芳芳.新形势下探究促进施工企业财务审计实效性提升的对策[J].财会学习,20xx(10):153-154.
[5]梁永刚.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建设和风险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xx(s2):61-62.
企业内控制度11
通过对公司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对一个企业有多么重要。试就两方面对本书的学习做一个小概括。
一、会计机构、人员相关方面
1.各单位必须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抑或在相关的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
2.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管理及内控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或补充规定,并报上级单位备案。
3.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二、货币资金方面
1.各单位必须配备专业出纳人员,禁止其他人员代行出纳人员职责。
2.各单位的货币资金应当由本单位财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
3.银行账户管理必须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审批、规范使用的基本原则。
4.在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方面,各单位应尽可能采用网银结算方式进行有关支付,减少现金支付范围,减低现金支付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5.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结算票据的管理,按规定取得和使用票据。
由于时间尚短,我对本书的学习并没有完成,但通过对前两章得学习,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企业内控制度12
摘 要:该文从《会计法》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阐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对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性。指出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对内控制度审计的实际情况,对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测试、评价的有关规定,提出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评价结果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
关键词: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影响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规定了四种审计意见类型。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必须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在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下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要做到真实、完整,所谓真实就是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真实,会计处理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规定;完整就是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必须纳入会计报表体系,而完整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良好执行。由此可见,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对注册会计师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小规模企业普遍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的根本没有内控制度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内控制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以规避审计风险。不少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采用回避方式,不对内控制度作深入地研究与评价,只是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底稿,以应付复核和检查,在对企业内控制度根本没有实质测试的前提下发表审计意见,意见类型主要是无保留意见及保留意见,很少有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得到良好执行是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报表的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构成财务报告公允、准确呈报的三道重要防线分别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审计师的审计。其中内部控制是一组程序,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的影响,合理保证了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内控制度能防止舞弊形为的发生,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内控制度是企业董事会和经理阶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事,因此,法律往往不作具体的规定,而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保障其顺利运行是管理当局的责任,对于具体的控制方式和程序只制定相应的规范。内控制度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目标,根本作用在于衡量和纠正下属人员的活动,以保证事态的发展符合计划的要求,它要求按照目标和计划对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找出消极偏差,采取措施得以改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防止资产的损失,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经营的目标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这点上看,健全内控制度必然是企业的内在要求。但不同的企业的价值取向或实现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及其他大中型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解不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较多地考虑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相对重视。而小规模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企业价值的实现方式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于经济效益的增长,甚至个人财富的扩大,偏重于纳税影响,有的甚至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仅为纳税而异,从而对内控制度的建立缺少内在动力,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内控制度,把一些经济业务不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因此,在没有内控制度这个前提条件下提供的会计报表完整性是得不到保证的。
二、注册会计师在小规模企业审计中遇到的企业内控制度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弱化,控制体系不完善,使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小规模企业不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企业普遍存在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即使有制度也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具体的内部控制更无从谈起。相关的内控关键点失控,不履行相应的书面手续,注册会计师收集内部控制的证据犹如大海捞针、费时费力,难以保证审计效率和执业质量基本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多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尚未建立,更谈不上内控制度的履行。具体表现形式如:一是货币资金收付没有履行相关手续,无专职出纳管理现金,以致出现账面现金结存不符实际,同时有的企业银行账和企业账长期不符;二是材料收发没有相关手续,带来成本核算不实;三是销售结算环节失控,形成账外收入等等。
2.会计系统设计未考虑内控制度,会计凭证依赖的原始凭证履行形式上的手续,使注册会计师难以把握内部控制的实质
近年来,财政部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提供和披露都制定出具体的准则和制度,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已出台相应的规范,但对不建立内控制度的企业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和处罚力度。具体到每一单位的会计系统设计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局面,使注册会计师对内控制度的评价难以形成一般性认识。
由于会计系统的设计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陋习,会计凭证依赖的原始凭证过于简化,因此注册会计师从会计资料中往往找不出内控制度运行的有效证据,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只重视会计报表的提供,忽视财务情况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编制,只研究如何满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需要,少研究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加强内部管理。
3.小规模企业普遍缺乏成文的内控制度,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不同注册会计师所作的评价有时大相径庭
不同的经济单位应具有不同的内部控制模式。大中型企业人员分工较为细致,内部控制程序也严密,而小规模企业为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内控制度显得粗略一些。《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不同的经济单位,如果企业没有建成内控制度,就缺乏评价的具体标准和尺度,就不能进行量化处理,仅凭抽象的`专业性判断难以使人信服,一旦判断失误,将导致审计报告失真。
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及审计的要求
首先,《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牵制制度,这是对单位建立内控制度提出的原则性要求。财政部于20xx年6月至今相继出台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这些规范的出台,为企业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一般标准,使企业具备了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条件。
另外,《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重要性准则》《错误与舞弊准则》《管理建议书准则》《小规模企业审计特殊考虑实务公告》等都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和报告做出了规定。在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不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对注册会计师签定内部控制审核业务约定书、制定审核计划、履行审核程序、出具审核报告等做出了详细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评审提供了依据和准则。
因此,企业内控制度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测试评价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要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并实现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操作性,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自我意识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审计程序,切忌走形式,只有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为发表正确审计意见打下基础。
四、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评价结果对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
