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依法改革企业分配制度的几点认识

时间:2019-05-12 11:5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依法改革企业分配制度的几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依法改革企业分配制度的几点认识》。

第一篇:对依法改革企业分配制度的几点认识

对依法改革企业分配制度的几点认识

当前,在我们国有大中型企业,用工类别特别复杂,有合同制职工(正式工)、内聘职工、企业员工、劳务派遣工等不同性质的职工类别,这几类职工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身份不同、劳动报酬也不同,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有效的措施之一。它关系到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岗位、技能、薪酬相一致,使每个职工都能在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它是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基础,是全面激励和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原动力。

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宏观经常政策和企业经济效益为依据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克服分配中的身份差别,形成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收入机制和约束机制;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在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的同时,要保证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后劲。为了适应工资制度改革方向的要求,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在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都能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企业自主分配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工资运行机制,实现“国家宏观调控、分级分类管理、企业自主分配”的目标。

为了尽快地实现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目标,企业必须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依法改革工资制度,建立新的企业分配制度。《条例》第十九条中明确规定:“企业的工资总额依照政府规定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确定,企业在相应提取工资总额内,有权自主使用、自主分配工资和奖金”。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就是体现能升能降的原则,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时,工资也相应下降。凡是经营性亏损的企业,一律停发奖金。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不得超过经济效益的增长,职工收入的增长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在国家核实的工资总额内,自主使用、自主分配工资和奖金时,可把标准工资作为“档案工资”管理,把标准工资的全部或一部分与奖金、津贴等捆在一起统一浮动发放,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岗效薪点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使不同身份的职工收入与现行的标准工资、工作岗位、劳动贡献相挂钩。1

《条例》第十九条还规定:“企业有权根据职工的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责任、劳动条件、和实际贡献,决定工资、奖金的分配档次。企业可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或者其他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具体分配形式”。以实际贡献为依据确定劳动报酬,做到易岗即易薪。并合理拉开一、二、三线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分配向技术岗位和苦、脏、累、险的工种倾斜,其幅度掌握在工人的技术专长得到充分发挥,一线职工稳定,二、三线职工愿意到一线工作,人人热衷于技术革新的良好局面。使企业收益尽可能地向发展生产、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等方面倾斜。另外对于那些“招不进、留不住”的艰苦岗位,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总之,要通过改革工资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打破平均主义,拉大分配差距,解决好职工收入“以身份定标准”的问题,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

在依法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岗效薪点工资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能够反映职工的劳动强度、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体现岗酬结合、技酬结合、劳酬结合的分配形式。提倡职工收入与职工身份脱钩,加大活的分配比重,拉大分配档次,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注重分配向苦、脏、累、险岗位倾斜,激励职工向一线岗位流动,愿意在生产前线工作,努力搞活内部分配,扩大定量考核面,体现对一线艰苦岗位的重视。

贯彻实施《条例》,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打破职工收入以身份定标准的界限,是依法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运行的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工人阶级真正的自己解放自己,充分认识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使大家明白,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民,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职工生活。

第二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资分配制度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创新变革的重要载体。在近几年相关文件的推出、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改革步伐逐渐加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但是仍旧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分析与探究,构建适合机关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工资分配制度 问题 对策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关系到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事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建立新中国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顺应时代要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分配制度,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新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工资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脱节

现阶段虽然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进行补贴,但是因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各地工资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另地区补助数额较少,无法起到弥补差异的作用,长此久往则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脱节的现象。除此之外,在追求全国统一的基础上忽略了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制度,致使工资分配不公平。在此发展背景下诸多地区政府为进一步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的稳定,依据实际情况出台各种福利津贴政策,在互相攀比中导致工作人员因编制不同而待遇不同的不良现象。

(二)忽略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各个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均进行了改革,实施了政事分开、事业分类、考核晋升等措施,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在制定工资水平与调整的过程过分强调国家计划调节,对市场调节作用有所忽略。如此一来,则会导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与平均水平相互脱节,会形成经济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较低的现象,长此久往则会打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缺乏健全的考核制度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对员工晋升工资档次加以确定,并再一次强调工资晋升时需要按照业绩与共享进行考核。然而在考核的具体操作之中,因为欠缺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考核人员均使用同一考核标准,很多考核仅仅是凭印象、靠感觉,考核趋于形式化。与此同时,在几十年前工资的调整是按照年限划杠,而现在都变成人人均可享受的普通工资,无法起到工资调整的激励作用。

