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保服务发展的调研分析

时间:2019-05-12 11:4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环保服务发展的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环保服务发展的调研分析》。

第一篇:对环保服务发展的调研分析

在全球性金融风暴对我国影响初显端倪之际,我局敏锐地察觉到由外而内、由金融到实体的经济危机发展势头,于200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全市率先组织开展了以“环保服务发展”为主题的百家重点企业调研活动,及时掌握全市经济发展的动态及趋向,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来年环保工作提供详实的措施及对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

保护协调共进,和谐共生。

经济寒冬 在全球一体化中谁与抗衡

这次走访调研的66家重点企业,共涉及纺织轻工、冶金机械、化工医药、电力器材、汽车及零配件、环保产业、电镀、锌业、电子、造船、建材、粮油食品等。66家企业中,除两家是真管中心和邵管中心外,正常生产的有诚德钢管、长青农化等23家企业,占35%,其中恒远机械、永辉汽车配件等6家企业生产势头良好;停产的有扬子木业、万顺、天一油脂等3家企业,占4.5%;而产能下降的有华伦化工、首泰矿产等38家企业,占调研企业数的58%,其中部分企业目前生产量仅是去年或上半年的三分之一左右,部分企业部分项目停产,部分企业准备年底停产躲避风险。

--从经济性质看,外向型企业首当其冲

西方经济的疲软,需求的减少,使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受到严重的打击,纷纷出现亏损,正在处于困境和停产的边缘。嘉盛鞋业、江胜包装、特种工艺等为代表的外贸轻工企业,均呈现本年度销售额比往年大幅下降、经济亏损的现象。嘉盛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以销定产,产品主销美、日、韩。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该企业2008年产销4000多万,比上年减少500万,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富乐皮革,以销定产,产品100%外销,今年产销4000多万,同2007年同期相比减少2000多万,总体呈亏损。企业下岗现象较严重,现有职工600多人,不到原来的40%。特种工艺,产品全部外销,一直畅销欧美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今年销售7000多万、实亏350多万,与2007年销售1个多亿、效益明显呈现下滑趋势。瑞阳化工,主要生产磷酸,产品销往日、韩、东南亚。该企业于2008年8月正式投入生产。自投产以来三个月,销售额为2000多万。由于库存原料进价高、产品目前市场价格低,产品有积压,企业呈亏损状态。

--从营销策略看,原料囤积的企业遭受重创

由于原材料价格极速下滑,造成积压过多、损失惨重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江胜包装由于3000多吨原料的库存量,原料、产品市场价格的陡然下降,订单量的少而小,11月初已处停产阶段,10月20日以来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亏200多万。估计到年底亏损量高达三、四百万。华伦化工也是由于原材料高进低出,导致直接损失4500万元,目前产能只是以前的40%。首泰矿产,光积压的库存损失就高达3千多万。新建的首晶渣业尾矿回收处理项目原是磁铁矿加工的配套项目,由于回收的硫矿积压无销路,企业出现运行成本大于环境效益的现象。新马磨具从8月份下旬就开始停产,产品价格近50%的大幅下跌,使得企业不堪重负。目前仅不锈钢基料库存就达1万两千多吨。方正钢铁仅保持了半个月的原料库存,就亏损1千多万。2008年预期销售约25个亿,实际值仅15个亿左右,受经济危机影响销售额削减了约40%。而顺贸不锈钢,由于决策层及时调整,采取原料无库存策略,使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估计2008年实际产值1个亿,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15个亿。

而内向型产业、企业受到冲击不大,影响相对较小。双汇电力、中惠医疗由于生产的b超、电力金具等内销产品所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轻,只是影响了企业回笼资金的周转。

--从产品结构看,及早升级的企业立稳脚跟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随着国家近两年来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我市有许多企业高瞻远瞩,立足长远,或调转方向,或换代升级,增强了抗御风暴的能力。永安兴辉汽车附件,由于其在2007年始考虑了产品结构定位和转型,在原农机产品基础上,开发了高档次汽车座椅和工程车驾驶室产品,目前不仅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较小外,还有受益于拉动内需的潜力。江苏晶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思维较为敏锐,未雨绸缪,面对企业金融危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在危机中,能独善其身,企业损失较少。还有一些企业,紧紧依靠大公司、大集团,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在金融风暴中不仅未受影响,而且正在发展壮大。