小规模企业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通常很高,因其业务比较简单,审计收费低,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外勤时间往往较短,实施审计的程序可适当简化,对账面情况的审计难度不大。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把握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正确评价,将导致审计意见错误,使审计报告失真,带来致命的审计风险。
《独立审计准则第七号—审计报告》规定了四种审计意见类型。注册会计师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确认企业的内控制度有效性后,才具备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达到完整性这一些要求。会计资料具备了完整性,所有经济业务内容都纳入了会计报表体系,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内控制度的评价多流于形式,在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测试的情况下,简单信赖,仅根据账面审计的情况发表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很少出具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小规模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控制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通过实质性测试来实现对其评价,所以带有很多的主观判断。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从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控制点着手,如货币资金的收付,存货进销存流程的相关手续等,通过测试评价,一旦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失控,企业往往会存在账外资产,收入不入账,账实不符等问题,直接带来对会计报表完整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很难通过追加审计程序来达到审计目的。由于企业内控制度失控,注册会计师无从全面了解审计范围,就无法确定审计范围限制带来的影响程度,故一般不应出具无保留意见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更多地应发表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如对企业存货的核实,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监盘程序。如存货不能核实,应视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当企业账面存货金额很小,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在重要性标准以下,一般可不予披露,但这是建立在对内控制度确信有效的前提下。如企业内控制度失效,大量账外存货已转移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在失控的内控制度前提下很难做出存货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发表保留意见和无保留意见都会带来很大的审计风险。
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小规模企业审计时应特别关注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核实会计资料真实的同时,更要重视完整性,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良好执行,才能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在充分的审计依据支持下发表审计意见。
胡金祥
企业内控制度13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许多企业的发展也不断追求新常态,对企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从源头出发,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摒弃以往保守的发展战略,以积极的态度去创新。要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好企业内部发展的具体情况之后,再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制度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顺利发展,因此,我国当前亟须对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本来就根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不断探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企业进行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促进发展
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进入新常态,目前经济发展这一现状,促使我国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就必须推动企业发展类型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同时在对企业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结合企业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况,使改革措施符合实际。有时地区不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不同,因此企业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发展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企业内控管理手段老套要促进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首先要改革企业内控管理的方式。当前企业内控手段不够,我们需要使管理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企业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可以依靠现在科技的发展,将企业的发展与现在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使当前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现在发展的潮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加的方便,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运行效率。
2、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监督工作力度不够企业在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的时候,要将内控风险严格控制好,要严格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每一步都要落实到位。之前我国的企业内控制度不够新颖,内控管理的方式手段也不够严谨,通常往往会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不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没有严谨的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经营的风险大大增加,也不能确保企业的顺利发展。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进行创新改革的时候,还要建立健全内控监督制度体系,并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使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时刻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在以前出现的问题中,就是从业人员没有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监督力度。
二、如何实现新经济常态下企业创新内控管理制度
1、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内控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如今,在经济新常态的不断发展之中,对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一经济发展潮流中不断的改革创新。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企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去改革创新,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企业内部改革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同时企业的发展还要根据当地的要求做出改变,地区不同,相应的对企业的发展要求也不尽相同,要将企业内部的改革创新工作与当地的大环境联系起来。另外,企业的发展还要不断的吸收国外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使企业的经营模式更加的国际化,管理方法更加的先进、科学。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公司都不断的被垄断,我国的企业发展在这一发展潮流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我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这一条道路上受到阻碍,当前经济的这一发展现状,使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企业都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期。由于国际上的垄断政策,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企业都难以走向国际化,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效益。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发展困境,我们急需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竞争力。根据当前大环境的实际发展状况,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不断吸收国际上的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随着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利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式,不同于之前人工整理的发展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减少误差,将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内部的管理工作更加的专业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不断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要根据企业内部各项的数据、信息和发展动态来进行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依靠先进的现在科学技术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3、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评估体系在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时,要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并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更新,从而建立一个贴合实际的内部监督体系,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也要对企业进行评估、考核,这就需要在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改革的时候,要加强对监督工作的重视力度。另外,对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要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可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为企业各部门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
三、结语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规模也不断的壮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企业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在发展中一些企业属于落后的地位。所以,当前我国的企业急需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不断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来敏.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xx(19):25-26.
[2]刘晓霞.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改革与创新[J].财会学习,20xx(4):250.
[3]乔鹏程.邾东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创新内控管理制度分析[J].西部财会,20xx(8):67-70.
