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电动汽车对环保的意义
发展电动汽车对环保的意义
电动汽车一直是伴随着争议的发展的,尽管目前电动汽车配套体系不完善,但发展电动汽车对中国是很有意义的,技术的不断攻克与国家的政策扶持为电动汽车的地址在不断的铺路,预示着其在未来将有不凡的意义。
电动汽车对中国的意义
现阶段的中国已经面临着石油短缺的严峻挑战,急需研究开发新能源来应对能源安全。电动汽车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决策。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煤电比例逐年减少,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间接碳排放的问题。当前,我国煤电约占发电总量80%。据研究,当煤电比例占87%时,电动汽车和传统汽油车的碳排放已经达到平衡点;当煤电比例降至65%时,和传统汽车相比,电动车会实现30%的碳减排。发展电动汽车的合理路径
以小型车为突破口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合理路径,因为它是技术可支撑、政府贴得起、百姓买得起、市场需求大的现实选择。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关键
推进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政府须采用财税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小型电动汽车产业化成败的关键,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明确发展重点,坚持标准和基础设施先行。政府要抓紧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把发展小型电动车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点予以支持;要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布局和分工,加快产业链形成,扭转当前电动车发展的无序状态,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防止以发展电动汽车之名进行传统汽车生产的重复建设;要抓紧具有电动汽车特色的电动车标准和充电设施标准的制定,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型电动车进入市场创造条件。
第二,推行绿色补贴和税费制度,大力推动小型电动汽车发展。我国普遍存在“住大房、乘大车、吃大餐”的消费观念,有悖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许多发达国家并非如此,小型车在欧洲和日本非常普遍,日本1升排量以下的微型车占轿车保有量的40%以上,2008年新车销量排行前十强中的六款为微型车。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小四轮车法,出台支持小型电动车发展的政策,增加对小型电动汽车补贴和免税优惠,并通过提高大、中型燃油车相关税费,平衡税收。各级政府应将小型电动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带头使用,发挥表率和导向作用。第三,加强科技投入,力求重大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很难通过引进获得,须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还不到发达国家政府或大公司一年的投入。我国应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强动力电池的基础科学和竞争前技术的研发,寻求原始创新的突破。引导建立产学研联盟,分工协作,统一部署,加快电动汽车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研发。采取实际措施,加快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的标准研究,坚持标准优先,防止浪费,保障安全。
环保是世人不断追求的境界,电动汽车将为环保,低碳领域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我们无法肯定的说电动汽车将成为环保主力军,但我们期待其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第二篇: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一、电动汽车国家及地方政策
1.以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较发达城市的地方性的电动汽车推广政策:
杭州市
规划:至2012年底,推广新能源汽车至2万辆。
推广方式:整车购买整车租赁 电池租赁
补贴政策:对于以电池租赁模式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可免费使用电池3年或6万公里;采用整车租赁模式的消费者,将给予整车租赁费用50%的补贴。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整车的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将获得最高不超过3万元补贴,购买纯电动乘用车将获得不超过6万元的补贴,同时还享受3年或6万公里的免费充电。深圳市
规划:至2012年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至2.5万辆。
推广方式:整车购买
补贴政策: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对生产双模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企业补贴3万元,对国产纯电动乘用车企业补贴6万元。消费者在使用新能源汽车时,可再获得5000元电力补助。北京市
规划:到2012年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至3万辆。
推广方式:引导购买
补贴政策: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以3000元/kWh标准给予地方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上海市
规划:到2012年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至2万辆。
推广方式:整车购买整车租赁
补贴政策:在中央财政补贴基础上,上海市以电池能量2000元/kWh进行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2万元,纯电动车最高补贴4万元。
从以上政策大致能看出全国范围内,整车购买的最高政府补贴应该不会超过6万元,同时政府也考虑到了消费者信心问题,对汽车租赁也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另外对电池租赁也有相应补贴。
2.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汽车,是指国家标准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中第2.1款所定义的汽车整车(完整车辆)及底盘(非完整车辆)。
本规则所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第五条 根据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技术成熟程度、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程度以及产业化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不同的技术阶段。
起步期产品是指技术原理的实现路径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缺乏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尚未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