(四)缺乏合理的工资结构

从当前机关事业单位所采取的工资分配制度中因为过分重视全国的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方的特殊性,工资结构呈现出不合理、不科学的发展趋势,并且当前的工资分配制度中并没有反映出不同职级人员所承担职责的大小差别,无法让工作人员承担更大的职责,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另外,当前很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虽然设置了津贴制度,但是因受到传统工资分配制度的影响,吃大锅饭的思想仍旧存在,很多员工对津贴制度缺乏认识,甚至认识津贴制度是自己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发展背景下津贴工资无法发挥出激烈作用。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工资分配制度与机关事业人事制度统筹推进

应全国十八大有关健全公务员制度的要求中得知,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考核与分类管理。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另外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还需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采取聘用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搞活内部分配,实施分类指导,制定切实有效的配套措施,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实践表明,积极深化公务员制度,实现工资分配制度与机关事业人事制度的统筹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举措。

(二)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水平平衡比较体系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需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与行业生产力水平加以分析,积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资分配制度。另外国家需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进行宏观控制,依据实际发展的情况制定分配政策法规,对地区加以宏观调控。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需要与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相互关联,构建切实有效的工资水平体系,促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能够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如此一来则可以构建统分结合的工资管理体制,能够化解地区生产力水平与工资水平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三)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晋升制度

在新时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谨慎制度,在调整工资水平的时候需要依据当代经济的发展,且工资的调整需要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首先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并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岗位说明书,保证考核指标的量化;其次需要构建科学的考核形式,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加以调整,避免在考核中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最后,需要将考核的结果与个人工资职务晋升相互关联,比如考核职称以上的人员才可以享受晋升,对于不称职的工作人员需给予惩罚,从而发挥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机关事业单位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积极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方法,采取经济、法律等手段实现对工资分配的控制与整合,保证工资分配的规范性与完整性,在新时期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庞革英.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4,07:62-63

[2]刘艳.关于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01:29-30

[3]朱恒鹏,高秋明,陈晓荣.与国际趋势一致的改革思路――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述评[J].国际经济评论,2015,No.11602:9-28+4

[4]郭素娟.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人才资源开发,2010,No.23308:17-18

[5]孙小琴.浅析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No.10329:66-68

第三篇:专题八分配制度改革

专题九 社会主义分配体制改革

一、我国分配体制的历史沿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把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和严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分配制度,逐步转变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改革开放初期的分配制度改革(1978~1986

年)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的这一讲话,尖锐地指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制度和由此造成的严重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方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工人农民、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企业依靠辛勤努力成绩大而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我国旧的分配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

此前,即1978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的通知》,正式恢复了已经停止实行十多年之久的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制度,并通过试点逐步扩大。随后,国务院及其所属综合部门重新发布或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国家优质产品奖励条例。奖励和计件工资制的恢复、实行,拉开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三中全会专门讨论了农业问题。针对以前的 1

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劳动者缺乏积极性,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的状况,决定首先以农村为突破口,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包括“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这一制度,一方面是农业经营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即由原来的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家庭成了基本的农业经营单位;另一方面,又是农村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成了农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实现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此农业生产连年跨上新台阶。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要由农村转向城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指出,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 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种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决定》对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作出了若干具体规定:一是‚企业职工奖金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自行决定,国家只对企业适当征收超限额奖金税‛;二是‚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好地挂起钩来‛;三是‚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别。当前尤其要改 2

变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四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也要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使职工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和劳绩密切联系起来。‛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一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二是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三是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

2、党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具体来讲,第一,‚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第二,这些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第三,‚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第四,‚对过高的个人收入,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对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第五,‚当前分配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互相攀比,必须继续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加以克服。凡是有条件的,都应当在严格质量管理和定额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推行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 针对当时消费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十三大特别强调,要坚决防止消费膨胀,保证社会消费基金的增长率不超过可分配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奖金的增长率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企业自我约束的机制,同时在宏观上建立一套有效的调节制度和办法。

党的十三大在分配制度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提出了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在促进 3

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等政策主张。

3、党的十四大及其随后的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十四大首次提出了在分配制度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大还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的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在总结十几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对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如下基本原则:第一,‚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就把多种分配方式作为与按劳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制度确定了下来,而不仅仅是按劳分配方式的一种补充。第二,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了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原则。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第四,‚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五,‚建立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国有企业在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前提下,根据劳动就业供求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主决定工资水平和内部分配方式。‛第六,‚行政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公务员的工资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并参照企业 4