企业内控制度14
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把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作为会计监督“三位一体”(单位内部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基础和核心,写入了规范会计行为的根本大法。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中关于内控制度和会计监督方面的强制性要求,对于建立、健全农垦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集团内部的会计监督,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农垦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农垦企业集团,大多是在农垦(农场)局的基础上改制后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它在发挥农垦企业的总体优势,增强农垦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农垦企业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企业形象,以及促进理顺体制、转移机制、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一批经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农垦企业集团,在改制后已逐步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能够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健全集团总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地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建立集团总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发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提供有利的条件。
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看,各地农垦企业集团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内部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上,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为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显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与新《会计法》和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与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的挑战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机构不全,权责还难以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制约那样地分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本应分别履行公司的权力机构职能、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营职能,从而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组织机构。
二是政企依然难分,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农垦企业集团大多保留着农垦局的政府管理职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继续履行地域性的社区稳定职能,承担了社区经济负担的义务。要实现集团公司财富最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与稳定目标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不稳定则难发展,影响了重点目标的实现。
三是法人层次太多,容易造成失控。在农垦系统,从集团总公司,到最基层的企业,有的多达六个层次。由于层次过多,跨度太大,所以容易失控,使大量的投资资金难以控制,给国有资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四是内控制度不全,会计监督不严。各地农垦企业集团虽不同程度地陆续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与健全和健康地运行尚有差距。从组织机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到预算控制、风险控制、报告制度控制,在许多重要环节上,还没有真正形成相互分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决策程序还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五是考核不尽科学,奖惩未能对应。集团对子公司经理、子公司对其全资企业厂长的经济绩效的考核,还缺乏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指标考核体系。容易出现能奖不能罚,负盈不负亏的不对应问题;容易出现盈利时强调个人作用,亏损时强调客观原因的现象。
(二)
针对上述现象,根据新《会计法》的要求,结合农垦集团的特点,就建立健全农垦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加强集团内部的会计监督,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要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贯彻新《会计法》的自觉性。
作为《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责任主体的农垦系统的各单位负责人及领导班子,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会计法和财会知识,充分认识作为责任主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带头贯彻执行《会计法》的自觉性。在学习、贯彻过程中,要突破部分领导认识中的误区,克服思想上的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例如:有的领导认为,只要我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就行了,工作这样忙,那有时间系统学习;也有的领导认为,我授意、指使会计人员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编制依据不一致的财务会计报告,也是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等等。凡此种种,都是错误的认识。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充分认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只有通过全面的反思,才能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失真对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和单位自身各方面的危害性。从而,就能主动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的自觉性,通过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任用人员、健全制度、加强内控、考核奖惩等一系列措施,确保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得到具体落实。
2、要理顺体制,转换机制,提高建立健全集团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农垦局改制为农垦企业集团公司后,在继续代理社区稳定的政府职能的条件下,可先进行政企分设、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分离,为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创造条件。凡属于行使政府职能这一块的人员经费和用于医院、学校、社区基础性设施和社区稳定的必要资金,象上海农垦那样,由财政局核定拨款,交农垦局专款专用,为集团公司减轻社会负担。在此基础上,按照摸清家底、清产核资后的集团公司国有净资产,经财政、国贸部门授权后经营;集团总公司与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其全资、控股企业之间,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出资人制度,集团总公司拥有对被投资子公司(或企业)产权代表的任免权、重大投资的决策权、财务预算审批权、收益分配权、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权和内部审计权等;同时,可比照江苏农垦,由集团公司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并比照试点企业集团,继续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的政策,用于弥补国有权益的不足;此外,还可象部分省市那样,经房地局、国资和财政部门批准,向农垦集团公司注入土地使用权,以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核销历史遗留的不实资产,以利于农垦企业集团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搞经济、抓发展。
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求子公司进一步加大企业改制、转制的力度,减少管理层次,解决法人层次过多、搞经营善管理的能人过少、注册资本总量小于实收资本、容易流失国有资产,以及债多、人多、出血点多等问题,真正按照市场的需要转换经营机制。
此外,要按照科学性、合法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先进做法,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能相分开的内控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提出子公司、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指导意见,形成集团总公司内部、子公司内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体系和内部的会计监督体系,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保证管理系统循环畅通,实现集团总公司的战略目标服务。
3、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的力度。
当前,先要按照集团总公司本部(即母公司)的功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结构体系。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可通过招商引资、转让股权,由地方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派出股东代表和董事人选、监事会主席等方式,解决股东会与董事会合一,董事会中无外系统代表和独立董事,监事会对同级董事、经理层的经济行为不监督等问题。然后,要建立完善议事规则,明确“三会”和经理层的各自权限、职责。根据授权批准控制的要求,明确集团公司及所属子公司、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范围和相应的职责,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具体要求。对于重大的对外投资决策、筹资用资、贷款、资本支出,以及重大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和资本经营、资产经营等重大事项,需经特别授权。对于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着眼于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和经济效益的审计。对于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重点放在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如果制度订得齐全,而实际又不执行,也是徒有虚名。