发展期产品是指技术原理的实现路径基本明确,国家和行业标准尚未完善,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
成熟期产品是指技术原理的实现路径清晰,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成熟,国家和行业标准基本完备,可以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产品。
第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聘任有关专家,组成新能源汽车专家委员会负责确定和调整新能源汽车产品类别的技术阶段,提出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专项技术条件和检验规范建议。
第七条 对处于不同技术阶段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起步期产品只能进行小批量生产,且只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进行染范运行,并对全部产品的运行诖态进行实时监控。
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并至少对20%的销售产品的运行诖态进行准时监控。
成熟期产品与常规汽车产品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管理方式相同,在销售、使用上与常规汽车产品相同。
第八条 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
(二)应当是《公告》内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或改装类商用车生产企业;新建汽车企业或现有汽车企业跨产品类别生产其他类别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垫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先行办理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手续。
(三)具备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所必需的生产能力和条件。
具备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
(五)具备保证新能源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的能力。
(六)具备新能源汽车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七)建立与所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相适应的零部件采购体系。
(八)所生产的车辆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车辆产品定型试验规程、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专项技术条件和检验规范的要求。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以下简称《准入条件》。
第九条 符合《准入条件》、获得生产资格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可以生产同类新能源汽车产品(指与《公告》中已有的常规汽车相同类别的产品,下同)。
符合《准入条件》、获得生产资格的改装类商用车生产企业可以改装生产同类新能源汽车产品,其中具备底盘生产条件垫片可以自制底盘,但自制底盘仅限于本企业自用。
第十条 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条件:
(一)产品符合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有关标准、规定。
(二)产品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的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检测合格。
(三)产品未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第十四条 申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在已获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整车或底盘基础上进行改装,但改装未影响到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垫片可以只提交改装说明材料以及本规则第十三条所要求的申请材料。
第十五条 已获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的企业,当新申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产品类别与已获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类别不同时,应当提交本规则第十一条要求的申请材料。
当已获得准入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方案或者技术来源有变化时,企业应当重新申请产品准入,提交本规则第十二条要求的材料,并说明新申请产品与已获得准入产品的主要区别。
第十六条 生产起步期和发展期产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按照售后服务承诺的内容,向使用者提供售后服务;应当为每一辆汽车建立相应的档案,并跟踪汽车运行情况,直至汽车停止使用或报废。
生产起步期产品的企业应当与使用者共同完成每示范运行报告,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七条 新能源汽车企业如发现产品存在影响安全、环保、节能等严重问题,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限期整告片并及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产品使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报告。
以上是选取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条款,其中有较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譬如,如何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对整车的售后服务以及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使用等问题,这对于公司从事这个行业建立一个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避免日后在进行修改时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篇: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服务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1、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效服务,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
2、将分散生产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联系、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3、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进一步提供了农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4、有效的把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5、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 社会化,为促进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完善新时期农村社会化体系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农村公益服务网络