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和调整,形成正常的晋级和工资增长机制。‛第七,‚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和分配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实行企业工资制度。‛第八‚国家制订最低工资标准,各类企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第九,‚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鼓励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第十,‚逐步建立个人收入应税申报制度,依法强化征管个人所得税,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两极分化。‛第十一,‚对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的,要依法惩处。‛

十四大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实行了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了国有企业内部分配自主权,国家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内部分配,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因经济效益的高低不同拉开了档次。二是进一步改革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实行职务级别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与行政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三是颁布并实行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发挥税收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作用。四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改革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4、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第五部分即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中,专门阐述了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第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第四,‚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第五,‚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第六,‚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第七,‚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第八,‚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 5

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十五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就是解决了生产要素能不能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如前所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在这个提法中,其他分配方式还只是按劳分配方式的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就把多种分配方式作为与按劳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制度确定了下来,并且提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则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科学地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5、党的十六大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十六大报告在第四部分即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专门阐述了如何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第一,要‚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第二,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第四,‚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十六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就是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十五大解决了其他生产要素能不能参与收入分配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其他生产要素怎么样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即按贡献大小参与收入的分配。6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虽然我们反对平均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按劳分配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导致严重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我们又误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因而一概加以排斥,结果抑制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十六大确立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解决了其他生产要素能不能和怎么样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这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十六大提出,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一个重要的论断和重大政策取向。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指明了今后我国要努力形成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即中等收入者居人口的多数,并占有大部分收入和财富的格局。这样的收入分配新格局,符合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的本质属性,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目标。《决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继续适当提高相关人员的待遇水平。

6、党的十七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深入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 7

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此,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二、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主要问题

1、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关系不合理概括为“两降四大一不顺,三低一慢两并存”

“两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1995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所占比重是67.3%,跟同期的国际水平差不多,2005年降到54.1%,2007年再降为50.6%,12年间下降了16.7%。而同期政府企业收入比重均有提高,政府收入比重提高的最快。每年财政收入增长了30%多,至少也有25%以上,这个增长幅度比GDP的增长速度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快多了。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 2000年为 51.4%,2007年为39.74%,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劳动报酬中,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7%逐年下降到近年来的11%。而在2007年,美国劳动报酬占比为55.81%,英国为54.5%,瑞士为62.4%,德国为48.8%,南非为68.25%。

“四大”——

第一“大”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1985年时城乡收入差距是1.86:1,这个差距是不大的,因为改革开放是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起步的,所以那几年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改善幅度比较快,可是之后就基本呈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央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在3.3倍左右,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收入为5919元,相差3.2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环境等多方面优惠,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美国在20世纪初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大概是2倍,之后就一直缩小,我国这个收入差距显然是偏大的。

第二“大”是地区收入差距偏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但差距还是有继续拉大的趋势。2010年居民人均收入第一是广东,为46990.63 8

元,最低是贵州为11749.28元,最高的省与居民人均收入最低的省相差35241块钱,收入值比是4.0:1。

第三“大”是行业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证券业,人均年收入17.21万元,平均工资最低的是畜牧业,人均年收入只有10830块,两者相差了将近16倍,比2005年时候的7.78:1又拉大了8倍。虽有所调整,但差距依然大。2009年全国平均工资最高是金融业为70265元,最低是农林牧渔业为14911元,差距仍为4.7倍。

第四“大”是职业群之间包括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2007年大家通过报道了解到的企业高管的薪酬(当然这里面不只包括年薪,还包括股权激励收益)最高是6600万,是同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2687倍,跟美国最高、最低收入差距比较接近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是58.39万元,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加上股权激励收益,两者之间的差距在30倍以上。其中金融企业高管平均年薪是351万元,是金融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71倍,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140.8倍。2010年企业高管工资最高是中国平安马明哲为987万,民生银行为715万。

“一不顺”—— 组织层级之间、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一些地方下级行政机关工资水平高于上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该参考企业薪酬水平来调整确定公务员的工资,但这种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现在由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也还可以,福利待遇不错,特别是个别地方还能分房(不论是福利分房,还是低于市场价格去购房),所以现在全国公务员考试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这种状况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

“三低”—— 劳动密集型企业、私营企业和生产一线员工的工资水平偏低。

2008年全国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29229元,低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行业有7个,农林牧渔的职工是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4%,住宿餐饮行业职工是68%,建筑业是75%,制造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4%。而国际上通行惯例是制造业应该等于甚至略高于其它行业平均工资,而我国是倒过来的,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因此中国制造之所以信誉不太好,除了别的原因外,这也是原因之一。而29229这个数据一出来就被网上骂成一片,很多人发帖留言说:我和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熟人没有一个达到29229,到底是谁的工资在上涨?钱是不是都跑到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国有单位去了?