4、要加强考核,兑现奖惩,严格实行内部会计监督。
在考核中,要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发展速度指标和运行质量指标相结合,以运行质量指标为主;非经济指标与经济指标相结合,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避免因发生重大失误而使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因为即使实行奖惩对应的控制制度和风险抵押承包方式,实际上个人也难以承担重大损失)。在兑现奖励时,要留出风险留抵金,待任期终结审计确认绩效后,才能予以全部兑现。还要建立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和管理审计制度,及时释放风险,防止问题累积。
此外,还要切实加强会计监督,从财务、审计、监督部门的人员配备、素质,到会计监督的职能分工、阶段性重点的确定,单位负责人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都要通盘考虑和—一加以明确。当前,首先要认真地对照《会计法》的要求进行自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和差距进行整改;其次,要加强对子公司、企业的会计行为的监督、指导。整改和监督、指导的重点要放在会计基础工作上,从凭证的填制、取得、审核,到登帐、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各环节,都要把关守口。其中原始凭证的审核和记帐凭证的编制是核算流程中的监督重点;同时要注重完善内部稽核、帐目核对、财产清查、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的监督。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发挥集团内部会计监督的自律性的基础作用,同时重视发挥社会审计监督的鉴证性作用,并自觉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就一定能促进农垦经济健康地发展。
企业内控制度15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变革,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建立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是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在现代电力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以及完善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进而导致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财务风险,甚至危及企业的正常运转。因而以下将对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建议,由此更好地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的意义
2.1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使得财务管理机构工作更加规范化,管理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财务管理中,进而使得财务管理的质量以及效率得到提升。同时,规范化的财务内控制度也能强化对财务内控制度的监管,使得电力企业能够在预算额度之内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电力企业的运行目标。同时通过对企业资源的有效规划,可以更高效的调动电力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全面的战略规划,以此更好地完成阶段性目标,推动电力企业经济平稳发展。除此之外,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还能对财务人员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由此更好地避免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
2.2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稳定
财务内控制度使得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能够基于实际的情况进行战略方式上的优化,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价值。在运行的过程中,将成本控制运用于每一个环节中,尽可能地优化人力资源以及生产资源配置,进而实现成本的最小化以及价值的提升。财务内控制度实际上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运转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资金的预算,进而在运转的过程中有计划地节约成本,使得企业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大限度的提升,由此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安全稳定性。另外,企业财务管理者在制度的规范下对企业资产采取保护措施,也能使得企业资产保值和升值。电力企业的资产数据数量较多,在管理上缺失必要的制度规范,将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3、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3.1财务内控观念薄弱
根据调查可知,我国有些电力企业仍然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经验,其中不乏企业领导以及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或者深受传统财务管理制度思维的束缚,所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一直都得不到提升,而且领导的不重视还会影响到相关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轻视,这便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利益,例如企业对内部的现金管理制度不规范,就会导致资金闲置、资金赤字以及资金回笼不及时等问题。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就极有可能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忽视,从而导致工作纰漏的出现,进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领导应该将提升经济效益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此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健提升。
3.2账目管理混乱
现如今,许多电力企业对外宣称一直处于盈利状态,然而这却仅仅显示在企业的账目上,但实际上已经处于恶性的循环中。因为许多企业都会集中精力于售电业务以及项目投资上,所以疏忽了对财务的管理,而且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导致账目管理比较混乱。除此之外,有些企业在进行账目记账时,没有严格遵守企业的相关制度,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也模糊不清,所以导致账目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在企业财务的账面上虽然还显示有比较多闲散资金,但是在项目验收核算之后,就会出现资金短缺甚至是入不敷出的情况,这便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企业由于大量工业用电输出的需要,往往会向外贷款,如果财务管理混乱,就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企业拖欠款项,这便需要支付额外的利息,进而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自身负债累累以及影响到日后的发展。
3.3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就需要在进行财务事务处理时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而现阶段,许多学生看准财务专业的就业前景而不断地进行财务专业的选择,而实际在电力企业进行财务技能的学习时,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而导致财务人员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在工作中,许多财务人员尚未能将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而出现基本业务知识匮乏、法律意识低下的状况。在工作中会计人员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由此在处理事务时拖拖拉拉、敷衍了事,同时不积极地对财务法律法规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解,由此在记账中存在大量细节操作不当、账本混乱的现象。这不仅使得财务工作的整体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使得财务信息出现失真现象,这将严重违背财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4、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相关举措
4.1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常规审计重视程度
在电力企业内控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强化内控审计的重要作用,同时以政府财务制度作为基本纲领,实现对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完善,进而对电力企业中的每一笔经济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和审核,更好地明确电力企业的经济利润以及经费支出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报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确保财务运作过程坚持合理合法性,对电力企业的每一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同时将电力企业的内控审计作用发挥出来,由此实现对财务运作过程的监管和指导。对于电力企业财务实际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预算以及固定资产等经费审计,需要对其进行单独立项,由此确保内控审计的效果能够实现最优化,进而提高审计结果的精确性。
4.2完善内部审计监管体制
在政府财务制度背景下,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通过在内部部门之间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以此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同时还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以此更好地提高财务报表的正确性。为了保障谨慎性原则的高效运用,就需要运用监督的力量进行规范操作。因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后,还需要对其中涉及的财务信息如现金流量以及经营成果进行鉴别,由此对电力企业管理层的财务决策进行合理判断。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成果将直接对电力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因而就需要通过有效监督,减少其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进而推动电力企业平稳发展。财税审计的监督能够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报表制作工作中提高工作的严谨性,基于实际的运营情况进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而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就需要将企业运作的各个流程进行分解管理,例如可以实现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以此更好地实现一人一岗制,降低其中利益勾结行为的存在,降低会计报表造假行为的出现,以此更好地保障企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4.3规范资金核算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电力企业也应该增强预算核算流程的规范性以及系统性,对投资项目配备专项核算人员,以实现对新建项目成本开支情况的有效掌握,从而提升资金预算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电力企业应该严格落实预算等级制度,保证每一项预算都具有资产卡片,确保预算的财务、登记卡片以及实物信息都处于一致的状态。最后,还需要对应收账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这就要求企业要协同金融和会计服务、金融机构、定期的文档和电子表格应这几大主体进行关于业务上的审计和领导,并且在后续管理中要每月对财务报表进行定期检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收账款的收回意味着交付成果成本的收回和利润的生成,金融业务必须要每一天都进行业务的查询和审计。