2、培植多层面、多功能的专业合作组织
3、加强财政和金融机构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
4、创造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宽松环境
5、强化开放、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
6、完善法制制度,切实保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程序。
农家乐的意义
1、农家乐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的渠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2、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提升
3、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跟好的满足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4、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导读:“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当前我国能源建设和核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当前我国能源建设和核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核电建设投资大、建设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涉及产业多,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011年我国核电总发电量达87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9%,核电生产运营产出(销售收入)约为375亿元,拉动的总产出约为832亿元,GDP约为442亿元。假设到2020年核电在运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在建3500万千瓦,2020年我国核电生产运营产出约为1994亿元,拉动的总产出为4423亿元,GDP约为2351亿元。
截至2011年底,我国大陆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根据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态势,按照建设一座200万千瓦的核电站需要294亿元投资计算(以岭澳二期为参考电站,2台100万千瓦建成价位285亿元,1/3的首炉料为9亿元,共294亿元),并假设到2020年3500万千瓦在建核电站共完成一半的投资,则平均每年需要投资建设615万千瓦,投资额为906亿元,拉动总产出增长2754亿元,GDP增长934亿元,可以使经济增速提高超过0.3个百分点。
核电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乘方效应。一座装机规模500万千瓦核电厂,总投资可达650亿元。按7800小时计算,规划装机投产后,年发电约390亿度,售电收入近200亿元,核电厂建设期每年可增加5000万左右的建安税,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直接纳税30亿元。此外,核电项目还能吸引众多投资者抢摊地方房地产等市场,带动建筑行业发展,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提升城市消费水平;核电站运行管理正式员工约3000人,站内聘用司机、保安、保洁、后勤人员约9000人(按1:3计算),厂区周围与核电站配套从业人员不下10000人;带动投资配套抽水蓄能电站等核电配套工业体系发展。
在当前背景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核电建设,每年将创造出数千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实现保持国家及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目标作用显著。
二、拉动工业体系转型升级
核电工业是现代高科技密集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其发展不但实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扩大了我国在核燃料循环、核电装备、核技术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规模,同时有效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涉及材料、机电、电子、仪表、冶金、化工、建筑)整体发展,而且先进的核科学技术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如果按照目前我国核电发展态势,每年投资额870亿元,拉动重要相关行业的产出增长为:建筑业约272亿元,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8亿元,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1亿元,综合技术服务业163亿元,农业154亿元,化学工业154亿元,金融保险业154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7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8亿元。
近年来,我国在核燃料科研生产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保持了完整的核燃料工业体系:计划完成的国内铀矿地质钻探工作量指标大幅提高,矿床勘查成果显著,海外铀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多个铀转化、纯化、浓缩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核燃料产能的提升确保燃料供给安全;已基本掌握后处理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的自主设计、建造、运行能力。
目前,三代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具备开工条件;自主化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ACP1000、ACPR1000等)设计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实验快堆实现了自主研究、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行和自主管理。此外,在快堆、先进研究堆、核军工、核技术应用、受控核聚变等领域的不断拓展,具备较高的科技研发实力。
依托核电项目,核电装备制造国产化、自主化不断推进,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十一五”期间,通过将核电设备制造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规划,核电装备制造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和投入力度,在核电关键设备的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在建二代改进型机组平均国产化率68%。而且国内已具备较强的关键设备生产能力,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得到了较快提升,初步形成了年供8套左右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主要设备能力。预计通过完善自身的制造装备能力,积累制造工艺经验,加强技术攻关,“十二五”末期我国能够形成稳定的三代核电设备成套供应能力,设备自主化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此外,核电涉及工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基本代表了冶金、材料、机械、电子仪器等众多行业最复杂、最前沿技术,对开发设计、冶炼、铸造、热处理、精密制造等生产工艺有极高要求,由此带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