我市一些传统产业如化工、木业,有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前景暗淡,即使不存在金融风暴,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小,在wto制度下也会被淘汰。如某油泵油嘴厂,其主产品为油泵和油嘴,主要为农机服务。由于社会发展,耕作方法改变(使用免耕法),不使用农业机械,新产品改型不成功,至今产品科技含量为欧2标准(根据wto我国承诺在2012年油泵、油嘴必须达到欧3标准,否则农

第二篇:对服务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2008年服务业发展情况

2008年,全市服务业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结构优化、领域拓宽、比重提高”的目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大推进的力度,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0.4%;从业人员18.6万人,增长5.6%,占全社会从业人员

比重的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增长19%。

1、城市主商圈加快集聚,彰显品位。坚持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商城全新改版、悄然亮相,与世纪联华、皇剑购物三足鼎立,工农路、引江路、江淮路、东方红路“两纵两横”专业街合力支撑,东方广场、时代广场投资均超亿元,金三元、龙都广场顺势开业,城市商贸区规模扩大、质态优化、环境改善。南新区增添亮点,外资连锁华润苏果营业面积2万平方。北城区加速启动,五星级春江花都大酒店投资8亿元、营业面积16万平方、26层,可望明年动工。

2、江淮市场带加快培育,规模拓展。发挥区位优势,市场建设错位竞争、布局优化,国际五金城一期工程投资过亿元、5万平方300余商铺,10月3日试营业;万德隆家居投资1亿元、占地1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10月18日开张;苏中商贸城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3个,全年成交额可望突破30亿元;阿波罗花木市场成为花木展示的主要窗口,全年成交额达5亿元;装饰大世界、建材市场等纷纷投资扩建,焕发生机;红太阳农贸市场成功实施“农改超”工程。

3、农村流通网络加快构建,串点连锁。改善农村商品流通环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万村千乡”工程与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双轨联动,建成“苏果”“苏农”“宏信”烟花爆竹四大配送中心、170家农民放心店、23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新建机械化屠宰场1个、半机械化屠宰场14个,其中,**商城宏信配送中心投资2000万元,仓储2万平方,日配送商品100万元,全年配送额3亿元,开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4、社会商业管理加快提升,特色明显。主动探索社会商业管理形式,编制形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强化商联会职能,坚持“为政府办事、为企业服务、为百姓讲话”的宗旨,通过举办沐浴节、龙虾节、购物节和行业培训、技能比赛等活动,促进行业自律,“三把刀”专业人员居全省县级市前列;顺利出台《**市商业企业信用评审工作意见》,对零售商、餐饮(服务)商开展评比,引导诚信经营;创建扬州市级商业示范社区4个、“万村千乡”示范镇4个。

5、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方兴未艾。细化物流规划,明确沿江、砖桥、火车站园区定位,**港全年吞吐量可望突破300万吨,30万平米的木材配送中心投入使用,恒亿、亚皇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壮大。融入扬州旅游圈,初步形成引江风景区、邵伯湖旅游度假区和**现代花木产业园三大旅游景区、9个旅游景点,现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3家。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成功落户**,银企合作平台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健全。科技、保险、信息、交通运输等行业迅猛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6、推进服务业发展,氛围浓烈。服务业涉及部门多、领域广,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服务业摆到重要位置,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两次召开会议。8月25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听取服务业汇报,研究服务业发展战略。9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又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市长丁一作报告,市委书记倪士俊作重要讲话,全面部署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任务。会上,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服务业重点推进10大项目,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和部门,市领导挂钩,全过程跟踪,全方位督查。