4.4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管理水平
首先,为了更好地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在招聘时招收财务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并在后期工作中给予相应的业务操作指导,以此切实提升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业务操作能力。其次,为了更好地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施工企业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采用财务管理工作知识及能力竞赛的形式,让财务人员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吸收法律法规、文件学等理论知识及预算实际业务内容,并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让管理人员时刻对预算知识进行熟记,以备战比赛,从而切实地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最后,还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邀请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来开展培训班,以此提升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业务能力。除此之外,为了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件整理和登记,就需要强化其计算机操作、信息化建设等能力,定期开展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实训,让其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实际上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人员需要提高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意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强化对应收账款的追踪控制,缩短资金回笼的周期,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进而提升电力企业运行的平稳性。
第四篇: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摘 要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主动脉,其高流动性可以为企业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也易引发贪污、诈骗、挪用等违法乱纪的行为。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正常运转与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的产生。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国外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从理论到实务逐步丰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内部控制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我国政府从90年代起也开始重视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在新修订的《会计法》中也从法律高度对内部控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是新形势下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本文既从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内容开始阐述如何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一套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从而达到有效的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
关键词:内控制度,控制,防范,监督,管理,管理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防范资金风险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保证经济活动安全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我国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环境也日趋复杂,长期以来,一些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导致新型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如:携带巨额公款外逃,在国外办理“投资移民”;还有私自将巨额资金调往境外赌场进行赌博;运用公款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炒股,以此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拍卖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利用在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获取巨额回扣等等。通过剖析以上这些经济犯罪案件,我们不难发现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大多都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薄弱,负责人的权力缺乏监督是助长这些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内部控制,也呼唤内部控制,必须全面的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加强单位内部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保证单位内部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争取做到职务、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风险。
资金是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主动脉,其高流动性可以为企业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也极易引发贪污、诈骗、挪用等违法乱纪的行为。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正常运转与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的产生。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应针对不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同风险问题,对业务的流程重新组合,应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一套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也是国外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发展,从理论到实务逐步丰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至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领域,其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从90年代起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 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在新修订的《会计法》中也从法律高度对内部控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此次财政部颁布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应了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一、内控制度的含义及内容
内控制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第12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赋予了内部控制新的涵义,即“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
健全的企业内控制度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单独制定,也可合并制定,但如有相关业务发生,则应予涵盖。具体来说企业应建有完整的组织及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企业最高管理层、部门管理层、基层业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完善的进出口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报关管理制度、外汇核销管理制度、出口退税管理制度和批文、配额等进出口专有权利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的进出口业务分工和完整的作业程序规定,并有效运作;建立完善的印章管理制度、仓储管理制度、合同管理规定、票据管理规定、单证收付管理规定和进出口业务单证档案管理规定,并有专人保管报关专用印章、手册、报关单、清单、转厂资料以及有关进出口资料,并有明确的保管、交接、存档制度和手续。
二、贯彻落实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应注意的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决策、成立、确认和处理,都按相关的制度,经过二人以上办理或审核,以达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发达的今天,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防止企业内部工作的失误以及舞弊行为,并能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对资本再生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怎样才能将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贯彻执行和落实到位,并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的规范运作,将被动的监控转变为对过程的积极干预、渗透和有效的控制呢?