三、强大国防保持核威慑力
发展核电是保持和提高我国核工业实力,稳定和壮大核科学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设我国强大国防、进一步提升核大国地位、和平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走强国之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核科学技术具有典型的军民两用特性。核动力既是民用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用于军用核动力舰船;核燃料循环技术既可为民用反应堆提供燃料,又可为核武器提供装料。先进的核动力、核燃料、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技术、核监测和控制,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材料等技术均可用于军用核动力舰船、空间飞行器核电源、核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核电产业是国家核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厂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关键技术往往比军用堆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通过大力发展核电产业,可以促进核技术的大力提升,充实和提高国防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发展民用核电依然是世界核大国保持核威慑能力的重要考虑因素。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前苏联等大国除了在积极发展舰船核动力、空间激光武器核电源、军用车载移动式核电源、鱼雷及火箭核动力推进装置等新概念军用核动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用核电作为保持核威慑的重要手段。眼下,俄罗斯依然制定了较大规模的核电建设规划。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美国的核电政策也更加明朗、积极。
四、“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建设”的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我国核电事业又好又快安全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尽快形成后来居上的强劲竞争力,走出国门,在世界核电技术制高点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转变。
首先,核电技术和产品的输出对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将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帮助希望发展核电的国家建立必要的基础结构提供支持,包括建立法律和监管框架、开展培训、帮助其培养本国的核能人才、帮助其了解各种核技术、促进和支持新核电站融资等方式,或将核电项目出口作为经济援助一种重要方式,满足这些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发展需求,获取所在国民众的认可和政府的信任,提升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和加强利益交融的合作纽带。
其次,通过海外核电市场开拓,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凭借高端、密集的核电技术、产品及服务,真正进入世界产业格局中的高附加值环节,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角色地位,分享更多的经济全球化的利益。
第三、核电项目耗资巨大,开发海外核电市场将大幅带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融资和出口,而投资、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同时,核电“走出去”项目作为大型对外投资项目,将进一步平衡我国国际资本盈余。
最后,核电出口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并提升中国核电产业链条的技术水平。我国有实力的核电相关企业可以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相对优势,开发自主品牌,参与海外核电市场开发与项目建设,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自身在研发、设计、制造、建设等各环节的技术能力与水平。
综上所述,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增城荔枝对增城的发展意义
增城是著名的荔乡,荔枝是增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探讨增城荔枝历代的发展概况,研究荔枝的栽培技术,并深入分析荔枝与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现存最早记录增城荔枝的文献见于北宋时期,明清时期荔枝栽培面积扩大,名荔挂绿的出现使增城荔枝声名大振。民国时期,增城的荔枝生产虽然受到一些影响,但仍是广东荔枝生产的主要产区。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鼓励私人种果,支持各地建设荔枝基地。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荔枝价格高企,种植效益良好,增城荔枝栽培面积迅猛发展,形成了一大批规模化、集约化的荔枝基地。增城荔枝生产技术历经了从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的转变。在《广东新语》中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传统荔枝生产技术,对荔枝生产颇有裨益。民国时期至改革开放前,是增城荔枝栽培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期,众多广东农学工作者结合荔农的栽培经验对荔枝的生长习性、土质要求、栽植方法、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气候对荔枝产量的影响、荔枝保鲜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改革开放后,增城荔枝生产进入使用现代技术阶段。不但表现在对于原有栽培技术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更表现在诸多新兴科技如植物激素、微肥保果、控梢促花、合理密植等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以及荔枝品种资源的丰富。增城荔枝自明清时期完成从农民种荔自食到商品性生产的转变后,成为增城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949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为22600亩,约45.2万株,总产量5237吨。截止至2004年,增城全市荔枝总栽培面积超过20万亩,总产量超过10千吨,连片种植荔枝100亩以上的荔枝基地有265个。增城的荔枝干多是用糯米糍晒制而成,在民国时期就有很广的销路,且销售价格较高。