我市服务业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目标比,与对照先进地区比,与对照人民期盼要求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有规模但占比不够高。2005年、2006年、2007年一直保持30%左右,与省定目标40%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有提升但品牌不够响。缺乏高星级酒店、高品位购物中心、高档次休闲场所,餐饮、沐浴、娱乐等服务行业经营特色不够鲜明,消费环境、消费标准有待规范和提高。三是有发展但速度不够快。信息、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聚、市场配套能力不强,专业市场对地方主导产业带动作用较弱。

二、2009年服务业发展思路

2009年,是我市全面达小康的关键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期,又是优化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滞后效应开始显现,各种矛盾和挑战不期而至,人口素质、土地资源、能源消耗、环境容量约束加剧;另一方面,省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财政分税制,从今年开始,对增值税增量部分提高上划比例,对营业税增量部分不再集中,促使各地方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产业优化升

级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战略谋划,夯实工作措施,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我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突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强化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对一二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对广大居民生活的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服务业,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努力构筑产业层次高、竞争能力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工作目标是: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同比增长16%,占gdp比重达到32%;服务业从业人员19.7万人,增长6%,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增长18%。

围绕上述目标,在坚持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具体抓好重点在六个方面求突破。

1、在物流发展上求突破。一是全面提升物流集聚区发展水平。沿江、砖桥、火车站物流园区强化功能定位,加快建设步伐。沿江物流园区以木材、钢材、建材、煤炭中转为主,强化仓储、配送、加工功能,设置边防商检等机构,争取国家木材进口检验基地落户。二是加快推进工业企业物流剥离。引导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将仓储、运输、简单加工等物流项目从原有企业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法人企业,推进第三方物流。三是抓紧培育一批物流大企业。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和模式,促进本土物流企业与先进物流企业合作和重组,择机成立物流协会。

2、在市场打造上求突破。一是建设东部鞋都。采取先建后拆的方案,拆迁商贸城,建设皮革城。项目总投资29亿元,总占地1300亩,分两期进行。二是推进国际五金城。围绕沿江千亿船舶产业集群,重点突出船舶五金、农用五金、机械五金配套服务,积极启动二期工程,同步推进商铺招商,引进一批知名五金品牌。三是培育钢材市场。配套沿江开发,发展钢材销售、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与方正钢铁、邵伯钢材市场等互动,培育苏中一流的钢材交易集散地。四是提升阿波罗花木市场。以阿波罗为节点,打通花木通道,南联曹王花市、雅典娜盆景,北联丁伙苗木,形成十里花木长廊。规划四期工程,突出发展并尽快启动花木旅游餐饮。五是新建苏中农副产品市场。市场规划用地500亩,投资2亿元,建设蔬菜、水果、家禽、肉类、南北货等六大区域。抓紧进行规划选址,争取尽快启动建设。

3、在商贸提升上求突破。一是打造现代商圈。重点发展城市主商圈,联动发展北城区商圈、南新区商圈。城市主商圈加快建设东方广场、时代广场。北城区商圈高标准建设五星级大酒店。推进零售企业、餐饮企业向品牌化、专业化、现代化等方面发展。二是发展区域商贸。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双轨联动,完善“宏信”、“苏果”、化肥农药、烟花爆竹四大配送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全市各村。三是开拓流通渠道。实施“园区支撑、商贸带动、市场互联”的产业方略,打造花木、水产、蔬菜、家禽、生猪等五大类农贸一体化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

4、在旅游开发上求突破。一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开发现代花木产业园区、饮水思源风景区、仙女庙公园、**水利枢纽风景区、邵伯湖旅游风景区、渌洋湖、滨江风景区等项目。重点开发大桥、邵伯两条古街,拿出规划,加快实施。同时,串点成线,启动“**一日游”。二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重点瞄准宁通、京沪高速公路沿线的大中城市,通过邀请外地旅行商和传媒机构来我市踩线,整体推介**。三是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完善旅游行业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依法治旅进程,对全市旅游饭店的软硬件建设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5、在房地产推进上求突破。一是释放住房的刚性需求。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在契税和规费减免等方面研究制定促进购房者买房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优化住房结构。坚持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住房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满足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三是完善房地产业管理机制。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建设行为,完善商品住房交付环节的管理。