2008年私营企业的平均工资是17071,只相当于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8%,这个数可能还有点高估了,因为这是抽样调查的,还有很多小企业,微小企业没有被包括进来。200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而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053元。上述数据表明,私企员工平均工资比国企员工低48%。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公务员收入不得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新加坡公务员工资只有企业人员的三分之二,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一慢”—— 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偏慢。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

“两并存”—— 低岗工资偏低和某些低岗工资不低并存,相当部分高岗工资偏高与少数高岗工资不高并存。

第一个“并存”是说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工等许多低岗职工以及某些从事一般性岗位工作的城镇正式职工的工资明显偏低,某些低岗工资不低是指某些垄断行业、企业的普通岗位职工收入较大幅度地超过市场同类岗位工资。大家可能还记得,媒体曾披露电力系统的抄表工年薪13万,这个简直是没道理。

第二个“并存”是说某些高中层管理、技术岗位人员的工资明显高于其能力和贡献,但也有少数单位的高层岗位工资不高,比如一些企业和国家机关。按照2006年的标准,胡锦涛主席的工资即职务工资、薪级工资两者之和不到8000,国家主席这个职位的工资只是公务员最低职位工资的6.8倍,这显然是太廉价的国家主席了。1956年毛泽东任国家主席时,国家主席的工资是每月650,后来毛主席说这个工资太高了,降了几次,最后降到450,周恩来总理说不能降了,这样一层层降下去,下面的干部工资就太低了。当时办事员的月工资是22,相差大概19倍。

2、分配次序混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部分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薪酬权益。——拖欠工资

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在各类经济组织中只要是农民工、临时工、非正式工,工资都明显低于正式工。电信行业劳务派遣工只有同岗位的正式职工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有十分之一。

特殊情况工资支付混乱。——据一些工会的调查,不按规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占了一半多

用人单位制度外收入多。——许多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名目繁杂、渠道混乱,发的和领的都说不清楚,不知道什么名目突然又发了一千块钱。垄断行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乱定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还有车贴发的也很高。制度外收入大约占职工全部工资的30%多,有的单位可能是100%,甚至200%、300%的都有。(灰色收入)

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吴敬琏教授说中国的股市就像赌场,忽低忽高,房地产市场价格更是一路飙升。

非法收入占有一定的比重。(黑色收入)

(二)原因

一是初次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

没有健全并实施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资源占有税等制度,这使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分配给员工;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制度尚未健全并且全部落实,中小企业的税赋结构有待调整。本来效益就不高,税又缴得重,就更没有钱来给员工增加工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不健全,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分配关系没有理顺,资本拿得多,劳动拿少;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没有健全,上市公司的高管监管制度也不完善;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对农产品扶持还不够有利。

二是二次分配制度也有待完善。

财政支出对社会保障和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投入的比例有待提高;个人所得税等再分配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公平。不管你家里是三口人、四口人,一个拿工资,还是三个人拿工资,都是按个人领工薪的人来征收个人所得税。国际上通常区分未婚还是已婚,单亲还是双亲,是一个孩子还是几个孩子,是有老人还是没老人,不同的状况个人所得税征缴比例、数额是不一样的,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该保的保得多,该保的没保到。比如经济适用房本来是一个好的想法,却被有关系、有路子、有权势的人利用,违规搞了好几套经济适用房,转手卖出去就赚一大笔。那些真正困难户打破头还争不到。吴敬琏教授曾经说,最可怕的是权贵资本 11

主义,也就是有钱的跟有权的结合在一起,老百姓就惨了。

三是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不健全。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调整没有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协调机关、公共部门工资分配、社会保险与企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险的机制不健全;收入分配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层次不高,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收入分配的执法监管不到位。