(一)合理授权,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通过不同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几种,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会计及相关的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其职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工作人员也必须在职责范围内办理业务,因此,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界定及合理授权是关键,现在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大多是由于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授权过多、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当的酿成的恶果,由于授权不当,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国家的政策法规都相形见拙,更何况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就需要企业在建立多元化主体制约机制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要讲究一定的“度”,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无论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都应先认真研究,准确掌握,这样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约得到落实。
(二)明确会计控制的内容,制定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说到内部控制制度,人们往往局限于会计工作岗位在设置上,即: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这些思维上,其实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越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简单地靠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要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这就要求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具体的标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涉及企业经营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明确自身职责,并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
(三)实施考评,加大内控制度的考核力度
企业一般比较注重销售、毛利、利润等能直接创造财富的经营成果的考核,而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列入考核范围的企业不多,企业很难对执行制度的好坏进行区别并做出相应的奖惩处理。企业内控制度执行结果的好坏,除了制度要具有科学性、合规性外,另一个因素就是制度是否被认真贯彻执行,这与企业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有关,所以,企业应当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列入考评范围,落实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力求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进行内控制度的考核时,重点要对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很科学、合理,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能很快被后一环节发现,要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在实施考核时可运用企业内部监事、审计、财会的监督力量,同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人员的奖惩挂钩。
(四)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新修订的《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职能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内部监督强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强化外部会计监督,外部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会计法》规定这些监督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形成了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之一是监督、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在实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再控制”,是着重对内部控制制度适当性和遵守性二方面的检查,一是适当性检查,是保证所有主要的内部控制制度能被有效执行,并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是遵守性检查,对不能执行制度的情况要查清原因,分析原因,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五)齐抓共管,构筑企业良好的控制环境
决策机构的重视和支持,是严格有效执行内部制度的保证。《会计法》突出了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了单位负责人对法律负责,其他人员对单位负责人负责的立法精神。因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衡量和评价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其成效并不取决于会计本身,而是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的利用程度和信用程度,取决于决策机构对会计合理化建议的采用。
还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部控制的职责主要是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只要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已大大突破了传统的财务会计范畴,大大超越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难以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这就需要财会人员更新知识,培养相应的指挥和协调能力,使内控制度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贯彻落实。
三、内控制度对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
(一)事前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
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目前较为先进科学的体制,其运作模式为“三个统一、一个体系”,即资金管理统计核算统一、会计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和一套科学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而资金集中管理又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资金预算集中管理、融资集中管理、银行帐户集中管理和现金集中管理四个方面。资金预算集中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年初审定的财务预算,核定资金额度,集中管理投资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企业战略重点业务上;融资集中管理是指企业将银行贷款权、贸易融资权、对外担保权统一管理起来,有效控制资金使用风险,杜绝由于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银行帐户集中管理是对所属单位的银行帐户实行审批制,强制核销与经营无关或功能重复的银行帐户,并通过安全有效的网络系统时时监控资金流向,控制业务违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现金集中管理的核心为收支两条线,即管理部门按照核定的资金预算及所属单位申报的资金用款额度,拨付资金;所属单位的所有收入资金均按规定的上划途径上划至集团公司的账户内。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大大减少了资金的沉淀,利用集中的闲置资金可以大量归还外贷资金,内部调剂所属单位的资金余缺,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费用。而且将集团内的闲置资金统一运作,也能大大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水平。
(二)事中控制,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在资金的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可保障 资金的安全,预防被盗、诈骗和挪用;保障资金的完整,保证企业收到的资金全部人账,杜绝“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发生; 保障 货币资金的合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取得、使用资金; 保障 资金的效益,合理调度使用资金,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1、资金完整性控制