6、在新兴行业培育上求突破。一是信息服务业。以“数字**”为目标,支持广电、邮政、电信等部门,打造信息服务载体,用信息化支持工业化,用现代管理改造传统产业。二是金融服务业。完善银、政、企合作平台,改进合作方式,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不断畅通融资渠道。三是社区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发展养老、托幼、医疗、健身、家政等服务项目。四是商务服务业。发展经济鉴证、法律、咨询管理、文体艺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形成辐射周边的商务服务体系。五是职教服务业。重点建设**市职教集团,形成机械制造、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农技等一批重点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26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一、2007年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474元,比上年增长14.6%。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其中,文化产业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进了和谐**建设步伐。

1、文化产业总体情况。2007年末,**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768个,个体经营户4727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27404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实现增加值726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9%,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见表1)。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逐步加大。

表1: 2007年**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从业人员(人)

营业收入(万元)

增加值(万元)

总计

2977

222740

472650

核心层

小计

9167

73404

24997

一、新闻服务

147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369

143438

10261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1926

18826

8575

四、文化艺术服务

353

41099

36089

外围层

小计

12509

71791

34545

五、网络文化服务

204

46087

3014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677

548826

21826

七、其他文化服务

3690

16878

9705

相关层

小计

8096

82209

13108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559

237080

10458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250

445129

2650

2、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层发展情况。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2007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4997万元,实际增长16.3%,增速较慢;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108万元,实际增长20.6%,增速居中;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4545万元,实际增长24.8%,增速最快。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4.4:47.6:18.0(见图1)。

图1:

3、文化产业增加值分行业发展情况。在文化产业的9大行业类别中,实现增加值最多的行业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增加值达到21826万元;其次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达到10458万元。实现增加值最少的行业是新闻服务,其增加值仅为71万元。

从分行业人均增加值看,人均增加值最高的行业是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达到44524元;其次是新闻服务,达到44502元。人均增加值最低的行业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仅为10582元(见图2)。

图2: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2007年,**市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977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2%。分层看,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9167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0.8%;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1250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2%;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8096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7.2%。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从业人员之比为30.8:42:27.2。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多数人员集中在外围层。

分行业情况看,从业人员最多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达到6775人,其次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达到5592人。从业人员最少的行业是新闻业,仅有16人。

5、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432万

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6.3%,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高23.9个百分点。

6、文化消费有所增长。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67元,比上年增长20.3%;在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教育类支出为814元,增长4.2%,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10.7%。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在消费支

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160元,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的5.2%。

二、**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全省、全国的比较

通过对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分析看出,**市的文化产业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07年全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四川为2.07%,**仅为1.8%,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65和0.27个百分点。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全市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仍需调整。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34.4:47.6:18.0,“核心层”和“相关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之比42:18:40相比差别较大。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看,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仍以核心层为主,这一点与**没有多大区别,但全国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很发达,其比重占到了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而**文化产业的相关层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可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结构仍需调整,特别是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快**市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层文化的发展,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

2、**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偏低且发展不平衡。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为2.44万元,尽管比上年增长了18.0%,但仍低于06年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8万元和0.58万元。全市文化产业人均增加值行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最高行业人均增加值(广播电影电视服务)达到44524元,是最低行业人均增加值(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的四倍多。

3、公有文化经济发展较慢。2007年,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55432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6.3%,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市公有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为23.7%,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公有文化经济发展缓慢。

4、数量多、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企业缺乏竞争力。到2007年末,**市文化产业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768个,个体经营户4727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27404万元,户均收入41万元,不及成都户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其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处于一种不鼓励、不限制(违法经营除外)、自由发展之中,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从而使企业竞争力不强。