四是收入分配基础工作薄弱。

银行监管制度不健全,现金支付还相当普遍。在美国国内携带一万美元现金就可能违法,在我国背一麻袋人民币到处走除了有被抢的危险外,根本没人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做假账,但现在审计越来越严了。当年朱镕基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是不做假账,国际上一些人听了首先觉得吃惊,其次觉得可笑,最后表示理解,在中国法不责众的大背景下,这已经是高要求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平台尚未建立健全。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1950年就引入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职位分析、岗位评价的办法,规范台湾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工资标准,我国内地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才会出现国家主席和普通公务员的工资相差仅为6.8倍的状况。

三、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以“调高、扩中、提低”为主线。

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全面推行劳动合 12

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

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

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完善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并对职务消费作出严格规定。

第四,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加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工作力度,并向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延伸。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工资外的各种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化政务公开,严禁国家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以及供水、供气、供电等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严厉查处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消除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

第五,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让低收入群体有一个基本的收入,同时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要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他们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

第六,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有了低保制度,就不再需要扶贫了。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低保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 13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还必须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这一点不能动摇。现有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扶贫难度大,返贫问题严重。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贫困程度较深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人类生活居住地区的居民,要逐步迁移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异地扶贫。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第四篇: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探讨

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浅谈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焦点问题。搞好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现就国企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几点浅谈。

一、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分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资分配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企业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从工资的形成来看,分配行为不规范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用工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这种劳动合同制仍只是定性地表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对利益关系基本没有作出定量的规定。这使得目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随意性较强,职工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被忽视。甚至还存在着少数非国有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恶意克扣、拖欠劳动者工资,或者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现象。

二、工资形式过于单调,内部分配平均主义仍然严重

在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没有按不同类型、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等情况确定不同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同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并没有按改革目标所希望的那样真正拉大,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企业内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报酬区别在结构工资中虽有反映,但反映这种差别的岗位工资只占很小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变动搞普调,使平均主义分配趋于制度化,奖金津贴搞平均,人人有份,使收入分配与劳动严重脱节。职工的工资收入构成不合理从职工由企业所得全部收入的构成来看,货币化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偏低,各种补贴、医疗费报销、住房等福利性收入要占相当大比重。而福利性收入得到的多少主要由职工在企业的工龄、身体健康状况而定,这使得那些素质低、身体差、年岁高的职工一般不愿意离开企业,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因在一定的时间内与这些福利性收入无缘或得到很少,纷纷跳槽,这就使国有企业职工形成冗员甚多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

三、由于改革没有到位,国有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苦乐不均现象

有的企业占有因行业垄断或资产占有丰厚而获得的级差收入。这些级差收入本应上缴国家,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即使留在企业,也只能是归属企业发展基金,即归为国家的再投入,不能用于职工分配。而现在,一些企业钻政策的空子,想方设法向职工分配这种企业得到的级差收入,这使得一些行业的职工工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企业。尤其是使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望尘莫及。从国有企业看,航空、邮电、铁路、金融、证券、保险、电力等行业的职工,不仅收入水平较高,而且住房、保险等福利待遇优越。同这些垄断性行业相比,制造业、采掘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职工,则不仅收入水平偏低,而且福利待遇水平也不高。这种悬殊的差异,固然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别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分配机制不同而致。

四、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路径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工资+奖金+津贴分配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分配形式和途径,以不断调动和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企业工资市场化

所谓工资市场化,就是工资以市场为基础而形成。这是与传统的计划工资相对应的一种工资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企业工资分配必须适应将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必须与市场工资水平接轨,计划经济模式下那种企业自我封闭式的工资分配形态将不复存在。所以应尽快在思维方式和分配办法上实现转轨,引入劳动力市场机制,市场决定工资。

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必须引入市场劳动力价格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一方面,建立规范社会劳动力市场,定期公布各类劳动力价格,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职能。另一方面,企业对那些市场上对某种人才的需求量大大超过合适人才来源的,应确定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而那些市场上对某种岗位人员需求少于合适人才来源的,应确定相对低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对那些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应确定大大高于市场劳动力价格的“保护工资”。这样,使企业职工收入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相同层次的职工收入水平相适应,充分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留住关键人才,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六、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国有企业在拥有充分的内部分配自主权基础上,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提倡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如岗位绩效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等。要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和岗位测评,做到以岗定薪。要以岗位测评为依据,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的工资水平。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随之上下浮动。职工个人工资根据其劳动贡献大小能增能减。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下,岗变薪变。