即所有资金收支业务均按规定计入相关账户。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发票、收据控制
利用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人账。加强对发票、收据的印、收、发、存的管理工作,建账核算,定期抽查核对存根联与人账的记账联,及时发现其中的错弊。
(2)银行对账单控制
通过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分析未达账项的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
(3)物料平衡控制
按照主要原材料、产成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量的平衡关系,检查资金收支的完整性。
(4)业务量控制
根据某项业务量的大小,复核其货币资金完整性。例如,旅馆可以按客房记录的业务量,汽车运输可以按台班记录的业务量,复核货币资金收入支出。
(5)往来账核对控制
定期与对方进行往来账余额的签认,确认清欠货币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或货币资金还欠是否真实,及时发现挪用、贪污企业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特别应注意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
2、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
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账实盘点控制
即对库存现金、有价票据等进行定期盘点,日清月结,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严禁白条抵库,确保企业资产帐实相符。
(2)库存限额控制
核定企业每日库存现金余额,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3)实物隔离控制
建立控制制度确保除实物保管之外的人员接触不到实物,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专设登记簿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对于收到的支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建立专门台账,专人管理,以保证票据安全和及时兑现。
(4)岗位分离控制
将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比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出纳人员连续工作不应超过三年;空白支票、密码与印鉴的保管必须分离;实行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担任出纳工作;严禁未经授权的单位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经办人只能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
3、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
主要是针对货币资金收入与支付业务,按照严格的授权审批、支付制度,合规合法地办理各项支付业务,重点控制大额资金的支付;通过严密的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不合法的货币资金收、付行为;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网站,从公众中取得不合法收、付的线索。
4、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
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
(1)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收益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是以储备资金、生产经营资金、成品资金、投资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多种形态存在。确定各种形态资金的合理比例和最优结构,可以减少资金在各环节的浪费,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实施某些推迟资 8 金支付、加速货币回笼、收回投资政策,解决货币支出的缺口;或者通过加快资金支付(可降低采购成本)、一定的赊销政策(可提高售价或扩大销量)、参与各种投资,提高收益,降低资金储量。
(2)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加速资金周转
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合理考虑促销与增加的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坏帐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的平衡,制定折扣期限,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同时权衡增加收帐费用和减少应收帐款和坏帐损失,制定科学的收帐政策,减少应收帐款、坏帐损失,加速资金周转。
(3)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减少资金浪费
企业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建立严格控制制度。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同时加强对存货管理,合理控制存货的储备,减少存货的浪费,加强存货的流动性,减少资金的占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三)事后监督,注重信息反馈
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环节之外,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各职能部门也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间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资金管理部门,及时发现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是否与指标的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计划或预算合理安排等。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也可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保障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还可加强企业管理人 员和内部职工素质的提高,增强法律意识,树立现代的资金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资金管理,促进企业资金管理的深化,从根本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
四、结 论
在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意外事件的补救措施。决策者和管理者由于法律知识淡薄,识别风险的能力不同,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回避风险的能力不同,都可能有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全面考虑公司存在的潜在风险,对由内控失败或决策失误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加以事中控制、事后弥补。
很多事件的发生说明,损失并非在一夜之间发生。与企业的内控机制、内控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内控各个方面问题的堆积最终导致了这些企业走向衰败。因此必须利用补救措施,亡羊补牢,才能将损失尽可能的降低。所以说决策者和管理者应防范于未燃,站在战略目标的高度重新审势时局,制定适合时宜的方针政策,完整的内控制度,才能减少由于决策失误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 考 文 献
[l]中国成本研究会-《企业内部控制原理、经验与操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马英麟、庄恩岳-《新会计核算与财务审计手册》辽宁人民出版社 [3]于国安-《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4]滕宝红-《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香港西迪出版社
致 谢
非常感谢侯国旗老师对我此次毕业论文的指导。由于水平和认识问题,原论文存在很大不完善之处,侯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使论文的可读性、实用性、科学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严谨的作风也给我树立了榜样,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班主任侯京英这三年来无微不至的指导与关怀。
感谢北京电大的刘志成老师,景立仁等多位老师在这三年来给予我的帮助。感谢同学们,谢谢他们对我的帮助与鼓励。
第五篇:企业合同内控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合同
合同授权审批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明确企业合同审批权限,规范企业合同订立行为,加强对合同使用的监督,防范和降低因合同的签订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