四、加快**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7年,**市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抓好人才引进与培训。当今时代的竞争总体来讲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了一些明显不足,特别是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这不仅是企业的症结所在,也是管理部门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才和管理部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学习先进地区的经营和管理经验;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制度,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2、完善政府管理体系。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在这次文化产业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既没进行工商登记,也未纳入相关部门管理,因此,相关部门要彻底改变资源整合不力、条块分割严重、协调互动性差等不利局面,规范管理各类文化市场,加强分析调研工作,要认真吸取九狮旅游风景区由盛到衰的教训,从而确保我市文化产业真正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3、提升重点行业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始终坚持“抓大促小”、“抓优扶弱”的方针,建议选择关联度强、增加值比重较大、人均增加值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等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点行业来发展。因为:关联度体现各个行业间投入产出的市场供需关系,当这一行业获得先行发展之后,会对上下游相关产业起到很强的拉动作用,在产业链中贡献度大;增加值体现行业创造价值的程度,是产业贡献度的直接反映;人均增加值高说明盈利空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入;行业增长速度快体现了市场前景好。从2007年的发展情况看,**市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比重较大,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人均增加值较高,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较快,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具有关联度强和资源竞争的优势。建议将这些行业作为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来抓,以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4、发展壮大劣势行业。从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结构看,核心层和相关层发展较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4997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4%;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3108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增加值2650万元,人均增加值只有10582元,居九大行业中的倒数第一。因此,要想壮大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必须加快文化产业核心层和相关层的步伐,特别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5、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如何开发和释放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使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07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10.7%和5.2%,城镇高于农村5.5个百分点。可见,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明显。影响当前全市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除了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外,还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不一致有关。建议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发展之机,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水平,尽快缩小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差距。

6、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领域。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促进“特色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化和最佳化。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始用打造特色文化来拉动本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如大连、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是历史文化名城相对于这些城市并不缺乏特色文化。如**区域内独具魅力的酒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内核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原动力。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特色文化”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是实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渠道。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都必须经过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培育下,经过不懈努力,**市的文化产业已逐步迈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相信明年**市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第四篇: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调研分析

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农民最直接、最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关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能否提前实现的根本所在。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

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村级集体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

(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壮大

村级财力的根本途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关键要靠两条:一条是要有人办事,一条是要有钱办事。村干部的工资要支付,村里一些必要的建设要搞,村里的公益事业要发展,仅仅靠“街道统筹、村级提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发展好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级财力,才能保证村级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走两极分化道路,而是走全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统一支配的财力就雄厚,就可以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事、办好事,才能更好地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只有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里的各项公益和福利才能有持续可靠的保障。

(三)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保证。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就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村党支部就会得到村民由衷的拥护,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穷民贫,不但不能为村民谋利,而且还要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指标不断向农民伸手要钱,增加农民负担,严重影响干群和党群关系。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和动摇基层党组织的基础。

(四)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坚强支柱。从农村的调查数据分析看,现已超过或达到小康标准的村,无疑是村集体经济搞得比较好的村。这些村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农业效益,形成区域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呈下降趋势。据调查,慈溪市约20%的村级集体收入在下降,集体资产也逐年减少。譬如,2005年以来新华村集体收入分别是:335万元;292万元;110万元;2006年以来村集体资产分别是:2736万元;2579万元。

(二)村级集体经济来源结构不尽合理。作为村集体经济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即土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变化,所剩无几的村集体土地也已规划,无法为村集体统一经营带来收入,加上村集体企业改制转制、电力管理部门实行同网同价直接管理和农村税费改革实行统筹后,使村集体经济渠道愈来愈窄,集体收入越来越少,失去原有的优势。

(三)村级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现在的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两升一降的趋势:各类应收欠款逐年上升和各类非生产性支出(工资和各种福利)逐步上升,而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逐年减少。据统计显示,目前由于村级用于生产服务和管理开支等费用,占可支配资金的三分之二还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难以保障。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认识上的误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于在政策上强调家庭承包经营三十年不变,因此家庭承包经营在多数人的头脑里烙印很深,忽视集体统一经营在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人认为,发展个体私营才符合时代要求,宣传和倡导发展集体经济非但没有意义,也不合时宜。实际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是由当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决定的。当前,还是要大力倡导和扶植村集体经济为主,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经济格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对改革的理解不深。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初步成功,也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深化改革,应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群众意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一些地方在具体工作中忽视或者是放弃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愿,采取简单的方式推行改革,于是就造就出一些“数字”干部。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在农村搞改革,必须要因村制宜,把握好时机,稳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采取强推强改。