增城荔枝的贸易量巨大,民国时期是增城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荔枝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起到了促进水稻生产与刺激水果种植的作用。在增城由农业经济向工商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荔枝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荔会友、以荔招商”,以荔枝为平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荔枝促进了旅游发展,荔枝节演变成为荔枝旅游节,同时旅游也带旺了荔枝的销售,以荔枝庄园为主的荔枝生态游也在不断发展成熟。悠久的荔枝栽培历史,繁荣的荔枝经济,深深地影响着增城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在增城既有条条以荔枝为名的街道、座座以荔枝为名的楼房,也有以荔枝为招牌的各种企业;既有以荔枝为主题的诗词、歌赋、摄影、绘画,也有以荔枝为主题的传说、趣闻及其他文学作品;还有别具特色的荔枝节和荔枝饮食文化。从增城荔枝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技术一经济一社会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荔枝栽培技术的进步带动荔枝栽培面积的大幅度增长,荔枝产值随之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荔枝引来大量外资注入,推动了增城经济的全面发展。荔枝经济的全面发展繁荣了荔枝文化,对增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鉴于荔枝对自身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增城也十分重视推广荔枝科学栽培技术,多次举办荔枝栽培技术培训活动。从增城荔枝长期的生产经验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首先,要充分依靠现代科技对荔枝进行栽培管理、品种选育、果质保鲜和后期加工。其次,要充分利用增城荔枝的品牌效应,积极引入外资发展增城经济,并带动以荔枝为主的生态旅游。在增城荔枝的品牌效应下,增城的社会经济、文化也会随之发展,增城必能因荔枝而腾空飞跃。
摘要:广东省增城市是珠三角优质荔枝的主产区之一,荔枝产业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但近年荔枝价格下滑,果农增产不增收。木文针对荔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增城、荔枝、可持续发展、对策
广东省增城市是荔枝种植的适宜气候区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2008年荔枝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2.9%,荔枝产业成为增城的特色农业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荔枝 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数量型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直接后果是卖难问题,价格在丰收之年大幅下滑,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增城市荔枝产业 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荔枝种质资源丰富,优良品种多,增城现有荔枝品种57个,是1978年的两倍。主要的荔枝品种有桂味、糯米糕、怀枝、妃子笑和三月红。其中桂味占荔枝种植面积的31%糯米糕占24.7%,怀枝占18.4%,妃子笑占13.2%,三月红占10.3%。各品种的成熟期在5_7月这个时间区间的不同时段,6月下旬和7月上旬是增城大部分荔枝收获的季节。此外,还有挂绿、水晶球、甜岩、犀角子、细核荔枝等优稀品种。其中增城挂绿闻名中外,曾以一颗55.5万元的拍卖价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为了保护挂绿,增城也建立了相应基地。
(二)荔枝种植面积扩张迅速,但近年呈收缩趋势增城荔枝栽培面积,1981年只有1.6万 亩,2008年是17.4万亩。2005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其中1992年到1998年间增长了1.6倍,2005年后种植面积呈现收缩。这与1999年、2002年和2004年荔枝大丰收有关,荔枝价格逐年下降,而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上升,种植户微利甚至亏损,因此积极性下降,转种其它作物。
(三)荔枝产量增长快,大小年现象明显增城荔枝产量从0.56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2.3万吨,是前者的4倍多,但对比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产量明显较低。最高历史产量是2002年的2.38万吨,近几年产量仅在7000吨左右波动。增城荔枝的各年产量起伏很大,大小年现象比较明显,导致荔枝的丰产稳定性较差,也表现为价格的相应波动。
二、增城市荔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荔枝种植管理粗放,单产和品质不高,由于荔枝种植面积扩张过快,重种植轻管理,生产投入不足,果园基础条件差。荔农对保鲜、病虫防治和保花保果防裂技术有强烈需求,但并不重视果园改造技术滴灌技术投入不足,推广率低,土壤肥力管理不善。华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对增城市荔枝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过调查和取样分析,发现施肥不尽合理,种植户没有把握好肥力大小与施肥多少的关系。病虫防治技术标准的推广仍处于起步状态,而且欠持久性,这种状况不利于荔枝单产和品质的提高。
(二)重生产轻销售,坐等客商上门收购
增城荔枝主要向中国内地销售,出口外销占极少比重。分销主要依靠外来商户上门收购、销售大户、批发市场等渠道。近年来,增城市政府和水果行业协会等加大促销力度,如开办荔枝一日游,提高了销售便利性。每年增城市政府都举办荔枝文化旅游及相关活动,进行招商引资。2009年起,增城市供销总社与广州正佳等10大超市产销对接,实现增城荔枝收购、包装、配送的统一,扩大了购销网。同时,逐步扩大了网络销售,发布荔枝销售信息,对个别优稀荔枝进行拍卖等。由于荔枝出口检疫程序复杂,加上保鲜技术落后,即使有外商下单,出口的风险仍然很大,影响到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三)荔枝加工能力弱,影响销售的扩展
增城荔枝加工品主要有荔枝干、荔枝酒和鲜果肉。加工技术为热干燥和日晒法,也有部分深加工产品,如12度荔枝干红和52度荔枝酒,主要经荔枝发酵制成,由于保鲜和储藏技术跟不上,荔枝酒带有涩味,目前酒厂己停产。总体上,增城荔枝产后加工主要为初加工产品,且规模小,不成体系。
(四)荔农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
自21世纪以来涌现出来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模小、稳定性差,真正能为农民利益服务的新型合作组织少,对果农的市场带动能力弱,也导致果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需求不足。目前,增城市专业荔枝合作组织有9家,如广州增城民合光耀荔枝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物资统购、产品统销的服务,覆盖面积285亩,涉及36户农户。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
供给不足突出表现在:其一,农户获得各种服务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己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果农主要通过协会和农技站培训、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经验获取技术。增城市果业协会有会员近80人,服务内容以技术指导为主,也提供市场信息,协助荔枝销售。其二,农业服务内容单一,多数地区目前的农业服务主要集中在统一提供良种和统一灌溉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满足不了农民在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上对社会服务的多种需要,信息、资金等服务尤为稀缺。