规范企业合同的拟定、审批及签章工作,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有关规定,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2章
适用范围
第3条
本制度所称合同指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同或协议。
第4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的书面合同审批,包括冠以合同、合约、协议、契约、意向书等名称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批。
第5条
本制度中所称部门指代表企业洽谈、签订合同的各业务、职能部门。
第6条
本制度中所称业务经办人是合同谈判、签订及履行的第一责任人,并有责任保证合同最终文本与经各级审批后的合同文本在条款内容上的一致性。
第3章
授权审批职责 第7条
合同分类。
1.一般性合同:合同标的在1万元资金支出或10万元资金收入以下的合同。
2.重大合同:合同标的超出1万元资金支出或10万元资金收入的合同。
第8条
企业对外签订合同均由董事长授权总裁代表企业行使职权。
第9条
总裁职责。
1.审批企业所有格式合同和各部门的合同文本。
2.负责企业对外重大合同的签章,并审核超出各部门负责人审核权限的合同。
3.授权业务经办人员代表企业签订合同。
第10条
综合部经理审核企业格式合同和各部门合同文本。第11条
各部门负责人职责。
1.负责草拟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合同文本 2.协助法律人员拟定企业主营业务格式合同。
3.初步审核业务经办人员与合同对方商定的合同具体条款。
第4章
授权审批流程
第13条
原则上,在业务谈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各部门应尽可能使用企业制定的格式合同或部门合同文本。
第14条
法律人员草拟的格式合同应经综合部经理、董事长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书面,变更程序亦同。第15条
各部门草拟的合同文本应经法律人员审查、综合部经理审核、董事长审批,然后形成正式书面,变更程序亦同。
第16条
业务经办人员与合同对方拟定的一般性合同,须经所属部门负责人初审、综合部审查后正式订立合同,变更程序亦同。第17条
业务经办人员与合同对方拟定的重大合同,须经所属部门负责人初审、综合部经理审核、董事长审批后方能订立正式合同,变更程序亦同。
合同会审制度
第3条
本制度所称会审,指合同在拟稿以后、正式生效之前,由合同关键条款涉及的其他专业部门(如技术、财务、等相关部门)会同企业综合部对合同文本进行审核。
第2章
合同的会审内容及要点
第4条
合同拟定。
1.法律顾问会同各部门起草企业格式合同、各部门拟定本部门合同文本以及业务经办人与合同对方拟定合同的,分别由法律顾问、各部门负责人及业务经办人负责合同在会审过程中的传递。
2.合同拟定者须按企业规定在“合同会审单”上填写合同会审部门及人员名称。
3.合同拟定者负责合同连同“合同会审单”在整个会审过程的传递,直到合同盖上合同专用章后结束。第5条
合同会审主体及内容。1.法务部主要负责对合同对方当事人身份和资格的审查及合同争议解决方式的审核。
2.技术部门主要负责对合同标的物是否符合国家各项标准(产品质量、卫生防疫等)、企业技术标准等进行审查。
3.财务部主要负责合同对方资信情况、价款支付等的审查。4.法务部和财务部负责违约责任条款的审查,包括违约金的赔偿及经济损失的计算等。第6条
合同会审要点。
1.合法性。包括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合同订立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会审意见是否齐备;资金的来源、使用及结算方式是否合法,资产动用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备等。
2.经济性。主要指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3.可行性。包括签约方是否具有资信及履约能力,是否具备签约资格;担保方式是否可靠;担保资产权属是否明确等。
4.严密性。包括合同条款及有关附件是否完整齐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附加条件是否适当合法;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数量、价款、金额等标示是否准确。
第3章
合同会审管理规定
第7条
参与合同会审的部门应根据会审职责安排人员按时参加会审工作。
第8条
会审人员应对合同中相关内容认真仔细审查,发现疑问之处,应及时与合同拟定部门进行沟通。第9条
会审中发现合同中确有不妥之处的,应责成合同拟定部门修改或重拟,直至确认无误。
第10条
各会审部门对合同的会审工作时间累计不得超过××个工作日。
第11条
根据法律规定及企业需要,会审通过后的合同文本应及时报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或备案。
第12条
会审通过的合同报总裁审批后,应统一进行分类连续编号,并由合同档案管理人员专人保管。
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加强对企业合同的专用章管理,规范企业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及保管,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合同专用章的使用、保管等。
第2章
合同专用章的使用
第3条
合同专用章由企业综合管理部统一印制,并指定专人保管。
第4条
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对外签订合同由企业董事长或其授权的人(总裁等)签章,同时加盖合同专用章。
第5条
合同专用章仅限用于有关合同的签订,未经法务部核准,不得在其他文件上使用。第6条
业务经办人代表企业与合同对方签订合同的,需填写“合同专用章用印审批单”,经合同授权签字人审查同意后方可用印。第7条
印章管理人员对用印范围和用印手续严格审查,并对用印情况进行登记,不应为以下合同提供合同专用章。1.未经编号的合同。
2.缺少审核及报签文件的合同。3.属于代签但缺少授权委托书的合同。
第8条
原则上,合同专用章不得携带外出使用。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带合同专用章到异地使用的,应经总裁批准,并到印章管理员处办理借用手续。
第3章
合同专用章的保管
第9条
合同用印后,印章管理人员应及时收回合同专用章。第10条
未经领导批准,不得将合同专用章交给他人保管。印章管理人员因故临时请假,应经总裁批准后指定临时保管人员,并做好交接记录。
第11条
合同专用章存放在配锁的办公抽屉里,节假日放在安全处,并贴封条,重新使用时应先验锁和封条。
第12条
合同专用章内容需要变更时,应停止使用并交综合管理部予以封存或销毁。
第13条
合同专用章散失、损毁、被盗时,印章管理人员应及时报告领导予以处理,同时,登报挂失作废。第14条
废止的合同专用章保存××年。第15条
对于违反本规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合同违约及纠纷处理制度
第1章
总则
第1条
为监督合同的有效履行,及早发现违约情况,避免或减少因违约或纠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保障本企业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企业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合同违约及纠纷情况的处理。
第2章
合同违约处理
第3条
合同签订后进入执行阶段,业务经办人员应随时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发现合同对方可能发生违约、不能履约或延迟履约等行为的,或企业自身可能无法履行或延迟履行合同的,应及时报告领导处理。
第4条
针对合同对方违约的情形,可采取以下措施处理。1.要求合同对方继续履行合同。
继续履行合同是违约对方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也是本企业享有的法定权利。不论违约对方是否情愿,只要存在继续履行的可能性,本企业就有权要求违约对方继续履行原合同约定的义务。2.要求合同对方支付违约金。
合同对方违约的,本企业可按照合同约定要求违约对方支付违约金。
3.要求定金担保。
合同对方违约,本企业可按照合同约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向对方收取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违约对方履行债务后,可将定金抵作价款或者收回,违约对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4.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对方因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本企业造成损失的,本企业有权提出索赔,具体赔偿金额可由业务经办部门会同法律顾问与合同对方协商确定。
第5条
企业自身违约的,业务经办部门或人员应与合同对方协商解决办法,将解决办法以书面形式上报总裁,经批准后承担相应责任、履行有关义务。
第3章
合同纠纷处理
第6条
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的,业务经办人员应在规定时效内与合同对方协商谈判,并及时报告主管领导。
第7条
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双方签订书面补充协议,由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章并加盖单位印章后生效。第8条
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应依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9条
企业法律顾问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仲裁或诉讼方案,报总裁批准后实施。第10条
纠纷处理过程中,企业任何部门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向合同对方做出实质性答复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