同时,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工资支付形式,如计件工资、浮动工资以及营销人员的销售收入提成等办法。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七、实行经营者年薪制

为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改革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办法,鼓励国有企业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年薪制是以为考核周期,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管理业绩、难度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收入的一种基本分配制度。年薪一般由基本年薪和效益年薪两部分组成,基本年薪按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产规模、管理的难易程度、经营者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等因素,并参考经营者市场价格确定;效益年薪主要是根据经营业绩、贡献、主要经济指标,经年末财务审计和综合考核后予以确认。

八、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结合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鼓励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其贡献率分配,它以追求生产要素所有权收益为动因。从根本上说,按劳分配也是一种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即按参与生产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进行分配。

在实际工作中,(1)探索进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分配办法。部分地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结合企业改制,可以进行职工持股试点。(2)积极试行技术入股,探索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办法。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科技成果和技术专利作价折股,由科技发明者和贡献者持有。(3)在部分小型国有企业,可以探索试行劳动分红办法。通过职工全体持股,形成劳动联合基础上的资本联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组织形式。

梁海雪 2011年6月24日

第五篇:对勘察设计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探讨

对勘察设计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探讨

1、改革勘察设计单位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

1)勘察设计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已被纳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国务院曾以国办发[1999 ]101 号和国办发[2000 ]71 号文件明确:勘察设计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后,工资分配制度按照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经济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的“两低于”原则,自主决定工资分配制度。勘察设计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度,如岗位责任工资制、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等;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分配制度,进行项目核算分配制、年薪制等改革。可见,改革勘察设计单位现行的事业单位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是提高勘察设计单位整体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勘察设计单位现行的事业单位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勘察设计单位自身发展及市场竞争的要求。现行的事业单位职务等级工资制度,自1993 年10 月工资制度改革以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勘察设计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的工资制度显现出如下弊端: ①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忽略了地区间、行业间的差别。发达地区、优势行业在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标准的同时,增加了各种各类、名目繁多的津贴和补贴项目,使工资构成复杂化,职工收入透明度降低;欠发达地区、劣势行业不能足额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标准,造成工资拖欠,职工收入下降,进而影响勘察设计单位的生存与发展。②由于历史的原因,现行的工资制度按职务、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确定工资标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淡化了工资的激励职能。③事业单位津贴的实施,虽然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平均主义,但是各单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基本上都用工资标准计算津贴,按月发放,没有真正与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挂起钩来,进而挫伤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较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④现行的调整工资标准和正常增加工资办法,基本上是平均发放,人人有份,这样使得许多勘察设计单位有限的资金不能用于增加对单位贡献大的员工的收入,造成大量“实力派”工程技术人员外流。

综上所述,无论是宏观环境的要求,还是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执行状况,都迫使我们用新的工资制度替代现行工资分配制度。

2、对勘察设计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

现行的勘察设计单位工资制度需要改革,那么,往什么方向改呢? 是实行岗位工资制、项目核算分配制、还是实行集体协商工资制,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主要是经济效益、生产经营状况、目前工资分配形式等,逐步摸索。通过对电力、化工交通以及航空等行业部分勘察设计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分析,笔者认为:根据勘察设计单位目前的体制状况、工资分配制度的历史以及我国加入WTO 后勘察设计单位面临的市场形势,实行以岗位工资制度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是勘察设计单位最佳的选择。这里所说的是以岗位工资制度为主,并不排除其它工资分配方式的同时存在。

以下将主要对以岗位工资制为主的工资分配制度进行论述。

2、1实行岗位工资制度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科学、规范、形式多样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以岗位工资制为主要分配形式,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确定工资水平的原则。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指标考核体系,根据完成的经济效益情况,确定职工工资水平,拉开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的工资收入水平。职工工资要与单位的经济效益相联系,上下浮动,能增能减,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2、2实行岗位工资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根据电力、化工系统部分勘察设计单位的经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和岗位测评是实行岗位工资的基础。要使岗位工资真正发挥工资的激励职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好岗位测评工作,在测评时要抓住勘察设计单位的特点,明确测评的主体是工程技术人员,注意工程技术人员潜在劳动的体现,用劳动价值理论来衡量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要尽量将测评指标量化,这样既便于测评,又便于绩效考核。