(三)村级集体经济趋弱化。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固定的财源逐渐减少;二是村办集体企业大量转制、改制,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从原先集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逐步退出,村级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从直接生产经营转为资本经营;三是村级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正渐渐失去,如企业在向园区集中,人口在向城镇化发展,土地在向种田大户集中等。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措施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集体经济可以体现致富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

和国家税收,要支持鼓励和帮助城乡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为此,村级经济要本着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作用,有利于为村民多办实事、好事的基本原则,去探索和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形式,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强化村级领导班子。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村级经济组织,应增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刻领会和把握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改革改制工作的精神实质,认真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村班子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要把有理想、会经营、懂管理,市场意识强和乐意为村民服务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班子中来,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栋梁之才。

(二)开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实行股份制合作化。将原村经济合作社改造成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把村属经营性资产经评估量化折股,同时村属社员应分别按农龄股、人口股测算到户,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村集体经济以股份制形式进行经营,也可以吸收社会其他资金加以组合,村集体在其中有一定的股份或控股,形成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从而使集体资本增大并获利增值。二是兴办各类市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定乡镇政府所在地、本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外来务工人员集居地兴办农副产品、小商品市场、小菜场等各类不同规模的专业市场,以此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充分利用闲置设施设备。利用闲置的企业厂房、仓库、大会堂等设施,租赁给农户发展专业饲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既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展,又盘活了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四是实施资本经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利用经济区间优势,集中建造个私企业开发经营用房,做好房地产文章,拓展比较稳固的集体增收途径。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加大应收欠款的清欠力度,防止呆帐资金。五是开展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为平台,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村四个文明建设内容,加大投入,提升档次,争取政策性补贴或奖励资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六是开展多种经营形式。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组建一些专业合作的服务性经营实体,为农户有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化服务,既带动了农民致富,又促进了集体增收;在发展农业基地的过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定要选好项目,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完善生产条件和环保设施,为农民承包经营提供方便。村集体通过招标承租的形式向承包商或种养大户发包经营资源,村级集体可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和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合理流转土地资源使用权,通过向农户支付一定的租金,把农户承包的土地再度集中起来,由集体转包他人经营,村集体可以增加承包收入。坚持和完善集体经济内部的积累制度,按规定足额提取农业发展基金。

(三)节约村级集体经济开资。首先,要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在乡镇(街道)农办指导下,统一设置规范的村财务登记制度;建立规范统一的报账和帐目公布制度,公布帐目要清楚、详细、内容完善;实行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盈利权三不变原则,坚持三个“不准”:即不准挪用,不准坐支,不准私设小金库财经制度。其次,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定期把财务收支过程和财务结果向群众张榜公布,收入按项目,开支按次序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逐一把细目公布于众,不得“捆绑”列支。再次,强化监督机制,严格非生产性开支。村要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应推荐办事公道、威望较高和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对村主管财务领导审批签字的收、支票据,由民主理财小组逐一审核,严格审核把关程序,增加审核透明度。对不合理的开支,坚持谁花钱,谁负责退出的原则。坚决杜绝用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等非生产性开支,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村民的监督,以保证集体经济安全、有序运转。

第五篇:对促进审计工作发展的调研分析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这为效益审计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效益审计应当顺应这个发展大势,乘势而上,有所作为。从审计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审计工作仍处在财务审计阶段;从总体

上看,目前全面开展效益审计的条件尚不具备。但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路子。

一、探索效益审计思路。我局把效益审计的意识引入到审计指导思想之中,加大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力度,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查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而且要查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经济性和效益性,逐步引导审计人员向效益审计归集思路。具体引导思路如下:

1.最近几年兴起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为干部管理部门选拔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这种审计是基于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兴起的。它既包括合规、合法性审查,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因此,它是财务和合规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综合。