(六)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不够
一直以来,荔枝被认为是珍稀水果,其比较收益高,政府支持和保护力度较低。各级政府主要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和营销活动等方面有些投入和引导。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较弱,增城市尚无中长期荔枝产业发展规划,无法有效调控荔枝供给总量及区域、品种结构。就目前情况来看,资金支持的需求是最迫切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推广经费不足,荔枝相关的基础投入不足,受重视程度不高;在种苗补贴、农机补贴方面,种植户也存在不满。进出口检验检疫程序严格,手续繁琐,导致荔枝出口延误了上市的最佳时间,果农遭受损失。另外,荔枝种植的退出机制缺失,若想调整种植结构而改种其他作物,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和退出成本补贴。
三、促进增城市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逐步建立完善的政府支持政策体系
荔枝产业本质上属于小农生产方式,目前果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现象较为普遍,农户迫切需要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荔枝专项科研资金投入,建立新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给果农提供更多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提高荔枝品质。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基础上,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对果农进行相对补贴,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及时推出荔枝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缺乏竞争性,存在非排他性和利益外溢现象,是准公共物品,完全依赖市场是无法运行的。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助既要公平,更要体现效率,重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根据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和国家财力状况,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二)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
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调查资料也显示,农户对各地乡镇政府和村集体提供公共服务有一定的认同和依赖。要强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理顺体制,提高运作效率,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基层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条件,增加公益性服务的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逐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荔枝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实质上讲,就是如何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帮助荔农增产增收。就荔枝产业的现状而言,荔枝新技术推广与采用、培训荔农、信息服务、荔枝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荔枝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和环保服务等都应是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同时,发展社会性服务组织,如中介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等,从立项目入手,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提供农业服务。政府要积极引导荔农的自我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扶持运销大户、荔枝协会带动农户产销活动,将农户组织起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与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代表农户与市场进行谈判,还通过向农户提供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为农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四)培育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自我服务组织
“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自发组织、自己管理的互助组织,具有中介功能、服务功能以及实体功能。广东荔枝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资源缺乏,合作属性较弱,服务功能不强,大部分仍为蛹化的过程组织,还无法有效地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应采取以下措施:1.应逐步引导各类荔枝协会向合作经济方向发展的荔枝专业协会发展。发展真正能够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专业协会组织,并在此基础上逐级联合,逐步实体化,形成“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模式。2.逐步恢复供销社的合作经济属性,使其为果农提供荔枝生产、科研、保鲜、加工与销售等服务。3.扶持能人牵头的“合作社+农户”。4.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人员+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服务型合作组织。在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产品促销、市场开发、标准化生产、规范经营行为、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供需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一方面基于农户技术需求,选择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需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协调好农业技术研发机构、推广部门与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由下到上”和“由上到下”的有机结合。采用新技术的高成本性(信息成本、评估成本和交易成本)导致农户采用新技术动力不足。因此,不仅需要研发资金节约型应用技术,还需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培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