2)设置科学合理的工资单元,确保岗位工资制度充分发挥工资的基本职能作

用。在工资单元的设置方面,既要体现工资的保障职能,更要体现工资的激励职能,要充分考虑员工之间价值贡献的差异,拉大专业带头人与一般设计人员的差距。要使岗位工资制度在提高单位凝聚力和吸引力,鼓励职工提高个人素质及努力钻研业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此交通、化工系统的部分勘察设计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他们的做法是,按保障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三个单元设置。①保障工资主要是为保障职工基本生活设置的工资单元,其标准主要参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 ②岗位工资是体现岗位责任、岗位重要性而设置的,主要根据职工的工作岗位、技术业务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工作条件的优劣、人心流向等因素确定。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进行岗位设置,将单位全部岗位按管理、技术、工勤三个系列进行划分,从事行政、技术管理、党务等管理工作的人员纳入管理岗位;从事设计、勘察等技术工作的人员纳入技术岗位;从事后勤服务、出版等工作的人员纳入工勤岗位。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只作为上岗的必要条件,而不单独设置岗位系列,这样就打破了事业单位按职称、工作年限、任职年限确定工资的模式。其次,确定每个岗位的岗位系数,分别就每个岗位给出工作重要性、技术业务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工作条件的优劣、人心流向等因素的分值,可以采取专家评议法,也可以采取职工评议与专家测评相结合的办法确定每个岗位的岗位系数。第三,结合拟发放岗位工资的总额,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岗位系数为110 的岗位工资数额,每个岗位的岗位工资根据岗位系数即可计算。③效益工资是为体现员工在本岗位上创造的效益而设置的,实质上是岗位工资制度内容的主体部分,主要根据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及员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情况,确定员工效益工资的数额。具体每位员工效益工资的计算,应根据每位员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产值)结合成本支出情况确定。上述三个工资单元中,保障工资和岗位工资针对每位员工是定量,效益工资随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及员工实际完成工作量(产值)的多少而变化,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越好,效益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就越高;具体到每位员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越大、成本支出越少,获得的效益工资越多,总收入也就越高。真正体现了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3)在岗位系数设置的差距上,既要考虑责任与贡献的差距,又要考虑岗位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及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形成的历史,这

一点是保证岗位工资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前提。岗位工资占工资总额比例小的,岗位系数差距可以适当拉大;员工基本素质高,对改革工资制度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岗位系数差距可以适当拉大;反之,应适当缩小岗位系数差距。

4)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工资收入分配约束机制。一项好的制度,必须有一整套的管理措施相配合,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也不例外。首先,应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基础管理工作。搞好工资统计,管理台帐,经济核算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工资支付行为,提高工资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其次,实行人工成本的合理约束。要建立以人工成本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机制,从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出发,加强人工成本的监控和管理,对工资增长进行合理约束。第三,要实行定量考核标准。对技术岗位不能完成人均目标的员工,要有一定惩罚措施,如调整岗位、进行培训等,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对管理、工勤岗位要实行定岗、定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度。第四,加强职工民主参与决策和控制。要完善职工参与工资收入分配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和职代会在工资管理和改革中的作用,经常听取职工对工资收入分配的意见,以保证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总之,工资分配制度涉及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勘察设计单位的长远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特别是我国加入WT0 后的世界性挑战,我们应及时摒弃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工资分配制度,本着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单位长远发展的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下载对依法改革企业分配制度的几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依法改革企业分配制度的几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对依法治校工作的认识

    浅谈对依法治校工作的认识县直中学校长朱如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已成为党和政府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而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家电网改革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和业绩观,克服懈怠与不作为的心理,提高执行力建设。积极响应并贯彻落实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各项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变革创新、科学发展,......

    对改革开饭的认识

    对改革开放的感悟 摘要: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

    企业退休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企业退休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退休在不同的地方及职业有不同的指定年龄或年资,超过此年岁的职员,被视作想再继续工作也不合适,所以可以自行选择要不要继续工作,此时雇主必须给予一笔......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于“分配制度”认识的几个误区lunwen

    您可能也喜欢: 政治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高中政治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探究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政治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政治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试论高中政......

    毕业论文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范文模版)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I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城镇居民失业、下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两极化 趋势愈加明显。 而富起来的这部分人中少数人是通过不合理......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人发[2000]31号、国办发[2001]39号文件和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人事、卫生主管部门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精......