2.我们审计机关组织的专项资金审计,除了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外,还开始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说明效益审计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成长。例如审计厅组织的2003年至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审计,为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累了经验。

效益审计目前在我国虽然未全面开展,但对开展效益审计,我局要求我们在观念、法制、人员素质和结构上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掌握效益审计,首先要紧紧围绕“效益”去掌握,效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有短期效益,又有长期效益;既有显性效益,又有隐性效益;既有建设项目的效益,又有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效益;既要体现效益,又要衡量效率。效益审计必须围绕这些内涵和范畴去进行,去适应社会需求,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因此,必须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创新,在审计手段上扩张,效益审计虽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和渐进发展阶段,没有统一模式和统一技术方法不等于不搞或慢搞,奢望走捷径和一蹴而就是没有发展的。

二、用试点推动效益审计深入。近年来,我局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国债资金门诊楼建设项目效益审计》、《2004年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进行效益审计》,积极开展效益审计试点工作,促使效益审计工作进一步深入;同时,严格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报告的技术要求。

1.在效益审计的方法上。审计人员要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抓住抓实扩张审计手段这个前提,选择适应技术和方法,并从实际出发,逐步深化,有序实施。不论审计人员决定采用什么技术和方法,都必须以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原则。效益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方法以外,更主要地运用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调查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工具,它可以用来调查事实,也可以用来调查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在运用询问法和调查法时,关键要先设计好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建设性、要能够被准确地回答,分析各种答案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在抽样调查时,保证一定的样本量。这种方法的运用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统计分析也是效益审计中用来了解状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

2.在写效益审计报告时应注意效益审计所关注的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1)审计产出的效益性应关注:审计成果的数量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成果的质量是否达到一定的标准。简单而言就是项目完成得如何,即审查项目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比较实际完成工作量占计划工作量的比重,如大型购置项目完成的数量占计划的百分比;审查项目完成进度如何,将实际完成时间与计划完成时间进行比较,是否按计划时间完成,若没有按时完成,原因是什么;审查项目完成质量如何,如大型修缮是否验收合格,大型会议是否完成各项议程;审查项目完成后效果如何,是否对地区收入、技术进步、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经济影响,是否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产生环境影响,是否对就业、生活条件、地区的发展等产生社会影响。(2)审计投入的经济性应关注:资金使用得如何,即审查项目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大预算、虚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的问题;审查一级预算单位在批复预算和拨付资金是否及时足额,项目资金有无实际到位,有无影响项目执行的进度;审查项目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计划,是否全部真实地用于项目,是否节约,有无截留挪用或损失浪费的问题;审查项目支出是否有沉淀或有

结余,其原因是什么等。(3)审计管理的效率性应关注:资金和项目管得如何,即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本单位工作重点和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作用对项目进行立项,资金的分配和安排是否向这些项目倾斜,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推动事业的发展。

此外,为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工作范围的任何方面的限制及其理由都应包含在审计报告中。当审计人员不能审

计被审单位的关键性组织或系统,或者由于超出审计人员控制,未进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的范围会因不能确定或认同适用的标准而受到限制。所以,审计人员应考虑在报告中提及对被审事项所采用的标准不足的情况。

在审计报告中还应包含对相关事实及审计决定的充分表述,以使阅读者能够理解审计人员意见形成的基础。审计决定来自于基于事实基础上比照适用的标准及审计人员分析的结果所做出的检查决定。它强调分析的客观性,不搞先入为主的结论,也不批评任何人和单位。应该尽量地反映那些取得成功的地方及未能达到预期绩效的地方,做好经验总结和缺陷分析。总体要求是:完整、准确、客观和有说服力,并尽可能通俗易懂和简炼,这也是我们出具效益审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对效益审计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第一,目前效益审计的范围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目的是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第二,我国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而不可能像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三、进一步做好效益审计的几点建议。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审计署《五年规划》中对今后开展效益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效益审计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部立法、内部制度、人才、资源、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建设:

(一)进一步加快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用成熟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我国效益审计起步较晚,从事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人较少,有价值、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也不多,效益审计研究的专著也比较少。可由审计署统一组织,选定一些事关我国效益审计发展的课题进行攻关,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做法,加大研究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的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尽快取得较成熟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效益审计研究成果,为我国开展效益审计提供理论指导。

(二)尽快建立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要完善效益审计的法规体系。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法律依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关键,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效益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这些年来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出台不少,影响较大的有《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但其中论及效益审计的篇幅很少。完善效益审计法规体系既是对效益审计的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效益审计的保证。其次,要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效益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效益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最后,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效益衡量标准体系是审计人员对效益的高低优劣进行评价或判断在参照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计量性等特点。效益审计指标内容应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社会效益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而定性指标有时难以保证公平,在制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针对弹性较大、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要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后再做一些补充性的规定来不断完善。

(三)强化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效益审计的本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传统的财务部门和审计、财经会计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缺乏如工程类、计算机、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类等专业人才,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的结构近期发生较大的改变可能性不大,除了加快从社会上引进专业人才之外,我们的重点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效益审计的本领。培训方式上,可由审计署统一组织,以大专院校为依托,为特派办、地方审计机关培养效益审计的业务骨干。培训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内外效益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而且重点要突出效益审计实务的培训。如配合对某一领域或行业效益审计,进行审前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使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效益审计方法的技术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能力和经验;进行具体效益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如统计学、环境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等;进行政府环境培训,使审计人员深刻地了解政府工作并对政府业绩形成有价值的判断。

(四)正确处理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全面开展效益审计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目前,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管理水平还不高,财经领域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在这种基础上开展效益审计,脱离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全面开展效益审计是不现实的。《五年规划》中也指出,我国目前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审计实践中,我们要把效益审计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其他审计类型和方式审计中增加效益审计的成分,既可以提高这些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又可以突破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培养训练审计人员。同时,要克服旧习惯和方式的制约,简单地将效益审计导入传统审计,使效益审计缺乏实质的内容,跳不出传统审计的圈子。在具体实践中,审计人员首先要制定好审计计划,作好审计调查。如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严重不实,则不能再进行效益审计而应进行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如只发现一部分资料不实或小范围违规,则可重点开展效益审计。

(五)做好效益审计的试点工作,合理选择效益审计的切入点。首先,在目前情况下不宜在所有领域全面开展效益审计,要根据审计机关现有能力和审计资源的现状,在一些关键领域开展效益审计的试点,摸索方法、积累经验,为效益审计的逐步规范、全面开展做好准备。如选择公共财政、投资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对资金投入量大、政策性强及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焦点等项目,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其次,要合理选择开展效益审计最佳切入点。选择效益审计切入点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难易程度。不能选择审计人员难以胜任的项目,应选择在人员素质、工作基础、审计资源等条件下能够做好的项目来试点。二是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开展效益审计要加大对被审计单位的宣传,需要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如果所审内容与现有工作跨度太大,转型过快,被审计单位可能难以接受,审计难度会加大,审计结论也不容易被接受,也达不到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效益的目的。三是社会的需要。要选择那些政府的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的项目和领域去开展效益审计,这样才会得到政府的社会的支持,审计结果才能受到重视,审计成果才能发挥作用。

下载对环保服务发展的调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环保服务发展的调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分析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

    金融服务缺失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调研分析(精选合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

    退休干部服务管理调研分析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退休干部队伍也越来越大,退休干部的高峰期也即将到来,着眼未来,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工作任务,将出现做好离休干部服务的前提下,服务对象逐渐转变到以退休干......

    对我市行业协会情况调研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加快,经济运行方式将全面与国际接轨,政府要转变职能,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一些政府、......

    对家庭暴力的调研分析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当这一本应包含温馨和睦的空间被内部的暴力侵蚀时,不论是主动施暴的一方,还是在恐惧中承受暴力的一方,尤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是妇女),成为家庭暴力的......

    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调研分析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既是广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结果的认可度问......

    对学前教育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市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确保了教育工作全面健康的发展。在不断巩固和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

    曹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研分析

    曹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调研分析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购买使用农机的热情,农机数量迅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